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二单元测评(B)(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曹魏政权曾“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郃、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其余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数”。这表明其用人原则是()A.以军功授爵B.唯才是举C.照顾弱小D.关注平民解析:于禁、乐进是行伍出身,张郃、徐晃是俘虏出身,曹操大胆提拔他们,这充分说明其用人不拘一格,唯才是举。答案:B2.山越人是居住在孙吴统治地区的少数民族。孙吴与山越人的战争,几十年连续不断。以下是史籍中的有关记载。下列对吴
2、国伐越的解释最合理的是()史学著作记载内容三国志吴书公元234237年,诸葛恪征讨丹阳郡山越,一次得兵四万人吴志诸将征讨山越所得士兵人数加起来,已不下十三四万。吴亡时,吴国士兵人数大约二十多万,其中山越人约在半数以上A.根本目的是扩大其兵源B.反映了吴国统治者的穷兵黩武C.促进了江南的民族交融D.使吴成为实力最强的割据政权解析:吴国统治者不断伐越,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稳固其对江东地区的统治,但把大批的山越人充实到其军队之中,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答案:C3.304年,匈奴贵族刘渊起兵反晋,他声称:“帝王岂其常哉!大禹出于西戎,文王生于东夷,顾惟所授耳。吾,汉氏之甥,约为兄弟。兄亡弟及,不亦可乎!且
3、可称汉,追尊后主,以怀人望。”这表明刘渊称汉的目的在于()A.借接续汉朝的帝统扩大影响B.重建灭亡已久的汉朝C.表明其政权与汉族政权无异D.尊重王位继承制解析:刘渊声称自己是“汉氏之甥”,其称帝是为“追尊后主”,称自己为汉王,这表明他是接续汉朝的帝统,也就是说他称汉具有合法性。刘渊这种做法的根本目的在于为自己称汉王寻找借口,以扩大其政治影响,争取在与晋的争夺中居于优势。故选A项。答案:A4.北魏时期,仅471年到481年的十年间,就爆发了十八次人民的反抗斗争。下表的史料从一个角度反映出人民起义繁多的原因在于()来源史料魏书高祖纪二“诸州刺史,牧民之官,自顷以来,遂各怠慢。纵奸纳贿,背公缘私。致
4、令贼盗并兴,侵劫滋甚,奸宄之声屡闻”宋书谢灵运传“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辄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A.民族矛盾激化B.土地兼并严重C.统治阶级内部钩心斗角D.官僚集团穷奢极欲盘剥人民解析:题干中第一段材料表明北魏孝文帝对官僚集团盘剥人民严重不满,第二段材料南朝人士的论述也反映出官吏们的贪赃枉法,成为北魏政治的一大弊病。官僚集团的黑暗与盘剥,激化了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引发了人民的反抗斗争。答案:D5.南朝刘宋时期,“手不知书,眼不识字”的沈庆之官至侍中,都督南兖、徐、兖三州军事;小贩出身的戴法兴成了宋孝武帝的南台侍御史兼中书通事舍人,专管朝廷内务。萧齐
5、也任用寒人掌机要。这反映出在南朝时()A.政治颓废局面已被打破B.世家大族已逐渐退出政治舞台C.门阀政治已经受到冲击D.中枢机构的运作机制发生改变解析:题干材料中的沈庆之、戴法兴都位居高官,但都出身低微,这反映出当时门阀制度已经受到了某种程度的冲击。答案:C6.隋朝在完成统一后,隋文帝规定:“刺史、县令,三年一迁,佐官四年一迁。”其目的在于()A.加强中央集权B.彰显中央权威C.增加政府收入D.保障吏治清明解析:隋文帝规定地方官员三年一迁或四年一迁,这实际上是从制度上取消了地方豪强大族控制地方权力的可能性,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答案:A7.隋文帝实行“输籍定样”,即人民所输租税,依每家资产情况作
6、出缴纳标准,从轻定额。每年五月五日县令派人出查,根据定样标准确定户等的上下,并写成定薄。其做法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还()A.使政府的收入大量减少B.打击了世家大族C.进一步强化了重农抑商D.改良了社会风气解析:隋文帝推行改革之前,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国家的税收。隋文帝清查户口,弄清了户口和人民应纳税额,国家能够控制的人口数量增加,赋役来源有了保障,打击了豪强地主。答案:B8.以下是唐代某位皇帝在位时的部分举措,其举措()举措1经常与辅臣总结隋亡教训,重视与大臣论古说今,探讨治国安邦之道举措2关注百姓疾苦,重视灾害的救济工作,“去奢省费”,注意节俭举措3知人善任,广任贤良,重视对地方官的
7、任用和考核举措4兼听纳谏,“从谏如流”A.为唐朝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B.造就了“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C.直接促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D.迎来了“开元盛世”的繁荣富强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根据题干中的史实判断相关的皇帝。根据“总结隋亡教训”“从谏如流”等信息,可知这是唐太宗的举措,故选B项。答案:B9.裴矩辅佐隋炀帝时虽居高位,却“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投唐以后,则一反常态,对唐太宗所作所为,敢于直言不讳地批评,极力劝阻,从而颇受唐太宗的赞赏。由此可见()A.唐朝的政治比隋代清明B.人才作用的发挥需要安定的环境C.唐代谏议制度更加完善D.君臣关系改变的关键因素在于君解析:在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
8、权体制下,君主的权力至高无上,他们决定着政治的发展趋向。裴矩在两代君主面前的不同表现,充分说明君臣关系改变的关键因素在于君。答案:D10.下图中的内容是对唐代某一事件的描述。该事件()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是破坏国家统一的叛乱使中央集权势力大为削弱A.使李世民成为最高统治者B.沉重地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C.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D.使世家大族退出了历史舞台解析:题干所描述的事件是安史之乱,故选C项。答案:C11.唐德宗时,茶税已成为唐政府的重要税收之一。饶州的浮梁县,元和时每年茶税达15万贯。茶税收入的增加表明()A.唐代人民的赋税负担沉重B.唐朝已形成经济格局的区域化C.唐政府重视商
9、品经济发展D.唐朝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在不断扩大解析:茶税收入的增加,表明茶树种植的增多。这是唐代农业经济不断发展,特别是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的直接表现。答案:D12.唐初,“在册人户200万,贞观年间全国在册人户不满300万”。754年,“在册人户906万,口5 280万”。在册人户的迅速增加从一个方面印证了唐代()A.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B.农业经济的发达与繁荣C.民户赋税徭役负担轻D.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均衡解析:在古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人口的增加建立在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之上。唐代人口的大量增加,是农业经济繁荣的历史见证。答案:B13.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
10、知,当时该地()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17.3%2013010374.1%131300107.2%300以上21.4%小计139100%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解析: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当时敦煌地区占有20130亩土地的农户占绝对多数,这说明,自耕农在当地农民中占主体地位。故选A项。答案:A14.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解析
11、:在唐代,无论统治者采取怎样的宗教政策,儒学始终是重要的意识形态,对维护和巩固唐王朝的统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答案:C15.唐朝时期,面对乘除算法难以被人理解和掌握的窘境,数学家边冈“用算巧,能驰骋反覆于乘除间,由是简捷、超径、等接之术兴。”“算巧”技巧的运用()A.标志着古代数学形成完整体系B.有利于乘除等数学算法的推广C.促进了民间教育的发展与普及D.推动了对数学原理研究的加深解析:“算巧”即巧算,也就是简化算法。算法的简化,促进了乘除等算法的推广。答案:B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随着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将士组成的“蕃兵”“蕃将”,
12、成为唐朝开边拓土的重要力量。高丽人高仙芝出身于将门之家,唐玄宗开元后期出任安西副都护,镇守西域。天宝六年(747年),高仙芝率一万骑兵,历经艰难险阻,长途奔袭阻断西域商路的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境内),俘其国王。经此一役,“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附”。天宝八年(749年),高仙芝以石国(依附于唐朝的西域小国)不守藩属之礼为由,率军征讨,大肆杀掠,掠得大量金银珠宝,“皆入其家”。石国王子招引大食(阿拉伯帝国)军队进攻唐安西四镇,与高仙芝率领的唐军战于怛逻斯城(在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唐军大败。自此,唐朝在西北疆域的扩展受阻。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高仙芝成为唐朝
13、名将的时代背景。(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高仙芝的功过。(10分)参考答案:(1)强大的综合国力;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对外贸易繁荣;积极的边疆政策;开放的民族政策与用人政策。(2)维护唐朝的统治;为丝绸之路的畅通与西域稳定作出过贡献;个人贪婪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唐朝的西域开拓。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
14、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公元780年,唐期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的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12分)参考答案:(1)土地兼并严重,户口不实,贫富两极分化;国家财政紧张。(2)简化了税制,扩大了纳税面;朝廷收入增加;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税赋负担相对公平。- 5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