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单元第7课请同学们认真完成 练案7一、素养达标1唐玄宗时政事堂更名为“中书门下”,并附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作为僚属机构。三省与宰相分离,中书门下成为宰相府署,独立于三省机构之上,宰相也由“坐而论道”的咨询者成为“参总庶务”的政务官。这反映出当时(C)A三省六部制实际上被废止B宰相的职权范围有所扩大C君主最高决策权得到强化D三省合一的趋势开始出现解析根据材料,中书门下体制下,宰相由“坐而论道”的咨询者变成“参总庶务”的政务官,可知宰相决策权力弱化,使君主的决策权力得到增强,故C项正确。A项,“废止”不符合史实,错误。B项,据材料宰相职权范围实际上有所缩小,错误。D项,设置政事堂使三省
2、合一的趋势开始出现,错误。2(2020北京朝阳)与白居易诗句“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描述相符的是(D)A察举制B九品中正制C均田制D科举制解析据材料“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并结合所学可知,白居易诗中描绘的是西安大雁塔进士题名处,与其相关的制度是科举制,D项正确;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与题意不符,A项错误;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与题意不符,B项错误;均田制是土地制度,与题意不符,C项错误。3(2020济宁)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碟自进”,不必非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反映科举制特点的是(D)A重视门第B唯才是举C差额录取D自由报名解析材料“投碟自进”“不
3、必非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说明科举制不受达官贵人的引荐,可以自由报考,故排除A项,D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录取标准和录取程序问题,故B、C两项不符合题意。4(2020北京朝阳)隋文帝废除汉代以来地方州郡长官可以自行征辟僚属的制度,规定“凡九品以上地方官员一律由中央吏部任免,官员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根据实绩实行奖惩、升迁或黜落”。这一措施(A)A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B减轻了封建国家的财政负担C调动了知识分子入仕的积极性D提高了地方政府的办事效率解析据材料“凡九品以上地方官员一律由中央吏部任免,官员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根据实绩实行奖惩、升迁或黜落”可知,九品以上的地方官员一律
4、由中央吏部任免,这说明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加强,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地方官的任免及考核,没有涉及“封建国家的财政负担、调动了知识分子入仕的积极性、提高了地方政府的办事效率”,B、C、D三项错误。5(2020聊城)贞观初年,唐太宗签署了中书省起草的关于征点18岁以下男丁为兵的敕文,并下发到门下省。当时担任给事中(门下省主要职官之一)的魏征,坚持不肯署敕,这道命令最终无效。魏征此举(C)A削弱了中书省的权限B说明决策权发生异变C符合工作程序与职权D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解析据所学可知,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但当政令不当,门下省可以驳回,故对于材料唐太宗签署的敕文,
5、魏征不肯署敕,符合工作程序与职权,C项正确;A、B两项说法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提高行政效率”的问题,只是强调中书省、门下省的职责,D项错误。6(2020北京昌平)历史学家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在唐代,凡遇军国大事,照例先由中书省属官中书舍人各拟意见,再由中书令即宰相审核裁定,送经皇帝画敕后,再须送经门下省,由其属官给事中一番复审,若门下省不同意,还得退回重拟。因此必得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那道诏书才算合法。”由此可知,这种做法(C)A提高了政府执行力度B剥夺了宰相权力C减少了决策的随意性D削弱了君主专制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军国大事都由中书省起草,送皇帝画敕后,送门下省审核,如不同意,要退回
6、重新起草,最终由中书和门下共同认可,这道诏书才算合法,两部门的审定是减少了决策的随意性,答案为C项;材料只是说明诏书的起草和决策问题,没有谈到政府执行力度,A项错误;材料内容是对相权起到制约作用,不是剥夺宰相权力,B项错误;D项明显错误,唐朝的君主专制在逐步加强,排除。7(2020泰安)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大转变是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一转变发生在(D)A西周时期B北魏时期C唐朝初期 D唐朝中期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是唐代两税法的特征,所以这一转变应该是发生在唐朝中期,故选D项;A、B、C各项所指时期两税法尚未实行,与题意不
7、符,排除。8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C)A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B保证农民生产时间C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解析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有利于放松人身依附关系,故选C项;租庸调制有利于保证农民生产时间,排除B项;“舍人税地”与农产品商品化无关,排除A项;新的经济因素指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排除D项。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隋代虽置三公,以高官不除。其秉国钧者惟内史(中书)纳言(门下),而尚书令事无不统,即不预机事,亦称政本之
8、地。永瑢历代职官表内阁材料二唐制: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二门下级驳,又还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付门下。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朱熹朱子语类材料三议事已定,德弃(尚书仆射)数反于前,由是有隙。时房玄龄(中书令)杜如晦新用事,皆疏瑞(尚书仆封)而亲德弃,(以上所提人物都是宰相)心不能平,遂上封事论之,辞指寥落,由是许旨,会瑞与陈叔达(宰相)忿争于上前,瑞、叔达皆坐不敬,免官。(此后,李世民下旨)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资治通鉴(1)与材料一相比较,材料二中唐代的三省辅政体制有何不
9、同?(2)据材料三,说明唐代三省辅政体制在运行中是如何体现“制衡”与“专制”的。据上述材料,指出三省辅政体制发展的趋势,并评价该体制。答案(1)不同:确定了三省各自的职权;确立了三省的运行机制;三省的权力相等。(2)制衡:三省长官共同议事;宰相设置众多。专制:议事过程发生分歧异议时,由皇帝最高裁定;派谏官驻阁监督。趋势:隋朝确立,唐朝发展完善。(或从隋到唐,三省制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评价: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有助于减少重大事务的决策失误;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二、能力提升10(2019江苏历史3)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
10、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D)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解析据材料内容可知,刘得仁和李洞虽贵为皇亲国戚或宗室子弟,但他们都未在科举考试中占据优势,一样会面临屡试不中,由此可说明科举考试体现了一定公平公正的原则,故选D项;诗赋是唐朝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故排除A项;刘得仁和李洞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说明并没有阻断贵族入仕,且科举只是入仕的途径之一。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贵族特权,事实上唐代宗室可以通过科举以外的其他途径入仕,仍然享有一定特权,排除C项。11(2020北京房山区)唐朝前期,世人嫁娶注重门第,之后门
11、第观念逐渐弱化。五代时期,世人“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对此合理的解释是(D)A封建门第的等级观念消失B民族交融改变世人婚姻观C世家大族的地位开始上升D科举制发展影响社会习俗解析根据材料“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以后的选官制度以科举制为主,选官标准是考试成绩,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对世家大族形成巨大的冲击,D项符合题意;等级观念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A项排除;材料与民族交融无关,B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世家大族的地位受到冲击,C项排除。12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唐朝此制(B)A民主政治色彩浓厚B保证了
12、皇权独尊C确保中央集权加强 D降低了行政效率解析从材料“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中可以看出,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皇权,故B项正确,D项错误;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专制主义,故A项错误;三省六部制调整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关系,没有体现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C项排除。13唐初诏令,男20、女15即要结婚成家。唐玄宗又敕令,男15、女13,听婚嫁。其目的是(A)A促进一家一户生产方式的增长B促进男女平等观念的形成C打压早婚早育的传统风俗习惯D恢复社会稳定维护封建统治解析本题考查唐代小农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中由唐初“男20、女15即要结婚成家”
13、到唐玄宗时期“男15、女13,听婚嫁”可知,统治者降低婚嫁年龄,有利于促进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降低婚嫁年龄对男女平等观念没有影响,故B项错;降低婚嫁年龄助长了早婚早育的传统风俗习惯,故C项错;降低婚嫁年龄与政治统治关系不大,故D项错,故选A项。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攻战日作,流血于野。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摘编自金石萃编秦峄山刻石材料二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摘编自旧
14、唐书刘祎之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今皇帝”推行何种制度使得“一家天下,兵不复起”。试分析这一制度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宰相)祎之反抗敕令的制度依据。皇帝敕令最终执行的结果说了什么问题?答案(1)制度:郡县制。影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2)制度依据:唐朝中央的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审问刘祎之的敕令未经中书省门下省同意。说明:专制时代,专制的本质决定了官僚制度设置的实际效果是有限的。解析(1)制度:根据“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影响:结合所学,可从加强中央集权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分析回答。(2)制度依据:根据“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结合所学唐朝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的职责和运作程序分析解答。说明:皇帝敕令最终执行,说明在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下,官僚制度设置的实际效果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