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学年度下学期高一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如果诗可以看作一切艺术的核心,那么诗歌的兴衰,可以说明艺术在一个时代的一般命运。在以往的时代,无论东方还是西方,诗人都拥有崇高的地位,甚至被喻为无冕之王,尤其是古代中国,简直就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则被赋予了动天地而泣鬼神、和四时而育万物的力量。现在,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不但诗歌已经被远远地边缘化,文学也已经被宣告即将终结。以往时代的文学艺术之所以具有恢弘的力量,那是因为它是与天地宇宙共生一体的。用舍勒的话说:诗人是最深切地根植于地球和自然的幽深处的人,产生所
2、有自然现象的原生的自然中的人。文学的力量亦即人的精神力量,原来是植根于天地自然之中的。所以,当天地自然蒙受贬抑、伤害、羞辱、遗弃的时候,文学艺术也就失去了它的根本,也就必然衰败枯萎下来。现代工业社会已经剥夺了人对自然界的直接体验,使人们远离事物的原生态。正如同曼德所说:当我们居住于城市中,人与地球的直接体验就无从谈起了。事实上,所有的体验可以说都是间接的。所有植被也被人类的思维所局限、被人类按其品味任意改变;野生动物消失殆尽、多石地带不见了踪影、花开花落的反复循环也不复存在。甚至连昼夜也无区分。这样的生活现实,无论是对于诗歌的创造者还是鉴赏者,都是要命的,因为诗歌已经失去了它的生命之根。也有人
3、把信息时代的电子艺术、数码艺术看作艺术工程的重建。曼德则认为重建的已经不是艺术,起码已经不是原来的在我们自己的生命之中生根发芽的文学艺术。在语言已经严重蜕变的时代,诗人还能有什么回天之力呢?在语言干涸的泥潭中,写诗注定要变得越来越艰难,即使真有不甘失败的诗人,最好的结局恐怕只能是与这个时代的语言同归于尽。文学艺术遭遇到的,实际上也是一场生态灾难。而文学批评本该对身陷艰难时世中的文学艺术伸出援手,遗憾的是无论西方东方,文学批评这次全都显得异常麻木迟钝。在这个精神气息异常稀薄的时代,原本已经有待拯救的文学艺术,是否还可能成为拯救者呢?回答应当是肯定的,尤其在生态领域更是如此。21世纪初,时代的格局
4、已经悄悄发生了某些变化,现代史中的战无不胜者有可能成为被挑战的对象,而今日的待拯救者,比如自然生态与文学艺术则有可能担负起救助的使命。在人类社会的那个最初的原点,诗歌、艺术曾经就是人类的生长、繁衍、创造、自娱、憧憬、期盼,就是人类生活本身,就是吹拂在天地神人之间的和风,就是灌注在自然万物之中的灵气,就是人生的绝对使命最高存在。人类曾经与诗歌、艺术一道成长发育,凭靠着诗歌与艺术栖居于天地自然之中而不是凌驾于天地自然之上或对峙于天地自然之外。(摘编自鲁枢元重振文学艺术的自然之维)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诗人都拥有崇高的地位,甚至被喻为“无冕之王”,诗歌可
5、以看作一切艺术的核心,具有重要的地位。B. 天地自然是文学艺术的根本,两者关系密切,它们的割裂或分离,会导致以往文学艺术失去产生恢弘力量的动因。C. 现在,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面对身陷艰难时世中的文学艺术,文学批评都表现得异常麻木迟钝,不能担负起拯救的责任。D. 时代的格局发生变化后,原本战无不胜者有可能难以持续,而今日的待拯救者则有可能担负起救助的使命。2. 根据文意,下列现象中,不能证明“当我们居住于城市中,人与地球的直接体验就无从谈起了”这一说法的一项是A. 到处铺满的水泥地覆盖住了一切原本可从土壤里生长出来的植物。B. 各种高大密集的建筑物遮住了我们的视线,难以看到自然美景。C. 各种
6、美术绘画作品的欣赏,无形中加深了我们对自然山水的理解。D. 我们的饮用水是从水龙头里流出来,而不是来自溪流或蓝天。3. 关于“文学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学的力量亦即人的精神力量,原来是植根于天地自然之中的,文学艺术丧失天地自然,必然会衰败枯萎。B. 当天地自然蒙受贬抑、伤害、羞辱、遗弃的时候,精神气息变得异常稀薄,文学艺术和自然能够担负起互相救助的责任。C. 在语言已经严重蜕变的时代,依赖语言建构起来的文学艺术所遭遇的,实际上是一场自然的生态灾难。D. 人类能栖居于天地自然之中而不是凌驾于天地自然之上或对峙于天地自然之外,是因为得益于文学艺术。【答案】1. B
7、 2. D 3. A【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无论东方还是西方,诗人都拥有崇高的地位,甚至被喻为无冕之王,”错误,文章第一段说的是“在以往的时代,无论东方还是西方,诗人都拥有崇高的地位,甚至被喻为无冕之王”,文中指出这是“在以往的时代”,选项忽略了这一限制词。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
8、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
9、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如本题的A项,选项忽略了文中“在以往的时代”这一时间上的限制。【2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根据文意,下列现象中,不能证明当我们居住于城市中,人与地球的直接体验就无从谈起了这一说法的一项”,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题干给出的观点是“当我们居住于城市中,人与地球的直接体验就无从谈起了”,四个选项相当于论据,其中ABD
10、三项都可以证明这一观点,都可以作为这一观点成立的论据。而C项,“各种美术绘画作品的欣赏,无形中加深了我们对自然山水的理解”,艺术欣赏加深我们对自然山水的理解,但并不能证明“人与地球的直接体验”就不存在了。【3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关于文学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B项,“文学艺术和自然能够担负起互相救助的责任”错
11、误,文章第二段只是说“所以,当天地自然蒙受贬抑、伤害、羞辱、遗弃的时候,文学艺术也就失去了它的根本,也就必然衰败枯萎下来”,并没有表达“文学艺术和自然能够担负起互相救助的责任”这个意思。(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文章,完成下列小题。鸿德茶庄李金海天已放亮,雪还在下个不停。鸿德茶庄的掌柜赵四爷顶着风雪来到了他的店铺。每天这个时辰准时打开店铺的大门,是雷打不动的规矩。喝茶有讲究,做茶的生意,更要讲究个德行和诚信。赵四爷老远就看到店铺的一角簇着一堆黑乎乎的东西,走近一瞧,大吃一惊,原来是一个人。这是一个小年轻,半边身子已被雪染白,上身棉袄袖口的棉絮都秃噜出来了,这会儿,年轻人睡
12、着了,那被风吹皴了的脸上,有明显的伤痕。赵四爷叹口气,把小年轻摇醒。“你是做什么的?”“蟊贼,也要饭。”小年轻揉揉眼睛,直瞪着赵四爷。赵四爷仔细打量着小年轻。“脸上”小年轻挠挠头。“做事欠点。”“欠点就对了,不欠你就完了!”赵四爷狠狠地说。小年轻郑重站起身。赵四爷再次上下打量他。这小年轻中等偏上的个头儿,此时睡眼惺忪,但有几分神采。他弱弱地向赵四爷讨口饭吃,赵四爷却说:“以后就跟我卖茶吧!”小年轻扑通跪了下来。赵四爷问他叫什么名字。小年轻答:“没名字,爷就给我取个吧!”赵四爷略一沉吟,说:“就叫大贵吧。”这是大贵的聪明之处,让四爷给他取个名字。赵四爷阅人颇深,不会看走了眼。眼下,店里正要雇俩伙
13、计,算是就地取材了。此外,他还是个心中有佛的人,见不得有人受苦受难。大贵在鸿德茶庄待了下来。年轻人一捯饬,眉清目秀,一表人才。他学东西快,记性好,活络劲儿一点都不缺乏。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知恩图报,对赵四爷绝无二心。在这条商贾云集的街道上,茶庄有两家,除了鸿德茶庄,街西头还有一家,与鸿德茶庄规模相当,两家茶庄往来较为密切,既是生意上的伙伴,又是竞争的对手。闲暇时,两位掌柜凑到一起,泡上一壶好茶,细细念叨起国事家事茶事。赵四爷有一独生女儿,已到了婚嫁的年龄,姑娘长相俊俏,懂事知礼。她有时也到店里来,一来二往,和大贵也就熟了。赵四爷心里有了底。近来,赵四爷愁容满面。原来,鸿德茶庄有一个固定的大客户
14、,住在二百里开外的一个镇子上,每年,满载货物的大车向镇上跑好多趟,可前些日子换了掌柜后,人家进货的地方就换成街西头那家茶庄了。大贵安慰四爷:“爷不用愁,生意场上的事说变就变”“你懂什么!”四爷嫌大贵多嘴。十几天后,转向街西头那家的大客户却主动找上门来了,先要一车货,后续的进货就固定在鸿德茶庄了。赵四爷转忧为喜。但他再邀街西头茶庄的掌柜喝茶时,被婉辞谢绝了。这天,街西头茶庄的一个胖伙计来到了鸿德茶庄,求四爷收留他。原来,就在前几天,这胖伙计负责去二百里之外的镇上送了一趟货,货物很顺利地交接了,可两天后人家找了过来,原因是一包货物里竟掺了沙土。掌柜和胖伙计当然不认账,交涉无果,来客只好悻悻走人了。
15、就在当天,胖伙计就被掌柜辞退了。胖伙计说了事情的原因后,又向四爷介绍自己对茶道的精通。赵四爷沉吟良久,说道:“我不能留你。你看不好自家的货物,照样看不好鸿德茶庄的。”胖伙计走后,赵四爷把大贵叫了过来:“买卖好起来了,是你的功劳!”大贵低下了头。这桩生意的扭转,确是大贵一手策划和操办的。那天,大贵带上一个人,悄悄地跟踪着街西头茶庄送货的大车,天杀黑时,送货人宿在了路边的一家客栈。夜半时分,大贵先把看门的狗给药晕了,然后潜进了停放大车的后院。他们打开缚车的绳索,向一包货物里掺进了事先准备好的沙土。赵四爷长叹一口气:“你比我更会做买卖,但我不能留你了。”大贵收拾好自己的东西,过来给赵四爷砰砰砰磕了三
16、个响头,站起身,走出了鸿德茶庄。第三天,当赵四爷知道女儿跟大贵逃走的消息后,他并没有过多的惊讶和悲伤。(选自小小说月刊2016年第10期,有删改)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 在赵四爷看来,喝茶和做茶的生意,都要讲究德行和诚信,因此,每天他总是准时打开店铺的大门,这是雷打不动的。B. 大贵聪明、活络,是个难得的人才,最重要的是他知恩图报,对赵四爷忠心耿耿,从后文他给街西头茶庄货里放沙土可以看出。C. 赵四爷的生意好转之后,再邀街西头茶庄的掌柜喝茶,被婉辞谢绝了,这说明街西头茶庄掌柜的嫉妒心很强,看不得别人比自己好。D. 送走胖伙计后,赵四爷对大贵说“买卖好起来了,是
17、你的功劳”,这里一语双关,表面上在夸赞大贵,实际上告诉大贵他知道了事情的真相。5. 赵四爷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并分析。6. 对大贵在街西头茶庄的货中放沙土的行为,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及现实谈谈你的看法。【答案】4. C 5. (1)在结构上:设置悬念,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做铺垫;(2)在人物塑造上:表达母亲对儿子的深情,侧面表现了军人在家也是一个好儿子;(3)从主题表达上:通过母亲在风雪中的焦灼与失望,表现军人付出的巨大牺牲,赞美了军人的无私奉献。 6. 从内容上讲是合理的:“回家过年”的故事的主体,主体部分写母亲盼儿回家过年,结尾部分写儿子的照片“回家过年”。从结构上讲是合理的
18、:“回家过年”的情节贯穿全文,使叙事结构严谨。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讲是合理的:母亲盼儿回家过年,表现的是浓浓的母爱;儿子只有照片回家过年,表现的是军人为国奉献的精神。从主题上讲是合理的:“回家过年”的愿望与最终未能回家的结局,形成矛盾,突出了军人为了国家舍小家的精神之伟大。【解析】【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A项,原文并没有说“喝茶”需要讲究德行和诚信;此外,“因此”之后的内容有强加因果之嫌。B项,从后文大贵给街西头茶庄货里放沙土一事可知,大贵此举缺乏诚信,因而说他是“难得的人才”表述不当。C项,“说明街西头茶庄掌柜的嫉妒心很强,看不得别人比自己好”不当,赵四爷
19、“被婉辞谢绝”的原因应该是街西头茶庄掌柜的知道了真相。点睛: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物形象分析。文章主要叙述了三个情节:一是收留大贵,二是生意好转,三是辞退大贵。结合这几个情节进行概括,不难分析出赵四爷的形象。【6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首先立足文本分析大贵在街西头茶庄的货中放沙土的行为,大贵做
20、法的根本错误就在于违背了诚信这一基本原则,所以可以先明确观点,然后再从文本的角度进行分析,最后引申到现实或自身,结合诚信的意义等进行分析。(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文章,完成下列小题林风眠:一卷20世纪艺术百科全书郭珊林风眠出生于广东梅州市梅江区,19岁赴欧游学,曾担任国立北平艺术专门学校(现中央美术学院)校长,也是国立艺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首任校长。他先后培养了一大批享誉世界的艺术大家,如吴冠中、李可染、赵无极、朱德群、苏天赐、席德进等。新文化运动的狂飙突进,抗战的滔天洪流,文革的牢狱之灾,远走香江的韬光晦迹,作为20世纪的同龄人,林风眠见证了百年来民族文化所遭受的
21、困厄与磨难、中西融合所历经的波折与流衍。诚如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所言:林风眠是一卷世纪性的艺术百科全书。从林风眠独特的个案身上,能看到百年知识分子艺术家的忠诚和激情,也能从他和时代的关系中去领会艺术家的责任,重新捡回那些被忽视的价值。1900年11月22日,林风眠出生于广东梅州市梅江区阁公岭村一个石匠家庭。同乡挚友林文铮曾用痛苦一词来概括林风眠毕生创作的基调。林风眠的艺术具有一种罕见的苦味(许江语),发源于命运开篇一抹寒凉的底色幼年时,母亲与人私奔未果,险被宗法私刑处死,后被卖到他乡,再无音讯。他因此大病一场,卧床半年,变得沉默寡言。1919年底,林风眠赴法勤工俭学。在欧6年,林风眠游学于法、
22、德,曾先后投师于法国第戎国立高等艺术学院和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柯尔蒙工作室。1924年5月,在法国斯特拉斯堡举行的中国美术展览会上,林风眠的作品引起轰动,尤其是高2米、长4.5米的油画巨作摸索。当时中国艺术评论的报道称,全幅布满古今伟人,从荷马、耶稣到托尔斯泰、歌德,个个相貌不特毕肖而描绘其精神,品性人格皆隐露于笔底,皆有摸索奥秘之深意。这幅笔法粗犷、写意,色调灰黑沉郁的作品,据说只用一天时间一气呵成。1926年,在蔡元培的提携之下,未满26岁的他被聘为北京艺专校长。两年后,又赴杭州出任我国第一所综合性国立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学院的首任校长。执掌中国南北两大美术阵营的十年时间里,林风眠在中国艺
23、坛一举成为众所仰望的风云人物,一度被称作艺术界的胡适之。在主持校政上,他抱定为中国艺术界打开一条血路的决心,投身改造艺术院校的事业。在北京,他力排众议,邀请当时被正统国画家讥为野狐禅的齐白石来校讲学,又大胆将裸体艺术引入教学;在杭州,他尝试将西画系与国画系合并,毫不避讳地延请与己观点针锋相对、强调国画独立性的潘天寿任教,颇具蔡元培兼容并包、唯才是举的风范。在社会活动中,他更矢志以我入地狱之精神,将美术作为开启民智、移风易俗的利器。他撰文、作画怒斥政治腐败,在白色恐怖下掩护进步学生;他发起、组织了以“艺术社会化”为宗旨的北京艺术大会,主办西湖博览会艺术馆;1928年,他在杭州牵头组建了“艺术运动
24、社”,发出了集中全国艺术界之新力量促成新时代艺术之实现的豪迈新声。抗战爆发后,经历迁徙、并校、学潮和辞职等一系列风波,林风眠将妻儿安置于上海,辗转浙、赣、湘、云贵及香港、越南,避居重庆,从少年得志、才彦环绕的艺专校长猝然跌入残山剩水、乡野民丛,由此迎来了一生由显转隐的分水岭。林风眠坚持艺术的非功利主义态度,拒绝转投写实主义,不喜欢照相式刻板与平俗,理由是在艺术的价值上是微细的。他将精力集中于宣纸彩墨创作,偏爱风景、花鸟、仕女、苗疆与戏曲人物等小众题材;在技法与材质上,他打破油画、水粉、国画等边界,探索方形构图、瓷绘笔线、空间糅合、光线透视、色墨层叠等形式构成,将西方的写实与东方的写意进行挪移、
25、错置、嫁接和重组。1977年,林风眠在叶剑英家族的帮助下被批准出国探亲,赴巴西探望阔别20年的妻女,此后移居香港。客居香港的10多年间,林风眠先后在日本、法国、香港、台湾成功举办个展。1991年7月,林风眠突发心脏病入院,绝笔之作是应邀为傅雷纪念音乐会题字。一个月之后,一代宗师长眠香江。(节选自人民周刊2016年第12期,有删改)相关链接在香港,林风眠听闻有爱国华侨愿意捐款在其杭州故居建纪念馆,他婉言谢绝,表示愿将资助之经费,用于培养青年深造。有人建议将款项命名为“林风眠奖学金”,他说:“那就应该从我自己的口袋里拿出钱来,不能占个空名。”许江用细腻的文字为林风眠描绘了一幅永恒的肖像:“鼻梁之上
26、立着圆拱顶一般的隆光引着你潜入他的内心。”“这眼中有火,而双唇却又似冰一样的沉默。”林风眠仿佛知道那悲惨而恢宏的命运的意义,“他从孤寂中产生对孤寂的爱,并把这种爱化作艺术的烈焰,温暖着他的时代和人间”。7. 下列对林风眠坚持艺术的非功利主义态度,拒绝转投写实主义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林风眠拒绝“照相式刻板与平俗”的写实主义,因为它们的艺术价值微小。B. 林风眠大胆将裸体艺术引入教学,尝试将西画系与国画系合并,体现出超乎常人的胆识。C. 林风眠将精力集中于宣纸彩墨创作,偏爱“小众”题材,体现了他非功利主义的艺术态度。D. 在技法与材质上,林风眠打破画种边界,探索画作的形式构成,将写实与写意
27、进行贯通,表现了兼容并包的艺术创作理念。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 林风眠出生于广东梅州市梅江区阁公岭村一个石匠家庭。幼年时,因为家中的一段痛苦经历,他的艺术创作也带有一种“痛苦”的基调。B. 林风眠的作品笔法粗犷、写意,色调灰黑沉郁,在法国斯特拉斯堡举行的中国美术展览会上,引起轰动。C. 林风眠担任北京艺专校长后,又赴杭州出任我国第一所综合性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学院”的首任校长,因而,他拥有了“艺术界的胡适之”的美誉。D. 林风眠投身“改造艺术院校”的事业,组建了“艺术运动社”,倡导“集中全国艺术界之新力量”“促成新时代艺术之实现”。E. 林风眠一生中,命运多
28、舛,有显有隐,但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始终没有改变,而在艺术创作方面则时有融通,革新创造。9. 林风眠的人生经历丰富、坎坷,但也正是这样一种不平凡的人生境遇造成了他优秀的艺术品质。林风眠的经历与他一生所取得的成就有何关系?请简要概括分析。【答案】7. B 8. AE 9. 幼年母亲离去,让他对痛苦有了更深刻的感知,从孤寂中产生的爱影响了他的艺术创作;赴欧留学,他又了展示艺术才华的机遇,为以后“改造艺术院校”的宏愿奠定基础;执掌中国南北两大美术阵营,他主持校政、社会活动都开风气之先;避居重庆,他淡泊名利,依然坚守非功利的艺术创作态度,进行艺术方面的革新。【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及
29、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本题要求选出“对林风眠坚持艺术的非功利主义态度,拒绝转投写实主义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林风眠大胆将裸体艺术引入教学,尝试将西画系与国画系合并,体现出超乎常人的胆识”讲的是林风眠在“改造艺术院校”方面的举措,属于张冠李戴。故选B。【8题详解】本考查筛选整合分析概括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
30、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要求选出“根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B项,“笔法粗犷、写意,色调灰黑沉郁”只是对他的作品摸索的评论,不能涵盖林风眠的全部作品。C项,强加因果,林风眠担任校长并不能成为他拥有“艺术界的胡适之”美誉的原因。D项,“组建了艺术运动社”不属于“改造艺术院校的事业”的内容。故选AE。【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划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本题要求简概括分析,林风眠的人生
31、经历丰富、坎坷,但也正是这样一种不平凡的人生境遇造成了他优秀的艺术品质。林风眠的经历与他一生所取得的成就有何关系。解答本题,要依据文本的顺序,将传主的人生经历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幼年时期、赴欧留学时期、执掌中国南北两大美术阵营主持校政时期及避居重庆,在联系文本内容,概括不同时期的人生境遇对传主所取得的成就产生的影响,然后分条作答。【点睛】信息筛选类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信息筛选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
32、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段尾的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余珊,字德辉,桐城人。正德三年进士。授行人,擢御史。庶吉士许成名等罢教习,留翰林十七人。珊以为滥,疏论之。语侵内阁,不纳。巡盐长芦,发中官奸利事。为所诬,械系诏狱,谪安陆判官。移知澧州。世宗立,擢江西佥事,讨平梅花峒贼。迁四川副使,备兵威、茂。嘉靖四年二月应诏陈十渐:纪纲之颓,风俗之坏,国势之衰,外裔之强,邦本之摇,人才之凋,言路之塞,邪正之淆,君臣之暌,灾异之臻。“此十者,天子有一
33、,无以保四海。陛下圣明,何以致此,无乃辅弼召之欤。窃见今日之为辅弼第一人者,徒以奸佞,伴食怙恩,致上激天变,下召民灾,中失物望。臣逆知其非天下之第一流,而陛下乃任信之,不至于鱼烂不已。愿亟去其人,更求才兼文武如前大学士杨一清,老成厚重如今大学士石珤者,并置左右,庶弊政可除,天下可治。臣又闻献皇帝好贤下士,容物恕人,天下所共知也。今议礼诸臣,一言未合,辄以悖逆加之。谪配死徙,朝宁为空。此岂献皇帝意?非其意,虽尊以天下,无当也。陛下何不起而用之,使骏奔清庙,以慰献皇帝在天之灵哉!”疏反覆万四千言最为剀切帝付之所司其所斥辅弼第一人谓费宏也。珊律己清严居官有威惠。外艰归,士民祠之名宦。后副使胡东皋谒祠
34、,独顾珊叹曰:“此吾师也。”服阙,以故官莅广东。终四川按察使。注献皇帝:兴献王朱祐杬,明宪宗之子,明世宗嘉靖帝的生父,被追封为兴献皇帝。10. 对下列断句,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 疏反覆万四千言/最为剀切/帝付之所司/其所斥辅弼/第一人谓费宏/也珊律己/清严居官/有威惠。B. 疏反覆万四千言/最为剀切/帝付之/所司其所/斥辅弼第一人谓费宏也/珊律己/清严居官有威惠。C. 疏反覆万四千言/最为剀切/帝付之所司/其所斥辅弼第一人/谓费宏也/珊律己清严/居官有威惠。D. 疏反覆万四千言/最为剀切/帝付之所司/其所斥辅弼/第一人谓费宏/也珊律己/清严居官有威惠。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35、,不正确的一项是A. 内阁,最早出现于明朝,其最高领导称首辅,其次为次辅,其余皆称群辅。B. 外艰,是指外任,到边关任职。古代官员离开京城外调做官称为“出”,一般有贬谪意。C. 诏狱,是皇帝直接监管的监狱,罪犯多是皇帝亲自下诏书定罪的高级官员。D. 四海,古代认为中国的四周环海,因而称四方为四海,用来指称天下、国家。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余珊早年官微,言轻招祸。他批评朝廷任用的官员过多,而且牵扯到内阁官员,建议不被采纳;他揭发宦官谋取私利,反被诬陷,遭牢狱之灾。B. 余珊直言敢谏,不惧权威。他做四川副使时,应诏进言,直指朝廷存在的十种潜在弊端。C. 余珊奉
36、诏上奏,态度鲜明。他在奏章中指出当朝首辅费宏不称职,建议尽快除去他,也指出应善待重用杨一清、石珤等人。D. 余珊恩威并施,受人爱戴。他为官威严而有恩惠,士人百姓将他列为名宦为他立了生祠,被胡东皋尊奉为师。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陛下圣明,何以致此,无乃辅弼召之欤。(2)臣又闻献皇帝好贤下士,容物恕人,天下所共知也。【答案】10. C 11. B 12. C 13. (1)陛下圣明,怎么会到了这种地步,恐怕是辅佐的臣子招致的吧?(2)我又听说献皇帝尊重贤士,包容、体谅他人,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解析】【10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
37、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根据名词代词“疏”“言”“帝”“人”“费宏”“珊”“己”“官”“威惠”,虚词“为”“之”“所”“其”“也”,“所司”指“主管部门”,“付之所司”意思是“把它交给主管部门”,“之”和“所司”作“付”的宾语,“帝”为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其”代指奏章,“第一人”作“辅弼”的定语,属于定语后置,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再结合本句意思:余珊的奏章反复陈述共有一万四千字,痛切要害,皇上将其交付给主管部门。奏章中所斥责的輔佐大臣
38、第一人,就是费宏。余珊律己清正严明,为官威严而有恩惠。句子可以断开为:疏反覆万四千言/最为剀切/帝付之所司/其所斥辅弼第一人/谓费宏也/珊律己清严/居官有威惠。故选C。【11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B项,“外艰,是指外任,到边关任职”说法错误,古代外艰是指父亲去世。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
39、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指出应善待重用杨一清、石珤等人”说法错误,文中说“更求才兼文武如前大学士杨一清,老成厚重如今大学士石珤者”,意思是寻求像杨一清、石一样的人。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致”,到了;“何
40、以致此”,怎么会到了这种地步;“无乃欤”,恐怕是吧;“辅弼”,指辅佐的臣子;“召”,招致;“无乃辅弼召之欤”,恐怕是辅佐的臣子招致的吧。(2)中的“好贤下士”:尊重贤士;“容”,包容;“恕”,体谅;“物”,代指人;“容物恕人”,包容、体谅他人;“共”,都;“所共知”,所字结构,都知道的。【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
41、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余珊,字德辉,桐城人。正德三年进士。授官行人,提升为御史。庶吉士许成名等完成教习任务后,留在翰林院的有十七人。余珊认为过多,上奏章批评这件事。言语冒犯了内阁,没有被采纳。到长芦巡查盐务,揭发宦官不法谋取私利的事情。余珊被宦官诬陷,戴上刑具被关入监狱,被贬谪为安陆判官。后调任为澧州知州。世宗登位,提升余珊为江西佥事讨伐平定梅花峒的盗贼。升任四川副使,驻防威州和茂州一带。嘉靖四年二月奉诏奏陈十种潜在的弊病:網常法纪废弛,风俗败坏,国力衰微,外族势力强盛,国家的根本动摇,人才凋零,言路闭塞,奸邪正气混清,君臣相隔
42、,灾异出现。“这十种弊端,天子有其中的一个,就难以保住天下。陛下圣明,怎么会到了这种地步,恐怕是辅佐的臣子招致的吗?我私下观察现在作为辅佐第一人的人,他只奉承使奸,恃宪而不称职,以致上激起自然灾害,下使百姓遭灾,当中也失去人望。我知道他不是天下第一流的人物,但陛下还信任他,不到像鱼烂那样内乱而亡不罢休。希望陛下赶快除去此人,再寻求像前大学士杨一清那样文武皆备的人,像现在的大学士石珤这样老成持重的人,一同放在身边,或许朝廷的弊病可以除去,天下可望大治。我又听说献皇帝尊重贤士,包容、体谅他人,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现在参加议论大礼的诸位大臣,一句话不合皇上心意,就加给他悖逆的罪名。或貶谪或发配或处死
43、或迁徙,宁可让朝廷空无人才。这难道是献皇帝的意思?如果不是他的意思,那么即使尊他为天子,也是不应当的。陛下为何不起用他们,使俊才在朝廷中大展宏图,来告慰献皇帝的在天之灵呢?”余珊的奏章反复陈述共有一万四千字,痛切要害,皇上将其交付给主管部门。奏章中所斥责的輔佐大臣第一人,就是费宏。余珊律己清正严明,为官威严而有恩惠。因遭逢父丧回到家乡,士人百姓将他列为名宦,立了生祠。后来副使胡东皋前往祠堂拜谒,独自看着余珊的塑像感叹说:“这是我的老师啊。”服丧期满后,余珊以原官职到广东赴任。最后官至四川按察使。(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苏武庙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
44、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注温庭筠:晚唐诗人,此诗为咏史诗。甲帐:汉武帝所造的帐幕。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茂陵:汉武帝的陵墓。封侯印: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 首句“魂销”二字,真切传神地写出了苏武在异域渡过漫长岁月,骤见汉朝使者时,强烈复杂难以言表的激动心情。B. 颈联写苏武在匈奴时与出使时的人事变换,流露出恍如隔世的感慨。“非甲帐”意指不是武帝时的甲帐,隐含着对武帝
45、的追思。C. 颔联像两幅图画。一幅是望雁思归图,表现了苏武在胡地对祖国的思念。下一幅是荒塞归牧图,展现了苏武单调、孤寂的牧羊生活。D. 颈联用“逆挽法”,先说“回日”再说“去时”,调整时空顺序,“化板滞为跳脱”,在意思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诗的动荡离合之美。E. 尾联运用多种手法:借喻,用“茂陵”喻指去世的汉武帝;化用,“逝川”是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化用而出。15. 诗题为“苏武庙”,但诗中实写苏武庙的文字并不多,而是大量运用虚写来呈现内容。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答案】14. BE 15. 好处:大量运用虚写,通过想象,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苏武出使时英气勃发的情景,苏武
46、被扣留匈奴牧羊、思归的凄凉痛苦生活,以及回到汉朝后物非人也非、恍若隔世的感慨,以及对汉武帝的无限追思。塑造了一个爱国忠君、富有高尚民族气节的汉臣形象。思想情感:抒发了作者对苏武的崇敬赞美之情。晚唐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作者表彰民族气节,歌颂坚贞不屈,也是顺应时代的需要。(意思对即可给分)【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
47、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B项,“颈联写苏武在匈奴时与出使时的人事变换”中“在匈奴时”说法错误,应为“从匈奴回国时”。E项,“借喻”说法错误,应为“借代”。故选BE。【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手法技巧及情感能力。赏析诗歌手法,要首先指出诗歌运用的手法技巧,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如何运用该手法技巧的,最后指出运用该手法技巧有什么作用,或者表达了什么情感。赏析诗歌情感,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
48、求结合诗句分析。本题指出“诗题为苏武庙,但诗中实写苏武庙的文字并不多,而是大量运用虚写来呈现内容”,问“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本题有两个问,第一问解答,要结合“虚写”的作用进行分析,如“留下空白,让读者从虚中想象实,从实中体会虚,激发想象,增强吸引力;有虚有实,虚实结合,丰富内容,充满相关,增强表现力”等,解答时要结合诗句具体内容,要注意突出苏武的形象特点或苏武的经历。分析情感时既要结合诗歌中人物的品质,还要结合作者所处的年代晚唐的特点。在诗歌中提及这样一个有民族气节的人物,自然抒发了赞美之情,进而抒发歌颂不屈品格的情感。【点睛】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从题材入手
49、。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分析景物的色彩倾向。一般来说景物的色调和作者内心的情感是相辅相承的,暖色调和积极向上有关,冷色调和哀愁有关。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后面的注解。关注体现情感的重要词语。古代诗人特别注重关键词,并以此作为情感表达、意境营造的核心。如“残、缺、断、愁”等词语常与诗人内心的寂寞和孤寂有
50、关。(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_,_。(2)李商隐在锦瑟中“_,望帝春心托杜鹃。”运用典故,描绘了美好的情景、虚渺的梦境,把人生的恍惚和迷茫以及苦苦追寻的执着表现了出来。(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描写剑阁地势险要的句子是“_,_”。【答案】 (1). 寄蜉蝣于天地 (2). 渺沧海之一粟 (3). 庄生晓梦迷蝴蝶 (4). 一夫当关 (5). 万夫莫开【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
51、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蜉蝣、渺、沧、粟、晓、迷、当。【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
52、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贺岁档期,全国将有70余部新片粉墨登场,市场硝烟四起,名导新人集结,光“数星星”就吊足了观众的胃口。福建莆田市交通综合执法支队将公款吃喝“阵地”悄然转向更具隐蔽性的私人会所,这种采取潜藏“阵地”的方式吃喝,就能吃得心安理得吗?岂不是自欺欺人、遗害无穷。炙手可热的名校遭到冷遇,“天之骄子”受到社会指责,人们不禁要问:“大学生到底怎么了?”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专业的在线视频数据调研公司将应运而生,使建立更科学透
53、明的公共数据体系成为可能。这次运动会,小李得了冠军,骄傲的尾巴都翘到了天上,对朋友竟然也侧目而视。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能力。成语的运用要靠平时多积累。熟记其意义和用法。另外还要注意适用范围和对象是否准确,感情色彩是否得当,与语境是否矛盾或重复,是否有语法错误等,切忌望文生义,并注意一词多义现象。本题要求选出“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粉墨登场:化装上台演戏。今多比喻坏人经过一番乔装打扮爬上政治舞台。此句是描述对象是“全国将有70余部新片”,使用对象错误;心安理得:自以为道理上过得去,心里很坦然。使用正确;炙手可热:热得烫手。比喻权势
54、很大,气焰很盛,使人不敢接近。此句是形容的是“名校”。使用对象错误;应运而生:原指顺应天命而降生,后泛指随着某种形势而产生。使用正确;侧目而视:侧:斜着。斜着眼睛看人。形容憎恨或又怕又愤恨。根据前文“小李得了冠军,骄傲的尾巴都翘到了天上”,可知使用错误,不合语境。故选B。【点睛】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
55、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越来愈多的证据显示,如人造黄油、植物奶油等的人造反式脂肪会对人体造成多种危害,尤其是显著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B. 广西传统文化既具有典型的本土特色,又兼有受中原文化、客家文化、湘楚文化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其他特点。C. 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品牌的重要性不言自明,与会嘉宾都有一个共同的感慨: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却是品牌
56、小国。D. 百姓对垃圾分类工作肯定的背后,是浙江完备的顶层设计、各级政府配套的资金支持以及所有村民亲身参与的共同结果。【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与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本题要求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A项,搭配不当,“提高”和“危险”不搭配,将“提高”改为“增加”;B项,句式杂糅。“受中原文化、客家文化、湘楚文化共同影响下”句式杂糅,“受”和“下”任意去掉一个;D项,“背
57、后是共同结果”结构混乱,去掉“的共同结果”。故选C。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研究先秦诸子著作文本,研究先秦诸子著作目录版本,要探讨先秦诸子著作文本和先秦诸子思想之间的复杂关系。先秦诸子著作文本在文体形式上,有“语录体”和“对话体”,有“论文体”和“春秋体”。同时,先秦诸子著作文本还有“经”“说”“解”的差异,这就是文体形式的问题了,涉及文本作者、写作年代、写作地点及其各自表达的不同思想内容。A. 虽然 但 不仅 而且 / 也B. 既 也 不只 并且 一定 /C. 不是 而是 既 也 不仅 还D. 不但 而且 如果 就 当然 且【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
58、关联词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整体把握语段的意思,然后注意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根据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推断具体选用哪个关联词。本题,要结合常见关联词语的种类和特点以及句子中句意之间的关系,进行辨析。应该结合排除法进行答题。根据段意便知,“研究先秦诸子著作目录版本”是要否定的,“要探讨先秦诸子著作文本和先秦诸子思想之间的复杂关系”是要肯定的,所以应该使用“不是而是”,排除ABD。句之间是并列关系,所以使用“既也”;句之间是递进关系,所以使用“不仅还”。故选C。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字”是我们工作及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那
59、么,?关于汉字的起源,一直是我国学者研究的对象,直到最近几十年,我国考古学家才先后发布了一系列“安阳殷墟甲骨文”及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资料显示我国最早的汉字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晚期及人类社会早期在陶器上面刻画或彩绘出的符号,同时,还有少量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这些符号,距今已经有8000多年历史。由此可见,。【答案】 (1). 汉字是什么时候起源的呢 (2). 但一直没能确定汉字的起源时间 (3). 汉字历史悠久【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空注意后文“汉字的起源”,第空注意后面的“追溯到”,第空注意前文“距今已经有8
60、000多年历史”。点睛: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结尾严密。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如此题中的“什么时候起源”“起源时间”“历史悠久”在前后文都有相应的类似或语意相反的提示性的词语。21.下面是基塘生态农业循环桑蚕立体养殖图,请把这个流程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答案】桑蚕立体养殖过程:农民在池塘边种桑树,用桑叶养蚕,再把蚕的分泌物蚕沙投入鱼塘喂鱼,最后从池塘里挖塘泥为桑树提供肥料,这样形成一个良性的基塘生
61、态农业循环。【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图文转换的表达运用题,从整个图形来看,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所以先要确定好起点。从标题 “基塘生态农业循环桑蚕立体养殖图”来看,鱼塘应为循环的起点,然后按照循环的顺序,概述全面,要注意语言连贯性,字数的限制等。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杰克是一个嗜酒如命的人,后来因杀人罪而被判终身监禁。他有两个儿子,年龄相差才一岁,其中一个与他老爸一样有很重的酒瘾,靠偷窃和勒索为生,后来因故意杀人而坐牢。另一个儿子靠自己的不断努力,成了一家大公司的老板。为何同样环境熏陶下的兄
62、弟俩,命运截然不同呢?!与人们问起其中的原因时,两人的答案竟然是相同的:“碰上了这样的老子,我还能有什么办法呢?”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择一个侧面或角度构思一篇作文。不要脱离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答案】逆境出人才“逆境出人才”这个问题由来已久了。汉代大文学家、大史学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就曾有过这样的论述,“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常常成为持“逆境出人才”的观点的人的有力证据。的确,有些人身处逆境,仍然奋争,有所成就,但这决不是
63、说“逆境”和“出人才”可以划上等号。人才的产生能否,暂且不论。先说境遇,就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一番。现实中,恐怕没有谁能给“逆境”与“顺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指出其本质性差别,相反地,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又可以相互转化,变“逆境”为“顺境”或者变“顺境”为“逆境”。我们说,能促进事物发展的处境(包括社会的和自然的)便是所谓的“顺境”,阻碍事物发展的便是所谓的“逆境”。从这个观点出发,“逆境”不但不出人才,反而阻碍人才的产生。鲁迅先生曾提到晚清时有一个叫夏穗卿的人,听他的口气,夏穗卿的才气笼罩华夏,胜过一切古人。然而,当时的夏穗卿正处于怀才不遇的境况,过着“良马不得食而足”的生活,无奈的发出“帝杀黑龙
64、才仕隐,书飞赤鸟太平迟”的感(慨)叹,最后在默默无闻中死去,不为世人所知。我们是否可以说他就是在“逆境”中的一个人才呢?而在“逆境”中惨着扼杀的又岂止他一人!生活在“万马齐喑”的清朝的龚自珍,深感逆境对人才的摧残,矢志疗救“病梅”,但他没有成功。试想在那样的逆境中,没有一张“保命符”性命都难保全,又怎能谈得上成材呢?即使你有“韧之志”,是“超世之才”,也只有落个被埋没、被扼杀的结局。早在二十年代,鲁迅先生基于对逆境扼杀人才的认识,曾明确指出“恶意的批评杀害了无数天才的幼苗,天才的产生需要大量的“泥土”的培养”。退一步讲,如果一定说逆境对人才的产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话,也只能是一种激励作用,而决
65、不是必要条件。让我们再来研究一下报任安书,司马迁得出的结论是“大抵圣贤发奋之所为作也”又有多少人忽视了这“大抵”“发奋”而偏颇了史家的观点呢?再者,司马迁可以说是“逆境出人才”的典型事例了,但他并非遭受了宫刑后才有志于史记创作的,反而是宫刑的痛苦、屈辱差点结束了他的生命,正是完成史记的宏愿,使他忍受了非人的折磨,坚持活了下来,终于完成了永垂青史的伟大巨著史记。如果要考察他成功的原因的话,那只能说宏大的志向、坚韧的毅力使他战胜了逆境。所以我们说,倘是人才的种子,不论是落在恶劣的石缝中,还是长在肥沃的土壤里,他都能茁壮成长。如果不具备成材的素质,“逆境”会使其枯萎、夭折,“顺境”亦会使其萎靡、堕落
66、。我们要始终告戒自己的是!不论是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此而发奋努力,使自己成为对祖国、对人民的有用之才。【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有三个人物,父亲是两个儿子成长的环境,大儿子受到环境的影响,与父亲一样沦为罪人;二儿子却在同样的环境中成长为一个优秀、幸福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环境不是造就人的决定性条件,在相同的环境中,由于个人的信念、目标不同,结局也不同。行文中可以讨论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在相同的条件下,个人主观努力的程度不同,所取得的成绩和作出的贡献就会有很大的差别。另外,外因也具有影响作用:在外部条件不利的情况下,一个人要尽量抵制不利条件,削弱其不利影响,甚至创造条件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