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卷类型:A滨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2021.7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回答第I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4.回答第II卷时,用0.5mm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第I卷(选择题 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图1是商代晚期青铜器
2、四羊方尊,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由此可知,商朝A.是青铜文明的鼎盛时期B.实现了对湖南地区的有效管理C.青铜器铸造技术高超D.青铜器是身份等级的象征2.柳宗元对秦制给予高度评价:“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与这一评价相对应的史实是A.确立皇帝制度B.车同轨书同文C.废分封设郡县D.修筑万里长城3.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
3、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这表明,当时A.废除了郡国并行制B.加强了思想控制C.消除了地区间的隔阂D.增强了民族共同体意识4.图2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形势图。该时期是A.曹魏B京B.西晋C.东晋D.北魏5.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对该诗解读正确的是A.指出了隋朝灭亡的根源B.蕴含了历史的鉴诫价值C.否定了隋炀帝的历史功绩D.说明了大运河开通的原因6.资治通鉴对某一制度记载:“(政府)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
4、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医移退一,使之与居者均,无侥利。”该制度的实施A.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B.延续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C.增加了农民缴纳赋税的经济负担D.实现了赋税形式由实物向货币转变7.唐朝时在广州首次设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广州“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泛指东南亚)等舶,不计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载如山”。由此可见,唐朝A.鼓励海外贸易B.对外贸易繁荣C.海外贸易成为主要税源D.广州成为世界贸易中心8.表1为辽金时期关于文化与制度的相关记载。这些记载共同反映出A.中原制度具有先进性B.儒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C.金朝改革比辽更加彻底D.中原统治理念的扩展9.从宋代
5、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的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立;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了麻。这一变化的前提条件是A.棉纺织技术改进B.政府的大力推广C.商品经济的发展D.雇佣关系的出现10.茶马古道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藏区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流动不息。这一现象A.说明政府抑商政策松动B.扩大了中外贸易的范围C.推动了跨区域文化交流D.反映了西南地区经济交流频繁11.清代考据学家章学诚说:“后世文字,必朔源于六艺。六艺非孔氏之书,乃周官之旧典也。”作者强调A.六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B.官学发展
6、有利于文化传承C.真相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显现D.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12.表2为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年平均数表(单位:镑)。对该表解读正确的是A.鸦片战争后英国的商品大量涌人到了中国B.英国输华商品减少时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C.英国输华商品的增加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D.清政府的关税政策决定了输华商品的变动13.表3为洋务运动期间推行的重要举措大事年表(部分)。据此可以推知A.崇尚西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潮B.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C.清政府发展近代工业以自强D.洋务运动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14.康有为在1898年的日本变政考中说到:民智愈开者,则其国势愈强,英、美各国是矣。民智之始何基乎?基于学校。故学
7、校未开,智识未开,遽兴议会者,取乱之道也。这一言论表明康有为A.认识到发展教育的重要性B.看到了洋务运动的弊端C.批判维新变法的急于求成D.积极效法日本明治维新15.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所发敬告青年中提出六条倡议:“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由此可见,他主张A.建立无产阶级的政党B.走实业救国的道路C.塑造积极进取的国民精神D.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16.亚历山大统治埃及时,他自称法老之子;托勒密埃及的统治者是马其顿人,却有意戴上了传统的法老王冠。这表明A.希腊的民主政治影响深远B.
8、埃及法老权力至高无上C.征服者推行文化包容政策D.文化传统影响统治策略17.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指出,“真正的法律是正确的理性,它与自然和谐一致,它播撒至所有的人,且亘古不变.不可能在罗马有一种法,在雅典有另一种法;无论何时何地,它都是有效的”。他意在强调A.法律应该具有普遍的适用性B.罗马法受到希腊文化影响C.理性是法律制定的基本原则D.自然运行规律会影响法律18.图3是在中国新疆和田地区、楼兰遗址等地出土的少量贵霜帝国钱币。据此可知金币正面(左图)周边有一圈古希腊字母;背面(右图)为湿婆站像,站像右边有希腊文“湿婆”字样。A.和田、楼兰等地是贵霜帝国的辖区B.当时新疆地区的商品贸易交流频繁C
9、.贵霜帝国深受东西方文化的影响D.贵霜帝国钱币铸造工艺领先世界19.埃及福斯塔特遗址的考古发掘中一共出土了陶瓷六七十万片,来自中国的陶瓷约12000片,时间从唐朝绵延至清朝,其余基本都是中国陶瓷的仿制品。这表明物能,即A.埃及的手工业发展迅速B.中埃文化交流得益于丝绸之路的开辟C.中埃文化交流始于唐朝D.中华文化影响了当时埃及人民的审美20.图4为西欧12、13世纪的大学课程设置。据此可知,当时西欧A.基督教文化占据主导B.大学教育具有世俗性C.近代科学已逐渐兴起D.商品经济不断地发展21.15世纪末,金属活字印刷术传遍欧洲。路德准确地捕捉到新技术带来传播方式的革命,用一场“革命”换来了另一场
10、“革命”的胜利。由此可见A.中国技术推动了欧洲政治变革B.现代印刷术促进文化发展C.印刷书的诞生促进了思想解放D.宗教改革发生具有必然性22.非洲塞内加尔境内的戈雷岛遗址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最野蛮的写照。1981年,联合国宣布它为全人类的文化遗产。这主要是因为该遗址A.真实完整B.见证了殖民罪恶C.体现了文明碰撞D.地理位置重要23.美式英语是一种以英语为主的语言形式。在美式英语中,一些单词来自印第安语,如tamarack(落叶松)、pone(玉米饼)等;还有一些单词来自非洲黑人语言,如tote(搬运)、okra(秋葵)等。这表明A.美国文化具有多元化特征B.语言是人们进行沟通的工具C.外来文
11、化冲击了美国本土文化D.种族多样性促进文化的交流互鉴24.拿破仑战争后,在欧洲各地强迫推行拿破仑法典,使旧式的错综复杂的法律体系简化,所有的公民不分贫富贵贱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说明拿破仑战争A.传播了资产阶级文化B.摧毁了封建制度C.传承了欧洲法律传统D.违背了人民意愿25.1983年宝洁公司的多国团队研发出一种液体洗涤剂,在美国和日本同时发售:在美国市场上,产品名称为“液体汰渍”;在日本,则被称为“洗出望外2000”。这一做法A.体现了美国新知识经济的到来B.反映了文化对经济的影响C.推动了商品生产的全球化D.表明了跨国公司的兴盛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
12、共50分。其中,第26题10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4分,第29题12分。)26.(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内容,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行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当代社会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形成了许多成果论著,图5为某学者的著作目录节选。结合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发展的相关史实,对该作品前两章目录内容进行探讨。(10分)(说明:可以就目录内容的一个或多个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内容进行修改或增加,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27.(14分)某历史兴趣小组围绕“明朝经济”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过程中搜集并使用了以下材料
13、。材料甲材料乙材料丙(1)提取材料甲中的相关信息说明明朝经济发展的表现。(6分)(2)使用材料乙、丙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兴趣小组能够得出怎样的结论。(4分)(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明朝经济”的认识。(4分)28.(14分)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件,当时许多报刊均对其做了跟进报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11年10月14日,中国的危机载:“中国的紧张局势并未减弱英帝国一直秉承的原则是每个国家的人民都有权利摆脱来自上层的奴役,这属于他们的内部事务,其他各国没有理由进行无理的干涉。”1911年11月29日,攻陷武昌进一步和平的希望载:“袁正在引导他人接受这样的观点,除了推翻朝廷,关于
14、立宪政府的一切事宜己经得到认可,再进行争斗己没有意义。”1912年2月15日,南京共和党人载:“孙中山的怂恿的行动引起了人们的疑虑。人们认为,这表明中国与外国列强的关系出现误解,当孙准备移都南京时并未征得外国的同意。”摘编自英国主流报刊泰晤士报材料二1911年10月21日,最后之胜负如何载:“今以革命党与政府,较二者所遇之天时,果孰顺乎?所据之地利,果孰优乎?所得之人和,果孰多乎?”1911年12月20日,记孙文之最近运动及其人之价值载:“故欧人前此惟知一中国有李鸿章,李死惟知有袁世凯,今者有孙逸仙,而袁世凯次之。”的整片81,红期西误全图081911年12月27日,和呼,战呼载:“愿我将士勿
15、少希望于和议之可成,急整军旅矣,一日停战期满,即率大军北进以慰国民之热望。”摘编自同盟会中部总会机关报民立报(1)请对泰晤士报关于“辛亥革命”言论基调的变化做出合理解释。(6分)(2)指出民立报对于“辛亥革命”的态度并分析该报刊的影响。(4分)(3)基于以上分析,谈谈运用报刊研究历史时应该注意的事项。(4分)29.(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欧洲茶文化材料一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王查理二世,她的嫁妆中有中国茶具和茶叶。品茶从此成为英国宫廷时尚。美梅维恒、瑞典郝也麟著,高文海译茶的真实历史材料二郭文勇文化差异视域下的中法茶文化研究根据材料,指出欧洲“茶文化”的发展变化,并加以阐释。
16、(12分)滨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2021.7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C 2.C 3.D 4.B 5.B 6.A 7.B 8.D 9.A 10.C 11.D 12.A 13.C14.A 15.C 16.D 17.A 18.C 19.D 20.B 21.C 22.B 23.A 24.A 25.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共50分。其中,第26题10分,27题14分,28题14分,29题12分。)26.(10分)示例一:我赞同“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体现。(2分)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社会动荡不安。老子提出“道”的概
17、念,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3分)中唐以后社会割据动荡,冲击社会秩序。宋代理学兴起,理学家们以“理”为核心,形成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理论体系,以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3分)天人合一思想,将天、地、人视为一体,建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关系,彰显了中华优秀思想的魅力。(2分)示例二:我认为“第二章道德的力量:中华传统美德”可以增加“第四节家国情怀”。战国时期,面对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孔子、墨子、孟子等均以天下为己任,如孟子提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的主张;宋代,面对社会危机,范仲淹强调“先天下之忧而忧
18、,后天下之乐而乐”;明清之际,面对社会严重危机,顾炎武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家国情怀的传统美德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而材料中主要论述的是个人、人际间的道德力量,未能突出“人与国家、社会”的道德关系。27.(14分)(1)农业方面:整体上农业经济不断发展。马铃薯、甘薯、花生、玉米等作物种植区,说明农业方面高产作物传入并推广;棉花、桑蚕、茶叶等作物种植区,说明经济作物广泛种植。手工业方面:纺织业、制瓷业分布广泛,说明明朝手工业发展。商业方面:整体上明代商业繁荣。主要商业城市分布广泛,相对集中于江南地区,说明江南地区商业繁荣;晋商、徽商等聚集地,说明明朝已经出现区域性商人
19、群体商帮。(6分,每个方面2分)(2)从明朝经济增长率看,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并最终走向负增长;从人均GDP角度看,虽然呈现一定的波动性,但整体上并没有得到提高。这说明明朝经济发展缓慢。(4分)(3)明朝经济呈现出发展与迟滞并存的局面,这种局面的产生是建立在中国农耕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对比同时期的西方,中国社会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走向衰落。经济发展要顺应历史大势,符合时代潮流,才能不断向前发展。(4分)28.(14分)(1)由中立转变为干涉革命(支持袁世凯,抑制孙中山)。(2分)泰晤士报代表着英国的政治立场,随着革命形势(范围、力量对比等)的发展影响了英国的在华利益,于是态度发生了变化。
20、(4分)(2)支持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2分)为辛亥革命作了舆论宣传,推动了革命进程的发展。(2分)(3)报刊基于不同立场和态度,对历史问题的报道具有主观性。研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一定要多方面搜集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并进行史料辨析,去伪存真,全面客观的认识历史。(4分)29.(12分)变化:流行范围从上层社会走向下层民众;从接受、模仿中国茶文化到创造出欧洲独特的茶文化。(4分)阐释: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贸易有所发展,茶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符号之一,具有独特价值,但受条件限制,茶叶贸易量不足,茶具和茶叶价格昂贵,所以主要流行于欧洲上层社会;工业革命后,随着全球贸易的不断发展,茶叶贸易迅速发展,茶文化逐渐走进普通民众生活。同时,茶文化在传人欧洲后,逐渐融人欧洲人的生活习惯及观念,最终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茶文化。(6分)不同地区的商品蕴含着独特的文化,随着商品的流动,各国文化在交流互鉴中不断发展。(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