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后限时集训(二十三)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春秋战国时期,士不但大量增多,而且大规模的自由流动,并形成自由结社、讲学的盛况,他们不再投奔王室或诸侯的采邑。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教育和文化逐渐下移B“百家争鸣”局面正式形成C知识分子超脱于现实D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A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和文化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故选A项;题干反映的是“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而不是正式形成,排除B项;当时的知识分子并没有超脱现实,排除C项;题干信息与封建土地私有制无关,排除D项。2(2020运城模拟)礼记曰:“礼
2、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孔子却提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这表明孔子主张()A以德为主,礼法并重B礼制下移教化百姓C为政以德,体恤百姓D恢复西周礼乐制度B材料“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说明孔子主张对百姓也进行礼制教育,故选B项;“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没有体现用法的思想,排除A项;“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说明孔子主张德礼同教,不仅仅是仁政,排除C项;孔子在春秋时期说需要用礼来教化,其目的是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而不是要恢复西周礼乐制度,排除D项。3孟子曾对“伊尹以割烹要汤”“孔子于卫主痈疽(人名),于齐主侍
3、人瘠环(人名)”等说法进行分析考证,认为这都是谣传而非真实的历史,并列举相关事例来说明这些传言不可靠。这说明()A孟子注重对史料的考证B光鲜的事迹才是真历史C社会转型致使谣言盛行D礼乐制度已经走向崩溃A孟子的行为说明他治学严谨,研究历史时很注重对史料的考证以辨别真伪,故选A项;B项说法有悖于史实,排除;题干无法体现社会转型与谣言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孟子的考证行为与礼乐制度无关,排除D项。4(2020晋城一模)从殷商时期的“惟天监下典厥(道)义”,到西周时期的“遵王义”,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人义”,即思想家们共用“义”的概念名称,均从“义”之“亲亲尊尊”内核入手进行理论改造,使“义”的性质及
4、内涵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A士人的民本意识正在形成B诸子思想具有同源异流特征C人本文化的会通精神流行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B由材料“思想家们共用义的概念名称,均从义之亲亲尊尊内核入手进行理论改造”可知,先秦思想家们都追求“义”,注重人伦,具有同源异流的特征,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思想家的共同之处,并未出现士人的民本意识,排除A项;材料强调诸子百家思想的共同之处及其理论改造,并非会通精神,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排除D项。5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即“道”遵循客观规律,不任意妄为,所以无所不为。它有别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观。这表明道家思想(
5、)A蕴含了科学和人文精神B反对征服和利用规律C不利于天人关系的和谐D符合当时的政治现实A道家主张“道法自然”,遵循客观规律,蕴含了科学精神,“无所不为”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故选A项;道家主张“道法自然”,遵循客观规律,排除B项;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有利于天人关系和谐,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法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张才符合当时政治现实,排除D项。6(2020乌鲁木齐一模)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政治制度是最理想的政治制度。这一主张的核心思想是()A天下共主,众星捧月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C大兴教化,圣贤治国D分化事权,加强监督B材料韩非子
6、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圣人执要”体现出君主专制的主张,“四方来效”体现出中央集权的主张,故选B项;A项是分封制的特点,不符合中央集权的主张,排除;C项是儒家德治的主张,排除;D项是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材料中没有具体涉及,排除。7汉景帝时,儒道两家就“武王伐纣”进行了一场大讨论。儒家认为“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以此来维护“汤武革命”的合法性。道家则认为“汤武非受命,乃弑(以臣伐君)也”,否定“汤武革命”的合法性,弄得汉景帝很尴尬。这场大讨论()A反映出西汉初年社会矛盾的尖锐B确立了儒学在汉朝的独尊地位C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继续发展D推动了西汉统治思想走向成熟D题干中儒家肯定“汤武革命
7、”,道家否定“汤武革命”,由此推知统治阶级在反思统治合法性问题,故选D项;题干反映的是学术大讨论,不是阶级矛盾问题,排除A项;B项发生在汉武帝时期,汉景帝在汉武帝之前,排除;百家争鸣是分裂时期各流派争论改造社会的方案,而“汤武革命”合法性的争论实际上是统一后,汉朝统治者在为汉朝推翻暴秦寻找合法性,排除C项。8下面是西汉列侯分封情况一览表。西汉中后期,士人出身的列侯所占比例发生变化,引发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高帝惠帝吕后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 各朝所分封的功臣侯与外戚恩泽侯1391312132284143115101322 士人出身的列侯80001341024615 所占比例6%
8、0005%4%29%32%13%40%46%68% A独尊儒术推行B宦官外戚专权C中央集权加强D重文轻武实施A材料表明西汉中后期士人出身的列侯所占比例增多。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行,儒家确立正统地位,以及察举制度的实施为士人登上政治舞台提供条件,故选A项;“宦官外戚专权”与材料中强调的重点“士人出身的列侯所占比例增多”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因此排除C项;宋代实施重文轻武,排除D项。9(2020湖北八校联考)有学者认为:“自汉武以后,名虽尊儒,然以帝王之利便为本位以解释儒书,以官家解释为楷模而禁人自由思索。后人所研读的儒家经典不是经典本身,只是经典的注儒家的精神,孔
9、子的精神,透过后代注疏的凸凹镜后已是变歪了的。”该观点意在强调()A儒学公信力遭到了普遍质疑B汉代儒学思想以帝王为本位C儒学日益僵化逐步走向衰落D汉代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B由材料“以帝王之利便为本位以解释儒书,以官家解释为楷模而禁人自由思索”可知,帝王利用儒书,官方控制思想,导致儒学失去本真意义而服务于封建专制统治,故选B项;官方的目的是控制思想,儒学作为官方主流思想其地位是稳定的,排除A项;明清时期儒学日益僵化,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统治者利用儒家思想维护统治,排除D项。10(2020湖南五市联考)“春秋决狱”是指西汉在审理案件时不适用已有的法律条文,而是用儒家经义(即儒家所
10、宣扬的伦理道德),特别是孔子修订的春秋一书中的“微言大义”,附会汉朝法律,作为审判的依据。据此可知()A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相统一B司法判决遭到了严重的破坏C伦理纲常成为立法基本原则D基本上维护了法律的权威性A材料中“春秋决狱”的史实说明,西汉将儒家伦理道德融入案件审理中,体现了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相统一,故选A项;“春秋决狱”表明西汉案件审理注重伦理道德,会使司法判决更灵活,而非遭到严重破坏,排除B项;儒家经义只是“附会汉朝法律”,并不能成为立法的基本原则,排除C项;以儒家经义附会汉朝法律作为审判的依据,体现了儒家地位的提高,但会削弱法律的权威性,排除D项。11汉代经学的政治化是儒学话语在我国历
11、史上的第一次转向,即作为先秦诸子之学的孔子“私言”向汉帝国“官学”的转换。这一次转向()A适应了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B否定了孔子“德治”和“仁政”的人文主义理想C体现了恢复重建西周分封制及其人伦关系的要求D展开了对天命心性等形而上学问题广泛深入的研讨A“作为先秦诸子之学的孔子私言向汉帝国官学的转换”说明儒学在汉代成为官方统治思想,儒学独尊适应了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故选A项;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排除B项;汉武帝时通过“推恩令”打击王国势力,因而汉代儒学不会要求恢复西周分封制,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汉代儒学的具体内容,因而无法得出D项结论。12
12、(2020天一大联考)汉武帝即位次年,采纳丞相卫绾建议,对所举贤良中治法家、纵横家言者,一律罢去。随即又任命好儒术的窦婴为丞相,田蚡为太尉。汉武帝的做法()A放弃了法家的治国理念B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局面C回归了周朝的典章制度D提升了儒学的政治地位D汉武帝的做法说明他重用儒士,打击其他流派的思想,提升了儒学的政治地位,故选D项;汉武帝的治国理念为“外儒内法”,并未放弃法家思想,排除A项;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处于独尊局面,排除B项;典章制度是国家在一定时期内行为规范的基本准则,汉武帝确立了汉朝的典章制度,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
13、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史载武帝好公羊,昭帝传孝经论语尚书,明帝通春秋尚书。 东汉不少皇帝还亲自讲经,参与诸儒的学术论辩。“议礼、制度、考文皆以经义为本”,这成为武帝以后汉代政治中较有特色的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儒学不断汲取其他学说的成分以充实和完善自己,为特别注重精神生活的知识阶层提供了一种安身立命之道。加之汉代通经致仕政策的刺激,于是“专事经学,其风甚笃”。儒学特别注重德治,讲求调适人伦,纯化风俗,其义理易为“匹夫匹妇”所认知和认同,故而狱吏走卒、农夫牧人、幼童白首纷纷诵读儒经,研习章句。 当时流传这样的话:“遗子黄金满鬣,不如一经。”据孔毅汉晋之际儒学信仰的危机
14、与演化材料二东汉末年至两晋,儒学信仰日渐失效。据汉书载,“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利禄之路然也。”同时,五经博士解释经文,谶纬附会,各家弟子只能严守家法。 而且,身处乱世,人的生命有如草芥,所谓“民富则安乡重家,敬上而从教;贫则危乡轻家,相聚而犯上”。随着东汉王朝的分崩离析,一些儒者开始逾越儒家礼度和经学家法,杂采老、庄之说,魏晋玄学兴起。其仍奉孔子为圣人,力图用道家语言解释儒家经典,并开始为儒学体系探求本体论基础,即“名教出于自然”。经过玄学挣扎在理想与现实间的洗礼,国人在两晋时期突然拥有了少见的思辨能力和兴趣,这为中国文化与佛教思想的对话奠定了基础。据胡绍军魏晋玄学研究三十年等
15、(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汉之际儒学成为重要社会信仰的主要表现。(9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晋之际儒学信仰危机出现的原因,并简析玄学兴起的意义。(16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东汉不少皇帝还亲自讲经,参与诸儒的学术论辩”“为特别注重精神生活的知识阶层提供了一种安身立命之道”“其义理易为匹夫匹妇所认知和认同”等信息进行归纳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中“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各家弟子只能严守家法”“身处乱世,人的生命有如草芥”“逾越儒家礼度和经学家法,杂采老、庄之说”等信息归纳概括。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二中“一些儒者开始逾越儒家礼度和经学家法,杂
16、采老、庄之说,魏晋玄学兴起”得出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导致玄学产生,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答案:(1)表现:受统治集团推崇,成为国家正统思想;是知识阶层的安身立命之道;被普通民众认同,民间影响日益扩大。(9分)(2)原因:儒学的烦琐化、神秘化、封闭化导致自身活力丧失和影响力下降;社会动荡侵蚀了儒学信仰的政治、物质基础;佛道思想对知识阶层和普通民众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人的抽象思辨能力(推动了中国文化与佛教思想的交流);解放和开阔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儒学的复兴(新儒学的产生)。(16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入世是指步入社会和投身社会。著名教授樊和平先生
17、认为,人生的安身立命,需要一种良好的人文素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血缘、情理、入世”三大基本要素,构成传统文化与现代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无不体现着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 古代中国士人都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下成长起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是大多数古代士人共同的人生目标,而“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则是他们共同的心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成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古代士人的人生哲学。摘编自刘恒山儒家入世精神及现代价值等解读材料,围绕儒家文化的“入世
18、精神”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运用中国思想文化史的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2分)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强调儒家的入世精神,首先表明观点。对儒家入世精神给予解释和表明态度。论述要结合阶段发展的特征,以典型人物的事例和行为进行说明,如孔子主张“仁”的思想在当时不受重视,但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积极周游列国,宣扬其思想;后世汉代的董仲舒、宋明时期理学家都秉承了这一精神,积极地面对现实社会,积极入世,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最后,进行总结升华即可。答案:示例:观点: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2分)论述: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克己复礼”,实行“仁政”,恢复周礼,重建社会等级制度;在人际关系上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宽恕与和谐。体现出了儒家思想直面社会变革、积极入世、力图改造社会的政治主张。后世的孟子、董仲舒和朱熹的思想都继承了这一传统。总结:儒家文化的这种入世精神反映出士人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政治追求。(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