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2 ,大小:1.18MB ,
资源ID:50323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503236-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山东省淄博市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山东省淄博市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1、山东省淄博市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第卷(选择题 共45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传说中的五帝嬗递和尧舜禹的禅让都是纯粹出于公心,即所谓“公天下”;禹传启,把原属于部族内部的传递,变为父子相传,古人谓之“家天下”。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源是A. 王权神秘色彩的强化B.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 家国同构观念的萌生D. 继承人的品德优良【答案】B【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从“禅让”到“世袭”,从“公天下”到“家天下”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B正确;

2、材料未涉及“神秘色彩”,A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变化,与家国同构无关,C错误;材料未涉及继承人的品德问题,D错误。2. 孔子曾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据此可知,孔子A. 肯定了人合理的欲望B. 倡导君主仁政爱民C. 革新了传统民本思想D. 主张以礼教化平民【答案】A【解析】【详解】孔子认为饮食男女、富贵都是人所原因追求的,贫和贱是人所厌恶的,这都是人的本性,说明他肯定人的合理欲望,和政治统治无关,故选A,排除B;孔子的主张与民本和教化无关,排除CD。3. 秦朝时,各郡每年必须定期向中央报告本地的租税收入、户口统计、治安情况

3、,此即上计制度。该制度A. 意在加强对地方的控制B. 保证了秦朝的长治久安C. 调动了地方生产积极性D. 增加了秦朝的赋税收入【答案】A【解析】【详解】上计制度中,各郡每年必须定期向中央报告本地租税收入、户口统计、治安情况,这样有助于中央掌握地方情况,加强对地方的掌控,A正确;上计制度并不能保障秦朝的长治久安,排除B;上计制度涵盖的范围较广,而且主要是对行政机构的考核,与地方生产积极性无关,排除C;上计制度更多的是督查,不能起到增收的作用,排除D。4.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由此推知,西汉推行这一措施的主要作用是A. 强化了中

4、央集权B. 突显了统治者恩德C. 使庶子获得封地D. 瓦解了旧土地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A正确;据所学可知,推恩令的实施,其目的就是解决王国对中央的威胁,而不是突显统治恩德,B错误;推恩令实施以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管辖,而不是“使庶子获得封地”,故C错误。5. 下图是西晋时期的人口迁移图。由此可推知,当时人口迁移A. 促进了北方社会稳定B. 有利于江南经济的开发C. 使民族矛盾趋于缓和D. 巩固了西晋的中央集权【答案】B【解析】【详

5、解】西晋时期人口大量迁往南方,有利于江南经济的开发,B正确;西晋时期北方地区受到少数民族侵扰,社会并不稳定,排除A;西晋时期民族矛盾突出,排除C;西晋分封亲族,中央集权并不集中,排除D。6. 表1是五代简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 五代时期北方政权林立B. 农民起义推动五代更替C. 五代是藩镇割据的延续D. 君主身份影响王朝兴衰【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五代时期的国君多由节度使转变而来,说明五代是藩镇割据的延续,C正确;北方政权相继更迭而非林立,排除A;五代政权更迭不是农民起义导致的,排除B;治国理政以及是否获得民心是王朝兴衰的关键,排除D。7. 唐制规定:“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

6、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说明唐朝A. 皇权受到一定制约B. 中枢权力机构完备C. 宰相权力遭到削弱D. 君相矛盾得到缓解【答案】A【解析】【详解】皇帝的命令如果不经政事堂决议副署,被认为是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说明皇帝不能任意妄为,即皇权受到制约,A正确;B与题无关,排除;通过题干可以看出以宰相为首的官僚群体权力相对较大,排除C;题干主旨并未涉及君相矛盾,排除D。8. 唐宋时期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高峰。下列科技成就属于这一时期的是A. 郭守敬编定授时历B. 贾思勰著述齐民要术C. 孙思邈编著千金方D. 裴秀绘制禹贡地域

7、图【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名医孙思邈编著千金方,C正确;A是元朝的成就,排除;B是魏晋时期的成就,排除;D是汉朝时期的成就,排除。故选C。9. 方田均税法是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之一,即下令全国清丈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并将土地按土质的好坏分为五等,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据此可知,方田均税法A. 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B. 增加了政府收入C. 为政府开辟了新的财源D. 维护了地主权益【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下令全国清丈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并将土地按土质的好坏分为五等,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可知方田均税法有利于增加政府赋税收入,均衡赋税并减轻农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B项正

8、确;材料并未重新分配土地,并未触及地主土地所有制,排除A项;材料中依据土地好坏征税,并未开辟新财源,排除C项;维护地主权益不是题干举措的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B。10. 辽国真正的宰辅机关是北、南枢密院。有了北枢密院,皇帝得以把一切政令贯彻到二府以至各部族;南枢密院其下还有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及各职能部门。虽然枢密院有两个,但军政大权最终还是集于皇帝一身。这表明辽国A. 皇权受到了很大限制B. 北枢密院权力高于南枢密院C. 照搬宋朝的政治体制D. 枢密院的设置体现了皇帝意志【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虽然枢密院有两个,但军政大权最终还是集于皇帝一身”可知,两个枢密院各司其职,军政大权集

9、中于皇帝一身,得出辽国枢密院的设置是为了加强皇权,体现皇帝的意志,D项正确;南北枢密院都是宰辅机关,最终军政大权都集中于皇帝一身,说明了皇权的集中,因此皇帝权力没有受到极大的限制,A项错误;根据材料南北枢密院负责不同的工作,各司其职,没有体现北枢密院的权力高于南枢密院,B项错误;北宋的中央机构为“二府三司”,没有南北枢密院,因此不是照搬北宋的政治体制,C项错误。11. 下图是元朝运河、海运的路线图,其主要任务是运输江南的粮食。据此可知,元朝时期A. 海外贸易十分繁荣B. 海运已经取代了河运C. 政治经济中心分离D. 陆上丝绸之路被阻断【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海运和运河粮

10、食转运方向是大都,即元朝的都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元朝定都大都,造成政治经济中心分离,因此元朝运河、海运的路线图,其主要任务是运输江南的粮食,C正确;题干涉及的是粮食转运而非海外贸易,排除A;通过题干无法判断出海运和运河的地位,排除B;D不符合史实,元朝的陆上丝绸之路畅通,排除。12. 陆游曾以诗记述宋代某艺术的景况:“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诗中所述宋代艺术形式是A. 传奇B. 话本C. 诗词D. 小说【答案】B【解析】【详解】“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可知,这一艺术场景描写了说书人说

11、书场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说书对应的是话本形式,B正确;传奇是唐代的艺文学形式,排除A;诗词主要面向的是士大夫阶层,而非普通民众,排除C;小说是明清时期的文学形式,排除D。13. 下图为明朝的政治制度示意图。据图可知,明代皇帝A. 特务统治造成了吏治腐败B. 内阁的设立削弱了六部的权力C. 君主专制制度得到了强化D. 三司制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所有机构的权力最终都集中到了皇帝手中,说明明代的君主专制制度得到空前的强化,故选C;由图示内容无法看出特务统治的影响,排除A;内阁不是正式的法定机构,不能削弱六部的权力,排除B;三司的设立分散了地方权力,

12、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D。14. 乾隆年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来华,看到中国景象后断定:“中国社会已经被卡住无法前进”,“它繁荣已经结束”,“在这里可以轻而易举地登陆”。这说明当时清朝A. 因英国侵略而发展停滞B. 盛世的繁华背后隐藏着危机C. 对外厉行闭关锁国政策D. 遭到白莲教起义的沉重打击【答案】B【解析】【详解】马戛尔尼来华之时正是中国处于康乾盛世时期,但是马嘎尔尼认为“中国社会已经被卡住无法前进”,“它的繁荣已经结束”,“在这里可以轻而易举地登陆”,说明当时清政府经济陷入停滞,沿海军备废弛,意味着盛世背后隐藏着危机,B正确;当时英国尚未侵略中国,排除A;C与题无关,排除;D在

13、材料中未体现,排除。15. 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他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而乐”,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由此可见,黄宗羲A. 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B. 反对重农抑商的政策C. 肯定了资本主义制度D. 否定了传统儒家思想【答案】A【解析】【详解】“天下为主,君为客”以及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一家之法”体现了黄宗羲对君主专制制度的反思与批判,A正确;重农抑商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黄宗羲所处的时代尚未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排除C;黄宗羲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与发展,排除D。弟卷(非选择题 共55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道题,第16题12分,第

14、17题14分,第1 8题15分,第19题14分,共55分。)16. 图4、图5、图6是中国古代三个时期(西汉、唐朝、明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读材料,回答问题。分别提取图4、图5、图6的相关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对应的历史时期。【答案】图4:都城为长安,陆路交通线从长安出发,向西到达波斯,大食,阿拉伯以及欧洲和非洲。向东到达朝鲜海陆交通线从广州出发,经马六甲海峡到达天竺,波斯湾等地。从登州、扬州出发,到达朝鲜、日本,这是唐朝时期陆路,海路对外交通发达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断图4为唐朝。图5:称印度洋为西洋,对外交通主要是海路,出发点为刘家港,到达地区有占城(越南)、暹罗(泰国),吕宋(菲律宾),最

15、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这与明朝郑和下西洋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断图5为明朝。图6;都城为长安,设立西域都护府,这与两汉时期对西域的统治符合;对外主要交通为陆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西域到达中亚的奄蔡、西亚的安息(伊朗),欧洲的大秦(罗马)等。这与汉代丝绸之路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断图6为西汉。【解析】【详解】图4:根据图4中的都城、以及交通线四至可以判断出这是唐朝。具体推断过程如下:图4都城为长安,陆路交通线从长安出发,向西到达波斯,大食,阿拉伯以及欧洲和非洲。向东到达朝鲜海陆交通线从广州出发,经马六甲海峡到达天竺,波斯湾等地。从登州、扬州出发,到达朝鲜、日本,这是唐朝时期陆路,海路对外

16、交通发达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断图4为唐朝。图5:根据图中对印度洋的称呼以及海陆抵达区域可以判断出这是明代。具体推断如下:称印度洋为西洋,对外交通主要是海路,出发点为刘家港,到达地区有占城(越南)、暹罗(泰国),吕宋(菲律宾),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这与明朝郑和下西洋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断图5为明朝。图6;根据图中的都城名称以及西部设置的西域都护并结合图片中外国称呼如安息、大秦等可以推断出这是西汉。具体推断过程如下:都城为长安,设立西域都护府,这与两汉时期对西域的统治符合;对外主要交通为陆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西域到达中亚的奄蔡、西亚的安息(伊朗),欧洲的大秦(罗马)等。这与汉代丝

17、绸之路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断图6为西汉。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柳孜隶属安徽淮北市濉溪县百善镇,据濉溪县志记载位于该县境内的大运河故道。1999年初,在柳孜段公路裁弯取直降坡施工中发现陶瓷器等文物和其他遗迹的现象。以下内容节选自该次大发现。罕见的宋代货运码头石构建筑砌体依河道南岸堤坡而建,所使用的石料质地不同,大小厚薄不一致,形状各异的石料均为使用过的旧料,在砌体中还夹杂使用一定数量的汉代墓葬石构件画像石石料。石砌体的基础,采用瓦砾层与黄黏土层间隔夯实处理,共4层,厚75厘米左右,基础大于石砌体,北部向河道内延伸。珍贵的唐宋沉船1号沉船为木板结构,平面呈长方形,船身存长9.6米,包括

18、拖舵共存残长12.6米。现存船体长度由两段木板拼接而成,用双排铁铆钉固定,缝隙间填以油灰。尾舱横梁上有三档舵杆限位木椿,可调节船的航向。2号沉船是一艘独木舟,由一根硕大的原木整体雕凿而成,长10.6米。船体两头窄中间宽,呈大半个圆弧形,头和尾部上收,面部稍上翘。6号沉船为木板结构,残存长23.6米。从这段立于壁板之上的底板结构情况来看,船底为平底。船壁板特别巨大,木质坚硬,板面向内呈弧形,舱中间存有13根空梁方孔,空粱尚残存三根。丰富的古陶瓷经初步鉴定,能确认窑口的有安徽寿州窑,浙江的越窑,江西的景德窑,福建的建阳窑陕西的耀州窑,河北的磁州窑、定窑等20余座全国各地窑口烧制的产品,窑口数量之多

19、,品种之丰富,实为罕见。摘编自阚绪杭运河考古的首次大发现一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的面世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大运河故道有哪些史料价值。【答案】角度信息提取史料价值材料来源材料选自运河考古的首次大发现一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柳孜发现的的古陶瓷,发现的古代木质沉船和一石构建筑遗迹等是研究大运河历史的一手史料材料内容石构建筑砌体依河道南岸堤坡而建、使用的石料质地不同,石砌体的基础,采用瓦砾层与黄黏土层间隔夯实处理反映了当时码头建设情况对研究的漕运制度和运河设施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运河考古的首次大发现从货运码头、造船、制瓷三方面反映运河故道当时的漕运、交通史、造船技术陶瓷业以及商品流通等情况为研究提

20、供了珍贵的史料。柳孜遗址的考古发掘是隋唐宋运河发展的一个缩影。用双排铁铆钉固定,缝隙间填以油灰、由一根硕大的原木整体雕凿而成反映了唐宋时期造船业的情况。为研究船的时代、种类、用途以及造船技术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史料。安安徽寿州窑、江西景德窑、河北的定窑等各地窑口烧制的产品。反映了当时制瓷业的情况。 .为研究该遗址分期断代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研究中国陶瓷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解析】【详解】史料价值:根据所学知识,从材料来源、材料内容两个角度分析材料的史料价值。而史料价值依据遗址发掘所得出。材料来源方面:根据材料“摘编自阚绪杭运河考古的首次大发现一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的面世”“1999年初,

21、在柳孜段公路裁弯取直降坡施工中发现陶瓷器等文物和其他遗迹的现象。以下内容节选自该次大发现”可知,柳孜发现的的古陶瓷,发现的古代木质沉船和一石构建筑遗迹等是研究大运河历史的一手史料。材料内容方面,根据材料涉及的码头建设、造船业情况以及陶瓷业情况分别根据材料涉及内容分析其具有的史料价值,如石构建筑砌体依河道南岸堤坡而建、使用的石料质地不同,石砌体的基础,采用瓦砾层与黄黏土层间隔夯实处理反映了当时码头建设情况,其主要的史料价值是对研究的漕运制度和运河设施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同样的思路说明造船、陶瓷相关材料的史料价值。最后对三个领域的史料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其史料价值,运河考古的首次大发现从货运码头、

22、造船、制瓷三方面反映运河故道当时的漕运、交通史、造船技术陶瓷业以及商品流通等情况为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史料。柳孜遗址的考古发掘是隋唐宋运河发展的一个缩影。18.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形式、内容和风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宋代自立国之始,就为外患所困扰,长期与辽、西夏、金等游牧民族政权相对峙。(这些少数民族势力)对宋人世界的长期包围与轮番撞击,产生了双重文化效应。一方面,北宋人因被动挨打而生的忧患,南宋人因国破家亡而生的忧患,渗透于宋文化的各个层面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 市民阶层对通俗文化的需求增强,因科举废行而入士无门的下层知识分子的介入,以及戏剧自

23、身的发展,促成了元杂剧在短时间走向繁荣。元曲的兴起与发展,有着复杂的原因。首先,先代的社会现实是元曲兴起的基础,元朝疆域辽阔,城市经济繁荣,宏大的剧场,活跃的书会和日夜不绝的观众,为元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化,促进元曲的形成;再次,元曲是诗歌本身的内在规律及文学传统继承、发展的必然结果。摘编自谢士霞、王晓燕元代元曲兴起的原因浅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文化的总体特征及成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曲兴起的原因和影响。【答案】(1)总体特征:呈现出浓厚的忧患意识。成因:宋代长期积贫积弱;宋代始终面临少数民族对立政权的威胁;宋朝相对少数民

24、族政权长期处被动挨打和求和的地位。(2)原因:市民阶层对通俗文化需求的增强;知识分子阶层加入创作队;民族文化和交流与融介;对前代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影响:创新了传统文学形式;促进了通俗文学的发展;推动了古代戏剧艺术的发展。【解析】【详解】(1)总体特征:根据材料“(这些少数民族势力)对宋人世界的长期包围与轮番撞击,产生了双重文化效应。一方面,北宋人因被动挨打而生的忧患,南宋人因国破家亡而生的忧患,渗透于宋文化的各个层面”可知,宋代文化呈现出浓厚的忧患意识。成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长期积贫积弱;根据材料“宋代自立国之始,就为外患所困扰,长期与辽、西夏、金等游牧民族政权相对峙”可知,宋代始终面临

25、少数民族对立政权的威胁;根据材料“北宋人因被动挨打而生的忧患”可知,宋朝相对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处被动挨打和求和的地位。(2)原因:根据材料“市民阶层对通俗文化的需求增强”可知,市民阶层对通俗文化需求的增强;根据材料“因科举废行而入士无门的下层知识分子的介入,以及戏剧自身的发展,促成了元杂剧在短时间走向繁荣”可知,知识分子阶层加入创作队;根据材料“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化,促进元曲的形成”可知,民族文化和交流与融介;根据材料“元曲是诗歌本身的内在规律及文学传统继承、发展的必然结果”可知,对前代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曲的出现创新了传统文学形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曲是通俗文

26、学,其出现促进了通俗文学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曲推动了古代戏剧艺术的发展。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在中国古代政治发展中,始终伴随着皇权与相权的相互制衡、此消彼长。在不同朝代具体的历史背景下,相权会有所加强,但相权加强的时间不会太长,一旦相权过大则会受到压制。在皇权与相权关系变化过程中,两者权力平衡时,多出现国家兴盛、政通人和的局面;两者平衡被打破时,易导致官僚机制运行受挫的不良结果。摘编自刘丁如浅析中国古代皇权相权之争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围绕“古代皇权与相权之争”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具体明确,阐述须史论结合。)【答案】示例:观点:中国古代的相权

27、在与呈权的斗争过程中不断被削弱。阐述:秦朝在中央始设三公,丞相是百官之首,协助坚帝处理政务,权力极大。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严重威胁皇权。汉武帝时期,设置中外朝制度,启用亲信、侍卫、宦官参与军国大事,牵制外朝,丞相的权力受到了限制,皇权加强。隋唐实行三省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相权再次被分割,皇帝总揽大权。明初,因胡惟庸飞扬跋扈,朱心璋废除宰相制度,皇权高度集中。总而之,中国古代皇权不断加强,而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废除。【解析】【详解】观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专制主义制度中,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斗争基本趋势是皇权不断上升,相权不断削弱,因此可

28、以提出观点:中国古代的相权在与呈权的斗争过程中不断被削弱。阐述:根据所学知识,列举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历朝历代是如何削弱相权的。如秦朝在中央始设三公,丞相是百官之首,协助坚帝处理政务,权力极大。再如汉代,西汉初年,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严重威胁皇权。汉武帝时期,设置中外朝制度,启用亲信、侍卫、宦官参与军国大事,牵制外朝,丞相的权力受到了限制,皇权加强。隋唐实行三省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为三。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相权再次被分割,皇帝总揽大权。明初,因胡惟庸飞扬跋扈,朱心璋废除宰相制度,皇权高度集中。最后对论证过程进行总结,得出中国古代皇权不断加强,而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废除。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