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届高考语文(全国统考版)二轮评估验收仿真模拟卷(六)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04730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1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高考语文(全国统考版)二轮评估验收仿真模拟卷(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21届高考语文(全国统考版)二轮评估验收仿真模拟卷(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21届高考语文(全国统考版)二轮评估验收仿真模拟卷(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21届高考语文(全国统考版)二轮评估验收仿真模拟卷(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21届高考语文(全国统考版)二轮评估验收仿真模拟卷(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2021届高考语文(全国统考版)二轮评估验收仿真模拟卷(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2021届高考语文(全国统考版)二轮评估验收仿真模拟卷(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2021届高考语文(全国统考版)二轮评估验收仿真模拟卷(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2021届高考语文(全国统考版)二轮评估验收仿真模拟卷(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2021届高考语文(全国统考版)二轮评估验收仿真模拟卷(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2021届高考语文(全国统考版)二轮评估验收仿真模拟卷(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2021届高考语文(全国统考版)二轮评估验收仿真模拟卷(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2021届高考语文(全国统考版)二轮评估验收仿真模拟卷(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2021届高考语文(全国统考版)二轮评估验收仿真模拟卷(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2021届高考语文(全国统考版)二轮评估验收仿真模拟卷(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2021届高考语文(全国统考版)二轮评估验收仿真模拟卷(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仿真模拟卷(六)(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很多人认为社交网络的实时性加速了谣言的传播,这似乎是有道理的,但先于社交网络存在的BBS、“论坛”和“社区”等交流平台也有实时性。很多研究复杂网络的分析则认为,社交网络的复杂结构更易于传播谣言,复杂网络的结构特性确实会加速谣言的传播,但事实上社交网络的复杂结构特性在现实的人际社会中同样具备。实时性所带来的信息成本降低因素不是决定性的,网络结构因素又不能完全说明问题,真正造成社交网络谣言传播加剧的是信息反馈机制的失效。在传统的人际社会中,谣言传播是在

2、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人际圈子中,首先由“谣言感染者”发起谣言,接着倾听者们会逐一表示自己的态度:认同、反对或沉默。“认同”会增加圈子中的个体进一步将谣言带入另一个交际圈的兴趣;相反,“反对”会减弱圈子里的个体对于谣言的兴趣。如果反对者的态度足够强烈且理由充分,圈子中的其他人也会成为“谣言免疫者”甚至“谣言粉碎者”当其在别的圈子中再次听到该谣言时,也会加以反对。在虚拟的社交网络中,由于信息发布的单向性和局域广播性,谣言的传播机制通常是:谣言发布推送给交际圈中的每一个个体个体转发再次推送给新的圈子。而反馈并不在再次推送的内容中。在整个传播机制中,一方面,个体对谣言的反馈无法与谣言的传播同步,谣言的单

3、向发布使得信息并不需要获得反馈就可以传播,这样导致反馈远远滞后;另一方面,社交网络的反馈只针对谣言发起者,并不具有等同的局域广播性,这使得反馈变得异常微弱。严重滞后和微弱到不起眼的音量,使得人际社会的反馈机制在社交网络中根本无法发挥作用这就是为什么社交网络中“智者”的声音会为谣言所淹没。把准社交网络中谣言传播加剧的根源,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提出降低谣言传播概率及谣言传播危害的策略。我们认为,可以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的技术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谣言传播的自动辨识,实行风险标注,提醒用户;加强对谣言传播路径的监控,及时发现高风险的谣言传播;强化对谣言传播“易感人群”的教育保护,提高他们的谣言辨识

4、、防范能力。(摘编自双因机制: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谣言生成)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社交网络与人际社会的结构特性相似,其复杂性并不是加速谣言传播的原因。B在传统的人际社会中,可能影响倾听者对谣言做出判断的主要是谣言感染者。C在社交网络中,反馈异常微弱,是因为反馈不具有与谣言传播等同的单向性。D对有高谣言传播风险的信息实行风险标注,作用类似于人际社会中反对者的发声。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从传播机制入手,比较了人际社会和社交网络中反馈机制对谣言抑制效果的差异。B文章以社交网络信息传播过程的先后为序,论述了谣言反馈机制失效的两点原因

5、。C文章站在净化社交网络环境的立场,主要从客观技术层面立论分析,见解深刻独到。D针对社交网络谣言传播加剧的问题,文章追根溯源,深入剖析,并提出了具体建议。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有新的证据表明社交网络和人际社会的结构特性很不相同,就会削弱本文论证的可信度。B在人际社会的交往中,谣言在不同交际圈的传播有可能使谣言感染者转变成谣言免疫者。C只要加强对谣言传播路径的监控,及时发现高风险的谣言传播,就能提高辟谣效率。D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的技术手段的发展,社交网络可能会形成类似人际社会的反馈机制。(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6、。材料一:12月22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以下简称报告)。报告称,20102015年的流动人口增长速度明显下降,年均增长约2%,与2010年之前的年均增长约12%相比,降幅较大。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翟振武教授认为,流动人口减少的原因跟经济增速放缓以及1980年以后出生的人口减少有关。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人口从低效率产业向高效率产业、从低工资就业岗位向更高工资就业岗位转移,在微观上增强了个体抚养家庭的能力,在宏观上促进了社会财富的积累。从产业配置的角度来看,人口从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转移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从而有利于

7、释放人口红利。翟振武认为,中国的人口红利还可以持续。因为中国仍有近30%的劳动力在第一产业就业,而高收入国家的第一产业就业占比平均仅有3.2%左右。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的潜力仍然巨大,可达2亿人以上。2016年,第一、二、三产业人均创造产值比例约为154,从业人员的比例为111.6,从业人员结构比1978年有明显改善,这极大地提高了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摘编自马晓华流动人口开始从东奔西,专家称人口红利尚有2亿空间,“第一财经网”2018年12月22日)材料二:1982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规模及城镇人口比重(来源同材料一)材料三: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产品结构的逐步

8、多元化,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生产经营已经很难满足市场需求,只会从事简单劳动的劳动者,也逐步失去了往日的优势。在有力气、不怕苦等仍然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外,用工单位对劳动者的专业技能、文化素质等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一些缺乏技能而且没有培养空间的人,大多失去了工作岗位,这导致一部分原本属于流动人口的群体,已经逐步退出了流动人口行列。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的加大,传统、低端制造已经很难再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因此,其接纳就业的能力也将逐步减弱。取而代之的是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互联网产业等。很显然,这些产业对劳动者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很高,无论是农民工还是综合素质和能力不强的

9、城市居民,都将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相反,那些具有较高素质的大学生们的就业空间则会越来越大,渠道会越来越多。流动人口的结构,也开始从相对低端的结构转向相对高端的结构,虽然流动人口的数量开始减少,但流动的效率则在提高。这无疑是经济转型取得了巨大成就的结果。所以流动人口减少,从总体上讲是一件好事,也代表一种方向,那就是对劳动者综合素质与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能否转移,如何转移,还是要看劳动者个人的素质。(摘编自谭浩俊流动人口减少说明了什么,北京青年报2018年12月24日)材料四:三十多年过去了,当城市的发展达到一定水平,第一代农民工开始了回乡养老的历程,第二代、第三代农民工并不想重复他们父辈的生

10、活,他们对城市的向往,也不再是找到一份工作就心甘情愿地去做,而是会有选择地去做。更重要的是,农村也建起了许多新的工厂,他们不需要进入城市就能挣到与在城市一样的钱。加上城市在用工方面发生了一定变化,没有一定技能的人就找不到工作。所以,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数量明显减少了,继而也带动了流动人口的减少。(来源同材料三)【注】影响人口流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国家从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到出台鼓励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等相关政策,一些城市提出了人口调控的目标,所有这些政策性的因素都对人口流动产生了影响。其中户籍制度改革就使得一部分农村人口留在城市,转为城市户籍人口,在统计流动人口口径的时

11、候这部分人就消失了。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意义重大,这在增强个体抚养家庭的能力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财富的积累。B2016年,我国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从业人数差不多,但是第二产业人均创造产值要远高于第一产业。C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所以出现了流动人口,而如今流动人口减少也成了一种必然趋势。D消费者对产品质量要求变高,促使用工单位提高要求,一定程度上淘汰了传统经营中只会从事简单劳动的劳动者。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当下我国第一产业就业占比来看,我国的人口红利还可持续,这需要促进劳动力从第一

12、产业向第二、三产业流动。B由材料二可知,从1982年到2015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持续增长,但是之后较2015年流动人口规模有所减少。C虽然流动人口的数量在减少,但流动人口的结构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说明我国经济转型取得了巨大成就。D相较于第一代农民工,第二代、第三代农民工对城市更加向往,他们在城市中选择工作的余地更大。6结合材料,概括我国近年流动人口减少的原因。(6分)答:(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西府臊子面胡宝林美味乃一方水土于人的恩赐。沃野秦川,关中西府,宝鸡之地,周秦文化自此发祥。巍巍秦岭,汤汤渭水,深厚黄土,哺育了历史悠久的冬小麦,也在此地衍

13、生出一种中华美食西府臊子面。宝鸡民间流传,周文王斩蛟龙而创臊子面,周武王改进猪肉臊子的做法,因此有“武王臊子文王面”的说法。西府臊子面是天、地、人的杰作,是民俗的活化石。臊子面的食材主要是小麦面条。小麦在宝鸡栽植的历史已经有4 000多年。宝鸡周原王家嘴遗址龙山时期文化层中碳化小麦的发现证明了这一点。六月,父亲挥汗如雨,收割小麦。在家人的帮助下,将小麦用架子车拉回,碾打,晾晒,装在包里,这是一家人一年的食粮,也是父亲用双手为我们攒下的幸福。在小麦收获的当儿,奶奶最操心的是一件大事:淋醋。醋是西府臊子面的点睛之味。千百年来,淋醋是西府乡村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从入伏制曲,到农历八月发酵,经历漫长而

14、耐心的等待,醋终于淋成了。奶奶将醋舀进缸里珍藏,这是调和一年饮食的佳酿,也是关中西府人味蕾蠢蠢欲动的催化剂。父亲将土地中收获的小麦,装进了包里,奶奶将亲手淋制的醋舀进了缸里,一家人一年的日子从此就有了底气。雪落在黄土地上,年的脚步近了。母亲将小麦拉到磨坊,磨出上等的雪白的小麦面粉,为过年做臊子面做好准备。父亲骑着车子去赶集,准备食材。自明代后期辣椒传入中国,西府臊子面就分了放辣椒的岐山臊子面和不放辣椒的扶风臊子面两种风格,但不管怎样,都是臊子面。而岐山臊子面的做法走出了岐山,从秦岭到北山,渭河两岸的广大城乡好多家庭以此为食,成为西府臊子面的代表。正月初二的早晨,积雪的乡村小路,穿着红红绿绿的人

15、们,提着礼当来走亲戚。父亲接过亲戚手里的礼当,迎进屋里,在热炕上坐。然后开席,端上烧酒、盘子,主宾开吃。母亲在厨房里忙碌着,做最隆重的待客饭臊子面。臊子汤调就。笊篱捞面。母亲先在一碗面里浇汤,调好一碗。这一碗臊子面,包含了经冬历春的小麦的精华,融汇了天南海北佐菜的营养,木耳之黑、豆腐之白、鸡蛋之黄、蒜苗之绿、辣椒之红,水木金火土,皆于一碗呈现。父亲端着这碗饭到门前滴汤,敬祖先。接着,母亲一碗碗舀面,一碗碗臊子面上到盘里,妹妹端上席面请亲戚吃。先长后幼、先上席后下席、先客人后自己人,彬彬有礼。臊子面就是一碗周礼面,吃臊子面的过程,就是周礼的演示。薄、劲、光之面,煎、稀、汪之汤,酸、辣、香之味,一

16、碗西府臊子面,来宾主人、大人娃娃、男女老少一个个吃得酣畅淋漓,肺腑熨帖,回味无穷。这是人间最美的饭食,这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在老家时,逢年过节,一顿要吃十碗八碗臊子面,吃毕感觉浑身舒坦,满身是劲。正月里来喜事多,村里唱大戏,家家户户招呼四里八乡的乡亲,也是臊子面。村里有小伙儿娶媳妇,男女老少去吃流水席,大锅大灶做的还是臊子面。整个春节,豪放悠扬的秦腔在村庄上空飘荡,臊子面的香味醉了乡村。这是最美好的记忆。即使远在千里之外,一提到“西府臊子面”,心底就无法遏制地产生追寻这种味道的冲动。(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7月20日16版,有删改)7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17、A文章开篇介绍关中西府的地域风貌、历史悠久的冬小麦,引出西府臊子面这个叙述对象,并以“西府臊子面是天、地、人的杰作,是民俗的活化石”统领全文。B作者多用短句和白描的手法描写父亲收割小麦的过程,写出父亲劳动的艰辛;又言简意赅地描写奶奶淋醋的过程,暗示了关中西府农家醋在臊子面里必不可少的地位。C“一家人一年的日子从此就有了底气”一句蕴含辛苦劳作而有所获的喜悦心情和生活富足的幸福感,更饱含对未来美好日子的憧憬,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D本文以“西府臊子面”为题,对“面”的制作却以“臊子汤调就”“笊篱捞面”一笔带过,而侧重描述以西府臊子面为载体的关中风土人情,突出文章的主旨。8为什么说西府臊子面是“民俗

18、的活化石”?请从文中找出相关依据进行概括并简要分析。(6分)答:9结合全文,请探究“心底就无法遏制地产生追寻这种味道的冲动”中“这种味道”的丰富内涵。(6分)答: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贺若敦,代人也。父统,为东魏颍州长史。大统三年,执刺史田迅以州降。赐爵当亭县公。敦少有气干,善骑射。统之谋执迅也,虑事不果,沉吟者久之。敦时年十七,及进策曰:“愿思全身远害,不得有所顾念也。”统乃流涕从之遂定谋归太祖时群盗蜂起大龟山贼张世显潜来袭统敦挺身赴战手斩七八人贼乃退走统大悦,谓左右僚属曰:“我少从军旅,战阵非一。如此儿年时胆略者

19、,未见其人,非唯成我门户,亦当为国名将。”明年,从河内公独孤信于洛阳被围。敦弯弓三石,箭不虚发。乃言于太祖。太祖异之,授都督。时岷蜀初开,民情尚梗,巴西人谯淹据南梁州,与梁西江州刺史王开业共为表里,扇动群蛮。太祖令敦率军讨之。山路艰险,人迹罕至。敦身先将士,攀木缘崖,倍道兼行,乘其不意。又遣仪同扶猛破其别帅向镇侯于白帝。淹乃与开业并其党泉玉成等率众七千,口累三万,自垫江而下,就梁王琳。敦邀击,破之。淹复依山立栅,南引蛮帅向白彪为援。敦设反间,离其党与,因其懈怠,复破之。进爵武都公。武成元年,入为军司马。自江陵平后,巴、湘之地并内属。陈将侯瑱等围逼湘州,遏绝粮援。乃令敦率步骑六千,度江赴救。敦每

20、设奇伏,连战破瑱,乘胜径进,遂次湘州。俄而霖雨不已,秋水泛溢,陈人济师,江路遂断。粮援既绝,人怀危惧。敦于是增修营垒,造庐舍,示以持久。相持岁余,瑱等不能制,求借船送敦度江。敦云:“湘州是我国家之地。既未得一决,所以不去。”瑱等留船于江,将兵去津路百里。敦勒众而还。保定五年,卒。建德初,追赠大将军。谥曰烈。(选自周书贺若敦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统乃流涕从之/遂定谋归太祖/时群盗蜂起/大龟山贼张世显潜来袭/统敦挺身赴战/手斩七八人/贼乃退走/统大悦B统乃流涕/从之遂定/谋归太祖/时群盗蜂起/大龟山贼张世显潜来袭/统敦挺身赴战/手斩七八人/贼乃退走

21、/统大悦C统乃流涕/从之遂定/谋归太祖/时群盗蜂起/大龟山贼张世显潜来袭统/敦挺身赴战/手斩七八人/贼乃退走/统大悦D统乃流涕从之/遂定谋归太祖/时群盗蜂起/大龟山贼张世显潜来袭统/敦挺身赴战/手斩七八人/贼乃退走/统大悦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爵,即爵位、爵号,是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一般有公、侯、伯、子、男五种。B石,为古代重量单位,“弓三石”意谓超重的强弓,文中借此极言贺若敦的臂力非常人能比。C巴西,郡名,指东汉末至隋朝的巴西郡,管辖范围在今天的云南和贵州地区一带。D仪同,仪同三司的省称,享有与“三公”同等的待遇,南北朝时授予的人数甚多。12下

22、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贺若敦思虑深远,行事果断。他在父亲贺若统难以决定是否要拘捕田迅之际,及时进策,促使父亲下定决心,执迅以颍州归降,助父建功。B贺若敦勇猛善战,屡建军功。他箭无虚发,力助独孤信成功脱围;征伐谯淹时,他不惧艰险,身先士卒;救援湘州时,他孤军深入,收复失地。C贺若敦颇有胆识,智谋过人。他率军攀木缘崖,出其不意攻破敌军;他实施反间计,离间谯向,再破谯军;他增修营垒,建造房舍,以麻痹侯瑱。D贺若敦心怀家国,守土尽责。他在粮援既绝、军心动摇的情况下,与陈军相持一年多;面对陈军的求和,他义正词严地表示要守护国土,坚持到底。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

23、代汉语。(10分)(1)如此儿年时胆略者,未见其人,非唯成我门户,亦当为国名将。译文:(2)遂次湘州。俄而霖雨不已,秋水泛溢,陈人济师,江路遂断。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寒食还陆浑别业宋之问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注】陆浑别业:宋之问早年在洛阳为官期间,公务之暇,常前往此地消闲度假。典出帝王世纪,帝尧之世,天下太平,百姓无事,有年余八十的老人击壤(古代一种木制的玩具)而歌。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首句

24、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比作雪,形象地写出洛阳满城飞花、缤纷如雪的美景。B诗歌第二句与首句形成对比,说明山中景色与洛阳城的不同,花朵才刚刚绽放,可尽情欣赏。C颔联紧扣标题中的“还”字,诗人早上告别洛阳城中的美景,晚上就看到了陆浑别业的美景。D诗人在寒食节回到陆浑别业,山中不但春景迷人,而且春酒醉人,让诗人不禁生出归隐之情。15尾联中的“野老”,有人认为是诗人自己,有人认为是山野中的寻常老人。你怎么看?请阐述理由。(6分)答:(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诗经氓中“_,_”两句,以河流有岸、湿地有边比喻凡事都有一定的限制,来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

25、2)苏轼赤壁赋中“_,_”两句,写出了游人任凭一叶扁舟随意漂荡,在水波不兴的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的情景。(3)王湾的次北固山下通过“_,_”两句,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美景表现了出来。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俗话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乐于助人就是这样一种既能帮助别人,又能收获满足的事情。然而,(),这是怎么回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种现象被称为“同理心耗竭”。“同理心”就是站在他人的角度和立场上,理解他人的内心感受。同理心较强者能够从他人的表情、语言等方面判断其情绪,进而可以设身处地地感受和体谅别人,并以此作为行事依据。然而,同理心也是有限度的,

26、而且能够被消耗。只要使用同理心,就会导致同理心耗竭,进而危害身心,比如引发睡眠问题等。那么,对于同理心较强者来说,如何避免自己的同理心消耗过大呢?一是把同理心变成“同情心”。同理心较强者在帮助别人时,往往不由自主地将自己代入别人的情境中,而过度介入别人的痛苦和烦恼,就会造成同理心消耗过大,此时不妨化同理心为同情心。二是找到同理心的边界。没有人的同理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此,要找到自己同理心的边界,既不要拒人千里,也不要过分介入,而要明确自己的责任范围,比如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可以提出建议,也可以给予支持和陪伴,但不能过于干涉别人的选择,更不应包办代替,代替别人痛苦和烦恼。17下列各句中的双

27、引号和文中“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双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一位大娘)接着解释:“收豆子、红薯的时候,獾正肥哩。肉香,油多。”B包身工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C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他们难得的佳肴。D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神形皆备,充满生机”。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有些人被别人的情绪带着走,导致身心俱疲,结果没有获得快乐B有些人并没有获得快乐,而是身心俱疲,结果被别人的情绪带着走C有些人被别人的情绪带着走,非但没有获得快乐,反而导致身心俱疲D有些人非但没有获得快乐,反而被别人

28、的情绪带着走,结果导致身心俱疲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过度使用同理心,就会导致同理心耗竭,进而危害身心,比如引发睡眠问题等。B如果使用同理心,就会导致同理心耗竭,进而危害身心健康,比如引发睡眠问题等。C只要不过度使用同理心,就可避免同理心耗竭,进而防止危害身心,比如引发睡眠问题等。D如果过度地使用同理心,就会导致同理心耗竭,进而危害身心健康,比如引发睡眠问题等。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内容,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结构协调一致。(5分)_、_,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中国人有爱国的品质。鞠躬尽瘁、废寝忘食,_,_,中国人有敬业

29、的品质。立木为信、一诺千金,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_。这些品质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体现。21用一句话归纳下面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 20个字。(6分)据调查,随着“90后”甚至“95后”步入社会,在这些职场新生代中,“一言不合”就离职的案例似乎越来越多。近日,一则关于“95后平均7个月就离职”的调查报告引起网友热议。从就业上看,“95后”有着更多不同于前辈的个性。有的“95后”约了面试时间却“放鸽子”,有的不愿从事专业不对口、工作时间长的流水线工作,有的刚工作两天就“闪辞”。这让用人单位叫苦不堪。这份报告给出的一组数据更加直观:“70后

30、”的第一份工作平均超过4年才换,“80后”则是3年半,到“90后”骤降到19个月,“95后”更是仅仅在职7个月就选择辞职。答: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许多人在中小学阶段,上过各种各样的“培训课”:有学乐器的,有学书画的,有学体育的,也有学奥数、英语的,不一而足。不过近日,家住上海的黄女士花了两万元为正在上初三的女儿报了一门“情商培训课”,引来家长圈一片唏嘘。有家长直呼“太贵,烧钱”,认为不如报文化补习班实惠;也有家长认为高情商确实会增强孩子的社会竞争力,黄女士的做法是一种进步;还有家长认为“情商培训课”终究还是一种短期速成教育,无法取代日常生活中的情商培养。针对上述

31、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考仿真模拟卷(六)1解析:选D。A项,“其复杂性并不是加速谣言传播的原因”错误,原文是“复杂网络的结构特性确实会加速谣言的传播”;B项,由原文“认同会增加圈子中的个体成为谣言免疫者甚至谣言粉碎者”可知,“可能影响倾听者对谣言做出判断的主要是谣言感染者”错误,应是“谣言倾听者”;C项,“是因为反馈不具与有谣言等同的单向性”错误,原文是“社交网络的反馈只针对谣言发起者,并不具有等同的局域广播性,这使得反馈变得异常微弱”。2解析:选B。“以社交网络信息传播过程的

32、先后为序”错误,原文第三段中说“由于信息发布的单向性和局域广播性”,故应是从“社交网络中信息发布的特征”的角度论述了谣言反馈机制失效的两点原因。3解析:选C。“只要就”说法绝对。4解析:选C。“所以出现了流动人口”理解有误,从材料一来看,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促使流动人口大量增加,但并不是说因此才“出现了流动人口”。5解析:选D。“第二代、第三代农民工对城市更加向往”表述错误,由材料四可知,“他们对城市的向往,也不再是找到一份工作就更重要的是,农村也建起了许多新的工厂,他们不需要进入城市就能挣到与在城市一样的钱”;且“他们在城市中选择工作的余地更大”分析有误,材料四中说“城市在用工方面发生了一定变

33、化,没有一定技能的人就找不到工作”,由此可知第二代、第三代农民工在城市中选择工作的余地更小了。6解析:先根据题干,明确筛选的内容。然后梳理四则材料可知,材料一中翟振武教授指出了流动人口减少的两点原因;材料二是对流动人口规模及城镇人口比重变化的介绍,不涉及原因;材料三是对产业结构优化背景下劳动者就业状况的分析,从中可以得出第点答案;材料四从多个角度阐述了流动人口减少的原因,梳理这一段内容,可以得出第点、第点答案。注意不要忽略注释中的内容,从中可以得出第点答案。答案:经济增速放缓;1980年以后出生的人口减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部分流动人口不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被迫回乡;劳动力结构优化,第一代农民

34、工回乡养老;城乡结构优化,农村经济发展,农村人口不需要到城市工作;国家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出台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等政策。7解析:选C。“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错,本文的感情很丰富,除了赞美生活外,还包含缅怀传统、抒发乡愁等,该句包含的情感只是其中的一种。8解析:解答此题,需要结合全文。从字面上看,“活化石”意味着延续时间久远,此处应和民俗文化有关。文中介绍了当地臊子面的主要食材小麦已种植4 000多年和臊子面的渊源,可见其历史悠久。介绍村里逢年过节、招待客人都用臊子面,可知臊子面按当地习俗是隆重的待客饭。介绍吃臊子面要敬先祖,有先长后幼、先上席后下席、先客人后自己人的传统习俗,且这一习惯自周礼传

35、承而来,可见其文化传承久远。答案:历史悠久。4 000多年的小麦栽植、“武王臊子文王面”的历史传说以及明代臊子面的派系之分等揭示出西府臊子面源远流长的历史。隆重的待客饭。村子里逢年过节、喜宴流水席招待客人时必不可少的就是臊子面。周礼的演示。吃面时遵循先敬祖先,然后“先长后幼、先上席后下席、先客人后自己人”的传统礼制。9解析:理解某一词语的丰富含义,需要考虑其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字面上看,“这种味道”就是指臊子面的味道,具体来说,即“薄、劲、光之面,煎、稀、汪之汤,酸、辣、香之味”。深入分析,作者在结尾说臊子面是“最美好的记忆”,臊子面是家乡的代表美食,臊子面的味道,就是家乡的味道,因而“这种味

36、道”还可以指充满地域特色的家乡味。另外,文中说臊子面历史悠久,传承周礼,可知“这种味道”还指家乡具有的底蕴和丰富的文化意蕴。答案:酸香辣的面之味。臊子面具有“薄、劲、光之面,煎、稀、汪之汤,酸、辣、香之味”的特色,味道香美,令人回味无穷。充满地域特色的家乡味。臊子面是最有代表性的家乡饮食,其中关中西府淳朴而又浓厚的乡土气息是作者最幸福、最美好的家乡记忆。底蕴厚重的文化(历史)味。臊子面演绎着关中西府千百年来的民风民俗,有着厚重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内涵。10解析:选D。本题适用排除法。首句结合前文贺若敦进言献策,此处写的应是贺若统的反应,即“流涕”“从之”“定谋”,“定谋”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B、

37、C两项。后文“统”和“敦”皆为人名,由“手斩七八人”及后文贺若统对身边下属官吏说的话可知,应是贺若敦“手斩七八人”,据此“敦”前应断开,排除A项。故选D项。11解析:选C。“巴西”即巴郡之西,今指四川、重庆一带。根据原文“时岷蜀初开”,可知其后的事情应发生在此地,据此可推断巴西在蜀地,即今四川、重庆一带。12解析:选B。“收复失地”错误。13(1)像这个孩子这样的年龄而有如此胆量谋略的,还没有见到过,他不仅能光耀我家的门庭,也应当会成为国家的名将。(2)(大军)于是驻扎在湘州。不久大雨连下不止,江水漫溢,陈国军队渡过长江,江路于是被阻断。【参考译文】贺若敦,代地人。父亲贺若统,任东魏颍州长史。

38、大统三年,逮捕刺史田迅,率领州人归降。赐予爵位为亭县公。贺若敦年少即有气量才干,善于骑马射箭。贺若统谋划逮捕田迅时,担心事情没有结果,深思了很长时间。贺若敦当时十七岁,就进献计谋说:“若想保全自身远离祸害,不能有什么顾虑。”贺若统于是流泪听从了他的建议,终于定下计谋归顺太祖。当时众多盗贼纷纷而起,大龟山贼人张世显暗中前来袭击贺若统,贺若敦挺身而出与贼人交战,亲手杀死七八个贼人,贼人才撤退。贺若统大喜,对身边的下属官吏说:“我年少参军,经历的战争不止一次。像这个孩子这样的年龄而有如此胆量谋略的,还没有见到过,他不仅能光耀我家的门庭,也应当会成为国家的名将。”第二年,跟随河内公独孤信,在洛阳被包围

39、。贺若敦挽三石强弓,箭无虚发。(独孤信)就告诉太祖。太祖认为他与众不同,授任都督。当时岷蜀刚刚归附,民众的情绪仍然强硬,巴西人谯淹占据南梁州,与梁国的西江州刺史王开业互相呼应,煽动各蛮族(叛乱)。太祖命令贺若敦率领军队讨伐他们。山路艰难险恶,人迹罕至。贺若敦走在将士前面,攀爬树木攀登悬崖,一天走两天的路程,趁敌军没有防备。又派遣仪同扶猛在白帝击败敌军别帅向镇侯。谯淹与王开业及其党羽泉玉成等人率兵七千人,百姓三万人,从垫江而下,投奔梁国的王琳。贺若敦半路阻击,击败了他们。谯淹又依傍山岭建立营栅,向南勾结蛮帅向白彪作为后援。贺若敦设下离间之计,挑拨贼党之间的关系,趁着他们懈怠,再次击败他们。晋升爵

40、位为武都公。武成元年,入朝任军司马。自从江陵平定后,巴、湘一带都归顺朝廷。陈国将领侯瑱等人包围逼近湘州,断绝粮食援助。朝廷命令贺若敦率领步兵、骑兵共六千人,渡过长江前去救援。贺若敦每次都设下出人意料的埋伏,连续击败侯瑱,乘胜快速前进,(大军)于是驻扎在湘州。不久大雨连下不止,江水漫溢,陈国军队渡过长江,江路于是被阻断。粮食援助完全断绝,将士便心怀恐惧。贺若敦于是增加修建营垒,建造房舍,向敌人显示准备持久作战。两军对峙一年多,侯瑱等人无法制服贺若敦,请求借船送贺若敦渡过长江。贺若敦说:“湘州是我国的领地。既然还没有一决胜负,所以不能离去。”侯瑱等人把船只留在江上,带领士兵离开渡口一百里。贺若敦率

41、领军队回去。保定五年,贺若敦去世。建德初年,朝廷追赠他为大将军。谥号为“烈”。14解析:选D。“让诗人不禁生出归隐之情”理解有误,从诗歌内容和注释来看,诗人是公务闲暇来山中享受休闲时光,但没有信息体现“归隐之情”。15解析:将“野老”理解为诗人自己或者山野中的寻常老人皆可,但要能自圆其说。若理解为诗人自己,可主要从诗歌整体的连贯性来阐述;若理解为山野中的寻常老人,则可从诗歌主旨、诗歌内容方面来阐述。答案:(示例一)指诗人自己。尾联中的“酣歌”一词,是承接颈联中的“酒”而来,两联一以贯之,都是写诗人自己在山中的生活及感受;诗人摆脱了公务的烦扰,在山中化身乡野老人,怡然自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生活的

42、喜爱,对太平盛世的歌颂。(示例二)指山野中的寻常老人。诗人在洛阳为官,此诗旨在歌咏太平盛世,山中之人犹如生活在尧舜时期,将“野老”理解为寻常百姓,更符合诗歌主题;由颈联写诗人自己在山中的生活,到尾联写山野中寻常人的生活,诗人视野有所拓宽,诗歌内容更加丰富。16解析:易错字:(1)隰,泮;(2)顷。答案:(1)淇则有岸隰则有泮(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17解析:选D。A项双引号表示直接引用说的话。B项双引号表示突出强调。C项表示讽刺和否定。D项与原文一致。18解析:选D。为与上文“助人为乐能收获满足”反接,补写句子开头就应说“没有获得快乐”;为引出下文的心理学现象“

43、同理心耗竭”,补写句子后边就须是“身心俱疲”;而且,“非但反而”,使用相反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更有出人意外的对比效果。比较而言,D项最为恰当。19解析:选D。A、C两项,“危害身心”仍然存在宾语中心词残缺的问题;B项,“如果使用同理心,就会导致同理心耗竭”说法绝对,不合逻辑。比较而言,D项修改最恰当。20解析:分析题目所给语段,可以发现前面三句话是一组排比句,且每一句的结构为“两个典故诗句中国人具有某种品质”。第一处缺少的是阐释“爱国”的典故;第二处缺少诠释“敬业”的诗句;第三处缺少对前面体现的品质的概括。据此展开联想,挖掘自身知识储备,拟写答案即可。答案:封狼居胥精忠报国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

44、灰泪始干中国人有诚信的品质21解析:本题考查语段的压缩、概括的能力。从材料看,陈述的核心事件是“95后”平均七个月就离职,让用人单位叫苦不堪。答案:“95后”平均七个月就离职,用人单位叫苦不堪。22【思路点拨】本题材料的中心事件是黄女士花两万元给女儿报“情商培训课”,而她的这一做法引来了家长圈的多种不同看法,主要有三种态度:太贵,不划算;这是一种进步;无法取代日常生活中的情商培养。而出现这三种态度的原因,联系现实便可以理解。“情商培训课”价格不菲,普通家庭难以轻易承受如此高的开销。情商课作为孩子们精神领域的补给品,如果任由市场化介入,必然会引起众多商家和机构的利益纷争,最终导致情商课程教育商业

45、化,加速情商教育的功利化,也不利于社会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在欧美国家普遍将情商课程设为必修课的大背景下,“唯分数论”的中国基础教育的确需要反思。情商对一个人的生活与工作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高情商是未来社会人才的必然要求。“情商培训课”有利于弥补校园课程在孩子心理建设方面的缺失,给孩子的心态带来积极影响。不可否认,“情商培训课”在引导孩子表达情绪、培养意志、训练耐受挫折力等方面是有所裨益的,但是“情商培训课”终究还是一种课堂教育,这种短期课程只能对孩子起一定指导作用,真正的情商教育应在父母长辈的言传身教中和人际交往的潜移默化中培养。在此基础上,可表达自己的看法。【作文立意】(1)赞成黄女士的做法

46、。(2)反对黄女士的做法。(3)辩证看待。【参考例文】情商教育,家长岂能缺席?家住上海的黄女士花两万块钱为女儿报了一门“情商培训课”,在我看来,通过强化培训的方式,其实无法从根本上弥补孩子情商教育之不足。确实,情商对一个人的生活与工作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高情商会明显增强一个人的社会竞争力,低情商则很可能造成社交障碍。然而,为培养未成年人的情商,花重金让孩子上“情商培训课”,未必是最优选项。一方面,“情商培训课”价格不菲,普通家庭难以轻易承受如此高的开销;另一方面,“情商培训课”终究还是一种课堂教育,一周一两次的课程只能对孩子起一定指导作用,而无法取代日常生活中的情商培养。归根结底,培养孩子情商

47、的职责,还是要落到家庭教育上。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跟孩子接触最频繁、最密切,也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人。未成年人心智尚不成熟,在成长中经常模仿他们身边的成年人,因此,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孩子做出或好或坏的榜样,进而影响孩子的人格发展。“情商”的核心,一是对自身情绪的了解、认识与控制的能力,二是与人交际、融入集体的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依赖课堂学习,而需要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培养。孩子能否具有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和社交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如果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并且在孩子有情绪时及时介入引导,告诉孩子正确的处理方式,孩子自然会慢慢养成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反之,如果父母总

48、乱发脾气,自己都控制不了自己,孩子当然会被带偏。而在交际能力上,孩子与人交流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就是模仿父母与人交流的方式。父母在参与社会交际的过程中,以友善、热情、大方的方式给孩子以言传身教,在孩子的心灵深处播种善良、尊重的种子,自然就会开出善良的花、尊重的果,使孩子成为情商高的人。父母出于为孩子好的心理,花钱让孩子上“情商培训课”,固然不是坏事,但是,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只要搞好家庭教育,“情商培训课”的锦上添花可有可无,而如果搞不好家庭教育,再昂贵的“情商培训课”,也不一定能收到好的效果。【名师点评】本文开头由材料引出观点,表明自己不赞同黄女士给女儿报“情商培训课”。接着指出情商的重要性,但是作者没有停留在对其重要性的阐述上,而是从情商培训这一行为的本质出发,由浅入深地指出其不足之处,从而为自己的观点找到了有力的依据。本文最出彩之处是作者将情商培养问题上升到家庭教育问题,有力地证明了“情商培训课无法从根本上弥补孩子情商教育之不足”的观点,考生对生活的深刻认识和缜密的语言逻辑可见一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