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对应学生用书P085时空定位 子目一戊戌维新运动1.19世纪末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康有为出版的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发表的变法通议都是为了说明()A.维新变法的必要性B.推翻清朝统治的必要性C.否定儒学的必要性D.反对君主专制的必要性答案A2.在1895年到1898年间,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这一时期康有为上书的主题应是()A.严厉禁烟、抵御外辱 B.维新变法、救亡图存C.师夷长技、自强求富 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答案B3.“当时在北京应试的各省举人举行集会,公推康有为起草上皇帝万言书,签名的举人有1.3万多人。5月到都察院呈递。”上述事件是()A.公车上书 B.“明定
2、国是”C.戊戌政变 D.“东南互保”答案A4.戊戌政变时,维新志士6人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下列人物属于“戊戌六君子”的是()A.康有为 B.梁启超C.谭嗣同 D.张之洞答案C5.光绪帝利用康有为、梁启超进行“百日维新”,希望借此挽救即将衰亡的大清王朝,也使自己避免成为亡国之君,但最终还是失败,其主要原因是()A.“百日维新”所实行的措施违背潮流B.帝国主义列强的干涉和破坏C.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反对D.袁世凯的暗中告密答案C子目二义和团运动6.下图反映的武装行动是()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C.鸦片战争 D.甲午战争答案B7.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与
3、下列哪一事件直接相关()A.“百日维新” B.反洋教斗争C.八国联军侵华 D.辛丑条约签订答案B8._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使外国列强认识到,任何国家“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文中“_”处应为()A.义和团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C.台湾义勇军 D.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答案A子目三八国联军侵华9.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被外国史学界称之为:像一次组织纪律不强的“联合国维和部队”的行动。这里的“维和”是指()A.推翻清朝政府的统治 B.向清朝政府勒索赔款C.打击京津改良派势力 D.疯狂镇压义和团运动答案D10.“朕今涕泪以告先庙,慷慨以誓师徒,与其苟且图存,贻
4、羞万口,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至于五尺童子,亦能执干戈以卫社稷。”清朝颁布的宣战诏书针对的是()A.英国武力占领香港岛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C.日军袭击清军运兵船D.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答案D11.某同学推断下图反映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情景。他推断的主要依据是图中的()A.建筑 B.人物 C.国旗 D.硝烟答案C12.读下图,图中历史现象发生在()A.1860年 B.1895年 C.1900年 D.1901年答案C13.1900年6月,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当时的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却与列强达成协议: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
5、,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历史上称为()A.“自强求富” B.“百日维新”C.“和平外交” D.“东南互保”答案D子目四民族危机的加深14.下图所示的情况,最早应出现在()A.19世纪40年代 B.19世纪60年代C.19世纪90年代 D.20世纪初答案D15.在近代某一条约签订时,列强要求赔款数额为4亿5千万两,用意是当时中国有4亿5千万人口,要每个中国人都要向他们交1两白银的“罚金”。材料中的条约是()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C.辛丑条约 D.天津条约答案C16.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是因为该条约导致了()A.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B.清政府
6、在财政上完全受制于帝国主义C.清政府在军事上直接受帝国主义威胁D.中国局面完全由帝国主义控制答案A一、选择题1.梁启超在回忆19世纪80年代的情形时说:“朝士皆耻言西学,有谈者,诋为汉奸,不齿人类。”到了19世纪末,却出现“举国若狂,人人竞言西学”的局面。促使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此时期中国()A.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B.政治体制发生质变C.社会舆论环境渐趋宽松D.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中华民族陷入严重的民族危机之中,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在中国掀起了学习西方的社会风气,D项正确。此时中国仍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并未发生根本改变,A项错误;19世纪末的
7、中国仍处在清政府的封建专制统治之下,政治体制并未发生质变,B项错误;C项是对材料中现象的描述,不是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排除。2.有人说:“19世纪末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很高明。”“高明”之处在于()A.通过论战来表达自己的思想B.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C.通过著书立说表达新思想D.组织团体宣传自己的思想答案B解析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借助孔子的权威来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故选B项。3.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先后颁布一系列诏书,下表是其中的部分内容。类别颁布新法改革旧制政治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裁撤冗员经济中央设立农工商总局,奖励工商业发展废除旗人寄生特权文化教育普遍设立中小学堂
8、,设立京师大学堂改革科举,废除八股军事精练陆军,改习洋操裁汰旧军据上表可知,戊戌变法()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引起中外势力的一致反对A. B. C. D.答案A解析由表格中的政治内容可知,戊戌变法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故正确;由表格中的经济内容可知,戊戌变法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故正确;由表格中的文化教育内容可知,戊戌变法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故正确;表格信息无法得出中外势力的一致反对,故错误。故选A项。4.(2014全国卷)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
9、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相当多的举人反对梁启超等“废八股取士之制”的建议,这说明科举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故选B项。“断送”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梁启超等上书举人也属于知识分子群体,其政治行为并非极为保守,排除C项;材料信息无法说明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排除D项。5.英国人赫德承认义和团运动是“一个纯粹爱国的志愿运动,其目的是使中国强盛起来,以实现中国人的计划”,这反映出义和团运动()A.排斥外来文明B.具有民族救亡色彩C.行为过于激进D.得到英国政府支持答案B
10、解析根据材料“纯粹爱国的志愿运动”可知,赫德认为义和团运动具有民族救亡色彩,故选B项。赫德的主张中并未体现出义和团运动排斥外来文明、行为激进等内容,排除A、C两项;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6.义和团散布揭帖宣传,“(中国的)混乱扰攘均由洋鬼子招来,彼等在各地传邪教、立电杆、造铁路,不信圣人之教,亵渎天神,其罪攫发难数”,“今天不下雨,乃因洋鬼子捣乱所致”。这说明义和团()A.盲目排外 B.斗争方式单一C.崇信儒学 D.缺乏科学革命理论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混乱扰攘均由洋鬼子招来”“今天不下雨,乃因洋鬼子捣乱所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把矛头指向了外国侵略者,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爱国主义,但不能
11、够提出符合自身的科学革命理论,D项正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在“扶清灭洋”口号下反对一切与西方有关的事务,具有盲目排外的特点,但这不是材料内容体现的本质问题,A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义和团运动的斗争方式,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反映的是义和团运动缺乏科学革命理论,崇信儒学不是材料主旨,C项错误。7.下面是20世纪初西方某刊物上登载的一幅有关中国的漫画。漫画中,站在中国长城外的美国、英国、俄国和德国等国正想象着中国政府从长城上摔下而四分五裂的情景。该漫画反映的事件()A.是清政府甲午战败所引发的结果B.说明列强灭亡中国的罪恶企图C.导致了义和团反帝运动全面爆发D.使中国丧失了众
12、多的领土主权答案B解析漫画中列强站在“中国长城”之外,同时都在幻想着中国政府从长城上摔下而四分五裂的情景,说明列强幻想灭亡中国,故B项正确。由材料“20世纪初”可知该事件是八国联军侵华,而甲午战败引发的是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发生在19世纪末期,义和团运动爆发于19世纪末,故排除A、C两项;八国联军侵华的结果是中国支付了大量的赔款,但没有丧失领土主权,故排除D项。8.辛丑条约明确规定:“中国国家应允由诸国分应主办,会同酌定数处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处。今诸国驻防之处,系黄村、廊坊、杨村山海关。”这一规定()A.引发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使中国开始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表明列强
13、侵华进入到资本输出阶段D.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国防安全答案D解析由材料“今诸国驻防之处,系黄村、廊坊、杨村山海关”可知,列强驻兵使北京直接暴露在列强的军事威胁之下,安全没有保障,使中国的主权和国防安全遭到破坏,故选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马关条约签订之后,排除A项;“中国开始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生在鸦片战争后,排除B项;C项是在马关条约签订之后,排除。二、非选择题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慈禧太后允许康有为1895年成立强学会和1898年成立保国会;甚至默许清朝的一些要员如文廷式、翁同龢、张之洞、刘坤一、袁世凯等支持或加入这些组织;默许维新派创办中外
14、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宣传其维新变法思想及与洋务派大论战,从批判中阐明自己的维新变法主张1898年1月,慈禧太后下懿旨命李鸿章等五大臣在总理衙门接见康有为,详细询问“补救之法,变法条理”。此外,光绪还把自己喜欢看的一些新书拿给慈禧太后一一浏览,如介绍西方政治及日本变法的书英法政概采风记日本国志等,慈禧“亦称甚剀切”吴仁明等论慈禧太后与晚清维新运动的合离材料二慈禧是破坏戊戌变法的罪魁祸首,正是她发动戊戌政变,才使戊戌变法以六君子流血而宣告流产为什么在政变后把她本人曾经认可的新政几乎全部废除呢?她又力求把变法限制在不影响自己的地位和权力的范围内。否则,她宁可站在以光绪为代表的维新派的对立面,也绝不容忍
15、光绪借此培植新势力与自己抗衡“百日维新”期间所颁布的各项行政诏令,如果认真实行起来,势必直接或间接触犯包括当权者在内的大批人的利益,引起他们的拼死反抗(他们)以为“今欲倾我大清天下者为康有为,而新法皆有为所臆造。今用新法,是用有为,以叛徒执政,实从古所无”。周敏之论慈禧反对戊戌变法的原因(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慈禧太后对维新变法的态度变化。(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慈禧太后对维新变法运动不同态度的原因。答案(1)从默许到镇压。(2)默许原因:列强侵略加剧危及统治;西学传播影响广泛。镇压原因:与光绪争夺统治权力;新法侵犯了自身利益;个人意气用事。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可知,起初
16、态度为默许;由材料二可知,后来发动政变进行镇压。第(2)问,从时代背景即统治危机、西学传播分析默许的原因,根据材料二“绝不容忍光绪借此培植新势力与自己抗衡”并结合所学分析镇压原因。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以光绪帝的名义,向英、美、法、德、俄、奥、日、意、西、荷、比十一国同时宣战。当宣战诏书下至各地,邮政大臣盛宣怀令各地电信局扣押宣战诏书,只给各地督抚观看,并电告其不要服从此令。在刘坤一、张之洞等人支持下,由盛宣怀从中牵线,上海道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了“保护东南章程九款”,随后,福建、山东、浙江、安徽、广东均签订类似协定,史称“东南互保”。陕西、四川虽未加入,但亦
17、表示支持。他们在东南各省违抗“支持义和团”的命令,称皇帝敕令是在拳民胁持下的“矫诏”“乱命”,认为“乱民不可用、邪术不可信、兵衅不可开”“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据盛宣怀愚斋存稿等(1)指出清政府对十一国宣战的背景,并说明宣战与东南互保的联系。(2)指出东南诸省督抚推动东南互保的目的,并说明东南互保的影响。答案(1)背景: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联系:宣战诏书扩大了地方督抚与中央的分歧,推动了东南互保局面的形成。(2)目的:保护地方利益。影响:客观上起到保境安民的作用(或维护了互保地区社会稳定);地方势力进一步扩张;
18、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根基(或削弱了清政府权威,或削弱了中央集权)。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时间“1900年”及材料“向十一国同时宣战”“违抗支持义和团的命令”归纳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在刘坤一、张之洞等人支持下,由盛宣怀从中牵线”概括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决依条约保护”可知,目的是保护地方利益。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东南各省违抗支持义和团的命令”“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和各省内地”分析其影响即可。一、选择题1.(2019全国卷)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
19、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答案D解析材料中英文报纸的报道体现了对光绪帝的同情和对慈禧太后的讥讽,侧面反映出部分西方人赞同光绪帝的改革变法活动,D项正确。君主立宪制在当时主要是由资产阶级维新派推动,并不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清政府的对外态度,B项错误;材料中仅仅涉及英文报纸的报道,并非是列强对中国内政的干涉,C项错误。2.(2015全国卷)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
20、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答案C解析该书批判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这就为打破传统的思想束缚创造了条件,从而为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C项正确。3.陈旭麓说:“近代经济改组的过程,来自西方的轮船火车夺走了船夫、纤夫、脚夫、水手、店员的饭碗。据估计,1900年前后,仅北京周边的穷民之中,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即在4万人以上。”据此分析,义和团运动()A.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反洋教斗争激化的结果B.蕴含着以“争权利”为诉求的反抗意识C.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清朝政府的统治能力D.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不甘屈服的反
21、抗精神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近代中国受到西方交通工具的影响较大;而材料中的“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人数众多,反映了当时很多人认为穷人失业的原因之一就是西方交通引入的影响,致使义和团运动认为排外即是争夺国家利权,B项正确。A、C、D三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4.1900年,慈禧发布要与八国联军“一决雌雄”的上谕,要求各省“北上勤王”,张之洞、刘坤一等汉族东南大员先是“拒不奉诏”,随后与列强签订了“东南互保”协议,约定所辖区域内保证各自利益“两不相扰”。这一事件()A.加剧中央集权崩溃和地方势力膨胀B.地方的自保避战最终导致中国战败C.激化了汉族地主与满洲贵族的矛盾D.地方实权派开始
22、介入国家外交事务答案A解析材料中汉族东南大员先是“拒不奉诏”不遵皇命,随后与列强签订了“东南互保”协议,反映了中央权力衰微,地方权力增大,A项正确。腐朽的封建制度和国力衰微导致战败,B项错误;材料中的“汉族东南大员”不能代表所有汉族地主,C项错误;外交事务属于国家间的交往,东南各省与列强的协议不在外交范围内,D项错误。5.下图是光绪(1875年即位)二十六年九月十五日外国侵略军以“未按职分保护外国人”等罪名在保定处斩三位清政府官员的布告(局部)。由此得出()A.反映了列强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B.表明中国的司法主权开始遭到破坏C.说明清政府已失去对地方政府的控制D.这一情形出现在英法联军侵华期间
23、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以未按职分保护外国人等罪名在保定处斩三位清政府官员”可知,列强对中国官员进行惩办,这是列强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故A项正确。中国司法主权遭到破坏始于南京条约附件,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此时清政府依然保持着对地方政府的有效控制,只不过堕落为“洋人的朝廷”,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光绪(1875年即位)二十六年九月十五日”可知,当时应处于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6.(2019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
24、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答案(1)减少变法的阻力;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自身认识的转变。(2)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第(2)问,根据材料中“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等信息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