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四中2020届高三生物2月模拟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下列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探究实验设计,正确的是选项探究主题实验试剂预期实验结果结论A某“色拉油”是否含有脂肪苏丹染液被检测液体出现橘黄色不含有脂肪,但可能含有固醇B某“早餐奶”是否含有蛋白质双缩脲试剂被检测液体出现砖红色含有蛋白质,但含量少于淀粉C某“奶片”是否添加淀粉碘液被检测液体出现蓝色含有淀粉,不含有蛋白质D某“无糖”饮料中是否含有葡萄糖斐林试剂被检测液体出现砖红色一定含有还原糖,但不一定是葡萄糖A. AB. BC.
2、CD. D【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检测脂肪的实验、检测蛋白质的实验、检测还原糖的实验;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染液(或苏丹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4)淀粉遇碘液变蓝。【详解】脂肪能被苏丹染液染成橘黄色,因此实验结论为含有该“色拉油”含有脂肪,A错误;蛋白质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B错误;淀粉遇碘液变蓝,某“奶片”用碘液检测后出现蓝色,说明该“
3、奶片”含有淀粉,该实验无法说明该“奶片”是否含蛋白质,C错误;用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出现砖红色沉淀,一定含有还原糖,但不一定是葡萄糖,D正确;故选D。【点睛】对于实验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选择的材料、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2. 美国生物学家马古利斯,在她1970年出版的真核细胞的起源一书中提出“蓝藻被真核细胞吞噬后经过共生能变成叶绿体”,这是解释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起源的一种学说,称为内共生学说。以下各项叙述不能很好地支持该学说的A. 叶绿体中的DNA在大小、形态和结构等方面与蓝藻相似B. 叶绿
4、体有双层膜结构,其内膜的成分与蓝藻细胞的膜的成分相似C. 叶绿体中不含有藻蓝素等色素D. 叶绿体与蓝藻中都含有类似的核糖体【答案】C【解析】【详解】A、蓝藻为原核生物,核区有一个环状DNA,与叶绿体DNA在大小、形态和结构等方面相似,故A支持该学说。B、叶绿体内膜的成分与蓝藻细胞膜相似,都是磷脂和蛋白质,故B支持该学说。C、叶绿体中不含有藻蓝素等色素,而蓝藻有藻蓝素,存在差异,故C不支持该学说。D、叶绿体与蓝藻中都含有类似的核糖体,能制造蛋白质,故D支持该学说。故选C。【定位】细胞的结构3. 瘦素主要是由脂肪细胞合成的一种分泌蛋白。机体脂肪储存量越大,瘦素分泌越多。下丘脑的某些细胞接受瘦素信号
5、后,机体能通过调节,抑制食欲和脂肪的合成。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 瘦素可能具有使体重减轻的作用B. 下丘脑的某些细胞膜上具有瘦素的受体C. 瘦素的加工和运输由多种细胞器完成D. 引起肥胖的原因一定与瘦素分泌受阻有关【答案】D【解析】【分析】瘦素是蛋白质,其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它是分泌蛋白需要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才能分泌出来,随着血液运输到相应的靶器官或靶细胞,靶器官和靶细胞之所以能和该激素结合是因为有特异性的受体。【详解】A、下丘脑的某些细胞接受瘦素信号后,机体能通过调节,抑制食欲和脂肪的合成,可能会使体重减轻,A正确;B、从题干中,下丘脑某些细胞接收到瘦素信号,所以某些细胞膜上具
6、有瘦素的受体,B正确;C、是分泌蛋白需要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才能分泌出来,C正确;D、瘦素能调节和抑制食物和脂肪额合成,如果分泌受阻或基因有缺陷,就会导致合成出现问题,从而会引起肥胖,但是肥胖的原因不一定全与瘦素分泌受阻有关,D错误。故选D。4. 下列有关“骨架或支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DNA分子中的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B.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支架,其他生物膜无此基本支架C. 真核细胞中有维持细胞形态的细胞骨架,细胞骨架与能量转换有关D. 生物大分子以单体为骨架,每一个单体都以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答案】C【解析】【分析】1、DNA分子中的
7、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支架。3、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4、生物大分子由单体连接而成,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详解】A、DNA分子中的五碳糖应为脱氧核糖,A错误;B、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支架,这是生物膜的共性,B错误;C、真核细胞中有维持细胞形态的细胞骨架,细胞骨架与能量转换有关,C正确;D、生物大分子由单体聚合而成,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
8、链为基本骨架,D错误。故选C。5. 如图是植物细胞部分代谢过程中物质关系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过程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过程在叶绿体内膜上进行B. 过程消耗的H和过程产生的H是同一种物质C. 、过程产生的ATP都可用于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D. 能进行过程的细胞不一定能进行过程,能进行过程的细胞一定能进行过程【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图示可知,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中氧气和前两个阶段产生的还原氢结合生成水的过程。为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水的光解过程。【详解】A、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发生的场所是线粒体内膜,过程为光反应阶段,进行的场所为类囊体薄膜,A错误;B、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产生
9、的还原氢不是同一种物质,故过程消耗的H和过程产生的H不是同一种物质,B错误;C、光反应阶段产生的ATP只用于暗反应,不用于其他生命活动,C错误;D、活细胞都能进行呼吸作用,但植物只有含有叶绿体的细胞才能进行光合作用,D正确。故选D。6. 如图所示为平衡时的渗透装置,烧杯内的液面高度为a,漏斗内的液面高度为b,液面高度差mba。在此基础上继续实验,以渗透平衡时的液面差为观测指标,正确的是( )A. 若吸出漏斗中高出烧杯内的液面的溶液,则平衡时m增大B. 若向漏斗中加入少量蔗糖,平衡时m将增大C. 若向漏斗中加入适量且与漏斗内的蔗糖溶液浓度相等的蔗糖溶液,则平衡时m不变D. 向烧杯中加入适量清水,
10、平衡时m将增大【答案】B【解析】【分析】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渗透压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反之亦然;漏斗中是蔗糖溶液,烧杯内是清水,因此通过渗透作用烧杯内水分子进入漏斗,使漏斗液面升高,影响m高度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漏斗内和烧杯中的渗透压差值,二是漏斗内液体的体积产生的液压。【详解】A、若吸出漏斗中高出烧杯液面的溶液,则其中溶质也被吸出,其漏斗中溶质减少,渗透压减弱,吸水能力也减弱,则平衡时m将减小,A错误;B、若吸向漏斗中加入少量蔗糖,则其中溶质含量,其漏斗中溶质变多,渗透压增加,吸水能力也增强
11、,则平衡时m将增大,B正确;C、若向漏斗中加入适量等浓度的蔗糖溶液,则漏斗中溶质增多,渗透压增大,则平衡时m将增大,C错误;D、向烧杯中加入适量清水,使a液面高,而漏斗中溶质的量没变,渗透压也没改变,则吸收的水量也将保持不变,b的高度就不变,平衡时m将减小,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渗透压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及审题和分析装置图的能力。7. 协同运输是物质跨膜运输的一种方式,其过程如下图所示。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同时与Na+和葡萄糖结合后,在膜两侧Na+浓度梯度驱动下吸收葡萄糖,跨膜的Na+再由另一种载体蛋白运回膜外。对此过程分析错误的是( )。A.
12、图中Na+和葡萄糖的协同运输所需能量间接来自ATP水解B. 图中的两种载体蛋白运输Na+的方式都是主动运输C. 图中细胞吸收葡萄糖需载体蛋白质的协助D. 当细胞内外Na+浓度相等时,Na+和葡萄糖的协同运输不能进行【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细胞的载体蛋白同时与Na+和葡萄糖结合后,在膜两侧Na+浓度梯度驱动下吸收葡萄糖,则Na+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葡萄糖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而跨膜的Na+再由另一种载体蛋白运回膜外需要载体和能量,属于主动运输。【详解】A、据图分析,图中葡萄糖的协同运输所需动力是Na+浓度差,但Na+再由另一种载体蛋白运回膜外需要载体和能量,属于主动运输,故Na+和
13、葡萄糖的协同运输所需能量间接来自ATP水解,A正确;B、由分析可知:图中的两种载体蛋白运输Na+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主动运输,B错误;C、Na+的协同运输及主动运输都需要载体蛋白质的协助,C正确;D、细胞内外Na+浓度相等时,不能形成浓度梯度,则协同运输不能进行,D正确。故选B。【点睛】8. 酶和ATP是细胞代谢过程中所需的两种重要的化合物,而细胞内还有与ATP结构类似的GTP、CTP和UTP等高能磷酸化合物,但ATP用途较为广泛。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 ATP的合成常伴随放能反应,而吸能反应通常伴随ATP的水解B. UTP分子中高能磷酸键全部断裂后的产物中有某些酶的基本组成单位C. 叶
14、肉细胞细胞质中消耗的ATP均来源于线粒体和叶绿体D. 唾液腺细胞分泌唾液淀粉酶的过程可使得ATP转化为ADP的速率加快【答案】C【解析】【详解】A、ATP的合成常伴随放能反应,而吸能反应通常伴随ATP的水解,A项正确;B、UTP分子中高能磷酸键全部断裂后的产物中有尿嘧啶核糖核苷酸,尿嘧啶核糖核苷酸是构成RNA类酶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B项正确;C、细胞质中消耗的ATP来自细胞呼吸,叶绿体中光反应产生的ATP只能用于暗反应,C项错误;D、唾液腺细胞分泌唾液淀粉酶的过程是一个需要消耗ATP的胞吐过程,故该过程可使得ATP转化为ADP的速率加快,D项正确。故选C。9. 如图只表示果蝇(2n=8)一次细
15、胞分裂某一阶段(图中1-2)的核DNA数或染色体数或染色体组数变化情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若该图表示减I过程中核DNA分子数目变化的某一阶段,则a=8B. 若该图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组数目变化的某一阶段,则a=2C. 若着丝粒分裂发生在E点之后(不含E点),则该图示的细胞进行减数分裂D. 若CD段没有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则该图示的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答案】D【解析】【详解】A、若该图表示减I过程中核DNA分子数目变化的某一阶段,则该阶段DNA含量减半,应该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此时每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DNA分子,2a=16,a=8,A正确;B、若该图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组数目
16、变化的某一阶段,则该阶段染色体含量减半,应该是有丝分裂末期,则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2a=4,a=2,B正确;C、着丝粒分裂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或者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若E点之后(不含E点)着丝粒分裂,说明在着丝点分裂之前发生过一次染色体减半的过程,这一定是进行的是减数分裂,C正确;D、DE表示染色体或者DNA减半,若表示DNA的减半,在CD段并没有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而是发生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则DE可以是有丝分裂末期或者是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D错误。故选D。10. 某昆虫常染色体上存在灰身(B)和黑身(b)基因,现查明雌性含B基因的卵细胞有50%没有活性。将纯种灰身雄性个体与黑
17、身雌性个体杂交,产生的F1代雌雄个体相互交配,产生的F2代中灰身与黑身个体的比例是A. 2:1B. 3:1C. 5:1D. 8:1【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雌性含B基因的卵细胞有50%没有活性,即Bb的雌性个体产生的卵细胞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B:b=1:2,Bb的雄性个体产生的精细胞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B:b=1:1。【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将纯种灰身雄性个体(BB)与黑身雌性个体(bb)杂交,产生的子一代基因型为Bb,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其产生的雌雄配子的种类及其比例分别是B:b=1:2、B:b=1:1,因此子一代相互交配,产生的后代中黑身的比例为2/31/2=1/3,则后代灰身:
18、黑身=2:1,故选A。【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的分离定律及其实质,能够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杂合子产生的雌雄配子的种类和比例,进而对后代表现型进行预测。+11. 艾滋病(AIDS)是由于感染HIV引起的一类传染病,人体感染HIV后体内HIV浓度和辅助性T淋巴细胞数量随时间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曲线AB段HIV浓度上升主要是HIV在内环境中大量增殖的结果B. 曲线BC段HIV浓度下降主要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C. 曲线CD段的初期不能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相应抗体来诊断是否感染HIVD. 曲线EF段辅助性T淋巴细胞数量上升是淋巴干细胞在骨髓中快速分裂分化的结
19、果【答案】B【解析】【分析】由图分析可知,HIV最初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病毒,随着HIV浓度增加,T细胞逐渐减少,并伴有一些症状出现,如淋巴结肿大,T细胞数量减少,免疫系统被破坏,各种感染机会增加,人体免疫能力几乎全部丧失。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T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详解】A、病毒不能独立生存,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增殖,A错误;B、曲线BC段HIV浓度下降主要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B正确;C、曲线CD段的初期能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相应抗体来诊断是否感染HIV,C错误;D、曲线EF段辅助性T淋巴细胞数量上升是淋巴干细胞在胸腺中快速分裂分化的
20、结果,D错误。故选B。【点睛】该题考查学生对淋巴细胞的起源与分化、特异性免疫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运用能力,要求学生会识图辨图,结合所学知识逐一判断。12. “发展经济不应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为此,某市市政府精心筹划以长江为依托修建了湿地文化公园。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春天湿地公园群落中的青蛙呈“J”型曲线增长B. 若在江边的空地通过人工管理提高某种速生树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降低C. 人工林生态系统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而原始森林生态系统不需要D. 湿地公园观赏价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答案】B【解析】【分析】人工湿地是一个综合的生态系统,它应用生态
21、系统中物种共生、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在促进废水中污染物质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的再污染,获得污水处理与资源化的最佳效益。【详解】A.春天湿地公园群落中青蛙的繁殖也有环境阻力,不会呈“J”型曲线增长,应该是“S”型曲线,A错误;B.通过人工管理提高某种速生树的产量后,导致生物种类减少,其抵抗力稳定性降低,B正确;C.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一般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有的生态系统还需外源能量的投入),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得到外部的能量补给,C错误;D.湿地公园的观赏价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错误。故选B。13. 古代家庭酿酒的具体操作过程:先将米
22、煮熟,待冷却至40时,加少许水和一定量的酒酿(做实验是用酵母菌菌种),与米饭混合后置于一瓷坛内(其他容器也可),并在中间挖一个洞,加盖后置于适当的地方保温(3040)12h即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在中间挖一个洞的目的是保证酵母菌在开始生长时有足够的O2进行有氧呼吸B. 在家庭酿酒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水,这些水主要来源于无氧呼吸C. 发酵过程中,随着O2逐渐减少,有氧呼吸逐渐被抑制,无氧呼吸逐渐增强D. 若米饭中加入的酒酿不足,则结果可能是不能得到酒精【答案】B【解析】【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反应式比较如表所示。有氧呼吸乙醇发酵(无氧呼吸)乳酸发酵(无氧呼吸)葡萄糖丙酮酸+H+能
23、量(少)葡萄糖丙酮酸+H+能量(少)葡萄糖丙酮酸+H+能量(少)丙酮酸+H2OCO2+H+能量(少)丙酮酸+HCO2+乙醇丙酮酸+H乳酸H+O2H2O+能量(多)【详解】A、在中间挖一个洞的目的是增加透氧性,保证酵母菌在开始生长时有足够的O2进行有氧呼吸,A正确;B、在家庭酿酒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水,这些水主要来源于有氧呼吸,B错误;C、发酵过程中,随着O2逐渐减少,有氧呼吸逐渐被抑制,无氧呼吸逐渐增强,C正确;D、酒酿中含有酵母菌菌种,若米饭中加入的酒酿不足,酵母菌数量太少,则结果可能是不能得到酒精,D正确。故选B。14. 某实验室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研究,下列与实验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
24、过程导入的诱导基因使成纤维母细胞发生基因突变B. 丙细胞既能持续分裂,又能分泌单一的抗体C. 过程属于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的原代培养D. 过程所用的培养基中都含有聚乙二醇【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基因工程、动物细胞培养、动物细胞融合及单克隆抗体制备等过程,要求考生能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过程图,明确图中的是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动物细胞,是干细胞培养过程中的增殖分化,是诱导动物细胞融合,是培养杂交细胞生产单克隆抗体,进而分析判断各选项。分析图形可知,图中过程导入的诱导基因使成纤维母细胞发生基因重组,A错误;丙细胞由能无限增殖的甲细胞和能分泌特定抗体的乙细胞融合而成,因此丙细胞既能持续分裂,又能分泌单一的抗
25、体,B正确;过程为干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属于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的传代培养,C错误;过程所用的培养基中含有聚乙二醇,过程所用的培养基中不需要聚乙二醇,D错误。【点睛】易错知识点拨:1.基因工程的实质是基因重组,即目的基因与受体细胞内的基因重新组合,不改变基因的种类;而基因突变是基因分子内部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突变必然会改变基因的种类。2.原代培养是指第一次用培养瓶培养动物细胞,以后每次的更换培养瓶的培养均为传代培养,本题中干细胞向不同的方向分化形成不同类型的细胞,需要在培养液中添加不同的分化诱导因子,故应该是更换培养瓶以后的培养过程,故属于传代培养。二、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
26、,共1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15. 将生长状况相同的某种植物的叶片均分成4等分,在不同温度下分别暗处理1 h,再光照1 h(光照强度相同),测其有机物变化,得到如图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植物在27 时生长最快,在29 和30 时依然表现生长现象B. 该植物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都是29 C. 在27 、28 和29 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不相等D. 30 时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速率等于细胞呼吸消耗有机物的速率,都是1 mg/h【答案】BC【解析】【分析】分析表格:暗处
27、理后质量变化表示1h植物呼吸消耗的有机物,即呼吸速率,结合图中数据可知29时,植物呼吸速率最快,即该植物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是29;光照后与暗处理前重量变化=1h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量-2h 呼吸作用制造有机物的量。【详解】A、净光合速率=光照后与暗处理前质量变化+暗处理后质量变化,经过计算可知,27、28、29、30的净光合速率依次是:4mg/h 、5mg/h、6mg/h和2mg/h,则29时植物生长最快,在29和30时植物都生长,A错误;B、通过图中四个不同温度情况下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分析可得出,光合速率=光照后与暗处理前质量变化+2暗处理后质量变化,经过计算可知,29时光合速率最快,植物
28、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是29,暗处理后质量变化表示1h 植物呼吸消耗的有机物,即呼吸速率,结合表中数据可知29时植物呼吸速率最快,即该植物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是29,B正确;C、实际光合速率=光照后与暗处理前重量变化+2 暗处理后重量变化,经过计算可知,27、28、29的光合速率依次是:5mg/h、7mg/h、9mg/h,C 正确;D、30下实际光合速率=光照后与暗处理前重量变化+2暗处理后重量变化=3mg/h,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是1mg/h,D 错误。故选BC。16. 科学家目前已经确定可以导致天生没有指纹的基因,这种天生无指纹的情况被称作皮纹病或者入境延期病,患有这种疾病的人天生手指上没有指纹
29、。特拉维夫大学的科学家将存在这种情况的人的基因与没有这种情况的人的基因进行对比,发现SMARCAD1基因发生显性突变影响了指纹的形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可制作皮纹病患者的组织切片,用光学显微镜来观察SMARCAD1基因B. 入境延期病是一种可遗传的变异,可在患者家庭中调查该病的发病率C. 无指纹患者和21三体综合征患者体内均含有致病基因D. 一对夫妻的表现型都是无指纹,他们的子女一定都是天生无指纹患者【答案】ABCD【解析】【分析】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
30、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在显微镜下可见;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突变的特点是低频性、普遍性、少利多害性、随机性、不定向性,在显微镜不能看到。【详解】A、基因突变在显微镜不能看到,染色体变异可以看到,A错误;B、入境延期病是一种可遗传的变异,调查该病的发病率需要在广大人群中进行,B错误;C、无指纹患者体内含有致病基因,21三体综合征患者体内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但不含致病基因,C错误;D、表现型是由基因型和环境共同决定的,因此,一对夫妻的表现型都是无指纹,他们的子女未必都是天生无指纹患者,D错误。故选ABCD。【点睛】17
31、. 已知某种植物的花瓣色素代谢如图所示,处各受一对基因控制,三对基因独立遗传。当蓝色素和红色素同时存在时,花瓣呈现紫色。现有野生型植株和三个突变株的表现型及各自自交一代后F1的表现型、比例见下表。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植株表现型自交一代后F1表现型及比例野生型紫花全为紫花突变株T1紫花紫花黄花31突变株T2红花红花紫花黄花934突变株T3红花红花紫花褐花蓝花9331A. 中受显性基因控制的有2处B. 若T2植株与T3植株交配,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紫花31C. 若T1植株与T2植株交配,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黄花紫花332D. 若T2与T3各自自交后代中的紫花植株继续交配得F2,F2出
32、现了两种花色,则可能是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结构变异导致了这一结果【答案】ABD【解析】【分析】根据植物的花瓣色素代谢图和题干信息(假设处受A或a控制,处受B或b控制,处受C或c控制),据表分析可知,突变植株T1紫花自交后代出现黄花,说明黄花是隐性性状,黄花基因型为aa ,根据突变植株T3自交后代性状和比例可知红花基因型为:A B C ,蓝花的基因型为:A bbcc,紫花的基因型为A B cc,野生型基因型为AAbbCC,T1基因型为AabbCC,T2基因型为AaBbCC,T3基因型为AABbCc。【详解】A、中受显性基因控制,A正确。B、T2和T3植株杂交,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 B C (红花)
33、:A bbC (紫花)=3:1,B正确;C、T1植株与T2植株交配,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 BbCC(红花):aa CC(黄花):A bbCC(紫花)=3:2:3,C错误。D、T2自交产生的紫花基因型为A bbCC,T3自交产生的紫花基因型为AAbbC (紫花),所以如果还出现除紫花以外的花色,则可能是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结构变异导致,D正确。18. 在雌果蝇中,胚胎发育所需要的部分养分、蛋白质和mRNA由卵母细胞旁边的营养细胞和滤泡细胞提供。有一个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所产生的mRNA被运送到卵母细胞,从而保证受精后形成的胚胎正常发育,如果此基因发生突变将会导致胚胎畸形而且无法存活。以下叙述正确的
34、是( )A. 如果此突变是显性的,则突变杂合子雄果蝇和正常雌果蝇交配所生的雌性子代不可以存活B. 如果此突变是显性的,则可观察到存活的突变纯合子个体C. 如果此突变是隐性的,则对于突变杂合子母体所生的雌、雄性胚胎都有一半可正常发育D. 如果此突变是隐性的,两个突变杂合子的个体杂交,产生的F1自交,则F2中有1/6是突变纯合子【答案】D【解析】【分析】由题干信息可知,一个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可控制雌果蝇受精后形成的胚胎正常发育,此基因发生突变将会导致胚胎畸形而且无法存活。设相关基因为A/a,若该突变为显性突变,则为aA,受精后胚胎正常发育的雌果蝇基因型为aa;若该突变为隐性突变,则为Aa,受精后
35、胚胎正常发育的雌果蝇基因型为A_。【详解】A、如果此突变是显性,则突变杂合子雄果蝇(Aa)和正常雌果蝇(aa)交配所生的雌性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11,由于亲代雌果蝇基因型为aa,这些雌性子代受精卵中来自卵母细胞旁边的营养细胞和滤泡细胞提供的mRNA是由正常基因(a)提供的,因此这些雌性子代胚胎都能正常发育,都可以存活,A错误;B、如果此突变是显性的,突变纯合子个体基因型为AA,则其亲代雌果蝇必含有A基因,但含有突变A基因的雌果蝇受精后会导致胚胎畸形而且无法存活,因此其后代突变纯合子个体无法存活,B错误;C、如果此突变是隐性的,则突变杂合子母体(Aa)产生的营养细胞和滤泡细胞中含有正常基
36、因A,理论上其受精后所产生的雌、雄性胚胎都可正常发育,C错误;D、如果此突变是隐性的,两个突变杂合子(Aa)的个体杂交,F1都能正常存活且比例为AAAaaa=121,F1中基因型aa的雌果蝇产生的胚胎均不能正常发育,因此产生胚胎能正常发育的F1雌果蝇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 =12,其产生的雌配子比例为Aa=21,而雄配子比例为Aa=11,故F2中有1/31/2=1/6是突变纯合子(aa),D正确。故选D。19. 李斯特氏菌是一种致死食源性细菌,当它侵入人体后,该菌的一种名为InIC的蛋白可通过阻碍人类细胞中的Tuba蛋白的活性,使细胞膜更易变形而有利于细菌在人类细胞之间快速转移,使人患脑膜炎。
3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李斯特氏菌含核酸的细胞器有线粒体、核糖体等B. Tuba蛋白和InIC蛋白的合成场所均是核糖体C. Tuba蛋白不需要内质网的加工,而InIC蛋白需要内质网的加工D. 该菌能在人类细胞之间快速转移依赖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答案】B【解析】【分析】细菌无内质网,InIC蛋白为细胞膜上的蛋白,不是分泌蛋白,无需内质网的加工,细菌属于原核细胞,遗传物质是DNA。该菌的一种InIc蛋白可通过抑制人类细胞中Tuba蛋白的活性,使细胞膜更易变形而有利于细菌的转移,说明该菌在人体细胞间快速传递与细胞膜的特性发生改变有关。【详解】A、李斯特氏菌属于原核生物,只含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38、,无线粒体,A错误;B、无论原核生物还是真核生物,合成蛋白质的场所都是核糖体,B正确;C、Tuba蛋白是人体细胞中的胞内蛋白,不需要内质网的加工,而InIC蛋白是细菌的蛋白质,细菌没有内质网,C错误;D、该菌能在人类细胞之间快速转移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D错误。故选B。20. 向经过灭菌的麦芽汁充氧,接入啤酒酵母菌菌种后输入发酵罐可生产啤酒,此过程中会不断产生泡沫。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初期O2充足,酵母菌迅速繁殖,该时期不产生酒精B. 发酵过程中,泡沫的产生主要与O2有关C. 发酵后期,如果密封不严,会使啤酒变酸D. 在制作啤酒的过程中,发酵液具有缺氧、呈酸性的特点,可抑制大多数
39、微生物的生长【答案】ACD【解析】【分析】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温度是酵母菌生长和发酵的重要条件。20左右最适合酵母菌繁殖,酒精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25。在葡萄酒的自然发酵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在变酸的酒的表面观察到的菌膜就是醋酸菌在液面大量繁殖而形成的。实验表明,醋酸菌对氧气的含量特别敏感,当进行深层发酵时,即使只是短时间中断通入氧气,也会引起醋酸菌死亡。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醋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
40、35。【详解】A、初期O2充足,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迅速繁殖,有氧呼吸不产生酒精,A正确;B、发酵过程中,酵母菌发酵产生酒精和CO2,泡沫的产生主要与CO2有关,B错误;C、发酵后期,如果密封不严,会使啤酒变酸醋酸菌在液面大量繁殖,C正确;D、在制作啤酒的过程中,发酵液具有缺氧、呈酸性的特点,可抑制大多数微生物的生长,D正确。故选ACD。【点睛】掌握不同发酵条件发生不同的反应是本题解答的关键。三、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4分。21. 下图甲表示春季晴天某密闭蔬菜大棚内一昼夜CO2浓度的变化。将绿色盆栽植物置于透明密闭容器内暗处理后,测得容器内CO2和O2浓度相等(气体含量相对值为1)。在天
41、气晴朗时的早晨6时将植物和透明密闭容器一起移至阳光下,日落后移至暗室中继续测量两种气体的相对含量,变化情况如图乙所示。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下列问题:(1)甲图中a时刻,叶肉细胞产生H的具体部位有_。(2)甲图中,a时刻之后的较短时间内,叶绿体中的C3含量将_,a-b时段产生ATP总量最多的细胞器是_。(3)图乙中光合作用强度与细胞呼吸强度相等的时刻是_,假设密闭玻璃罩内植株所有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的光合作用强度一致,那么在该时刻该植株的叶肉细胞中C3的产生速率_(填“”“”或“”)丙酮酸的产生速率。(4)图乙中该植物17时的有机物积累量_(填“”“”或“”)19时的有机物积累量,该植物20时以后
42、的呼吸方式为_。【答案】 (1).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 叶绿体类囊体薄膜(基粒) (2). 下降 (3). 叶绿体 (4). 8时和17时 (5). (6). (7).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解析】【分析】曲线图甲:oa段,CO2含量逐渐增加,说明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ab段,CO2含量逐渐减少,说明呼吸作用小于光合作用;b点以后,CO2含量逐渐增加,说明呼吸作用强于光合作用,其中a点和b点,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曲线图乙,两条曲线在20时前沿水平虚线上下对称,说明装置内只进行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20时后不对称且释放的二氧化碳量大于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量,说明植物除进行有氧呼吸外还进行无氧呼
43、吸。【详解】(1)甲图中a时刻,叶肉细胞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产生H的具体部位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甲中a时刻后,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生成有机物的速率增加,而二氧化碳的浓度在下降,因此短时间内三碳化合物含量减少;ab段,二氧化碳浓度不断下降,说明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则产生ATP总量最多的细胞器是叶绿体。(3)密闭容器内植物的光合作用曲线中,曲线的拐点表示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即图2中的8时和17时;由于此时只有绿色部位的细胞能够进行光合作用,而植物体内所有细胞都能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所以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中三碳化合物的产生速率大于
44、丙酮酸的产生速率。(4)图乙中该植物17时的二氧化碳含量低于19时的,所以有机物积累量较大;20时后两条曲线不对称且释放的二氧化碳量大于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量,说明植物除进行有氧呼吸外还进行无氧呼吸。【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于曲线图的分析,能够准确判断甲图中各个点以及线段的含义和可以进行的生理过程,并能够根据乙图中的两条曲线的对称性与不对称性判断可以进行的生理过程。22. 夏季研究人员用图1装置探究黑藻的光合速率在24 h内的变化情况,其中长方体容器被滑板P(可以左右自由滑动)分成左右互不相通的两部分;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S1、S2、S3表示相应图形面积)。分析回答下列问题(不考虑温度对呼吸作
45、用的影响): (1)影响图1中黑藻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有_;实验过程中应_(填“打开”或“关闭”)图甲装置的阀门K,NaHCO3缓冲液的作用是_。 (2)图2中表示叶绿体吸收CO2的区段是_(用字母表示)。一昼夜中有机物积累量为_(用S所代表的面积表示)。 (3)图2中,f点时黑藻产生H结构(部位)有_;bd段和gh段都呈下降趋势,请分析主要原因:_。【答案】 (1). 光照强度、温度 (2). 打开 (3). 提供CO2且维持其浓度不变 (4). ad和eh (5). S1+S3-S2 (6). 类囊体薄膜、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 (7). bd段下降是光照强度下降导致光合速率下降;gh段
46、下降主要是温度高,影响有关酶的活性,导致光合速率下降【解析】【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光照强度、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据图分析:图1装置可以用来探究温度和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图2中S1+S3可以表示白天有机物的积累量,S2可以表示夜间有机物的消耗量,所以一昼夜有机物的积累量为S1+S3-S2。【详解】(1)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光照强度、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图1装置中CO2浓度应基本保持稳定,所以温度、光照强度的不同会引起光合作用强度的改变;实验过程中应打开图1装置的阀门K;NaHCO3的作用是提供CO2且维持其浓度不变。(2)当叶绿体吸收CO2时,说明植物体进行光合作
47、用,图2中ad和eh段有光照,有光合作用,所以图2中ad和eh段叶绿体吸收CO2;图2中S1+S3可以表示白天有机物的积累量,S2可以表示夜间有机物的消耗量,所以一昼夜有机物的积累量为S1+S3-S2。(3)图2中,f点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因此产生H的结构(部位)有类囊体薄膜、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bd段下降是光照强度下降,导致光合速率下降;gh段下降主要是温度升高,影响与光合作用有关酶的活性,导致光合速率下降。【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考查学生对光合作用原理和呼吸作用原理的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识图的能力。23. 根据每个细胞中核DNA相对含量的不同,将
48、某高等哺乳动物精巢中连续增殖的精原细胞分为A、B、C三组,每组细胞数目如图1所示;将精巢中参与配子形成过程的细胞分为D、E、F三组,每组细胞数目如图2所示;根据精巢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在细胞周期中的变化绘制曲线,如图3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精原细胞有丝分裂间期又可以分为G1期(DNA复制准备期)、S期(DNA复制期)、G2期(从DNA复制完成到分裂前期的过渡期)。全部S期细胞包含在图1的_(填字母)组细胞中;A组中有部分细胞的RNA合成较旺盛,原因是_;C组中有部分细胞几乎不能合成RNA,原因是_。(2)基因重组发生在图2的_(填字母)组细胞中,该细胞被称为_;在正常细胞分裂
49、中,含有两条Y染色体的细胞应包含在图2的_(填字母)组细胞中。(3)图3的乙丙段细胞分别包含在图1和图2的_(填字母)组细胞中。【答案】 (1). B (2). 加强有关蛋白质(或有关酶)的合成,为S期做准备 (3). 染色体高度螺旋化,DNA双链难以打开,影响转录 (4). F (5). 初级精母细胞 (6). E (7). C和E、F【解析】【分析】分析图1:A组细胞中DNA相对含量为2,可表示G1期和有丝分裂末期;B组细胞中DNA相对含量在24间,表示DNA正在进行复制,处于S期;C组细胞中DNA相对含量为4,可表示G2期、前期、中期和后期。分析图2:D组细胞中DNA的相对含量只有体细胞
50、的一半,表示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E组细胞中DNA相对含量为2,可表示G1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的细胞;F组细胞中DNA相对含量为4,可表示G2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的细胞。分析图3:曲线表示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在细胞周期中的变化,其中甲乙段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乙丙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丙丁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丁戊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详解】(1)S期细胞中正在进行DNA的复制,包含在图1的B组中;A组包括G1期和末期的细胞,其中G1期细胞要加强有关蛋白质(或有关酶)的合成,为S期做准备,因此此时细胞中R
51、NA合成较旺盛;C组表示G2期、前期、中期和后期,其中前期、中期和后期的细胞中,染色体高度螺旋化,DNA双链难以打开,影响转录,因此几乎不能合成RNA。(2)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F组细胞中;由于该动物为雄性动物,因此减数第一次分裂细胞被被称为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含有2条Y染色体的细胞出现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包含在图2的E组细胞中。(3)图3的乙-丙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包含在图1和图2的C、E、F组细胞中。【点睛】本题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规律,重点考查学生分析柱形图和曲线图,根据DNA含量来判断细胞
52、所处时期,同时要求学生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特点。本题的难点也是图形的辨别,特别要注意曲线图中纵坐标的含义,不要误认为是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曲线图。24. 下表是生态学家收集到的某湖区几种生物的食物关系(表示存在食物关系)。请据下表和图回答有关问题:(1)该生态系统中共有_条食物链,在该食物网中鲫鱼占有_个营养级。(2)若由于某种原因螺蛳全部死亡,该湖泊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将_。(3)假如鲫鱼的食物有1/5来自轮虫,1/5来自螺蛳,1/5来自水草,2/5来自绿藻,能量流动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鲫鱼增重2 kg需消耗绿色植物_kg。(4)上图是对某地引进经济鱼进行种群密度调查
53、后绘出的种群增长速率曲线。调查该经济鱼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_,t0、t1、t2三个时间相比,该经济鱼的种群数量最大的时间是_。(5)鸡粪是优良的鱼类饲料,适量投入可以给鱼提供食物,从而提高鱼的产量。鸡粪中的碳元素只能以_的形式流向鱼。向河流中少量投入鸡粪对生态系统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这是因为该生态系统具有_。(6)据研究表明绿藻含有人体所需的几乎全部营养成分,还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绿藻这方面的价值属于_价值;绿藻在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方面的价值属于_价值。(填“直接”“间接”或“潜在”)【答案】 (1). 5 (2). 2 (3). 降低 (4). 92 (5). 标志重捕法 (6).
54、 t2 (7). 有机物 (8). 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 (9). 直接 (10). 间接【解析】【分析】1、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条件:有限的环境中,种群密度上升,种内斗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K/2时增速最快,种群增长速率最大。2、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植物(生产者)总是第一营养级。【详解】(1)根据表格中的食物关系,可推知该生态系统中共有5条食物链:绿藻螺蛳鲫鱼,绿藻鲫鱼,绿藻轮虫鲫鱼,水草螺蛳鲫鱼,水草鲫鱼;在该食物网中鲫鱼占有2个营
55、养级,即第二、第三营养级。(2)由于某种原因螺蛳全部死亡,该湖泊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变得简单,抵抗力稳定性将降低。(3)假如鲫鱼的食物有1/5来自轮虫,1/5来自螺蛳,1/5来自水草,2/5来自绿藻,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鲫鱼增重2kg,来自绿藻和水草时都是位于第二营养级,故是23/510%,来自轮虫和螺蛳时是位于第三营养级,故是22/510%10%,故总共是23/510%+22/510%10%=92kg。(4)鱼的种群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应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种群数量最大的是t2时,即环境容纳量。(5)鸡粪中的碳元素只能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向鱼类,被鱼摄入、同化。向河流中少量投入
56、鸡粪对生态系统不产生明显的影响,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6)绿藻提高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而在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方面的价值属于间接价值,即生态价值。【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和应用能力。25. 青蒿素对于治疗疟疾有很好的效果,被誉为“中国神药”。科学家开始研究用基因工程培育转基因高产青蒿素植物。(1)从黄花蒿获取与青蒿素合成有关基因后,可以利用PCR技术进行扩增,PCR反应体系中加入的dCTP、dGTP、dATP、dTTP四种物质既可以作为_ ,又可以提供_,PCR反应体系中还需要加入精心设计的两种_(填“互补”或“不
57、互补”)引物;一个DNA分子3轮复制以后,两条链等长的DNA片段(即目标片段)有_个。(2)获取的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需要的工具酶有_,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采用最多的方法是_,此方法需要把目的基因插入导农杆菌Ti质粒的_上。(3)为了进一步节约成本,加快生产青蒿素,请你应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提出一个可行的方法:_。【答案】 (1). 原料 (2). 能量 (3). 不互补 (4). 2 (5). 限制酶和DNA连接酶 (6). 农杆菌转化法 (7). TDNA (8). 将与青蒿素合成有关的基因导入酵母菌,通过发酵工程(利用酵母菌)生产青蒿素【解析】【分析】本题结合用基因工程培育转基因高产青
58、蒿素植物,考查PCR技术、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等的相关知识。考生可结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对各小题进行分析作答。【详解】(1)dCTP、dGTP、dATP、dTTP四种物质都是脱氧核糖核苷酸,都是合成DNA的原料。同时,它们所携带的高能磷酸键,也可以为反应提供能量。所以PCR反应体系中加入的dCTP、dGTP、dATP、dTTP四种物质既可以作为原料,又可以提供能量;如果引物的碱基互补了,那么两引物会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结合形成一段小DNA,使引物失效,所以PCR反应体系中加入的两种引物不互补;根据半保留复制的特点,通过画示意图,可知个DNA分子3轮复制以后,两条链等长的DNA
59、片段(即目标片段)有2个,如下图所示。(2)在基因工程的具体操作中,需要限制酶来切割以获取目的基因,同时需要相同的限制酶切割运载体以获取与目的基因相同的黏性末端,再通过DNA连接酶连接目的基因和运载体。因此获取的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需要的工具酶有限制酶和DNA连接酶;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采用最多的方法是农杆菌转化法;农杆菌中的Ti质粒的TDNA(可转移的DNA)可转移至受体细胞,并且整合到受体细胞染色体的DNA上,所以用农杆菌转化法导入目的基因时,需要把目的基因插入导农杆菌Ti质粒的TDNA上。(3)为了进一步节约成本,加快生产青蒿素,可将与青蒿素合成有关的基因导入酵母菌,再通过发酵工程(利用酵母菌)生产青蒿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