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同步练习:作业14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02655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8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同步练习:作业14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同步练习:作业14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同步练习:作业14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同步练习:作业14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同步练习:作业14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同步练习:作业14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同步练习:作业14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同步练习:作业14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课时作业(十四)一、选择题1观察孙中山与宋庆龄的穿着,从中可以推断出民国时期着装的特征是()A呆板保守,讲究等级 B新旧并存,中西合璧C追新慕异,抛弃传统 D强调斗争,突出革命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的图片可知既有传统的旗袍大褂,也有西服洋装,还有改良后体现中西合璧的中山装,可以推断出民国时期着装的特征是中西合璧,新旧并存,故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2(2017湖北黄冈外国语月考)王慎之在清代海外竹枝词写道“堪笑今人爱出洋,出洋最易变心肠。未知防海筹边策,且效高冠短褐装”。导致词中“爱出洋”“短褐装”等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媚外心理的使然 B工业文明的影响C

2、攀比世风的结果 D交通运输的发展答案B解析“爱出洋”“短褐装”等现象是鸦片战争后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3据镇海县志风俗志记载:镇海,“自欧风东渐,婚礼亦改以简易,谓之文明结婚,多于商埠行之,乡村尚少”。材料所反映现象的本质是()A传统习俗根深蒂固 B社会风俗的西方化C文明的交融与转型 D对“文明结婚”的抵制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婚姻习俗发生变化,而这种现象的本质是中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A、B、D三项与材料反映现象不符。4(2017广东湛江模拟)晚清重臣翁同龢曾在日记中对买办徐润的住宅有过这样的描述:“园小而曲折,然楼阁几案皆有夷气。”这说明()A近代园林建筑日益受到西方风格的影响

3、B近代买办都住西式洋房、使用西式家具C到了近代,才出现中西合璧的住宅建筑D近代园林是中式的,住宅往往是西式的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这种全新的居住文化很快引起国人的关注,中国的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本题中C项说法符合史实和材料。5(2017北京西城区高三期末)西服“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民国初年流行起来。这表明西服的流行是因为()A生活方式的变化 B自由思想的传入C西方文化的入侵 D政治人物的倡导答案A解析解读题意,可知西服流行是由于“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的生活需要,A项符

4、合题意,故A项正确;B、C、D三项是西服流行的原因,但与题意不符,故B、C、D三项错误。6(2017江苏无锡学测模拟)下列属于中西合璧的近代建筑的是()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的能力。A、C、D三项均为中国传统建筑,而B项则是中西建筑合璧的产物。7(2017河北唐山模拟)民国以来,(山东)东平“遇有婚丧等事,仅以成礼而止。虽饶有资产者,亦不似往昔之铺张,贫者效之”说明此时东平的婚丧礼俗()A趋于删繁就简 B带有西方色彩C彻底抛弃传统 D采用西方仪式答案A解析从“仅以成礼而止”“不似往昔之铺张”可以看出当时的婚丧礼俗趋于简化。8(2017江苏宿迁模拟)“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

5、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上述材料反映了()A洋务运动中的新气象B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变化C民国初年的社会风貌D中国共产党成立带来的社会变化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自由民主的思想观念和农历、阳历并存的事实,这些是辛亥革命带来的变化。9(2017湖北邢台学测模拟)“金莲小脚”是传统的变态的审美观点,也极大地束缚了女性个性的发展。因此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许多激进的知识分子倡导女性解放,首先发起了()A“不缠足”运动 B出国留学热潮C穿旗袍、皮鞋的服饰改革 D到工厂务工劳动答案A解析针对材料提供的“金莲小脚”可知,女性解放运动是“不缠足”运动。10(2017山西大同学测模拟)1863年3月7日,上

6、海新报上刊登了如下的启事,由此可见()A照相留念已成为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B通商口岸的生活已发生某些变化C上海居民的生活明显带有半殖民地的色彩D近代中国照相业获得快速发展答案B解析题干启事反映当时的上海已经出现了近代照相业,说明西方文明的传入已经影响到了通商口岸的社会生活,B项正确。A项仅凭材料无法得出;C、D两项材料无从体现。11(2017山东淄博一模)民国初年申报有一首打油诗称:“无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牵羊礼早更。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依亲手挽郎行。”这首诗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新闻媒体歌颂婚姻自由B辛亥革命推动女权运动C社会生活逐步文明开化D新式婚礼成为流行形式答案C解析新闻媒体歌颂婚姻自由

7、只是表面现象并非实质,故A项错误;题中并未有关辛亥革命的论述,故B项错误;“无媒婚嫁始文明”体现了社会生活逐步文明开化,故C项正确;民国初期新式婚礼并未成为流行形式,故D项错误。12读19822005年南京家庭户规模构成(%)(下表),对此解读准确的是()年份1982年1990年2000年2005年一人户(%)11.858.4612.1214.13二人户(%)12.4314.2723.5128.67三人户(%)20.6733.539.5837.57四人户(%)23.2224.114.3111.11五人及五人以上户(%)31.8319.6710.488.52A.小家庭式样趋于单一化 B大家庭逐渐

8、消失C家庭规模不断缩小 D家庭观念日益淡薄答案C解析由材料所给数据显示到2005年二人户和三人户成为主要模式,小家庭式样并不是趋于单一化,故A项错误;由材料可知,大家庭所占比重逐步减少,但并没有消失,故B项错误;材料显示家庭规模逐步缩小,由四人户以上占半数以上到二人户和三人户占六成,故C项正确;家庭规模的变化体现不出家庭观念的变化,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2017江苏洪泽学测模拟)阅读下列图片:材料一材料二请回答:(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请简要说明。(2)以上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说明了什么?答案(1)材料一反映了清政府的官员从跪拜礼到作揖礼的转变。材料二反映了近代服饰的

9、变化。(2)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说明:外来文明冲击着近代的生活方式。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及提取有效信息、概括说明问题的能力。两则材料主要涉及礼仪和服饰现象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明确这一点,就容易作答了。14(2017辽宁锦州学测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清末之前清末民初日常生活照相、电影的传入和流行发式清入关后男子留有长辫剪辫人际称谓老爷、大人先生、君服饰长袍、马褂、旗装西服、中山装、高领服装材料二“查前清官厅视官等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殊为共和政体之玷。”孙中山请回答:(1)根据表格提供的信息,请你判断反映的是什么现

10、象?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清末民初的“剪辫”还具有什么色彩?(3)孙中山对材料二现象的认识是什么?据材料一,谈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是怎样对待这种现象的?说明了什么?答案(1)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习俗发生的变化。主要原因: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封建习俗观念的改造;西方文明成果的传入。(2)反清革命。(3)孙中山认为清朝官场称人为“大人、老爷”玷污了共和政治;革除旧的官场称呼,改称职务,民间互称“先生”“君”;说明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解析(1)问现象很容易回答,主要原因要把握住时代进行分析;(2)问“剪辫”是“断发易服”方面的内容,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3)问对孙中山的认识通过“殊为共和政体之玷”去认知,“大人、老爷”到“先生”“君”称号的转变,实际上反映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