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临河三中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 年级 地理 试题命题人:闫彪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答案涂写到答题卡上)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由七十二物候构成,物候内容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环境时令变化的观察。读图回答13题。1.大暑节气包括“腐草化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三个物候,以此推断二十四节气的形成地域是( )A.江淮地区 B.华南地区 C.黄河中下游地区 D.川渝地区2二十四节气在不同地区的时令意义不同,河南、山东“寒露种麦
2、最当时”,而北京“秋分种麦最当时”,形成此地域差异的主导因素为( )A.降水 B.霜冻期 C.光照 D.热量3彩虹是一种大气现象,在物候中有小雪“虹藏不见”、清明“虹始见”的描述,主要影响因素为( )A.空气水汽含量 B.风速 C.太阳高度角 D.日出日落方位某地质组对某平原展开考查,发现该平原具有深厚的沉积岩,并绘制出地表岩层分布示意图,完成45题 。4.造就该平原的地质作用过程是( )A.沉积-挤压拱起-地壳下沉 B.地壳下沉-沉积-挤压凹陷C.沉积-挤压拱起-侵蚀 D.挤压凹陷-沉积-侵蚀5.若该地沉积岩都是流水环境下形成的,则水量最大、流速最快时段易形成的岩石是( )A.粉砂岩 B.页
3、岩 C.砾岩 D.砂岩下图示意大气垂直分层,读图回答68题。6.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A. B. C. D.7.对短波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 )A.层 B.层底部 C.层中部D.层顶部8.关于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 B.大气主要成分是臭氧 C.多风雨雷电等天气现象 D.大气运动稳定,适合飞机飞行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体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草等几个方面。结合下图完成910题。9.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
4、长,其主要原理是( ) A.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 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C.减弱了地面辐射 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10.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 ) A.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 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C.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 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左图中a、b、c、d四点间存在热力环流,右图为四点气压值分布,读图完成1112题。11.下列关于a、b、c、d四点说法正确的是( )A. a处气流流向b处 B. c处气温高于d处 C. d处气流冷下沉 D. c处天气晴朗12.下列关于c、d之间假设说法,正确的是( )A.若为冬季,则c处是陆地,d处
5、是海洋 B.若为城郊环流,则c处是城市,d处是郊区 C.若为夜晚,则c处是山谷,d处是山脊 D.若为白天,则c处是陆地,d处是海洋在青藏铁路建设中,为解决多年冻土层不稳定影响路基的问题,采用了自动温控通风管技术(如图所示)。通风管两端挡板在气温高于0时关闭,低于0时打开。该地一年中日平均气温的变化范围为-14至8,负温期(日平均气温小于0的时期)约6.5个月。据此回答1314题。13.通风管挡板( )A.正温期一直处于关闭状态 B.负温期一直处于关闭状态C.夜晚多打开,储冷、降温 D.夏季多打开,通风、散热14. 一年中,通风管挡板日关闭时长开始呈上升趋势后的一个月,该地()A.可能处于秋季
6、B.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快C. 昼长逐渐变短 D.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下图为“某月沿0经线海平面平均气压分布图”。读图回答1517题。15.上述“某月”是(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16.该月份甲地盛行(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17.该月份乙地的气候特征是( )A高温多雨B低温少雨 C温和多雨 D炎热干燥读世界季风明显地区地理分布图,图中箭头表示了一些地区地面季风风向。据此完成1819题。18.1月,图中A地盛行( )A. 东南季风 B. 西北季风 C. 东北季风 D. 西南季风19.下列关于B地季风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冬季风势力弱于夏季风B. 冬季风的形成主
7、要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有关C. 夏季风来得迟、退得早易产生洪涝灾害D. 夏季风性质暖热、干燥在锋面气旋运动过程中,由于冷锋的移动速度较快,冷锋追上暖锋而形成的天气系统称为锢囚锋,读下面锋面气旋与锢囚锋的剖面示意图,回答2021题。 20.下列关于上图中锢囚锋符号的绘制,正确的是( ) 21.图中P处未来几日的天气情况可能是( ) A气压会持续降低 B气温将会升高C持续晴朗的天气 D出现阴雨天气下图为甲、乙、丙、丁四城市气候资料图,读图完成2223题。22.甲、乙、丙、丁四地气候类型分别可能是( ) A.温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
8、季风气候 、地中海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C.极地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D.温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23.给甲、丁两地带来降水的盛行风分别是( ) A.盛行西风、东北信风 B.东南季风、极地东风 C.东南季风、盛行西风 D.西南季风、盛行西风霾的形成与水平方向的静风现象、垂直方向的逆温现象、悬浮颗粒物的增加有关。当大气湿度增加时,霾可以转化为雾,因而霾与雾常常相伴而生,统称雾霾。在我国雾霾天气分布的一般规律是,中西部地区少东部地区多,乡村少城市多,春夏季节少秋冬季节多。据此回答2425题。24.下图所示天气状况容易出现严重雾霾的是(
9、)A B C D25.雾霾天气对下列相关产业,直接影响最大的是( )A. 果林园艺及乳畜业 B. 旅游业及交通运输业C. 钢铁及汽车制造业 D. 环境保护及文教事业图9-25示意某地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和最热月与各月平均气温差曲线.读图完成2627题.26.该地气候类型为( )A.热带季风气候 B.地中海气候C.温带海洋性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27.该地最有可能位于( )A.地中海沿岸 B.巴西高原中部C.澳大利亚西南沿海 D.中国东南沿海福建海坛岛面积276.61平方千米,人口约35万人,地势低平,是大陆距离宝岛台湾最近的地方。当地盛传“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房子像碉堡”的民谣。据此完
10、成28-30题。 28.该民谣反映了当地气候的突出特点是( ) A.降水多 B.风力大 C.日照强 D.气温高 29.依据当地自然环境特征,推测海坛岛传统民居的特点是 ( )A.高大、屋顶尖、窗大 B.低矮、屋顶缓、窗大 C.高大、屋顶尖、窗小 D.低矮、屋顶缓、窗小 30.当地居民主要从事( )A.渔业 B.林业 C.种植业 D.牧业二、综合题(共40分,答案写到答题卡上)31.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10分)材料一 年日照时数是指太阳直接辐射地面时间的一年累计值,以小时为单位。下图是“我国某区域年日照时数分布图”。材料二 西北正在利用戈壁荒漠建设大规模太阳能利用基地,将
11、在酒泉、哈密、吐鲁番等地区规划建设一批大型光伏并网电站以及35个太阳能综合利用示范区。(1)读材料一,图中年日照时数的分布规律是 。(2分)(2)如果光伏太阳能电池板可以自动调节,北京时间12时酒泉的光伏太阳能电池板的朝向是()(2分)A正东 B正南 C西南 D东南(3)从气候角度,简要评价在新疆建设大型光伏电站的自然条件。(6分)32. 下图为2018年9月14日某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1)写出A地的气压值范围 ;(2分)(2)B地所处的天气系统名称是 ;(2分)若该天气系统加强,可能引发哪种气象灾害有 ;(2分)(3) C地与D地相比,风力较大
12、的是 ;(2分) 判断此时C地的风向为 ;(2分)(4)判断甲地附近的锋面类型为 ;(2分)当锋面移到甲地时,甲地可能出现的天气现象有 。(2分)3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16分)牙克石市素有“中国森林工业之都”“冰雪之乡”的美誉,北部的伊图里河镇冬季最低气温可达50,号称“中国最冷地区”。“林海雪原”“冰天雪地”吸引了众多游人,变成了牙克石市的“金山银山”。下图为牙克石市位置及地形示意图。(1) 分析伊图里河镇冬季成为“中国最冷地区”的原因。(6分)(2) 分析牙克石市积雪厚度大的原因。(6分)(3)有人说“雪原”造就了“林海”,简要说明积雪对森林生长的意义。(4分)临河三中20
13、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 年级 地理 试题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 15 CDACC 610 CACCA 1115 DACDC1620 ADBAB 2125 DDCAB 2630 BCBDA二、综合题 31.(1)(2分)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加 (2)(2分)D(3)(6分)有利气候条件:气候干旱,晴天多,太阳辐射强;年日照时数长,太阳能资源丰富。不利气候条件:冬春季节多大风,风沙灾害严重;冬季太阳高度低,日照时间短,设备利用率低。32.(每空2分) (1)10101015; (2)气旋; 狂风、暴雨、风暴潮等; (3)D; 西南风(偏西风) (4)冷锋; 大风、降温、阴雨等天气。33. (1)(6分)纬度高,太阳辐射弱;山地地形,地势较高;距冬季风源地近,冷空气势力强;冬季积雪覆盖,地表反射率高。(2)(6分)位于大兴安岭冬季迎风坡,降雪丰富;冬季气温低,积雪时间长;地势起伏小;森林茂密,积雪融化慢。(3)(4分)冬季积雪覆盖,对地表起保温作用,保护林木根系;春季积雪融化,土壤湿润,促进森林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