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情盘点考查方式考向预测高考侧重于对经济和政治领域改革的考查。经济领域多选取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古今重大问题进行命题。既包含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与管理层面的问题,也包含公职人员、普通民众的薪酬、赋税等方面的改革。政治领域侧重于立法、政治制度的创新、军事机制的调整等问题高考重在考查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以及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让考生通过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频繁使用“概括”“指出”“说明”与“简析”(“分析”)等设问提示语,求答语则多集中于“背景”“原因”“内容”“作用”“意义”和“影响”上,总体
2、聚焦在概括(指出)改革的背景(原因)、特点或内容,以及简析改革的作用(意义、影响)上,以深刻认识改革内容与时代背景、历史影响之间的互动关系试题设计和题材的选取都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中共十九大提出的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理论以及将改革开放推向深入的理念,将会一定程度上影响改革部分知识点试题的命制一、古代中国的改革1商鞅变法(1)时间:公元前356年。(2)背景:战国时期,秦国落后于六国,秦孝公为富国强兵,任用商鞅实行变法。(3)内容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政治上: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普遍推行县制;制定秦律;建立严密
3、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思想上:“燔诗书而明法令”。(4)影响和评价: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较为彻底的一次改革运动,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2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孝文帝实行改革。(2)内容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和新的租调制;设立三长制,健全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政策和移风易俗,促进民族融合。(3)影响和评价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结束分裂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3王安石变法(1)时间:1069年。(2)背景: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造成冗官、冗兵和冗费
4、现象,形成积贫积弱局面,引起严重的社会危机。(3)内容理财之法:推行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强兵之法:整顿军队;推行保甲法、将兵法、保马法;设军器监等。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唯才用人等。(4)影响和评价增加了政府收入。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二、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1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背景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2)内容颁布“二一九法令”,废除农奴制。实行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改革。进行教育、军事方面的改革。(3)影响积极影响:废除农奴制,是俄国向近代化迈进的重要步
5、骤。消极影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2日本明治维新(1)背景明治维新之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封建落后。“黑船事件”后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武装倒幕,推翻了幕府统治,建立明治政府。(2)内容政治上:实行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实行四民平等;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经济上:殖产兴业;承认土地私有制,统一征收地税,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文化及生活习俗上:倡导“文明开化”。军事上:实行义务兵役制;改进军事装备;培养军事人才。(3)影响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成为先进的工业国;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亚洲第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对外推行侵略扩张政策,给
6、亚洲邻国造成了巨大的灾难。3戊戌变法(1)时间:1898年。(2)背景:中日甲午战争战败,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康梁维新思想的传播。(3)内容政治上:告诫廷臣舍旧图新,力行新政;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谕令各省督抚举荐新政人才;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准其自谋生计;等等。经济上: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农工商业;奖励创新发明;设立铁路、矿务总局,鼓励商办铁路、矿业;改革财政;兴办邮政,裁撤驿站。文化教育上: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在各地成立中小学堂,在京师设立大学堂,筹设专门学堂;鼓励私人办学,选派学生到海外留学;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设立
7、译书局,组织翻译外国书刊。军事上:裁汰旧军,编练新军。(4)影响:是一次爱国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一、改革的分类以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古今中外的改革进行不同的分类:1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2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3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社会的改革、封建主义性质的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和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1)奴隶社会的改革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管仲改革。(2)封建主义性质的改革确立
8、封建制度的改革:商鞅变法。封建社会内部的改革: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宗教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洋务运动。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3)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改革:罗斯福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福利政策的改革。(4)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改革、东欧改革、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改革开放。二、归纳“改革背景”的一般方法1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根本原因。2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3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三大
9、矛盾导致政治危机)外患(民族危机)必要条件。4改革力量:阶级条件组织条件。5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件主观条件。6外部因素: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因。三、关于改革的评价1标准(1)坚持社会发展的标准。(2)坚持历史的标准。(3)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坚持阶级斗争的观点。(4)重视历史发展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5)注意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6)改革的成败不能以改革者个人的结局来判断,而应重视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7)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2基本思路(1)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历史要求。(
10、2)然后再看这次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违背了这一历史发展的要求。3社会效果: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等角度分析。四、正确认识与评价改革1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注定了改革中也充满了多样性与复杂性(1)改革是统治者希望通过和平的、没有暴力的方式来完善社会制度并巩固自己的统治,因此,任何改革都并非是一帆风顺、波澜不惊的。其中或有着来自统治阶级内部的阻力,或有着其他阶层人民的不满例如,中国的王安石变法,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与冲突,最终使得这次改革遭到失败。(2)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必然的,然而其中也包含了许多的偶然因素,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充满了多样性,由此,改革中也蕴含着多样性。同一时期、针对同一
11、目的的改革往往会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形成不同的结局。例如,同样是面临着被动挨打、被侵略局面的中国及其近邻日本,它们的统治阶级都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于是有了中国的戊戌变法和日本的明治维新,结果,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并最终迈上了军国主义道路,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却由于种种原因失败了。历史的发展是必然与偶然的结合,因此,改革中也充满了复杂性与多样性。2对于改革不仅要能正确认识它还应该能正确评价它(1)中国古代的商鞅变法中,商鞅最终遭车裂而死,变法的内容也被废止,变法遭到了失败,然而商鞅变法却使秦国自此走上了强盛的道路,并为秦一举灭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坚
12、实的基础,因此,从这一点来看,不能不说商鞅变法是成功的。(2)又如雅典的梭伦改革,梭伦因改革并未消失贵族与平民的矛盾被迫离开雅典,其改革也被迫终止,然而梭伦改革却对雅典的民主政治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雅典民主的基石,从这些内容来看又不能不说梭伦改革是成功的。总体说来,对待改革要客观而全面地进行评价,不能单纯地从其结果是失败或成功来下定论,所以同学们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事物,从各个方面综合分析和评价事物。3在改革中也并非没有一丝的流血牺牲,许多改革家就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遭车裂而死的商鞅、慷慨就义的戊戌六君子他们不仅仅是为统治者而改革,更重要的是为了他们心中的信念,为了他们心中的理想,为了
13、社会与国家。他们大多数都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具有崇高的品格,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这些便是本学习模块在情感目标上的内容。培养学生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他们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这在任何历史时期都是必需的,并且会对学生一生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以“史鉴功能”为抓手,隐性渗透当前的社会热点例1(2020全国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清末新政时期部分商务法规、章程内容商会简明章程(1904年)商务繁富之区设立商务总会,商务发达稍次之地则设商务分会商人通例(1904年)肯定商人的地位,规定享有的权利和应遵循的通行规则等公司律(1904年)规定公司的
14、创办程序、组织形式与经营方式,商办公司与官办公司、官商合办公司“享一体保护之利益”奖给商勋章程(1906年)凡制造新式机器者,奖以三等至一等商勋,赏加四品至二品顶戴华商办理农工商实业爵赏章程(1907年)凡集股创办企业的华商,根据资本额多少,可分别获一、二、三等子爵和三品卿、四品卿爵赏摘编自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等(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新政在振兴商务方面采取的措施。(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中的法规、章程对传统商业的突破性意义。(9分)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抓住清末新政的“新”,将清朝在社会转型时期所做的努力和值得肯定的一些举措作为思考的主线。第(1)问,可结合表格信
15、息从设立专门机构、提高商人地位、确立商业的法规章程等角度进行概括。第(2)问,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明确传统商业的经营环境、理念以及政府管理模式等,在此基础上对照表格中的法规、章程,推理出其对传统商业的突破性意义即可。答案(1)广泛组织商会;制定商律,保护商人开办公司的各项权益;对商人授予商勋和爵位。(2)否定了抑商政策,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动摇了传统义利观;突破了旧式商业组织的束缚。1(2019全国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
16、,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9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等信息可得出其自身认识的转变;根
17、据材料“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可得出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根据材料“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可得出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第(2)问,根据材料中有关制度局地位的信息可得出其地位是变法的核心机构;根据材料“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最终由皇帝裁决”可得出其注重维护皇帝权威;通过制度局的职能可得出其具有议院的性质。答案(1)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自身认识的转变。(2)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以“能力培养”为前提,着重强调教学目标的引领例2(2020全国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熙宁二年(1069年),宋廷开始精简军队,压
18、缩编制,到元丰八年(1085年)禁、厢军总数减为80万左右,比原先减少30多万。熙宁七年,开始实行“将兵法”,把当地各部分禁军以及有战斗力的厢兵、蕃兵、乡兵等,混合编组为“将”,下设“指挥”。每“将”自2 000多人至1万多人不等,通常为5 000人左右,设正、副将为长官,选择有作战经验和才能的人担任。诸将长官统领并训练本将士兵,以达到将知兵、兵知将的目的。将兵多数戍守本路,在本路辖区内更戍,但也有一部分将兵到指定的别路更戍。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实行将兵法的历史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王安石将兵法改革。(9分)解析第(1)问
19、,根据材料“宋廷开始精简军队,压缩编制”“把当地各部分禁军以及有战斗力的厢兵、蕃兵、乡兵等,混合编组为将,下设指挥”“选择有作战经验和才能的人担任兵知将的目的”“将兵多数戍守本路,在本路辖区内更戍”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评价要从军事出发,再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一分为二地分析。答案(1)冗兵众多,老弱兵士多;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战斗力下降,积贫积弱。(2)改变了宋军的编制,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减少军费开支,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政压力;未从根本上解决北宋的社会危机。2(2019全国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
20、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
21、映的思想流派。(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10分)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运用战国时期和曹魏时期中国社会不同的时代背景来分析爵位制度的发展情况。第(1)问,可结合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信息推理出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创设的制度的思想源泉应是法家思想;由曹魏依据的周礼与儒家思想所倡导的“礼”属于同一体系推理出“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第(2)问,可结合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推理出授予对象主要是军功的创建者军人,而曹魏的授予对象是群臣,即国家的官员。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秦国所处的时代推理出其在打破旧制度、促进国家
22、统一方面的积极作用;结合曹魏所处时代推理出司马氏家族力量的壮大和统一王朝基础的奠定。答案(1)“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2)对象:“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作用:“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例3(2020全国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农奴制改革前,俄国出口商品主要包括粮食、亚麻、兽皮、皮货、木材等,粮食占出口额的35%以上;进口商品主要为工业品,即工厂所需的机器和设备、颜料、皮棉、煤。从1822年起,俄国对进口商品实行高关税,对外国商品的输入进行限制。农
23、奴制改革后,俄国的出口结构中,农产品仍然占最大份额,粮食占出口额一半以上,主要出口英国。由于工业急需金属、机器和设备,俄国降低了保护关税税率,使进口机器的支出由18611865年的730万卢布增加到18761880年的4 680万卢布。到90年代,与改革前相比,俄国对外贸易额增加2倍以上。摘编自苏B.T.琼图洛夫等编苏联经济史(1)根据材料,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前后对外贸易的变化。(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对外贸易发生变化的原因。(9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俄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可得出粮食出口份额增加和进口机器设备增加;从关税税率的变化可得出进口关税税率降低。第(2)问,
2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促进俄国社会经济发展、农产品商品化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答案(1)以粮食为主的出口数量和以机器设备为主的进口数量明显增加;进口关税税率降低。(2)改革促进了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商品化发展,国际粮食需求扩大;资本主义发展需要设备、资金和市场,工业化进程加快。3(2019全国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行“四民平等”,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25%以上,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30年期公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
25、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政府派兵镇压,史称“西南战争”。战争历时8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武士阶级逐渐消亡。摘编自日坂本太郎日本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及其原因。(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治政府在“西南战争”中取胜的意义。(6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等信息分别概括说明中下级武士在明治
26、维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即可;根据中下级武士的处境和思想认识分析前期的原因;根据材料“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等信息说明后期的原因。第(2)问,根据材料“战争历时8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武士阶级逐渐消亡”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有助于政局稳定、改革深入、近代化的发展等方面分析作答。答案(1)作用:前期为推动领导力量;后期为阻碍反对势力。原因:前期:在武士阶级中地位低下,俸禄微薄,接触西方思想,反对幕府;后期:明治维新改革的深入触及到中下级武士的利益,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被取消;难以适应向近代社会的转变,生存艰难。(2)保证了明治政府的稳定;有利于改革的推进;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