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3 ,大小:80KB ,
资源ID:501622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501622-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广西贺州市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广西贺州市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1、广西贺州市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商朝王位的继承,自第二代以下,以兄终弟及为原则。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的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但传末弟之子抑或传其先兄之子,似无定制:多数是传末弟之子,但有不少例外。这表明商代( )A. 宗法分封制初步形成B. 宗法制度已经出现C. 王位世袭制并未确立D. 世袭制并不成熟【答案】B【解析】从材料反映的商朝以兄终弟及或父子相传的方式,保障王位在家族内传承,表明商代宗法制度已经出现。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排除A项;王位世袭制已经确立,排除C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点睛:材料反映商朝王位继

2、承注重血缘关系,保障王位在家族内传承,这是人们的宗法观念在政治制度方面得到运用的体现,说明宗法制度已经出现。2. 公元前892年周懿王死后,其叔姬辟方趁内忧外患形势混乱之际即位,是为周孝王。但周孝王死后,王臣、诸侯等却一致拥戴周懿王的太子姬燮继位,是为周夷王。这反映出当时A. 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B. 嫡庶观念仍较为牢固C. 诸侯可操纵王室事务D. 宗法意识已日趋淡薄【答案】B【解析】从材料“公元前892年”“周孝王死后,王臣、诸侯等却一致拥戴周懿王的太子姬變即位”中可以看出,西周时期宗法观念仍然比较牢固,故B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宗法观念的问题,没有体现出分封制的状况,故A项排除;材

3、料“王臣、诸侯等却一致拥戴周懿王的太子姬變即位”说明贵族在维护宗法制,故C项排除。点睛:材料“公元前892年”“周孝王死后,王臣、诸侯等却一致拥戴周懿王的太子姬變即位”是解题的关键信息;从中分析出西周时期贵族的宗法意识还是比较浓厚的;从而得出正确答案。3. 公元前634年,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派使臣见齐君说,鲁国的祖上周公与齐国的祖上姜太公,共同协助周王安天下,有“世世子孙无相害”的盟誓,你打鲁国怎么能对得起先祖?于是,齐君下令退兵。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是A. 盟约对春秋各诸侯的政治约束B. 荣辱与共、利益一体的宗族观念C. 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分封体系D. 文化认同、天下共主的心理渊源【答案】D【

4、解析】【详解】鲁国国君认为鲁国的先祖和齐国的先祖共同辅佐周王,齐国攻打鲁国对不起先祖,齐国由此退兵,可知齐国国君认同了鲁国国君的说明,体现了文化认同、天下共主的心理渊源,故选D;鲁国和齐国之间没有盟约,排除A;鲁国国君和齐国国君不是同一宗族,排除B;C项内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4. 商王与诸侯尚未确定君臣名分,武王灭纣后仍然称诸侯为“友邦君”周公东征平叛后,明确封建诸侯为周之臣子,于是天下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这一变化说明分封制A. 强化了周朝的中央集权体制B.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 结束了四周方国的背离倾向D. 改变了宽松多元的社会结构【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

5、是西周通过分封制明确了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关系,相比商朝那种松散的君臣关系,明显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正确;西周尚未建立中央集权体制,A排除;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5. 韩非在五蠢中说:“耕之用力也劳,而民为之者,曰可得以富也。战之为事也危,而民为之者,曰可得以贵也。”由此可见,韩非主张A. 引导人们重义轻利B. 奖励耕战C. 重农抑商D. 统治者要重视民生【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韩非子认为人们愿意耕战,是因为耕战可以给他们带来富贵,因此,韩非子主张利用人们趋利避害的心理,通过奖励耕战,使人们的行为受到统治者的操纵,为统治者富国强兵的目的服务,故排除D,选B;重义轻利是儒家的

6、义利观,排除A;“抑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6. 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A. 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 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C. 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D. 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孔子兴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和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故A事正确的;铁制农具、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发展以及各国的改革,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故BCD项不符合材料的要求。所以答案选A。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教育思想7. 孟子认为:“士之

7、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这表明他主张A. 知识分子应重视农事B. 知识分子应参与政治C. 统治者应维护分封制度D. 统治者应该有民本意识【答案】B【解析】“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表明孟子主张知识分子担任官职,参与政治,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故B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D与材料无关。【名师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说明知识分子应参与政治。排除无关选项即可。8. 韩非子解老:“凡法令更则利害易,利害易则民务变,民务变谓之变业。故以理观之,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宰;治大国而数变

8、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由此可知A. 法家思想力图以变法推动社会进步B. 法家思想中存在着民本成分C. 法家思想阻挠变法以维护自身利益D. 法家思想重稳定而不重变革【答案】B【解析】【分析】从材料中“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可以排除A选项,并看出韩非子中含有一定的民本思想,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C选项错误,法家主张的就是变法图强;D选项错误,法家重视变革。【详解】 9. 在宋代理学兴起的过程中,出现了尊孟排荀的思潮,宋代学者,特别是理学家对荀子多持否定态度。这是因为A. 理学家吸收了道家思想B. 两者对人性的认识不同C. 佛教思想影响了理学形成D

9、. 荀子主张把握自然规律【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尊孟排荀理学家对荀子多持否定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两者对人性认识不同,而理学家主张天理即儒家伦理道德,主张人性本善,B正确;理学家吸收了道家思想与题干信息无关,A排除;材料未涉及佛教的问题,C排除;是否把握自然规律不是理学家尊孟排荀的原因,排除D。10. 顾炎武在亭林文集中写道:“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顾炎武意在强调A. 社会教化的作用B. 政治改革的条件C. 君主专制黑暗腐朽D. 风俗关乎国家命运【答案】A【解析】“教人

10、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说明顾炎武强调社会教化对于社会和国家的作用,故A正确;政治改革材料没有体现,故B错误;材料没有批判君主制,故C错误;材料强调是教化,不是风俗,故D错误。11. 有学者对“忠”在官修史书中出现的频次情况进行统计后发现,在汉代纂修的史书中,“忠”所占比例为7.97%,宋代为15.89%,清代为22.71%。这反映出A. 伦理教化逐步加强B. 专制主义日益强化C. 思想控制日趋严密D. 史官思想日益僵化【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数据可知,从汉代到清代,忠在史书中的比重增多,说明君主专制不断加强,B正确;A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12. 长期以来,中国古代“以士为尊

11、,农工商卑”。而明清之际的江南地区出现了“天下之士多出于商”“豪杰有智略之人”也多致力于经商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A. 儒商成为商人主体B. 社会观念发生转变C. 拜金逐利风气盛行D. 取士制度发生变化【答案】B【解析】从材料“豪杰有智略之人也多致力于经商”以及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可以看出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以士为尊,农工商卑”。故答案为B项。材料不能反映儒商成为商人主体,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人们对商人和经商行为看法的改变,不能说明社会上拜金追利风气盛行,排除C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13. 陈旭麓说“自从有了民主政治的理想之后,官僚政治就一直成为人们憎恶的抨击的对象。这是理所当然

12、的。但是,在历史地看,官僚政治的出现也有过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下列历史现象符合以上观点的是A.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B. 九品中正制代替察举制C. 内阁制代替丞相制D. 土地私有制代替井田制【答案】A【解析】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官僚政治代替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维护国家统一,故A选项正确;九品中正制替代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迁,故排除B选项;内阁制代替丞相制是中国古代官制的变化,排除C选项;土地私有制替代井田制是土地制度的变革,排除D选项。14. 平定“七国之乱”的功臣周亚夫,其子曾购买甲盾之类的葬器,以备其父死后发丧用,但被人以“君侯纵不反地

13、上,即欲反地下耳”的理由告发。周亚夫因此而下狱,闭食自尽。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 周亚夫的儿子愚昧迷信B. 监察制度不断完善C. 西汉严禁民间私藏武器D. 中央集权得到强化【答案】D【解析】从材料内容来看,甲盾之类的葬器是在民间被命令禁止的,这体现出的本质性问题是中央集权的加强,以防止地方武装暴动,故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这在当时遵守的是“礼”;B选项错误,被人告发不能体现出是监察体系的作用;C选项只是表面现象不能体现出实质问题。点睛: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中要求的是本质问题。所谓的本质问题是这一历史事件所反映出的深刻的历史影响与历史内涵。选项中C选项就是事件本身,是表面问题;而D选项才是本

14、质。15. 汉代,朝廷仅允许三公和大将军开府置佐(设置官署并自行选择任命僚属处理公务)。魏晋时期,经朝廷允许,都督和各州刺史皆可开府,出现了“虚立军府,动有百数,五等诸侯,复坐置官属”的现象。这说明开府置佐A. 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B. 造成地方政权机构繁杂C. 提高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D. 导致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答案】B【解析】根据“魏晋时期,经朝廷允许,都督和各州刺史皆可开府”“虚立军府,动有百数,五等诸侯,复坐置官属”可知,开府置佐造成地方政权机构繁杂,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官僚开府置佐,无法体现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也无法体现中央政府行政效率是否提高,排除AC;材料没有涉及世家大族,排

15、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虚立军府,动有百数,五等诸侯,复坐置官属”,结合所学古代政治制度的知识分析解答。16. 汉武帝逝世后,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主持尚书台(内朝)的工作,在废除昌邑王刘贺的皇位过程中,霍光是核心决策者,但领衔上奏太后时,却把丞相张敞放在第一位。这反映出当时A. 丞相依然独揽大权B. 尚书台是最高行政机构C. 霍光推卸叛君责任D. 尚书台的职权显著增大【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霍光领尚书事的头衔来参与内朝的决策,这说明的是当时尚书台的职权显著增大,D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相权被分割,A排除;当时最高的行政机构是以皇帝为首的外朝,B排除;C与材料无关,不

16、符合史实,排除。故选D。17. 唐初实行三省体制,到武则天时期,则更加侧重中书省权责,玄宗即位后进而改政事堂(宰相议政之所)为“中书门下”,将中书省和门下省合为一体,简化了中枢机构的决策程序,这一变化是因为A. 三省体制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B. 三省体制已造成行政效率低下C. 三省体制已经不适应政治需要D. 三省体制是导致政治腐败根源【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门下省被削弱直到被合并,主要是由于门下省有封驳权,对皇权造成一定的制约,故A项正确。三省体制下各部门互相制约,互相配合,提高了行政效率,排除B。材料是对三省体制进行改革,而不是彻底废除,说明三省体制仍然符合当时的政治需要,排

17、除C。封建社会的腐败现象根源于专制体制,排除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玄宗即位后进而改政事堂(宰相议政之所)为“中书门下”,将中书省和门下省合为一体,简化了中枢机构的决策程序”,学生应结合所学知识从三省六部制的作用进行分析,即可得出三省体制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的结论。18. 东汉中期,对各地荐举上来的孝廉,朝廷要进行复试,“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即中央对儒生出身的孝廉,要考试经术,文吏出身的则考试笺奏。这说明当时察举制A. 具有明显的程式化B 忽视了真才实学C. 注重选拔特殊人才D. 实现了公平公正【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对察举制 “试家法,文吏课笺奏”的

18、改革,具有明显的程式化,故选A;材料没有选拔特殊人才的信息,排除C;既然要复试,说明察举制重视才学,故排除B;察举制以官举士,百姓不得参与,具有半封闭的特征,不可能真正公平公正,排除D。19. 明代规定,地方官要定期回京述职,接受吏部与都察院考察,给予有贪、酷、无为、不谨、年老、有疾、浮躁、才弱等问题的官员以不同处分。地方上,上级部门对下级官员定期考察,并造册上报吏部,作为考察任用的凭据。据此可知当时A. 伦理道德是考察官吏的主要依据B. 吏部实际负责监察文武百官C. 此举保证了官僚队伍的清正廉洁D. 已形成较严密的官员任免机制【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地方官要定期回京述职,接受吏部与都

19、察院考察,给予问题的官员以不同处分”、“地方上,上级部门对下级官员定期考察,并造册上报吏部,作为考察任用的凭据”表明明代中央采取方法加强对地方官的考察,已形成较严密的官员任免机制,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给予有贪、酷、无为、不谨、年老、有疾、浮躁、才弱等问题的官员以不同处分,并非以伦理道德作为考察官吏的主要依据,A选项排除;吏部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不是监察机构,B选项排除;在专制体制下吏治是不可能清明的,C选项排除。20. 唐代规定商人及其子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为官;宋代允许“工商杂类有奇才异行者”参加科举;明代许可商人及其他流寓人员在异地参加科举,而越来越多的

20、官吏和士人也兼营工商。这种变化表明A. 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B. 明代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C. 社会阶层流动性不断加强D. 商品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公平【答案】C【解析】根据“明代许可商人及其他流寓人员在异地参加科举,而越来越多的官吏和士人也兼营工商”,商人可以通过科举步入仕途,官吏和士人也兼营工商,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C正确;材料反映商人可以通过科举步入仕途,官吏和士人也兼营工商,A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排除A;我国封建社会历代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材料不能体现明代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B错误;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点睛:本题关键信息是“明代许可商人及其他流寓人员在异地参加科举,而越来越多

21、的官吏和士人也兼营工商”,得出材料的主旨,分析解答。21. 秦朝时期一首吟咏长城的民歌唱:“生男慎勿举(养育),生女哺(喂食)用脯(肉干),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对这首民歌表达的情感理解正确的是A. 秦朝改变了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习俗B. 反映秦百姓修筑万里长城工程的辛劳C. 谴责了秦始皇的暴政D. 揭示人类发展过程中进步与残酷的统一【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在秦朝无论生男生女都摆脱不了奴役的命运,说明秦始皇在位时期的暴政,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没有理解材料的真实含义;B选项说法错误,材料体现出的不是自愿精神;D选项与材料的含义无关。22. 在我国古代史上,有许多君主,通过一系

22、列的文治武功,成为雄才大略、开拓进取的历史人物。他们在位期间总有一些历经时间的考察,具有恒久意义的历史事件,并成为指引历史发展方向的标志,以下最能够体现上述含义的是A. 秦统一六国B. 西晋统一C. 开元盛世D. 康乾盛世【答案】A【解析】秦统一六国,建立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具有恒久意义,并成为指引历史发展方向的标志,故A正确;西晋统一虽然有一定的历史意义,但其历史地位不能与秦朝统一相比,故B错误;开元盛世、康乾盛世都属于封建社会的安定发展局面,不具有恒久意义,故CD都错误。故选A。23. 针对“玄武门之变”这一史实,旧唐书高祖本纪中写道:六月庚申,秦王以皇太子建成与齐王元吉同谋害己

23、,率兵诛之。而新唐书高祖本纪中则写道:庚申,秦王世民杀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两种不同的叙述反映了A. 历史事实是由历史叙述呈现的B. 文献记录能够还原全部历史真相C. 文字史料带有一定的主观因素D. 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模糊不清【答案】C【解析】旧唐书是五代后晋的官修史书,新唐书是宋朝欧阳修、宋祁等人编修。旧唐书高祖本纪和新唐书高祖本纪对同一件事情的描述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说明文字史料带有一定的主观因素,故C项正确;文献记录不能够还原全部的历史真相,历史事实不仅由历史叙述呈现,也由口述史料、实物类等史料呈现,故AB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年代久远与历史真相是否模糊不清没有必然联系,故D项排除。点睛

24、:一般将史料区分为第一手史料以及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24. 贞观十二年(638年),氏族志修成,山东士族崔民干仍被列为第一等.唐太宗看后,命重新刊定,并指示“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新修订的氏族志以皇族为首,外戚次之,崔民千被降为第三等。这一做法A. 废除了等级制度B. 废除了门阀观念C. 维护了外戚专权D. 扶植了庶族地主【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对氏族志的重新编写,适应了皇权加强及庶族地主发展的需要,D正确;AB说法不符合史实,排

25、除;当时唐朝尚未出现外戚专权的现象,C排除。故选D。25. 在郑成功收复管理台湾二十多年后,踞守于台湾的郑经之子郑克塽又奉表投诚,对这两种行为评价正确的是A. 两者都应肯定B. 两者都应否定C. 否定前者、肯定后者D. 肯定前者、否定后者【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郑成功从荷兰手中收复台湾,是民族英雄;郑克塽奉表投诚使台湾回顾祖国,维护了国家统一,也应肯定。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26. “没有一个人是永生的。希腊人是人。所以,没有一个希腊人是永生的。”这三句话,反映了亚里士多德的哪一学说A. 政治学说B. 教育学说C. 伦理学说D. 逻辑学说【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内容表明

26、了亚里士多德依据一定的原则进行推理而得出结论,前两句话是前提而后面的一句是结论。这是亚里士多德经典的三段论,这是他逻辑学的经典贡献,故答案选择D项。他的政治观点是反对直接民主的,材料内容中并没有体现。教育学说也是无关项。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亚里士多德27. 有人说,苏格拉底和我国的孔子有若干相似的地方,甚至有人将他比做希腊的孔子,将他的学生柏拉图比做希腊的孟子。因为从若干的事实对照起来看,苏氏和孔子确有不少类似之处。孔子和苏格拉底思想的主要区别是。A. 推崇君主权威B. 肯定人的价值C. 强调知识的作用D. 重视道德的意义【答案】A【解析】【详解】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苏格拉

27、底强调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孔子首倡私人讲学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思想,苏格拉底强调美德即知识;孔子强调以德治民,克己复礼,苏格拉底希望重塑雅典人的价值观,BCD三项都是二者的相同点,排除。孔子推崇君主权威,而苏格拉底主张民主,故A项符合题意。28. 论文的关键词对内容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有一篇评价某历史人物的论文,关键词有“哲学家”“中庸之道”“逻辑学”等,该人物最有可能是A. 孔子B. 墨子C. 普罗塔戈拉D. 亚里士多德【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在三个关键词中,孔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在协调“仁”和“礼”的关系上主张遵循中庸之道,符合其中两个方面,排除A项。墨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主张

28、兼爱、非攻、尚贤、节俭,只符合其中一个方面,排除B项。普罗塔哥拉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也是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思想是“人是万物的尺度”,只符合其中一个方面。亚里士多德是影响西方世界的伟大哲学家,在伦理方面提出中庸理论,还创立了逻辑学,提出了著名的三段论,把逻辑学发展成为一门科学,所以答案选择D项。考点:本题考查东西方先哲亚里士多德。点评:这是2010年浙江文综卷第12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亚里士多德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对当时所能涉及的学科都做过研究。他在逻辑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中都留下了许多开创性的著作,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以“三段论”为核心的逻辑学成为一门工具科学

29、;伦理学中的“中庸”理论成为人类和谐社会的润滑剂;政治学中“法治”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积极进取、探求新知。29. 古希腊智者学派代表普罗狄柯“神不过是人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想象出来的,人们因为看到太阳、月亮、河流对自己有好处,就把这些东西命名为神”。这体现了A. 个人主义的成长、否定绝对权威B. 怀疑神灵、追求思想自由C. 追求功利、主观主义色彩浓厚D. 突出人的作用的人文精神【答案】D【解析】结合“人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想象出来的”,判断这些认识在强调人的力量,有利于树立起人的尊严和权威,故D正确;AB材料没有涉及,排除;题干没有过分推崇

30、人,无法体现“主观主义色彩浓厚”,故D错误。30.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指出:“以思想力求真理,不赖官能之辅助,日求进益,则终有一日得见永久不变之真理。”与之相近的思想主张是A. “格物致知”B. “心外无物”C. “天道有常”D. “经世致用”【答案】A【解析】由材料“以思想力求真理,不赖官能之辅助”“永久不变之真理”可知,柏拉图认为理念是第一性的,事物是第二性的,这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论。“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的思想主张,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故A项正确;“心外无物”是王阳明提出的心学思想,意为要了解宇宙的奥秘,达到对事物真相的认识,只需探求自己的心性良知即可,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故B项错误;“

31、天道有常”是荀子的思想主张,意思是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属于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故C项错误;“经世致用”由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提出,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反对当时的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故D项错误。31. 中世纪的西欧,罗马天主教教廷只允许用拉丁文翻译圣经,并且只有神职人员才可以诠释圣经。宗教改革期间,马丁路德用德文翻译圣经。他的这种行为在当时A. 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地位B. 打破了宗教对人们思想的禁锢C. 推动了人们民主意识的觉醒D. 肯定了人们信仰的独立与平等【答案】D【解析】材料强调的是用民族语言来翻译圣经,便于德国民众阅读,是对天主教会传统权威的侵犯和否定,肯定

32、了信仰的独立与平等,D正确;A与史实不符,宗教改革依然主张信仰上帝;B是文艺复兴的作用;C材料没有涉及民主意识问题。32. 彼得伯克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与社会中认为:虽然世俗题材艺术品的数量和比例都有所增加,世俗绘画的比例从15世纪20年代的约5%上升到16世纪20年代的约20%,但宗教题材艺术品的数量和比例一直占绝对优势。这说明,文艺复兴时期A. 仍是以神为中心B. 并不反对基督教C. 认为宗教苦修比现世生活重要D. 以神圣主义作为文艺的核心【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艺复兴对基督教的态度。文艺复兴反对以神为中心,故A项错误;“宗教题材艺术品的数量和比例一直占绝对优势”反映出文

33、艺复兴并不反对基督教,仍信仰宗教,故B项正确;文艺复兴反对中世纪的宗教苦修,追求现世享乐,故C项错误;文艺复兴以人文主义作为文艺的核心,而非神圣主义,故D项错误。33. 孟德斯鸠曾说:“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这一观点体现的主要思想主张是A. 三权分立思想B. 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C. 天赋人权思想D. 社会契约思想【答案】B【解析】【分析】试题分析:“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可知体现了孟德斯鸠的法治思想,强调法律是理性的体现,故B正确。A属于孟德斯鸠的重要思想,但与题干无关;C在材料

34、中也无从体现;D属于卢梭的重要思想。考点:本题考查孟德斯鸠的重要思想点评:本题的关键在于读懂材料,获取有效信息(与正确选项之间有直接的联系的信息)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是完成试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础和最重要的一步。现代考试的一个重点就是分析、归纳解读和组织信息。实际上,有些题目基本上就是只要对题目信息进行简单处理,因此,对试题信息处理能力的加强日显重要。【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34. “政府论是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的代表作,出版于1690年。该书对由来已久的各种君主专制主义学说进行了猛烈抨击。其实该书的大部分内容在1680年前后便已写就,为了切合1689年的形势,洛克在出版时又作了些补充”。材料表明

35、,洛克A. 主导了权利法案的制定B. 反对君主制度C. 与伏尔泰都推崇君主立宪制D. 主张民主共和【答案】C【解析】根据“对由来已久的各种君主专制主义学说进行了猛烈抨击”表明洛克反对君主专制,洛克是英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推崇君主立宪制,故C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结合所学,1689年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猛烈抨击君主专制主义,不是反对君主制度,排除B;卢梭赞成共和制,材料无法体现洛克主张民主共和,排除D。二、综合题35. 东西方“人民”、“公民”一词的词义经历了古今演变。反映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先秦时期的“人”与“民”是两个对立的阶级。甲骨文的“7”(人)像人垂

36、手侧面站立形,表示一个懂得鞠躬、谦逊,有修养的人;甲骨文的“呷”(民),像被用一刃刺瞎眼睛(或低眉顺目)的人,“盲其一目以为奴征”(或在人面前恭顺),即“民”为奴隶,被认为是蒙昧无知、不曾开化,没有道德可言的群氓。周秦以来“民”渐渐演变成了一个与“君主、群臣百官”相对应的字。“民”因其无知,就需要政府进行调教、驯服,教化。古代将管辖一方的官员称为放牧者,“民”就如同牛羊是官员们的放牧对象。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人民主权”理论,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人民”已经不再是懵懂、糊涂、任人支配的代名词,而是拥有权力、发表意见、参与政务的新主体。孙中山认为“专制国以君主为主体,人民皆其奴隶,共和国以

37、人民为主体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也。摘编自万齐洲、冯天瑜“人民”词义的变迁材料二:希腊城邦(polis)是政治(politics)的词根,公民(politest)形成于城邦的政治生活中,即“属于城邦的人”,不包括妇女、侨民及奴隶,“凡有权参加议事和审判职能的人,我们就可以说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人是城邦权利的主体,城邦属于全体公民所有。古希腊、罗马最初都是只有贵族才有公民权,平民经过斗争,公民范围扩大,不再局限于出生而可由授予获得(卡拉卡拉敕令)。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激发了欧洲城市市民平等意识的觉醒,市民逐渐演变为近代西方的公民。近代西方公民的选举权、参政权也是随着社会的发

38、展,逐渐扩展其范围的。摘编自西方“公民”概念演变的历史考察、论述西方当代的选举制度(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先秦至晚清时期“人民”的含义的变化和西方自古以来公民政治发展变化的趋势。(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人、民”的含义变化及西方公民政治发展的原因。【答案】(1)变化:先秦时期,人、民是两个对立阶级,即文明的贵族与不开化的群氓;春秋战国以后,官民相对,民是被官教化、驯服、管理的对象 ;近代社会,主张人民是国家的主体、国家权力的拥有者,百官是人民公仆。趋势:拥有政治权力的公民范围不断扩大;由贵族到平民;本城邦到外邦;有产者到无产者;男性到女性。(2)原因:中

39、国:社会经济变革,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先秦贵族政治;西方工业文明冲击、先进国人传播启蒙思想,社会剧变西方:古希腊、罗马平民、近代欧美人民争取政治权利的斗争;对外扩张;工商业经济发展;政府适应社会变化的改革。【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一“先秦时期的人与民是两个对立的阶级周秦以来“民”渐渐演变成了一个与“君主、群臣百官”相对应的字19世纪末20世纪人民而是拥有权力、发表意见、参与政务的新主体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述中国先秦至晚清时期“人民”的含义的变化。再据材料二“不包括妇女、侨民及奴隶,平民经过斗争,公民范围扩大近代西方公民的选举权、参政权也是随着

40、社会的发展,逐渐扩展其范围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西方自古以来公民政治发展变化的趋势。(2)本题根据材料一“西方人民主权理论,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据材料二“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激发了欧洲城市市民平等意识的觉醒”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社会经济变革、官僚政治取代先秦贵族政治、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传播启蒙思想、社会剧变等方面简析中国“人、民”的含义变化的原因。再从人民争取政治权利的斗争、对外扩张、工商业经济发展;政府适的改革等方面简析西方公民政治发展的原因。3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的国家哲学则更加伦理化,连上天都被中国圣哲赋予人格意志。宋代二程程颢,程颐创立了“性即理

41、”的理学唯心主义国家哲学,认为人们内心本来就具有一切事物之理,具有封建伦理纲常,要求人门“去人欲”,维护和身体力行三纲五常,不要犯上作乱,才能“存天理”。之后,朱熹构建的以儒学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庞大唯心主义国家哲学体系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其地位几近孔子。继宋之后元、明、清三代统治老把发挥孔孟之道的宋代程朱理学钦定为国家哲学。摘编白于今国家哲学与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的理论概述材料二论法的精神是一部政治哲学的著作,而不是一部纥粹意义上的法律书。作为西方政治学的一部经典,它在当时思想所能及的范围内,细致地讨论了自由、民主,平等的问题。孟德斯鸠最大的历史贡献在于其对政府架构的思考。在论法的精神里,孟德斯鸠延续

42、英国先贤洛克的观念,归纳出“三权分立”的治理格局。其理论特点在于,治理国家的三个权力部门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似乎能够支撑起一个稳定的平面;立法、司法、行政之间恰似“石头、剪子、布”一样相生相克,分权制衡,应该能够很好地治理一个社会(国家,或者国家之下的行政单位)。摘编自何志鹏孟德斯鸠与(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程、朱熹构建的国家哲学的内涵并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不同之处。(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孟德斯鸠构建的政治哲学与程朱构建的国家哲学的主要差异并分析原因。【答案】(1)内涵: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教的观念抽象化为“理”,建立起理学体系;从哲学的高度赋予专制

43、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等。不同之处:更多继承了孟子的思想;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提出“(天)理”“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主张;完成了儒学的理论化和思辨化;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等。(任给(2)差异:程、朱强化专制秩序,孟德斯鸠则倡导民主、平等;程、朱主张集权,孟德斯鸠则倡导分权制衡;程朱重视伦理价值,孟德期鸠则强调法治作用等。原因:中国:中国的君主专制由来已久;小农经济发达;儒家思想占主导。西方:资阶级革命的兴起并扩展;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人文主义思想传播。(中西两方面各,多给满分【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程颢,程颐创立了性即理的理学唯心主义国家哲学”“朱

44、熹构建的以儒学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庞大唯心主义国家哲学体系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其地位几近孔子”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理学哲学化、体系化以及从哲学的高度赋予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等方面回答二程、朱熹构建的国家哲学的内涵。第二小问,关于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理学的来源、主要内容和特点(儒学的理论化和思辨化、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等方面思考作答即可。(2)第一小问,关于孟德斯鸠构建的政治哲学与程朱构建的国家哲学的主要差异,依据材料一“维护和身体力行三纲五常,不要犯上作乱”和材料二“细致地讨论了自由、民主、平等的问题”得出程、朱强化专制秩序,孟德斯鸠则倡导民主、平等;根

45、据材料二“归纳出三权分立”的治理格局”并结合所学可知程、朱主张集权,孟德斯鸠则倡导分权制衡;根据材料一“以儒学纲常名教为核心”和材料二“不是一部纯粹意义上的法律书”并结合所学可知程、朱重视伦理价值,孟德斯鸠则强调法治作用。第二小问,关于原因,可从东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点睛:材料解析题的四步解题方法:第一步,先看该题设问,明白该题提问的角度、内容和解答要求,如抓住本题 “内涵、不同之处”“差异、原因”等相关设问要求。第二步,读材料,找出关键字词句,最大限度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如“程颢,程颐创立了性即理的理学唯心主义国家哲学”“朱熹构建的以儒学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庞大唯心主义国家

46、哲学体系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其地位几近孔子” “细致地讨论了自由、民主、平等的问题”等,紧扣设问要求。第三步,回归教材,分析材料与课本某一内容的联系。抓住教材中关于宋明理学、启蒙运动的相关内容,紧扣设问,逐一分析材料即可解决。第四步,提炼答案,分点作答,答案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分析和运用所学知识总结后得出的。3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明朝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二月,明王朝迎来了三年一度的科举会试,朱元璋亲自选定品学俱佳的士林领袖、翰林学士刘三吾为主考。三月初发布皇榜。然而数日内,大批落榜考生跑到礼部鸣冤告状。因为中榜的51名贡生清一色的来自南方各省,竟然没有一名北方人。因此,

47、说主考收受钱财、地域歧视关于“科场舞弊”的传闻沸沸扬扬,史称“南北榜事件”。事件引起明王朝上下震撼。三月初十,朱元璋下诏成立包括饱学之士、忠直敢言的大臣在内的“调查小组”进行调查,然而调查结论认为刘三吾等人的阅卷公平公正,无任何问题。这再次引起落榜的北方学子哗然,朝中许多北方籍官员要求重新复核,并严查所有涉案官员五月,朱元璋突然下诏,认定刘三吾为“反贼”,发配西北;朱元璋的侍读、调查小组负责人张信被凌迟处死六月,朱元璋亲自复核试卷,亲自选定51名中榜贡士,竟然清一色是北方人,无一南方人。该事件以后,明朝的科举录取分成了“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

48、参加殿试。摘编自张嵌不容青史尽成灰明清卷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则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1:科考结果体现了鲜明的君主专制特征。因为:科考的主考官刘三吾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选定的,充分体现了皇帝的意志。落榜考生怀疑考试的公正性时,朱元璋下诏调查,调查组的人员也是朱元璋亲自选定的。朱元璋突然下诏,罗织罪名,严厉惩处主考官和调查组的官员,一些饱学之士成为替罪羊。朱元璋亲自选定的中榜考生,完全推翻了原来的结论,全部选择北方人。朱元璋非常清楚科考的选拔结果是公正的,可是出于“稳定”的政治需要,不惜以牺牲一些忠心耿耿的官员为代价来平息事端。这个事件的整个过程,充

49、分体现了皇帝决策的独断性和随意性。示例2:经济状况对文化教育有着巨大的影响。根据洪武三十年科举考试结果,充分反映了南方经济重心地位的加强。南方在南宋时期成为全国经济重心以后,文化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南方文化教育的发展,反映在科考的中榜人数上,南方对北方的优势不断在扩大。按照以往科考结果和此次科考及其调查结果,都证明第一次选拔是正常而且正确的。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需要有相当大的资金投入。如果经济地位削弱或者教育投入(相对)减少,都会对教育事业产生不利的影响。其它角度:“南北榜”制度是科举制的一大变革,更能体现科举考试的公平性。围绕洪武三十年科举考试的一系列事件,印证了古代中国大臣“伴君如伴

50、虎”的感慨。科举考试的成绩与文化教育水平是相统一的。北方落榜考生的行为本身反映了他们所受教育的失败。等等。【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学生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两个历史信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据材料提到,主考收受钱财、地域歧视关于“科场舞弊”的传闻沸沸扬扬五月,朱元璋突然下诏,认定刘三吾为“反贼”,发配西北;朱元璋的侍读、调查小组负责人张信被凌迟处死六月,朱元璋亲自复核试卷,亲自选定51名中榜贡士,竟然清一色是北方人,无一名南方人。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找出两个历史信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例如:科考结果体现了鲜明的君主专制特征。阐述:科考的主考官刘三吾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选定的,充

51、分体现了皇帝的意志。落榜考生怀疑考试的公正性时,朱元璋下诏调查,调查组的人员也是朱元璋亲自选定的。朱元璋突然下诏,罗织罪名,严厉惩处主考官和调查组的官员,一些饱学之士成为替罪羊。朱元璋亲自选定的中榜考生,完全推翻了原来的结论,全部选择北方人。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科举3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登基仅一个月,雍正即敕户部全面清查钱粮亏空,“凡有亏空,无论已经参出及未经参出者,三年之内务期如数补足。如限满不完,定行从重治罪”。很快,中央成立了专门负责清查的机构会考府。雍正派他最信任的十三弟怡亲王允祥主管,告诫他要认真办理,“尔若不能清查,朕必另遣大臣;若大臣再

52、不能清查,朕必亲自查出”。对查出的贪官,雍正给予严厉的经济和法律制裁。为了使赃官无处遁藏,雍正常常采用抄家的办法,让贪官退出赃银,归还国库,为避免贪官转移和隐匿赃物,往往对官衙和原籍宅第同时抄检。对已经离任的官吏,一样清查到底。在打击贪官污吏的同时,雍正极力提倡官吏廉洁奉公的德行操守,戒饬官吏要“以循良为楷模,以贪墨为鉴戒”,提出“操守清廉乃居官之大本”。对操守廉洁,秉公执政的官员予以提拔和重用。此外,他通过广布耳目、扩大使用密折制度等方式加强对各级官员的监督。他的这些措施相互补充,切中时弊,收到良好效果。故雍正一朝,吏治相对清廉,向来为史家所称道。摘编自黄云简评雍正的吏治整顿(1)根据材料,

53、概括雍正吏治改革的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雍正吏治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并指出对当今廉政建设的启示。【答案】(1)措施:成立专门机构,清查钱粮;奖惩与德行操守引导相结合;加强对官员的监督。(2)原因:最高统治者改革决心坚定;改革措施切中时弊;恩威并施。启示:要坚定反腐决心不动摇;要加强立法,健全反腐制度;要加强廉政教育,提高官员素质。【解析】【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回答本题主要是对材料的分析与理解,故要紧扣材料。依据材料“登基仅一个月,雍正即敕户部全面清查钱粮亏空中央成立了专门负责清查的机构会考府。对查出的贪官,雍正给予严厉的经济和法律制裁。对已

54、经离任的官吏,一样清查到底。在打击贪官污吏的同时,雍正极力提倡官吏廉洁奉公的德行操守,此外,他通过广布耳目、扩大使用密折制度等方式加强对各级官员的监督。”归纳措施。(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回答时要结合材料“登基仅一个月,雍正即敕户部全面清查钱粮亏空中央成立了专门负责清查的机构会考府。对查出的贪官,雍正给予严厉的经济和法律制裁。对已经离任的官吏,一样清查到底。”归纳总结。联系所学回答“启示”。3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连那些素来不问政治、清高脱俗的教授和学者也加入了“保卫祖国”的大合唱。爱因斯坦本人则公开表明自己是和平主义者,反对一切战争。他认为科学是

55、全世界的,因此像躲避瘟疫一样,避开那些数不清的对炮弹、潜艇和飞机的研究。他说:“在我看来,战争是多么卑鄙、下流!我宁愿被千刀万剐,也不愿参与这种可憎的勾当。”进入三十年代以后,爱因斯坦逐渐转变为积极的和平主义者。1933年4月,有人请求他出面援助因拒绝兵役而被捕的比利时青年,他发表公开信回答说:“如果我是比利时人,在目前的形势下,我不会拒绝服兵役。我将愉快会参军。我相信,这将有助于拯救欧洲。”后来爱因斯坦移居美国。在得知希特勒动员力量进行核研究的消息后,他毅然给罗斯福总统写信,建议美国加快研究。1945年,美国在长崎和广岛投掷了原子弹。爱因斯坦悔恨地认为是自己“按了按钮”,并表示如果知道德国人

56、不会成功地制造原子弹,就一点忙都不会去帮了。他认为,清除原子弹对人类生存的威胁已经成为今天最迫切的问题,因而积极投身到反战和平运动中。摘编自布恩爱因斯坦大传(1)根据材料,指出爱因斯坦和平主义思想的变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爱因斯坦关于科学与战争关系的基本观点。【答案】(1)反对一切战争;用正义战争抗击非正义战争;消除导致战争的因素。(2)科学不能为战争服务;迫不得已时科学应该帮助正义战争制止非正义战争;防止科学成果用于战争,威胁人类生存。从人道主义出发,体现了科学家的良知。【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提到,爱因斯坦本人则公开声明自己是和平主义者,反对一切战争。进入三十年

57、代以后,爱因斯坦逐渐转变为积极的和平主义者。后来爱因斯坦移居美国。在得知希特勒动员力量进行核研究的消息后,他毅然给罗斯福总统写信,建议美国加快研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指出爱因斯坦和平主义思想的变化。(2)根据材料提到,科学是全世界的,因此像躲避瘟疫一样,避开那些数不清的对炮弹、潜艇和飞机的研究消除原子弹对人类生存的威胁已经成为今天最迫切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简要评析爱因斯坦关于科学与战争关系的基本观点:科学不能为战争服务,迫不得已时科学应该帮助正义战争制止非正义战争;防止科学成果用于战争,威胁人类生存。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爱因斯坦和平主义思想评价40.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58、材料 梦溪笔谈是宋代一本记录科学现象的著作,1086年至1093年由沈括完成。他对知识的追求引发了一场以儒学为基础的宋代启蒙运动,这场运动促使人们去了解包含万物和宇宙整体中的理。沈括记载的最有名的科学成就是11世纪40年代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它领先于德国古腾堡同样的发明400年),以及对地图绘制技术的记载和对化石遗迹的解释。在书中的其他条目里,沈括记述了月亮的盈亏方式,并得出了可以从中看出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是球状的结论。沈括乐于记录奇异之事,其著作中的条目并不都具有极高的价值,很多时候记载事件的目的也不尽相同。沈括的记载包含“繁冗的说教、宫庭逸事和转瞬即逝的奇异事物”,对自然现象的解释是建立在

59、当时的五行学说宇宙理论基础上的。当风吹干了盐池的水,继而盐分结晶时,沈括并没有把这个过程看作蒸发率不断增大的过程,而是解释为五行相生之理,也就是火(风)生土(盐)。摘编自哈佛中国史儒家统治的朝代宋的转型(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沈括梦溪笔谈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沈括创作梦溪笔谈的时代背景。【答案】(1)特点:受理学影响;记录了先进科技成果;内容庞杂;现象解释有错误(2)原因:宋代理学的兴起,格物穷理思想推动;重文轻武、科举取士;政治环境相对宽松,文人地位较高 ;商品经济发达,城市繁荣;【解析】(1)从“这场运动促使人们去了解包含万物和宇审整体中的理”可以得出受理学影响;从“梦溪笔谈是宋代一本记录科学现象的著作”得出记录了先进科技成果;从“记载的最有名的科学成就是11世纪40年代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以及对地图绘制技术的记载和对化石遗迹的解释”得出内容庞杂;从“在书中的其他条目里,沈括记述了月亮的盈亏方式,并得出了可以从中看出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是球状的结论”可以得出现象解释有错误。(2)从受到理学影响得出宋代理学的兴起,格物穷理思想推动;从宋代的文官制度可以得出重文轻武、科举取士;政治环境相对宽松,文人地位较高;从当时的经济背景可以得出商品经济发达,城市繁荣。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