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7 ,大小:122KB ,
资源ID:502187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502187-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1、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出土于河南安阳,骨版巨大且完整,背面字内填朱,色彩炫丽,可见是吉祥卜。内容涉及商王武丁进行祭祀的活动,商王室人员的伤、病、死以及当时的天象。据此可知A. 商代君主权力实现高度集中B. 殷商时神权与王权密切相关C. 甲骨文是五种主要字体之一D. 该文物是研究殷商唯一史料【答案】B【解析】商朝时期政治制度最大特点是神权和王权的结合,材料“可见是吉祥卜。内容涉及商王武丁进行祭祀的活动”说明了商朝政治制度特点,B正确

2、;先秦时期没有实现权力高度集中,A错误;材料没有突出甲骨文的字体特点,C错误;D中唯一史料说法绝对,排除。2. 分封制分封的对象以同姓亲族为主体;同姓亲族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周王室保留了关中地区较大的王畿之地。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A. 开发边疆地区B. 实现中央对地方的集权统治C. 巩固周王统治D. 保障贵族集团对政权的垄断【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同姓亲族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周王室保留了关中地区较大的直辖的王畿之地”可知这样的分封方式巩固了周王的统治,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开发边疆地区的内容,故A项排除;周代还没有实现中央对地方的集权统治,故B项排除;保障贵族集

3、团对政权垄断的是宗法制,故排除D项。【点睛】“同姓亲族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周王室保留了关中地区较大的直辖的王畿之地”是关键信息;分封制实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巩固周王室的统治,扩大周的统治范围。限于当时的社会条件,周王朝还无法实现集权统治。3.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A.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B. 官员直接由皇帝任免C. 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上D. 书同文,人同伦【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创立的新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该“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上,故C正确;率

4、土之滨,莫非王臣是分封制的特点,故A错误;官员直接由皇帝任免是该制度的表现,故B错误;书同文,人同伦是巩固统一的措施,故D错误。4. 秦朝在中央设置了三公九卿(九卿部分官员职能见右表),由此可见秦朝的中央官制() 官员 职能 奉常 宗庙礼仪和教育事务 典客 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 宗正 皇室事务 治粟内史 国家财政 少府 皇室财政 A. 突出了权力的制约平衡B. 体现了家国同治的特点C. 维护了严格的等级制度D. 大大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答案】B【解析】【详解】从表格可以看出秦朝还有专门的官员来管理皇室的“家务事”,这体现了家国同治,所以选B正确;秦朝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存在权力的制约平衡问题

5、,A排除;材料根本就没体现出等级制度以及行政效率提高之类的信息,CD排除。5. 有的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问题,它可分成两个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A. 废分封,置郡县B. 组成决策机构“中朝”C. 中央设立“三公”D. 确立三省六部制【答案】D【解析】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和监督。故答案为D项。A项是商鞅变法中的措施,B项是汉武帝时的措施,C项是秦朝时中央官制,均不符合题意,排除。6.

6、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结构从秦朝一直沿用,直到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级制度才算寿终正寝。“寿终正寝”的标志性事件是A. 汉代设中朝B. 唐代设三省C. 宋代设副相D. 明代废丞相【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寿终正寝”即这项政治制度完全的消亡,“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此前六部由三省管理,直接向三省负责。而三省的长官皆为宰相,因此宰相制度被废除后,六部就直接向皇帝负责,故选D;汉代设置中朝是为转移宰相的决策权,A选项排除;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主要是为了分散相权,B选项排除;宋代设置副相是在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割相权,C选项排除。7. 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

7、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令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A. 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 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C. 有利于建立民主政府D. 是清统治延长的根源【答案】A【解析】【详解】军机处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但与材料“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不符,故排除A;与材料“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相符,故选C;材料没有涉及“高效政府”,排除B;近代中国才开始借鉴西方民主制度,排除D。8. “雅典民主的一个标志是对公民美德的普遍认同:为共和城邦做贡献以及将私人生活置于公共

8、事务和共同善业之下。”这表明古代雅典A. 推行直接民主政治B. 注重维护城邦利益C. 公民缺少民主权利D. 公民道徳高于一切【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并未提到直接民主的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中“为共和城邦做贡献以及将私人生活置于公共事务和共同善业之下。”这句话可知,雅典民主政治重视城邦利益的维护,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民主权利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对公民道德要求与其他要求之间的比较,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9. 苏格拉底认为:“(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不要求其领导者具有任何特殊的知识,它将社会的命运委之

9、于缺乏真知灼见的人们的手中。”最能体现苏格拉底理想的是A. 抽签选举B. 差额选举C. 人民主权D. 轮番而治【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将社会的命运委之于缺乏真知灼见的人们的手中。”可知苏格拉底对于抽签选举的民主方式反对,故A项正确;差额选举不符合雅典直接民主特点,故B项错误;人民主权属于民主特点,故C项错误;轮番而治属于管理政治方式,故D项错误。10. 有学者认为,杰斐逊的名言“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奠定了美国民主和宪法的基础。这一结论的依据是美国1787年宪法A. 加强了联邦政府权力B. 重视分权制衡C. 建立了中央集权政治D. 建立了责任内阁【答案】B

10、【解析】试题分析:由材料得知,“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就是要求有关权力各方形成相五制约与平衡的机制,加强联邦政府权力实际上是强调了联邦中央政府正对地方的控制,而忽视了地方的权力,故AC项错误;责任内阁制是英国确立的,故D项错误。设计分权制衡机制,形成权力的相五制约与平衡,故B项正确。考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美国1787年宪法制约权力、平衡利益的宪法11. “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历史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但它带有民主性、革命性。”文中的“民主性、革命性”是指A. 规定“主权在民”“五权分立”B. 形式上具备了现代宪法的雏形C. 规定了当时国家

11、的根本任务D. 有利于人民充分行使民主权利【答案】A【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主权在民”和“五权分立”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体现人民掌握主权和权力限制的原则,具有“民主性、革命性”,故A项正确;形式上的宪法不能体现民主性,故B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未涉及国家根本任务的内容,故C项错误;据所学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并未得到有效实践,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故D项错误。12. 戊戌政变后,倾向于变法的总理衙门大臣张荫桓遭到弹劾并充军新疆,在路过保定时,观者数万,直呼他为“大奸臣”。材料主要表明A. 维新危害了广大人民利益B. 变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C. 总理衙门出卖了民族利益D. 列强侵略激起

12、国人的反抗【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维新变法过快过急,许多人处于观望中,无所适从,故A项错误;戊戌变法害怕群众,害怕革命,变法运动缺乏一个广泛的群众基础,故B项正确;戊戌变法意在挽救民族危亡,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列强侵略,故D项错误。13. 汉武帝命地方长官每年选举孝子廉吏,以为进仕之路,后来改为规定每郡满二十万户的举一个,孝廉不分;由于出现了请托舞弊的情况,之后朝廷于察举外再加上一番考试,同样分区定额。这些做法A. 有利于推动地区协调发展B. 保障了君主集权高效运转C. 充分扩大了王朝统治基础D. 标志科举选官维形的出现【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规定每郡满二十万户的举一个”“朝

13、廷于察举外再加上一番考试,同样分区定额”可知,该选举制度给予经济落后地区的人和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平等的参加国家官僚选举的权利,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选举公平,有利于落后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从而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促进地区协调。故答案为A项。BC项,保障了君主集权高效运转、充分扩大了王朝统治基础的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科举制兴起于隋朝,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说明”、“反映”、“旨在”、“体现”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

14、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14. 通志载:“汉郡国每岁贡士,皆拜为郎。分居三署,储才待诏,无有常职。”材料反映选官制度是A. 世官制B. 察举制C. 科举制D. 九品中正制【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贡士”拜为“郎”,储才待诏,可知汉朝实行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B项正确。世官制是指官吏都具有世袭官职的特权,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

15、政治制度,排除A。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制,排除C。九品中正制是以家世门第的高低作为选官标准,排除D。所以选B点睛:关键是理解材料关键信息“汉郡国每岁贡士”即可知道是察举制。15. 唐律疏议斗讼规定,对于“挟私弹事不实者”,“挟私饰诈,妄作纠弹者”,处以与“诬告之罪”相等的“反坐”。清代制定了非常完整的互监法,规定“凡定差不公,考核不当,巡按贤者不荐,不肖者不纠,诸御史亦得论劾。”上述古代监察制度的基本特点是A. 监察组织体制不断完善和系统化B. 监察机关与监察权逐步独立C. 立法加强对监察官吏的监督与惩处D. 监察权限和范围不断扩大【答案】C【解析】【详

16、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根据题干的内容可以知道,反映的是唐代与清代通过立法加强对监察官吏的监督与惩处,故C项正确。立法加强对监察官吏的监督与惩处,无法完全体现察组织体制不断完善和系统化,排除A项;BD两项的表述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属于无关项,应排除。16. 唐代的科举取士不仅依据试卷成绩来录取及第者,而且还考察应考者平时的文学作品,参考其社会声望,并且允许人们同主考官一起推荐优秀人才,当时称为“公荐”和“通榜”。这一做法A. 利于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B. 体现了君主对效率优先的追求C. 可能影响人才选拔的公平性D. 拓宽了下层读书人的入仕渠道【答案】C【解析】【详解】由唐代科举取士的依据

17、,包括“试卷成绩”、“平时的文学作品”, “社会声望”等,同时还存在 “公荐”和“通榜”,可知影响最终结果的有多种因素,尤其是声望和考官推荐,其中的人为因素和不确定性比较明显,故C项正确。因为“公荐”和“社会声望”等中央不能统一控制,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取士时参考多种因素,不能体现“君主”对效率的追求,B项错误;从“声望”和“考官”推荐影响取士来看,“下层”读书人的入仕渠道会受到限制,并不能拓宽,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17. 宋会要辑稿职官卷47载:“通判,州各一人,与长史均理州府之政,无不统治。藩府或置两员,广南小州有试秩充通判兼知州者。”又云:“知州,掌郡国之政令,通判为之二。”这种政治制度

18、革新中通判设立的主要目的是:A. 加强封建君主专制B. 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察C. 革除郡县制的弊端D. 开始建立官僚政治体制【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代通判【详解】北宋时期设立通判主要目的是监督地方官员,通判的职权仅次于知州,说明该措施主要是加强对于地方政权的控制, B正确。材料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 A错误。北宋并没有革除郡县制, C错误。官僚政治体制在秦朝已经实施, D错误。【点睛】宋初了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从“权”“钱”“兵”三个方面着手,通过“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地方至此无力威胁中央。18. 英国“在1855年至18

19、70年的文官制度改革期间,最大胆的举措是借鉴和采用了中国科举制度原则,对英国文官录用制度作出了革命性的变革”,孙中山因此认为“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最好的制度。”持此观点的理由是中国科举制度A. 公开考试,公正、择优录取体现了自由竞争原则B. 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光大了儒学C. 统一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便于巩固中央集权D. 创立于中国古代的唐朝盛世时期【答案】A【解析】【详解】因为英国借鉴和采用了中国科举制度原则,所以孙中山认为科举制是世界最好的制度。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中国科举制度公开、公正、择优录取体现的自由竞争原则推动了英国民主制度的发展,故A正确;儒家经典有精华也有糟粕,不可能

20、促使科举制成为世界最好的制度,故B错误;统一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和“科举制是世界最好的制度”没有必然关系,故C错误;科举制创立的阶段和题意更没有关系,故D错误。19. 1883年以后,美国逐渐推行“功绩制”,即通过考试考核的方法来选拔管理文官。1933年2月,罗斯福总统大力推行“政治庇护制”,即直接用政治手段直接任命大量的各行各业的专家及学者为文官。材料反映了美国A. 三权分立的原则遭到破坏B. 文官制度不断地丰富发展C. 行政权不受立法权的制约D. “功绩制”被废除【答案】B【解析】【详解】美国通过考试选拔文官,之后采用政治手段直接任命各行各业的专家和学者为文官,这种转变意味着文官的群体范围在扩

21、大,而且更加专业,说明文官制度在不断丰富和发展,B正确;A与题无关,排除;美国的行政权受到立法权制约,但是总统选拔文官是其职责,排除C;“政治庇护制的建立不等于“功绩制被废除,排除D。20. 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曾在工业革命时期被英国的文官制度改革借鉴,这主要是基于它A. 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B. 通过考试选拔高素质官员C. 扩大了政权的统治基础D. 实现了“学而优则仕”【答案】B【解析】【详解】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这种方式相对公平公正,因此被西方的文官制度借鉴,B正确;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是民主制,因此A不构成西方借鉴科举制的原因,排除;西方的文官制度主要是

22、为了保证政策的稳定性,行政管理的专业性,因此扩大统治基础并不是西方借鉴文官制度的主要原因,排除C;D所述内容符合中国古代的士阶层诉求,和西方社会环境不符,排除。21. 1883年以后,美国逐渐推行“功绩制”,即通过考试考核的方法来选拔管理文官。1933年2月,罗斯福总统大力推行“政治庇护制”,即直接用政治手段直接任命大量的各行各业的专家及学者为文官。材料反映了美国A. 三权分立的原则遭到破坏B. 文官制度不断地丰富发展C. 行政权不受立法权的制约D. “功绩制”被废除【答案】B【解析】【详解】美国通过考试选拔文官,之后采用政治手段直接任命各行各业的专家和学者为文官,这种转变意味着文官的群体范围

23、在扩大,而且更加专业,说明文官制度在不断丰富和发展,B正确;A与题无关,排除;美国的行政权受到立法权制约,但是总统选拔文官是其职责,排除C;“政治庇护制的建立不等于“功绩制被废除,排除D。22. 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在课程设置上,以中学课程设置为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图画、体操、理化、法制理财,共12门课,以“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为教育宗旨。由此可知这场教育改革A. 实现了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目的B. 带有半资本主义半封建特点C. 近代自然科学教育不受重视D. 反映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答案】B【解析】从材料的

24、叙述来看,癸卯学制中涉及到了西方的科目设置,但是教育宗旨是中国传统思想,所以体现出一种“中国化”的特点,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在“实现了”二字;C选项与材料中的科目设置相悖;D选项时间错误,新文化运动在此之后。23. 商君书载:“圣人立天下而无刑死者,非不刑杀也,行法令,明白易知,为置法官、吏为之师,以道之知,万民皆知所避就,避祸就福,而皆以自治也。故明主因治而终治之,故天下大治也。”材料强调A. 严刑峻法,天下大治B.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C. 普及法律,教民守法D. 道法结合,与民自治【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商鞅认为,所以圣人掌握政权,天下没有受刑被杀的人,并不

25、是他不用刑,不杀人,而是圣人推行的法令更明白易懂,又给人民法官、法吏,作他们的老师,教他们懂得法令。从而万民都知道应躲避什么、亲近什么。怎样躲开祸患,接近幸福,而且都能自治。明君在人民自治的基础上来从事国家的治理,天下就大治了,因此C选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普及法律,教民守法,不是严刑峻法,天下大治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A、B选项错误;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法家思想,与道家和与民自治无关。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24. 汉初法律在秦律基础上制定,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在无法律明文规定时,则以儒家经文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这主要说明汉代法律A. 继

26、承了秦代法律的刑事法规B. 逐渐儒家化的发展特点C. 适应了外法内儒的治国理念D. 宣扬了君权神授的理念【答案】B【解析】“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在无法律明文规定时,则以儒家经文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说明汉代法律呈现出儒家化的特点,故B项正确;秦代法律以法家思想为基础,故A项不符合史实;汉代的治国理念是外儒内法,故C项错误;材料和君权神授无关,故D项错误。25. 宋明时期民间自愿组织制定了许多道德公约、互助公约,旨在劝诱人心向善,广教化而厚风俗,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王守仁制订的南赣乡约。这说明当时A. 儒家伦理逐渐普及B. 心学成为当时儒学中的主流思潮C. 社会风气日益败坏D. 王守仁的思想成为

27、官方正统儒学【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旨在劝诱人心向善,广教化而厚风俗”结合所学,儒家思想强调伦理道德,重视道德教化。“具有代表性的是王守仁制订的南赣乡约”王守仁是宋明理学的代表,说明儒家伦理逐渐普及,A项正确;材料只说南赣乡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并不能说明心学成为儒学中的主流,也无法反映王守仁的思想成为正统儒学,排除BD两项;材料并不能说明制定公约是因为社会风气败坏,故C项错误。26. 朱熹相当注意民间生活当中的种种规则和仪式,如他曾经相当细致地对吕氏乡约进行修订,甚至不厌其烦地增添细节,比如揖拜应对等;他也相当注意对初学者的启蒙教育,曾经亲自编撰乡塾教学用的教科书。朱熹此举旨在A. 倡

28、导经世致用的学风B. 完善理学的理论体系C. 淡化宗法血缘的影响D. 加强对基层的思想控制【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制定乡约和为初学者制定教科书是加强理学影响力和对基层民众的思想控制力的最有力方式,故选D。经世致用的学风形成于明末清初,是反对宋明理学的产物,排除A;材料中朱熹的这些做法是强化理学在社会影响力的措施,而不是完善理学理论体系的具体表现,排除B;朱熹对吕氏乡约的修订表明朱熹非常重视宗族对社会的影响力,排除C。27. 12世纪西欧的法律课上,教授首先讲授的不是现行法律,而是引入具有现实意义的法律问题,并依罗马法条文以及教会法对它们进行分析。这表明罗马法A. 保持着超越

29、时间的生命力B. 有利于维护天主教会权威C. 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D. 为文艺复兴奠定了思想基础【答案】A【解析】依据题意可知,11、12世纪罗马法的条文在当时法律问题的分析上仍然具有很大的现实的意义,这表明罗马法保持着长时间的生命力,故正确答案为A项。在题文中罗马法与教会法并列,不能说明罗马法维护天主教的权威,故B项错误。题文中没有维护封建统治的相关表述,故C项不符合题意。文艺复兴的思想核心是人文主义,并非罗马法,D项错误。28.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十二届全

30、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这表明中国A. 制定了最完备的民法典B. 开始确立依法治国方略C. 经济发展助推法治建设D. 法律制度建设臻于完善【答案】C【解析】【详解】“担保法、合同法等相继制定”“民法典起草加快”“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这一列法律法规都是改革开放以来制定,主要由于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助推法制建设,C正确。A中最完备说法绝对,排除。依法治国方略开始提出是1997年,B错误;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法律制度建设臻于完善,D错误。29. 截至2011年8月底,我国各部门法律中以行政法最多,79部,占三分之一多;其次是经济法,有60部,而社会法较少,只有18件。

31、这说明A. 依法治国已经实现B. 法律体系已基本健全C 人民民主得到保障D. 法律内容存在不平衡【答案】D【解析】【详解】“法律中以行政法最多”“经济法和社会法”较少,说明法律内容存在不平衡,D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依法治国已经实现,A错误;材料信息也不能体现法律体系的健全,B错误;材料论述的是法律建设,不是民主问题,C错误。30. 以下对该图的解读正确的是A. 新中国成立后法制建设在曲折中发展B. 1954年宪法的颁布,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C. “文革”期间虽然全国处于大动乱,但法制建设还取得很大成就D. 我国现行的宪法是1999年宪法,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答案】A

32、【解析】【详解】从图表看出,新中国成立后,制定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规定在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后出现两次高峰,60年代处于低谷,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法制建设在曲折中发展,故A正确;B项的内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1966-1976年是“文革”时期,我国的法制制度受到破坏,C错误;图表信息无法体现“我国现行的宪法是1999年宪法”,也无法体现“依法治国”是否是治国方略,排除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4分,第32题14分,第33题12分,共40分)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

33、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材料二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上下相维,内外相制,若网之有纲,丝之有纪古之王者,设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纲纪其内;设方伯、州长、卒正、连帅、属长,以纲纪其外。尊卑有序,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率从。此为政之体也。司马光上神宗之体要材料三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控制、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

34、察。中国政治制度史(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制度相比于以前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封建君主为了“纲纪其内”和“纲纪其外”,在中央和地方分别实行了哪些制度?【答案】(1)变化:分封的主体是王族和功臣;天子由诸侯之长变为诸侯之君。 影响: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维护了西周较长时间的强盛统治。(2)纲纪其内: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内阁制、设置军机处。(任答三点即可)纲纪其外: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度。【解析】【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

35、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可知,分封的主体是同姓贵族族和异姓功臣;根据材料“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可知,天子由诸侯之长变为诸侯之君。影响: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此题的“影响”可以理解为”分封制“对西周社会的影响:首先,分封同姓贵族族和异姓功臣以及先代贵族到地方,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其次,“天子由诸侯之长变为诸侯之君”加强了周天子的权威,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维护了西周较长时间的强盛统治。(2)所谓的“纲纪其内”是指管理中央的措施即: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内阁制、设置军机处;“纲纪其外”是指管理地方的措施: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度。32. 阅读材料

36、,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建立起世界上最完善的官僚制度,为中华帝国的数千年延续提供了稳定的组织基础。中国式官僚制度以皇权为中心,皇权与官僚权力共存并用,当代学术界称之为“君主官僚制”。在君主官僚制中,官僚体制是依附于皇权统治基础之上的,皇权与官僚权力有着等次分明的主从关系。由于国家治理的规模,皇权的统辖权只能以官僚体制代为行使;官僚体制为皇权提供组织基础和治理工具的同时,也发展出一套等级有序、稳定运行的组织机制。这些官僚组织机制常常与皇权利益分离,正是在君主与官僚互为依赖又互为钳制的矛盾中,君主专制体制产生了活力。 摘编自周雪光国家治理逻辑与中国官僚体制材料二鉴于政党分赃制带来行政动荡、效

37、率低下、腐败盛行,1883年美国国会颁布彭德尔顿法,正式建立了以考绩制为核心的常任文官制度。该法规定:通过考试录用的文官实行常任制,由法律保障其职位;文官在政治上须保持中立,不得提供政治捐款;不受党派控制的三人文官委员会负责文官的考核。经过多年探索,美国文官考核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确立了职责一致、奖惩结合、公平对待的考核原则,强化对执职知识、工作速度、创造力、协调力等进行全面的考核,推进考核实施主体多元化等。 摘编王锦瑭美国文官制的改革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官僚体制与专制皇权的关系。(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文官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答案】(1)关系:官僚体制依附于皇

38、权(以皇权为中心),为皇权提供组织基础和工具;官僚体制形成了一套有序的组织机制,与皇权利益也有分离的一面;总之,皇权与官僚权力之间是等次分明的主从关系,互为依赖又互为钳制。(2)特点:实行常任制,注重保障文官权益;明确规定文官必须保持政治中立;注重考核的民主性和公平性,推进考核实施主体多元化;考核内容全面,突出对文官工作能力和效率、协调合作等能力的考察。 原因:工业革命深入开展,民主进程加快;政府主管社会事务增加,对文官素质要求提高;两党轮流执政导致行政动荡、政府效率低下、腐败盛行问题。【解析】【详解】(1)关系:根据材料“中国式官僚制度以皇权为中心,皇权与官僚权力共存并用”“在君主官僚制中,

39、官僚体制是依附于皇权统治基础之上的,皇权与官僚权力有着等次分明的主从关系”可知,官僚体制依附于皇权(以皇权为中心),为皇权提供组织基础和工具;根据材料“官僚体制为皇权提供组织基础和治理工具的同时,也发展出一套等级有序、稳定运行的组织机制”可知,官僚体制形成了一套有序的组织机制,与皇权利益也有分离的一面;根据材料“皇权与官僚权力有着等次分明的主从关系”“君主与官僚互为依赖又互为钳制的矛盾中,君主专制体制产生了活力”可知,皇权与官僚权力之间是等次分明的主从关系,互为依赖又互为钳制。(2)特点:根据材料“通过考试录用的文官实行常任制,由法律保障其职位”可知,实行常任制,注重保障文官权益;根据材料“文

40、官在政治上须保持中立,不得提供政治捐款”可知,明确规定文官必须保持政治中立;根据材料“确立了职责一致、奖惩结合、公平对待的考核原则推进考核实施主体多元化等”可知,注重考核的民主性和公平性,推进考核实施主体多元化;根据材料“强化对执职知识、工作速度、创造力、协调力等进行全面的考核”可知,考核内容全面,突出对文官工作能力和效率、协调合作等能力的考察。 原因:根据材料时间1883年可知,当时美国工业革命深入开展,民主进程加快;从行政需求来看,政府主管社会事务增加,对文官素质要求提高;根据材料“鉴于政党分赃制带来行政动荡、效率低下、腐败盛行”可知,两党轮流执政导致行政动荡、政府效率低下、腐败盛行问题。

41、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鴉片战争前,一些具有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人士,如頋炎武、吴敬梓、曹雪芹等人开始对科举制庋进行大胆、辛辣的批判:鸦片战争后,受西方民主启蒙思想影响的人士对科举制进行了更猛烈更深入的批判。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对科举制的批判尤为激烈,称其“箍人心”,“坏人才”,“毁实业”。在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下,清政府于1905年正式废除了科举制此后一个世纪,对科举制的上述评价一直是史学界的主流现点近年来,史学界对科举制重新评价的观点抬头,并且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新现点认为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伟大创举,它不仅对古代中国的政治、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

42、且对近代以后的中国和世界的文明进步产生了推动作用。科举制实际上是近代欧洲兴起的文官制度(即公开考试选拔国家公务员制庋)的源头。现在我国实行的高考制度某种意义也是古代科举制的继承和发展评论材料中有关科举制度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现点展开评论;现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1)赞成第一种观点:科举制消极作用利: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读书一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

43、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繁荣(2)赞成第一种观点:科举制消极作用弊在于: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解析】试题分析:首先提炼出材料中关于科举制的一个或两个观点,此题中共出现两个观点科举制度对历史发展起消极作用,另外一种科举制度对历史发展起积极作用,第二部说明自己的态度,是赞成第一种观点还是赞成第二中观点;若赞成前一种要结合自己所学的有关科举制的消极影响来回答;若赞成第二种观点则应结合科举制的积极影响来作答。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