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济南历城二中高一(56级)上学期学分认定考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第卷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我们的祖先创造的文化被后人称为“农耕文化”,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是我国古代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
2、农耕文化的特点有()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建筑房屋,过定居生活饲养家畜种植农作物有成熟文字A BC D2汉武帝采用主父偃的建议,“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实施这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A强化君权神授思想 B繁荣思想文化C扩大地方权力 D强化大一统3脍炙人口的木兰辞是北朝民歌,也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从艺术形式上,反映了北方民族妇女的特色;从文字而言,词兼胡汉,“天子”“可汗”并用。这反映了()A少数民族为中华文化增添色彩B北方女性具有男子的英雄气概C民族融合的趋势开始出现D儒家思想观念已深入人心4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兼收并蓄,博大精深。
3、“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这首诗称赞的是()A诸葛 B贾思勰C祖冲之 D郦道元5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后来唐朝进一步改革并明确了中书、门下二省为决策机构。尚书省为中央行政核心,尚书省尚书不能参加决策会议,被排除出决策系统。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行政权 B削弱三省权限C决策的科学化、专业化 D加强皇权6辽史百官志一记载“兼制中国(指得幽云十六州后,统治区域扩大),官分南北(官制分南面官、北面官),以国制治,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材料中的处应该是( )A党项 B蒙古 C契丹 D女真7南宋时杭
4、州在“夜市于大街有车担设浮铺,点茶汤以便游观之人”,“巷陌街坊,自有提茶瓶沿门点茶,或朔望日,如遇吉凶二事,点送邻里茶水,倩其往来传语”。这可用来说明当时()A政治与经济中心合一 B城市商业比较发达C官府加强了经济监管 D理学思想压倒迷信观念8科技进步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下列中国古代科技成果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贾思勰写成齐民要术 蔡伦改进造纸术 孙思邈著作千金方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A BC D9.下图是一份历史手抄报素材,据此推断这份手抄报的主题是()A.民族关系的发展B.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C.封建社会的危机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10下框为王守仁在其著作传习录中说的话
5、。这表明()A“心即理”构筑起陆王心学的体系 B陆王心学没有冲破程朱理学藩篱C“性即理”成为陆王心学的根基 D陆王心学承继程朱理学核心理念11洪仁玕在禁止使用奴婢时说:“禁溺子女,不得已难养者,准富者请人雇工,不得买奴。”这表明洪仁玕()A决心破除封建制度 B施政设想中有人本主义色彩C希望实现人人平等 D承认妇女儿童的经济价值12下图是郭廷以著近代中国史纲的部分目录。其中,空白处的标题应是() 第四章西力冲击(下)(一八五至一八六)第一节_第二节英法联军与俄国的机会第三节中国境遇的再变A英国的炮舰政策B清朝外援与曾军的奋战C西方国家的携手D朝局之变及时势的认识13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迫在眉睫
6、的情势下仓促上阵的向敌人学习的运动,自光绪十四年,康有为以布衣伏阙上书,极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请厘清积弊,修明内政,取法泰西,实行改革。这场改革具有明显的植入性。”此论旨在说明()A变法的舆论动员极不充分 B改革缺乏内在的社会动力C变法目标背离近代化方向 D改革措施脱离了中国国情14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临时约法,将已经开始实施运作的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这一改动的主要目的是()A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B获得更多列强支持C保障宪法更好实施 D维护革命胜利果实151919年前后,中国城市出现了第一次离婚高潮,而且在某些地区甚至出现了离婚主动方以女性居多的现象;“婚姻自由”也登上了当时
7、的话题榜前列。这说明当时()A婚姻自由成为社会共识 B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C封建礼教开始遭到抨击 D女性掌握了婚姻自主权利16史家论晚清,常绕不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而“大变局”的高潮一节,正是帝制的终结和“共和”的开始,这一时期也正是革故鼎新之际,宪法、国会出现,现代警察制度建立,新闻舆论形成等。这一时期是指()A洋务运动时期 B清末新政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 D北洋军阀时期17“欧美一般人头脑里,本来没有什么中国问题,如今提起中国问题,便紧紧跟着联想到山东问题,提起日本问题,便人人都说日本人欺负中国,简单说,这回运动算是把中日关系问题大吹大擂地抬到世界人面前去了。”梁启超认为()A“二十
8、一条”的签订遭到各国声讨 B五四运动使帝国主义正视中国问题C“济南惨案”使中日关系成为焦点 D北伐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地位18国民大革命时期,苏联给中共发出指示:“现在革命取得胜利后走向全国政权的党不是共产党,而是国民党,在人民民主革命取得胜利时,中国无产阶级只能指望自己目前常常是奴隶般的地位有一定的改善”苏联对中共的这一指示()A揭示了农民革命的重要意义 B提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战略方向C维护了国共两党的团结合作 D影响到中共对革命领导权的放弃1919351937年中国工矿业生产简表(单位:吨)年代钢生铁煤锰矿1935年256 565787 06136 091 74731 4001936年4
9、14 315809 99639 902 98543 4001937年556 347958 68337 230 46979 187对上表蕴含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政府致力于改善人民生活B官僚资本控制国家经济命脉C政府实施“经济统制”政策D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相结合20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写道:“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原因在于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点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日本)就非死不可。”其意在说明()A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B民众需要得到有效的动员组织C中共坚持持久抗战的革命路线D抗日战争已经进入相持阶段21193
10、11935年,部分根据地在土地革命中,实行“没收富农土地、从肉体上消灭富农”的政策。抗战时期,采取了“切实保障富农的人权、政权、地权、财权”的政策。政策的转变是基于()A富农的反抗斗争加剧 B根据地经济出现严重困难C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D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22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全党工作重心的转变。这意味着()A农村封建剥削制度基本消灭B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基本胜利C确立了党的指导思想D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迅速展开23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
11、。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24下图是19782008年间我国进出口情况统计表,其中2001年后对外贸易趋势主要得益于()A取消农业税的直接推动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C“一带一路”战略全面实施D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的推动25.“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理论实际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和战略思想,其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2、、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材料中的“”是指()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C.邓小平理论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第II卷本卷包括26、27、28三个大题,共计50分,考生根据每个题目的要求在答题纸上作答。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 唐代的译经、抄经已达到超越前代的新境地。宗教的发达,必然引起对宗教经典的大量需求,只靠抄写显然已不能解决问題。无论是经济文化的发展,还是宗教传播和对外文化交流,都突出地要求供应大量的复本图书。传统的传抄方法再也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了,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高效率的图书复制技术。唐代不仅有了对印刷的迫切需要,而且也具
13、备了印刷术应用与发展的纸、墨、石刻、捶拓等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在社会迫切需要和已具备的物质条件的历史背景之下,雕版印刷在唐代得到应用,并且有了初步的发展。摘编自中华印刷通史材料二 古代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曾经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文化传播模式。柳诒徵在中国文化史中曾深刻指出:“雕版印刷之术之勃兴,尤于文化有大关系。故自唐室中晚以降,为吾国中世纪变化最大之时期。前此犹多古风,后则别成一种社会。”书籍出版数量的增加,改变了文人的阅读习惯和藏书方式,张舜徽曾分析道:“自印刷之术日新,致用之途益广,便民垂远,为效甚宏。然其影响后世,有利有弊。由于得书甚便,学者多置之不观,苏东坡为李氏山房藏书记,即尝慨乎言之。
14、故印刷愈便,而记诵日衰,似故创物造器者之所不任咎也。”摘编自于翠玲媒介演变与文化传播的独特景观(1) 根据材料一,概括雕版印刷技术在唐代兴起的原因。(8分)(2) 根据材料二,指出雕版印刷技术的使用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6分)(3)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技进步的认识。(4分)27南京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既见证了近代中国饱受劫难,又体现了近代中国奋进求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1)图一反映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这一纲领为什么具有空想性?图三所反映事件的纲领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个纲
15、领的共同点是什么。(6分)(2)哪两幅图可以形象地说明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4分)(3)图五所示历史事件的意义何在?(6分)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中国19521990年粮食产量统计表(单位:万吨)年份1952年1958年1959年1961年1962年1984年1990年产量16 39220 00017 00014 75016 00040 71243 500材料二 中国某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系数曲线图(1)材料一表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和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各呈现怎样的特点?依据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其原因。(10分)(2)根据
16、材料二,从经济体制变革的角度指出20世纪80年代引起城乡收入差距变化的原因。(6分)济南历城二中高一(56级)学分认定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题号12345678910111213答案ADACCCBAABBCB题号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答案DBDBDDBCBABA26(18分)【解析】第(1)问,归纳每句话的含义即可。第(2)问,据材料“古代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曾经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文化传播模式”“书籍出版数量的增加,改变了文人的阅读习惯和藏书方式”“自印刷之术日新,致用之途益广,便民垂远,为效甚宏”“故印刷愈便,而记诵日衰,似故创物造器者之所不任咎也”归纳总结。第(3)问
17、,认识可以从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科技进步既能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也能给人类自身带来消极影响;只有正确地对待科技应用,才能趋利避害等。【答案】(1)原因:宗教文化发展的推动;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需要,图书复本需求量增加的促进;旧的手抄图书复制技术的落后;纸、墨等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的进步。(2)影响:改变了文化的传播模式;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和藏书方式;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们对知识的记诵能力。(3)认识: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科技进步既能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也能给人类自身带来消极影响;只有正确地对待科技应用,才能趋利避害。27(16分)【解析】第(1)问,先提取图片提
18、供的信息,然后结合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和辛亥革命时期三民主义的相关史实加以回答。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是鸦片战争,终点是1949年国民政府统治的结束,以此来作答。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即可。【答案】(1)图一:太平天国运动。原因: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图三:三民主义。共同点:都反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2)图二和图四。(3)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战争的完全的胜利;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新民主主义
19、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28(16分)【解析】第(1)问,据表格数据按照时间纵向比较,按题干要求的两个时间段分析农业发展呈现的特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出现不同特点的原因。第(2)问,应首先注意抓住材料主题“城乡收入差距”,再依据图中两个关键时间点“1978年”“1985年”,结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及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内容来分析。【答案】(1)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特点农业生产大幅下滑。原因“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又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20世纪80年代以后:特点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率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原因:1985年以前,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在农村,农村经济因此得到了较大发展,城乡收入差距减小;1985年以后,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搞活了城市经济,城乡收入差距又逐渐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