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化德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1. 著名史学家唐德刚将四千多年以来的中国政治和社会制度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下列最能说明“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变法时的史实是( )A. “燔诗书”,明法令B. 推行县制C. 奖励军功D. 废井田,开阡陌【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意,首先要理解“从封建转帝制”的真正含义,这里的封建是指分封制,分封制是周朝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其特点是中央对地方没有实现集权,帝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推行县制的含义是全国分为若干县,由皇帝直接任免官吏,实现
2、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即实现了“从封建转帝制”,所以答案为B。ACD涉及的是从思想、军事、经济方面,不是最佳答案,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2. 春秋战国时期,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后者很快在政治伦理体系中成为重要道德规范。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A. 血缘宗法制度的破坏B.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C. 政治伦理观念的变化D. 诸侯国各种矛盾的缓和【答案】A【解析】由“亲亲”到“尊尊”,反映血缘宗法制度的破坏,排除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格局混战,故排除BD;材料的主旨不是政治伦理观念的变化,排除C。3. 据汉书载,汉武帝之孙刘贺,幼
3、年继承王位,公元前74年登基为帝,不久因种种劣迹、不学无术被废黜,后被封为海昏侯。近年,刘贺墓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迄今发现最早的孔子像。依据材料,可以得出A. 郡国并行制已废除B. 汉书的记载不足为据C. 儒学已成为正统思想D. 论语成为儒家经典【答案】C【解析】【详解】郡国并行制始于西汉,一直延续到南北朝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刘贺墓出土儒家简书、孔子像,而非汉书的可信度,故B项错误;由材料“汉武帝之孙刘贺,幼年继承王位”“刘贺墓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孔子像”可知,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故C项正确;论语成为儒家经典是在宋代以后,故D项错误。4. 唐朝时三省长官都
4、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 完善中央集权B. 分散相权,加强皇权C. 减少决策失误D.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唐朝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能够体现唐代通过分割相权强化皇权的专制的特征,所以答案选B,A C两项是唐代三省六部体制客观上所起的作用而非统治者的主观目的,D项与分割相权无关,相权的削弱和皇权的强化是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5. 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
5、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通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下列与之相符的是A. 马关条约和“清末新政”B. 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C. 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D. 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答案】D【解析】【详解】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廷沦为“洋人的朝廷”与条件一相符;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希望以此来挽救民的危亡,故选 D ;“清末新政”“义和团运动”与条件二不符,排除AB;C时间顺序前后颠倒,排除。【点睛】6. 明宪宗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规定:“轮班工匠,有愿出银价者,
6、每名每月南匠出银九钱,免赴京北匠出银六钱,到部随即批放。不愿者,仍旧当班。”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进一步规定:“将该年班匠通告折价类解,不放私自赴部投当”。这种纳银代役的政策A. 有利于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B. 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C. 加强了工匠对国家人身依附D. 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答案】A【解析】据材料“轮班工匠,有愿出银价者免赴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纳银代役的政策导致白银的货币地位日益突出,有利于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选项正确;纳银代役保证了人民的生产时间,不能体现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故B选项错误;纳银代役使工匠可以摆脱对国家的人身依附,故C选项错误;纳银代役虽然使政府有了
7、财政收入,但这部分收入需要雇人赋役,故政府财政收入没有增加,故D选项错误。故选A。7. 明夷待访录中写道“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由此可知黄宗羲主张A. 君臣关系平等B. 恢复官僚政治C. 限制君主权力D. 改革选官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并结合黄宗羲的观点可知,黄宗羲将君臣都放到治天下的维度中去,打破了君权独尊的观点,实质上是要求限制君主的权力。C正确;材料信息不能体现黄宗羲要求君臣平等,A错误
8、;明末清初时,中国采取的正是官僚政治,B错误;材料信息不涉及黄宗羲对选官制度改革的主张,D错误。故选C。8. 考工记中提到:“兵车之轮六尺有六寸,田车之轮六尺有三寸,乘车之轮六尺有六寸。六尺有六寸之轮,轵崇(车轴端)三尺有三寸也。加轸(车厢底部的横木)与轐(车厢与车轴间的木块)焉,四尺也。人长八尺,登下以为节(即方便上下车)。”这表明在当时手工业生产过程中A. 社会发展推动了行业内部分工B. 为满足市场需求采取定制生产C. 冶铁技术进步促进了工艺发展D. 采用标准化生产并兼顾人性化【答案】D【解析】【分析】材料反映兵车、田车、乘车轮径虽稍有不同, 对轮径有总的要求,即以人的下体高度为标准,正好
9、适宜人们上下车,体现出车的生产标准化并兼顾人性化,故D正确;A、B、C材料没有体现,排除。【详解】9. 宋代的各种说唱艺术、话本小说、戏曲、语录等文艺形式的发展扩大了通俗文学的势力范围,初步呈现出雅俗共存的局面。连宋朝皇帝都愿意听“话说赵宋某年”的话本小说。对此现象的合理解读是A. 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的发展B. 君主好恶决定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C. 通俗文学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D. 文言文体受到严重冲击并开始衰落【答案】A【解析】宋代由于市民阶层的扩大,文学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材料中“各种说唱艺术、话本小说、戏曲、语录等文艺形式的发展扩大了通俗文学的势力范围”正是这一现象的反映,故A项正
10、确;宋代文学的世俗化与皇帝没有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封建等级观念受到理学影响,根深蒂固,通俗文学冲击不了这种观念,故C项错误;此时仍然实行文言文体,故D项错误。10. “要以民主与科学的标准挑战中国的政治与思想传统所有习俗、制度、风俗、圣贤教训都应重新被评估。”提出上述主张的是A. 资产阶级维新派B. 资产阶级革命派C.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D. 马克思主义的倡导者【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要以民主与科学的标准挑战中国的政治与思想传统”符合新文化运动期间以民主和科学为武器,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和独裁专制,故C符合题意;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没有深入到以民主和科
11、学改造国民性,故AB不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的倡导者主张以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而材料是要宣扬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11. “梭伦实行的这场改革,实质上是雅典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一次重大的阶段性胜利,为日后民主政治发展的先声。”下列史实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A. 废除债务奴隶制B. 以财产关系完全代替血缘关系C. 恢复公民大会作为最高权力机构D. 建立五百人议事会【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材料说明了梭伦改革成为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 B C三项表述正确符合题意,D项是克里斯悌尼改革的内容而非不符梭伦改革的举措
12、,故答案选D。12. 古代罗马法的内容和影响述评中指出:“所谓万民法,意思是各民族共有的法律,它是罗马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被罗马国家用强制力保证实行的适用于罗马公民和非公民之间的法律。”该法律A. 有利于巩固罗马帝国的统治B. 表明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C. 消除了境内各民族间的矛盾D. 确立了人民主权的法律原则【答案】A【解析】【详解】万民法使罗马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之间的区别不复存在,突破了公民法的局限,变得简洁灵活且适用有效,能够适应罗马帝国时期新的社会发展,从而巩固罗马帝国的统治,故选A;罗马法体现最终完成的标志是民法大全的颁布,排除B;万民法有利于缓和矛盾但不能消除矛盾,排除C
13、;罗马法没有确立人民主权的法律原则,排除D。13. 古代罗马构建和谐社会主要是通过( )A. 树立皇帝的权威B. 宣扬人文主义思想C. 制定较为完备的法律D. 传播基督教教义【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古罗马主要是通过法律来维系统治的。故选A项;BCD项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14. 英国著名评论家柯林威尔逊说过:“存在主义的中心问题可以由一句话来概括:人的地位。(但是)人是神还是虫?现代文学采取第二种观点,倾向于强调人的毫无价值。”这表明现代主义文学A. 渲染变态、迷惘、虚无等精神创伤B. 违反文学创作原则和写作手法C. 采用抽象、夸张、变形的表现方法D. 揭露丑恶现实并憧憬美
14、好未来【答案】A【解析】【分析】由材料“人是神还是虫?现代文学采取第二种观点,倾向于强调人的毫无价值”结合所学可知现代文学宣染变态、迷惘、虚无等精神创伤,故选A;并未违反文学创作原则和写作手法,只是思想偏激,排除B;抽象、夸张、变形手法与材料无关,排除C;材料与憧憬未来无关,排除D。【详解】15. 1848年,英国第一个公共卫生条例诞生,第一个中央卫生委员会建立。从此,“国家就以一套杂乱无章的条例对疾病展开了毫无组织的战争”。卫生法散见于地方条例、工厂条例、埋葬条例以及种痘、煤烟、食品掺假等条例之中。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A. 工业革命带来巨大环境问题B. 英国的早期殖民扩张带来新问题C.
15、新航路开辟带来航运中心变化D.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确立改善了英国形象【答案】A【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ABCD四项分别发生于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中期1718世纪15世纪末16世纪初19世纪末20世纪初,故由题目中的时间“1848年”即可选出A项。16. 孟德斯鸠认为,贵族是对王权最自然的阻碍和中间力量,坚持在君主国为保障自由首要的是依靠贵族,因为这股中间力量的存在,君主国家比专制国家更为稳定。他的主张旨在A. 倡导建立共和立宪政体B. 摆脱教会思想的束缚C. 缓和各个阶级间的矛盾D. 否定专制制度合理性【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
16、贵族是对王权最自然的阻碍和中间力量,君主国家比专制国家更为稳定”可知,孟德斯鸠认为贵族的存在可以对君主的权力形成制约,因此他主张否定专制制度,D正确;材料旨在否定专制制度,没有提出建立共和制,A排除;材料没有教会思想的相关信息,B排除;材料中仅提到统治阶级,未涉及各个阶级的矛盾,C排除。故选D。17. 有人说,某一政府就像一个靠各地方“施舍”过活的“乞丐”,是一个“头脑听从四肢指挥的怪物”。这个“怪物”是指 ( )A. 中国晚清政府B. 美国邦联政府C.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府D. 德国联邦政府【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头脑听从四肢指挥的怪物”中的“头脑”代表的是中央政府,“四肢”代表的则是
17、地方政府,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这指的是美国赢得独立战争之后建立的邦联政府,故选B。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邦联政府18. 下表是一份开销清单,开具这份清单的人可能是杂支清单购大鱼雷艇等项7434.887787两购后膛钢炮965.839635两购驾驶学生应习各种洋书726.148两北洋水师公费银1576.6666两A. 林则徐B. 李鸿章C. 康有为D. 孙中山【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洋务运动期间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以及筹划海防的措施,故B符合题意;林则徐是鸦片战争中的抵抗派,但其主张未付诸实施,A错误;康有为、孙中山都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
18、度,故C、D错误。19. “你,我的朋友,伟大、强盛而且智慧的城市雅典的一个公民,像你这样只注重金钱、名位,而不注意智慧、真理和改进你的心灵,你不觉得羞耻吗?”材料中“我”和“你”可能是指A. 苏格拉底普罗塔戈拉B. 普罗塔戈拉苏格拉底C. 苏格拉底柏拉图D. 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不注意智慧、真理和改进你的心灵,你不觉得羞耻吗”这一关键信息,可推断是苏格拉底,其强调“美德即知识”;而“只注重金钱、名位”是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因此材料主要反映的是苏格拉底对智者学派忽视道德的批判,故答案为A;智者学派的代表普罗塔戈拉忽视道德,强调功利,故B违背史实;苏格拉底和柏
19、拉图、亚里士多德,三人皆强调道德的作用,故C、D错误。20. 德国哲学家文德尔班说:“近代自然科学是人文主义的女儿。”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人文条件有文艺复兴 数学的发展 宗教改革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标志是文艺复兴时期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而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故正确;数学的发展是近代自然科学的重要特征,而不是其产生的人文条件,错误;宗教改革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复苏了的人文主义,有利于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正确;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是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经济基础,
20、不属于人文条件,不符合题意;故B正确;A、C、D错误。21. 季路问事鬼神。孔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普罗泰格拉认为神是不可知的,人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发明语言,造出房屋、衣服、鞋子和床,并且从土里取得养生之资的。孔子与普罗泰格拉观点的相通之处是A. 否定神的存在B. 反对天主教会的权威C. 宣扬唯物主义D. 蕴涵着以人为本思想【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人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可知,二者都强调人自身,蕴涵着以人为本的思想,故D项正确;孔子和普罗泰格拉并没有否定神的存在,故A项错误;在二者所处时期天主教尚未出现,故B项错误;两者思想都是唯心主义,故C项错误。22. 郑
21、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道:“各国并兼,各图利己,藉商以强国,藉兵以卫商。其订盟立约,聘问往来,皆为通商而设。英之君臣又以商务开疆拓土,辟美洲,占印度,据缅甸,通中国,皆商人为之先导”据此可知,郑观应强调A. 振兴商务可以自强B. 学习西方科技可以巩固国防C. 重农抑商有损国体D. 清政府应积极发展对外贸易【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各国并兼,各图利己,藉商以强国,藉兵以卫商。其订盟立约,聘问往来,皆为通商而设”可知郑观应认为振兴商务可以强国,故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各国都是“藉商以强国”,而且对外扩张也“皆商人为之先导”,没有涉及学习西方科技巩固国防内容,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农业,也没有抑商,
22、而是强调重商,C错误;材料强调重商,而不是强调发展对外贸易,D错误。23. 李荣忠在吉他与流行音乐潮中指出:“(黑人)在日落以后常聚集在康果广场上,拿着从非洲带来的皮鼓、五弦琴,敲着、奏着、唱着,用故乡的音乐怀念失散了的亲人,用强烈、刺激性的音响发泄胸中的激愤”与这一现象有关的是A. 美国的种族歧视B. 第二次世界大战C. 第三次科技革命D. 罪恶的黑奴贸易【答案】D【解析】题干说,“黑人拿着从非洲带来的皮鼓用强烈、刺激性的音响发泄胸中的激愤”,结合所学知识,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在非洲和美洲之间进行了持久的黑奴贸易,大量黑人被从非洲贩卖至美洲,背井离乡,亲人失散。黑人中流行的音乐往往表达对故土的
23、怀念、对命运的愤懑之情,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材料未涉及“种族歧视”,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明显的时间,无法断定是二战之后,故B项错误;“吉他与流行音乐”与第三次科技革命没有直接联系,故C项错误。24. 德国于1863年颁布了工人疾病保险规定的准则,1884年颁布了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了伤残及养老保险法,再加上20世纪初颁布实施的其他医疗、工伤、失业等法律,德国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这客观上反映了当时A. 政府放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B. 工业革命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C. 政府最早进行了福利国家的建设D. 工业迅速发展导致社会问题频发【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
24、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出现于罗斯福新政后。B错误,因为工业革命加剧了贫富差距。C错误,材料只是说德国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而无法得出最早建立。因为德国政府加强社会保障,这说明了社会问题的增多。故本题选D。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工业革命带来问题25. 达尔文在系统地阐述了自然选择原理之后,没有急忙发表他的思想。他认识到,在当时的情况下,他的学说注定要引起强烈反对。这说明A. 传统社会观念严重影响科学发展B. 达尔文最先解释了物种的起源C. 前人已经详尽地阐述了同样的思想D. 进化论尚未得到教会承认【答案】A【解析】材料“在当时情况下,他的学说
25、注定要引起强烈反对”表明了传统社会观念严重影响科学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达尔文的学说受到传统观念的阻碍,BC两项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进化论不可能得到教会承认,排除。二、材料题26. 对自由的追求是近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目标。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处处提倡人性和人权,重新思考人和神的关系。他们认为人的情感和思想要摆脱神学的禁锢,尽可能走上一条自由发展之路。人文主义者指出天堂不在来世,而在现世。他们公开申明,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符合人性的要求。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材料二 路德的思想和教会成了自由的旗帜,因为路德的原则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他将直接
26、与上帝沟通。这种开放的、可以按照自己心愿与神对话的信仰方式,使基督教徒获得了自由,特别容易在德国和欧洲流行开来。更为重要的是,新教置宗教和教会于政府行政和国家法律的掌管之下,从而消除了教会对于世俗权威的威胁,社会又恢复了它的秩序。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材料三 在卢梭看来,权利绝不是建立在暴力和强权之上,而只能建立在自由的契约之上。因此,社会契约是一切政治自由与权利的来源。康德则认为自由的个体具备自己决定自己的性质,在理性世界中,自己的意志成为主人。自由既要求不受别人约束,同时又不去约束别人,自由需要服从于理性的“法则”和“要求”。摘编自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
27、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所反映的路德的思想主张。据材料二,分析宗教改革运动在追求自由方面的进步。(3)据材料三,概括卢梭和康德关于自由的观点,归纳启蒙运动最大的价值意义。【答案】(1)思想主张:强调人性反对神学束缚;追求人现世的幸福和自由。原因:城市经济繁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保留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遗存。(2)思想主张:人人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国家权力高于教会。进步:人们获得信仰方式的自由;推动自由传播到更广泛的社会层面。(3)观点:卢梭:通过社会契约获得自由。康德:人要独立思考,理性
28、判断;不能为了个人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价值意义:追求人本身的彻底解放(或追求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解析】【详解】(1)思想主张:根据“处处提倡人性和人权,重新思考人和神的关系”可得出强调人性反对神学束缚;根据“人文主义者指出天堂不在来世,而在现世”可得出追求人现世的幸福和自由。原因:结合所学要从城市经济繁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保留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遗存等方面概括。(2)思想主张:根据“因为路德的原则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他将直接与上帝沟通”可得出人人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根据“更为重要的是,新教置宗教和教会于政府行政和国家法律的掌管之下,从而消除了教会对于世俗权威的威胁”得出国家权力
29、高于教会。进步:结合所学可从人们获得信仰方式的自由、推动自由传播到更广泛的社会层面等方面概括。(3)观点:卢梭:根据“权利绝不是建立在暴力和强权之上,而只能建立在自由的契约之上”得出通过社会契约获得自由。康德:根据“康德则认为自由的个体具备自己决定自己的性质,在理性世界中,自己的意志成为主人”可得出人要独立思考,理性判断;根据“自由既要求不受别人约束,同时又不去约束别人”得出不能为了个人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价值意义:根据所学可得出追求人本身的彻底解放。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富强”一词用法的演变历史时期内涵与用法明代以前指富足而强盛,或指使富强而强盛。因与儒家社会组织原则相矛盾,时有
30、贬义。明末清初在明末经世思潮中出现正面使用“富强”的例子。19世纪4060年代常用来描述外国国力强大,开始获得正面意义。19世纪6080年代许多人主张以“富强”为中国的目标。“富强”的目标包含工商、国防两方面的内容。19世纪90年代使用次数出现高峰,开始包含政治组织方面的内容,如工商、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改革。20世纪初随着反清革命思潮兴起而较少使用,但清政府将其含义进一步拓展,包括立宪、地方自治等内容。1919年后“富强”用来概括清末的维新运动,多具批评性。如“本来士绅阶级不但不肯革命,而且摧残革命,帮助反动势力;名说也要变法维新,要谋富强,而又反对下等社会握权”摘自金观涛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
31、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要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主题:外来入侵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丰富了“富强”一词的内涵。论证:鸦片战争后,中国战败,一小部分的有识之士见识到英国等国的强大,开始开眼看世界,从而将“富强”的适用范围由国内扩展到国外;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部分有识之士意识到中国的武器不如西方,掀起了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的军事技术,“富强”的含义从经济拓展到军事领域;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人意识到除了学习西方的技术之外,还应学习西方的制度,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赋予“
32、富强”政治性的含义。总结:综上所述,“富强”内涵从国内拓展到国外,从经济领域延伸到军事、政治领域,反映出外来入侵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冲击不断加强,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最终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示例二:主题:“富强”一词使用的变化侧面反映了近代国人救亡图存的路径。论证:19世纪6080年代,“富强”在工商和国防两方面的积极内涵反映出部分有识之士学习西方的诉求,他们掀起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在器物层面向西方学习,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19世纪90年代,“富强”含义开始拓展到政治领域,反映出国人在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中,意识到学习西方技术的局限,维新派遂掀起了维新变法,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在制度
33、层面学习西方;20世纪初,“富强”一词政治含义的拓展,反映清政府在经历了八国联军侵华后的奋发图强,希望通过清末新政、预备立宪等改革以维持统治。但另一方面,“富强”使用的减少也反映出革命派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从改革转向革命,试图推翻清王朝,建立平等的社会。总结:综合以上关于“富强”内涵的变化,反映出洋务派、维新派、清政府及革命派试图通过改革或革命的方式,在器物、制度层面逐步深入地向西方学习,实现救亡图存的目标。示例三:主题:社会思潮演变影响了人们对“富强”的评价。论证:中国古代以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提倡重义轻利的观念,所以重利的“富强”观念遭到世人的贬低;明末清初,针对明末空谈心性的弊端,部分思
34、想家冲破理学的束缚,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由此,“富强”观念得到部分人的认可;1919年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马克思主义者要求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维新运动因为维护封建政权清王朝,故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批判对象,这导致“富强”一词迅速贬义化。总结:综上所述,受社会不同时期思潮的影响,人们对“富强”的评价或褒或贬,客观上反映了中国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状况。【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在充分掌握材料信息的基础之上,寻求两则及其以上的材料的共同点,以此立论,由材料可以得出“富强”和近代西方国家的侵略及近代中国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密切联系,结合近代中国探索史的相关知识加以阐述,可以从近代西方国家的侵略增加了“富强”的内涵,富强与近代中国挽救民族危亡的途径的联系等方面加以立论,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回答即可,要求学生做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