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05350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时作业6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一、选择题1下图为隋代设置的义仓。对其理解正确的是,义仓(C)A修建的初衷是供应朝廷物资需要B遍置于长安、洛阳等都市C是封建政府为备荒年设置的粮仓D满足了征伐高丽的需要解析:隋代设置的义仓遍置于乡间,主要功能是备水旱赈济,故选C项,排除其他三项。2秦朝修建灵渠,隋炀帝开通大运河。两者都(B)A促进了长江南北经济交流B巩固了国家的统一C连接了湘水、漓水两大水系D导致国家短暂而亡解析:“促进了长江南北经济交流”的是隋朝大运河,排除A项;“连接了湘水、漓水两大水系”的是灵渠,排除C项;大兴土木加重了百姓的负担,但主流是促进了经济交流和国家的统一,“导致国家短暂而亡”的真

2、正原因是两个政权的暴政,D项表述错误。B项正确。3唐太宗自评:“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祚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唐太宗的这段话体现的统治思想是(B)A“存百姓” B知人善任C济世安民 D轻徭薄赋解析:材料意思是国君多厌恶正直之士,或明或暗地诛杀无辜,没有哪一代不是这样。我即位以来,正直之士并肩立于朝廷,不曾贬退、责罚一人,故B正确。4关于玄武门之变,旧唐书记载:“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谋害太宗”,李世民被逼无奈,先下手为强,杀死建成、元吉,新唐书也有类似的记载;资治通鉴记载:“建成颇仁厚,遽止之(拒绝先下手为强)”;当今一些史学家研究认为,李世民是政变的主要策划者

3、,已经身为太子的李建成没有必要冒巨大的政治风险。据此可以认定(D)A争权中李世民由被动变为主动B旧唐书试图隐瞒历史真相C学者研究结论与史实完全吻合D李世民取得皇位在程序上非法解析:不论是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还是史学家等均强调了李世民取得皇位在程序上是存在问题的即是非法的,故D项符合题意;选项A的说法只适合旧唐书和新唐书,所以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的说法缺乏其他观点的支持,不符合题意,排除;“学者研究结论与史实完全吻合”的说法过于绝对,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5下表内容是不同史籍关于唐神龙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记述。据此能够被证实的历史事实是(C)记述出处“是日,上传皇帝位于皇太子,徙居上阳宫。戊

4、申,皇帝上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丁未,徙后于上阳宫。戊申,上后号曰则天大圣皇帝”新唐书本纪第四“丁未,太后徙居上阳宫。戊申,帝帅百官诣上阳宫,上太后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资治通鉴A.皇帝武则天传位于皇太子B武则天以太后身份称帝C武则天仍旧被尊号为皇帝D武氏被迫移住上阳宫解析: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中“皇帝上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说明武则天仍旧被尊号为皇帝,新唐书本纪第四“上后号曰则天大圣皇帝”也记载武则天被尊号为皇帝,资治通鉴“上太后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同样记载武则天被尊号为皇帝,三则史料都对此事有记载,故C项正确。只有一则史料记载“上传皇帝位于皇太子”没有充足说服力,故A项错误。有

5、两则材料说明武则天以太后身份称帝,说服力不强,故B项错误。材料中不能说明武则天是被迫移居上阳宫,故D项错误。6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我们之所以肯定她的统治,是因为她当权期间(B)A政局稳定 B社会经济继续发展C国力全盛 D完全停止唐蕃纷争解析:武则天统治时期政局纷纭,排除A项;国力全盛是在唐玄宗时期,排除C项;D项表述错误;结合所学可知,B项符合题意。7唐太宗时期,在某一地区实行“授以生业、教之礼仪选其酋长”“子孙世袭,各安其居,不编户籍、不上贡赋”的政策。这一地区主要在(B)A吐蕃地区 B东突厥地区C西突厥地区 D西南夷地区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唐太宗时期

6、在东突厥实行的册封政策,选项B符合题意,正确;和吐蕃是和亲,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和西突厥是武力政策,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和西南夷也是武力政策,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8唐朝时丝绸之路的畅通曾因一个政权的崛起而受到影响,这一政权被灭是在(B)A唐太宗在位时 B唐高宗在位时C武则天在位时 D唐玄宗在位时解析:考查所学知识,结合所学可知,B项符合题意。9册封少数民族首领是唐朝的统治手段之一,首领被封为渤海郡王的少数民族政权是(A)A靺鞨粟末部 B吐蕃C东突厥 D回纥解析:考查所学知识,结合所学可知,A项符合题意。10羁縻政策起源于战国时期秦灭巴之后,“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为蛮夷君长,世尚秦女

7、,其巴氏爵比不更”。唐高祖时正式确立“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的民族政策。宋朝进一步笼络少数民族首领,对“其有力者,还更赐以疆土”。羁縻政策的实施(C)A有利于扩大中华民族的统治区域B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有效管辖C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团结和稳定D激化了边远少数民族与中央的矛盾解析:羁縻政策指对境内少数民族采用封王、赐爵、经济扶助、联姻等手段使其归附的政治手段,根据“唐高祖时正式确立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的民族政策。宋朝进一步笼络少数民族首领”可知,羁縻政策有利于团结少数民族,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团结和稳定,故C项正确,D项错误;羁縻政策指对境内少数民族采用的政策,和扩大统治区域无关,排除A项;羁縻政

8、策指对境内少数民族采用的民族政策,并非中央对地方的关系,排除B项。11下列对图一、图二所示历史变化的解释最合理的是(B)A生产力发展影响王朝更替B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延续性C分裂割据在古代难以避免D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演进解析:由“唐末藩镇割据形势图”到“五代十国前期形势图”可以看出,早在晚唐时代这些藩镇已经存在,至唐亡后割据更加剧烈,五代十国实际上是中晚唐的藩镇割据的延续,说明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延续性,B正确;材料图片反映的是分裂割据的形势,无法体现“生产力发展影响王朝更替”,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自唐至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形势,不能说明“分裂割据在古代难以避免”,C表述太绝对,错误;唐末和五代十

9、国的社会形态都是封建社会,故D错误。12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改革,五代十国后期后周世宗改革。两场改革都(D)A促进了少数民族封建化B革除了前代弊政C采取了南迁都城的措施D顺应了统一趋势解析:“促进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是孝文帝改革,排除A项;B项“革除了”过于绝对,排除;南迁都城的是孝文帝改革,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3唐太宗论“明君”执政之“君道”,为此后历代帝王所推崇。阅读下列材料:材料贞观元年,太宗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修订法律,并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不可任情以轻重”。此后,太宗提出:“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岂如广

10、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何谓为明君?”魏征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太宗以为然,并说“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贞观期间,太宗屡屡对“一士之谔谔(直言)”表示“此言是也,当为卿改之”,并赐绢帛。贞观六年,太宗对侍臣说:“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请回答:(1)据材料,就“明君”执政概括唐太宗的“君道”内涵。(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君道”产生的客观因素。(3)以帝王政治为视角,综合评价唐太宗的“君道”。答案:(1)内涵:严肃法令,遵守法律;减

11、少独断,广任贤良;兼听纳谏,激励直言。(2)因素:隋朝无道而亡(农民战争的威力);传统儒家的民本、仁政思想;大乱初定,经济凋敝。(3)评价:唐太宗的“君道”是古代开明政治的典范,促成了封建治世的出现,成为古代统治者的“明君”理想。但唐太宗的“君道”是为了维护李唐王朝的统治,其实施有赖于帝王的个人品质,唐太宗晚年背离了自己的这一“君道”。解析:(1)据材料中“太宗令修订法律”“不可任情以轻重”“法令严肃,谁敢为非”得出严肃法令,遵守法律;据材料“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岂如广任贤良”得出减少独断,广任贤良;据材料“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太宗屡屡对一士之谔谔(直言)表示此言是也,当为卿

12、改之,并赐绢帛”得出兼听纳谏,激励直言,结合所学概括回答。(2)据材料中“天子者,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并结合所学,得出隋朝无道而亡(农民战争的威力);据材料“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并结合所学,得出传统儒家的民本、仁政思想;再结合所学,从唐初大乱初定以及经济凋敝的角度回答。(3)从正反两个方面回答即可,据材料“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天子者,有道,诚可畏也”结合所学得出一方面:唐太宗的“君道”是古代开明政治的典范,促成了封建治世的出现,成为古代统治者的明君理想;结合所学得出另一方面:唐太宗的“君道”是为了维护李唐王朝的统治,其实施有赖于帝王的个人品质

13、,唐太宗晚年背离了自己的这一“君道”。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西汉建立后,为防御匈奴,控制关东和江南地区,定都长安,进行大规模的都城营建,将天下豪族迁往关中,并募民居之,总数达到200万以上;同时重视技术推广和水利兴修,晋西南乃至内蒙等地得到充分垦辟,森林、草地大面积消失了,代之的是农牧业区。唐代也类似于西汉,唐前期在关中地区广修渠道,开荒播种,到玄宗天宝年间,黄土高原人口已达1 015万。然安史之乱关中遭叛军蹂躏,国内藩镇军阀叛服不常,境外吐蕃等民族时相攻击使得高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导致水土流失,“黄河”也正式作为专名见之于史籍。在唐以后一千余年中,由于后继王朝持续放任贫民滥伐滥垦,加以

14、战乱的破坏,终于使得黄土高原沦为生态环境恶劣、低产贫困的地区。摘编自朱士光汉唐长安城兴衰对黄土高原地区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唐定都长安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汉唐定都长安的影响。答案:(1)原因:长安战略地位(地理条件)优越;关中地区交通方便,经济发达;对内控制关东和江南,有效制服割据势力;对外抵御西北强敌,反击少数民族进入中原;汉唐初期明君贤臣的高远识见。(2)影响:维护了统一;促进了西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但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环境,为古代中国经济格局的变化埋下伏笔。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西汉建立后,为防御匈奴,控制关东和江南地

15、区”结合所学从长安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程度、战略地位、汉唐初期明君贤臣的高远识见等方面分析。(2)影响:根据所学可知其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根据材料一“将天下豪族迁往关中,并募民居之同时重视技术推广和水利兴修,晋西南乃至内蒙等地得到充分垦辟,森林、草地大面积消失了,代之的是农牧业区。唐代也类似于西汉,唐前期在关中地区广修渠道,开荒播种,到玄宗天宝年间,黄土高原人口已达1 015万”可知加强了对关中地区乃至黄土高原的开发,促进了农耕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在唐以后一千余年中,由于后继王朝持续放任贫民滥伐滥垦,加以战乱的破坏,终于使得黄土高原沦为生态环境恶劣、低产贫困的地区”可知过度开发关中地区破坏了生态环境,为古代中国经济格局的变化埋下伏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