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2 ,大小:365KB ,
资源ID:503318      下载积分:8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503318-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第四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素质大赛高中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第四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素质大赛高中试题(含解析).doc

1、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第四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素质大赛高中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 传说黄帝时代,民神杂糅,神可以自由的上天下地,人也可以通过天梯“昆仑山”往来于天地之间。之后颛顼时代发生了南正重“司天以属神”,火正黎“司地以属民”的“绝地天通”事件。这一变化A. 反映了社会神灵崇拜的多元化B. 适应了政治权威萌芽的需要C. 体现了人们认识自然能力提高D. 意味着社会产生了阶级对立【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黄帝时代、颛顼时代通过神权来强化政治权威,B正确;A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显然体现的是神学色彩,C排除;阶级对立的产物是国家暴力机器的出现,D排除。故选B。2.

2、 “自从春秋时代王纲解纽,篡杀频仍,兼并盛起,夷狄横行,一般盟主用了尊王攘夷的口号联合诸夏成为一个集团,禁抑篡弑中国的雏形在那时方才出现。”材料意在说明春秋时期A. 社会动荡不安B. 民族交融不断加强C. 郡县制已确立D. 蕴含着统一的因素【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在夷狄的冲击下,华夏各政治势力走向联合,使得中国的雏形出现,意味着春秋时期已经蕴含了统一的因素,D正确;A是春秋时期的社会表象,不是材料主旨,排除;题干涉及的是诸夏的联合,与民族融合无关,排除B;C与题无关,排除。3. 如图为中国古代南北方人才比重示意图。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选官制度的完善

3、B. 商品经济的发展C. 经济重心的转移D. 政治中心的变迁【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曲线图可知,北宋以前,中原地区是文化中心,北宋以后,江浙成为文化中心,南方人才比重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之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地区的文化影响力随之上升,C正确;选官制度是全国范围内的制度,并不会导致南北方人才比重发生转移,排除A;商品经济发展是全国范围内的经济现象,无法凸显南方的地位,因此不能解释题干现象,排除B;元明清时期的政治中心在北方,与曲线图所示相反,排除D。4.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朝廷下令“敢有私下诸藩互市者,必置之重法”。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巡抚涂泽民上疏请开

4、放海禁,准贩东西二洋,朝廷允准。这一变化说明A. 政府适时调整外贸政策B. 明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C. 地方官员决定政策调整D. 政府改变重农抑商政策【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明洪武二十七年朝廷严禁对外互市,明隆庆元年朝廷“准贩东西二洋”,说明政府适时调整外贸政策,故选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明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政府调整外贸政策,C错误;材料信息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且明朝仍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点睛】5. 有学者认为,科举制度的本质含义是每一个修习儒家经典的士人都是官僚集团的一员。从这一角度而言,科举制A. 扩大了统治基础B. 推动了儒学发展C. 提高了行政效率

5、D. 加强了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每一个修习儒家经典的士人都是官僚集团的一员”可知,科举制放宽了选官范围,扩大了统治基础,故选A;科举制促进了儒学发展,但无法体现“都是官僚集团的一员”,排除B;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科举制把选拔官员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D。【点睛】6. 1873年,华蘅芳等人翻译的地学浅释把英国学者赖尔的地质学理论介绍到中国。赖尔认为,地质的进化过程,不是由超自然力量或者巨大灾变造成的,而是由自然力量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的。这一理论在当时受到中国进步思想家的欢迎,是因为它A. 对自然演进规律进行了科学阐释B. 传

6、播了西方先进科学知识C. 与中国社会变革产生了共鸣D. 动摇了恪守祖训的陈旧观念【答案】C【解析】【详解】19世纪后期,赖尔关于自然力量逐渐推动地质进化的理论,受到中国进步思想家欢迎是因为这一理论可以用来支持和宣传维新思想,与中国社会变革产生了共鸣,C项正确; 科学阐释了“自然演进规律”,不是强烈要求变革中国社会,实现救亡图存理想的进步思想家关注赖尔理论的主要原因, A项错误;19世纪后期,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进步思想家欢迎赖尔理论不是为了传播自然科学知识,B项错误; 19世纪后期地质进化理论传入中国,没能动摇恪守古训的陈旧观念,D项错误。7. 20世纪20年代,在吸取屡次革命失败教训的基础

7、上,孙中山认识到要使中国革命成功就必须唤起民众。基于这一认识,他进行的努力是A. 提出了新三民主义的主张B. 巩固和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C. 在广州成立国民政府D.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在认识到唤起民众的重要性后,提出了新三民主义的主张,A项正确;巩固和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是唤起民众的成果,而非措施,B项错误;在广州成立国民政府不是孙中山唤起民众的主要做法,C项错误;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的努力不符合,D项错误。8. 中国近现代史上曾有两次留学苏联的热潮:20年代曾有一批进步青年留学苏联,主要学革

8、命理论和军事技术;而50、60年代留苏学习重心转变为冶金、采矿、电气、地质建筑、水利等专门技术。这一变化A. 得益于中苏两国长期友好B. 反映了时代主题的变迁C. 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展开D. 受到了国际形势的影响【答案】B【解析】【详解】20世纪20年代国民大革命时期,进步青年留学苏联,学习革命理论和军事技术,而50、60年代正值新中国建设时期,因此留苏学习重心转变为冶金、采矿、电气、地质建筑、水利等专门技术,说明随着时代主题变化,留学学习内容重心也发生变化,B正确;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排除A;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排除C;留苏学生学习内容的差异取决于国内社会矛盾的变化

9、而非国际形势,排除D。9. 如图是1950年1984年苏联、中国粮食产量的比较。80年代后中国粮食产量明显高于苏联的主要原因是A. 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B. 国家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C.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获得成功D.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实行【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导致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粮食产量明显高于苏联的主要原因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获得成功,解放了农业生产力,C项正确;1952年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不是1980年代我国粮食生产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A项错误;1956年国家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不是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粮食产量明显高于苏联的主

10、要原因,B项错误;“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实行是在1960年代前期,D项错误。10. 在古代雅典,智者学派教人辩论,收取酬金。苏格拉底认为,他们是“知识的批发商”,出卖智慧就是贬低智慧,获得朋友比获得金钱的好处更多。这表明苏格拉底A. 反思雅典民主政治弊端B. 强调思想自由的重要性C. 否定了智者学派的思想D. 重视知识与道德的结合【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出卖智慧就是贬低智慧,获得朋友比获得金钱的好处更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国人才,重视教育,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美德的前提,因此他热情地施教于向他请教的所有人,不认同智者学派以当教师作为赚钱的手段的做法

11、,说明苏格拉底重视知识与道德的结合,D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苏格拉底重视知识与道德的主张,没有涉及雅典民主政治弊端的内容,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苏格拉底重视知识与道德的主张,没有强调思想自由的内容,B项错误;苏格拉底不认同智者学派以当教师作为赚钱的手段的做法,但不代表否定了智者学派的思想,C项错误。11. 但丁在神曲中说:“你再不用期望我的言语或手势;你的意志已经自由、正直和健全,不照它的指示行动是一种错误;我现在给你加上冠冕来自作主宰”这反映了文艺复兴A. 导致极端个人主义泛派B. 实质是古典文学的新生C. 冲击了封建教会的权威D. 闪曜着科学理性的光芒【答案】C【解析】【详解】根

12、据“你的意志已经自由、正直和健全,不照它的指示行动是一种错误”可得出其强调个人意志的自由,强调人文主义,反对封建教会的权威,故C项正确;材料与极端主义无关,排除A;文艺复兴的实质是宣扬资产阶级的文化,排除B;D项是启蒙运动,排除D。12. 英国的生铁产量在1788年仅有6.8万吨,到1806年猛增到24.4万吨,而且在1811年进一步增至32.5万吨。导致英国生铁产量猛增的主要原因是A. 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B. 工业革命的开展C. 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D. 近代科学的兴起【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18世纪60年代开始,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在棉纺织业和冶金、采矿业中采用大机器生产,导

13、致英国生铁产量猛增,故选B;A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文艺复兴促进近代科学的兴起,A、C、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13. 下表是19291938年欧美、苏四个国家在世界制造业总产量中所占份额(百分比)。其中,甲国是国家1929年1932年1937年1938年甲43.331.835.128.7乙5.011.514.117.6丙11.110.611.413.2丁9.410.99.49.2A. 苏联B. 英国C. 德国D. 美国【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美国1929年-

14、1933年美国的在世界制造业总产量中所占份额大幅下降,1933年罗斯福开始新政,经济得到恢复,因此1937年所占份额有所上升,故甲应该是美国,故选D;19291938年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实行了工业化,在世界制造业总产量中所占份额不断增长,故乙是苏联,排除A;1929年,英国、德国在世界制造业总产量中所占份额不可能达到43.3,排除B、C。【点睛】14. 1943年,生活杂志以轻松的笔调写道:苏联人“长得像美国人,穿的像美国人,想法也像美国人”。纽约时报在一年后声称:“马克思的思想在苏联已经销声匿迹了。”这一描述源于A. 政治和社会原则的分歧服从于同法西斯斗争这一

15、现实B. “铁幕演说”在美国人心目中引起了愤怒和痛苦的反应C. “杜鲁门主义”促使美国支持所有反对共产主义的国家D. 意识形态的作用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明显的表现出来【答案】A【解析】【详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媒体认为苏联人在外表、穿着和想法上接近美国人,苏联在意识形态上与西方国家的对立不明显,是因为当时美苏在政治和社会原则的分歧服从于反法西斯斗争的需要,A项正确;发表于1946年的“铁幕演说”与材料所述现象无关,B项错误;发表于1947年的“杜鲁门主义”与材料无关,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意识形态的作用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明显的表现出来,D项错误。15. 1964年6月,第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

16、会议在日内瓦召开 ,77个亚、非、拉国家和地区联合起来,发表七十七国联合宣言,要求建立新的、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后发展为七十七国集团。这一现象A. 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B. 有利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C. 有助于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D. 推动了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答案】C【解析】【详解】七十七国集团主要成员国是亚、非、拉国家和地区,以新兴的民族国家为主,其诉求是建立新的、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这说明新兴的民族国家和地区成为国际舞台上重要力量,有助于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C正确;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标志是不结盟运动,排除A;七十七国集团不属于区域集团化,排除B;不结盟运动兴起时间是1961年,排除D。二、

17、非选择题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合众)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嫡长子)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得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司马迁史记平津候主父列传从材料中任意提取三条信息,并逐条分析其对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史料价值。【答案】角度信息提取史料价值材料来源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司马迁是伟大的史学家,而且是当时人记当时事,一手史料,史料价值高。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

18、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这是研究中国古代史的重要文字性史料。材料内容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合众)以逆京师。可可用于了解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度的危害,或汉武帝施行推恩令的背景。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得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可用于研究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的影响。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嫡长子)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可用于研究宗法制、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及汉代的治国理念。【解析】【详解】本题主要是分析材料中的信息。根据“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可对司马迁及史记进行评述。从其内容、影响等角度展开。根据

19、“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合众)以逆京师。”可得出从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度的危害,或汉武帝施行推恩令的背景等方面概括。根据“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得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可得出这些信息可用于研究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的影响。对其它信息进行分析,言之有理亦可。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宣布愿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同与国民党集团断绝关系并对新中国采取友好态度的外国政府通过谈判建立外交关系。中央人民政府外交部长周恩来向各国留在北京的领事馆发送了

20、包括上述内容的毛泽东的声明和他本人的信函,请他们转交各自政府。10月5日,英国留驻北京的总领事格雷厄姆向中国外交部递交信件,作为对10月1日周恩来信函的回答:“英国政府正在认真研究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的局势。英中之间友好、互利的商业和政治关系已经存在了许多年代,希望今后继续如此。有鉴于此,英国政府建议,在对中国局势研究结束之前,英国领事官员与中央人民政府管辖领土内的合适权力机关之间应建立非正式的关系,以使两国政府更便于接触,并推动两国间的贸易。”新中国政府没有答复英国的信件。据金光耀1949-1950年英国对新中国的承认 对“新中国政府没有答复英国的信件”作出合理解释。【答案】(1)从新中国方面

21、作答角度1: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愿在平等、互利、相互尊重主权的基础上与各国发展新的外交关系; 角度2:新中国推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不承认帝国主义在华侵略权益。(2)从英国方面作答角度1:英国没有正确认识近代的中英关系,并幻想保留在华侵略权益; 角度2:英国没有明确对新中国的承认,没有申明尊重中国领土主权等原则性内容。【解析】【详解】材料信息主要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作为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中的英国提出与中国建立非正式的关系,而中国出于各方面的考虑而未进行答复。这一问题的回答,主要可以从中国方面,或者从英国方面进行考虑概括。从中国方面可以从新中国外交原则、外交政策方面考虑

22、;而英国方面可从英国对旧有在华特权的留恋、没有正式承认新中国的角度概括。18. 1954年9月15日,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这次会议的最重要成果,是制定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把制定宪法的任务提上日程,成立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1954年1月9日,宪法起草工作正式开始。3月初,宪法起草小组完成了四读稿。3月至6月,宪法起草委员会举行七次正式会议,对草案初稿进行研究和讨论。同时,在北京和全国各大城市组织各方面的代表人物8000多人,用两个月时间,对宪法初稿进行讨论,提出5900多条修改意见,给

23、予起草工作重大帮助。6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并通过决议交付全国人民讨论。在近三个月时间里,全国有1.5亿余人(截止到1953年6月30日止,全国人口总数6亿191万2371人,登记选民总数是3亿2380万9684人)参加讨论,提出118万多条修改、补充意见和问题,几乎涉及宪法草案每一条款。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起草,“采取了领导机关的意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相结合的方法”,使中央的意见和全国人民的意见相结合,不仅使宪法的内容臻于完善,而且使宪法深入人心,获得广泛的群众基础。这是中国制宪史上的一个革命。根据中国共产党历史第

24、二卷整理(1)编写一幕发生在1954年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讨论的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讨论主题,主题要紧扣我国当时的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讨论过程完整,逻辑清晰。)(2)结合上述对话和所学知识,分析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意义。【答案】(1)主题:主题明确,紧扣新中国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需要设置两个人或者多个人以对话形式出现)层次一:对话主题不够突出,观点不够明确,对话不够完整,逻辑不够清晰;层次二:对话基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观点较明确,对话较完整,逻辑较清晰;层次三:对话紧密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完整,逻辑清晰。说

25、明:对话可联系新中国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中的重大事件或现象。如:新中国成立、国民经济恢复完成(土地改革完成等)经济建设大规模展开(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等)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新中国全国规模的基层选举等。(2)意义: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是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经验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为中国实行民主政治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为全国人民继续前进指明了道路;为中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提供了法律保证;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根本法的形式正式确立;调动了各阶

26、层建设国家的积极性。【解析】分析】【详解】(1)主题:根据“举行七次正式会议”“在北京和全国各大城市组织各方面的代表人物8000多人,提出5900多条修改意见”,可提出主题:1954年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适应了中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求。对话内容可联系新中国当时的政治或经济领域中的重大事件或现象。如:可联系新中国成立、国民经济恢复完成、经济建设大规模展开、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新中国全国规模的基层选举等,说明制定宪法是为了保障人民民主,激发人民建设国家的积极性,适应中国当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求。(2)意义:根据一疑问中的对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

27、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是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经验总结、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是中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提供了法律保证、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调动了各阶层建设国家的积极性等角度分析总结。【点睛】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欧洲社会掀起了“中国热”。中国文化随着中国商品被带到欧洲各国,增进了欧洲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传教士们为欧洲“中国热”的兴起提供了丰富的文字资料,一些到过中国的商人、使节和旅行家也留下了关于中国的著作。当时的法国处于专横的君主统治之下,社会政治改革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法国知识界希望能从中国借鉴经验改造法国

28、社会。其中以伏尔泰和孟德斯鸠的认知最为典型。伏尔泰,出生于巴黎一个第三等级的中产阶级家庭。伏尔泰认为,中国的君主们具有很高的哲学修养,他们以理性的儒家思想为指导来治理国家;中国形成了一套高效的文官系统,各个机构之间互相牵制,没有出现专权的现象;中国皇帝统治仁慈,实行宗教宽容政策;中国的法律也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非常完美;人们互相之间没有等级差别,大家以礼相待,和平相处。中国的土地耕作达到了欧洲尚未接近的完善程度,中国城市经济繁荣,乡村人们生活富庶孟德斯鸠,出生于法国波尔多市附近的一个贵族家庭。孟德斯鸠认为,中国不存在牵制皇权的中间贵族势力;官吏和皇帝之间只是从属关系,皇帝实行专制独裁统治;中

29、国的伦理道德为专制君主的绝对权力提供了合法性;中国人的宗教观念淡薄,宗教力量不能与皇权抗衡;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法律;除此之外,孟德斯鸠也肯定了中国的科举取士、监察制度、重农政策,量刑合理、礼教约束摘编自邱海燕试论伏尔泰和孟德斯鸠的中国政治观(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17、18世纪欧洲掀起“中国热”的原因。(2)对伏尔泰和孟德斯鸠的中国政治观,任选其一进行评述。【答案】(1)原因: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与中国之间的商贸增多、了解加深;来华的西方人士提供了丰富的有关中国的资料;欧洲社会的政治需求;中国政治文化自身的优势。(2)答案一:伏尔泰对中国政治大加赞赏,认为中国是一个开明君主统治的国家

30、,政治宽容,法律完善,人民生活幸福。伏尔泰出生于第三等级,因此,因此极力主张废除封建等级和特权,追求自由平等;伏尔泰主张开明君主制,相信道德力量,通过赞颂中国政治来证明自身理论的合理性。伏尔泰的中国政治观较为理想化,是对中国政治的美化。答案二:孟德斯鸠对中国政治以批判为主,认为中国属于专制国家,皇权至高无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法律,属于人治。孟德斯鸠出身于贵族家庭,因此希望维护贵族的地位和特权;孟德斯鸠主张三权分立,反对集权统治,通过批评中国政治以论证自身理论的正确性。孟德斯鸠在批判同时也认识到了中国政治的合理之处,其中国政治观较为全面辩证。【解析】【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中国文化随着中国商品被带到欧洲各国,增进了欧洲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可归纳出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与中国之间的商贸增多、了解加深;根据材料“一些到过中国的商人、使节和旅行家也留下了关于中国的著作”可归纳出来华的西方人士提供了丰富的有关中国的资料;根据材料“法国知识界希望能从中国借鉴经验改造法国社会”可归纳出欧洲社会的政治需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政治文化自身的优势也是重要因素。(2)评述:关于二者的主张需要结合材料所给信息、政治目的及中国的特殊国情进行分析即可。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