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届高考统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3部分 第10章 第1讲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与治理(荒漠化的防治与水土流失治理)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01042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1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高考统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3部分 第10章 第1讲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与治理(荒漠化的防治与水土流失治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22届高考统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3部分 第10章 第1讲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与治理(荒漠化的防治与水土流失治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22届高考统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3部分 第10章 第1讲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与治理(荒漠化的防治与水土流失治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22届高考统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3部分 第10章 第1讲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与治理(荒漠化的防治与水土流失治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22届高考统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3部分 第10章 第1讲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与治理(荒漠化的防治与水土流失治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2022届高考统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3部分 第10章 第1讲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与治理(荒漠化的防治与水土流失治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2022届高考统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3部分 第10章 第1讲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与治理(荒漠化的防治与水土流失治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2022届高考统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3部分 第10章 第1讲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与治理(荒漠化的防治与水土流失治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2022届高考统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3部分 第10章 第1讲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与治理(荒漠化的防治与水土流失治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2022届高考统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3部分 第10章 第1讲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与治理(荒漠化的防治与水土流失治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2022届高考统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3部分 第10章 第1讲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与治理(荒漠化的防治与水土流失治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2022届高考统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3部分 第10章 第1讲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与治理(荒漠化的防治与水土流失治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2022届高考统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3部分 第10章 第1讲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与治理(荒漠化的防治与水土流失治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2022届高考统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3部分 第10章 第1讲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与治理(荒漠化的防治与水土流失治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2022届高考统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3部分 第10章 第1讲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与治理(荒漠化的防治与水土流失治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2022届高考统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3部分 第10章 第1讲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与治理(荒漠化的防治与水土流失治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2022届高考统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3部分 第10章 第1讲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与治理(荒漠化的防治与水土流失治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2022届高考统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3部分 第10章 第1讲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与治理(荒漠化的防治与水土流失治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2022届高考统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3部分 第10章 第1讲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与治理(荒漠化的防治与水土流失治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1讲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与治理(荒漠化的防治与水土流失治理)细化课标探究线索素养要求 1理解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危害。2掌握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保护措施。1区域认知:结合区域地图,定位区域地理位置,分析区域环境特征。2综合思维:抓住区域环境特征,分析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分析生态问题的成因及危害。3人地协调观:科学合理指导人类活动,促进区域生态治理及可持续发展。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1荒漠化的含义(1)概念: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2)成因(3)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因素自然因素人为因素: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盲目开垦等不合理的生产活

2、动。特别提醒 (1)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2)荒漠化与荒漠是不同的概念。荒漠化是多种原因引起土地退化的过程,而荒漠是指植被稀疏的地表景观。2荒漠化的危害(1)造成巨大经济损失。(2)造成表土裸露,提供沙尘暴形成的沙源。(3)导致植被和地表形态破坏,使生物生产力持续下降,引发饥荒,阻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3荒漠化的防治(1)国际行动:1994年,联合国正式通过了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防治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面临问题:“边治理,边破坏”现象导致荒漠化面积继续扩大。防治方针:“预防为主,防治

3、结合,综合治理”。具体措施: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等。特别提醒 实现荒漠化防治的根本措施是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一、水土流失的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1黄土高原概况(1)范围:A.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B.秦岭以北。(2)概况:黄土高原范围广大,地表大部被厚层黄土覆盖,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地貌景观是沟壑纵横、支离破碎。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1)自然原因: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势起伏大,流水侵蚀作用强;植被覆盖率低;黄土垂直节理发育,土质疏松。(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露天开矿、毁林开荒、乱砍滥伐导致植被破坏。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4、1)破坏土壤肥力,造成农业减产。(2)加剧沟壑发育,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3)造成生态环境恶化。(4)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情。(5)影响水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等。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1)工程措施:兴修水库,打坝淤地,修建水平梯田,以小流域为单位进行综合治理等。(2)生物措施:大力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3)农业技术措施:深耕改土,科学施肥,选育良种,地膜覆盖,轮作套种等。二、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次生盐碱化问题次生盐碱化的成因自然原因地形:地势低平,地下水位埋藏较浅的地区;气候: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土壤:表层土层疏松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导致地下水位上升;不合理的水利工

5、程建设,渗漏严重导致地下水位上升次生盐碱化的危害土地生产力下降,耕地减少;土壤板结,含盐量高,土地肥力下降;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治理措施引淡淋盐;井灌井排;合理灌溉,禁止大水漫灌;农田覆盖,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开挖排碱水沟三、我国西南地区的石漠化问题石漠化的成因自然原因地形:地形崎岖,坡度陡峻,喀斯特地貌发育;气候:降水多且集中,多暴雨,对山体冲刷严重;土层:山坡土层浅薄,抗侵蚀能力弱;植被:植被覆盖率低人为原因破坏植被;陡坡开荒石漠化的危害丧失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治理措施退耕还林还草;保护自然植被;植树造林;建立自然保护区;实施生态移民等荒漠化的防治(

6、2020全国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毛乌素沙地中流动沙地、固定沙地与湖泊、河流、沼泽等景观并存。上述景观在自然和人文因素影响下可发生转化。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湖沼面积减小。一般而言,风沙沉积越多,风沙活动越强。某科研团队调查1万年以来毛乌素沙地东南部湖沼沉积和风沙沉积数量的变化,结果如图1所示。图2示意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气温、降水的变化。图1图2(1)分别简述图1所示、三个阶段湖沼面积和风沙活动的变化特征,并归纳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的关系。(2)说明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的自然原因。(3)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湖沼面积减小,试对此做

7、出合理解释。(4)近些年来,毛乌素沙地绿化面积逐渐增大,有人认为“毛乌素沙地即将消失”。你是否赞同?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思维流程第一步:提取信息毛乌素沙地中流动沙地、固定沙地与湖泊、河流、沼泽等景观并存。上述景观在自然和人文因素影响下可发生转化。19952013 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湖沼面积减小。一般而言,风沙沉积越多,风沙活动越强。图中显示了、三个阶段湖沼面积和风沙活动的变化状况。图中示意毛乌素沙地19952013 年气温变化不大,但降水增多。第二步:调用知识毛乌素沙地位于我国的西北内陆地区,气候较为干旱,外力作用中以风力作用为主,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荒漠化问题,对此问题的主要治理

8、策略是植树造林种草,恢复植被。第三步:综合判断第(1)题,分析可知,阶段湖沼沉积有所增加,风沙沉积在波动中减少,说明此阶段湖沼面积增大,风沙活动较弱;阶段湖沼沉积最多,风沙沉积先减少后增加,说明此阶段湖沼面积达到最大,风沙活动先弱后强;阶段湖沼沉积减少,风沙沉积在波动中增多,说明此阶段湖沼面积骤减,风沙活动剧烈波动,不断增强。第(2)题,分析可知,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间降水波动增多,有利于当地自然植被的生长,植被的恢复可以固阻流沙,使流沙趋于稳定。第(3)题,由可知,19952013年间毛乌素沙地气温变化不大,降水波动增加,因此,自然条件不会导致湖沼面积减小,说明在此期间,人类活动强度

9、增大了,生产生活取用水量增多,导致湖沼面积减小。第(4)题,如果选择赞同,可主要从目前该地降水增多,自然条件改善,流沙逐渐固定,再结合人们的植树造林力度增大等方面总结理由。如果选择不赞同,一方面从自然环境的演化过程分析,另一方面从过度绿化使区域更加干旱,进而导致风沙活动更强的角度回答。尝试解答(1)阶段湖沼面积有所扩大,风沙活动波动中略有减弱;阶段湖沼面积达到最大(极盛),风沙活动先弱后强; 阶段湖沼面积骤减,风沙活动剧烈波动、增强。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此消彼长。(2)气温无明显变化趋势,降水呈波动增加,有利于当地植被生长,流动沙丘(地)趋于固定。(3)人类活动强度增加,生产生活消耗的水量增加,

10、导致蒸发(腾)增加,地表水减少。(4)赞同。理由:年降水量已增加到近 450 毫米,趋向湿润,自然条件改善,流动沙地逐渐固定;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植树造林及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沙地景观最终消失。反对。理由:沙地是一种自然景观,1 万年以来,尽管气候波动变化,这里沙地与湖沼景观共存(目前虽然偏湿润,可能过些年偏干旱;该沙地东南部降水偏多,但西北部降水少);过度绿化(农业发展和植树造林),蒸腾量大增,会加重区域的干旱程度,导致风沙活动加强。荒漠化成因与防治的分析思路1抓气候特征,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2抓人类活动,分析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原因人类的生产活动强度过大或活动方式不合理,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

11、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具体如下表所示:人为因素主要分布地区主要危害过度樵采干旱区的能源缺乏地区林地、草场遭破坏过度放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加速草场退化和沙化过度开垦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沙质土壤,肥力下降,废弃耕地变沙地,使土地沙化连片发展水资源利用不当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区生态用水紧张,植被退化,次生盐碱化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邻近城镇或者工矿开发区建设用地周围草场退化、沙化3循因探寻荒漠化的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地区措施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干旱的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

12、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考向一分析区域环境特征,考查荒漠化问题的成因(2020合肥市模拟)浑善达克沙地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20世纪80年代,该地区出现众多风蚀坑,坑边发育有植被覆盖的沙丘,研究发现该地区风蚀坑规模扩大、沙丘高度不断增加。2000年以后,浑善达克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旅游业。下图示意某风蚀坑及坑边沙丘等高线分布。据此完成13题。1根据风蚀坑的形态,推测该地盛行()A偏东风B偏南风C偏西风D偏北风2图示沙丘

13、高度不断增加是因为沙丘比风蚀坑()A风速快 B植被多C坡度缓 D降水多3为防止风蚀坑规模扩大,可在该地区()营造常绿阔叶林风蚀坑内设置沙障控制越野自驾游种植耐旱农作物A B C D1C2B3C第1题,根据风蚀坑的形态,风蚀坑分布在沙丘西侧,迎风坡一侧风力侵蚀能力强,推测该地盛行偏西风。背风坡一侧侵蚀弱,应是沉积为主,不会形成风蚀坑。第2题,图示沙丘高度不断增加是因为沙丘比风蚀坑植被多,减弱风速,利于沙尘沉积。第3题,该区域降水少,森林耗水量大,不适宜造林。且该地位于温带,不能生长常绿阔叶林,错;为防止风蚀坑规模扩大,可在该地区风蚀坑内设置沙障,减弱风力侵蚀,对;控制越野自驾游,有利于保护植被,

14、对;沙漠区不适宜发展种植业,错。考向二结合统计图表,考查荒漠化问题读我国某生态环境问题分布统计资料,完成45题。4该生态环境问题是()A荒漠化 B水土流失C酸雨 D生物多样性减少5为了避免该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西北地区愈演愈烈,下列做法可取的是()A大面积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B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问题,严禁乱砍滥伐C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D引水灌溉,大力发展农业生产4A5B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生态环境问题在新疆、内蒙古等省区所占百分比较大,故该生态环境问题是荒漠化。第5题,我国西北地区缺水,不适宜大面积植树造林,A错;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问题,严禁乱砍滥伐,有利于保护植被,防

15、止土地荒漠化,B对;加快城市化进程,可能导致环境问题更严重,C错;西北地区干旱,不适合大力发展农业生产,D错。考向三结合示意图,考查荒漠化问题的治理6(2020河北省保定市5月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灌丛沙丘是风沙流被灌丛阻挡后,沙物质在灌丛内部及周围堆积而形成的一种风积生物地貌类型。植被、沙源和风力等对灌丛沙丘的发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柽柳为落叶灌木,在干旱沙漠地区能够在沙埋的枝干上形成新的植株,可在干旱沙漠地区形成特有的灌丛沙丘。下图为柽柳灌丛沙丘剖面示意图。(1)植被是灌丛沙丘形成的基本条件。概括灌丛沙丘植被的生态特征。(2)以柽柳灌丛沙丘为例,简述灌丛沙丘的形成过程。(3)说

16、明灌丛沙丘对减轻荒漠化的意义。(4)随着太阳能发电的普及,新疆塔中地区不少光伏电站建造者开始探索光伏发电与荒漠化治理相结合的工业治沙方式。请你为塔中地区光伏治沙的可行性提供理论依据。解析第(1)题,灌丛沙丘主要分布于干旱地区,因此灌丛沙丘植被具有耐旱、耐风沙、耐高温和低温的特征。由图可知,灌丛沙丘植被地表植株较为矮小,叶片为了减少水分蒸腾而退化,但其根系十分发达,深入地下以吸收水分。第(2)题,据材料分析可知,该地柽柳增加了地表粗糙度从而削弱风力,减弱风的搬运能力,导致沙粒在柽柳附近沉积,柽柳在沙埋的枝干上形成新的植株,柽柳数量增多,进一步使沙丘扩大并达到稳定。第(3)题,灌丛沙丘是植被与当地

17、自然地理环境相适应的结果。植被的覆盖导致该地地表粗糙度增加,风力减弱,从而减轻风沙的危害。此外灌丛沙丘植被的根系发达,具有很强的固沙能力,可防止流沙的形成与发育。第(4)题,可通过该地太阳能资源是否丰富和光伏发电是否可与荒漠化治理结合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塔中地区位于新疆中部,深居内陆,降水稀少,因而光照充足,晴天多,太阳能资源丰富,可建设较大规模的光伏发电设备。太阳能面板建设后,会阻挡阳光直射,使地表水分蒸发减弱,从而改善植物的生长条件,提高植物的覆盖率和成活率,增强其防风固沙的功能。此外太阳能面板可增加地表粗糙度,从而降低风力,减弱风沙活动,从而降低荒漠化速度。答案(1)耐旱、耐风蚀、耐沙埋、

18、耐低温和酷暑;地表植株矮小,叶片退化,地下根系发达。(2)风沙流被灌丛阻挡后,风力减弱,沙粒沉积,柽柳在沙埋的枝干上形成新的植株,继续阻挡风沙流,使沙丘不断发育。(3)灌丛沙丘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灌丛沙丘本身相对稳定,不易就地起沙,有利于减少沙源,从而减缓荒漠化进程,利于沙漠的治理。(4)新疆塔中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或深居内陆,降水稀少),光照充足,太阳能资源丰富;太阳能面板铺设能遮蔽阳光,降低地表蒸发量,改善植物生长的水分条件,提高植被覆盖率,使植被固沙作用增强;太阳能面板能增加地表粗糙度,从而降低风速,使风沙活动减弱,降低荒漠化速度,起到治沙的作用。水土流失的治理(2020全国卷)

19、治沟造地是陕西省延安市对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在传统打坝淤地的基础上,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据此完成(1)(3)题。(1)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更加关注()A增加耕地面积B防治水土流失C改善人居环境 D提高作物产量(2)治沟造地对当地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体现在()A优化农业结构 B方便田间耕作C健全公共服务 D提高耕地肥力(3)推测开展治沟造地的地方()居住用地紧张生态环境脆弱坡耕地比例大农业生产精耕细作A BC D思维流程第一步:提取信息治沟造地是以传统的打坝淤地为基础的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

20、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图中显示的土地整治模式包括调整农业结构、复垦空废宅基地、易地移民搬迁、健全公共服务、防洪坝系建设、坡面退耕还林、沟道覆土造地、支渠排水灌溉等措施。第二步:调用知识黄土高原的沟壑丘陵区水土流失问题突出,生态环境脆弱,通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及农业技术措施进行综合治理。第三步:综合判断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治沟造地综合整治措施中,“沟道覆土造地,复垦空废宅基地”可增大耕地面积;“坡面退耕还林,调整农业结构”可以防治水土流失,提高农作物产量;“易地移民搬迁,健全公共服务”可改善人居环境,因此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综合整治突出了人居环境的改善。第(2)题,

21、治沟造地中的“沟道覆土造地”“支渠排水灌溉”“防洪坝系建设”,可使沟谷中的土地变得平整,利于机械化操作实施,方便田间耕作。第(3)题,治沟造地是针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整治措施,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形起伏大、雨季洪水集中、生态环境脆弱,长期以来农业生产较为落后粗放。陡坡开垦等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当地耕地紧张、人地矛盾突出,生态环境脆弱、坡耕地比例大是该地开展治沟造地的主要背景。尝试解答(1)C(2)B(3)C水土流失问题的分析思路1水土流失的成因分析(1)抓自然因素,分析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的潜在因素。自然因素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气候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

22、大且多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地形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在一定范围内,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植被与植被的覆盖程度有关。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降水和径流的能力就越低,水土流失越严重土壤与土质的疏密程度有关。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严重(2)抓关键因素,分析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地表植被遭到破坏是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关键因素,应重点分析导致地表植被破坏、土质疏松的人类活动。生活能源短缺,大量砍伐树木用作薪柴。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毁林开荒、耕作方式不当、管理粗放。开矿、开采石料、修路、建房屋、修水利设施等开发建设不当。2水土流失的危害分析主要抓住以下

23、三点:耕地质量土层变薄、养分流失、质量下降、农业单产降低河流泥沙河流泥沙含量剧增、河湖淤积,加剧洪涝威胁自然灾害诱发和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3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分析(1)不同地段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工程措施沟谷集中区主要是采取土石方及混凝土工程等措施将所发生的水土流失状况控制、固定住,使其不再继续发生和恶化生物措施不适宜耕种的土地主要是采取种树种草、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植被绿化的方法进行治理农业技术措施耕作区主要是应用农业生产耕作中的农业技术手段,如土壤培肥、品种改良、塬面改造、间作轮作、套种耕作、提高复种指数等(2)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4我国西南地区水土流失造成石漠化(1)原因:山高坡陡,降

24、雨集中,冲刷力强,加上喀斯特地区成土速度缓慢,土层瘠薄、不易留存;人口增长过快,乱砍滥伐和土地不合理利用。(2)危害:地表土层流失殆尽,岩石大面积裸露,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地表无土、无水、无林,形成石质荒漠化。(3)治理措施:保土蓄水,植树造林,生态移民等。考向一结合统计分析,考查水土流失问题的发生发展特点(2020潍坊市三模)安定区地处甘肃省中部偏南,干旱少雨,曾经水土流失严重。某研究团队对安定区19572012年年降水量与汛期降水量、年径流量与年输沙量进行了统计研究,并绘制了年际变化图。据此完成12题。图1图2119572012年安定区()A年输沙量缓慢增长B降水年际变化较大C气候变干趋势

25、明显D年径流量变化呈增大趋势2推测安定区年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当地()A土地利用类型变化 B年降水量变化C对未利用土地保护 D汛期降水量变化1B2A第1题,据图2判断,19572012年安定区年输沙量缓慢减少,A错误;据图1判断,19572012年安定区降水年际变化较大,多数年际变化在200 mm左右,甚至达到300 mm,B正确;据图1判断,年降水量总量下降趋势不明显,变干趋势不明显,C错误;据图2判断,19572012年安定区年径流量变化呈减小趋势,D错误,故选B。第2题,安定区地处甘肃省中部偏南,干旱少雨,曾经水土流失严重。图中安定区年径流量变小和输沙量变小,说明水土流失减弱,

26、为治理水土流失,该地区应该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导致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植被增加,下渗增加,从而导致年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变化,A正确;“曾经水土流失严重”说明现在是经过治理导致年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变化,年降水量变化、对未利用土地保护、汛期降水量变化和水土流失治理关系不大,对年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变化影响较小,B、C、D错误。故选A。考向二分析区域环境特征,考查水土流失的治理(2020濮阳市二模)黄河中游河(口)龙(门)区间干流河段长725千米,流域面积11万平方千米,是黄土高原的主要组成部分,流域面积在1 000平方千米以上的较大支流有21条,打坝淤地是该区域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将流域现存大型淤地

27、坝数量和大型淤地坝布设潜力的比值称为淤地坝布设强度。下图示意河龙区间淤地坝布设强度与限制区分布。据此完成35题。3河龙区间水土流失严重主要是由于()A年降水量丰富 B河网密度大C土壤易受侵蚀 D植被类型单一4河龙区间淤地坝布设强度总体为()A中部地区最高 B由东向西增大C南部高于北部 D随河流密度增大5对于淤地坝布设强度较高的地区,淤地坝工作的重点是()A合理规划 B加固除险C开发耕地 D植树造林3C4A5B第3题,黄河中游河龙区间流经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遇水容易发生塌陷,土壤易受侵蚀,所以,水土流失严重,C正确;该地年降水量在400500 mm,年降水量不是导致河龙区间水土

28、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A错误;河网密度大、植被类型单一均不是导致河龙区间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B、D错误。故选C。第4题,结合图例读图可知,河龙区间淤地坝布设强度总体为中部地区最高,A正确;由东向西先增大,后减小,B错误;淤地坝布设强度中部高,南北低,并不是南部高于北部,C错误;并不是随河流密度增大而增大,D错误。故选A。第5题,淤地坝布设强度较高的地区,淤地坝工作的重点是加固除险,避免因打坝淤地蓄水而造成安全隐患,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B正确。A、C、D错误。故选B。塞罕坝的前世今生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最北部,由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和多伦县的部分地区组成;南、东分别与河北省御道口牧场和围场县的

29、四个乡相连。按地形分坝上、坝下两部分:坝上是内蒙古高原南缘,以丘陵、曼甸为主,海拔1 5001 940米;坝下是阴山山脉与大兴安岭余脉交汇处,典型的山地地形,海拔1 0101 500米。坝内是滦河、辽河的发源地之一。林区气候寒冷,冬长,春秋短,夏季不明显,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4 ,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分别为30.9 和428 。年均降水量438毫米,蒸发量1 230毫米。年均无霜期60天,积雪时间长达七个月。年均日照时数为2 368小时。塞罕坝自古就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在我国的辽、金时期,被称作“千里松林”,曾作为皇帝狩猎之所。公元1681年,清朝康熙大帝在

30、平定了“三藩之乱”之后,巡幸塞外,看中了这块“南拱京师,北控漠北,山川险峻,里程适中”的漠南蒙古游牧地,设置了“木兰围场”,将“木兰秋狝”定为祖制。随着清王朝历史的推移,因吏治腐败和财政颓废,内忧外患的清政府在同治二年(1863年)开围放垦,随之森林植被破坏,后来又遭日本侵略者的掠夺采伐和连年山火,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当年“山川秀美、林壑幽深”的太古圣境不复存在。塞罕坝地区退化为高原荒丘。 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呈现“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景象。塞罕坝距北京仅有180千米,海拔较高,在北风呼啸下,犹如屋顶向院落扬沙般,沙尘入侵北京。为了阻止沙地向南扩张,1962

31、年,林业部在塞罕坝机械林场、大唤起林场、阴河林场的基础上建立起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经过三代林场人的不懈努力,50多年前的一片沙海,成为现如今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森林。塞罕坝现有林地面积106万亩,森林覆盖率752%,林木总蓄积462万立方米,平均年生长率97%。林区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1993年5月,经原林业部批准,在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基础上建立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是华北地区面积最大、兼具森林草原景观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公园内风景资源丰富,景观独具特色,被赞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珍禽异兽的天堂”。2007年8月1日,河北塞罕坝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9

32、4万公顷,其中以落叶松人工林和天然白桦林为主的风景林面积71万公顷,草原面积15万公顷,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共有六大景区104个景点。探究线索一析区域特征1描述塞罕坝的地理位置。提示:(1)纬度位置:塞罕坝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属暖温带向中温带的过渡地区。(2)海陆位置:塞罕坝位于内陆,距海相对较远。(3)相对位置: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最北部,与内蒙古高原接壤。2塞罕坝的地理特征是什么?提示:塞罕坝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北高南低,海拔相对较高;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较少,蒸发量较大,年温差较大;地表植被以森林、草原为主。探究线索二判存在问题3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塞罕坝地区

33、的地表植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表现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提示: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塞罕坝地区的地表植被由森林逐渐退化为荒漠。土地荒漠化问题日趋严重。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塞罕坝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人类的乱砍滥伐、过度开垦导致了森林植被的破坏。探究线索三探解决措施5如今的塞罕坝地区自然环境发生了巨变,其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提示:国家专门设立了林场,大力退耕还林、还牧,植树造林、种草,使植被覆盖率不断提高。6请为今后塞罕坝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提示:加强管理,保护植被,大力植树种草;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大力发

34、展生态旅游,促进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回答合理即可)该案例以塞罕坝地区的生态环境的发展变化为背景,系统考查了区域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类型的判断、形成原因、产生的危害以及主要的治理措施等内容。区域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大多是在人类的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活动中,破坏了区域的生态平衡,导致了区域自然环境的恶化,从而使区域生态环境变得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威胁人类的生存发展。对此进行探究应首先从区域的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的气候、水文、地貌、植被、土壤等自然要素,分析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及其产生的影响,再结合人类活动的主要特点,判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归纳其产生的原因、危害,从人地协调观的角度,联系实际,探究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