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三单元能力测评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02764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3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三单元能力测评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20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三单元能力测评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20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三单元能力测评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20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三单元能力测评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20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三单元能力测评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2020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三单元能力测评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2020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三单元能力测评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2020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三单元能力测评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2020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三单元能力测评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2020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三单元能力测评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2020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三单元能力测评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2020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三单元能力测评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2020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三单元能力测评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2020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三单元能力测评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2020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三单元能力测评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2020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三单元能力测评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2020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三单元能力测评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2020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三单元能力测评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2020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三单元能力测评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三单元能力测评卷 对应学生用书P113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汉字美学骆冬青汉字美学要关注汉字独特的美学创造的智慧,即汉字构造的原则。汉字的造字原理,以许慎说文解字所论影响最为深远。甲骨文的发现,固然令汉字造字在人们的视野中变得更加复杂,来自远古的蛮荒之气、野性的思维,渗透到原初的汉字形态中,值得我们从美学思维的层面进一步探索;许慎揭示的“六书”说,在思维层面对汉字的造字原理,做出了堪称经典的阐说,或许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归纳和补正,但其无疑已为探讨汉字美学提供了一

2、种深刻的致思方向。汉字构造以象形为根基,图象先于声音的原理,就是造字层面上的美学阐论。汉字美学真正的起点,正在汉字创造的美学原点之中。这种关于造字的美学探索,也就与汉字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以及楷书的不同书体的变易有关,更与汉字最终的“方块字”形态相关。其中奥妙,虽与书写的物质变迁、技术要求等相关,却更应当在一种美学的思维下予以理解。但最根本的,却在于汉字造字的美学原则的探索。这些原则的发现,当与汉字创生的原初情境息息相关。由此原理、原则的探索,自然引入关于汉字美学、汉字文化精神的探讨。汉字之中的文化积淀,是与汉字的构成相关的。例如,一个“中”字,一个“道”字,所包含的中国文化内核,

3、需要多少部论著才能阐释清楚?西方文字也有类似情形,汉字之不同则在于字形、字音的分析中已经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史的内容,这种对中国文化史内容的积淀,成为汉字美学又一深刻的方面。若深究“文”之含义,则“文化”本身即为“审美化”的重要体现。所以,在汉字中积淀的文化史,包含着许多美学的内容,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每个汉字都是一首诗、一个故事、一段历史,还是一种哲学。而这些内容,与其他文字不同,是深刻地蕴涵于汉字的训释之中的。训诂学或传统的小学之所以重要,显然并非“识字”那么简单。或者说,广义的“识字”,正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而审美的感悟乃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汉字“偏旁”的构成,形成了一个稳定而持久的谱系。这当

4、然与汉字创造时的物质条件相关,但是,汉字之所以能够长久地应对物质世界的变迁,灵动自如地承担复杂的表达任务,自是与汉字的特点相关。汉字本身内在的美学谱系与汉字观照世界的方式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关联。许慎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这里的“俯仰”“观象”“观法”“近取诸身”等,昭示了文字与世界建立关系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却在文字本身中如同活化石般被凝定。汉字美学的蕴涵,不妨说是无尽的。中国文化的蕴涵,在汉字美学中具有相当充分的体现。从汉字到汉语,当是一个更广远、更深邃的美学境域。可是,“汉字美学”的独特性,却可以自

5、成一体,与“汉语美学”并非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我们瞩目于“汉语美学”,但更注重“汉字美学”的奠基性。(选自文史知识汉字蕴涵的美学)注文:许慎说文解字序:“文者,物象之本。”小学:汉代称文字学为小学。隋唐以后为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之总称。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许慎的“六书”说对汉字的造字原理作出了经典阐释,不需要进行进一步归纳和补正。B汉字在对字音字形的分析中就包含了深刻的文化史内容,类似情形也出现在西方文字中。C汉字内在的美学谱系与其观照世界的方式间的关联,是其能长久灵活地承担表达任务的原因。D汉字美学具有独特性,可自成一体,它虽然只是“汉语美学”的一部分,却是其

6、基础所在。答案C解析A“不需要”错,原文是“或许可以”;B.“类似情形”指的不是前一句的内容;D.“它虽然只是汉语美学的一部分”错,原文末段说“汉字美学与汉语美学并非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列举“甲骨文”和“六书”两个事例,对比鲜明地论证了研究汉字构造原则是探索汉字美学的开端。B作者以许慎包羲氏治理天下的话为论据,论述了汉字与世界建立深刻关联的过程。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汉字中的文化精神,彰显了作者关注民族传统文化的立场。D全文围绕对汉字构造美学原则的探索,逐层深入地论述了其在汉字美学研究中的重要性。答案A解析“对比鲜明”错。3根据原文

7、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只有对汉字造字的美学原则进行深入探索,才能投到汉字美学真正的起点。B只要深入了解汉字的造字原理及蕴含的中华文化,就抓住了汉字美学的核心内容。C传统的小学并不只是简单地教人识字,也包含审美感悟等深刻的文化内涵,因而很重要。D具有无穷无尽蕴涵的汉字美学,能够相当充分地体现中国文化的蕴涵。答案B解析“就抓住了汉字美学的核心内容”错,原文第一句只是说“汉字美学要关注汉字独特的美学创造的智慧,即汉字构造的原则”“汉字美学真正的起点,正在汉字创造的美学原点之中”。(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林庚:布衣情怀林庚先生出身世家,其父林宰平“生平

8、爱艺术,好朋友,精书法,能诗文”,身在北大,兼职清华,与梁启超、王国维等同为清华国学院德高望重的大学者。按说,从这样的家庭出来的该是做派十足的世家子弟才对,可是,林庚先生不然。先生少年英发,从国内顶尖的中学毕业后,于1928年考入清华大学读物理。两年后,林庚突然发现自己对文学居然如此难以割舍,于是找到了国文系主任朱自清,申请转系。不久,他就成了国文系的学生。在此后不长的时间里,他发表了二三十首旧体诗词,在旧体诗词中流连忘返。只是突然有一天,他醒悟到:古典诗词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近极致,无论今人怎么努力,都难免嚼前人嚼过的馍一样的格律,一样的措辞,一样的风格,一样的主题现代人无论有何等的才力和心

9、气,都难以超越古人而另拓疆土。从此,先生开始写起新诗来。没过几日,先生发表了第一首诗风沙之日,写出了对现实的不满。先生的新诗生涯,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自此,诗人林庚横空出世,声名鹊起。其诗既有翩翩欲飞的少年精神,亦有一抹唐诗的风韵,故在众多诗人中独标高格。可以说,如此年少而成就如此大名者,在彼时的清华,大概唯曹禺一人可比。1933年,著名诗集夜的出版使先生顺利毕业。毕业后的林庚先生,开始担任朱自清的助教。1934年夏天,东北烽烟渐盛,战火直逼北平。这时,先生下江南了,由北平而南京,由南京而上海,由上海而杭州,一路山水,一路诗文。在这烟雨江南的山山水水中,先生且走且写,且行且歌。可即使身在六朝金粉

10、的江南,他还是不忘烽烟弥漫的北国。经此南行,长居北方的先生与南方结下了不解之缘。抗战爆发后,先生作别北平,南下,在厦门大学开始了其严谨的学者生涯。抗战胜利时,先生也完成了其皇皇巨著中国文学简史。此书甫出,文坛为之轰动。先生本是诗人,谈诗论艺自是牛刀杀鸡。其书于楚辞、唐诗、魏晋文章与明清小说,均有新论,笔之所至,蔚成经典,尤其是“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更成为中国诗论中的经典论断。新中国成立后,清华、燕大文科尽数归并北大。先生与季羡林、吴组缃等齐集燕园。从此,先生在燕南园一住就是大半生。先生绝意俗事,专情研究。他以“远离功利,抗拒诱惑”自守。国内外的一切邀请,他都拒绝;一切媒体,他都回避;一切荣

11、誉,他都不要。他只是固守着自己的大宁静,清清静静、自自在在做着自己的事,全然疏远了外界各种热闹场、名利场。有人说:“先生从不涉足权力名利,这不是自命清高,不是不屑于谈名逐利,他是压根儿就没有这些概念。诗歌和学术,才是他一生的修行。”信然!年深月久,因先生的彻底低调,外界竟也将先生淡忘了,真是“山中有高人,世上无人知”了。先生却不以为意,仍专注于自己的创作和研究,并在80岁高龄时出版了意趣盎然的西游记漫话,遂成为明清小说研究的又一高峰,直令无数内行人士大呼相见恨晚。90岁那年,先生又出版了新著空间的驰想。先生蛰居燕南园,读书写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萧然自远,既不媚世,亦不怨世,保持着本真自然的

12、心境和生活。那些年,燕南园中常见一位清癯挺拔的老者在园中散步,此公仙风道骨,目光清朗,面色和煦。其时,弟子们送给他十六个字:建安风骨,盛唐气象;少年精神,布衣情怀。先生蔼然颔首。又是一年,快到中秋了。这将是诗人此生的第96个中秋。国庆后的第三天,先生独坐窗前,仰望苍天,唯见皓月当空,一层薄薄的月光洒落下来,地上铺了一层软软的清辉。先生用他那清瘦的手盛了一汪清辉,静静地把玩着,体会着,脸上渐渐漾出了一丝微笑。“月亮,什么时候才能圆呢?”诗人自言自语。再过几日,就是中秋了。然而,先生等不了了。就在那个晚上,那个月色皎洁的晚上,我们的诗人,去了。(原文有删改)4下列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13、()A文章开篇介绍了林庚先生的身世,写林庚先生出身世家,其父是德高望重的大学者,这与后文写林庚先生的布衣情怀构成了对比。B林庚先生创作的新诗一扫旧体诗的创作风格,独树一帜,诗中洋溢着翩翩欲飞的少年精神,这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声誉。C在清华园就读期间,林庚以创作新诗而闻名,年纪轻轻就声名鹊起,而在当时的清华,只有曹禺一人可与他相提并论。D林庚先生在晚年依然治学不辍,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他撰写的西游记漫话代表了明清小说研究的最高成就。答案A解析B“一扫旧体诗的创作风格”错误,原文第四段说林庚先生的新诗“亦有一抹唐诗的风韵”。C.“只有曹禺一人可与他相提并论”错误,原文第四段是说“大概唯曹禺一人可比”

14、。D.“代表最高成就”错误,原文第九段只说“成为明清小说研究的又一高峰”。5下列对传记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主要从新诗创作、学术研究成就、布衣情怀三个方面为我们再现了一个淡泊名利、保持本真自然的学者和诗人形象。B林庚认为,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沉淀,旧体诗词创作水平已达到极致,现代人无论如何努力都难以写出超越古人的诗作。C林庚钟情文学,才思敏捷,开始新诗生涯不久,就发表了第一首诗风沙之日,从此他就有了“诗人”头衔,成就大名。D林庚淡泊名利,专情研究,过着简单的生活,拥有简单的心境,向世人展示了他大师的胸怀,得到了普遍的肯定。答案B解析B“旧体诗词创作水平已

15、达到极致”错误,原文第二段是“已近极致”。6林庚先生初学物理,后改攻文学,这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并再举一例进行阐述。(6分)答:答案(示例)每个人都应该充分认识自己,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调整人生目标。林庚先生初学物理,当他发现自己钟情于文学时,便果断地改学文学,此后在文学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如鲁迅先生,初学医,后弃医从文,成为一代文学大师。如果林庚先生不及时调整人生目标,那社会上或许会多一个平庸的物理学者,却少了一个才情卓著的文学大师;如果鲁迅先生不及时调整人生目标,那社会上可能会多一个普通的医生,却少了一面中国文学的光辉旗帜。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本题有

16、两个答案关键点,第一点是启示,第二点是举例。第一点结合文本内容以及自身实际来作答,第二点联系鲁迅弃医从文的经历等作答即可。(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静夜品瓷程应峰夜静时分,忽地就想到了景德镇,想到了多年前不经意打碎的一只来自景德镇的薄胎青花瓷瓶,想到了曾经读过的一首诗,想到了诗中所写的“一根白发,掉落在洁白的瓷盘上,牵动心中万千愁绪”的情景。这情景,竟然一直存留在我的记忆之中。都是因为瓷器。瓷器这东西,每一道工序都是一个故事,每一片温润都是一种情怀,每一缕光泽都闪烁着离奇的色彩,它总是古色古香、不着痕迹地将生活的美和好嵌入一个人的生命。我有两次抵达景德镇的经历,

17、一次是在梦里,一次是在梦外,这两次都披着夜色,悄悄的,静静的,没有喧闹和喧哗,但我却分明听见质地优雅的瓷器的声音天籁般传来。这声音,沾染着浓重的人文气息,漫溢华宇,贯穿古今,美轮美奂,直入心扉。就像大都市总是陷落在繁华里一样,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景德镇总是陷在瓷器里。这里的花盆是瓷的,灯杆是瓷的,景观是瓷的,图案装饰也是瓷片镶嵌而成。比比皆是的商铺,摆放着五花八门的瓷器,旅馆、饭店、广场、游乐园,哪里都泛现着瓷器的光泽。那些看起来无处不在的,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瓷器,总是旗帜鲜明地撞入眼帘,令人心怡而感叹。就像有人说的,景德镇的瓷,比汉语里的词还要多得多哩。灯影笼罩下的瓷都,是值得慢慢品味的。

18、无须外在的叩击,这满街满巷遍布的瓷,就可以层层叠叠地在心中回响起来,回响起千年的美丽和沧桑。如此美妙的去处,如此美妙的音韵,是值得在静夜、在灯影月色里、在行云流水处细细品味的。走过一家乐器店,我看见了各种瓷乐器:瓷排箫、陶埙、瓷琴、瓷二胡、瓷唢呐、蓝斑腰鼓等等,令人目不暇接。我不知道它们究竟能散发出怎样不同凡响的音韵,但在我的想象中,它们一定有着或厚重,或悠远,或美丽多姿,或情意绵绵的音韵,这音韵,有着不可抵御的诱惑力。回转,静坐宾馆大堂,入目的博物架上,“荷花碗”“旋纹樽”“荷叶口瓶”在声光电的策动下呈现出古朴、娴雅、沉静、大气之神韵,那优美的形态、别致的釉色、含蓄的花纹生动而传神,教人观之

19、再三,不舍移步离去。是啊,最美的瓷器如淑女,最精致的瓷器如少女,就算在幽幽暗暗里,明明灭灭中,也能感受其晶莹剔透的质地,滑润如玉的釉面,以及迷离状态下所具有的神秘温润的气息。这聚集着东方女性纯洁、温柔、细腻、内敛品性的瓷器啊,究竟蕴涵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生命美丽?透过眼前的瓷器,所能体验的,除了窑变的神奇,还有空明无尘的人间趣味。无论读瓷还是听瓷,都需要慢慢慢慢地品。用心品了,就能品出它的源远,品出人类卓越的智慧,品出属于它的春花秋月,品出它所承载的历史蕴含。用心品瓷,可以让人沉入或清新或愉悦或凝重的人生境界里,继而在思想的枝丫上,长出簇新的可以自由飞翔的芽叶来。(选自文学与人生,有删改)7下列对

20、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夜静想到一只薄胎青花瓷瓶”与诗句“一根白发,掉落在洁白的瓷盘上”开头,既呼应题目,又增添了文化气息。B文中多处运用比喻,如“就像大都市总是陷落在繁华里一样”“最美的瓷器如少女”,起到了化抽象为具体的作用。C文章开头从夜静时分想起瓷器写起,然后展开梦里梦外听瓷与读瓷的经历,随之触发人生的思考,构思巧妙,感情真挚。D文章总体上运用了象征手法,字面上写品瓷,实际上是借品瓷写人生,强调人们要像品读瓷器一样品读人生独特的滋味。答案B解析B项,“就像大都市总是陷落在繁华里一样”并不是比喻;“化抽象为具体”错,应为起到了生动形象、突出特点的作用。

21、8请结合全文简析文章结尾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6分)答:答案内容上: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思想比作嫩芽枝丫,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品瓷能让人更深层地体会人生的境界,让人们的思想自由;表达了文章的主旨,品瓷就是品人生。结构上:点题(照应题目);总结全文。解析本题考查对散文写作特色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考生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作答。在内容层面上,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思想”比作“芽叶”和“枝丫”,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品瓷的作用,即能够让人更深层地体会人生的境界,“让人沉入或清新或愉悦或凝重的人生境界里”“长出簇新的可以自由飞翔的芽叶来”体现了品瓷可以让人们的思想自由,同时也表达出文章的主旨。在结构层面上,这一句

22、表达了文章“品瓷可见人生境界”的主旨,照应了题目“静夜品瓷”,总结了全文,使文章主旨得到升华。9从全文看,作者静夜品瓷品出了哪些韵味?(6分)答:答案品出了生活的美和好;品出了瓷器沾染着贯穿古今的浓重的人文气息;品出了瓷器有着厚重悠远、美丽多情的不可抵御的诱惑力;品出了空明无尘的人间趣味。解析本题考查把握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时,需要回归文本,在文中找到对应段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要点。由第二段“它总是古色古香、不着痕迹地将生活的美和好嵌入一个人的生命”,可以看出作者静夜品瓷品出了生活的美和好;由第三段“但我却分明听见质地优雅的瓷器的声音天籁般传来。这声音,沾染着浓重的人文气息,漫溢华宇,贯

23、穿古今,美轮美奂,直入心扉”,可以看出作者品出了瓷器沾染着贯穿古今的浓重的人文气息;从第六段“它们一定有着或厚重,或悠远,或美丽多姿,或情意绵绵的音韵,这音韵,有着不可抵御的诱惑力”,可以看出作者品出了瓷器有着厚重悠远、美丽多情的不可抵御的诱惑力等;由第七段“透过眼前的瓷器,所能体验的,除了窑变的神奇,还有空明无尘的人间趣味”,可以看出作者静夜品瓷品出了空明无尘的人间趣味。二、古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翟銮,字仲鸣,举弘治十八年进士。嘉靖中,累迁礼部右侍郎。六年春,廷推阁臣。帝意在张孚敬,弗与。命再推,乃及銮。中贵人多誉銮者,帝遂逾次用之。

24、杨一清以銮望轻,请用吴一鹏、罗钦顺。帝不许,命銮入直文渊阁。銮初入阁,一清辅政,既而孚敬与桂萼入,銮皆谨事之。孚敬、萼皆以所赐银章密封言事,銮独无所言。诘之,则顿首谢曰:“陛下明圣,臣将顺不暇,何献替之有?”帝心爱之。一清、萼、孚敬先后罢,銮留独秉政者两月。其后李时入,位居銮上,銮亦无所怫。帝数召时、銮入见,尝问:“都察院拟籍谷大用资产,当乎?”时曰:“所拟不中律。”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帝曰:“大用乱政先朝,正奸党也。”銮曰:“陛下,即天也。春生秋杀,何所不可。”帝卒从重拟。丁生母忧归。服阕,久不召。夏言居政府,銮与谋召己。会帝将南巡,虑塞上有警,议遣重臣巡视

25、,言等因荐銮充行边使。二十一年,言罢,銮为首辅,进少傅、谨身殿。严嵩初入,銮以资地居其上,权远出嵩下,而嵩终恶銮,不能容。会銮子汝俭、汝孝同举二十三年进士,嵩遂属给事中劾其有弊。帝怒,下吏部、都察院。銮疏辨,引西苑入直自解。帝益怒,勒銮父子为民,而下主考及乡试主考诏狱,并杖六十,褫其官。銮初辅政,有修洁声。中持服家居,至困顿不能自给。其用行边起也,诸边文武大吏俱櫜鞬郊迎,恒恐不得当銮意,馈遗不赀。事竣,归装千辆,用以遗贵近,得再柄政,声誉顿衰。又为其子所累,讫不复振。逾三年卒,年七十。(节选自明史翟銮传)注献替,即献可替否,给君主提出建议。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26、A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B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C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D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答案C解析解答断句题,可以从标志性词语、语法、句意等角度分析。如该部分中的标志性词语有“曰”“耳”,其后均应断开。从语法方面看,“三尺法”为“不合”的宾语,其后应断开,中间不可断开。故排除B、D两项。另外,“籍没止三条”表达完整意思,不可断开,排除A项,选C项。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27、()A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B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如嘉靖、乾隆等。C“丁忧”是指遭逢父母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D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一般在农历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中试者称为“状元”。答案D解析中试者称为“举人”。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翟銮受人赞誉,得到皇帝的重用。推举阁臣时,皇帝中意的张孚敬,却没有被推举,皇帝要求再次推荐,翟銮得以被任用,后进入文渊阁任职。B翟銮为人谦抑,对皇帝多有顺从。李时后入

28、阁,地位却高过他,他没有不满;查抄谷大用家产一事,他始终赞同皇帝看法,认为可以重惩。C翟銮地位虽高,但仍遭到严嵩打击。他任首辅大臣时,两个儿子一同考中进士,严嵩指使别人借此弹劾他营私舞弊,以致他们父子被勒令为民。D翟銮有修洁声,但未能始终如一。他居家守丧时,贫困到了不能自给的地步;被起用为行边使后,接受文武官员的馈赠多得无法计数。答案B解析“始终赞同皇帝看法,认为可以重惩”不准确,开始不赞同。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诘之,则顿首谢曰:“陛下明圣,臣将顺不暇,何献替之有?”(5分)译文:(2)事竣,归装千辆,用以遗贵近,得再柄政,声誉顿衰。(5分)译文:答案(1)皇

29、帝责问翟銮,翟銮就叩头谢罪说:“陛下圣明,我要顺从还来不及,(哪里)有什么建议呢?”(2)事毕之后,翟銮归来时财物装了千辆车,他把这些财物赠送给权贵,得以再次执掌政事,他的声誉立刻就衰落了。解析(1)句开头省略了主语,当补出;“诘”,责问;“顿首”,叩头;“不暇”,来不及;“谢”,谢罪;“何献替之有”,宾语前置句,有什么建议。(2)“竣”,完毕;“遗”,赠送;“贵近”,权贵;“柄政”,执掌政事。参考译文翟銮,字仲鸣,考中弘治十八年进士。嘉靖年间,他几经升迁,官至礼部右侍郎。嘉靖六年春天,朝廷推举阁臣。世宗有意任用张孚敬,却没有被推举。(世宗就)命令再一次推举,就提及翟銮。侍从宦官大多称赞翟銮,

30、皇帝于是越级任用他。杨一清认为翟銮名望低,请求任用吴一鹏、罗钦顺。世宗不答应,命令翟銮进入文渊阁任职。翟銮刚进入文渊阁时,杨一清辅佐政事,不久张孚敬与桂萼入阁,翟銮都小心与他们共事。张孚敬、桂萼都用世宗赐给他们的银章密封上书奏事,唯独翟銮无所进言。皇帝责问翟銮,翟銮就叩头谢罪说:“陛下圣明,我要顺从还来不及,(哪里)有什么建议呢?”世宗心里很喜欢他。杨一清、桂萼、张孚敬先后被罢官,翟銮留下独自执掌政事两个月。后来李时入阁,位居翟銮之上,翟銮也没有不高兴。世宗多次召李时和翟銮进见,(世宗)曾问他们:“都察院拟定抄没谷大用的家产,这样做合适吗?”李时说:“所拟定的不合乎法律。”翟銮说:“按照法律,

31、抄家的罪行只有三条:谋反、叛乱和奸党。不合乎法律规定,怎么能取信于天下呢?”皇帝说:“谷大用扰乱先朝政事,正合奸党这一条。”翟銮说:“陛下就是天,春天让万物萌生,秋天让万物凋零,有什么不可以的呢?”世宗最终从重拟罪。翟銮为生母守丧回家。服丧期满,很长时间内不被召用。夏言在内阁,翟銮和他谋划召用自己。正好皇帝即将南巡,担心边塞有紧急的情况,商议派遣重臣巡视,夏言等人就借机推荐翟銮担任行边使。嘉靖二十一年,夏言被罢官,翟銮担任首辅,升任少傅、谨身殿。严嵩刚入阁,翟銮因资历高位居严嵩之上,权力却远远不如严嵩,但严嵩终究憎恶他,容不下他。恰逢翟銮的儿子汝俭、汝孝一同考中二十三年进士,严嵩就嘱咐给事中弹

32、劾翟銮营私舞弊。皇帝大怒,交给吏部、都察院审讯。翟銮上书辩解,借到西苑值勤为自己辩解。皇帝更加生气,勒令翟銮父子罢官为民,把主考官和乡试主考官关入监狱,并且杖责六十,剥夺其官职。翟銮当初辅政时有廉洁的名声,中间守丧居家时到了贫困不能自给的程度。当他以行边使身份被起用后,各边镇的文武官员都全副武装到郊外迎接他,常常怕不合翟銮心意,馈赠的财物不可计量。事毕之后,翟銮归来时的财物装了千辆车,他把这些财物赠送给权贵,得以再次执掌政事,他的声誉立刻就衰落了。又受他儿子的牵累,最终一蹶不振。过了三年去世,终年七十岁。(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李之仪偶向凌

33、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注李之仪(10381117),宋徽宗初年,李之仪因得罪权贵蔡京被除去名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本词应作于李之仪居太平期间的某年春天。却应,即“岂应”,相当于现代汉语“难道是么”。14下列对本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起句照应诗题,“偶向”二字透露词人平时幽居、极少出门的境况,“望”字领起下文,引出对登台所见之境的描写。B“春光已过三分”紧承首句,写登台远望的整体印象,既点明时令已是暮春,又在平淡的叙述中寄托强烈的情感。C“那堪”与“已是”

34、呼应,语意上更进一层,写旧恨新愁相续,让人难以承受,突出忧愁之深重绵长。D“清愁满眼”把抽象的愁写得具体可感,仿佛愁绪弥漫空际,触目所见,无不含愁,但又不言因何而愁,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答案B解析B项,“春光已过三分”在描写春景中流露出的是淡淡的惊讶、遗憾和惆怅,情感并不强烈。15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赏析。(6分)答:答案伤春之情:看到眼前春光将尽,流露出遗憾伤感之情;思归之情:作者登台远眺,只见江山重叠,阻断望乡(望京)之路,更觉愁苦;被排挤(或政治不得志、被贬谪)的郁闷:词人因触犯权贵被编管太平州,前途无望,旧恨新愁,异常苦闷;无人理解的落寞:词人满怀愁绪,却无人可以倾诉

35、,内心无限寂寞惆怅。(答出三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所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时,要联系全词内容、关键字词及作者当时所处社会现实,准确把握。起首用“偶向”二字,透露出他平时幽居抑郁的心情。词人虽身在江南,心犹念汴京和故土。登高以眺远,“江山重叠倍销魂”,山峰重叠,望不见回乡的路。“春光已过三分”,春天已过去大半,词人感慨春天匆匆过去,流露出了伤春之情。“伤感甚”指独处僻地、思念京都、思念家人之伤感;“旧恨”指以往岁月里所遭受的政治打击。“清愁”,指所触起的新愁,词人新愁旧愁交加,心中更加郁结。“共谁论”,进一步表明词人独处竟无人可倾吐愁怨,表现词人心中的郁闷。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即可得出答案

36、。(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描写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并时常抬起头向远处望望的两句是“,”。(2)苏轼赤壁赋中以“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两句描写江面美景,王勃滕王阁序中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是“,”。(3)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答案(1)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3)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宋人的“意”如何呢?大概看来它几乎是晋人之韵的重现。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

37、不改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佳乃佳尔”,黄庭坚不吝以“天然自工,笔圆而韵胜”来赞美。以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写得。其中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的缓急等,都是,毫无做作之态。然而即使这件的作品,其韵味也与兰亭集序不大一样。首先是强烈的个性。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烈;如前赤壁赋,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兰亭集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韵味。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不仅在

38、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其内容中鲜明可感,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而兰亭集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只在篇末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概括来说,晋人的“韵”主要关注的是书法的客体汉字,而宋人的“意”,更多关注的是书法主体的审美情操与艺术功力。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行云流水信手拈来浑然天成悠然自得B行云流水信马由缰天衣无缝悠然自得C挥洒自如信手拈来天衣无缝泰然自若D挥洒自如信马由缰浑然天成泰然自若

39、答案A解析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进而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显得端整沉着B进而通篇作品既显得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C因此通篇作品既显得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D因此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显得端整沉着答案C解析作答本题时应注意补写句与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从逻辑关系上看,补写句与前面的“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应是因果关系。而“进而”表递进,所以先排除A、B两项。从与上下文的照应来看,后面有“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所以应先说“端整沉着”,再说“颇具跌宕摇曳之姿”,由此可排除D项

40、。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不仅在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其内容的鲜明可感中也每每可见。B这不仅在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其内容的鲜明可感中也每每可见。C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D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答案D解析文中的画线句存在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的语病。首先句子缺少主语,应在“不仅”前加“这”,以与上

41、文衔接并引领后面的句子;其次,“不仅在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其内容中鲜明可感”语序不当,结合前面的内容可知,“鲜明可感的内容”是“浓烈的情感抒发”的直接表现,所以应先说“内容”,再说“笔法”“字势”“章法”。A、C两项句子缺少主语“这”,应排除。B项语序不当,应排除。故答案为D项。20下面一段话中,有五处用词不恰当或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五四”青年节那天,我校举办了一次大型“青春颂”演讲会,各班都选派代表参加,校长也很荣幸地参加了这次大会。会上,同学们一拥而上,登台演讲,气氛十分热烈。特别是校长抛砖引玉的即兴演讲,博得了全场一片哗然。会后大家感到欣幸,但是更多的是感到责任重大。答:

42、答案删去“很荣幸地”,或将“荣幸”改为“高兴”;“一拥而上”改为“按着顺序”;“抛砖引玉”改为“幽默风趣”或“语重心长”;“哗然”改为“掌声”;“欣幸”改为“欣喜”。解析“荣幸”多用于自己,不可用于别人;“一拥而上”不恰当,“登台演讲”的场合应该是一个一个上的,可改为“按着顺序”;“抛砖引玉”是谦辞,只能用于自己;“哗然”形容听到不满的言论或消息以后,人们纷纷议论、吵吵嚷嚷的样子,此处应改为“掌声”;“欣幸”指欢喜而庆幸,“庆幸”无从谈起,故“欣幸”应改为“欣喜”之类。21下面是某班级一次“分享阅读”活动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

43、(6分)答:答案(示例)班级分享阅读活动将分组进行,各组要确定阅读主题和书目,并完成布置作业;班级内则将开展海报展示、笔记漂流等活动,并通过投票对各组阅读成果进行评比。(如有其他答案,符合要求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首先,研读题干,明确描述对象和要求,并仔细观察图的内容。该图是班级“分享阅读活动”的初步构思框架,可以“班级分享阅读活动”为主语。其次,厘清各环节之间的层次关系,确定描述的顺序。顺序要做到清晰明白,合乎逻辑。再次,选择恰当的联接词,将各个部分简明、准确地联接起来,注意千万不要有所遗漏。最后,检查有没有语病,字数是否合乎要求。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标题为长辈无言的漫

44、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作指导读懂漫画的内容是关键。漫画中一个孩子手里拿着压岁钱,眉开眼笑地说:“天天过春节该有多好啊!”爷爷和拄着拐杖的奶奶无话可说。至少可以有三个角度:角度一,从小孩子的角度,可以立意为“孩子的眼中不能只有钱”“孩子的节日文化应当丰富多彩”“勿让孩子眼睛里的长辈变了形”“孩子天真话语的启示”等;角度二,从孩子的长辈角度,可以立意为“长辈的爱”“过春节不能只知道给晚辈钱”“疼爱不等于给钱”“要传递良好的家风”等;角度三,从材料整体的角度,可以立意为“压岁钱的利与弊”“警惕天真话语背后的教育缺失(滑坡)”“要适时进行家庭教育”“长辈要从小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等。- 19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