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高中岳麓版历史必修一课时跟踪检测:第一单元 阶段性测试题一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05427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5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高中岳麓版历史必修一课时跟踪检测:第一单元 阶段性测试题一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0高中岳麓版历史必修一课时跟踪检测:第一单元 阶段性测试题一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0高中岳麓版历史必修一课时跟踪检测:第一单元 阶段性测试题一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0高中岳麓版历史必修一课时跟踪检测:第一单元 阶段性测试题一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0高中岳麓版历史必修一课时跟踪检测:第一单元 阶段性测试题一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20高中岳麓版历史必修一课时跟踪检测:第一单元 阶段性测试题一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2020高中岳麓版历史必修一课时跟踪检测:第一单元 阶段性测试题一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阶段性测试题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吉林东丰三中高一期末)“春运”被誉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大迁徙。在40天左右的时间里,将有20多亿人次的人口流动,占世界人口的1/3。2012年1月8日春运开始,纷飞的大雪遍及大半个中国,但仍挡不住人们回家过年的脚步。这种珍惜亲情、渴望团聚的情形与下列哪一个制度有关()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解析:从材料中的“亲情”“团聚”可知,这是在强调血缘和家庭,这是宗法制观念的体现,B项正确。答案:B2(2018河南周口一中高一期末)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

2、中说:“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此“制”是指()A嫡长子继承B分封制C三公九卿制D宗法制解析:从材料中的“封建子弟”“君天子臣诸侯”可知,这指的是西周的分封制度,B项正确。答案:B3(2018浙江卷)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明()A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B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C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D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解析:由“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可以

3、得出,西周建立之后,其分封的诸侯国主要由功臣和宗室贵戚统领,故选D;当时是贵族政治体制,故A不符合史实;题干说到的诸侯国不是以素养作为依据的,而且也不是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故排除B;分封制不是构建国家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故C也不符合史实。答案:D4有史学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传承,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该时期指的是()A商周时期B秦汉时期C魏晋时期D隋唐时期解析:中国版图之确立指的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中国民族之传承指的是统一文化的形成,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指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中国学术思想之奠

4、定指的是儒家思想确立为统治思想,这些都是发生在秦汉时期,B项正确。答案:B5(2017江苏卷)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解析:中级官员地位上升,尚书省地位下降,说明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C项正确;唐代三省六部制一直存在,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政府行政效率的信息,B项错误;中书省、门下省地位的上升不一定就会使其决策权扩大,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答案:C6“

5、君主近臣,代起朝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如果这种情形是说汉武帝时代的话,下列史实可以论证这一看法的是()A三公决策,辅助皇帝B推恩诸侯,维护统治C攘夺相权,形成中朝D设中书门下分割相权解析:依据题干关键信息“汉武帝”,以三公决策辅政是秦朝时的三公九卿制,故A项错误;B项中的推恩诸侯说的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推恩令,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题干中重用近臣,攘夺相权,朝廷始分内外朝是汉武帝时期实行中外朝制度,故C项正确;设立中书门下是北宋时期实行的限制相权的措施,故D项错误。答案:C7“三司之职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之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这段材料

6、描述的可能是下列哪一时期的官制()A秦朝B汉朝C宋朝D明朝解析:依据材料信息“三司”“总国计”“通管盐铁、度支、户部”等并结合选项分析可知,材料描述的应是宋朝的三司制,C项正确。答案:C8唐宋期间,中国古代立法呈现出从律令格式到敕令格式的转变,也就是皇帝命令文书的敕和赦文(皇帝的赦免诏书)具有了立法意义。这反映了()A法律体系得到了完善B皇帝成为最高立法者C国家立法走向制度化D皇权专制进一步加强解析:从材料中“中国古代立法呈现出从律令格式到敕令格式的转变”可知,皇帝的诏令也具有了法律效力,这是皇权加强的体现,D项正确。答案:D9(2017北京卷)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

7、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A转运使B兵部员外郎C知府D枢密副使解析:北宋时期,为了加强皇权,限制宰相的权利,宋朝分别设置了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来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D项正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不会分割宰相的权力,A项错误;兵部员外郎是兵部官员,兵部地位要低于宰相,B项错误;知府是地方官员,也不会制约宰相,C项错误。答案:D10(2018浙江卷)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A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B加强中央集权

8、,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C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D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解析:元朝为实施对辽阔疆域的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的派出机构,代表中央来管理地方,所以行省的设立旨在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故选B;行省没有独立的民政权,所以地方没有政治的自主性,故排除A;行省是中央派出的行政机构,而不是监察机构,故C不符合史实;行省是用来管理地方的,故与中央政府的权力无关,所以排除D。答案:B11司马光在谏院题名记中说:“古者谏无官,自公卿大夫至于工商无不得谏者。天禧初,真宗诏置谏官六员,责以职事。”材料中的“谏院”()A代表中央监察

9、地方B是独立的谏官机构C从根本上约束了皇帝的权力D标志着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达到顶峰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司马光”“天禧”“真宗诏置谏官六员”可知,这描述的是宋朝的谏院,据所学知识可知它是独立的谏官机构,故答案为B项;谏院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但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权力,故A、C两项错误;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达到顶峰,D项错误。答案:B12(2018广东汕头高一期末)如图中的“华表”,源于尧舜时期的“谤木”。相传尧舜时于交通要道竖立木牌,让人民在上面写谏言。淮南子主术训记载:“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夏朝中期“谤木”的设置地点由交通要道移至宫室之旁。“谤木”几经变化,逐渐演变

10、为“华表”,明永乐年间建于天安门,其含义也变成“华饰屋之外表”了。由“谤木”到“华表”的演变见证了()A选官制度的变化B专制统治的加强C监察体制的完善D建筑艺术的进步解析:材料没有涉及选官制度的相关信息,A项错误;“谤木”由供人民写谏言到成为“华饰屋之外表”,仅仅成为一种王权的象征,反映的是监督体制的缺失和君主专制的逐步强化,B项符合题意;明代“华表”只是权力的象征,没有涉及监察作用,C项错误;华表的出现反映的是工艺美术的进步, 而非建筑,D项错误。答案:B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13题26分,14题26分,共52分)13(26分)(2018江苏无锡市高一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1、一:汉廷每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简称则曰“贤良”“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简称,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是为汉室令举孝廉之始此项制度之演进,一面使布衣下吏有政治上的出路,可以奖拔人才,鼓舞风气;一面使全国各郡县常得平均参加中央政局,对大一统政府之维系尤为有效。而更重要的,则在朝廷用人,渐渐走上一个客观的标准,使政府性质确然超出乎王室私关系之上而独立。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二:本是想替当时用人定一客观标准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考试。这种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

12、进步的西方在其选举政治领袖之外,还得参酌采用中国的考试制度来建立他们的所谓文官任用法。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据材料一指出汉代选官制度的标准,并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产生的积极影响。(10分)(2)材料二所说的“这便大错”的选官制度指的是什么?该制度有何弊端?材料二所说的唐代“较以前是进步的”的选官制度指的是什么?该制度有何积极性?(10分)(3)综合上述材料,你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有何认识?(6分)答案:(1)标准:贤良、孝廉。影响:有利于下层人才参政;有利于平衡各方利益;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中央集权);选官标准趋于客观公正。(2)制度:九品中正制。弊端:门阀士族垄断官场。制

13、度:科举制。积极性:打破了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扩大了官吏来源;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为西方文官制度所借鉴。(3)认识:选拔人才标准趋向公正;选官方式由举荐到考试;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14(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汉书严助传材料二: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

14、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旧唐书刘祎之传材料三:(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曰诏,曰敕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明史职官一(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8分)(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8分)(3)据材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10分)答案:(1)举措:任用贤良文学之士为身边近臣;让他们参与议政、奏事;令其诘难大臣。(2)说明: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诏令被认为是违制的。(3)主要职责:劝谏皇帝,匡正过失,讨论历代盛衰原因和典制沿革;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大臣奏章;将九卿等议定的意见经审查后报告皇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