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纲解读】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专题讲解】一、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包括的主要内容【知识归纳】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人民代表大
2、会制度是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不同于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经济基础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三权分立制度建立在私有制之上;行政权力主体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是全国人民,三权分立制是资产阶级;组织原则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民主集中制;三权分立制度是分权制衡。【误区警示】要正确判断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首先要明确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不能与其他时期政治建设的内容相混淆。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确立和发展历程 【知识归纳】1949年举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代行全国人大职能。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人
3、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结束,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行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1956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标志着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1966年1976年,政治协商制度遭破坏。1982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特别提醒】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中国民主政治中的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十年的实践证明,这一制度A有利于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全国人民的团结;B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
4、主,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C有利于党和政府兼听各种意见,作出科学的决策;D有利于发扬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克服官僚主义;D有利于形成对共产党的监督机制和党风廉正建设。特征:共产党领导是根本。在党的领导下,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亲密合作,为共同的目标团结奋斗,是我国政党制度区别于西方多党制的根本特点。各民主党派是与共产党共同致力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而不是反对党或在野党。这是因为我国民主党派与共产党在政治目标和根本利益上具有一致性。这与西方多党制中以谋取执政地位为目的的反对党、在野党具有本质的不同。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是肝胆相照、荣辱
5、与共的挚友、诤友关系,是参政党与执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亲密团结、合作共事的关系,而不是多党竞争、轮流执政、互为对手、彼此倾轧的势不两立关系。这与以竞争为特征的西方多党制政治体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也是区别于西方多党制的显著特征。三、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主要内涵和重大意义【知识归纳】(1)“一国两制”,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为解决台湾问题和香港、澳门回归问题,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祖国的统一而制定的一项重要战略方针。(2)“一国两制”构想的特定含义主要指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实行“一国两制”是指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
6、主义制度。第二,实行“一国两制”是指在中国大陆和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各个方面有着根本的、重大的区别。第三,实行“一国两制”,国家的主权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第四,实行“一国两制”有宪法和法律保障。有较长时间的稳定性。(3)“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有利于实现祖国的统一;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顺应历史潮流,有益于人民,有功于民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特别提醒】统一问题的由来:香港、澳门、台湾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_香
7、港【特别提醒】(1)当前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的有利因素: “一国两制”方针充分考虑到各方的利益,有巨大感召力。 香港、澳门回归为解决台湾问题的成功范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2)阻碍统一的因素:台独势力和海外反华势力【高考真题精解精析】【2011高考试题及其解析】1(2011年江苏省单科历史10)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就外交问题指出:“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这里,“必须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 A缓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局面 B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C重建中美间战略伙伴关系 D发挥在国
8、际关系中的作用【答案】:D【解析】:日内瓦会议(1954年)后毛泽东的“走出去”是指要发展同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A不正确;中国还没有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B错误;克林顿执政时期中美关系才被定位为“战略伙伴关系”,C不正确。2(2011年上海市单科历史27)“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善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周恩来说这段话是在 A与尼克松会面时 B与田中角荣会面时C出席万隆会议时 D出席联合国大会时【答案】:C【解析】:题中周恩来这段话是对“求同存异”原则的阐释
9、,对应万隆会议。3(2011年上海市文综32)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某中学团委举行“光辉历程”党史知识展览,同学们列举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重大成就如下: 中美建交 粉碎“四人帮”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香港回归。以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A B C D【答案】:C【解析】:项在1976年;项在1979年;项在1997年;项在2001年。4(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25)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评论说:在1955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外交方针是 A“求同存异”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
10、“另起炉灶”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答案】:A【解析】:1955年(万隆会议)周恩来“减弱了那些对中国的怀疑或敌对情绪”,对应方针即“求同存异”。5(2011年福建省文综38(2)、(3)、(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发生于1949年,它创建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三 图15、16、17分别在1858年4月、1860年12月、1900年7月登载于应该著名漫画杂志Punch。材料四 (
11、一)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而止(二)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偿还之则,不变更其条件(三)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孙中山对外宣言书材料五 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这是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英国媒体对中国的看法及其成因,并指出辛亥革命爆发的外部原因。(11分)(3)有评论认为辛亥革命在耸立起彪炳千秋的丰
12、碑的同时,也留下了启迪后人的明鉴。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不足及原因。(6分)(4)指出材料五“一边倒”方针的具体体现和中国共产党作出这一决策的国内外环境。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毛泽东提出三条外交方针的重要意义。(12分)【解析】:(2)从图片显示的信息不难看出英国对中国的丑化;成因和双方经济军事实力的变化有直接关系;辛亥革命的外部原因就是列强侵华造成了严重的民族危机。(3)从材料四所述孙中山对列强在华不平等条约、赔款、特权等继续承认,表明辛亥革命对列强的幻想与妥协;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阶级特点角度找原因。(4)依据课本回答“一边倒”方针的具体体现;概括新中国成立时的国内形势和国际
13、形势;从新旧外交的区别、中国的地位及国际格局等角度回答“三要方针”的意义。【2010高考试题及其解析】1(2010年全国卷文综17)1960年起,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等对欧洲共同体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多,这表明中国开始调整对西欧的外交政策,其主要背景是 A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 B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C美苏两国间的变化 D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答案】:B【解析】:表面上看,1960年左右,美苏关系恶化,实际上是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各国间关系变化,使中国主动调整对西欧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政策。2(2010年新课标卷文综34)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
14、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l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这主要是因为 A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 B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答案】:D【解析】:中苏两国不再签订同盟互助条约,这是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的结果。ABC与之无必然因果关系。3(2010年福建卷文综18)照片是“看得见”的历史。图7和图8记录了新中国两次重大的外交活动,它们所体现的共同原则是 A睦邻友好 B战略结盟 C另起炉灶D求同存异【答案】:D【解析】:此题图片信息易读,主要还是考查两历史事件的比较,常规解法是逐一审核,尼克松访华不属
15、于睦邻友好,两者都不是结盟,也不是另起炉灶,故选D。4(2010年广东卷文综18)下表是我国某时期的国际邮件资费表(部分),从中可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邮件种类来源:学科网计费单位(每10克)邮资(元)航空来源:学#科#网来源:Zxxk.Com来源:学。科。网Z。X。X。K亚洲各国0.32来源:学科网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0.48西欧各国(捷克转)0.48西欧各国(香港转)0.80其他各洲0.80A. 香港已回归,成为中国与西欧交往的重要桥梁 B. 改革开放前,中国没有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C. 捷克已加入欧盟,成为中国往西欧各国邮件的中转地D. 新中国外交史上,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曾有特殊地位【
16、答案】:D【解析】:从国际邮件资费表中国对不同制度国家邮资的明显对比中可以看出,该时段为两大阵营对峙(冷战)时期,新中国外交史上,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曾有特殊地位。香港1997年回归,A说法时间上不正确;B项明显可以排除;捷克2005年才加入欧盟,C不正确。5(2010年浙江卷文综21)阅读表5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符合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状况的结论是 表5 19691978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年 份1969197019711972197319741975197619771978建交国家数495469878895103107110112中国对外出现全新局面 中国外交没有受到“文化大革命”干扰中
17、美两国关系逐步缓和 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A B C D【答案】:A【解析】:1969年到1971年,建交国家数没有大的突破,但文革后期到1978年,建交国家数却急剧增加,说明中国外交受到“文革”的影响,排除含有的选项。1970年与中国建交数是54个,但到1971年和1972年迅速增至69个和87个,说明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缓和后,国际上出现了一个与中国建交的热潮。表格中的年份是1969至1978年,而中美正式建交时间是在1979年,无此信息,排除含有的选项。6(2010安徽卷文综36)(28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乾隆皇帝颁布上谕,宣称
18、:“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礼,即国王亲至,亦同此礼;今尔国王遣尔(指马戛尔尼)前来祝嘏(福),自应遵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诚。”材料二 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同上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截至2008年底,中国与17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近20000项双边条约,参加了300多个多边
19、条约,参加了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官兵11063人次。摘自中国外交部编中国外交(2009版)、2009年10月世界知识画报(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态度及其在对外关系方面的影响。(8分)(2)材料二反映出这时某清朝官员的对外态度有了怎样的变化?为何会发生这种变化?(8分)(3)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不同时期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12分)【答案】:(1)态度:以“天朝上国”自居;不愿与其他国家平等交往。影响:限制中外交往,堵塞了与世界沟通【解析】:本题以外交为切入点,时间跨度比较大,古代,近代,现代不同时期的对外关系,本题的材料在解题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20、(1)要求依据材料回答两个问题,清政府的对外态度和对外关系的影响,注意分析归纳概括材料。(2)有两小问清朝官员态度的变化以及原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3)结合三则材料,分别指出不同时期的外交特点以及形成原因,两个小问,可以分解为,以上三则材料各反映的对外关系特点以及成因是是什么。因此在解答大题的时候要学会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将难懂问题通俗化,进而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009高考试题及其解析】1(2009上海文综9)1955年,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上倡导包括尊重一切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在内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主权思想作了新的阐释。如果想进一步研究主权理论的渊源,应参阅 A格劳秀斯
21、的战争与和平法 B查士丁尼时期的罗马法C洛克的政府论 D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答案】:A【解析】:格劳秀斯的战争与和平法共分三编,主要研究国家间的战争与和平法规问题。在序言中论述权利和法律的起源。故选A。2(2009年福建文综22)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在堪萨斯域发表演讲,指出:“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美国政府将这一外交思想付诸实施的行动包括 组建上海合作组织 结束1961年开始的越南战争签订北大西洋公约 发表中美上海联合公报ABCD【答案】:B【解析】:组建上海合作组织与美国无关,签订北大西洋公约是1949年。70
22、年代尼克松政府调整对外战略和政策,从越南撤军,访华并发表中美上海联合公报,故选B。3(2009年四川文综17)邓小平说:“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大大提高的。”体现这一论断的具体史实有 废除了英美攫取的治外法权 促成了亚非会议取得积极成果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参加了1954年日内瓦国际会议A B C D 【答案】:D【解析】:1943年初,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签订协议,宣布英美等国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的治外法权等一些特权被废除,应排除。4(2009年江苏历史11)1998年初,在联合国安理会上中国同意对伊拉克进行武器核查,但在讨论美国提出的动用武力解决核查危机的议案时,
23、投了反对票。这表明中国在新时期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 积极维护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 参与符合联合国宪章的维和行动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A B C D【答案】:C【解析】: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反对美国用武力解决核查危机和维和行动无关。维和行动大致分为两大类:部署观察团和派驻维和部队,故错误。5(2009年江苏历史12)分析右图可知,导致中美贸易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美贸易额持续增长 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战略,经济迅速发展 中美正式建交,促进了两国问贸易的发展 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区域经济合作得以加强 A B C D 【答案】:B【解析】:时间不符合,中国入世在200
24、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不一定就得出中美贸易必然要增长,况且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是在1991年。6(2009海南历史23)20世纪80年代末,邓小平提出“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强调在国际事务中“决不当头”,“有所作为”。这一战略提出的主要国际背景是 A苏联已经解体 B两级格局濒于瓦解C中美关系好转 D世界多极化正在形成【答案】:B【解析】: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和苏联政局动荡,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邓小平强调在国际事物中“决不当头”,“有所作为”是为了减少国际压力,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7(2009广东文科基础2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
25、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体现此规定精神的外交政策是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中学 C不结盟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答案】:B【解析】:“另起炉灶”的方针,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解决的是和外国(主要是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时机和条件问题;“一边倒”,是指在两极格局中,新中国要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一边。8(2009年北京文综40题第(2)、(3)小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的外交历程,就是冲破各种阻力走向世界,与各种不同类型国家逐
26、步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历史。(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了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见图15)。请从中任选一次,指出促成该次建交高峰的国内外因素。(8分) (注:本题要求只选三次建交高峰中的一次,若选答多项,只评阅所答第一项。)1980年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空间的扩展,是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体现。(3)读图16,概述中国对外开放空间扩展的过程。(8分)(历史或地理角度皆可)【答案】:(2)选答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实施经济封锁和外交孤立;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对外政策,与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选答2(197
27、2年):20世纪60、7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逐渐处于守势,谋求同中国改善关系;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国际地位提高;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选答3(1992年):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关系;苏联和东欧部分国家解体,两极格局终结,一批新国家建立。(3)扩展过程:从东南沿海四个经济特区起步,逐步开放东部沿海地带,随后进一步开放沿江、沿边和内陆省会城市,从而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解析】:(2)解题关键是选择不同时间段(新中国成立初、20世纪六七十年代、20世纪90年代)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中国实行的外交政策及取得的外交成就展开回答,以所学知识为主。
28、(3)按时间先后顺序回答开放格局的形成,但要具体一些,防止过于笼统。【2012高考押题】1.有关右图事件历史意义的表述正确的是 ()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新纪元,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标志着中国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继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上最重大的事件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ABC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证明历史观点的能力。图中所示历史事件是开国大典,结论均是其伟大历史意义的叙述。而结论不符合史实,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志是三大改造的完成。答案:C2电影建国大业以抗战胜利至建国这一波澜壮阔的时代为背景,正面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
29、诞生到确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这说明了()A中国共产党人具有超常的政治智慧B新中国的建立是中国民主力量的胜利C抗战胜利后建立了多党合作制度D民主党派是创建新中国的主要力量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理解历史结论的能力。1949年,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商讨建国大业,这说明了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民主力量的胜利。A、C、D三项表述与题意不符。答案:B3右图所示“结婚证”反映了()“结婚证”深深打上时代烙印结婚有法可依“阶级斗争”影响到国民个人生活法律制度完全遭到破坏ABCD解析:“结婚证”本身就是法律建设的体现,它是婚姻法的内容,因此表述与事实不符;再由结婚证中的毛
30、主席语录可知是正确的。答案:D4.2010年3月2日下午,广东省17位全国政协委员乘坐飞机抵达北京,右图是广东省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广东省委员会副主委程萍步入会场。程萍委员可以行使的权力不包括()A参政议政B民主监督C修改宪法D政治协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是人民政协的三大主要职能,也是各级政协委员行使权力、履行义务的主要内容,程萍政协委员履行的职责应该在此范围之内。C项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责。答案:C5 1954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有以下条款:“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四、
31、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由此可以看出()A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B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C政协的职能发生了转变 D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证明历史观点的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材料中的时间和有关“条款”的内容。从中可以看出,随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正式确立,政协的职能发生了转变。A、B、D三项结论不符合题意。答案:C6 “任何民族都是有自决权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为此,新中国政府()A确立了人民代表
32、大会制度B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在全国普及了基层民主选举制度D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解析:紧扣关键词“民族大家庭”、“不能照抄别人的”,即我们的民族制度应该有中国特色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答案:B7回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建立过程,可以得出的结论不包括()A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B新中国的建立和党的领导是民主制度的基础C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D中国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解析:三大基本政治制度是在建国初期确立的,改革开放只是使“文革”时期一度遭到破坏的人民
33、代表大会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得到恢复、发展和完善,故选C。答案:C8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取得进步,其表现是实行了()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一个国家,两种制度”D基层民主选举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说明历史观点的能力。题干时间限制为“十一届三中全会”,A、B两项时间不符合题意,C项不属于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内容,D项结论符合题意。答案:D9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还需不断完善和发展。下列对其原因理解不当的是()A民主程度受我国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条件的制约B我国的民主政治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C人民尚未真正成为国家的主
34、人D人民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在某些方面尚未得到充分体现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一个国家的民主政治水平是和这个国家的经济、文化等水平相适应的,A、B、D三项结论与题意相符。C项结论错误,“人民尚未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与史实不符。答案:CA“九二会谈”促成了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B“九二会谈”达成了“一国两制”的共识C“汪辜会谈”推动了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D“汪辜会谈”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证明历史观点的能力。“汪辜会谈”推动了两岸关系的发展。A、B、C三项结论与题干材料含义不符,海峡两岸实现三通是在2008年,“九
35、二会谈”并未达成“一国两制”的共识,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于1979年,而“汪辜会谈”发生于1992年。答案:D122010年3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见中外记者时说:“我讲一个故事你可以告诉台湾同胞。在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79岁完成,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但现在我知道,一半放在杭州博物馆,一半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画是如此,人何以堪。”温总理想以此画说明()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富春山居图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期望祖国早日实现统一保护好传统艺术品是我们的责任A BC D解析:本题考查祖国的统一大业。根据“告诉台湾
36、同胞”、“一半放在杭州博物馆,一半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可知正确。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答案:D13阅读下列中外历史上法制建设的相关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韩非子材料2:“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获得威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材料3:“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
37、,而禽兽无之也”“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材料4:“法制”就是法律制度而“法治”即法的统治(Rule of Law),法律至上,标志着民主政治“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1)材料1中的“法”的职能与材料2“法”的职能有什么区别?结合材料2和所学知识,你认为“罗马
38、法”在近代世界“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的原因有哪些?(6分)(2)材料3、4有哪些共同观点?材料4中的“法治”与材料1中的“法治”有何本质区别?(5分)(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为什么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4分)(4)举出中国现代史的史实论证材料4中的“民治”这一观点,指出20世纪末中国提出的 “民治”目标,并结合上述材料谈谈自己对“法治”的认识。(5分)原因:罗马法中有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等内容,法律程序严谨;罗马法中包含了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法律体系来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2)立法权应归人民;所立之法应维护众人权益;法律有至高无上的
39、权威。材料1法治实质是君主专制统治;而材料4的法治其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3)梁启超是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他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是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传入,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反对君主专制,追求政治平等(追求政治理想君主立宪制),实行维新变法。(4)史实: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人民民主国家的性质,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写1982年全面修改的宪法也可。)民治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认识:古今中外均强调法治,但法的阶级实质不同;在今天的法治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善于借鉴中外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来完善我们的法律
40、体系;法律体系所规范的是不同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应从国情出发进行法治建设。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1958年的8月23日傍晚,金门岛上正在举行宴会。忽然,海峡对岸数百门大炮万弹齐发,一时间岛上一片火海从此以后,两岸炮战不断。数月后,大陆宣布:单日打炮,双日不打炮。再后来,双方只将炮弹打在无人的滩头上,成为象征意义上的“炮战”。到1961年12月改为只打宣传弹,直至1979年元旦,徐向前发表声明,停止炮击,两岸炮战正式结束。材料2: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访友、观光或者来做生意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活动的已有近800万人次,其中1995年达133万人次,占台湾出
41、境人数的1/3。大陆去台湾探亲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人员也有7000多人次。材料3:在823金门炮战50周年之际,传来了建设金(门)厦(门)跨海大桥的消息。金门与厦门只有一海之隔,相距17海里,“小三通”客船只要40分钟航程左右就可抵达。台方提出的方案是和大陆共同合作,从厦门大嶝岛或是小嶝岛建立跨海大桥直通金门。当地不少民众认为,大桥一旦兴建,可以带动双方交流,那时金门就不是孤岛,不但减少战争发生可能,还可解决金门水电问题,金门就可建设成为“厦门的后花园”。请回答:(1)据材料1归纳台海两岸关系的变化趋势。(2分)(2)根据材料2归纳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两岸关系进展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原因。(5分)(3)举例说明中国人民捍卫台湾主权的史实。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8分)(4)对比材料1、3,回答金门在两岸关系中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意义何在?(5分)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