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程标准阶段性达标测试高二生物试题1. 孟德尔利用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得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下列关于孟德尔的遗传学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豌豆为闭花授粉植物,在杂交时应在父本花粉成熟前做人工去雄、套袋处理等B. 孟德尔根据亲本中不同个体表现型来判断亲本是否纯合C. 杂交实验过程运用了正反交实验,即紫花()白花()和白花()紫花()D. F2的31性状分离比依赖于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A、由于豌豆为闭花传粉植物,进行人工杂交试验时,对母本去雄、套袋应该在花蕾期进行,如果雄蕊成熟了,就已经产生的自交,干扰结果,A错误;B、孟德尔根据子代中不同个体表现型
2、来判断亲本是否纯合,B错误;C、杂交实验过程运用了正反交实验,即高茎()矮茎()和矮茎()高茎(),C、错误;D、F2的3:1性状分离比依赖于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D正确;故选D。【点睛】2. 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孟德尔发现了两个遗传规律。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 孟德尔所做假设的核心内容是“性状是由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B. 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可以解释所有性生殖生物的核遗传现象C. 孟德尔在发现基因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是: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F2中三种基因型个体比较近1:2;1D. 提出问题是建立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遗传实验基础上的
3、【答案】D【解析】【详解】A、孟德尔未提出“基因”这一概念,A错误;B、孟德尔的遗传规律不能解释连锁互换定律,B错误;C、孟德尔在发现基因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是: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 分离比接近1 : 1,C错误;D、提出问题是建立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遗传实验基础上的,D正确。故选D。【点睛】1、孟德尔遗传规律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生物的细胞核基因的遗传2、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
4、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3. 基因分离定律表明,杂合子A. 不能稳定遗传,自交后代无性状分离B. 不能稳定遗传,自交后代有性状分离C. 能稳定遗传,自交后代有性状分离D. 能稳定遗传,自交后代无性状分离【答案】B【解析】【详解】假如杂合子的基因型为Aa,则杂合子自交后,AaAa3A_:1aa,会出现显性性状:隐性性状=3:1的分离比,所以
5、杂合子不能稳定遗传,自交后代有性状分离,B正确。故选B。【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理清杂合子自交后代能发生性状分离,纯合子自交后代不能发生性状分离。4. 某种植物的某性状符合基因分离定律,取AA与aa的植株杂交得F1,F1自交得F2,取表现型为显性的个体自由交配,后代中显性和隐性个体的比例为A. 8:1B. 3:1C. 9:1D. 16:1【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解题的关键是准确求出显性个体中纯合子和杂合子的概率。【详解】AA与aa的植株杂交得F1,F1自交得F2,F2为AA:Aa:aa=1:2:1。表现为显性的个体是AA和Aa,故AA占1/3,Aa占2/3。
6、可求得A占2/3,a占1/3。子代隐性个体aa概率为1/31/3=1/9,显性个体占1-1/9=8/9,所以显性:隐性=8:1,A正确。故选A。【点睛】易错点:在子二代中AA占1/4,Aa占2/4,当只用显性性状的个体繁殖后代进行计算时,要把AA、Aa的比例转换为1/3、2/3。技巧:当亲本自由交配时,用基因频率(配子比例)计算更为简单。5. 白粒玉米自交系与黄粒玉米自交系进行杂交得F 1 全是黄粒玉米,F 1 自交所结果穗上同时出现了黄色籽粒和白色籽粒。对F 2 出现两种颜色不同的子粒的下列解释中,错误的是( )A. 由于F 1 是杂合子,其后代发生了性状分离B. F 1 能产生两种雄配子和
7、两种雌配子,受精作用后产生三种基因型、两种表现型后代C. F 1 黄粒玉米包含有白色玉米的隐性基因,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分离后,受精作用中两隐性基因纯合而出现白色子粒性状,因而出现了两种不同颜色的籽粒D. 玉米的黄色对白色为显性,F 1 在形成配子时发生了基因重组,因而产生了白色籽粒性状【答案】D【解析】【详解】A、将杂种后代中显现出不同性状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A正确;B、F1是杂合子,能产生两种雄配子和两种雌配子,受精作用后产生三种基因型,两种表现型的后代,B正确;C、F1黄粒玉米是杂合子包含有白色玉米的隐性基因,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分离后,受精作用中两隐性基因有一定机率结合而出现白色子粒性状,
8、因而出现了两种不同颜色的子粒,C正确;D、玉米的黄色对白色为显性,F1在形成配子时发生了基因分离,因而产生了白色子粒性状,D错误。故选D【点睛】6. 已知豌豆的某两对基因按照自由组合规律遗传,现有子代基因型及比值如下基因型DDSSDDSsDDssDdSSDdSsDdss比例121121则双亲的基因型是( )A. DDSSDDSsB. DdSsDDSsC. DdssDdssD. DdSSDDSs【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采用逐对分析法,即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子代中只有DD和Dd且比例为1:1,说明亲本应该是DD和Dd,子代中有SS,Ss和ss,且比例为1:2
9、:1,故亲本是Ss和Ss。【详解】分析表格数据可知子代DD:Dd=4:4=1:1,因此亲代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型为DDDd;子代中SS:Ss:ss,=2:4:2=1:2:1,因此亲代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型为SsSs,因此亲代基因型是DdSsDDSs。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7. 下列有关黄色圆粒豌豆(YyRr)自交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黄色圆粒豌豆(YyRr)自交后代有4种基因型,9种表现型B. F1产生的精子中,YR和yr的比例为1:1C. F1产生YR的卵和YR的精子的数量比为1:1D.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是指F1产生的4种精子和4种卵自由结合【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
10、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分析,黄色圆粒(YyRr)自交,F1中双显(黄色圆粒Y_R_):一显一隐(黄色皱粒Y_rr):一隐一显(绿色圆粒yyR_):双隐(绿色皱粒yyrr)=9:3:3:1。【详解】A.黄色圆粒豌豆(YyRr)自交后代有22=4种表现型,A错误;B.F1能够产生四种比例相等的精子,分别是YR、yr、Yr、yR,B正确;C.F1产生YR雄配子的数量远多于YR雌配子的数量,C错误;D.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是指双杂合子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在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而4种雄配子和4种雌配子自由结合为受精作用,D错误。故选B。8. 如图为某植株
11、自交产生后代过程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M、N、P分别代表16、9、3B. a与B、b的自由组合发生在过程C. 过程发生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D. 该植株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1:1【答案】D【解析】【详解】A.M为雌雄配子的16种结合方式,N表示子代的9种基因型,P为子代的3种表现型,A项正确;B.a与B、b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即过程中的某一特定时期,B项正确;C.过程表示受精作用,在此过程中雌雄配子随机结合,C项正确;D.由该植株自交后代出现12:3:1的性状分离比可推知:该植株测交后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是AaBb:Aabb:aaBb:aabb=1:1:1:1,表
12、现型及其比例是2:1:1,D项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D。9. 某植物的花色受不连锁的两对基因A/a、B/b控制,这两对基因与花色的关系如图所示,此外,a基因对于B基因的表达有抑制作用。现将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杂交得到F1,则F1的自交后代中花色的表现型及比例是( )A. 红:粉:白,3:10:3B. 红:粉:白,1:3:12C. 红:粉:白,3:9:4D. 白:粉:红,6:9:1【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题图可知,无A基因表现出白色,基因型为aa_;只具有A基因无B基因,花色为粉色,基因型为A_bb;同时具有A和B基因时,由于a基因对于B基因的表达有抑制作用,所以
13、基因型为AaB_的花色也为粉色;基因型为AAB_表现为红色。【详解】将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杂交得到Fl,基因型为AaBb;再将Fl自交,后代A_B_A_bbaaB_aabb=9331,因此后代红色(3AAB_)粉色(3A_bb+4AaBb+2AaBB)白色(3aaB_+ 1aabb)=394,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10. 在家蚕遗传中,黑色(A)与淡赤色(a)是蚁蚕(刚孵化的蚕)体色的相对性状,黄茧(B)与白茧(b)是茧色的相对性状。假设这两对相对性状自由组合,杂交后得到的数量比如下表:黑蚁黄茧黑蚁白茧淡赤蚁黄茧淡赤蚁白茧组合一9331组合二010
14、1组合三3010下列对各种组合的判断错误的是( )A. 组合一中两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一定是AaBbAaBbB. 组合三中两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可以是AaBBAaBBC. 若组合一和组合三亲本杂交,所有子代性状及比例与组合三的相同D. 组合二亲本一定是Aabbaabb【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组合一:根据后代性状比为黑蚁淡赤蚁=31;黄茧白茧=31,说明了双亲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组合均为杂合体,即双亲组合基因型AaBb、AaBb。组合二:根据后代性状比为黑蚁淡赤蚁=11;后代只有白茧一种性状,说明了双亲控制体色基因组合Aa、aa,而茧色只有一种基因组合:bb,即双亲组合基
15、因型Aabb、aabb。组合三:根据后代性状比为黑蚁淡赤蚁=31,说明了双亲控制体色基因组合均是Aa;而茧色全为黄色说明了双亲之一必为纯合体BB,由此可推知双亲的基因组合为AaBB、AaBB或AaBB、AaBb或AaBB、Aabb)。【详解】A、由于组合一后代性状比为黑蚁淡赤蚁=31,黄茧白茧=31,所以两亲本的基因型一定是AaBbAaBb,A正确;B、组合三后代性状比为黑蚁淡赤蚁=31,所以两亲本的基因型可以是AaBBAaBB,B正确;C、由于组合一的亲本是AaBb,而组合三亲本有多种可能,所以组合一和组合三亲本杂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与组合三的不完全相同,C错误;D、组合二后代性状比为黑蚁淡
16、赤蚁=11,后代只有白茧一种性状,所以亲本一定是Aabbaabb,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结合两组杂交实验的结果,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及应用,首先要求考生能利用逐对分析法,根据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推测两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和亲代的基因型;然后再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11. 下列涉及自由组合定律的表述,正确的是A. AaBb个体产生配子的过程一定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 X染色体上的基因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能自由组合C. XBY个体产生两种配子的过程体现了自由组合定律D. 含不同基因的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属于基因的自由组合【答案】B【解析】【详解】A、如果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在减
17、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则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B、X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与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属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因此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能够发生自由组合,B正确;C、XBY只包含一对等位基因,因此该个体产生两种配子的过程只能体现了基因的分离,C错误;D、含不同基因的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不属于基因的自由组合,D错误。故选B。【点睛】基因分离的实质是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子细胞中。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的时间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时。12. 现
18、用纯种黄颖燕麦与纯种黑颖燕麦杂交,F1全为黑颖,F1自交产生的F2中,黑颖黄颖白颖1231。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控制颖色的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B. F2中非黑颖有六种基因型,纯合体占1/6C. F2中黄颖自交后代中杂合体占1/2D. F1测交,后代表型比为211【答案】D【解析】【分析】由题意可知,F1自交产生的F2中,黑颖黄颖白颖=1231,其中性状分离比为9331的变式,由此可以推断,燕麦颖色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遗传过程中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且F1个体是双杂合子,亲本纯种黄颖燕麦与纯种黑颖燕麦基因型为aaBB和AAbb或AAbb
19、和aaBB。【详解】A、根据题中分离比可知,控制颖色的两对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因此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A错误;B、F2四种基因型模式及比例为A_B_A_bbaaB_aabb=9331。F2中非黑颖(黄颖为3A_bb或3aaB_、白颖aabb)有三种基因型,占F2的比例为4/16,其中纯合子(AAbb或aaBB、aabb)占F2的比例为1/8,占非黑颖的比例为1/2,B错误;C、F2中黄颖基因型为A_bb(1/3AAbb,2/3Aabb)或aaB_(1/3aaBB,2/3aaBb),无论哪种情况,自交后代杂合子比例均为2/31/2=1/3,C错误;D、F1基因型为AaBb,测交
20、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1111,黑颖黄颖白颖=211,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性状分离比偏离现象,分析题干判断出燕麦颖色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是解题的突破口,应用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进行相关计算是解题的关键。13. 人类的皮肤含有黑色素,皮肤中黑色素的多少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和a、B和b)所控制,显性基因A和B可以使黑色素量增加,两者增加的量相等,并且可以累加。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男性与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女性结婚,下列关于其子女中皮肤颜色深浅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 可产生四种表现型B. 肤色最
21、浅的孩子基因型是aaBbC. 与亲代AaBB表现型不同的有3/8D. 与亲代AaBb皮肤颜色深浅不同的有5/8【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人类皮肤中黑色素的多少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和B、b)所控制;基因A和B可以使黑色素量增加,两者增加的量相等,并可以累加,即显性基因越多,皮肤越黑,显性基因的数量不同,皮肤的表现型不同。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男性与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女性结婚,后代为AABB(1/41/2=1/8)、AABb(1/41/2=1/8)、AaBB(1/21/2=1/4)、AaBb(1/21/2=1/4)、aaBB(1/41/2=1/8)、aaBb(1/41
22、/2=1/8)。因此,皮肤颜色由深到浅的基因型有AABB(1/8),AABb和AaBB(1/8+1/4=3/8)、AaBb和aaBB(1/8+1/4=3/8)、aaBb(1/41/2=1/8)。【详解】A、根据分析,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男性与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女性结婚,可产生四种表现型,A正确;B、肤色最浅的孩子基因型是aaBb,占1/8,B正确;C、与亲代AaBB表现型不同的有AABB(1/8)、AaBb和aaBB(1/8+1/4=3/8)、aaBb(1/41/2=1/8),共占5/8,C错误;D、与亲代AaBb皮肤颜色深浅不同的有AABB(1/8)、AABb和AaBB(1/8+1/4
23、=3/8)、aaBb(1/41/2=1/8),共占5/8,D正确。故选C。14. 番茄的花色和叶的宽窄分别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基因中某一对基因纯合时会使受精卵致死。现用红色窄叶植株自交,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红色窄叶红色宽叶白色窄叶白色宽叶=6231。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A. 这两对基因的遗传不符合自由组合规律B. 这两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分别是红色和宽叶C. 自交后代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6D. 控制花色的基因具有隐性纯合致死效应【答案】C【解析】【分析】红色窄叶植株自交,后代出现了白色宽叶,说明发生了性状分离,因而可判断红色对白色为显性,窄叶对宽叶为显性由于番茄的花色和叶的宽窄
24、分别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基因中某一对基因纯合时会使受精卵致死,所以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红色窄叶:红色宽叶:白色窄叶:白色宽叶=6:2:3:1,这是9:3:3:1的特殊情况,因而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设红色基因为A、窄叶基因为B,则亲本红色窄叶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子代的表现型和基因型为红色窄叶AaBB、AaBb,红色宽叶Aabb,白色窄叶aaBB、aaBb,白色宽叶aabb。【详解】根据分析可判断:控制番茄的花色和叶的宽窄的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它们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这两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分别是红色和窄叶,B错误;自交后代中纯合子只有aaBB和aab
25、b,所占比例1/12+1/12=1/6,C正确;根据“红色窄叶:红色宽叶:白色窄叶:白色宽叶=6:2:3:1”,说明红色窄叶和白色窄叶中都有致死的基因型,由于红色窄叶中死亡占3份,而白色窄叶中死亡占1份,进而确定是控制叶型的显性基因纯合致死,D错误。【点睛】本题属于“9:3:3:1”的变式,由于存在一对基因纯合的受精卵致死情况,导致变式为“红色窄叶:红色宽叶:白色窄叶:白色宽叶=6:2:3:1”,说明红色窄叶和白色窄叶中都有致死的基因型,由于红色窄叶中死亡占3份,而白色窄叶中死亡占1份,进而确定是控制叶型的显性基因纯合致死。15. 下列关于同源染色体和四分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每个四分
26、体包含一对同源染色体的4条染色单体B. 同源染色体是一条染色体经复制后形成的大小、形态相同的两条染色体C. 同源染色体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能联会的两条染色体D.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可能出现交叉互换现象【答案】B【解析】【分析】1、联会中配对的两个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相同,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叫做同源染色体。2、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四分体,因此一个四分体就是一对同源染色体,由此可判断一个四分体含2条染色体(2个着丝粒),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每个四分体包含一对同源染色体的4条染色单体,A正确;B.同源染色体不是复制形成
27、的,而是一条来着父方,一条来着母方,B错误;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同源染色体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能联会的两条染色体,C正确;D.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四分体,此时容易发生交叉互换现象,D正确。故选B。16. 下列叙述中哪项不能表明基因与染色体的平行行为A. 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B. 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是成对存在C. 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也有自由组合D. DNA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是染色体的主要化学成分之一【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A、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一个来
28、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表明基因与染色体的具有平行行为,A错误;B、在体细胞中基因是成对存在的,染色体也是成对存在的,表明基因与染色体的具有平行行为,B错误;C、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也有自由组合,表明基因与染色体的具有平行行为,C错误;D、DNA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是染色体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是DNA与染色体的关系,不能表明基因与染色体的平行关系,D正确。故选D【点睛】17. 下图表示细胞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核DNA含量的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由BC与由HI,DNA的含量加倍的原因相同B. DE,可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C. 由N
29、O,DNA的含量减少一半,是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分别进入到两个子细胞中去的结果D. 由DE,DNA的含量减少一半,原因与NO的相同【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BC段染色体复制导致DNA含量加倍,而HI段DNA的含量加倍是受精作用的结果,A错误;B、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发生在CD段,B错误;C、由NO,DNA的含量减少一半,是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分别进入到两个子细胞中去的结果,C正确;D、由DE,DNA的含量减少一半是同源染色体分离的结果,而NO段DNA含量减半的原因是细胞分裂,D错误。故选C【点睛】18. 下列关于人类X染色体及伴性遗传的叙述,错
30、误的是( )A. 女性的X染色体必有一条来自父亲B. X染色体上的基因都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C. 伴X显性遗传病,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D. 伴性遗传都具有交叉隔代遗传现象【答案】D【解析】【分析】人体细胞中均含有46条染色体,其中44条常染色体和2条性染色体,男性的染色体组成为44+XY,女性的染色体组成为44+XX。X和Y属于同源染色体,它们之间既存在同源区段,又存在非同源区段,但并非性染色体的基因均与性别决定有关。【详解】A、女性体细胞中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一条来自母亲,另一条来自父亲,A正确;B、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所以X染色体上的基因都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B正确;
31、C、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中,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C正确;D、只有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具有交叉遗传、隔代遗传的特点,D错误。故选D。19. 研究人员为探究荞麦主茎颜色和瘦果形状的遗传规律,以两种自交可育的普通荞麦纯种为材料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表。下列分析判断错误的是()亲本F1表现型F2表现型及数量绿茎尖果绿茎钝果红茎尖果红茎尖果271红茎钝果90绿茎尖果211绿茎钝果72A. 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是由细胞核中遗传物质控制的B. 荞麦的主茎颜色和瘦果形状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C. 荞麦的尖果与钝果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D. 荞麦的绿色茎与红色茎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答案】D【解析
32、】【分析】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亲本绿茎与绿茎杂交,F1表现型为红茎;F1自交产生的F2中红茎:绿茎=(271+90):(211+72)9:7,因此可推断主茎颜色是由二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亲本尖果与钝果杂交,F1表现型为尖果,F1自交产生的F2中尖果:钝果=(271+211):(90+72)3:1,因此可推断瘦果形状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分析图表,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详解】A、由分析可知,这两对相对性状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和基因的分离定律,所以这两对性状是由细胞核中遗传物质控制的,A正确;B、由分析可知,荞麦的主茎颜色和瘦果形状两对相对性状独立
33、遗传,分别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和分离定律,B正确;C、荞麦的尖果与钝果杂交后代的自交分离比为3:1,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所以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C正确;D、荞麦的绿色茎与红色茎杂交后代的自交分离比为9:7,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所以是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D错误。20. 果蝇的红眼基因(R)对白眼基因(r)为显性,位于X染色体上;长翅基因(B)对残翅基因(b)为显性,位于常染色体上。现有一只红眼长翅果蝇与一只白眼长翅果蝇交配,F1雄蝇中有1/8为白眼残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亲本雌蝇的基因型是BbXRXrB. F1中出现长翅雄蝇的概率为3/16C. 雌、雄亲本产生含X
34、r配子的比例相同D. 白眼残翅雌蝇可形成基因型为bXr的极体【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F1的雄果蝇中出现白眼残翅雄果蝇(bbXrY),因此亲本控制翅型的基因型肯定为BbBb。据题干信息,若双亲的基因型为BbXrXr和BbXRY,则子一代中全部为白眼雄果蝇,不会出现1/8的比例,故双亲的基因型只能为BbXRXr和BbXrY。【详解】A.根据分析,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为BbXRXr,故A正确;B.F1出现长翅雄果蝇(B-)的概率为3/41/2=3/8,故B错误;C.母本BbXRXr产生的配子中,含Xr的配子占1/2,父本BbXrY产生的配子中,含Xr的配子占1/2,因此亲本产生的配
35、子中含Xr的配子都占1/2,故C正确;D.白眼残翅雌果蝇的基因型为bbXrXr,经减数分裂产生的极体和卵细胞的基因型都为bXr,故D正确。故选B。21. 观察到某生物的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后形成了如图所示的精细胞。下列解释不合理的是( )A. 初级精母细胞中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交叉互换B. 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单体正常分离C. 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两条染色体多复制一次D. 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没有相互分离【答案】C【解析】【分析】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后形成精细胞的过程为: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精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精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和精原细胞相同且含有同源染色体,
36、而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应该发生分离,所以该精细胞是异常配子。【详解】A、精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上的基因位置与精原细胞相同,所以可能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发生了交叉互换,A不符合题意;BD、由于精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而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所以图中精细胞的形成是同源染色体没有相互分离,导致同源染色体移向了细胞的同一极,而不影响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单体正常分离,BD不符合题意;C、染色体复制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染色体不复制,C符合题意。故选C。22. 某同学总结了有关细胞分裂中染色体、核DNA、四分体的知识点
37、,其中正确的是( )A. 次级精母细胞中核DNA分子数目是正常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两倍B. 次级精母细胞后期染色体的数目是正常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的一半C. 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和次级精母细胞中核DNA分子数目相同D. 4个四分体中有16条染色体,32个DNA分子【答案】C【解析】【分析】解答本题学生需熟知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染色单体数目和DNA分子数目变化规律。【详解】A、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DNA进行复制,数目加倍,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后DNA数目又减半,因此次级精母细胞核中的DNA分子正好和正常体细胞核的DNA分子数目及染色体数目相同,A错误;B、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的
38、分离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但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点的分裂导致染色体数目短暂加倍,因此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等于正常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B错误;C、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和次级精母细胞中核DNA分子数目相同,且都等于正常体细胞核的DNA分子数目及染色体数目,C正确;D、一对同源染色体联会后形成一个四分体,所以4个四分体中有8条染色体,16个DNA分子,D错误。故选C。23. 某生物兴趣小组观察了几种生物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并根据观察结果绘制出如下图形。下列与图形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图甲所示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在此时期之前细胞中央出现了赤道板B. 如果图丙表示
39、精巢内的几种细胞,则C组细胞可发生联会并产生四分体C. 图乙所示细胞可能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此阶段染色体着丝点发生分裂D. 图乙所示细胞可能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此阶段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答案】D【解析】【分析】识图分析可知,甲图中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乙图中染色体DNA=12,且染色体为2N,则可能处于有丝分裂的前、中期或者减数第一次分裂的过程中;图丙中A、B、C组的染色体数分别为N、2N、4N,则可以代表细胞有的发生了减数分裂,有的发生了有丝分裂。【详解】A.赤道板是一个并不存在的结构,A错误;B.如果图丙表示精巢内的几种细胞,则C组细胞处于有丝分
40、裂的后期,有丝分裂过程中不能发生联会,B错误;C.乙图所示细胞含有染色单体,染色体DNA=12,可能处于有丝分裂中期,该时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C错误;D.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乙图所示细胞含有染色单体,可能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该时期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D正确。故选D。24. 用噬菌体去感染体内含有大量3H的细菌,待细菌解体后,3H将会A. 发现于噬菌体的外壳及DNA中B. 随细菌的解体而消失C. 仅发现于噬菌体的DNA中D. 仅发现于噬菌体的外壳中【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由于DNA的元素组成为C、H、O、N、P,而蛋白质主要由C、H、O、N构成。因此噬菌体去感染体内含3
41、H的细菌时,噬菌体会利用细菌中的原料进行DNA分子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因此子代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中都会含有3H,因而待细菌解体后,3H发现于噬菌体的外壳及DNA中,故选A。【点睛】25. 如图为DNA分子结构示意图,对该图的正确描述是( )A. 的名称是胞嘧啶脱氧核苷酸B. DNA分子中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代表了遗传信息C. 当DNA复制时,的形成需要DNA聚合酶D. 和相间排列,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答案】B【解析】【分析】1.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由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脱氧核苷酸链,DNA分子一般是由2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组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脱氧
42、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由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2.图中,是磷酸,是脱氧核糖,是胞嘧啶碱基,是腺嘌呤A,是鸟嘌呤G,是胸腺嘧啶T,是氢键。【详解】A、识图分析可知,是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上的磷酸,不是胞嘧啶脱氧核苷酸的磷酸,因此不能组成一个脱氧核苷酸,A错误;B、DNA分子中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代表了遗传信息,B正确;C、当DNA复制时,氢键的形成是碱基与碱基之间互补配对直接形成的,DNA聚合酶是将一个个的脱氧核苷酸加到正在形成的子链上,使脱氧核苷酸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C错误;D、在DNA分子中,磷酸
43、与脱氧核糖相间排列,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而不是含氮碱基与脱氧核糖之间,D错误。故选B。26. 科学家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35S标记一个噬菌体去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结果产生了n个子代噬菌体。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 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分子中都含35S和32SB. 子代噬菌体的DNA分子中都含有31PC. 有2个子代噬菌体的DNA中含有32PD. 噬菌体增殖需要大肠杆菌提供原料、酶等【答案】A【解析】【分析】1、噬菌体是DNA病毒,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其没有细胞结构,不能再培养基中独立生存。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
44、: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实验的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详解】A.由于蛋白质外壳不进入细菌,且合成子代噬菌体蛋白质的原料由细菌提供,所以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分子中都只含32S,A错误;B.合成子代噬菌体DNA的原料由细菌提供,所以子代噬菌体的DNA分子中都含有31P,B正确;C.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且DNA分子是双链结构,所以只有2个子代噬菌体的DNA中含有32P,C正确;D.噬菌体侵染时只有DNA分子进入细菌,所以增
45、殖时需要大肠杆菌提供原料、酶等,但模板是噬菌体的DNA,D正确。故选A。27. 将洋葱根尖细胞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然后在不含放射性标记 的培养基中继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第一个细胞周期中,细胞内放射性迅速升高的时期是分裂前期B. 第一个细胞周期结束后,每个子细胞中都有一半的染色体被标记C. 第二个细胞周期的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中仅有一条单体被标记D. 完成两个细胞周期后,每个子细胞中含3H标记的染色体数目相同【答案】C【解析】【分析】DNA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后,此时每条染色体上的
46、DNA的一条链上含有标记,一条链不标记。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的过程中,此时形成的一条染色体上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中只有一条姐妹染色单体上的DNA的一条链是有标记的,另一条姐妹染色单体是不含标记的;但完成两个细胞周期后,因为姐妹染色单体的分开每个子细胞中被标记的染色体数目有可能是不同的。【详解】A、胸腺嘧啶是DNA合成的原料之一,在第一个细胞中周期中,细胞内放射性迅速升高的是DNA复制的时期间期,A错误;B、DNA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此时DNA的一条链上含有标记,一条链不标记,此时每条染色体都有标记,B错误;C、完
47、成一个细胞周期后,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此时形成的一条染色体上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中只有一条姐妹染色单体上的DNA的一条链是有标记的,另一条姐妹染色单体是不含标记的,C正确;D、完成两个细胞周期后,因为姐妹染色单体的分开每个子细胞中被标记的染色体数目有可能是不同的,D错误。故选C。【点睛】DNA复制的有关计算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若将亲代DNA分子复制n代,其结果分析如下:(1)子代DNA分子数为2n个。含有亲代链的DNA分子数为2个。不含亲代链的DNA分子数为2n2个。含子代链的DNA有2n个。(2)子代脱氧核苷酸链数为2n1条。亲代脱氧核苷酸链数为2条。新合成的脱
48、氧核苷酸链数为2n12条。28. 一个DNA分子中,G和C之和占全部碱基数的52%,该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A和G分别占该单链的24%和22%,则该DNA分子的另一条单链中,A和C占这一单链的百分比是( )A. 24%和22%B. 30%和24%C. 22%和30%D. 26%和24%【答案】A【解析】【详解】已知DNA分子中,G和C占全部碱基的52%,即C+G=52%,则C=G=26%、A=T=50%26%=24%,又已知一条链的碱基中,A占24%,C占22%,即A1=24%、C1=22%,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A1+A2)2,则A2=24%,同理C2=22%。故选A。【点睛】碱基互
49、补配对原则的规律:(1)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A+T=C+G,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2)双链DNA分子中,A=(A1+A2)2,其他碱基同理;本题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应用,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首先能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计算出双链DNA中的A和C分别所占的比例;其次再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应用,计算出另一条单链中A和C分别所占的比例。29. 用15N标记含有100个碱基对的DNA分子,其中有胞嘧啶60个。该DNA分子在14N培养基中连续复制4次,其结果可能是( )A. 含有14N的DNA占100%B. 复制
50、过程中需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640个C. 含15N的单链占1/8D. 子代DNA中嘌呤与嘧啶之比是23【答案】A【解析】【分析】DNA复制的特点是半保留复制,每个子代DNA都是由一条母链和一条新合成的子链构成。【详解】A、由于DNA分子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复制4次形成16个DNA,其中2个子代DNA各含1条15N链,1条14N链,其余DNA都只含14N,故全部子代DNA都含14N,A正确;B、含有100个碱基对200个碱基的DNA分子,其中有胞嘧啶60个,则A=40个,因此复制过程中需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数为:(24-1)40=600,B错误;C、含15N的单链占2(242)=1/16,C
51、错误;D、由于双链DNA中嘌呤和嘧啶配对,所以嘌呤数等于嘧啶数,D错误。故选A。30. 某植物的高茎(B)对矮茎(b)为显性,花粉粒长形(D)对圆形(d)为显性,花粉粒非糯性(E)对花粉粒糯性(e)为显性,非糯性花粉遇碘液变蓝色,糯性花粉遇碘液呈棕色。现有品种甲(BBDDee)、乙(bbDDEE)丙(BBddEE)和丁(bbddee),进行了如下两组实验:亲本F1生殖细胞组合一甲丁BDe:Bde:bDe:bde=4:1:1:4组合二丙丁bde:Bde:bdE:bde=1:1:1:1下列分析合理的是A. 由组合一可知,基因B/b和基因D/d位于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B. 除单独使用花粉鉴定法外,可用
52、于验证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亲本组合另有2个C. 若仅用花粉鉴定法(检测F1花粉性状)即可验证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可选用的亲本组合有甲丙、丙丁D. 由组合二可知,基因E/e仅和基因B/b位于不同对同源染色体上【答案】B【解析】【分析】1、高茎(B)对矮茎(b)为显性,花粉粒长形(D)对圆形(d)为 显性,花粉粒非糯性(E)对花粉粒糯性(e)为显性,其遗传分别符合分离定律,如果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则其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2、由题意知,甲丁的基因型是BBDDee、bbddee,杂交子一代基因型是BbDdee,子一代产生的生殖细胞的类型及比例是BDe:Bde:bDe:bde=4:1:1:4,而
53、不是1:1:1:1,说明B(b)与D(d)在遗传过程中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产生四种配子的原因是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丙丁的基因型是BBddEE、bbddee,子一代基因型是BbddEe,子一代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是BdE:Bde:bdE:bde=1:1:1:1,说明B(b)与E(e)在遗传过程中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详解】A、由表可知,甲和丁杂交得到F1的基因型为BbDdee,如果基因B /b 和基因D/ d 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F1产生的四种配子BDe:Bde:bDe:bde=1:1:1:1,由表中F1产生的四种配子BDe:Bde:bDe:bde=4
54、:1:1:4可知基因基因B /b 和基因D /d 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配子Bde与bDe是交叉互换产生的,出现比例较低,A错误;B、可用于验证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亲本组合有甲乙、甲丙、乙丁、丙丁共4个,其中“乙丁和甲丙”属于单独使用花粉鉴定法,B正确;C、要通过检测F1花粉性状来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即两亲本杂交后F1中同时含有Dd和Ee时,才可根据F1花粉性状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符合条件的组合有乙丁和甲丙,C错误;D、组合二中,纯种品种丙和丁杂交,子一代产生的四种配子BdE:Bde:bdE:bde=1:1:1:1,则子一代的基因组成为BbddEe,产生的四种配子之比是1:1:1:1,
55、说明基因B/b或D/d 和基因E/e位于不同对同源染色体上,D错误。故选B。31. 下图1为某植物(2N=24)减数分裂过程示意图;图2为某雌性动物(2N=4)体内细胞正常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的关系图,请回答:(1)图1为该植物(基因型为Aa)减数分裂过程中_时期部分染色体的示意图,图中有_条染色单体。如果1号染色单体上的基因为A,则3号染色单体上与1号A相对应的基因最可能是_。A与a基因分离发生在减数_期。(2)若图1所示植物中基因型分别为Aa(母本)与aa(父本)的两亲本进行杂交时,A基因所在的那一对同源染色体只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不分离,则母本产生的雌配子染
56、色体数目最可能为_条。(3)图2中的数量关系由变化为的过程细胞核内发生的分子水平的变化是_;符合图2中所示数量关系的细胞名称是_。图2中哪些时期所对应的细胞内不存在同源染色体?_(填编号)。【答案】 (1). 四分体 (2). 8 (3). A (4). 第一次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 (5). 13或11 (6). DNA复制 (7). 卵细胞或(第二)极体 (8). 和【解析】【分析】识图分析:图1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四分体时期,图中含有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并且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图2:中c含量是a的两倍,说明a是染色体,c是DNA。表示正常体细胞未进行DNA
57、复制;中染色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2,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中染色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2,但数目均只有中的一半,可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中染色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1,且数目是正常体细胞的一半,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或者结束后形成的配子。【详解】(1)分析图解可知,图1为该植物(基因型为Aa)减数分裂过程中四分体时期部分染色体的示意图,图中有4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含有2条姐妹染色单体,因此共有8条染色单体。图中还能看出,2号和3号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由于该植物的基因型为Aa,如果1号染色单体上的基因为A,则3号中与1号A相对应的基
58、因最可能是A。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时,存在于1号和4号染色单体上的A与a基因分离;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时,位于1号和2号染色单体上的A与a基因分离,或位于3号和4号染色单体上的A与a基因分离。(2)根据题意可知,该植物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2N=24,Aa为母本,若A基因所在的那一对同源染色体只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不分离,则产生的次级卵母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可能是11条或13条,因此该母本产生的雌配子染色体数目最可能为13或11条。(3)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表示正常体细胞未进行DNA复制;中DNA分子数已经完成加倍,故由变化为的过程细胞核内发生的分子水平的变化是DNA的复制;图2中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
59、裂末期,根据题意可知,该动物为雌性动物,因此符合图2中所示数量关系的细胞名称是卵细胞或第二极体。由于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后分离,因此图2中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的细胞均无同源染色体,即图2中的和时期。【点睛】本题考查减数分裂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个时期的物质变化规律,理解染色体与DNA的数量变化比例,能够根据图示判断图中所处的分裂时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把握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的交叉互换现象和异常分裂的情况,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点结合题意解决问题。32. 如图为DNA的复制过程,据图回答问题:(1)该图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的_部位。(2)图中的2、7分别是_、_。(3)经过科
60、学家的测定,A链上的一段(M)中的A:T:C:G为2:1:4:3,则另一条链上此比例为:_。(4)将DNA分子放在15N标记的培养基上培养,复制三次后标记的DNA分子占DNA分子总数的_,标记的链占全部DNA单链的_。【答案】 (1). 细胞核 (2). T (3). C (4). 1:2: 3 :4 (5). 100 (6). 7/8【解析】【分析】如图表示DNA的复制过程:1、概念: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2、时期: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3、场所:主要是细胞核。4、过程:(1)解旋;(2)子链合成;(3)子代DNA分子的形成两条母链分别与各自决定的子链组成
61、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5、特点:(1)边解旋边复制。 (2)复制方式:半保留复制。6、条件:模板(亲代DNA分子的两条链)、原料(4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能量(ATP)、酶(解旋酶、DNA聚合酶)。【详解】(1)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因此DNA的复制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2)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与T配对,G与C配对,因此2是T,4是G,7是C。(3)DNA分子中A=T,G=C,一条链中,A1:T1:C1:G1为2:1:4:3,则另一条链中T2:A2:G2:C2=2:1:4:3,则另一条链中A:T:C:G=1:2:3:4。(4)依据DNA半保留复制的特点,将DNA分子放在15N标记的
62、的培养基上培养,复制三次后得到的8个DNA分子,全部都含有标记,则标记的DNA分子占DNA分子总数的100%,复制三次后没有标记的链只有2条,则标记的链占全部DNA单链的14/16=7/8。【点睛】本题考查DNA复制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运用能力。33. 如图是甲、乙遗传病的家族系谱图,其中有一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7不携带致病基因。(与甲病有关的基因用A、a表示,与乙病有关的基因用B、b表示)(1)由题意可知,甲病的遗传方式为:_;乙病的致病基因在_染色体上。(2)4的甲病致病基因一定来自_,若8是一个女孩,基因型有_种,她同时患有两种病的概率为_。(3)6的
63、基因型为:_,10不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是_。【答案】 (1). 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2). 常 (3). 2 (4). 4 (5). 1/4 (6). BBXaY或 BbXaY (7). 2/3【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4个体为患乙病女性,而其父母都不患乙病,说明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有一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所以甲病为伴X遗传病,由于1和2个体都患甲病,而6个体正常,所以甲病为显性遗传病,因此甲病为伴X显性遗传病,设控制遗传病甲、乙的等位基因分别为A、a和B、b。【详解】(1)根据分析,甲病是伴X显性遗传病,乙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64、。(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甲病是伴X显性遗传病,4的父母也都患有甲病,但是后代中6表现正常,则父母的基因型分别为XAY、XAXa,4患有甲病且9不患甲病,则4基因型为XAXa,则4的甲病致病基因一定来自其父亲2。由于9患乙病,所以3基因型为BbXaY;4的基因型为bbXAXa。因此,-8是女孩的基因型有4种,分别为BbXAXa、BbXaXa、bbXAXa和bbXaXa共4种,其中同时患有两种病(bbXAXa)的概率为1/4。(3)由于6号正常,而1号和2号都是乙病携带者,即基因型分别为BbXAXa、BbXAY,所以6号基因型为1/3BBXaY或2/3BbXaY;又7号不携带致病基因,其基因型为
65、BBXaXa。因此,-10不携带甲、乙致病基因的概率是1/31+2/31/2=2/3。【点睛】本题考查自由组合定律和伴性遗传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和应用,理解伴性遗传的特点和应用,能够根据遗传病的特点结合图示分析判断遗传病的类型,推导相关个体的基因型,利用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进行分析和计算。34. 某种二倍体野生植物属于XY型性别决定。研究表明,该植物的花瓣有白色、粉红色、红色、紫色四种,花瓣的颜色由花青素决定,花青素的形成由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a和B,b)共同控制,A基因控制紫色色素的合成(AA和Aa的效果相同),B基因淡化色素(BB和Bb的效果不同),研究人
66、员将白花植株的花粉授给紫花植株,得到的F1全部表现为红花,然后让F1进行自交得到F2,回答问题:(1)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在遗传时遵循_定律。(2)F2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_,F2中紫色:红色:粉红色白色的比例为_。(3)研究人员发现该植物花瓣的单瓣和重瓣是一对相对性状。现有单瓣、重瓣植株若干,欲探究控制该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特有区段上。请设计实验方案予以确定。实验设计思路:_。结果及结论:_。【答案】 (1). (基因的)自由组合 (2). aaBB 、 aaBb 、aabb (3). 3:6:3:4 (4). 将单瓣植株、重瓣植株进行正交、反交实验,观察正、反交子代的
67、表现型是否一致 (5). 若正反交结果一致,则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若正反交结果不一致,则基因位于X染色体特有区段上【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花青素的形成由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共同控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由于A基因控制紫色色素的合成(AA和Aa的效果相同),B基因淡化色素(BB和Bb的效果不同),所以白色基因型为aa_,紫色为A_bb,红色为A_Bb,粉红色为A_BB。【详解】(1)根据题意可知,花青素的形成由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a和B,b)共同控制,因此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在遗传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2)白花植株的花粉授给紫花植株,得到的F1全部表现为红花
68、,即aa_A_bbA_Bb,所以亲本白花的基因型为aaBB,紫花植株为AAbb,F1的基因型为AaBb。F1自交所得到的F2中,白色花的基因型为(aaB_+aabb),F2中紫色(A_bb):红色(A_Bb):粉红色(A_BB):白色(aaB_+aabb)=3:6: 3:(3+1)=3:6:3:4。(3)欲探究控制该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特有区段上。为证明控制性状的基因是否在性染色体上,通常将两种表现型进行正交和反交实验,观察子代的表现型是否一致,若结果一致,则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若结果不一致,则基因位于X染色体特有区段上。对此可拟定的实验设计思路是:将单瓣植株和重瓣植株进行正交、反交实验,观察正、反交子代的表现型是否一致。结果及结论:若正反交后代雌雄表现型一致,则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若正反交后代雌雄表现型不相同,则基因位于X染色体特有区段上。【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和应用。能够根据题意确定四种花色的基因型类型,同时合理利用“9:3:3:1”的变式。其次需要掌握控制该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的特有区段上的方法最好选择正、反交观察产生的子代表现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