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世纪中学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第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三字经是中国传统儿童启蒙读物,自问世以来,屡经增改。以下节录的“叙史”部分,序号处填入正确的是(A)周武王, ,八百载,最长久。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 七雄出。 ,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唐高祖,起义师, ,创国基。 太祖兴, ,号洪武,都金陵。A始诛纣 除隋乱 国大明 嬴秦氏B始诛纣 嬴秦氏 除隋乱 国大明C除隋乱 始诛纣 国大明 嬴秦氏D嬴秦氏 始诛纣 除隋乱 国大明2.“夏启篡位,从制度上确认了贵族家族世代
2、垄断首领职位的特权王位私有制度合法化了。”材料中的“合法化”是指(B)A.启建立了中国最初的国家制度 B.王位世袭成为了国家法定制度C.古代中国从此确立了皇帝专制 D.中国古代财产私有制自此确立3.据甲骨文记载,商王“鼓吹帝是王的祖宗神,王是帝的嫡系子孙”。这反映了(C)A.商王为取代夏做舆论准备 B.商朝统治者的愚昧无知24C.商代政治具有神权特点 D.商人不知自己祖先来源R4.分封制下,“中央与地方之间虽然只是一种松散的臣属关系,但从政治结构方面建立了贵族间的等级秩序”。由此可知分封制(C)bA.不利于国家统一和久安 B.加剧了社会等级的分化cC.利于有序政治统治形成 D.促成了中央集权式
3、统治15在中国古代社会,“国”和“家”对统治者而言是紧密相连的。从政治角度看,古代社会中“国”和“家”的重要联结点是(C)JA禅让制B嫡长子继承制C郡县制D察举制w6王家范先生认为,西周是中国真正进入“文明时代”的关键,后世的中国文明,其深基正是从这里扎下了根。西周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D)JA等级分明的礼乐制度 B“封建”式的地方管理方式wC世代公卿的选官制度 D“四方”臣服中央的国家观念o7. 春秋时期,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这表明春秋时( A )2A世卿世禄的分封关系受到冲击 B工商皆本思想出现CC以郡统县的体制普遍建立 D血缘政治隶属关系得到
4、空前加强f8. 清人洪亮吉说:“春秋时,列国皆用同姓(为官),惟秦不然。则好用异国人。”这说明(C)7A.东方各国的分封制得到巩固 B.秦国政治制度落后于他国gC.秦国较早突破宗法制的束缚 D.秦与其他诸侯国国体不同m9.“此制度使中央政权和地方政权结合起来,地方政府不能再各行其事,都得以中央政权的指归为指归。”对材料中的“制度”叙述正确的是(B)WA.神权色彩浓厚 B. 中央任免官吏 C. 官位可以世袭 D.地方权力自主10.有评论说:“秦以前是建立在方国联合体之上的血缘性国家,秦以后才是地缘性(即民族性)国家。”此观点主要依据的是秦统一前后(C)2A.君王的行政权力不同 B.选拔官员的途径
5、不同8C.地方行政组织方式不同 D.国家统治的区域不同e11.秦始皇确立的此制度“采用分工的原则,使中央政府能维持有效的运作,以管理庞大的帝国”。以下说法可以说明材料观点的是(B)AA.皇帝制度保证了行政的有效运作B.三公九卿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C.御史制度促进了国家行政的运行D.郡县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A12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D)=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13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
6、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A)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14.据晋中兴书载:王恬,字元愉,为御史中丞。大司马桓温屯中堂,夜吹警角。恬奏劾大不敬,请治罪。明日温见奏事,叹曰:“此儿乃敢弹我,真可畏也!”这说明王恬所任职务(B)A.是副丞相 B.具有监察的职能C.职责是负责奏章草拟 D.职责是负责下达诏令15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下列最符合“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的史实是(A)A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7、B明朝废丞相制度C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D清朝设立军机处16.北宋建立后,按照“依事系任”的原则对宰相权力进行了重新分配。此处“依事系任”原则产生的最大影响是(B)A.宰相职责更明确 B.宰相权力被分割 C.宰相形同虚设 D.宰相不再参与军务17十八世纪,不少启蒙思想家都推崇中国的科举制度:“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科举制度 “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本质是(A)A公平竞争B以文治国C分科考试D重视教育18元代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雍正年间实行改土归流;乾隆时期,大部分士司被废,改为流官统治。土司制度的这一变化发展轨迹反映了(D)A中央集权的强化B西南军务的强化C文化交流的强化
8、D民族融合的强化19某一本历史著作有这样的叙述,“在万历的祖父嘉靖皇帝以前,大学士为三至六人,皇帝可能对其中的一人咨询较为频繁,但从名义上说,他和另外的几位大学士仍处于平等的地位,这以后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张居正名为首辅成称元辅,其他大学士的任命则出于他的推荐”文中所指的制度是(C)A.汉代尚书台 B.唐代三省六部制 C.明代内阁制 D.清代设军机处20从此“军机成为最大的枢密,参与军机的谋臣成为重臣,渐渐与文官之首(丞相)分位”。由此可知(D)A秦朝置三公成功地分割了相权B宋代有效地分割了丞相的军权C唐代三省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D清代军机处进一步加强了皇权21形成于秦代的以避君讳为核心的避讳制度
9、,至唐宋而臻于完备,至清代达到了极点。这一过程本质上体现了(D)A礼乐制度日益完备 B社会风尚的不断进步C儒家思想地位巩固 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22刘建国先生在对中国古代政治总结时说,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建设中,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很多的治国智慧和法则,但也留下了许多的无奈。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它是一个统治性政权,不是个发展性政权,更不是一个为国民共享的服务性政权,可见中国古代所有制度设计都围绕的一个核心是(C)A.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 B.维护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C. 维护以“家天下”为核心的专制统治 D. 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23.鸦片战争爆发后,美国某报纸评论说:“中国人想象的是(中英)双方互射
10、弓箭的假想战,而实际上这是16世纪与19世纪的冲突。”由此可知(D)A.美国作者对中国并不了解 B.中国人是富于想象的C.英国缺乏对中国的了解 D.中国已长期落后于世界2419世纪8090年代中外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与19世纪4050年代签订的相比,最根本的不同是( A )A列强获得在华投资特权 B割让中国的领土面积扩大C索取赔款数额不断加大 D规定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2519世纪末,一位美国商人来到中国。此时,他可能按中美协定税率交纳商货的关税 参观英人在重庆开设的工厂在各国“势力范围”内自由贸易到北京东交民巷拜访驻华使馆(C)A B C D26俄国新闻报说:要紧紧抓住中国甲午战争失败的“大好时机
11、”,“干净利落地解决中国问题”。这里所说的“解决”主要是指(B)A严厉惩治日本 B参与瓜分中国 C稳定中国秩序 D策动联军侵华271898年2月,纽约时报指出:“(各国在中国的行动)被危及的利益不仅是我们现今同中国各口岸的贸易,而且是所有这些贸易将来增长的权利。”为此,美国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D)A.维护中国现行关税统一 B.反对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C.加大对华资本输出投资 D.要求“门户开放,机会均等”28.“为大清之臣,守大清之地,份内事也,万死不辞。一时千载,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保全,不令倭得。”下列符合其中的“大清之地”的是(C)A.新疆 B.西藏 C.台湾 D.香港29近
12、代著名资产阶级革命家陈天华在猛回头中写道:“这义和团心思是很好的,却有几件大大的不好处,不操切实本领,靠着那邪术。所以撞着洋人,白白的送了性命。说到那围攻公使馆,烧毁天主堂,尤为无识”。以下对这段言论理解错误的是(D)A肯定义和团的爱国精神 B反对义和团的盲目排外C批判义和团的愚昧落后 D义和团助长了列强侵略30近代史上,面对列强发动的一次次侵华战争,中国军民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顽强抵抗,但最终均告失败。其根本原因在于(A)A社会制度落后 B政府奉行妥协投降政策C战略战术失误 D西方列强船坚炮利 第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第31题14分,第32题14分,第33题12分,共40分。3
13、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材料二 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 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 材料三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简要分析概括相权的变化过程。(6分)(2)据材料二,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概括这一做法的影响。结合所学
14、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4分)(3)据材料三,说明元行省制“优”在何处。(2分)(4)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中的哪些趋势?(2分) 32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材料三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
15、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请回答:(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选官核心标准的演变。(6分)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概括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4分)(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科举制的影响。(4分)3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沿海水师,率皆老弱无用,军器率多残缺,并不修整。又战船率用薄板旧钉,遇击即破,并不及夷器之凶利坚固,作何抵御?似此
16、废弛,何以肃边威远? 鸿胪寺卿黄爵滋敬陈六事疏(1835年) 材料二 至于鸦片一案,则为清运告终之萌芽。盖是役也,为中国科学落后之实验,为中国无世界知识之实验,为满洲勋贵无一成才之实验。 孟森清代史 材料三 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材料四 “无论欧关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
17、“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瓦德西拳乱笔记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历史现象。 (3分)(2)材料二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3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4分)4447834(4)依据材料四说明义和团运动的实际反帝效果。(2分)31.(1)不断的加强中央集权.秦朝:由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唐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被分割;明朝:废丞相,皇帝直接掌管六部(2)做法:全面推行郡县制。影响: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为后世所沿用。混合体:郡国并行制。(3)“优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4)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加强。32.
18、 (1)演变:由以德行为标准,到以门第为标准,直至以考试成绩为标准。(2)察举制:考试并不决定取舍,而只决定高下。科举制: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科举制由察举制发展而来。(3)影响正面:统一了价值,延续了文化;推动了教育,培养了人才;稳定了政治,推动了发展。负面:导致了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脱离,内容单一,文体要求走向极端等。33. (1)现象:军队战斗力不强,武器装备落后,海防废弛(2)中国科学落后;不了解世界形势;满洲贵族人才的缺失。(3)危害: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4)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