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年高考历史重考点归纳: 专题11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三民主义(教学案)(教师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05024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6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年高考历史重考点归纳: 专题11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三民主义(教学案)(教师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12年高考历史重考点归纳: 专题11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三民主义(教学案)(教师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12年高考历史重考点归纳: 专题11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三民主义(教学案)(教师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2012年高考历史重考点归纳: 专题11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三民主义(教学案)(教师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2012年高考历史重考点归纳: 专题11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三民主义(教学案)(教师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2012年高考历史重考点归纳: 专题11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三民主义(教学案)(教师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2012年高考历史重考点归纳: 专题11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三民主义(教学案)(教师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2012年高考历史重考点归纳: 专题11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三民主义(教学案)(教师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2012年高考历史重考点归纳: 专题11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三民主义(教学案)(教师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2012年高考历史重考点归纳: 专题11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三民主义(教学案)(教师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2012年高考历史重考点归纳: 专题11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三民主义(教学案)(教师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2012年高考历史重考点归纳: 专题11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三民主义(教学案)(教师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2012年高考历史重考点归纳: 专题11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三民主义(教学案)(教师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2012年高考历史重考点归纳: 专题11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三民主义(教学案)(教师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2012年高考历史重考点归纳: 专题11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三民主义(教学案)(教师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2012年高考历史重考点归纳: 专题11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三民主义(教学案)(教师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2012年高考历史重考点归纳: 专题11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三民主义(教学案)(教师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2012年高考历史重考点归纳: 专题11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三民主义(教学案)(教师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2012年高考历史重考点归纳: 专题11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三民主义(教学案)(教师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2012年高考历史重考点归纳: 专题11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三民主义(教学案)(教师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2012年高考历史重考点归纳: 专题11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三民主义(教学案)(教师版).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3页
2012年高考历史重考点归纳: 专题11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三民主义(教学案)(教师版).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3页
2012年高考历史重考点归纳: 专题11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三民主义(教学案)(教师版).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归纳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不同派别向西方学习的不同主张及特征。2由近代西学东渐的历程认识到当今改革开放的艰巨性、必要性和可行性。3近代仁人志士不断推陈出新,提出各种顺应时代潮流的新思想,启迪我们打破保守的思想牢笼,与时俱进。4新文化运动中的“科学”口号与科学发展观、“八荣八耻”相联系,作为考查切入点。5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对我国产生的影响将会成为命题的重点。6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评价其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树立对传统文化的正确的扬弃观。7马克思主义成为历史的选择的原因 【专题讲解】一、师夷长技以制夷【知识归纳】内容:“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悉夷、师夷、制夷的

2、三位一体。首先,“悉夷情”是“师夷”的必要前提;其次“师夷长技”是“攻夷”“款夷”“制夷”的重要手段;最后“制夷”是“师夷”的最终目的。上述三条是前提、手段和目的的有机统一,其中,根本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制夷”,而积极的办法是“师夷长技”。实质:“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对外国侵略、挑战的积极回应。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变局:一方面,列强以炮舰开路,侵我主权,是中华民族的仇敌;另一方面,侵略者又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领先中国。就前者而言,鸦片战争是资本主义列强对落后民族的野蛮征服,是以强凌弱的强盗行径;就后者而言,则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对腐朽的封建帝国的挑战。对于中国来说,鸦片战争既是沦

3、为半殖民地悲剧的开始,又是促其猛醒、奋起直追的契机。简言之,鸦片战争既是侵略,也是挑战。魏源等人最早察觉并敢于正视中国与西方强国之间的悬殊差距,从而做出了积极的回应“师夷长技以制夷”。作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宏论,既体现了对西方列强的抵御与抗争,也包含了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肯定与仿效;既体现了对封建传统的怀疑和否定,这就打破了长期以来中国人对外部世界茫然无知的封闭状况和“天朝上国”自大虚骄的陈腐观念,使中国人第一次不得不面对列强林立、充满竞争和威胁的现代世界,从而揭开了学习西方的序幕。【特别提醒】抵抗派以林则徐为代表,洋务派以奕訢、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两派虽都属地主阶级的派别,但两者目的的侧

4、重点不同。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即抵抗外来侵略;而洋务派则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即维护清朝统治,镇压人民反抗斗争,也含有抵御外侮的意图。二、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历史作用: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洋务派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长达30年经济自强运动洋务运动,但结局失败,却对中国的近代化产生重大影响。随着洋务运动的实践,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也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起了促进作用。【误区警示】洋务运动客观上顺应了工业革命后的世界进步潮流,误以为它违背了这一潮流。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和生产技术,客观上顺应了工业革命后世界现代化发展的趋势,不能因其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就无视这一客观事实

5、。三、 维新思想【知识归纳】1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宣传维新思想的特点(1)康有为: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特点: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和儒家经史相结合,宣传维新改革理论。 (2)梁启超:积极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强调“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3)谭嗣同:是冲决纲常礼教网罗的维新勇士。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观念,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及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4)严复:严复是系统将近代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提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 的主张。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阐明了中国

6、如能实行变法维新,就会由弱变强,否则就将亡国灭种或被淘汰的道理。2维新思潮的主要内容及历史影响主要内容:主张维新变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废“八股”,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历史影响: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 使维新思想传播开来,形成一次思想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这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特别提醒】掌握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早期维新派与康、梁等人维新思想的特点与区别,维新思想的意义,对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影响。维新变法运动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起思想启蒙的

7、作用。四、新文化运动【知识归纳】 1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性质及其兴起标志、指导思想(1)背景:政治状况: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复辟帝制,人民强烈反对;经济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强烈要求实现民主政治;思想基础: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直接原因: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制造舆论,掀起复古尊孔逆流,遭到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强烈反对。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认识到新制度难以建立在陈旧的思想文化基础上,在中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进行政治革命,还必须进行思想革命。(2)性质:新文化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3)兴起标志:1915

8、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青年杂志从第二卷第一号起改名为新青年。(4)指导思想:民主与科学。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影响(1)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德先生”和“赛先生”,也就是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还提倡新道德,对旧道德。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鲁迅是对礼教、旧道德的批判最为猛烈,反对儒家传统道德是新文化运动的矛头所向。提倡文学革命,它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1917年,新青年上先后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文学革命由此开始。 3前期新文化运动三项内容之间的关系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三项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倡新道德、提倡新文学。

9、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两面大旗,提倡民主以反对中国的封建专制思想,提倡科学以反对封建愚昧和迷信,用民主和科学同封建主义进行斗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提倡民主就是反对封建专制,而封建专制是建立在孔子儒学旧道德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反对封建礼教,反对旧道德就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就是摧毁封建专制制度的根基,让民主共和思想更加深入人心。文学革命扩大了民主和科学在社会上的影响,民主和科学正是凭借广大民众易于接受的白话文得到广泛传播。所以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武器”,文学革命是宣传民主和科学的“手段”,提倡新道德是新文化运动的归宿(以儒学为基础的旧道德是新文化运动的矛头所向)。【

10、特别提醒】新文化运动之“新”,在其对封建正统思想的冲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误以为是由于运动有了新的指导思想。尤其在新文化运动的前期,其指导思想与辛亥革命、甚至是戊戌变法都无本质差异,均以民权、平等和进化论学说为理论武器。要说区别,只能说是斗争的矛头所向。新文化运动将斗争矛头直指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的儒家道德,因而,对维护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儒家学说以沉重一击,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在学习新文化运动时,应联系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政治(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政政体,窃取革命果实的袁世凯开始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1、)、经济(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思想(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角度,认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必然性。 五、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知识归纳】1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作为19世纪人类历史上最优秀的理论成果和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斗争武器,以其高度的先进性、科学性和革命性征服了中国广大进步的青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以西方资产阶级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政治学说为理论武器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12、;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促进无产阶级队伍日益壮大,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独立登上政治舞台,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阶级基础,“与劳工阶级打成一片”,表明马克思主义一开始传人中国,就注重和工人运动的实践相结合;十月革命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出路,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形成了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2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开始传入: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一些新文化人士开始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

13、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在中国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系统介绍: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来源:学科网ZXXK进一步传播:1920年,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出版,随后,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一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相继出版,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问题”与“主义”之争: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的阵营分化,出现“问题”与“主义”之争。胡适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宣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李大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进行回击,马克思主义以其先进性、科学性、革命性吸引了更多的

14、先进分子。扩大传播:1920年5月1日,新青年等刊物都出版了劳动节纪念专号。各地举行了“五一劳动节”纪念活动,这些活动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有计划宣传: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通过新青年、共产党月刊、劳动界劳动者劳动音和工人周刊有计划地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还为工人办补习学校识字班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大意义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爱国运动的深入发展;中国出现了以陈独秀、毛泽东、郑中夏、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等为代表的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1年7

15、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成立。【特别提醒】李大钊:最早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成为传播主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是向西方学习找到的救国的正确的思想武器。六、 维新派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特点梁启超维新思想。特点不仅仅在于论证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更在于他提出了具体的变法主张。梁启超虽然拜康有为为师,但对维新变法理论的宣传却打破了康有为理论的束缚,直接明确地提出了在中国进行政治改革的主张。对于怎样变法,他用了这样的概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间,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这就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维新变法要走

16、的基本道路。【误区警示】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误以为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萌发或洋务派和顽固派的论战也有思想解放作用。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和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都没有突破封建正统思想的樊篱,尽管有历史进步作用,但未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而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是中国近代史上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七、近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及其比较【知识归纳】(1)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围绕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

17、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进行了一场激烈论战。这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1901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之间,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问题,展开一场论战,使民主革命思想得到传播,形成又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以民权、平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指导思想,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前期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新潮流。 (2)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的比较相同点:都以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为基础;都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用西方思想武器反封

18、建专制统治的斗争;都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发展。 不同点:直接斗争对象不同:第一次是封建顽固势力,第二次是保皇派,第三次是北洋军阀政府及封建思想的核心儒家思想;领导力量不同:第一次是资产阶级上层维新派,第二次是资产阶级中下层革命派,第三次是资产阶级激进派;主要内容不同:第一次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希望走实现君主立宪制的改良道路。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希望走实现民主共和制的革命道路。第三次资产阶级民主科学思想,希望实行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作用不同:第一次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二次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三次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特

19、别提醒】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学习,就抓住三大特征、四个阶段:三大特征:一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二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三是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如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例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四个阶段: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1915年至1919

20、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八、三民主义思想1背景:(1)民族危机: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改良救国方案屡屡失败。“北上联军八国众,把我江山又赠送。白鬼西来做警钟,汉人惊破奴才梦。”诗中描绘的中国是一个怎样的中国?(2)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革命团体建立。(3)理论基础: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特别深受林肯“民有、民治、民享”思想的启迪。(4)个人因素:上书李鸿章失败后,孙中山由改良走上革命道路。2代表人物及阶级: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资产阶级。3主张:(1)民族主义,

21、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推翻满洲贵族封建专制统治,重建汉族人当权的政府。(2)民权主义,即“建立民国”。就是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也就是政治革命。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3)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就是用核定地价的办法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不均问题。4活动:(1)革命派与立宪派的论战。(2)发动武装斗争:如辛亥革命。(3)颁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5民族、民权、民生之间的关系: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是核心,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它是民主革命的首要任务;民族主义是前提;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6评价:(1)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

22、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代表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在思想上达到了当时最高水平,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2)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主张,也没有提出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方案,这是其局限性。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九新三民主义思想1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过程:(1)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都失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到了尽头,孙中山开始寻找救国道路。(2)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来,孙中山开始 “以俄为师”。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也向他伸出援助之手,孙中山毅然决

23、定改组国民党。(3)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题型突破】 1.孙中山的伟大历史功绩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1905年组建了中国同盟会。在中国同盟会总章中,孙中山提出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不久,他又在民报发刊词上,将这个纲领进一步阐发为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目标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1911年武昌起义后推翻帝制,被推选为中华民国大总统,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隔年被迫辞职,后改组同盟会为国

24、民党,发动二次革命和护法战争。1924年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发表新三民主义,创立黄埔军校,年底扶病到达北京共商国是。1925年3月12日病逝于北京。【例1】下列有关孙中山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B.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C.亲自领导了武昌起义D.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解析】此题易错选B。错选原因是对孙中山的伟大历史功绩认识不全面。孙中山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奔波、奋斗了一生,总是以一个革命者的形象树立在我们面前,从而忽视了他对资产阶级革命的宣传作用,他既是一位资产阶级革命家又是一位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他并

25、没有亲自领导武昌起义,而是从思想理论上武装资产阶级革命派。武昌起义爆发时,他还在海外,回国后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只是从整体上是辛亥革命的领导者。故选C。【答案】C2.准确理解三民主义的本质内涵(1)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建了中国同盟会。在中国同盟会总章中,孙中山提出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不久,他又在民报发刊词上,将这个纲领进一步阐发为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目标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2)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民权主义指“创立民国”,就是通过政治革命,

26、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3)“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实地考察西方政治制度、经济生活和社会现状后,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尽管当时的三民主义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例2】右图是孙中山先生的手迹其中“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实质意义是( )A反清复明 B反满兴汉C推翻清朝封建统治 D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解析】此题易错选D。错选原因是不能准确地理解三民主义的本质内涵。

27、三民主义没有真正的将矛头指向帝国主义,这是其局限性之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三民主义当中的“民族主义”, 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因此“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内涵体现的是反对满清贵族的统治,已不同于以前的“反满兴汉”。 “三民主义” 是辛亥革命即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所以更不可能是“反清复明”。故C符合题意。【答案】C3.分辨“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与新三民主义的关系新三民主义与“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新三民主义是革命斗争的纲领,是民主革命奋斗的目标,它蕴含着三大政策的精神。三大政策是实现新三民主义革命纲领的方法和手段

28、。【例3】毛泽东曾提出:“新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就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对此,下列理解最准确的是A新三民主义就是三大政策 B新三民主义蕴含了三大政策的精神C新三民主义是反帝反封建的纲领 D新三民主义有局限性,不可能实现【解析】本题极容易错选A,主要原因在于分辨不清三大政策与新民主主义的关系。错以为三大政策属于新三民主义的内容之一。分析毛泽东的观点可以推知,毛泽东认为新三民主义是蕴含了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这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所在,A说法片面,C说法笼统,D是错误的说法。【答案】B【高考真题精解精析】(2011年

29、上海卷文综10)右图是中国近代史上某革命组织机关刊物的书影,该组织是 A兴中会 B光复会C强学会 D同盟会【答案】:D【解析】:根据课本知识,图中所示民报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的机关博物。(2011年四川卷文综17)图5是一幅驳斥清末“民智未开”观点的漫画,它试图传达的观念是 A反满兴汉 B官逼民反 C政治民主 D暴力革命【答案】:C【解析】:清末顽固派和维新派都认为中国“民智未开”,不能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这是政府不信任百姓(图5中“政府视百姓之程度低”),老百姓更不信任政府(图5中“百姓视政府之程度更低”),其解决之道就是尽快设议院、开国会等,实现政治民主

30、。【答案】:A【解析】:重点理解“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即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10年上海历史卷)21某学生要以“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及其影响”为主题撰写小论文,他可以选择的研究对象有 A商务印书馆、利玛窦 B几何原本、冯如 来源:学科网ZXXKC商务印书馆、冯如 D同文馆、利玛窦解析:C。此题可用排除法,利玛窦和几何原本都是“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的内容,不属于“近代”。来源:Zxxk.Com(10年重庆卷)16近代重庆总商会会所楹联曰:“登高一呼,直召唤四百兆同胞共兴商战;纵目环球,好凭此数千年创局力挽利权。”该楹联所反映的主张,最早提出的是 A洋务派 B早期维新派 C康梁

31、维新派 D民主革命派解析:B,阅读材料,号召商战,争夺利权,主张商战,挽回利权的主张是早期郑观应的主张。(10年北京卷)161903年有人指出:“选官之祈以神,断案之祈以神以重要家国大事而轻付虚空无凭,泥塑木雕之一掷,迂愚如斯,固执如斯。”这反映作者 A抨击迷信思想 B痛斥君主专制 C批判宗法制度 D回击复古逆流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史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经分析应该是伴随启蒙思想的传入,作者认为国家政治命运不可寄托在神仙身上,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10年北京卷)15“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

32、专一。究其极,不为流弊。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根据材料和所学,判断这段文字的作者是 A魏源 B王韬 C宋教仁 D胡适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演进过程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主张君民共主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魏源是地主阶级抵抗派,故排除; 宋教仁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故排除;胡适是资产阶级激进派,故排除;王韬是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10年福建卷)16图6为某名人陵墓护栏上镌刻的文字,其涵义反映了该名人的社会发展观。据此判断他是 【答案】D。【解析】“惟适之安”字面理解是怎么舒适就怎么做,体现了追求自由倾向和维新变革的思想

33、,反映了严复受进化论适者生存思想的影响。本题大大超出了高中历史教学要求,非课标和考试说明所要求之能力所能及也。命题不在于显示命题者自己学识有多渊博,而在于体现命题使命的公正。【启示】此题和15题都涉及到福建地方史的考查,以后对福建地方史要细化。(10年全国卷2)17.革命党人陈天华说:“国家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另用一班人,才是道理,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A.天赋人权 B.主权在民 C.君民共主 D.民贵君轻【答案】B 【解析】题中意思是说“如果皇帝不能为民生存着想,官府不能为民办事,人民就有权推翻

34、它”,这实际上体现了启蒙运动中的主权在民思想。(10年江苏卷)8“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这反映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 A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 来源:学&科&网B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 C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 D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解析:“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即国民民主意识的觉醒。故正确答案为D。(10年江苏卷)7近代史上,顽固派“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的指责主要针对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 A魏源 B李鸿章 C康有为 D孙中山解析:“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说明此人表

35、面推崇孔子,实质宣扬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康有为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故正确答案为C。(2009年上海历史,15)下列晚清时期的言论符合这幅漫画主题的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扶清灭洋” D“轮车、电邮、机械、百出夷人亦妖术也”【解析】A是鸦片战争后主张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代表人物魏源的主张,B是洋务派的主张,C是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材料中的人物穿着清朝服饰,体现了清朝的封建顽固派对西方先进技术的抵制,故正确答案应该是D。【答案】D (2009年上海历史,29)郑观应主张:“欲富华民,必兴商务,欲兴商务,必开会场。欲筹赛会之区必自上海始。上海为中西总汇,

36、江海要冲”。在郑观应看来,上海首办“赛会”(世博会)的有利条件是A思想文化开放,是改良思想的实践地B商贸较为发达,日益成为国际大都市C物产丰富多样,是民族工业的发源地D生活水准较高,有比较大的观众群体【答案】B(2009年全国文综一,18)1917年,李大钊撰文指出:“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宪法者,现代国民自由之证券也;专制不能容于自由,即孔子不当存于宪法。今以专制护符之孔子,入于自由证券之宪法,则其宪法将为萌芽专制之宪法,非为孕育自由之宪法也。”李大钊在此强调的是( )A批判封建皇权 B反对尊孔复古C捍卫临时约法 D倡导科学精神【解析】从材料中的“以专制护符之孔子,入于自由证券之宪法

37、,则其宪法将为萌芽专制之宪法”,可以看出李大钊反对尊孔复古。【答案】B(2009年上海历史,20)1915年,陈独秀在某杂志的创刊号上发表了一篇激情喷涌的文章,称“青年如初春,如朝日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刊发该文的杂志是( )A新青年 B少年中国 C青年杂志 D每周评论【解析】此文出自陈独秀为青年杂志所写的发刊词敬告青年,从1916年9月起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青年杂志的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敬告青年一文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答案】C(2009年福建文综,16)右图是一份报纸的号外,从中可获取的准确信息是( )A开国人创办政论性报刊之先河 B使用白话文报道新闻C抨击国民政府失败的

38、外交政策 D表明工人阶级已登上政治舞台【解析】此题目抓住关键信息民国八年五月五日即1919年5月5日,此题可以用排除法:A不符合史实政论性报刊清末早已有之,C抨击的是北洋政府而不是国民政府,D项五四运动中能够表明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应该要到6月初上海等地的工人罢工参与运动。【答案】B (2009年宁夏、辽宁文综,32)1942年3月30日,毛泽东在如何学习中共党史讲话中说:“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这一评价应主要基于陈独秀( )A引领思想启蒙运动 B创办青年杂志 C发动学生运动 D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解析】正确理解材料中的“总司令”一词的含义是解题关键。总司令即起到了领导作用而非亲自参与

39、,由此排除B、C选项,建立党的早期组织是五四运动之后的事情,故排除。【答案】A 【2012高考押题】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来源:学。科。网Z。X。X。K1魏源的海国图志对英国政体作了详细介绍,其意图不是()A希望中国进行政治改革B反思中国战败教训C探究英国获胜原因 D让国人了解英国国情解析:魏源的海国图志突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科技来抵抗外国侵略。林则徐与魏源学习西方处于器物(或物质)层次,还没有发展到制度层次。最早希望中国进行政治改革,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是早期维新派。答案:A2梁启超曾说:“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以为吾中国之政教风俗无

40、一不优于他国。”这里批评的是当时某个派别主张()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师夷长技以制夷C军事为主,民生为辅 D原封不动地维护封建统治解析:从材料看,这个派别主张向西方学习军事技术,但认为我们政教风俗优于他国,指的是洋务派。答案:AB未超越洋务派对西学的一般认识C认为造船、制器不重要 D认识到西方强盛之本在政治制度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材料表明郭嵩焘强调的是西方强盛之本在政治制度。所以,正确答案为D。答案:D5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 这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实质上要求(

41、)A改革社会风尚 B吸收世界文明C发展近代交通 D主张机器生产解析:从材料表面看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改革社会风尚,实质上是要求学习西方文明。答案:B6对近代中国部分著作和报刊中“民主”“共和”两个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进行统计发现,1893年1898年“民主”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共和”的频率。这一现象反映了()A同盟会忽视了在国内的思想宣传B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已深入人心 C维新变法思潮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D顽固保守势力阻碍新思想的传播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同盟会成立于1905年,A项可排除;B项是辛亥革命的影响;由“民主”一词的频繁出现可排除D项。答案:C7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

42、其中说:“以人事之进化言之,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已。”文中“变”的含义是()A变革思想观念 B变革社会政治制度C改革教育制度 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解析: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新青年杂志也是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新文化运动在思想领域掀起了一场思想大变革的风暴。答案:A8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写道:“彼陈腐朽败之分子,一听其天然之淘汰,雅不愿以如流之岁月,与之说短道长,希冀其脱胎换骨也。予所欲滋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这段话表明他鼓励青年()A改造中国传统社会 B投身工人运动实践C积极推动文学革命 D建立中国“劳工社会”解析:陈独秀所写的发刊词敬

43、告青年是1915年青年杂志的纲领性文章,青年杂志的创办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端,刊物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故B、D可以排除。文学革命发生于1917年,故可以排除。从材料中“希冀其脱胎换骨也”也可做出判断。答案:A9陈独秀认为:“今且日新月异,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该思想主张的是()A反对无知妄作之风 B行伦理道德之革命C孔教与共和只能存一 D以俄国为师解析:从材料中“罔不诉之科学法则”可以判断,陈独秀在此强调的是科学的进步性,故A符合题意。答案:A解析: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后,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都先后失败,证明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

44、所以中国人民反思,应该结合国情,寻找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先进的中国人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人的道路。答案:D12李大钊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中指出:“1917年的俄国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之上的革命”。上述认识的得出,主要是由于李大钊()A最早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B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C受到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D站在中国共产党的立场解析:李大钊认识到十月革命的性质是社会主义革命,并大力宣扬之,说明他已受马克思主义影响,并逐步成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A、C两项符合李大钊个人,但解释不了原因。答案:B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阅

45、读下列材料:材料1:莎士比亚(15641616)的戏剧哈姆雷特中的一段独白:“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材料2:“近五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人文根本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所以最近两三年间,算是画出一个新时期来。”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1922年材料3:“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

46、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自20世纪以来,孔夫子的运气是很坏的,但到袁世凯时代,却又被重新记得,不但恢复了祭典,还做了古怪的祭服,使奉祀的人们穿起来。跟着这件事而出现的便是帝制。然而那一道门终于没有敲开,袁氏在门外死掉了。” 鲁迅全集材料4:孔子学院在全球开设的速度,引发了世人包括中国人自己的惊奇。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球新增100多所孔子学院,覆盖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到2010年,全球将建成500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现在已经不是我们要推广,而是各国的大学争着要办,挡都挡不住。”全世界孔子学院正以每4天诞生1所的速度增加新华网请回答: (4)问从传播中国文化、提高国际地位、利于世界

47、和平等方面回答意义。答案:(1)思潮:人文主义。事件: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及欧洲启蒙运动。(2)史实:从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洋务运动,是学习西方的器物;从维新变法到辛亥革命,是学习西方的制度;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3)原因: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对儒家传统道德进行了猛烈抨击,动摇了专制思想的统治地位。(4)意义:有利于中国文化在全球的广泛传播;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高;有利于当前和谐世界的构建。14在人类历史上,近代文明的演进过程异彩纷呈,特点显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在工业化时代,世界领导国必须是拥有海上霸权的国家19世纪的

48、世界领导是英国,在英国达到鼎盛时期的1860年前后,其现代化工业的生产能力,相当于世界的40%50%,或欧洲的55%60%。英国始终保持着相当于他国海军两倍以上的海军。大英帝国号称日不落帝国,它的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大洲。材料2: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近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日: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材料3:受制于“皇帝制度”两千年,是这个民族不能逃避的命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

49、遇到的许多问题。比如“德先生”“赛先生”迟迟不能落脚,比如公民意识、规则意识、宽容意识的缺乏。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时代或者更远的尧舜禹。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文明转型的艰难。张宏杰十国皇帝的五种命运序材料4:“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中国现代化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1)据材料1及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的英国如何实现向近代文明的转型,并成为“世界领导”的?(4分)(2)材料2中,陈独秀认为“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国人的“觉悟”经历了学术觉悟、政治觉悟

50、和伦理觉悟三个阶段。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这三种“觉悟”的主要实践活动是什么?(4分)(3)根据材料3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文明转型艰难的主要原因。(4分)(4)结合材料4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现代化进入新纪元”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6分) (5)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应该如何看待中西近代化的不同发展道路?(2分)解析:本题以文明史观为核心思想,考查了英国及近现代的中国跨入现代文明的不同道路,考查了学生的归纳概括及辨析比较能力。第(1)问要立足材料信息,从政治、经济、军事及对外扩张等方面归纳;第(2)问“学术觉悟”指是林则徐和魏源等人的新思想,重大思想变革指的“政治觉悟”属于资产阶级的思想,“伦理觉悟”指陈独秀所处的时代及其新文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