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6课鸿门宴 必备知识巩固训练1.下列各组句子中,全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A.B.C.D.答案B解析B项“郤”通“隙”,“振”通“震”。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旦日飨士卒飨:犒劳B.此亡秦之续耳 续:后继者C.沛公起如厕 如:如同D.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幸:幸亏,幸而答案C解析如:往。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B.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C.范增数目项王D.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答案C解析C项名词用作动词,使眼色。A、B、D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为”字的用法和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2、)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约为婚姻军中无以为乐若属皆且为所虏我为鱼肉,何辞为A./B./C./D./答案D解析做。替,给。是。成为。作为。跟“所”字合用,表示被动。5.下列各句中,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B.大王来何操C.沛公安在 D.客何为者答案A解析A项定语后置句,应为“太子及知其事宾客”。B、C、D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即“大王来操何”“沛公在安”“客为何”。6.下列句子中,补出的成分正确的一项是()A.(项伯)欲呼张良与(张良)俱去。B.(项伯)欲呼张良与(项伯)俱去。C.欲呼张良与(张良)俱去
3、。D.欲呼张良与(项伯)俱去。答案B7.下列对文本相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作者是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B.史记中,“本纪”记述皇帝,“世家”记述诸侯王,“列传”记述各方面的著名人物。项羽虽没有做过皇帝,但他打入咸阳,号令诸侯,因此司马迁把他列入了“本纪”。C.“秋毫无犯”“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游刃有余”等成语,均出自本文。D.宴席的四面座位,以西最尊,次为北,再次为南,东为最末。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北向坐”;张良则“西向侍”。从座
4、次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答案C解析“游刃有余”出自庖丁解牛。8.翻译下列句子。(1)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译文:_答案明天犒劳士兵,给我去打败沛公的军队!(省略句)(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译文:_答案谁给大王献这条计策的?(3)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译文:_答案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用对待兄长的礼节侍奉他。(4)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译文:_答案你进去上前给他们祝酒,祝过酒,请求舞剑,借机将沛公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状语后置句,即“因于坐击沛公”)(5)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译文:_答案将来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判断句)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
5、的空缺部分。(1)刘邦见项羽时说的那段话中,说明双方关系的句子是“_,_,_”。(2)鸿门宴中有两个名句,意思是要注重大的行为,不计较细枝末节。这两句是“_,_”。(3)樊哙闯帐后的表情是“_,_,_”。樊哙的慷慨陈词中,先提怀王之约的意图是夸奖沛公“_,_”。答案(1)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3)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10.请根据荆轲、樊哙的事迹,续写下面的话。要求:紧扣首句观点,符合所选人物事迹;所写句子和画波浪线的句子句式相同;语意连贯,内容充实。翻开厚重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勇敢的人。烛之武是勇敢的人,强秦压境
6、,兵临城下,他无所畏惧,迎难而上,以智慧化解了郑国的危机;_;_。答案(示例)荆轲是勇敢的人,风萧水寒,壮士难返,他义无反顾,视死如归,以生命报答了太子丹的青睐樊哙是勇敢的人,人为刀俎,彼为鱼肉,他临危不惧,从容不迫,以气势挽救了刘邦的生命解析解答本题,关键是要明确题目要求。首先,所写句子必须紧扣首句观点,其句式必须和画波浪线的句子句式相同;其次,要熟悉课文,对荆轲和樊哙的关于“勇敢”的事迹有所了解,并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西楚霸王项羽在中国是一位妇孺皆知的大英雄。关于他的传说更是数不胜
7、数。其中_这一慷慨悲壮的事件最为出名,在民间流传甚广。然而对于他的死的评价,_。一种以宋朝女词人李清照为代表,她在夏日绝句中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对项羽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魄,_。另一种以唐朝诗人杜牧为代表,他在题乌江亭中写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对项羽自刎的行为表示惋惜和失望。两千多年来,人们也一直在寻找着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原因。答案(示例)项羽自刎乌江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做出了高度的评价和赞扬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瞻前顾后”。根据“这一慷慨悲壮的事件”及“对于他的死的评价”可知,第处应填“项羽自刎乌江
8、”之类的内容。根据“一种以另一种以”可知,第处应填“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之类的内容。根据李清照词的内容及横线前面的内容可知,第处应填对项羽的赞扬。12.古文是没有标点的,后人为古文所加的每一处标点都凝聚了推敲锤炼的苦心。试比较山东版和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对鸿门宴的标点符号的不同运用,说说你赞同哪个版本的标注法,并简述理由。山东版“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人教版“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答:_答案“令将军与臣有郤”后,山东版教材用了省略号,人教版教材用了句号。我赞同山东版使
9、用省略号。理由:表明语言中断的省略,说明刘邦话还没有说完,项羽就迫不及待地打断他,脱口说出己方间谍曹无伤,更好地表现出项羽胸无城府,甚至头脑简单的特点;通过省略号造成的空白能表达许多未言明的内容,更易激起读者的想象。相比之下,用句号的包孕性较少。(如赞同用句号,言之成理亦可)解析解答本题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然后再结合具体内容回答,如对项羽人物形象的塑造,对主题的表达等有什么作用。 关键能力突破训练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一、词类活用形容词的活用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和用法。(1)君安与项伯有故:_(2)素善留侯张良:_(3)秋毫不敢有所近:_(4)拔剑撞而破之:_答案(1)形容词用作名词
10、,老交情(2)形容词用作动词,友善、交好(3)形容词用作动词,接触、沾染(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破,撞破对接高考近几年的高考对词类活用不单独命制考题,往往将其隐含在翻译题目中考查。这种隐性的考查方式,要求考生熟练掌握各种词类活用,迅速准确地解答题目。1.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在文言语句中,如果形容词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明显地表示人或事物的特征和意义,就活用作名词。例如:秦孝公据崤函之固。(过秦论)“固”本来是形容词“坚固”,在这里作了“据”(占据)的宾语,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要的地方。这句话译为:秦孝公占据崤山和函谷关这样险要的地方。2.形容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宾语,而又
11、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活用作一般动词。例如:臣之妻私臣。(邹忌讽齐王纳谏)私,形容词活用作一般动词,译为“偏爱”。有时,形容词后面不带宾语,也活用为一般动词。例如: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促织)穷,形容词,困窘,在这里作动词,用尽。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后,如果使得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用法,可译为“使”。例如:行拂乱其所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乱,带上了宾语“其所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错乱”。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后,如果当事者(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
12、示的性质或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意动用法,可译为“认为”或“感到”。例如: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美”。即时对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文后题目。在朝凡三十余年,历掌清要,家无儋石之蓄。恭俭温仁,未尝以喜愠形于颜色。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译文:_答案而亲近贤才,屈身交接士人,荐举后辈,虽然位尊年高,一点倦怠的神色都没有。解析译出大意,注意重点词语“亲贤”“推毂”“曾”的翻译。参考译文在朝为官共三十多年,历任清贵显职,家中没有多少积蓄。恭谨、
13、简朴、温良、仁德,从没有将喜怒之情表现在脸上。而亲近贤才,屈身交接士人,荐举后辈,虽然位尊年高,一点倦怠的神色都没有。(二)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文后题目。则再逐于鲁,削迹于卫,穷于齐,围于陈、蔡,不容身于天下。子之道岂足贵邪?世之所高,莫若黄帝,黄帝尚不能全德,而战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尧不慈,舜不孝,禹偏枯,汤放其主,武王伐纣,文王拘羑里,此六子者,世之所高也。(庄子盗跖)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削迹于卫,穷于齐,围于陈、蔡,不容身于天下。译文:_(2)此六子者,世之所高也。译文:_答案(1)在卫国被铲平足迹,在齐国陷入穷途末路境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被围困,天下没有容身
14、之处。(2)这六个人,都是世人所推崇的。解析(1)句中的“穷”、(2)句中的“高”均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意思分别是“陷入穷途末路境地”“推崇”。参考译文然而一再被赶出鲁国,在卫国被铲平足迹,在齐国陷入穷途末路境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被围困,天下没有容身之处。你的道哪里有什么可贵的呢?世上所推崇的,没有超过黄帝的,黄帝尚且不能全备德行,而战于涿鹿郊野,流血百里。尧不慈爱,舜不孝顺,禹半身偏瘫,汤流放他的君主,武王讨伐纣王,文王被囚禁在羑里,这六个人,都是世人所推崇的。(三)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文后题目。书记皋陶之说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释者曰:“刑疑附轻,赏疑从重,忠厚之至也!”夫有大罪
15、者,其刑薄则不必当罪;有细功者,其赏厚则不必当功。然所以为忠厚之至者,何以论之?夫圣人之治也,自闺门、乡党至于朝廷皆有教,以率天下之善,则有罪者易以寡也;自小者、近者至于远大皆有法,以成天下之务,则有功者易以众也。以圣神渊懿之德而为君于上,以道德修明之士而为其公卿百官于下,以上下交修而尽天下之谋虑,以公听并观而尽天下之情伪。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圣人之治也,自闺门、乡党至于朝廷皆有教,以率天下之善,则有罪者易以寡也。译文:_(2)以上下交修而尽天下之谋虑,以公听并观而尽天下之情伪。译文:_答案(1)圣人治理天下,从家庭、乡里到朝廷都有教化,来带领天下的善行,那么犯罪的人
16、就会减少。(2)用君臣相互匡助的做法来想尽天下的谋虑,通过多方面听取意见和观察事物来辨明天下事情的真假。解析(1)句中的“善”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意思是“善行”。(2)句中的“修”为动词活用为名词,意思是“匡助的做法”。参考译文尚书中记载皋陶的说法:“罪行轻重有可疑时,宁可从轻处置;功劳大小有可疑时,宁可从重奖赏。”解释的人(指孔安国)说:“处罚有可疑时要从轻处罚,奖赏有可疑时要从重奖赏,这是赏罚忠厚到达的极点啊!”(但是)那些犯了大罪的人,如果处罚轻就不一定能与罪行相抵;那些功劳小的人,如果奖赏重就不一定能与功劳相称。然而为什么还要做到赏罚忠厚到极点,用什么来解释它呢?圣人治理天下,从家庭、
17、乡里到朝廷都有教化,来带领天下的善行,那么犯罪的人就会减少;从小事、身边的事以至国家大事都有法度,来完成天下的事业,那么立功的人就会增多。在上用圣神深邃美好的德行来做君主,在下用道德整饬清明的士人做公卿百官,用君臣相互匡助的做法来想尽天下的谋虑,通过多方面听取意见和观察事物来辨明天下事情的真假。二、特殊句式被动句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句式特点。(1)若属皆且为所虏!译文:_特点:_(2)吾属今为之虏矣!译文:_特点:_答案(1)你们这些人都将要为他所俘虏!被动句,“为所”表被动。(2)我们这些人都将会成为他的俘虏!被动句,“为”表被动。对接高考近几年的高考对文言句式不单独命制考题,往往将其隐含在
18、翻译题目中考查。这种隐性的考查方式,要求考生熟练掌握各种文言句式,迅速准确地解答题目。被动句是指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也叫意念被动句。(一)有标志的被动句古代汉语中有标志的被动句式主要有四种:1.用“于”表示被动关系。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例如:王建禽于秦。(禽,通“擒”)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面,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于”可译为“被”。这种被
19、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是被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2.用“见”表示被动关系。在动词前用“见”或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例如: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注意:“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就是此种用法。“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中的“见”不表示被动,可以理解为“我”。还有,“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并序),这两个“见”都相当于代词“我
20、”,指的是刘兰芝,后面都接动词。这是一个难点,注意理解掌握。3.用“为”表示被动关系。“为”放在动词前面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例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荆轲刺秦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4.用“受”“被”“受(被)于”表示被动关系。它的形式是:“受(被)动词”或者“受(被)动词于主动者”。例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见”也表被动)(屈原列传)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二)无标志的被动句古代汉语中无标志的被动句,是指句子不含有被动词的被动句,也就是意念上的被动句,这需要根据上下文的语义来判别
21、。例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即时对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文后题目。(李)揆自恃门望,以载地寒,意甚轻易,不纳,而谓晋卿曰:“龙章凤姿之士不见用,獐头鼠目之子乃求官。”载衔恨颇深。及载登相位,因揆当徙职,遂奏为试秘书监,江淮养疾。既无禄俸,家复贫乏,孀孤百口,丐食取给。萍寄诸州,凡十五六年,其牧守稍薄,则又移居,故其迁徙者,盖十余州焉。元载以罪诛,除揆睦州刺史,入拜国子祭酒、礼部尚书,为卢杞所恶。德宗在山南,令充入蕃会盟使,加左仆射。行至凤州,以疾卒,兴元元年四月也,年七十四。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龙章凤姿之士不见用,獐头鼠目
22、之子乃求官。译文:_(2)元载以罪诛,除揆睦州刺史,入拜国子祭酒、礼部尚书,为卢杞所恶。译文:_答案(1)风采出众的人不被重用,素质低下、生性猥琐之人却求官。(2)元载因为获罪被杀,朝廷任命李揆为睦州刺史,入京拜为国子祭酒、礼部尚书,为卢杞所憎恨。参考译文李揆自恃门望高,认为元载出身贫寒,(对他)态度非常轻蔑,不采纳侍中苗晋卿的举荐。并且对晋卿说:“风采出众的人不被重用,素质低下、生性猥琐之人却求官。”元载深深地怀恨在心。等到元载登上宰相之位后,趁李揆应当变换职位,于是奏请朝廷任李揆为试秘书监,到江淮养病。李揆没有了俸禄后,家道再次贫乏,一家百余口,靠乞讨度日。在各州间漂泊度日,这样的日子持续
23、了十五六年,当地州郡长官稍有轻慢,就又迁居,所以他搬迁的地方,有十多个州。元载因为获罪被杀,朝廷任命李揆为睦州刺史,入京拜为国子祭酒、礼部尚书,为卢杞所憎恨。德宗在山南,命令李揆担任入蕃会盟使,加任左仆射。走到凤州,因病去世,其时为兴元元年四月,享年七十四岁。(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垓下之围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
24、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
25、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惧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
26、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王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B.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C.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D.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
27、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答案B解析“无以”是固定结构,据此排除C、D两项;“有”与“船”关系十分紧密,不可断开,可排除A项。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楚歌:楚人之歌,用楚国方言土语唱的歌。“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到达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B.平明:天刚亮的时候。“平旦”“黎明”等与之意思相同。C.亭长:官名。秦汉时,十里一亭,设亭长一人,管诉讼等。D.侯:古代有男、子、伯、侯、公五等爵位,侯是第四等。答案D解析爵位由高到低依次为公、侯、伯、子、男。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项羽被汉军包围在垓下,夜
28、听四面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于是饮酒帐中,慷慨悲歌,无限悲凉。B.项羽带八百多骑兵,乘夜突围,后陷入沼泽地,伤亡惨重,部下只剩下二十八骑。C.为了证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项羽奋起神威,斩汉军二将,杀数十百人,使汉军骑将赤泉侯倒退数里。D.乌江亭长请项羽过江,项羽自言无面目再见江东父兄,把马送给亭长,带领部下徒步作战,最后自刎而死。答案B解析项王部队陷入沼泽后才被汉军追上,一番厮杀后,逃到东城只剩二十八骑,不是因为陷入沼泽死了很多人。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译文:_(2)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译文:_答案(1)凡是阻
29、挡我的敌人都被我打败了,攻击我的敌人也都被我降服了,从来没有失败过,于是称霸,占据天下。(2)可是今天终于被围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不是作战的过错啊。解析(1)得分点:所当、败北、遂,无标志被动句。(2)得分点:然、卒、罪,“于”表被动,判断句。参考译文项羽在垓下驻军并且修筑营垒,士兵很少,粮食也吃完了,汉军和诸侯军队把项羽包围了好几层。夜晚听到汉军在四面唱着楚国的民歌,项羽就大惊失色地说:“汉军已经全部攻占了楚地吗?这里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楚人呢!”项羽于是夜里起来,在军帐中喝酒。项王身边有个美人叫虞,一直受宠随行;项王有匹骏马叫骓,经常骑它。在这时项羽就悲伤地唱着歌,情绪愤激高昂,他自己
30、作诗道:“力气能拔山啊豪气压倒当世,时运不济啊骓马不奔驰。骓马不奔驰啊我能怎么办呢,虞姬啊虞姬把你怎么安置!”唱了好几遍,虞姬也应和着和他一起唱。项羽泪流数行,身边的侍卫也都哭泣,谁也不忍心抬头看项羽。于是项羽就跨上战马,部下壮士骑马跟随的有八百多人,当夜冲决重围,往南冲了出去,纵马飞奔。天亮的时候,汉军才发觉项羽突围,(刘邦)就命令统率骑兵的将领灌婴率领五千骑兵追击项羽。项羽渡过淮河,骑兵能跟得上的只有一百多人了。项羽到达阴陵,迷了路,去向一个种田老农询问,老农骗他说:“往左走。”项羽往左走,于是就陷进了一片大沼泽中。因为这个缘故 ,汉军追上了项王。项羽又率兵向东走,到达东城,(此时)只剩下
31、二十八个骑兵。汉军骑兵追击的有几千人。项羽自己估计不能脱身了,对他的骑兵说:“我从起兵打仗到现在有八年了,亲身经历了七十多次战斗,凡是阻挡我的敌人都被我打败了,攻击我的敌人也都被我降服了,从来没有失败过,于是称霸,占据天下。可是今天终于被围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不是作战的过错啊。今天本来必定会死,我愿意为各位痛痛快快地打一仗,一定要战胜敌人三次,为各位突出重围,斩杀汉将,砍倒敌人的军旗,让各位知道这是上天要灭亡我,并不是我作战的错误。”于是把他的骑兵分作四队,分别朝着四个方向。汉军包围了他们好几层。项羽对他的骑兵说:“我为你们斩杀一位汉将。”命令分向四面的骑兵飞奔冲杀下去,约定在山的东面
32、分三处集结。在这时项羽大声呼喊着奔驰而下,汉军如草木随风倒伏一样溃散,于是斩杀汉军一将。这时,赤泉侯杨喜担任骑兵将领,追击项王,项王睁大眼睛大声呵斥他,赤泉侯本人和他的马都受到了惊吓,退避了好几里。项王与他的骑兵在三处会合。汉军不知道项王在哪里,于是分成三路,重新包围了他们。项王就飞奔过去,又斩杀了汉军的一个都尉,杀死数十上百人,(项王)再一次集合他的骑兵,只损失了两名骑兵罢了。(项王)于是问他的骑兵道:“怎么样?”骑兵们都佩服地说:“跟大王您说的一样!”在这时项羽就想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把船停靠在岸边等候项羽,对项羽说:“江东虽然小,但土地方圆千里,民众几十万人,足够称王。希望大王急速过江。现
33、在只有我有船,汉军即使追到这里,也没有办法渡江。”项羽笑道:“既然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江干什么呢!况且我项羽当初带领江东的子弟八千人渡过乌江向西挺进,现在没有一人生还,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爱我而拥我为王,我还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即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羽难道不在心里感到惭愧吗?”于是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年高有德的人。我骑这匹马五年了,还未曾遇到对手,曾经日行千里,不忍心杀掉它,把它赠给您吧。”于是命令骑兵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小轻便的步战武器交战。仅项籍就杀了汉军几百人。项王自身也受了十几处伤。回头看见汉军骑兵中的司马吕马童(原是项羽部将,这时已背楚归汉)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吕马童转身背向项羽,指给王翳说:“这就是项羽。”项羽便说道:“我听说汉王用一千两黄金、一万户封邑悬赏征求我的头,我给你这份好处。”就自刎而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