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8 ,大小:1.45MB ,
资源ID:502116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502116-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师大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11月学分认定考试(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师大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11月学分认定考试(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1、2020级2020-2021学年11月学分认定考试历史学科考试题一、选择题1. 中华文明的起源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但其核心地区位于如图A. AB. BC. CD. D【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在黄河中下游流域,位于图中的B处,故选B;ACD处也有中华文明的起源,但不是核心地区,排除。2. 西周在延续前代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完善与创新,以便达到“天下归周”、“天下归宗”和“天下归心”的目的。下列与“天下归心”相对应的是A. 世袭制B. 分封制C. 宗法制D. 礼乐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及与教材知识的联系能力。

2、题干中“天下归周”、“天下归宗”和“天下归心”,分别与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相对应。 原文为“ 周公吐哺 ,天下归意思是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所以D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礼乐制度3. 国语晋语记载:“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通过这则材料,我们能够获得的直接信息是A. 春秋时铁犁牛耕为宗庙供奉之物B. 战国时期宗法制盛行C.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广泛使用D. 春秋时期牛耕出现【答案】D【解析】【详解】“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指的是牛原来是祭祀用的,现在已经成为耕种的工具了,反映出春秋时期牛耕出现,D项正确;A项表述错误,铁犁牛耕不是宗庙供奉之

3、物,排除A;宗法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广泛使用不符合史实,排除C。4. 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 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 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 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 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国家对社会控制能力较强,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因此战国后期秦国出现了一大批的水利工程,D选项符合题意。商鞅变法时期确立土地私有制,公田制度遭到破坏,A选项说法错误。铁制生产工具的普及并非只在秦国一地,B选项排除。秦国的交通

4、运输与其他地区相比并没有多大优势,C选项排除。5.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秦为解决这一问题进行的制度设计是A. 皇帝制度B. 三公九卿制度C. 郡县制度D. 郡国并行制【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可知,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认为,西周历代的分封制,导致血缘关系疏远,他们相互攻击如同仇人一般,各个诸侯国相互侵略,连天子使都不能禁止。秦为解决这一问题进行的制度设计是“郡县制”,C正确;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都是中央官制,而材料的分封制是地方管理制度, A、B与材料不

5、符;郡国并行制是汉初的地方制度,与材料不符,D错误。6. 过去人们认为,春秋战国异体杂出、一字多形的局面削弱了文字的交流功能。印象一旦形成,往往根深蒂固。然而有学者翻检史书注意到,战国时纵横家们到处上书,谋求列国君主信用,却没有出现任何文字障碍的例子。研究战国七雄的文字,发现90%以上是一样的,秦统一文字的工作只是“罢其不与秦文合者”。这说明A. 治史之难,难在问题的发现与提出,难在观点的梳理与解读B. 认识事物有一个摸索的过程,但材料无疑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C. 对人们视为定论的说法,不可盲从,应当搜集原始材料去检验D. 处理问题与史料的关系时,须杜绝先树观点,再找材料的做法【答案】C【解析】

6、【详解】根据材料“过去人们认为然而有学者翻检史书注意到却没有出现任何文字障碍的例子”“究战国七雄的文字,发现90%以上是一样的”等信息可知,人们对过去固化的观点没有盲从,而是翻检史书去考证,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怀疑历史定式思维,即发现问题,进行深入考证,没有强调治史之难,难在问题的发现与提出,难在观点的梳理与解读的问题,A项错误;材料与“摸索的过程”不存在必然的关联,题干主要强调的是怀疑历史定式思维,进行深入考证,B项错误;材料内容恰恰体现了先怀疑观点,再查找资料加以考证,得出结论的过程,D项错误。7. 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西汉中期以后,

7、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这是由于西汉政府A. 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B. 强化了经济控制C. 开通了丝路贸易D. 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答案】B【解析】【详解】山东东部地区由西汉以前的商业活跃到西汉中期以后步入低谷,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种变化主要是汉王朝实行重农抑商、盐铁官营等政策有关,这些政策抑制了民间商业活动,强化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导致了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故选B;重视关中地区不一定就要导致山东东部商业活动步入低谷,排除A;开通丝路贸易应该有利于相关的商业活动活跃,排除C;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和商业活动的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8.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为爱惜原料,将剩下的恶茧、病茧

8、用漂絮法制取丝绵。漂絮完毕后,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当漂絮的次数多了,蔑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材料可以用来说明A. 茧丝成为造纸的重要原料B. 造纸术未能满足大众消费C. 造纸术与丝絮有一定渊源D. 制丝术与造纸术相得益彰【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将剩下的恶茧、病茧用漂絮法制取丝绵蔑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丝絮成为纸的来源之一,说明造纸术与丝絮有一定渊源,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说明茧丝成为造纸的重要原料,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说明造纸术是否满足大众消费,故B项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说

9、明制丝术与造纸术相得益彰,故D项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蔑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造纸术的发明分析解答。9. 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 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B. 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C. 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D. 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魏

10、晋南北朝时期,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显著发展,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江南经济的开发为之后的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南北经济的差距在缩小,但此时的经济重心依然在北方,北方经济发展水平依然高于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两宋时期,AC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经济重心南移【备考指南】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人口南迁,带去先进的技术经验和劳动力,南方得到开发,南北方经济趋于平衡;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10. 下列材料或史实与结论之间对应正确的是()材料或史实结论A官渡之战,袁绍兵十

11、余万,曹操兵仅十分之一,击破之曹操完成了国家的统一B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刘备占领四川和云贵地区,孙权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湖北和湖南促进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C曹操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战乱频繁D东晋在淝水之战,以少胜多战胜前秦破坏南方稳定,阻碍经济开发A. AB. BC. CD. D【答案】B【解析】【详解】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刘备占领四川和云贵地区,孙权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湖北和湖南,促进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200年,曹操在官渡击败袁绍,基本统一了北方,A项对应不正确;“白骨露于野,千里

12、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描写了汉末军阀混战的现实,真实、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的苦难,堪称“汉末实录”的“诗史”,C项不符合题意;淝水之战发生于383年,是前秦政权想南下消灭东晋时发生的一次战役,结果东晋打败了前秦,是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有利于南方的稳定和经济的开发,D项史实和结论不相符。【点睛】重点考察基本知识,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等相关知识。11. “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文中提到诏书出自A. 汉文帝B. 魏文帝C. 北魏孝文帝D. 隋文帝【答案】C【解析】【详解】“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指的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故

13、C项正确;ABD项并没有迁都洛阳,排除。12. 学者徐中约认为:“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该“制度”指的是A. 三省六部制B. 科举制C. 九品中正制D. 察举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隋唐时期”、“提供了布衣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该制度应该是科举制,故选B;三省六部制不是选官制度,排除A;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制都出现于隋唐以前,排除CD。13.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14、。”旧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旧唐书太宗本纪“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新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新唐书太宗本纪A. 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 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 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 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有的史籍叙述此时李世民为秦王,还没有登基称帝,排除A;根据材料可知,有的史籍叙述此时李世民为西讨元帅,排除B;四则材料都提到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故C项正确。四则材料中只有一处叙述李世民患病

15、导致了战役失败,排除D。14. 武则天是学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热议的历史人物,墓前的无字碑引得千年评说。唐人史著对其事迹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学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 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实客观评价B. 历史人物评价永远难有定论C. 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D. 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是在强调史家在理学思想影响下主观认识发生了变化,从而影响了对历史人物史实的客观评价。历史人物评价当然难有定论,但是并不能说是“永远难有定论”, 历史真相的

16、反映是依靠考古和历史文献的相互印证,历史真相并不取决于多数人的意见或者少数人的意见,并不能说“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 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也并不一定就愈客观,历史评价与时代远近没有关系的,其实B、C、D三个选项本身也均是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考点:史学研究史家主观认识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事客观评价【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适当地给学生传授一些历史理论、历史研究方法、历史史观等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等常用的知识,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15. 观察下图,这一

17、对峙局面结束于:A. 公元前3世纪末期B. 公元5世纪末期C. 公元6世纪初期D. 公元6世纪末期【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图片信息可知,此时处于北朝时期。结合所学可知,公元589年,杨坚发兵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对峙局面,故D正确;ABC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16. 唐代敦煌户籍残卷记载:公元700年,户主张玄均34岁为丁男,户内另有丁男1人,寡1人,合应授田230亩,而其实际授田为75亩;721年,董思切一户应授田131亩,而实授田为28亩。这反映了唐代A. 均田制已遭到破坏B. 分配土地严重不均C. 官吏的腐败贪污D. 各地的经济不平衡【答案】A【解析】据材料“应授田230亩,而其实

18、际授田为75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唐代均田制名不副实,已遭到破坏,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均田制的问题,不能说明分配土地严重不均,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官吏的腐败贪污,故C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各地的经济不平衡,故D项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关键信息出发,“授田”属于均田制的内容,再结合所学知识,从实际授田数量极低的材料可以分析得出正确答案。17. 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这说明在中国佛教A. 完全脱离了印度早期佛教B. 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C.

19、 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D. 与中国儒家伦理存在冲突【答案】C【解析】“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表明佛教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也提倡忠君爱国,体现佛教主动融合儒学精神,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故C正确,D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佛教完全脱离了印度早期佛教,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排除B。点睛:本题考查三教合一知识点,抓住关键信息“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联系儒家思想分析解答。18. 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表明A. 外来文

20、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B. 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超越前代C. 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D. 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答案】D【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唐代后期外国丝织品不断进入中国,而中国也能生产外国风格的纺织品,这是中外交流的表现,说明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故选D;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题意中没有比较,不能体现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超越前代和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排除BC。19. 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A. 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B. 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C. 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21、D. 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答案】C【解析】从北宋初期到北宋中期,御史的监察权增强。监察机构和监察官员也是皇帝专制统治的工具,实际上是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A项“相位之争”、D项“基本对等”错误,B项开始改变是是西汉武帝时。【考点定位】必修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斗争。20. 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A. 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B. 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C. 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D. 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答案】C【解析】【详解】王安石通过招募饥民兴修水利的方式进行赈灾,一

22、方面救济了灾民,另一方面也兴修了水利,同时通过兴修水利也能恢复和促进农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减少灾害再次出现的可能,有利于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的生计问题,故选C;招募灾民兴修水利并不一定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因为水利工程的修建,还有可能暂时增加政府的负担,排除A;招募灾民兴修水利和稳定灾区社会秩序之间没有必要联系,此举不一定有利于稳定灾区社会秩序,排除B;王安石的措施属于救灾措施,并没有建立和形成政府抗灾救荒体系,排除D。故选C。21. 金朝制度基本沿袭唐宋,但却保持了猛安谋克制度。有关“猛安谋克制”的说法正确的是A. 契丹族的民族管理系统B. 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C. 是金灭南宋的重要保障D. 适用于

23、金统治下的所有民族【答案】B【解析】【详解】猛安谋克是金代女真社会的最基本组织。它产生于女真原始社会的末期,由最初的围猎编制进而发展为军事组织,最后变革为地方的行政组织,具有行政、生产与军事合一的特点,因此B正确,AD排除;金灭的是北宋,C排除。故选B。22. 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A. 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B. 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C. 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D. 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答案】B【解析】元朝为实施对辽阔疆域的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

24、个行省,行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的派出机构,代表中央来管理地方,所以行省的设立旨在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故选B;行省没有独立的民政权,所以没有地方政治的自主性,故排除A;行省是中央派出的行政机构,而不是监察机构,故C不符合史实;行省是用来管理地方的,故与中央政府的权力无关,所以排除D。23. 宋代王岩叟在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的一道奏疏中说:“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未收获间,借贷赒(同“周”)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这段材料说明A. 租佃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B. 佃户彻底获得了人身自由C. 佃户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D. 地主与佃户开始相互依存【答案】C【

25、解析】【详解】材料“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未收获间,借贷赒(同“周”)给,无所不至”反映出富民地主如果对待佃户不周,他们就有可能跑到其它地主家中务农,说明随着租佃关系的不断发展,佃户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C项正确;材料不能得出是主要经营方式,排除A;B项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相互依存的关系,排除D。24. 如图是我国出土的古代杂剧砖雕图案。据此可知,元杂剧A. 已经有明确的角色分工B. 演变为后来的京剧C. 以歌舞为主要艺术形式D. 基本取材于宫廷生活【答案】A【解析】认真观察图片信息,第一个人物,头戴软巾诨裹,着长衫,腰扎带,脚穿袜,口中含着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正在吹哨,当为副净

26、色;第二个人物,头戴软巾,着长衫,敞胸露腹,腰系带,裹腿穿袜,左手托一鸟笼,当为副末色;第三个人物,头戴幞头,身着圆领长袍,腰系带,手拿一幅立轴画,上身微俯,似在讲述剧情,当为末泥色;第四个人物,头戴东坡巾,穿圆领长袍,前襟掖起,露出双膝,右手捧一物,左手指着戴展脚幞头的人,作对话状,当是引戏色;第五个人物,头戴展脚幞头,身穿圆领大袖袍,左手执笏,右手握笏,正在倾听他人说话,当为装孤色。由此可知,图中的图案体现了杂居中的不同角色,说明此时已经有了明确的角色分工,故A正确;京剧是由徽剧和汉调演变而来,故B错误;杂剧是以文学、戏剧、诗歌、音乐为一体的艺术表演形式,故C错误;杂剧主要取材于民间生活,

27、故D错误。【考点定位】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古代文学的发展元杂剧点睛:本题以古代杂剧砖雕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古代文学艺术的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考查到了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本题图片资料来源于河南偃师县宋墓杂剧砖雕拓片,都城纪胜中说:“杂剧中,末泥为长,每四人或五人为一场末泥色主张,引戏色分付,副净角发乔,副末色打诨,又或添一人装孤。”据此记载,与雕像砖五个角色形象相印证,可以看出宋代杂剧艺术中的角色装扮及其演出的大致情况。25. 2007年12月,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中打捞出部分青瓷和白瓷。出水时瓷器釉色清亮,仿佛新出窑一般。据此形成

28、的以下认识,符合历史事实的是A. 青瓷和白瓷是中国著名的传统瓷器B. 南宋时青花瓷销往海外广受好评C. 南宋时青瓷和白瓷大量从海外进口D. 南宋时青瓷和白瓷全部产于五大名窑【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打捞出部分青瓷和白瓷”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青瓷和白瓷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传统瓷器,故选A;青花瓷最早出现于元代,排除B;青瓷和白瓷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传统瓷器,不可能从海外大量进口,排除C;D项说法过于夸张绝对,排除。26. 古代理学家所提倡的“慎思明辨,格物致知”,旨在强调A. 知行合一,实践出真知B. 存天理,灭人欲C.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D. 日积月累与循序渐进【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

29、料结合所学可知,“慎思明辨,格物致知”强调谨慎地思考辨别是非,只有不断探究事物原理才能获得智慧与感悟,体现出了日积月累以及循序渐进重要性,D项正确;“知行合一”是明代时期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的思想主张,并且材料内容没有强调知行合一的信息,不符合题意,A项错误;“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强调革除超出人基本需求的欲望,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B项错误;“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是明代思想家李贽提出的主张,体现了其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而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日积月累与循序渐进的主张,C项错误。27. 明史纪事本末记载,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

30、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因此,他采取了A. 废丞相,裁撤中书省B. 废丞相,设内阁C. 八股取士,选拔贤相D. 设军机处,分割相权【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朱元璋认为丞相制度容易专权乱政,因此其废丞相,裁撤中书省,A正确;明成祖设置内阁,排除B;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排除C;清朝设置军机处,排除D。28. 明朝前期,在北方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但蒙古军队多次南下掳掠,甚至俘虏皇帝,威逼北京。明朝后期,明王朝与蒙古达成协议,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听边民自行贸易,从此蒙古基本不再构成边境威胁。这一变化反映出()A. 中原经济是蒙古政权的生存基础B. 诸王守边削弱了边地的防

31、御力量C. 明朝对蒙古采取堵疏并用的政策D. 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从“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结果“威逼北京”到“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结果“不再构成边境威胁”变化可知,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故D项正确;蒙古的生存基础是游牧经济,故A项错误;材料“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说明诸王守边是为了加强防御力量,故B项错误;材料“明朝前期”和“明朝后期”说明明朝每个时间段采取的政策不同,不能说明采取了“堵疏并用”的政策,故C项错误。29. 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主张:“操兵之道,不独执旗走阵于场肆,而后谓之操;虽闲居坐睡嬉戏,亦操也兵虽静处闾阎(街巷),然亦谓之

32、操,乃真操也。” 可见戚继光更强调士兵的( )A. 队形操练B. 武艺训练C. 阵法演练D. 习惯养成【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信息“虽闲居坐睡嬉戏,亦操也”,材料整体内容反映的是戚继光练兵不仅是在训练时间内,即使是在士兵闲居坐睡嬉戏时、在街巷独处时也在操练,这就是习惯养成的范畴。ABC三项都只是其中的一项内容,不能够代表材料整体信息,排除。故选D。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古代中国杰出将领明朝戚继光30. 观察汉、唐、元、清疆域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汉武帝反击匈奴完全控制了西域地区B. 唐蕃和亲使吐蕃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C. 元朝在边疆地区均设立了

33、行省加以管理D. 清代疆域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答案】D【解析】【详解】从图中的信息可知,清代疆域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故D项正确;A项太绝对,汉代并没有完全控制西域,排除A;吐蕃并没有纳入唐朝的版图,排除B;元朝在边疆地区设立宣政院,排除C。二、非选择题31.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影响世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某同学根据新全球史一书的讲述,摘录形成以下表格:特点观点儒家孔子的思想是关于道德的、政治的,他认为政治和社会的和谐来自于人们之间的和谐关系,要求行为举止要符合传统规范。道家道家学者把全部精力放在思考和内省上,希望借此理解统治世界的自然法则,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

34、处,他们认为,从长远来看,如果人们不再参与他们不懂或者无法控制的事情的话,就能够给整个社会带来和谐。法家法家思想致力于寻找一种管理国家的方法!这种有效的方法以实践性强和冷酷无情著称。材料二 新加坡主要汲取儒家的君子品格的价值观,这是与新加坡道德教育直接相关的基本因素。新加坡结合自己的国情赋予“忠孝仁爱礼仪廉耻”以新的内涵,把他们理解的重整体、重义务、重责任的儒家伦理道德进行现代化,而提出了作为他们国家意识形态的共同价值观。摘编自龚群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研究(1)请你根据材料一整理结果,继续帮助该同学完成表格右面部分。(2)儒、道、法三家的思想在以后中国古代王朝中经常被统治者借鉴。请以西汉王朝为例

35、,简要说明统治者是如何利用三家思想治国理政的。(3)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当今新加坡如何体现儒学的社会价值。【答案】(1)儒家:仁(仁者爱人),礼(克己复礼),为政以德;道家:“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清静无为(无为而治);法家: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2)西汉初年,经济凋敝、财力匮乏,统治者推崇以道家思想为主的“黄老之学”,“与民休息”,国家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西汉中期,汉武帝适应“有为”的需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与此同时,汉武帝“儒表法里”,强化中央集权,使西汉出现强盛局面。(3)汲取儒家君子品格的价值观进行道德教育;对儒家伦理进行现代转化,提

36、出了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共同价值观。【解析】【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主张仁(仁者爱人),礼(克己复礼),为政以德;道家主张“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清静无为(无为而治);法家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经济凋敝、财力匮乏,统治者推崇以道家思想为主的“黄老之学”,“与民休息”,国家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西汉中期,汉武帝适应“有为”的需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与此同时,汉武帝“儒表法里”,强化中央集权,使西汉出现强盛局面。(3)根据材料“ 新加坡主要汲取儒家的君子品格的价值观,这是与新加坡道德教育直接相关的基本因素”

37、可归纳出汲取儒家君子品格的价值观进行道德教育;根据材料“把他们理解的重整体、重义务、重责任的儒家伦理道德进行现代化”可归纳出对儒家伦理进行现代转化,提出了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共同价值观。32. 宋代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北宋开国前后,四川通行的是铁钱。铁钱体重值小,买卖交易用钱量大。大铁钱每千枚重二十五斤,小铁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买一匹绢,需用二万个小铁钱,重量共达一百三十斤,得用车载驴驮,极为不便。于是在淳化、至道年间出现了交子。摘编自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材料二 “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

38、闹”。“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华处人物嘈杂,灯火照天,每至四鼓罢”摘编自吴自牧梦粱录材料三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中国人首次大规模从事对外贸易,不再主要依靠外国中间商。此外,同样重要的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后来的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出现交子的原因。(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3)试举一例分析说明宋代商品经济发

39、展对同时期思想文化产生的影响。【答案】(1)铁钱体重值小,交子作为纸币使用方便;商品经济的发展。(2)表现:市全面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纸币的出现与使用;以商业为中心的大城市出现;海外贸易发达。(3)举例: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儒家伦理秩序,程朱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伴随商品经济发展,反映市民生活宋词、话本、民间风情画兴起;海外贸易繁荣,推动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举出一例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也可得分。)【解析】【详解】(1)根据“铁钱体重值小,买卖交易用钱量大。得用车载驴驮,极为不便”得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铁钱体重值小,使用不便,交子作为纸币使用方便。(2)表现:综合材料内容可从市突破了时空限

40、制、纸币出现、大城市出现和海外贸易发达等方面概括其表现。(3)举例: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儒家伦理秩序,程朱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伴随商品经济发展,反映市民生活的宋词、话本、民间风情画兴起;海外贸易繁荣,推动指南针应用于航海。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683年,康熙帝派施琅率领水师击败郑氏集团,进駐台湾,“百姓壶浆相继于路,海兵皆预制清朝旗号以迎王师”。随后,在台湾问题的处理上朝野之间意见分歧。施琅力排众议,主张坚守台湾。他认为台湾是“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而且“野沃土膏,物产利溥”。特别是他很有远见地意识到若弃而不守,西方殖民主义者必利用台湾,“窃窺边场

41、,逼进民庭,乃种祸后来,沿海诸省断难晏然”,遗患后世。因此,他认为台湾“即为不毛之荒壤,必借内地挽转运輸,亦断断乎其不可弃”。在他的坚持下,康熙帝始决定坚守台湾,在台湾设台湾府,下辖台湾、诸罗、凤山三县,隶属福建省。台湾、厦门合派一道员管辖。台湾重新统一于清王朝中央政府的管辖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施琅对统一台湾的贡献。(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评述:施琅进驻台湾,把台湾纳入统一政权管理之下,这符合台湾人民的愿望,符合国家统一的潮流。施琅具有战略眼光,他清醒地认识到台湾对巩固国防、防御外来侵略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开发台湾的经济价值。施琅的建议对清政

42、府设置台湾府,加强对台湾的管辖产生了直接影响。施琅的做法和建议,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各民族的愿望,他为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国防的巩固做出了突出贡献。【解析】【详解】评述:根据材料“康熙帝派施琅率领水师击败郑氏集团,进駐台湾”“百姓壶浆相继于路,海兵皆预制清朝旗号以迎王师”可知,施琅进驻台湾,把台湾纳入统一政权的管理之下,这符合台湾人民的愿望,符合国家统一的潮流。根据材料“野沃土膏,物产利溥”“若弃而不守,西方殖民主义者必利用台湾,窃窺边场,逼进民庭,乃种祸后来,沿海诸省断难晏然”可知,施琅具有战略眼光,他清醒地认识到台湾对巩固国防、防御外来侵略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开发台湾的经济价值。根据材料“在他的坚持下,康熙帝始决定坚守台湾,在台湾设台湾府,下辖台湾、诸罗、凤山三县,隶属福建省。台湾、厦门合派一道员管辖。台湾重新统一于清王朝中央政府的管辖”可知,施琅的建议对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加强对台湾的管辖产生了直接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施琅的做法和建议,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各民族的愿望,他为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国防的巩固做出了突出贡献。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