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5 ,大小:216.50KB ,
资源ID:500880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500880-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1、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90分 满分100分)第I卷 选择题(共48分)1.礼记王制规定:大诸侯国设三卿,都由天子任命,次一等的诸侯国也设三卿,其中二卿由天子任命,一卿由国君任命,小诸侯国设有两卿,都由国君任命。据此可知,西周分封制A. 蕴含着中央集权的因素B. 保证了周天子的专制统治C. 宗法血缘色彩极其淡薄D. 有效限制了地方诸侯权力【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其中二卿由天子任命,一卿由国君任命,小诸侯国设有两卿,都由国君任命”体现的是周王控制着诸侯国部分大臣的任免权力,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A选项符合题意;西周时期尚未实

2、现权力的高度集中,B选项排除;西周时期对权力和财产继承上十分重视血缘关系,C选项排除;事实证明分封制下诸侯最终成为对抗中央的重要力量,D选项排除。2.周代“雅乐”实际上是西周京畿之乐,通过制度的形式推行到各个不同等级的阶级中去,本质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雅乐”的传播( )A. 孕育了宗法制度B. 实现了思想统一C. 加强了中央集权D. 推动了文化认同【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乐”即礼乐制度,周朝通过礼乐制度将饮食、起居、祭祀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纳入到“礼”的范畴,使其成为系统化的社会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这有利于扩大周文化的影响,并推动对周文化的心理认

3、同,故选D。在周朝之前宗法制已经出现,故孕育一说不符合史实,排除A;礼乐制度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思想的统一,但并未实现思想统一,这至少要在秦朝之后,排除B;周朝时期,统治集团并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即没有实现中央集权,C项说法无从谈起,排除。【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礼乐制度的理解,在阅读选项时注意读懂各选项中的程度词和名词可帮助学生迅速做出相应的排除。3.右表为部分先秦思想家的经济主张这些主张反映了( )A. 封建土地私有制基本确立B. 重农抑商已经是社会共识C. 农业生产获得了较快发展D. 工商业的社会作用被忽视【答案】C【解析】【详解】孔子认为粮食是社会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子将农业视为本业,墨

4、子、商鞅同样强调粮食对国家的重要性,由此可知,粮食得到重视的前提是农业生产获得较快发展,C正确;通过题干信息无法判断当时是否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排除A;B中“共识”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强调了粮食的重要性,不能由此得出工商业被忽视,两者不是因果联系,排除D。4.诗经中多篇诗歌描述几位从事劳役的农夫的家庭,因为服役者长期在外,导致田园荒芜,父母失去依靠。国语中也记载尹铎为赵简子守晋阳,为争取民心,乃“损其户数”(“民优则税少”)这些记载共同反映出当时A. 争霸战争使人心趋向统一B. 政府抑制小农经济的兴起C. 土地制度出现了根本变革D. 社会动荡冲击了宗法观念【答案】C【解析】【详解】题干

5、中“因为服役者长期在外,导致田园荒芜,父母失去依靠”,尹铎“为争取民心,乃损其户数(民优则税少)”和“诗经”、“国语”所暗示的时间,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土地私有制以及需要缴税,说明土地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过渡,故选C;题干未体现百姓的统一愿望,排除A;春秋战国时期,政府鼓励小农经济以支持战争,排除B;题干未提及宗法制受到冲击,排除D。5.吴起治楚,规定“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废公族疏远者,商鞅治秦,“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这些变革意在A. 强化血缘亲疏关系B. 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C. 构建官僚等级秩序D. 延续百家争鸣的影响【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里的变法针对

6、的都是旧贵族,要废除原有的封建等级制,重新制定新的等级制度。新的等级制度是以官僚制为核心,C最合适。这两次改革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这些人是亲近国王血缘的人,却被排挤出权力中心故A错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所有者也在变革中换了主人,所以改革没有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B不对,D与题目关联不大,排除。6.战国时期,除儒、墨显学之外,还有道、法、阴阳等家,甚至一家之内也不断地分化出小的宗派,如“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各家都期望“以其天下”,各国君主对各家也是“兼而礼之”。上述现象反映了( )A. 学术气氛空前浓厚B. 诸子百家相互诘难C. 养士之风极为盛行D. 学术适应政治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战国

7、时期各家林立,而且学说内部不断分化,各家思想都希望自己的思想能得到重用,而君主对各家思想也“兼而礼之”,结合所学知识,战国时期正值社会转型时期,学说的变化和君主对待各家的思想正好说明在转型时期,学术和政治之间的契合,D正确;A只是现象,排除;题干未体现出思想家之间的争论诘难,排除B;C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7.有学者认为,秦汉时“民之反,多农与士结合,易成;至宋、明民之反,农而已,士稍也,易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A. 中央集权制度得到了完善B. 大一统格局得以奠定C. 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流动D. 监察制度得到了完善【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秦汉时参与造反的“士”较多,而

8、到了宋明时期,参与造反的“士”很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确立了科举制,而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使封建统治基础得以扩大,所以到宋明时期,很少有“士”参与造反,故答案为C项。A、B两项均与“士”无关,故排除。监察制度主要针对的是地方官员,排除D项。8.下表是历朝治水活动年平均值统计表,据此可推知从周秦至清代A. 水利是历朝历代国民经济命脉B. 农业生产发展受制于治水活动的开展C. 国家分裂期治水活动比较活跃D. 国家稳定、国力强盛是治水活动的保障【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数据可知,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治水活动年平均值”比较高。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朝代大多是比较强盛和稳

9、定的王朝,由此可知,国家稳定、国力强盛是治水活动的保障,故D正确;农业是历朝历代国民经济命脉,故排除A;材料中没有农业生产的信息,故B错误;C项说法与材料信息相反,故错误。9.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汉文帝除肉刑诏,所引用的就是尚书说。汉武帝亦使吕步舒(董仲舒的弟子),治淮南狱。”这反映了汉代A. 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司法B. 确立了司法审判独立性C. 儒学成为唯一司法依据D. 孝治天下儒家独尊观念【答案】A【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除肉刑和吕步舒(董仲舒的弟子)治淮南狱,都反映了儒家“仁”、“德”的思想的影响,故A选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司法审判独立性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儒学成为唯一司法依据

10、,错在“唯一”,故C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孝治天下的思想,故D选项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方法是提取关键词“除肉刑”、“尚书”、“董仲舒的弟子”等,正确理解这些词反映的思想特点,即儒家思想的影响,而“除肉刑”、“治淮南狱”都属于司法方面,据此即可大胆判断。10.汉武帝时期,改变过去郡国贡献各自为政的办法,统一派遣官吏将所要征收的贡赋,折成当地出产丰饶的土特产品收上来,一部分运往京师供应朝廷,另一部分像商贾那样运往需要这些物品的地区转手获利。这一措施( )A. 消除了郡国对中央的威胁B. 体现了政府的抑商政策C. 实行了中国赋役制度的变革D. 抬高了部分地区的商品价格【答案】B【解析】【详解

11、】中央将所要征收的贡赋折为当地特产,这些特产一部分政府直接转运投放市场,意味着政府介入市场,和商人争夺商业收益,这是抑商政策的体现,B正确;A表述绝对,而且贡赋征收方式的转变和消除地方割据无关,排除;题干中的“贡赋”属于地方和中央之间的一种经济联系,赋役制度是政府和百姓直接的关系,因此贡赋和赋税内涵不一致,排除C;中央政府的行为增加了部分地区商品供应,供应量的增加有利于降低物价,排除D。11.晋书卫瓘传记载:“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具一时选用之本耳。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从中获悉九品中正制的创立A. 旨在保护

12、士族贵族特权B. 促进社会阶层间的流动C. 消除了察举制度的弊端D. 兼顾了新环境与旧传统【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曹魏时期战乱多,大量人才因为战争流离失所,不知所踪,在这种情况下推行九品中正制,这说明九品中正制适应了曹魏局势的需要,同时依据材料可知,该制度“犹有乡论余风”,是传统的体现,因此九品中正制的确立兼顾了新环境与旧传统,故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乡邑清议,不拘爵位”可知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并非旨在保护士族贵族特权;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九品中正制的创立促进社会阶层间的流动,结合所学可知,九品中正制后期被世家大族所控制,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造成“上品无寒门,

13、下品无世族”,不利于社会阶层间的流动;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九品中正制的创立消除了察举制度的弊端,结合所学可知,九品中正制后期被世家大族所控制,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并未消除察举制的弊端。因此正确答案为D选项。12.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多种土地制度,如曹魏的屯田制、南朝宋颁布的占山令、北魏的均田制等。其影响是A. 解决了人地矛盾问题B. 实现了社会长期稳定C. 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D. 调整了农业生产关系【答案】D【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土地制度是来解决当时土地兼并以及农民无地或者少地的问题,而不是解决人地矛盾问题,故A项错误;这些土地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

14、于社会稳定,但不能实现社会长期稳定,故B项错误;经济重心南移是是在唐宋以后,切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故C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土地制度使无地或者是少地的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的使用权,农民向国家缴纳赋税,是对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故D项正确。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土地制度改变的本质是生产关系的调整。13.魏晋以前盛行钟、鼓、罄一类的敲打乐器,此类乐器使用往往用来显示主人身份等级。魏晋时期,钟、鼓、罄等乐器已经失去了昔时的辉煌,活跃于社会上的大多是可携带的乐器,如古琴、长笛、筝、琵琶等。这一变化表明魏晋时期A. 市民阶层壮大冲击等级秩序B. 传统伦理观遭到了严峻挑战C. 情感表达的个性化趋

15、向增强D 儒学丧失社会正统思想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音乐成了以士大夫为主的文人感怀的主要方式,古琴等便于携带的乐器在这时受到了格外的推崇,这表明魏晋时期情感表达的个性化趋向增强,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市民阶层大致产生于唐朝后期,主要是商人和手工业者,古琴、长笛、筝、琵琶等乐器的使用者主要是士人阶层,与市民阶层无关;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魏晋时期便于表达文人情感的乐器的活跃,并未挑战传统伦理观;D选项错误,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获得正统地位,魏晋时期其正统地位并未丧失。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14.南北朝时期,城隍是

16、城市居民守御城池、保障治安的守护神。隋唐时期,城隍职掌又增加了雨早丰歉、功名利禄、吉凶祸福、冥籍诸事等。这说明A. 儒教正统地位受到严重冲击B. 城隍崇拜扩大了部分行政职能C. 官府借助城隍信仰加强统治D. 城市发展拓展了城隍信仰空间【答案】D【解析】随着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和居住人口的增多,作为城市居民守护神的城隍也相应增加了新的管理事务。故答案为D项。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城隍作为城市的守护神,不是现实中的行政官员,不存在扩大行政职能,排除B项;C项材料没有反映,城隍管理事务的增多是民众的信仰,与官府无关,排除C项。15.唐初于禁中设置翰林院,召集才智之士以备顾问;玄宗时,专选文学之士为翰林

17、学士,专拟定皇帝直接下达的重大诏令;宪宗时,又于诸学士中选资高望重者1人为承旨学士,参谋禁密,权任独重。这些现象A. 使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 是科举制发展的必然结果C. 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D. 直接导致唐后期朋党之争【答案】A【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唐初设置翰林院作为皇帝顾问,唐宪宗时选拔承旨学士参与决策,权任独重,这一变化说明唐代的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故选A;材料反映的是中枢决策层面的变化,和科举制以及朋党之争无关,排除BD;材料反映的变化是对三省六部制的破坏,而非完善,排除C。故选A。16.耒耜经载:“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所以进退,曰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

18、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文中所述农具呈现的新特点是( )A. 回转方便,耕作较为轻便B. 灵活自如,控制耕土深浅C. 便于普及,利于山地开垦D. 显示人力、牛力协作功效【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曲辕犁根据需要入土可深可浅,故选B;回转方便,耕作较为轻便是曲辕犁的特点,但材料未提及,排除A;曲辕犁适宜各种地块,排除C;显示人力、牛力协作功效,材料未提及,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17.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中国历代粮食亩产量变化一览表 单位:市斤

19、/市亩朝代先秦两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全国粮食亩产87.8496.4894.9290.8483.28115.68156.24南方(稻区)64.3294.92136.32166.44231.24312.48 资料余也非中闰历代粮食平均亩产量考略A. 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南稻北粟”格局B. 魏晋时期农业重心出现南移趋势C. 唐宋时期国家分裂导致农业经济衰退D. 明清时期北方农业税赋高于南方【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表格数据可知,从两汉时期开始南方粮食亩产量不断增加,从魏晋开始南方粮食亩产量逐渐超过全国亩产量,这说明魏晋时期开始了农业重心南移趋势,故B项正确; “南稻北粟”格局在原始农业时期已经出现,故A

20、项错误;由数据可知,唐宋时期农耕经济在不断发展,全国粮食亩产下降不代表农业的衰退,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农业赋税问题,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是弄清“中国历代粮食亩产量变化的数据”,从而得出魏晋时期农业重心出现南移趋势。18.唐宋儒生学者有借住寺院读书的风气,据学者统计,“读书山林寺院,论学会友,蔚为风尚,及学成乃出应试以求闻达,而宰相大臣、朝野名师亦即多出其中”。这一现象主要说明A. 儒佛思想融合趋势显著B. 寺院开放顺俗倾向明显C. 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速D. 山林寺院体现文人追求【答案】B【解析】据材料“唐宋儒生学者有借住寺院读书的风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寺院对文人开放

21、,顺应了读书的风气,故B选项正确;儒生学者有借住寺院读书,并未融合佛教思想,故A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城市商品经济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寺院仍然属于佛教之地,材料说明儒生学者的追求是“应试以求闻达”,故D选项错误。故选B。19.宋明理学的开创者之一周敦颐认为,“万物”是从水、火木、金、土五种特殊实物变化而来的,五种特殊实物是从阴阳二气变化而来的,阴阳二气又是从“一”变化而来的。这表明宋明理学A. 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想B. 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C. 根植于久远的文化传统D. 彻底冲破了传统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周敦颐用先秦的阴阳学说和道家思想解释世界的本源与变化,可知宋明理学根植于久远的

22、文化传统,C项正确;周敦颐是宋明理学的开创者,当时理学并不是社会的主流思想,A项错误;宋明理学是先秦儒学的继承与发展,B项错误;宋明理学没有冲破传统思想,D项错误。20.宋代大臣文彦博概括当朝政治的特点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王夫之也谈到“终宋之世,文臣无欧刀之辟(无死刑)”。这说明宋代A.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基本解决B. 实现了儒家君民共治的理想C. 君权弱化促使官僚政治成熟D. 治国方略的调整影响政治生态【答案】D【解析】在君主专制的宋代,“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并不是君民共治,而是指君主依靠文官来治理天下,由于宋代重文轻武,才会有“终宋之世,文臣无欧刀之辟(无死刑)”这种现象,据此可以

23、排除BC,而选择D。A不符合宋代的史实,故排除。21.唐末五代,对关羽的信仰主要限于民间,故其社会地位并不高。入宋以后,宋朝皇室封关羽为王,立庙祭祀,与宋对峙的金朝也下令重修关庙。关羽神灵的社会地位迅速提高。这反映出A. 时代精神与儒家思想的结合B. 小说繁荣促进关羽形象普及C. 理学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D. 民族融合推动了民间信仰变革【答案】A【解析】【详解】针对当时宋金对抗的时代要求,借助民间信仰,融合了理学对人格的塑造,使关羽的社会地位迅速提升,故A项符合题意;小说的繁荣在明清时期,与材料宋金时期不符,故B项不符合题意;理学为民间信仰注入了新的内容,而非理学是社会价值观念的整合,故C项不

24、符合题意;“宋朝皇室封关羽为王,立庙祭祀”“金朝也下令重修关庙”是官方行为,故D项不符合题意。22.南宋后期的谢维新说:“今世俗所谓布者,乃用木棉或细葛、麻苎、花卉等物为之。”此后,我国中原地区衣被原料逐渐转变为以棉花为主。材料表明南宋以后A. 种植结构发生重大变化B. 经济重心基本转移至南方C. 衣被原料受到政府关注D. 中原成为棉花种植的中心【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我国中原地区衣被原料逐渐转变为以棉花为主”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棉花于宋末元初传至中原地区,这直接导致了此后古代中国种植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棉花逐渐取代木棉成为人们衣被原料的主要材料,故A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的标志是南方人口的

25、增多以及南方赋税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而非棉花的普遍种植,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涉及政府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我国中原地区衣被原料逐渐转变为以棉花为主”,这并不直接代表“中原成为棉花种植的中心”,故D项错误。点睛:“我国中原地区衣被原料逐渐转变为以棉花为主”是解题的关键。23.南宋末年,吴自牧创造了一句后来非常著名的谚语:“开门七件亊,柴、米、油、盐、酱、醋、茶。”从中我们可以判断在南宋A. 茶叶的种植己经遍及全中国B. 米饭取代了面食的主食地位C. 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基本确定D. 商业发展促使饮食习惯趋同【答案】C【解析】“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体现出的是一种生活化的景象。A选项只强

26、调了茶叶的内容,忽视了其他部分。B选项只关注了米的部分,忽视了其他部分。C选项符合题意。D选项错在材料没有体现商业的作用,故本题选择C选项。24.元朝行省对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负责)相结合的方式处理。朝廷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这说明元代A. 地方行政效率得到提高B. 完善了中央集权模式C. 外重内轻局面得到改变D. 注重君主权力的加强【答案】B【解析】从“朝廷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可以看出元朝的行省制有效平衡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完善了中央集权模式,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没有突出中央

27、的部分;C选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D选项错误,本题涉及的是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无关。点睛:在解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问题时要格外注意本题涉及的内容属于专制主义部分还是中央集权部分,搞清楚这一点往往可以排除一定的干扰项。如本题涉及的是中央集权问题,所以可以排除D选项的干扰。第II卷 非选择题(52分)25.文化和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的象征和呈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中西方传统休闲文化中,中国人惯于以卧游、神游来取代激烈的运动。即便是外出旅游,也不过是依傍“杨柳岸晓风残月”与大自然共享一份安闲之乐,与西方人奉行“生命在于运动”不同,中国许多理学和道学大师们都主张“生命在于静止”。传统

28、休闲活动也大多是练拳、练气功、琴棋书画、花鸟鱼虫、作诗、登高等个人项目;而西方则除拳击、击剑、摔跤等个人争雄的项目外,更多的是结队成伙的比赛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项目。摘编自李田、黄安民中西方传统休闲文化及其价值观的对比分析材料二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宗祖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国课早完(完粮纳税),即囊橐(粮仓)无余,自得至乐。读书志在

29、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节选自(明)朱柏庐朱子家训(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西方传统休闲文化的不同并分析其成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特点及背景。【答案】(1)不同:形式:中国:偏静态特征的个人项目;西方:偏动态特征的集体项目。目的:中国:重内心宁静,修身养性、崇尚自然;西方:重处张扬个性、注重竞技。原因:经济:中国:农耕经济的封闭性、稳定性,崇尚平静;西方:工商业经济发达,推崇竞争和冒险精神。思想:中国:以儒释道为哲学基础;西方:植根于人文主义传统思想。(2)特点:个人修养:修身养性,重视德育;强调勤俭教育。人与家庭:纲常伦

30、理色彩鲜明。人与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家国天下的情怀。影响因素:受儒家思想影响。沿革:注重教育传承。背景:农耕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宗法制度和宗法观念的影响;理学深入人心;科举制度的影响;士大夫阶层的推动。【解析】【详解】(1)不同:从中西方传统休闲文化的形式来看,根据材料“中国人惯于以卧游、神游来取代激烈的运动”可知,偏静态特征的个人项目;西方:根据材料“西方则除拳击、击剑、摔跤等个人争雄的项目外,更多的是结队成伙的比赛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项目”可知,偏动态特征的集体项目。从中西方传统休闲的目的来看,中国:根据材料“中国许多理学和道学大师们都主张生命在于静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传统休闲文

31、化重内心宁静,修身养性、崇尚自然;西方:根据材料“西方则除拳击、击剑、摔跤等个人争雄的项目外,更多的是结队成伙的比赛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项目”可知,西方的传统休闲文化重张扬个性、注重竞技。原因:从经济方面分析,古代中国是农耕经济,这种经济形态具有封闭性、稳定性,崇尚平静;而西方主要的经济形态是工商业,注重竞争和冒险精神。从思想角度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主流思想是儒学,融合佛道思想。西方思想则强调个体,植根于人文主义传统思想。(2)特点:从个人修养方面看,根据材料“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可知,

32、古代家庭教育注重修身养性,重视德育;强调勤俭教育。从人与家庭关系来看,根据材料“宗祖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可知,纲常伦理色彩鲜明。从人与社会关系看,根据材料“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可知,传统家庭教育培养社会责任感,家国天下的情怀。从影响因素来看,古代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儒家思想,可见其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从教育沿革角度看,古代家庭教育注重教育传承。背景:从经济角度看,根据材料“国课早完(完粮纳税),即囊橐(粮仓)无余,自得至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的经济形态主要是农耕经济;古代家庭教育之所以重视

33、宗法伦理,是因为受到宗法制度和宗法观念的影响;材料来源是朱子家训,由此可知,古代家庭教育受到理学影响;根据材料“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可知,古代家庭教育受到科举制度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家庭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士大夫阶层的推动。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礼记大学汉书循吏传载,西汉元帝时,南阳郡太守召信臣,“其治视民如子”,劝民农桑,去末归本,为政勤勉有计谋,“好为民兴利”,尽力使百姓富起来。他亲自指导农耕,常出入于田间,住宿在民家,很少有安闲的时候。“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吏民亲爱信臣,尊他为

34、“召父”。后汉书杜诗传载,杜诗,担任郡功曹(官名)时,爱民如子,事事替百姓作主,由是全郡百姓家家粮丰衣足。百姓拿他与以前的召信臣相比,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南阳人为纪念这两位太守,修建了一座“二信守祠”,俗称“父母祠”。“父母官”一词由此而来,成为百姓对廉洁奉公、关怀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的敬称。据汉书后汉书整理解读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所述历史现象的认识。(要求:准确概括历史现象,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示例:现象:古代对官民关系的定位是官员爱民如子,民视官为父母官。认识:受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影响,出于发展农业生产、保证政府财政收入和维护统治的需要,官员往往爱民褥子

35、;而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政治与伦理相结合,民把廉洁奉公、关怀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官员称之为父母官,表达了自己对官员的肯定和爱戴。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有利于缓和官民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保证政府财政收入;但另一方面,这种界定也强化了官民的不平等性,不利于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解析】【详解】首先,根据题意,准确概括历史现象。根据材料“太守召信臣,其治视民如子”,“杜诗,担任郡功曹(官名)时,爱民如子”得出古代官员爱民如子;根据材料“前有召父,后有杜母”“父母官成为百姓对廉洁奉公、关怀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官员的敬称”得出百姓视官员为父母,加以概括;其次,根据题意,史

36、论结合,谈谈对上述现象的认识,可以从政治方面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经济方面小农经济,文化上儒家民本思想,加以论述;最后,对这一官民间的关系作简要总结。【点睛】本题考查古代小农经济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思想观念的影响。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所学知识言之有理即可。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宋代政府将特权阶层之外的民户,分为有土地资产的主户和没有土地资产的客户(即佃农和雇农),主户成为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政府依据资产和人丁将主户划分为五等,以便于赋役的征收。元朝建立后,在借鉴宋代户等制度的同时,废除了宋代以区分主户客户为基础的户等划分,规定除特权贵族外,其他的民户都要求纳税和服役,并将宋代的五等户

37、制度改为九等户制度。纳入户等划分的民户除从事农业的汉人外,还包括从事游牧业的蒙古等民族。元朝以资产和人丁为标准的户等划分,与民族划分、职业划分一起,强化了国家对民众的控制与管理。户等制度史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户等制度改革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户等制度改革的影响。【答案】(1)原因:借鉴宋代户等制度;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需要;元朝疆域广阔,人口、民族众多;巩固统治需要。(2)影响:推动了元朝政权的封建化;有利于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强化了国家对民众的管理和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治;对民众的过分剥夺会激化社会矛盾。【解析】【详解】(1)原因:根据材

38、料“元朝建立后,在借鉴宋代户等制度的同时”可得出借鉴宋代户等制度;根据材料“规定除特权贵族外,其他的民户都要求纳税和服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目的来看,改革原因之一是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需要;从元朝统治的现实情况来看,元朝疆域广阔,人口、民族众多,需要对户等制度进行改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2)影响:元朝借鉴宋代户等制度,有助于推动元朝政权的封建化;元朝扩大了纳税和服役的范围,这样有利于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根据材料“元朝以资产和人丁为标准的户等划分,与民族划分、职业划分一起,强化了国家对民众的控制与管理”可知,强化了国家对民众的管理和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户等制度改革是为了征收赋税,征派徭役,这是对民众的剥削,而对民众的过分剥夺会激化社会矛盾。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