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统考版)教师用书:第二部分 专题一 第五讲 古代文化知识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01345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20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统考版)教师用书:第二部分 专题一 第五讲 古代文化知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统考版)教师用书:第二部分 专题一 第五讲 古代文化知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统考版)教师用书:第二部分 专题一 第五讲 古代文化知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统考版)教师用书:第二部分 专题一 第五讲 古代文化知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统考版)教师用书:第二部分 专题一 第五讲 古代文化知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统考版)教师用书:第二部分 专题一 第五讲 古代文化知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统考版)教师用书:第二部分 专题一 第五讲 古代文化知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统考版)教师用书:第二部分 专题一 第五讲 古代文化知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统考版)教师用书:第二部分 专题一 第五讲 古代文化知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统考版)教师用书:第二部分 专题一 第五讲 古代文化知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统考版)教师用书:第二部分 专题一 第五讲 古代文化知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统考版)教师用书:第二部分 专题一 第五讲 古代文化知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统考版)教师用书:第二部分 专题一 第五讲 古代文化知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统考版)教师用书:第二部分 专题一 第五讲 古代文化知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统考版)教师用书:第二部分 专题一 第五讲 古代文化知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统考版)教师用书:第二部分 专题一 第五讲 古代文化知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统考版)教师用书:第二部分 专题一 第五讲 古代文化知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统考版)教师用书:第二部分 专题一 第五讲 古代文化知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统考版)教师用书:第二部分 专题一 第五讲 古代文化知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统考版)教师用书:第二部分 专题一 第五讲 古代文化知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统考版)教师用书:第二部分 专题一 第五讲 古代文化知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32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统考版)教师用书:第二部分 专题一 第五讲 古代文化知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32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统考版)教师用书:第二部分 专题一 第五讲 古代文化知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32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统考版)教师用书:第二部分 专题一 第五讲 古代文化知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32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统考版)教师用书:第二部分 专题一 第五讲 古代文化知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32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统考版)教师用书:第二部分 专题一 第五讲 古代文化知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32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统考版)教师用书:第二部分 专题一 第五讲 古代文化知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32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统考版)教师用书:第二部分 专题一 第五讲 古代文化知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32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统考版)教师用书:第二部分 专题一 第五讲 古代文化知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32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统考版)教师用书:第二部分 专题一 第五讲 古代文化知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32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统考版)教师用书:第二部分 专题一 第五讲 古代文化知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五讲古代文化知识高考考查内容涉及姓名称谓、 官职沿革、教育科举、宗法礼俗、天文地理、历法乐律、文化典籍等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考查重点是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掌握以及知识面的广阔度,基于此,我们需要熟悉命题者在试题中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设误类型,掌握相应的解题技巧,积累各类文化知识,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备考心中有数。突破一设误“7大角度”1扩大官职职权范围考查某一官职或部门的职责时,添加了不属于它的职责,扩大了职权范围。如误把工部和户部职责混淆。2古今地名识别不清考查古代地理知识时,常常用今天的地理知识去阐释古代的地理知识,弄错古代地名的说法或范围。如,“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

2、旧时均可指国都”中的“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是错误的。3弄错官职任、免、辞考查官职知识时,往往会涉及任、免、辞官职的文言词。命题人常常将表示任官与升迁的词混为一谈,或改变任、免、辞官职的说法进行设误。如,“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中的“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是错误的。4弄错宗法礼俗等级标准考查关于宗法、祭祀、礼仪知识时,将相似宗法、礼仪内容范围和等级,天子祭祀与诸侯祭祀的等级或牺牲标准混淆一起。如,“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中的“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是错

3、误的。5混淆名字称谓常识将古人的字、号用法混淆,将帝王的年号、谥号、庙号的说法以及官职等方面的称谓张冠李戴。如,“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中的“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是错误的。6混淆考试级别名第考查科举制度时,往往将科举考试的不同级别及对应名第混淆在一起,迷惑考生。如,“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为进士,科举会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中的“会试”是错误的,应是“殿试”。7打乱典籍对应搭配考查典籍知识时,将几种不同典籍的信息打乱,随意搭配,让考生难以区分。如,“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中的“叙事详细”是错误的,叙事详细的

4、编年体史书是左传。突破二解题“4种技法”1调动积累直接判该方法主要依据平时各种知识的积累直接判定选项的正误。(1)联系生活常识和历史知识。如“陛下”一词,我们就可以联系古装电视剧,臣民对皇帝敬称“陛下”等。再如“吏部”可以依据初中历史所学的中国古代的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等相关知识直接判断。(2)联想教材所学知识。初高中语文教材课下注释及附录文章中的专用词语、古今异义、文学知识等很多都属于古代文化常识。如“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可联系张衡传中“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的课下注释来判断。2剖析词语巧推断试题中的文化知识词语可通过对构成词语的语素及其结构方式的分析,或联系相关

5、成语,剖析语素内涵,解读词义,借此推断题目的正误。如“黜陟”指官吏降免或升迁。联系“罢黜”一词,“黜”应指降职;结合“陟罚臧否”一词,“陟”应指升职。3结合语境深推断揣摩文言文中文化常识词语的含义,需要结合具体语境,从文中搜索相关信息加以推断。如2017年全国卷中的“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结合文章“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可以判断是正确的。4遇生判对灵活断因为高考题考查的大多是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所以一般不会把冷僻的专有名词作为错项设置,如果出现较生疏的古代文化知识,一般认为此项表述正确。以上4种技法既

6、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综合使用。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到彦之字道豫,彭城武原人。及文帝入奉大统,以徐羡之等新有篡虐,惧,欲使彦之领兵前驱。彦之曰:“了彼不贰,便应朝服顺流;若使有虞,此师既不足恃,更开嫌隙之端,非所以副远迩之望也。”会雍州刺史褚叔度卒,乃遣彦之权镇襄阳。元嘉三年,上于彦之恩厚,将加开府,欲先令立功。七年,遣彦之等北侵。及还,凡百荡尽。文帝收彦之下狱,免官。九年,复封邑,固辞。(节选自南史到彦之传)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篡虐,指徐羡之等人在文帝刚刚当皇帝时有夺取君位和残暴肆虐的思想行为。B朝服,指在重大典礼时所穿的礼服,主要用于朝会,是君臣

7、百官的议政之服。C开府,古代指高级官吏建立府署并自选僚属之意,汉朝三公等可以开府,后来开府资格有时会放宽。D封邑,指君主赐以领地或者食邑,并将封邑内的所有权力转让给封君作为奖赏。解析:A项,“篡”,臣子夺取君位,“虐”,残暴狠毒,“篡虐”即做事残暴有夺权的言行。前文“入奉大统”即登上皇位。综合分析,A项正确。B项,“朝”,有朝见、朝廷、拜见、聚会等意;“服”,服装。据此可判断“朝服”的意思。需要注意的是,切不可把“朝服”狭隘地理解成“上朝穿的衣服”,从而缩小了它的意义。C项,拆分“开府”,“开”有开创、建立等意思;“府”有官府、府衙的意思。综合分析,“开府”有建立府衙的意思。C项正确。D项,从

8、“复封邑,固辞”可知,“封邑”表示的是一种封赏、赏赐。拆分“封邑”,“封”指帝王把土地或爵位给予亲属或臣僚;“邑”指城镇。由此判断,“封邑”的意思是“朝廷赐给领地等”。再联系封建中央集权的政权特点,可知选项中的“将封邑内的所有权力转让给封君作为奖赏”中的“所有权力”错误。答案:A参考译文:到彦之字道豫,是彭城武原人。等到宋文帝即位,认为徐羡之等人有篡位谋反之意,(宋文帝)害怕,想派彦之带兵担任先锋去攻打(他们)。彦之说:“如果对对方非常信任,便应该放手让对方发展;如果使对方有忧虑,这样的军队是不值得依靠的,还开启了对方心里的疑虑,这不符合远近之人的期望。”恰逢雍州刺史褚叔度死了,皇帝就派彦之暂

9、时镇守襄阳。元嘉三年,皇上对于彦之非常恩待,将加封他为开府,想先让他立功。七年,派彦之等人北伐,等到败归,各种物资荡然无存。文帝抓彦之入狱,撤职。九年,又恢复他的封邑,彦之坚决推辞。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郭宗皋,字君弼。嘉靖八年进士。擢御史。宗皋劝帝惇崇宽厚,察纳忠言,勿专以严明为治。帝大怒,下诏狱,杖四十释之。坐夺俸两月。寻进兵部右侍郎。隆庆改元,从戍所起刑部右侍郎,改兵部,协理戎政。旋进南京右都御史,就改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宗皋亦自以年老求去,诏许之。万历中,再存问,岁给廪隶。(节选自明史郭宗皋传,有删改)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诏狱,指皇帝下令查办的

10、案件或关押钦犯的牢狱。文中指后者。B夺俸,官吏因过失而被罚扣其俸禄。“俸”即俸禄,指官吏每年或每月所领的薪金。C兵部,古代官署名,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兵械、军令等,其长官为兵部尚书。D存问,指慰问并进行请教,在古代,多用于君主对臣下的一种关心和虚心纳谏。解析:A项,从“帝大怒,下诏狱,杖四十释之”的整体意思和“下(到去)”字分析,文中“诏狱”是监狱的意思;拆分“诏狱”,“诏”,皇帝下命令;“狱”有案件和监狱的意思。选项正确。B项,从“杖四十释之。坐夺俸两月”的语意分析,“夺俸”是一种处罚方式;拆分“夺俸”,“夺”,剥夺,“俸”,俸禄。选项正确。C项,“右侍郎”是职官名,“兵部”是古代的衙门机构

11、,即官署;拆分“兵部”,“兵”有兵器、军队、军事等意思,故“兵部”是有关军队的部门。选项正确。D项,拆分“存问”,“存”有慰问、省视的意思,“问”有问候、慰问的意思。从前文郭宗皋以自己年老请求退休,并得到准许判断,朝廷只是通过慰问表示关心,所以选项中的“进行请教”“虚心纳谏”的表述错误。答案:D参考译文:郭宗皋,字君弼。嘉靖八年的进士。提拔为御史。宗皋劝说皇帝推崇(崇尚)宽容敦厚,考察采纳忠诚的言论,不要只是把严明作为治理的标准。皇帝大怒,把他关进牢狱,打四十大板释放了他。被判罚剥夺两月俸禄。不久进封兵部右侍郎。隆庆改元,从戍卫的地方起任刑部右侍郎,改任兵部,协助处理军政。很快进封南京右都御史

12、,就职改任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宗皋也自认为年老请求退休,(皇帝)下诏准许他的请求。万历年间,(皇帝)两次慰问(他),每年供给粮食、奴仆。突破三分类梳理古代文化知识高考考查的古代文化知识大部分与课本内容相关,所以考生掌握课本上的基本文化知识,对解题有很大的帮助。下面就对课本中出现的古代文化知识进行分类梳理,来帮助考生掌握答古代文化知识题的窍门。1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执事:在古代有多种意思,如:从事工作,主管其事;有职守之人,即官员;指供役使者,仆从;对对方的敬称;侍从。此句中指对办事的官吏的敬称。2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烛之武退秦师)子:

13、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寡人:古代诸侯王的谦称。古代帝王自称的谦辞有孤(小国之君)、寡人(少德之人)、不穀(不善)。3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轲刺秦王)足下:是古时交际用语,对对方的敬称,多用于下称上或同辈之间。4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刺秦王)陛下:“陛”指帝王宫殿前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请其代为转告。后来“陛下”就成为臣子对帝王的敬称。5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古人通常表示尊敬对方时称自己的名,表示自谦时也称自

14、己的名。如“籍”就是项羽自呼己名,表示对对方的尊敬。6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7临川王某记。(游褒禅山记)某: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在“某”上冠姓,等到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保留“某”的字样。8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苏武传)丈人:古代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丈人也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9单于出猎。(苏武传)单于: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意为“广大”。此称号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之后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而东汉三国之际,有乌丸、鲜卑的部落使用单于这个称

15、号。至两晋十六国,皆改称为大单于,但地位已不如以前。10汉末建安中。孔雀东南飞(并序)建安:汉献帝的第三个年号,这个时期的东汉朝廷的政治大权主要由曹操掌握。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建安是汉末历史中最精彩的一个时期,曹、刘、孙三足鼎立形成时的著名战役都发生于这一时期,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渭南之战等。1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君子:特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着重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而后又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敢直达皇帝,就

16、告诉在陛(宫殿前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B古代帝王自称的谦辞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穀(不善)。C古人通常表示尊敬对方时称自己的字,表示自己谦卑时也称自己的字。如“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的“籍”就是项羽自呼己字,表示对对方的尊敬。D“竖子不足与谋”中的“竖子”是骂人的话,相当于今天的“小子”。解析:古人通常表示尊敬对方时称自己的名,表示自己谦卑时也称自己的名。“籍”就是项羽自呼己名。答案:C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如师说中有“士大夫之族”。B“臣”,最初指男性奴仆,后成为君主

17、时代官吏和百姓的统称。C古人作文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在“某”上冠姓,等到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保留“某”的字样。D“黔首”,是战国及秦代对平民的一种尊称。解析:“黔首”并不是“尊称”。答案:D3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古人幼时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出于礼貌和尊敬,对平辈或尊长者称字。如称屈平为屈原,称司马迁为司马子长。B“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这个时期的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C“号”,又叫别号,一般自己取定,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尊敬。D“令”可用于尊称

18、对方亲属。如“令堂”是对对方的母亲的尊称,“令尊”是对对方的父亲的尊称。解析:“古人幼时取字”错,应该是“古人幼时取名,成年取字”。答案:A4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丈人”可以指古代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也可以专指妻父,苏武传中“汉天子我丈人行也”中的“丈人”是前一个意思。B文人的文集命名方式多种多样,如白氏长庆集是白居易的文集,这是以自己住所的名字命名的。C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而士的死则称为“不禄”。D“单于”是汉代匈奴部落联盟首领的称号,后世鲜卑等少数民族首领也称单于。解析:白氏长庆集是以年号命名的,因编集于穆宗长庆年间,故名。答案:B1晋侯、秦伯围郑。

19、(烛之武退秦师)侯、伯:春秋时期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两种。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2毋内诸侯。(鸿门宴)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周制,诸侯名义上须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汉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史治理,王、侯仅食赋税。此处指其他率兵攻秦的人。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左尹:楚国官名,又有右尹,位次于令尹,为楚国之卿。4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鸿门宴)都尉:秦汉时代重要的高级武官。都尉一职最早出现在战国后期。西汉时期,都尉一职的含

20、义不断扩大,并逐步扩大成为一个都尉体系。东汉后,都尉的地位不断下降,到魏晋时代,都尉的品级主要在第五品至第七品之间,总体地位呈明显下降趋势,而且职务虚化。5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孔雀东南飞(并序)丞:封建时代多为辅佐主要官员做事的官吏。6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并序)左迁:降官,贬职。犹言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汉书周昌传中“左迁”,颜师古注:“是时尊右而卑左。故谓贬秩位为左迁。”宋戴埴鼠璞:“汉以右为尊,谓贬秩为左迁,仕诸侯为左官,居高位为右职。”后世沿用之。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

21、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司马:官名。西周始置,掌管军政和军赋,职权大小不定。汉武帝时,罢太尉,设大司马。从隋代始,不再设大司马。7谪居卧病浔阳城。琵琶行(并序)谪:封建时代特指官吏降职,调往边远地区,如谪迁、谪降、谪戍、谪居和贬谪等。8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并序)教坊:唐高祖时置内教坊于禁中,掌教习音乐,属太常寺。武则天如意元年,改为云韶府,以宦官为使。玄宗开元二年,又置内教坊于蓬莱宫侧,京都置左右教坊,掌俳优杂技,教习俗乐,以宦官为教坊使,后不再属太常寺。此后凡祭祀朝会用太常雅乐,岁时宴飧则用教坊俗乐。宋、金、元各代亦置教坊,明置教坊司,司礼部,清废。9拜为上卿

22、。(廉颇蔺相如列传)上卿:古代官名。周代天子、诸侯都有卿,卿是高级长官,分为上、中、下三级(即上卿、中卿、下卿)。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相当于丞相(宰相)的位置,并且得到王侯、皇帝的青睐。10相如顾召赵御史书。(廉颇蔺相如列传)御史:中国古代一种官名。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皆置“史”,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11召有司案图。(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12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苏武传)驸马:中国古代帝王女婿的称谓。又称帝

23、婿、主婿、国婿等。因驸马都尉得名。汉武帝时始置驸(副)马都尉,驸,即副。驸马都尉,掌副车之马。到三国时期,魏国的何晏,以帝婿的身份被授官驸马都尉,以后又有晋代杜预娶晋宣帝之女高陆公主,王济娶司马昭(文帝)之女常山公主,杜王二人都被授驸马都尉。魏晋以后,帝婿照例都加驸马都尉称号,简称驸马,非实官。以后驸马即用以称帝婿。清代称额附。13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郎中:官名。始置于战国,执掌侍卫。秦汉沿置,内充侍卫,外从作战。晋至南北朝,为尚书曹司的长官,隋唐以后,六部都设置郎中,分掌部内各司政务。太史令:也称太史,官职名。西周、春秋时太史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

24、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为朝廷大臣。秦设太史令。魏晋以后修史的职务划归著作郎,太史仅掌管推算历法。14衡下车,治威严。(张衡传)下车:礼记乐记中有“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后称初即位或到任为“下车”。15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张衡传)视事:官员就职治理政务。乞骸骨: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谓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晏子春秋外篇上:“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16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东宫:指封建时代太子所居住的宫殿,借指太子本人。课文中取第二个意思。东宫也可以指太后所居之宫,也代指太后。汉朝太后居长乐宫,长乐宫称东朝,亦称东宫。17谨庠序之

25、教。(寡人之于国也)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史记儒林列传:“闻三代之道,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汉书董仲舒传:“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18因入京师,观太学。(张衡传)太学:中国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汉武帝时始置太学,设五经博士。隋初置国子寺,隋炀帝改为国子监。唐设国子、太学、广文、四门,隶属国子监。明以后只设国子监,不设太学,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叫太学生。19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孝廉:汉代选拔官员的两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举人的俗称。5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

26、确的一项是()A“郎中”,战国时为宫廷医生。隋唐以后,六部都设置郎中,分掌部内各司政务。B“迁客”,指被贬谪在外的官吏,如范仲淹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C孝廉,意为“孝顺亲长、廉能正直”,是汉代设立的察举制度的科目。D“用事”指统治者执掌政权,“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两词中的“事”均指政事。解析:“战国时为宫廷医生”错,应该是“战国时,执掌侍卫”。答案:A6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斋戒”,指古人在祭祀或进行重大活动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洁净身心,以示虔诚。B“爵”,爵位。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如晋侯比秦伯低一等。C“乞

27、骸骨”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为古代官吏自请退职之说。D“有司”是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解析:侯是二等爵,比伯高一等。晋侯比秦伯高一等。答案:B7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迁”意为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古代常在“迁”字之前或之后加一字予以区分,如“迁升”“迁谪”。B“上卿”是战国时的爵位,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相当于丞相(宰相),并得到王侯、皇帝的青睐。C“迁谪”谓官吏因犯罪被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D“庠”和“序”,指的是地方开设的学校,如寡人之于国也中有“谨庠

28、序之教”。解析:“左迁”是降职。答案:C1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荆轲刺秦王)拜: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就是行礼叩头。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拜礼。周礼春官大祝:“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2乃朝服,设九宾。(荆轲刺秦王) 九宾:九宾之礼,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季父:古代兄弟间依长幼排行时,习惯上以伯、仲、叔、季为次序。一般来说,“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如左传文公十八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

29、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次序依伯、仲、叔、季,并循环使用。兄弟姊妹中年纪最大的称“伯”,有时也称“孟”,但二者有区别:嫡长子称“伯”,庶出长子称“孟”。另外,因“伯”指老大,“仲”指老二,所以后代常用“伯仲”指兄弟或表示不相上下。如陆游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4项王、项伯东向坐。(鸿门宴)东向: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宴请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作“南面”,称臣叫作“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

30、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文中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5项王按剑而跽曰。(鸿门宴)跽:两膝着地,上身挺直。“跽”表示受惊而耸身欲起的样子。这种动作因与跪的动作相似,因而也叫“长跪”。6新妇入青庐。孔雀东南飞(并序)青庐:用青布搭成的篷帐,是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此风俗。北方一带,拜堂有在“青庐”中举行的。一般是在住宅的西南角“吉地”、露天设一帐幕,新娘从特备的毡席上踏入青庐。7伏惟启阿母。孔雀东南飞(并序)伏惟: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8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孝悌:孝,指孝顺父母;悌,指尊重兄长。孔子非常重视孝悌

31、,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9修禊事也。(兰亭集序)禊事:古代习俗,农历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10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过秦论)七庙:本指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后泛指帝王的宗庙。11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廉颇蔺相如列传)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表示诚心致敬。1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陈情表)外:自己一房之外的亲族。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丧服的轻重。期功:古代丧服的名称。期,服丧一年。功,按关系亲疏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月,小功服丧五

32、月。亦用以指五服之内的宗亲。8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斋戒”是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沐浴更衣,不吃不喝,表示诚心致敬。B“期功”是古代丧服的名称。“功”按关系亲疏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月,小功服丧五月。C“孝”指孝顺父母;悌,指尊重兄长。孔子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D“七庙”本指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后泛指帝王的宗庙。解析:不喝酒、不吃荤,而非“不吃不喝”。答案:A9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伯仲叔季”是兄弟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或最小的。B“拜”是古人常

33、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就是行礼叩头。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拜礼。C“九宾”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一种礼仪,由九名傧者(迎宾赞礼人员)立于殿廷,接引宾客上殿。D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南面北,再次是坐北向南。解析: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答案:D10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伏惟”是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B“青庐”是用青布搭成的篷帐,是古代举行婚礼的地方。C“跽”表示受惊而耸身欲起的样子,这种动作因与跪的动作相似,也叫“长跪”。D“禊事”是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的一种禊祭活

34、动。解析: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答案:A1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孔雀东南飞(并序)鸡鸣、黄昏、人定: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2岁在癸丑。(兰亭集序)癸丑: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五十年称“癸丑年”。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3七月既望。(赤壁赋)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古代对农历一个月中某些特殊的

35、日子有特定的称谓。如每月第一日为“朔”,十五日为“望”,十六日为“既望”,最后一天为“晦”。4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斗牛:斗宿和牛宿。中国有二十八宿之称,其中北方七宿为斗、牛、女、虚、危、室、璧。斗和牛都在其中。斗宿,位于人马座,包含六颗星,也就是著名的“南斗六星”。牛宿,有星六颗,即摩羯座六星,因其星群组合如牛角而得名。5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年次纪年法,以王公(赵惠文王)在位年数来纪年。这种纪年法大多用在春秋战国时代。6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张衡传)阴阳:源自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关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

36、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便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这个概念。7仲秋至冬。归去来兮辞(并序)仲秋:古人把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中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表示,“孟”是第一,“仲”是第二。仲秋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8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滕王阁序)翼轸:二十八宿中的翼宿和轸宿。1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望”,指农历每月的十五,而农历的每月十六则称为“既望”。如赤壁赋中有:“壬戌之秋,七月既望。”B中国有二十八宿之称,斗宿,位于人马星座,包含六颗星,也就是著名的“南斗六星”。C古代纪年法有多种,有干支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等。“赵惠文王十六年”

37、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D兰亭集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中的“癸丑”属于干支纪年法。解析:“赵惠文王十六年”属于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答案:C1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个季度中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如“孟冬”指冬季的第一个月。B古代的纪时法比较特殊,如平旦、晡时、黄昏、人定等。按时间先后来说,“人定”在“黄昏”之前。C“晦”,指的是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这是古代月相纪日法中的一类,此外还有朔、望等。D古代以水北、山南为“阳”,以水南、山北为“阴”。解析:“人定在黄昏之前”错,应该是“人定在黄昏之后”。答案:B1至易水上。(荆轲刺秦王)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

38、于河北省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因燕太子丹送荆轲刺秦于此作别,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音乐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而名扬天下。后人常用“易水”指代“荆轲”或易水歌。2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3沛公居山东时。(鸿门宴)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因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文中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的地区。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河北、河南: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不同于今天的河北省和河南省。5南取汉中。(过秦论)汉中:位于陕西省南部,古称梁州、南

39、郑、兴元、天汉,是汉王朝的发祥地,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的源头,秦巴地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的美誉。6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郡:古代的行政区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朝废郡制,明清称府。7而倔起阡陌之中。(过秦论)阡陌:在广袤田野上呈南北走向和东西走向并且相互交错的小路,其中,“阡”是指南北走向的小路;“陌”是指东西走向的小路。8望长安于日下。(滕王阁序)日下:京城。古代以太阳比喻帝王,帝王所在处称为“日下”。世说新语夙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

40、此意,更重同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方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9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阳:古人在说到地名时,多用“阳”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用“阴”指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10臣请就汤镬。(廉颇蔺相如列传)汤镬:煮着滚水的大锅。古代常用作刑具,是古代的一种酷刑,用来烹煮罪人。11游于三辅,因入京师。(张衡传)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洹词记王忠肃公翱三事:“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隋唐以后简称“辅”。13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百越”,又作“百粤”。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

41、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用其泛指南方地区。B“山东”,指泰山以东的地区。如“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中的“山东”指的就是这个地区。C“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秦故地。如“自以为关中之固”中的“关中”指的就是这里。D“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解析:“山东”指的是崤山以东。答案:B14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郡”是古代的行政区域,秦统一天下后设三十六郡,隋朝废郡制,明清称府。B“汤镬”是古代的一种酷刑,指用煮着滚水的大锅来烹煮罪人。C“笞刑”,古代的一种刑罚,是一种用小荆条或小竹板抽打臀、腿、背的刑罚,隋代定为

42、五刑之一。D“阡陌”是指在田野上相互交错的小路,其中“阡”是指东西走向的小路,“陌”是指南北走向的小路。解析:“阡”是指南北走向的小路,“陌”是指东西走向的小路。答案:D1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孔雀东南飞(并序)初七:农历七月七日,旧时妇女这天晚上在院子里穿针,乞求智巧。下九:农历每月的十九日。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在汉代,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2六合正相应。孔雀东南飞(并序)六合:指结婚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年、月、日的干支合起来共六个字,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都相适合。亦指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即天地四方。3槌床便大怒。孔雀东南飞(并序)

43、床:古代一种简易的坐具,小的只能坐一个人。4江州司马青衫湿。琵琶行(并序)青衫:黑色单衣。在古代指代内容非常丰富:古时学子所穿之服;借指学子、书生;唐代官职低的官服色为青黑色,后借指失意的官员;泛指官职卑微。5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刎颈之交: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刎颈,割脖子;交,交情,友谊。古人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多种称法。不同的朋友关系有不同的称谓。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

44、布衣之交”;辈分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6匈奴与汉和亲。(苏武传)和亲:西汉为缓和汉、匈关系,嫁宗室女与匈奴单于,使两个对立民族停止战争,摒弃仇怨,转而建立和平、友好、亲睦的关系。这不是自然形成的形态,而是经由两个民族的政治、军事当局协商并用正式条约(口头或文字)规定的一种民族关系形态。15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乞巧”,旧时风俗,农历七月七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

45、星乞求智巧。B“六合”,可指天地四方。如过秦论中“履至尊而制六合”中的“六合”就是这个意思。C“刎颈之交”指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与蔺相如终成刎颈之交。D古人以农历每月的初九为上九,十九为中九,二十九为下九;在汉代,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解析: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答案:D16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重阳节,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旧时这一天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B“床”在古代也指一种简易的坐具,小的只能坐一个人。C西汉为缓和汉、匈关系,嫁宗室女与

46、匈奴单于,史称“和亲”。D昌黎先生文集是韩愈的作品集,这是以号命名其文集。解析:“以号命名”错,韩愈自称“郡望昌黎”,“昌黎”是他的祖籍,故该文集是“以籍贯命名”的。答案:D1妇女无所幸。(鸿门宴)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也可以指皇帝对妻妾的宠爱。此处为后一种意思。2游褒禅山记。(游褒禅山记)记: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议论抒情,属于散文的范畴,主要还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3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并序)杜鹃啼血: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初夏时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

47、情思。如果仔细地看,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其说成是杜鹃啼的血。4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过秦论)孟尝、平原、春申、信陵:战国四公子。战国末期,秦国越来越强大,各诸侯国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的灭亡,竭力网罗人才。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包括学士、方士、策士或术士以及食客)之风盛行。当时,以养“士”著称的就是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因其四人都是王公贵族,故被称为“战国四公子”。5六艺经

48、传皆通习之。(师说)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此处是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有时也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传,是解释经书的著作。如春秋左氏传诗毛氏传疏等。“六艺经传”一词源于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所引其父司马谈之言:“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6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辞)辞:一种讲究句式和押韵的散文。因为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

49、、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7棨戟遥临。(滕王阁序)棨戟:有套的戟,古代官吏出行时做前导的一种仪仗。这里代指仪仗。8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滕王阁序)钟鸣鼎食:古代贵族鸣钟列鼎而食,所以用钟鸣鼎食指代名门望族。9酌贪泉而觉爽。(滕王阁序)贪泉:在广州,传说饮此水会变得贪得无厌,吴隐之喝下此水操守反而更加坚定。据晋书吴隐之传,廉官吴隐之赴广州任刺史时,饮贪泉之水,并作诗说:“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10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滕王阁序)三尺:士佩三尺长的绅。古时服饰制度规定束在腰间的绅的长度,因地位不同而有所区别,士规定为三尺。古人称成人为

50、“七尺之躯”,称不大懂事的小孩儿为“三尺童儿”。11陈情表。(陈情表)表: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或陈述某种意见的一种文体。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以及陈说政治的请求和愿望。表的内容是议论和叙事,往往带有抒情色彩。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请,议以执异。”(文心雕龙)。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12死当结草。(陈情表)结草:左传宣公十五年中记载一个故事,晋大夫魏武子临死时,嘱咐他儿子魏颗把武子的爱妾杀了殉葬,魏颗没有照办而是把她嫁出去了。后来魏颗与秦

51、将杜回作战,看见一个老人结草,把杜回绊倒,杜回因此被擒。魏颗夜里梦见这个老人,他说他是那个再嫁之妾的父亲,特来报恩的。后世用结草代指报恩。17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是记述孟子思想的著作,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四书”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B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议论抒情,主要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C“六艺”可以指“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书”是指尚书。D战国末期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被后人称为“战国四公子”。解

52、析:“书”是指识字。答案:C18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表,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或陈述某种意见的一种文体。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以及陈说政治的请求和愿望。B“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鸿门宴中“妇女无所幸”就是这个意思。C古代贵族鸣钟列鼎而食,所以用钟鸣鼎食指代名门望族。D古时服饰制度规定束在腰间的绅的长度,因地位不同而有所区别,士规定为三尺。古人称成人为“七尺之躯”,称不大懂事的小孩儿为“三尺童儿”。解析:鸿门宴中的“妇女无所幸”中的“幸”是指皇帝对妻妾的宠爱。答案:B1为变徵之声复为慷慨羽声。(荆轲刺秦王)“变徵”“羽”:古代音乐七

53、音中的两种声调。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徴音的变调,声调悲凉。2黄泉下相见。孔雀东南飞(并序)黄泉:在汉文化圈中是指人死后所居住的地方。打井至深处时地下水呈黄色,又因人死后埋于地下,故古人以地极深处黄泉地带为人死后居住的地下世界,也就是阴曹地府。黄泉又称九泉、九泉之下,九泉指九个泉井深,或谓天有九重天、地有九重地,表示极深,地下极深处即所谓黄泉。3寄蜉蝣于天地。(赤壁赋)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只能活几小时,古人说它朝生暮死。人们常用它比喻人生短促。4故不积跬步。(劝学)跬:古代称人行走,举足一次为“跬”,举足两次为“步”,故半步称“跬”。5外连衡而

54、斗诸侯。(过秦论)连衡:也作“连横”,战国时张仪倡导的政治主张,与苏秦游说六国联合抗秦的合纵相对。连衡即采用离间之计,使六国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逐个击破的策略。后来也用连衡比喻结盟。6不过数仞而下。(逍遥游)仞:古代长度单位,周制为八尺,汉制为七尺;这里应从周制。7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师说)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19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蜉蝣是一种小飞虫,只能活几小时,古人说它朝生暮死,人们常用它比喻人生短促。B古代打井至深处时地下水呈黄色,又因人死后埋于地下,故古人以地极深处黄泉地带为人死后居住的地下世界。C古代称人

55、行走,举足一次为“跬”,举足两次为“步”,故半步称“跬”。D“五声”也称“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变徵、羽五个音级。解析:“五音”指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答案:D20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朔漠”,指北方的沙漠地区。如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B“连衡”即“连横”,战国时张仪游说六国各自同秦国联合称连衡,与苏秦游说六国联合抗秦的合纵相对。C“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D在“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中,“亲戚”指的是外亲,也就是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人。解析:“亲戚”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在此处指的是内亲,即包括父母兄弟、妻子等在内的亲属,而不是“外亲”。答案: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