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西钦州市第二中学2020年秋季学期高三月考(三)历史部分1. 商代对神灵的敬畏是空前绝后的,周朝逐步形成了敬天保民的思想。春秋时期孔子提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战国荀子主张“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这种变化体现了A. 早期政权日益重视以神权维护统治B. 儒家天命观思想影响很深远C. 统治者重视天人关系旨在教化百姓D. 天人关系的重心发生了变化【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商朝是敬畏神灵的时代,周朝比商朝有了进步,周朝统治者意识到了人的力量,提出了敬天保民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荀子更加重视人,说明天人关系的重心发生了变化。故答案为D项。A项,敬天保民认为“上天”只把统
2、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一旦统治者“失德”,也就会失去上天的庇护,新的有德者即可以应运而生,取而代之,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而不是以神权维护统治,排除;B项,儒家天命观是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不能反映材料中商代、周朝的情况,排除;C项,统治者重视天人关系是为了维护统治而不是为了教化百姓,排除。【点睛】选择题的一般解题技巧:a.确定时间、空间范围。明确时限,弄清历史现象在历史空间和阶段中的特征,明确题目考查的时间、空间范围。b.确定做题“导向”关键词。这类词一般从设问中寻找。根据条件限定词,要特别注意提取隐性信息现象的本质特征。c.根据“导向”要求,分析材料提供信息的本质
3、特征。d.分析、推敲备选项。通过比较,掌握备选项之间的区别,明确选项与题干间的关系。2. 有学者研究发现,中国古代地方官员的名称有些听起来不像常设官员,其名称往往带有动词。比如刺史,“刺”即刺探,其本意为临时派出,后演变为州牧;比如行省长官“行中书省事”,意指临时行使中央特派之事,后变成固定的地方官;比如巡抚,意指代皇帝巡行地方,后巡行变为常设。这表明A. 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具有随意性B. 临时委派的做法杜绝了地方割据的出现C. 监察是中国古代地方官员的主要职责D. 王朝政府注重协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不管是刺史、还是巡抚都是中央派出前往地方进行管理,代表
4、中央管理地方的行政事务,体现出中央和地方分权的特点,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达到有效管理地方的效果,故答案为D;材料内容可知是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统治,虽然可能随着时间变化职能产生变化,但是并不是随意性的,A错误;B说法绝对化,排除;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并且监察不是每一位地方官员的主要职责,排除。3. 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A. 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B. 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C. 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D. 古
5、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古代对商业税收措施的变化而对农业的政策却很少变化,表明古代封建王朝在商业政策方面较为灵活,故D项符合题意;中国古代自战国商鞅便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故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了国家对商业的优恤措施,没有反映没有出商人阶层的地位的提高,故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意为对比商业政策与农业政策的区别,并未体现商业税收超过农业,故C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4.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带来了中国社会的蝴蝶效应:南京条约的签订结束了广州十三行垄断贸易的时代,推动了上海的崛起,中国进出口重心转移到长江中下游。广州与周边地区的衰落,引发了失业问题。失业问题又直接
6、引发了A. 太平天国运动B. 民族工业兴起C. 新思想的萌发D. 维新变法运动【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注意题干信息“鸦片战争带来了中国社会的蝴蝶效应”“失业问题又直接引发了”, 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后,由于外国的侵略加剧,引发了失业问题,导致中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推动了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故A项正确;近代民族工业兴起是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即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B项错误;林则徐等人新思想的萌发是受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的直接刺激,故C项错误;维新变法运动是在19世纪末甲午战后开展,故D项错误。5. 1884年新疆建省后,哈密、吐鲁番、和田等地成立蚕桑局,指导蚕桑
7、生产,到清末,新疆年产丝由过去的30万斤,增加到70万斤。由英俄商人贩茧出国的,每年达到150万斤左右。这一现象A. 推动了新疆的工业化进程B. 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C. 体现了政府重视边疆开发D. 反映了自然经济的破产【答案】C【解析】【详解】清政府在新疆设省,并成立蚕桑局,指导蚕桑生产,说明政府重视边疆开发,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蚕桑生产,与工业化无关,排除A;B夸大了材料现象的影响,排除;材料现象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一定程度上起到瓦解自然经济的作用,但“自然经济的破产”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6. 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促使中国人重新思考追求民主、实现民主的道路,进而对民主观
8、念的阐释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新文化运动初期的对欧美民主政治的单一性理解,转变多重追求。如陈独秀提出“劳动阶级的民主”,孙中山对“民权”道路的新探索,胡适力主从“问题”入手实现“民主”等,这些对“民主”认识的变化表明先进的中国人A. 对于民主的认识更加辩证和科学B. 实现了中华民族第一次全面觉醒C. 认识到苏俄革命在中国的可行性D. 对救亡图存道路的探索更加深入【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1919年五四运动使中国人对民主的理解转变为对民主政治的不同追求,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对救亡图存道路的探索更加深入,故选D;根据材料“进而对民主观念的阐释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新文化运动初期的
9、对欧美民主政治的单一性理解”可知是由民主向民主政治转变,不是辩证和科学理解民主,A错误; 材料反映了先进中国人的民主意识增强,无法体现民族意识增强,因此不能说实现中华民族全面觉醒,B错误;C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7. 1956年底,毛泽东说:“现在我国自由市场,基本性质仍是资本主义的,它与国家市场成双成对。要使它成为地上,合法化,可以雇工。合作工厂做的衣服裤腿一长一短,扣子没眼,质量差。最好开私营工厂,同地上的作对这叫新经济政策。我怀疑俄国新经济政策结束得早了,只搞了两年退却就转为进政,到现在社会物资还不充足。”这表明毛泽东认为A. 私营经济能保留竞争机制,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B. 俄国新经济
10、政策体现不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C. 需要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全面社会主义改造D. 发展自由市场、限制国家市场才有益于国计民生【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要使它成为地上,合法化,可以雇工最好开私营工厂,同地上的作对到现在社会物资还不充足。”可知毛泽东主张让自由市场合法化,使它与国家市场进行竞争,这有利于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故A项正确。材料中只是体现了毛泽东对苏联提前结束新经济政策持怀疑态度,并未认为其体现不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故B项错误。 1956年底,三大改造已经完成,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毛泽东主张让自由市场与国家市场进行竞争,并非限制国营经济发展,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
11、选A。点睛:毛泽东的讲话表明,公私合营后的合作工厂因为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科学管理,工厂生产质量下降,意识到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步伐太快,需要实行中国式的“新经济政策”,主张让自由市场合法化,主张开私营工厂。8. 20世纪80年代编辑出版的农业史料文献关于农村工作问题座谈会纪要中记录过:“1979年春,少数地方的农村社员开始自发隐蔽地实行包产到户。1979年3月国家农业委员会邀请七个省的农村工作部门和六个县的负责人座谈,议题中争议最大的是包产到户,争论的结果是规定除深山、偏僻的孤门独户外不许包产到户。”政府的该项规定A. 成为复原底层历史全貌的直接依据B. 客观上使包产到户的范围悄然扩大C.
12、推动了农村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D. 说明在突破发展中深化改革成为当务之急【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该规定允许深山、偏僻的孤门独户实行包产到户,说明政策上出现了有限制的放宽,客观上使包产到户的范围悄然扩大,因此B选项正确;该规定只是一个方面,不能直接复原底层历史全貌,A选项错误;该规定与农业上的包产到户有关,并未涉及乡镇企业的内容,C选项错误;此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当务之急是解放思想,突破“左”的政策束缚,而非深化改革,D选项错误。故选B。9. 德国的人文主义者胡登在致萨克森选侯书(1520年)中指出:“一个优秀民族却要臣服于某一个人(更不用说是要臣服于那些无所事事的僧侣),
13、这该是何等的耻辱与不正当!”他呼吁:“让我们恢复普遍的自由!让我们解放长期以来受尽压迫的祖国!”由此推知,当时德国A. 反对外来民族的压迫已成为社会共识B. 国家统一成为时代潮流C. 民族意识的高涨有利于助推宗教改革D. 首先兴起人文主义思潮【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一个优秀民族却要臣服于某一个人(更不用说是要臣服于那些无所事事的僧侣)”、“让我们恢复普遍的自由!让我们解放长期以来受尽压迫的祖国”,结合1517年马丁路德掀起的宗教改革可知,胡登呼吁反对天主教会压榨,追求自由、解放的民族意识有利于助推宗教改革,故选C项;当时德国受到的是天主教会的压迫,不是外来民族的压迫,排除A项;德国统一
14、成为时代潮流是在19世纪60年代,时间不符,排除B项;首先兴起人文主义思潮的国家是意大利,排除D项。10. 1929年末胡佛多次召开由劳资双方代表参加的白宫会议,希望资本家能够维持现有的投资规模和工资水平,工人代表能够放弃增加工资的要求;同时胡佛还提出轮流工作制度,即公务员每年无薪休假一个月,以此减缓就业压力。这些措施的出台说明胡佛A. 仍坚持“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B.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C. 已意识到“大萧条”的根源所在D. 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有益借鉴【答案】D【解析】【详解】“多次召开由劳资双方代表参加的白宫会议”“提出轮流工作制度”,这些措施说明胡佛政府尝试干预经济,以缓解经济危
15、机,这就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有益借鉴,故D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故A错误;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故B错误;胡佛没有意识到“大萧条”的根源所在,这也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错误。11. 1964年,第二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纲领指出:“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是国际紧张局势和冲突的一个基本根源。”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号召不结盟国家要“通过有效行使反对霸权的国家主权来巩固它们的独立”,“拒绝任何形式的奴役和依附、任何干涉和压力”。材料说明不结盟运动国家A. 不满美苏两国对第三世界的争夺B. 意识到美国严重威胁他们的安全C. 欲建立他们主导的国际政治秩序D. 根据国际
16、形势变化调整斗争目标【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1964年第二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纲领指出: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是国际紧张局势和冲突的一个基本根源”,说明此时是强调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号召不结盟国家要通过有效行使反对霸权的国家主权来巩固它们的独立”,说明此时是强调反对霸权主义。总体来看,说明不结盟国家根据国际形势变化调整斗争目标,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ABC项。12. 由詹姆斯库兰主编的大众媒介与社会中说:“某种由技术驱动的唱片工业的发展,并没有改变以前那种纯粹的民族音乐。相反,正是音乐的种种特殊品质一种不受国家边界束缚的文
17、化形式、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中任意流动、社会身份与个体身份的最为强烈的情感经验的来源使得唱片工业在起步的时候,就不必按照国家的界限进行组织和管理。”对这段文字的含义表述最合适的是A. 音乐具有超越国界的特质B. 全球化中的音乐保持了民族特色C. 国家边界在文化交流中不再存在D. 唱片工业是音乐全球化的本质【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唱片工业在起步的时候,就不必按照国家的界限进行组织和管理”可知这体现了全球化,同时“没有改变以前那种纯粹的民族音乐”体现了对民族特色的保持,所以这体现出全球化中的音乐保持了民族特色,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并未完整全面的概括题意;C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D选项错误,
18、材料并未体现音乐全球化的本质。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朱元璋推翻元朝的统治建立明朝政府后,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重新确立了以明朝为宗主国的地区安全合作体系。在这一体系下,凡是与明朝建立宗藩关系的国家,都须经过明朝的认可与册封,发生王位更替时,也要经过明王朝的许可,新王也须得到明朝的册封,这也被藩属国视作其政权合法性的标志。在这种宗藩关系下,明朝与藩属国之间,虽然名义上是君臣关系,但实际上对藩属国的内政并不干预,即使藩属国之间发生王位争夺的政变,明朝也很少出兵,而仅仅是对篡夺王位者予以道义上的谴责,或者积极从中斡旋。一般情况下。新的国王也会主动与明朝缓和关系
19、,尽量争取明朝的册封和认可,这也是其寻求合法性与巩固权力所必需的。由此可见,明朝与藩属国的关系不同于西方的殖民侵略,对于这一点,即使是西方学者也有着清醒的认识,如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就指出,明朝与藩属国的关系,“不是一种侵略性的帝国主义”。而是“表现出传统的文化主义”。摘编自张献忠略论中华文明没有侵略和称霸的基因材料二 美国无疑将变成一个帝国,但并不是历史上罗马帝国、中华帝国、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和俄罗斯帝国那种单纯幅员扩张所形成的帝国,也不是英法等欧洲国家那种建立在直接控制基础上的殖民帝国,而是一种新型的帝国。它以强大的生产能力和贸易能力为基础,要求其商品和影响力能够自由进入世界各地,同时尽
20、可能地减少对海外领土的直接控制以便节约政治和财政成本。用一句话归纳,美国作为一个国家是有边界的,作为帝国则是无边界的。这种帝国发展的逻辑正是无孔不入的资本的逻辑。不论是否有意,美国的海军扩建一开始就不是针对英国海上霸权的,甚至可以说美国从未认真考虑过和英国进行一场海上较量。一些国会议员虽然叫嚷“美国舰队应该主宰大西洋西部和太平洋东部”,但在实际部署上,美国海军在大西洋方向完全处于防御态势,其战略构想以默认英国皇家海军对大西洋的控制为前提。这一点是与德国1897年以后海军扩建最大的区别,后者的矛头恰恰明确指向英国。摘编自徐弃郁帝国定型:美国的18901900(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
21、朝宗藩关系的特点,并分析其弊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崛起方式不同于传统大国的地方,并分析其影响。(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大国之路不同走向的主要因素。【答案】(1)特点:注重地区安全与稳定;二者关系松散(宗主国基本不干预藩属国的内政或藩属国相对独立);双方政治地位不平等;经济联系以朝贡贸易为主;处理双方关系以怀柔、安抚为主。弊端:助长明朝统治者唯我独尊的自大心理,不利于近代平等外交关系的建立;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造成了财政紧张;松散的宗藩关系缺乏稳定性,不利于抵御西方的侵略。(2)不同:不以单纯领土扩张为目的,而是建立“无边界的资本帝国”;不与传统大国(英
22、国)军事争锋,积极扩张自己的实力。影响:促进美国崛起,使其成为“世界国家”;客观上推动世界经济联系加强;侵犯了相关国家的主权完整及经济利益。(3)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理念;世界各地的联系程度;时代背景。【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明朝政府重新确立了以明朝为宗主国的地区安全合作体系”可知明朝注重地区安全与稳定;依据材料“明朝与藩属国之间,虽然名义上是君臣关系,但实际上对藩属国的内政并不干预”可知明朝政府和藩属国之间关系松散,双方名义上是政治上不平等的君臣关系;依据材料“表现出传统的文化主义”结合所学可知,双方的经济联系以朝贡贸易为主,明朝政府在处理与藩属国关系时以怀柔、安抚为主,与西方的殖民侵
23、略完全不同。依据材料第一问的作答结合所学可从传统的宗藩关系不利于近代平等外交的建立、造成明王朝财政紧张、不利于抵御西方侵略等角度分析作答明代宗藩关系的弊端。(2)依据材料“美国作为一个国家是有边界的,作为帝国则是无边界的”、“在实际部署上,美国海军在大西洋方向完全处于防御态势,其战略构想以默认英国皇家海军对大西洋的控制为前提。”可概括得出美国建立“无边界的资本帝国”和不与传统大国正面争锋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可从美国的崛起、推动世界经济联系的增强、侵犯他国利益等角度分析作答其影响。(3)依据上述问题的作答结合所学可知,影响大国之路走向的因素有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理念、世界各地的联系程度及相应
24、的时代背景等。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从上表国歌变迁中提出论题并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观点明确;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答案】论题:国歌变迁带有显著的时代印记。解读:1912年,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之后为了复辟帝制而制定国歌,国歌体现了袁世凯倒行逆施,在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背景下,他必然招致被历史和人民唾弃的可耻下场!袁世凯没能“雄立宇宙间”,也不可能延续“亿万年”。1926年,国民革命运动深入发展。革命主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压迫和封建军阀的统治,歌词表达了国民革命军将士致力于国民革命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1935年,华北事变,中日民族
25、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歌词呼吁全民族团结一致,不畏牺牲抵御外侮,激发国民强烈的爱国热情。新中国成立后,使用其作为国歌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传统和居安思危的思想。【解析】根据材料,材料中不同时期的国歌其内容主旨也在变化,国歌歌词中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由此提出相应的观点“国歌变迁带有显著的时代印记”。在论证时要注意结合三个不同时期的时代背景及相关的历史史实回答,要注意阐述时的条理性。15. 材料 晚清州县办公经费存在着公私不分、使用无确定限度等特点。在人口压力和州县事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摊派不断增长,养廉银不断扣减,州县财政入不敷出,随以经制外加收的办法来解决经费来源。而浮收过多,不仅民生日苦,更加剧
26、了吏治败坏。咸丰同治年间,一些省的督抚从整顿吏治出发,进行了裁减浮收陋规以定公费的改革。湖北巡抚胡林翼革除一切冗费,将裁减后的浮收补充各衙门以应办会之需。江西巡抚沈葆桢也裁减浮收,明定限制,确定数额,江苏巡抚丁日昌将陋规充公以作为办公之费,办法更为清晰。咸同年间的“公费”改革,将各种陋规裁减,然后归入司库,再按规定数量支取。对澄清吏治、减轻州县负担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作用极为有限。据刘伟、刘魁晚清州县的办公经费与公费改革(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咸同年间地方公费改革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咸同年间地方公费改革特点。【答案】(1)原因:地方办公经费界限不明;财政困难;百姓负担沉重;
27、吏治败坏。(2)特点:地方政府各自推动;以裁减浮收为重点;规范收费,化私为公。【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办公经费存在着公私不分、使用无确定限度等特点”来看,晚清时期方办公经费界限不明;依据材料“州县财政入不敷出”来看,当时出现了财政困难;依据材料“民生日苦,更加剧了吏治败坏”来看,由于财政困难导致了百姓负担沉重以及吏治的败坏。(2)依据材料“一些省的督抚从整顿吏治出发,进行了裁减浮收陋规以定公费的改革”来看,当时的公费改革是地方政府各自推动,而且以裁减浮收为重点;依据材料“将各种陋规裁减,然后归入司库,再按规定数量支取”来看,又具有规范收费,化私为公的特点。16. 材料 1945年7月,
28、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引爆,8月,美国在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了一颗原子弹,苏联被原子弹的巨大威力所震慑,开始加紧了对核武器的研制进程,随着1949年苏联成功爆炸第一枚原子弹,美苏之间开始了核军备竞赛,核武器有巨大杀伤力,成为美苏军备竞赛的重中之重到70年代初,美苏战略核力量大体形成均势。竞赛的结果,使得方都拥有多次毁灭对方的能力美苏尽管争夺激烈,但在重大危机、冲突中没有使用核武器,两国之间并没有发生战争。战后国际体系中的两极格局与核武器相结合,将超级大国锁定在紧张关系的中心,并将国际冲突扩展到国际体系的“边缘地带”。核武器的存在既强化了“冷战”的格局,也促使了人们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思
29、考和认识。沈志华主编冷战国际史二十四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苏“冷战”中没有使用核武器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核武器在“冷战”对抗中的作用。【答案】(1)原因:基于“核威慑”(或美苏核力量势均力敌);出于“核禁忌”(或核武器杀伤力巨大);慑于国际社会反核和反战运动。(2)作用:强化了“冷战”的格局;维系了“冷战”下的和平;造成亚非拉地区的冲突与灾难;促使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产生;客观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美苏战略核力量大体形成均势”来看,美苏核力量势均力敌;依据材料“核武器有巨大杀伤力”来看,核武器杀伤力巨大;结合当时的
30、国际局势可知,国际社会反核和反战运动对美苏核武器的使用起到了震慑作用。(2)依据美苏对核武器的重视以及核武器的威力来看,美苏两国拥有大量的核武器,加强了两国的实力,强化了“冷战”的格局,维系了“冷战”下的和平,而且造成亚非拉地区的冲突与灾难,但也因此促使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产生,客观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17. 材料 张议潮(?872)沙州敦煌(今属甘肃)人张氏世为州将。会昌年间,吐蕃大肆劫掠河西鄯、廓等八州,张议潮率领沙州各族人起义驱逐河西地区的吐蕃守将,使瓜、沙等十一州重新回归唐朝。唐宣宗时,朝廷没有经营河西的能力,此时,张议潮继续推行耕战政策,大力加强守备。多次击退吐蕃和回鹘的
31、进攻,武力保卫河西的同时,大力传播汉族文化,团结各族人民,妥善安置他们的生活与生产活动,还积极治理,太力发展生产,恢复经济。850年,张议潮收复伊州,“因沙州册户居之,芜龙杂处约一千三百人”,使他们和睦杂居在一起。867年,张议潮入觐长安,朝廷任命他为右神武统军,赐给田地并于宣阳坊赐第一区,晋升为司徒。描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张议潮的历史贡献。(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如识,说明张议潮取得贡献的原因。【答案】(1)贡献:收复河西地区,稳定河西地区的局势;推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传播了中原先进文化;加强了民族团结和融合。(2)原因:解决边患问题适应了时代需要;推动地区发展顺应了民心,得到认可;治理取得成效突显个人能力和智慧。【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张议潮率领沙州各族人起义驱逐河西地区的吐蕃守将,多次击退吐蕃和回鹘的进攻”来看,他收复河西地区,稳定河西地区的局势;依据材料“大力传播汉族文化,团结各族人民,妥善安置他们的生活与生产活动,还积极治理,大力发展生产,恢复经济”来看,他推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传播了中原先进文化;加强了民族团结和融合。(2)依据材料时间可知,此时边疆问题影响了唐朝的稳定发展,解决边患问题适应了时代需要;保卫河西地区、推动地区发展顺应了民心,得到认可;另外他的个人能力和智慧也是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