收藏 分享(赏)

2016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教案: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07602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教案: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6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教案: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6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教案: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6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教案: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6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教案: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2016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教案: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2016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教案: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2016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教案: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2016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教案: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2016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教案: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课标要求:商鞅变法(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春秋”和“战国”,记忆铁器的使用,牛耕开始出现,私田开始出现以及社会出现的变化,井田制瓦解,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知道其结果及局限性。过程与方法,通过春秋和战国时期,经济发展和政治变革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补充材料的教学,培养学生资料解析能力,史论结合能力。运用分析改革实践的基本思路认识了解商鞅变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认

2、识改革是为了解决当时面对的问题,改革的内容是针对现实,改革不可避免会有局限性。体会商鞅变法是比较彻底的改革,并且为秦的强大和统一奠定了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历史的走向。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既影响难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大变革教学方法:讲述、谈话、讨论、自学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立木赏金的故事“立木赏金”的背景及经过 在战国七雄中,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贴邻的魏国就比秦国强,还从秦国夺去了河西一大片地方。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发奋图强,首先搜罗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或者

3、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他做官。”秦孝公这样一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有一个卫国的贵族公孙鞅(就是后来的商鞅),在卫国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国,托人引见,得到秦孝公的接见。 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农业,奖励将士;要打算把国家治好,必须有赏有罚。有赏有罚,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张。可是秦国的一些贵族和大臣却竭力反对。秦孝公一看反对的人这么多,自己刚刚即位,怕闹出乱子来,就把改革的事暂时搁了下来。过了两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稳了想起了改革,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长拿主意。”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

4、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金子。”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成心开玩笑吧。”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他说着,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没少。这件

5、事立即传了开去,一下子轰动了秦国。老百姓说:“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经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新法令赏罚分明,规定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为标准。贵族没有军功的就没有爵位;多生产粮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为了做买卖和因为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都罚做官府的奴婢。 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力量也强大了。不久,秦国进攻魏国的西部,从河西打到河东,把魏国的都城安邑也打了下来。 有一次,秦国的太子犯了法。商鞅对秦孝公说:“国家的法令必须上下一律遵守。要是上头的人不能遵守,下面的人就不信任朝廷了。太子犯法,他的师傅应当受罚。”结果,商鞅把

6、太子的两个师傅公子虚和公孙贾都办了罪,一个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刺上字。这一来,一些贵族、大臣都不敢触犯新法了。 这样过了十年,秦国果然越来越富强,周天子打发使者送祭肉来给秦孝公,封他为“方伯”(一方诸侯的首领),中原的诸侯国也纷纷向秦国道贺。魏国不得不割让河西土地,把国都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第一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的历史机遇(板书)一, 社会的新变化 读书p18-19,并讨论,联系必修模块内容,分析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出现的新变化是什么。 经济,新工具出现,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制确立,新的阶级阶层出现; 政治,削弱旧贵族力量,建立和强化新的地主阶级的力量。(战国时期,

7、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了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他们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这是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争霸战争要求富国强兵(各国为赢得兼并战争的胜利,努力寻求富国强兵之道,如战国初期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这是变法运动的社会条件。) 文化,百家争鸣,法家思想成为变法的思想武器二, 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读书,概括各国变法的主要情况,完成如下表格时间国家人物主要内容春秋齐管仲战国魏李悝战国楚吴起 三, 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略) 要发展必须改革。秦孝公即位后,痛感秦国力量、地位的卑微(“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发奋图强,下令

8、求贤,决心变法。这是导致变法运动的直接原因。第二课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板书)一、 秦政坛的唱主角的新人-商鞅其人(略)学生介绍即可二、 变法的主要内容 问题:商鞅变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实现富国强兵 学生思考如下问题:如何实现呢?看有什么方法?如何体现出变化性?进步性?1、 经济方面2、 奖励军功,加强集权第三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一、 商君虽死 其法犹存变法的结果,秦国的强盛二、 局限性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和成功的原因、启示 成功的原因和启示:商鞅变法虽然遭到奴隶主贵族等旧势力的反对,商鞅后来也被“车裂”而死,但变法法令在秦国被保留下来了,秦国从此走上了强盛。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主要

9、有: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合乎秦国国情,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所在。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变法措施执行坚决,这也是变法成功的重要原因。商鞅变法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改革和变法是不会一帆风顺的,但代表进步势力的新事物最终总会战胜旧事物。知识梳理1、背景: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封建在政权,发展封建经济。2、目的:建立地主阶级专政;富国强兵。3、性质:地主阶级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4、核心内容:废井田,开阡陌;废除特权,奖励耕战;建立县制。5、作用: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发展了封建经济;加强了中央集权;秦国实力增强,为秦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第一目 “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教材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商鞅

10、一生的主要经历:成长的历程、初涉政坛,怀才不遇、投奔秦国,主持变法。(1)成长的历程商鞅从小喜好刑名之学,后来遍学儒、墨、道、兵、阴阳各派学说。受李悝和吴起的影响很大。商鞅能够成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有个人的因素、家庭因素,此外,还受社会时代大潮的影响。建议教师结合相关的史料,设置问题:商鞅为什么能够成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让学生相互讨论,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参与分析,适当启发。(2)初涉政坛,怀才不遇商鞅建功立业的首选目标是战国初期最先崛起的魏国。公元前365年左右,商鞅来到魏国,在相国公叔痤的门下任中庶子。公叔痤临终之际,向魏惠王举荐商鞅,魏惠王未予理睬。魏惠王和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失之交臂。后来

11、,秦孝公重用商鞅,进行变法,国力强大。公元前340年,商鞅设计生擒魏将公子昂,大破魏军,迫使魏国交还过去夺走的河西地。魏惠王说:“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3)投奔秦国,支持变法教材从商鞅向秦孝公献策,秦孝公重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以法家理论为指导,推行变法;商鞅变法,功勋卓著三个方面阐述了商鞅在秦国政坛的经历。建议课前,请学生利用互联网搜索查询“商君书”、和“汉书艺文志”,整理相关史料,增加对商鞅变法的感性认识。秦孝公征求“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公元前361年,商鞅入秦,三次求见秦孝公。前两次求见时,他故意大谈儒家的“王道”治国理论,秦孝公对他所言不感兴趣,“时时睡,弗听”;第三、四次他见孝公

12、时,说出自己治理国家的真正主张,“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说公以霸道”。商鞅的治国理论引起了秦孝公浓厚的兴趣,君臣投机,“语数日不厌”。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商鞅为左庶长,主持变法。请学生阅读【学思之窗】的内容,谈谈秦孝公为什么对帝王之道不感兴趣,反而对称霸之道感兴趣?让学生结合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改革是具有开拓性的事业,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改革中必然会碰到各种阻力。商鞅在变法之前同保守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变法即将付诸实施之际,遭到甘龙、杜挚等旧贵族的反对,他们认为“知(智)者不变法而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双方展开论战,商鞅批驳道:“三代不同礼而王,五

13、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作礼,不肖者拘焉。”又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鞅以历史进化的思想驳斥了旧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为变法作了舆论准备。为了保证变法的顺利执行,商鞅通过“南门徙木”取信于民。在变法的实施过程中,太子师傅公子虔、公孙贾等人唆使太子犯法,阻挠变法的执行。商鞅秉公执法,对二人分别治以劓刑(割鼻)和黥刑(脸上刺字)。此外,还处死了反对新法的旧贵族700多人,从而确保了新法的实施。战国策对此事的评论是:“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法不阿贵,这是秦国

14、上下都能奉公守法的重要原因。商鞅变法在秦国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里程碑。商鞅本人也因为变法上的功勋,晋爵加封。 建议教师总结: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是法家理论;宗旨是富国强兵;性质是地主阶级的改革;范围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习俗等各个方面。第二目 “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商鞅变法首先是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教材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商鞅变法中有关经济方面的措施: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1)废井田、开阡陌鞅在经济上推行的重大举措是“废井田、开阡陌”。史记记载: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战国策说商鞅“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所谓“阡陌”,指“井田”中间的灌溉渠道以及与

15、之相应的纵横道路,纵者称“阡”,横者称“陌”。“封疆”就是奴隶主贵族受封井田的界限。“开阡陌封疆”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度。法令规定,允许人们开荒,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赋税则按照各人所占土地的多少来平均负担。这样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商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工商为“末业”。因弃本求末,或游手好闲而贫穷者,全家罚为官奴。还招徕无地农民到秦国开荒。为鼓励小农经济,还规定凡一户有两个儿子,到成人年龄必须分家,独立谋生,否则要出双倍

16、赋税。(3)统一度量衡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制造标准的度量衡器,要求全国统一施行。1标准尺约合今0.23公尺,1标准升约合今0.2公升。统一斗、桶、权、衡、丈、尺等度量衡。要求秦国人必须严格执行,不得违犯。度量衡的统一的意义:第一、全国上下有了标准的度量准则,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第二、对赋税制和俸禄制的统一产生了积极作用;第三、有利于消除割据势力的影响;第四、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了基础。利用商鞅铜方升插图,加深对商鞅统一度量衡的认识。第三目 “奖励军功、加强集权”商鞅变法的根本目的是在富国的基础上实现强兵,进而在兼并战争中处于有

17、利的地位。教材从五个方面分析了“奖励军功、加强集权”的内容: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严格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普遍推行县制;“燔诗书而明法令”。(1)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争,各以轻重被刑”,以奖励军功而禁止私斗。规定爵位依军功授予,宗室非有军功不得列公族簿籍。即“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荣华”。据汉书记载:“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所谓私斗,并不是指一般人打架,而是指“邑斗”。“邑”是指一般的城镇,被奴隶主所占有。奴隶主之间为了争夺土地、财产,经常发生争斗。新法规定不准私斗,目的在于削弱奴隶主的势力,加强

18、封建中央集权。由于推崇战功,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增强。秦国在对外战争中,国力进一步增强,从而扭转了长期以来被动落后的局面。公元前355年,秦孝公与魏惠王在杜平相会,结束了秦长期不与中原诸侯会盟的被动局面,提高了秦国的地位。秦国还用武力逐步占有了土地肥沃、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巴蜀地区和盛产牛马的西北地区,社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从而奠定了秦统一的物质基础。(2)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史记记载,秦国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即依军功大小定贵族身分之高低。该规定沉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因而,招致了

19、他们的怨恨。史记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历史上任何一次变法,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重新选择,而且是一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这也是改革受阻的真正原因。(3)严格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为了加强封建专制统治,规定居民要登记户籍。轻罪用重刑。将李悝法经颁布实行,还增加了连坐法。主要内容是:居民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按照编制,登记并编入户籍,责令互相监督。一家有罪,九家必须连举告发,若不告发,则十家同罪连坐。告发“奸人”的与斩敌同赏。旅店不能收留没有官府凭证者住宿,否则店主连坐。(4)普遍推行县制 :商鞅在政治方面的重大改革是“集小都乡邑聚为县”,“凡三十一县” (也有史书认为是41县或36个县)。县设县令、县丞、县尉等官吏。商鞅通过县的设置,把领主对领邑内的政治特权收归中央。该措施有力地配合了“废井田、开阡陌”政策,用政治手段保证了土地私有。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削弱了豪门贵族在地方的权力。(5)制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建议请学生阅读教材,全面理解该措施。得出结论:商鞅的所作所为是为了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然而,商鞅开创的“燔诗书”的高压政策,不仅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我国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此外,商鞅还改革了旧的社会风俗。请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内容。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