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课时作业(三)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卫国商人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反映了()A各国实行“工商食官”政策B商人与国君矛盾尖锐C商人社会地位优越D私营工商业的兴起答案B解析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商人经济实力的壮大,其社会地位日益上升,控制经济,甚至左右政治,“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故选B项。2西汉流行着“刺绣文不如倚市门”的说法。这表明()A丝织业已经衰退B商业的不断繁荣C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D手工业者地位低下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史料的分析理解能力。题干含义指生产丝织品的不如贩卖丝织品的收入高,这从侧面反映了商业的繁荣。3“千里之远,数万之
2、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这段材料所反映的是()A白银大量使用 B榷场贸易繁盛C工商业繁荣 D交子的使用答案D解析从题干中的信息“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可知是交子的使用。4(2017山西运城学测模拟)陆游在稽山行中写道:“村村作蟹椴(亦可作簖),处处起鱼梁。陂放万头鸭,园履千畦姜。”这反映出当时()A南方经济相对落后且与外界隔绝B农村经济出现资本主义萌芽C耕织结合仍是主要生产方式D农副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宋代商业的发展。稽山行中描写当地发展渔业、饲养家禽以及种姜的情景。这些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农副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故D项正确;A项南方经济的封闭
3、,B项雇佣关系的形成,C项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出来,故A、B、C三项错误。5战国城市有固定的产品交易场所市。据史书记载,“市”上有金铺、粮铺、珠宝玉器铺、绸布铺、皮铺等,促使城市手工业竞相为“末作奇巧”,生产“悦在好玩”之品。此记载表明当时()A工商业以迎合贵族的需要为主B手工业促进了商业的繁荣C私有制促成手工业兴盛D从事商业利润丰厚答案A解析城市手工业竞相为“末作奇巧”,生产“悦在好玩”之品。可见工商业以迎合贵族的需要为主,故A项正确。6“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材料反映的现象应当发生于()A唐朝 B宋朝C明朝 D清朝答案A解析
4、从材料来看,它反映的是城市中有关“市”中交易的情况,“市”中交易受到政府的严格管理,开市与闭市都有时间上的严格规定,这应当属于唐朝的情况。宋朝以后城市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限制,市的启闭也不再由官方统一规定时间了。7(2017江苏扬州学测模拟)明朝著作五杂俎说:“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这一现象表明()A徽商的发展优于晋商B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C农村集市开始出现D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答案B解析“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指徽商,“山右”指晋商,商帮是地域性商人群体,故选B项。8(2017江苏淮安学测模拟)唐初唐六典记
5、载:“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晚唐夜看扬州市描述:“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A两者相互矛盾,所以不能判断唐代是否已有“夜市”B前者比后者具有权威性,可以判断唐代没有“夜市”C文学作品缺乏可信度,不能证明唐代出现“夜市”D两则材料时间不同,唐代后期可能已经存在“夜市”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中的两则信息反映了唐初和晚唐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从中可以看出,唐初商业活动有严格的时间限制,而晚唐时部分城市的夜市已比较兴盛。A、B、C三项都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故选D项。9(2017湖北荆州一模)明朝冯梦龙醒世恒言记江南民谣:“做天莫做四
6、月天,蚕要温和麦要寒。秧要日时麻要雨,采桑娘子要晴干。”诗句反映了()A手工业生产的雇佣关系 B经济作物种植得到重视C江南农业精耕细作状况 D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分工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材料中没有反映出雇佣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提及农民种麻采桑,经济作物种植得到重视,故B项正确;诗句主要反映江南经济作物的种植,而非粮食作物,与精耕细作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江南经济的区域分工,故D项错误。10(2017江苏南通学测模拟)梦粱录载:“杭城乃四方辐辏之地其余坊巷桥道,院落纵横,城内外数十万户口,莫如其数,处处各有茶坊、酒肆、面店。”据材料可知,此时的杭州城A“坊”与“市”界限已
7、经被打破B出现了区域性的商人群体C政府对商业活动有着严格的监管D政府在城中特定区域设市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北宋商业的特点。由题目中的文字信息“杭城乃四方辐辏之地,处处各有茶坊、酒肆、面店。”可知当时的杭州城“坊”与“市”界限已经被打破,故选A项。11(2017山东潍坊调研)在宋代,“发展众多,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交换市场,是沟通城乡的桥梁”。以上材料反映的经济现象是()A草市 B夜市C晓市 D街市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提取“宋代”、“交换市场”、“沟通城乡的桥梁”,根据所学可知答案为宋代的乡村集市草市,故A项正确;夜市为夜间的集市,一般设在城市,故B项错误;晓市为早间的集市,
8、未能体现城乡之间的沟通,故C项错误;街市指沿街设立的市场,也未能体现城乡之间的沟通,故D项错误。12(2017镇江学测模拟)据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记载:五代末期,曾做过商人的后周世宗允许在开封汴河两岸建立商店。宋太祖继承了这一政策“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自三鼓以来,不得禁止”形成了许多商业街与新型的娱乐行业。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封建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B交通便利是商业发展的根本原因C城市商业发展逐渐摆脱时空限制D商业发展促进了新的经济因素产生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城市商业的发展。材料中“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自三鼓以来,不得禁止。”说明政府不再对城市商业进行直接管理,商业时空限制
9、得到放松,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在我国(早期)封建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统治阶级的政治、军事需要。春秋时筑城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种:第一,大小诸侯国国都都是政治中心,都需筑城第二,各国纷争中需要在战略要地筑城第三,统治者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在一些地方筑城封建社会的城市商业是在这些旧城的基础上发展繁荣起来的。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材料二南京(今河南商丘附近)去汴河五里,河次谓之河市,五代国(国即北宋)初,官府罕至,舟车所聚,四方商贾孔道(交通要道)也。北宋王巩闻见近录材料三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
10、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的一个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中国封建社会城市(集镇)形成原因。(2)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答案(1)原因:政治、军事的需要;商业发展的结果;交通要道人口聚集的结果。(2)原因:交通要冲;手工业、商业发达;城市人口增加。(答两点即可)解析第(1)问分析中国封建社会城市(集镇)形成原因,从材料一、二中提取即可。第(2)问据材料
11、三中“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居民百倍于昔”等信息组织答案。14读下列有关明清商业发展的材料:材料一有钱神也怕,无钱鬼亦欺。(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孙阳春在万历年间(15731619年)弃儒经商,他的商业信誉极好,明朝灭亡后,“有持万历间所发之钱券,往易货物,肆中人立付之,不迟疑”。明清史散论材料二在繁花似锦的明代商业文化的背后,隐藏着不容忽视的虚假性。如往酒中掺水,甚至妄称所卖的酒是陶渊明埋下的千年古酒,在鸡的肚中塞沙,往猪肉和鸡肉中注水,伪造古董和家谱等。明清史散论材料三地方商帮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例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
12、第一条”。明清晋商的经营文化请回答:(1)请你为上述材料确定一个较为恰当的历史主题。(2)指出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哪两种不同的商业经营现象。并从经济文化方面简要分析其原因。(3)明清时商帮出现的背景是什么?当时实力最强的商帮有哪些?(4)依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商业经营活动及其理念的认识。答案(1)历史主题:明清商业诚信问题。(2)经营现象:一种是诚实守信,注重声誉;另一种是掺假造假,骗取钱财。原因: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人们追求财富,一部分人遵守传统道德,合法经营。但有的人为牟取暴利,坑蒙拐骗。(3)背景: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商帮:徽商和晋商。(4)认识:商业活动要遵守诚信,奉行商业道德,取信于民;要重视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要树立顾客至上的思想,持续发展;要提高文化素质,营造良好的商业气氛。解析题目主要考查了中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相关内容。本题以商业发展为切入点考查了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商业经营的理念,并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