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北师大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2 第6单元 第12讲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00664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2.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北师大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2 第6单元 第12讲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北师大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2 第6单元 第12讲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北师大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2 第6单元 第12讲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北师大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2 第6单元 第12讲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北师大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2 第6单元 第12讲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北师大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2 第6单元 第12讲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北师大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2 第6单元 第12讲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北师大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2 第6单元 第12讲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北师大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2 第6单元 第12讲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北师大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2 第6单元 第12讲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北师大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2 第6单元 第12讲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北师大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2 第6单元 第12讲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北师大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2 第6单元 第12讲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北师大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2 第6单元 第12讲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北师大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2 第6单元 第12讲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北师大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2 第6单元 第12讲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北师大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2 第6单元 第12讲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北师大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2 第6单元 第12讲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北师大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2 第6单元 第12讲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北师大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2 第6单元 第12讲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北师大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2 第6单元 第12讲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7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北师大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2 第6单元 第12讲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7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北师大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2 第6单元 第12讲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7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北师大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2 第6单元 第12讲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7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北师大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2 第6单元 第12讲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7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北师大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2 第6单元 第12讲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认读导引】一大主题: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发展演变。两大形态:分散的小农经济模式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经济形态。三大线索: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经济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政策;以官营手工业为核心的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古代商业发展的演变及与之相关的商业政策。四个重点: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及重农政策;手工业经营形态及成就;古代商业与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及抑商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缓慢发展。第12讲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 田园风情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1耕作方式的演变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刀耕火种距今一万多年以前,原始农业已存在,耕作方式为“刀耕火种”

2、。距今八九千年前,农业进入耜耕阶段,收成较好,但地力仍很有限。刀耕火种和耜耕,都实行集体耕作,人们经常迁徙流动,生活非常艰苦。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农业生产转变为使用金属农具的传统农业,耕作技术提高。(2)铁犁牛耕原因a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大量出现,铁犁与牛耕相结合,形成新的耕作方式铁犁牛耕。b施肥与灌溉的新发展,修建了郑国渠、都江堰等大型水利工程,还发明了桔槔。影响a铁犁牛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的耕作方式。b农业生产完全变成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由粗放耕作走向了精耕细作。2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归氏族公社集体所有,属于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2)奴隶社会:井田制。性质: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

3、制。内容a土地归国王所有,国王把王畿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不得买卖和转让,并须向国王缴纳一定的贡赋。b井田制分为公田和私田。(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原因a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b以改革变法的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地位: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形式:封建土地国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制度及其影响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小农经济的形成(1)时间:战国时期。(2)原因:铁犁牛耕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3)特点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生产的目的是满足家庭基本生活需要,自给自足

4、。(4)评价地位: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积极性:自耕农和佃农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精耕细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精耕细作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的优良传统和主要特点。局限性:个体小农的经济力量比较薄弱,很难扩大生产规模。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的关系三者是不同的经济概念,但三者又有交集,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自然经济的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本质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狭小。自耕农经济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农经济除包括自耕农经济外,还包括以租种地主土地为主的佃农经济。三者的关系如图所示。2精耕细作农业的突出成就(1)耕地面积不断

5、扩大;复种指数的提高。(2)为提高土地生产率,进行技术革新。农具耧犁西汉开沟与播种合二为一曲辕犁唐朝便于深耕碎土、节省畜力耕作间作、套种、中耕技术发展灌溉兴修水利,发明翻车、筒车施肥商周已懂得使用粪肥和绿肥明清肥料已达130多种育种穗选法、株选法、扦插、嫁接农时二十四节气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素养提升融会贯通探究1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史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铁犁和牛耕技术开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西汉中期以后,耕犁也有所革新唐朝,曲辕犁出现,它特别适于江南水田。据柳斌杰主编灿烂中华文明经济卷等整理史料二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

6、“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借牛力。愚见贫农之家,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亦便。”摘编自太湖地区农业史稿思考(1)根据史料一,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耕作技术发生的变化。(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牛耕大量退出的原因,这一现象体现了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什么特点?解读(1)史料一反映的是牛耕技术的出现并逐步推广和生产工具的革新。(2)史料二反映出中国人地矛盾突出,使得农耕技术无法取得突破性的发展。试答(1)变化:牛耕技术逐步推广普及(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从黄河流域推广到江南);耕犁不断发展,耕作技术不断进步;因地制宜,出现适应不同地区土质特点的耕犁。(2)原因:明清时期

7、人口大量增加,人地矛盾突出;使用牛耕成本高,人力廉价。特点:小农经济是农耕经济的主流。精耕细作在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表现耕作方式发展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经不断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耕作技术进步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善,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改变农业环境重视农田灌溉,改善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的好坏探究2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史料一史料二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

8、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思考根据上述史料,概括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影响因素。解读史料一从生产单位、组织方式、生产目的等方面反映了小农经济的特点;史料二从赋税征收和兵源的角度说明小农经济的重要性。试答特点: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精耕细作;生产主要用来自己消费或缴纳赋税。影响因素:生产力、政府政策、自然条件等。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1)基本特点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封闭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除盐铁外,一般不必外求落后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脆弱性自耕农是国家赋

9、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的过分剥削压榨和天灾战乱都容易导致其破产保守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2)影响因素有利因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农具、牛耕的普及农民自身的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封建政府的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注重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不利因素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由于自耕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古代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水平,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封建政府统治腐朽、剥削沉重及社会动荡以唯物史观看待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材料隋代和唐初中唐及晚唐

10、北方水利水利建设遍及黄河流域及西北各地,西汉时期的水利工程几乎全部恢复,并修建了一些新的灌区。最突出的是引黄灌溉的成功和关中水利的恢复。关中的农田水利,虽然都是在前代基础上进行的恢复和改建,但渠系较前更密,这些工程大大提高了原有水利工程的灌溉能力北方战乱,水利建设停滞,进而衰退。从天宝十四年(755年)以后的二十多年中,黄河流域几乎没有兴修新的水利工程,大量的水利工程失修或废弃,与此同时,很多地方人口急剧减少,幸存的一些水利工程灌溉能力也在下降南方水利太湖地区大规模修筑湖堤和海塘,用以抵挡海潮和湖水的泛滥和侵袭,以土塘为主的南北海塘系统已初步形成,南方的灌溉工具除戽斗、桔槔、辘轳等继续使用外,

11、还比较广泛地使用了水车太湖流域、洞庭湖流域和鄱阳湖流域基本上达到了水旱无忧、旱涝有收的目的。其中太湖地区在全国的粮食供应中都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南方稻区,水库已得到了比较普遍的使用隋唐五代时期的农业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前后关联,史论结合)解析:由表格可知,在隋代和唐初,北方水利发展较快,提高了灌溉能力;到中唐及晚唐,北方因战乱,残存的水利工程灌溉能力大大下降。隋代和唐初,南方虽无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但也得到快速发展;到中唐和晚唐,南方水利迅速发展。水利与农业息息相关,由南北方水利发展可看出当时南北农业发展状况,由此可知隋唐时期农业经

12、济重心南移。答案:示例:论题:隋唐时期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南移。阐述:隋代和唐代前期,北方的黄河流域和西北地区恢复了前代的水利工程,并且加以改进,有利于增加农业产量,更多地提高北方农业生产力,同时,南方的水利工程则处于逐渐发展时期,农业工具的推广使用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创新。中唐及晚唐时期,北方社会动荡造成水利工程的严重破坏,农业生产能力下降。而南方先进的水利工具被进一步推广,较多的水利工程确保了很多地区的农业生产,这使南方的农业生产在全国举足轻重。由此可见,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经济的重心逐渐南移。(“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1)原因: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环境

13、相对稳定;北方人民南迁,补充了大量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有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南方政权的重视。(2)历程:就整个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轨迹来看,经济重心是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步转移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开发加快;唐朝时,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3)影响交通贸易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人口分布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口的南迁人才教育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生态环

14、境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民族关系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交融在一起,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风俗习惯受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唐中期北方饮茶之风盛行等跟踪训练即学即用1从春秋开始,随着铁农具、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农业生产过程的个体性质也获得加强,农民大肆开垦,自垦田经营蒸蒸日上。这反映出()A井田制已完全瓦解B牛耕已经普遍使用C小农经济逐渐发展D个体生产成为主体C由材料“个体性质”“自垦田”可知,题干反映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题干没有体现井田制的信息,故排除A项;题干无法体现牛耕已经普遍使用和个体生产成为

15、主体,故排除B、D两项。2(2020包头二模)在出土的汉简牍资料中,记载了明乐奴所卖土地的面积35亩和地价900钱,立契约是需要有人在旁边作证的。若“丈田即不足,计亩数还钱”。地节二年(前68年),巴州杨罿买山刻石,“直钱千百,作业冢,子孙永葆其毋替”。由此可以推知,西汉中期()A国有土地出现私有趋势B国家法律体系完备C土地的商品化特征明显D重农抑商政策松动C由材料“明乐奴所卖土地的面积35亩和地价900钱”“巴州杨罿买山刻石”可知,材料主要强调了这一时期土地买卖的现象,说明土地的商品化特征明显,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国有土地的信息,且汉朝时期的土地主要以私有为主,A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了西

16、汉中期土地买卖的现象,与国家法律体系无关,B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3下表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朝农业的现实生活。据表中信息推断合理的是()时期图像名称 牛耕法 耕犁初唐陕西三原李寿墓壁画牛耕图 二牛抬杠 直辕犁 盛唐敦煌23窟牛耕图 一牛牵引 直辕犁 敦煌445窟牛耕图 二牛抬杠 曲辕犁 晚唐 安西榆林窟25号壁牛耕图 二牛抬杠 直辕犁 A曲辕犁普及于盛唐B西北农耕技术领先全国C唐朝犁耕形式多样D晚唐铁犁牛耕推广缓慢C由材料“二牛抬杠”“一牛牵引”“直辕犁”“曲辕犁”可以看出唐朝犁耕形式多样,故选C项;表中说明盛唐曲直耕犁并用,故排除A项;表中没有其他地区做参照,所以不能说西北农耕技

17、术领先全国,故排除B项;表格内容不能体现牛耕推广速度,故排除D项。4(2020张家口二模)下面两幅图选自清代宫廷画师焦秉贞创作的康熙御制耕织图。画作反映了()A创作者对于理想社会的追求B自然经济下的辛勤劳动被推崇C农民社会境遇得到明显改善D农业耕作工具取得突破性发展B根据材料清代宫廷画师焦秉贞创作的康熙御制耕织图所画内容可知,其反映了自然经济下的辛勤劳动被推崇,故选B项;宫廷画主要歌颂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而不是体现对于理想社会的追求,排除A项;图画的主体是康熙皇帝,不能体现农民的社会境遇,排除C项;明清时期的科学进入总结阶段,没有新的突破,且在材料中亦无从体现,排除D项。 天工物华享誉世界的手

18、工业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1官营手工业(1)概况夏、商、西周时期,手工业为官府所垄断。商、周王朝实行“工商食官”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2)特点由官府直接控制和经营。主要生产武器等军用品和供皇室、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工艺水平和技术水平最高。生产不计成本,生产效率低下,日益萎缩。2民营手工业(1)发展历程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明中期居于主要地位。(2)特点由民间私人经营,有较大的主动性。劳动者有较多的人身自由,有一定报酬,劳动兴趣高。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产品投放市场。3家庭手工业(1)产生: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小农经济的形成而出现。(2)特点与农耕相结合,以纺

19、织为主。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缴纳赋税,到明代中期,日渐商品化。官营手工业制度古代中国的官营手工业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直接为满足最高统治者皇帝、皇室成员、贵族以及封建政府的特殊需要而设立的,如铸钱、织造、陶瓷、营缮、造船、军器、火药等;另一部分是重要的国计民生物资,由于需求量大,经济效益高,官府为取得这部分利益而实行官营,这既包括盐、酒、茶等生活必需品,也包括铁、金、银、铜、铅、锡等生产原料。二、中国古代手工业的成就1纺织业(1)距今约四五千年我国已学会养蚕织丝。(2)战国时已能织出锦、绣、罗、纱等多类织品。(3)汉代,增加绫、绮、纨等。2制瓷业(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制作瓷器的国家,商代已有原始

20、瓷器。(2)东汉时出现青瓷,北朝烧出白瓷,元代烧成青花瓷,明代则有彩瓷。(3)分工越来越细。3冶炼业(1)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相当纯熟,战国、秦汉时期更广泛使用装饰工艺。(2)人工冶铁技术在西周晚期发明,春秋时期已能冶炼生铁。(3)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发明的灌钢法世界领先。4采煤业(1)汉代已开始用煤作燃料。(2)北宋时煤的产量大增。(3)明代发明排除瓦斯的办法,懂得把煤炼成焦炭。5造船业(1)商代创制出木板船,出现了帆,汉代广泛使用。(2)唐代在世界上首先创建水密舱,大大提高了船舶的抗沉性能。教材拓展 官营手工业及“匠户”的演变 西周设工官管理,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管理,垄断经营春

21、秋战国垄断地位被打破,形成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长期并存的局面汉代汉武帝时期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行业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西汉政府在长安设立服务于皇室的东西织室、齐郡设“三服官”(负责制作衣服满足皇室需要)唐代中国古代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专业人户称作“匠户”,唐代出现工匠定期在官营手工业作坊内服役的制度。中唐以后,役匠逐渐减少,雇匠增多宋代雇匠居多,实行薪酬制元代实行“匠籍制”,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由专门机构直接管理,不得脱籍改业;工匠世代相袭,承担官方的工役明中后期将匠户制度改为轮班轮作,除分班定期服役外,其余时间可以自制成品进入市场销售,成为半自由的手工业者;实行“班匠银

22、”(输钱代役)代替“匠役制”清朝清顺治二年(1645年)废除“匠籍制”,匠人获得自由身份素养提升融会贯通探究1古代中国手工业的经营状况史料一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之事也。战国荀况荀子王制史料二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 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年),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 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史料三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思考(1)史料一中“工

23、师之事”体现了怎样的手工业经营方式?(2)史料二中“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是一种怎样的生产方式,其产生的主要条件有哪些?(3)史料二、史料三现象存在怎样的关联?解读(1)史料一反映出手工业由官府控制的特点。(2)史料二说明明清时期官营手工业逐渐衰落,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3)史料三说明明代纺织业高度发展,区域分工明显,商品经济与商业运输发达繁荣。试答(1)官府对各项手工业生产部门进行严格控制。(2)方式: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方式。条件:生产力的进步;商品经济的发展;官营手工业的衰落;社会分工的扩大。(3)关联:史料三现象为史料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及特点经营形态管理方

24、式产品流通方式地位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集中的大作坊生产武器等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不在市场流通至明代前期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最高水平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自主经营民间消费的产品在市场流通明中叶后占据主导地位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供自己消费和缴纳赋税剩余部分出售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探究2古代手工业的技术传承史料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某些手工业者家属的婚姻,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从元稹织女词:“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可见一斑。一直到不久以前,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一卷思考

25、根据史料回答,手工业世代传习的特点对古代社会经济发展有何影响。解读史料从官方和民间两方面叙述了古代中国手工业的技术传承特点。试答影响:手工业产品往往因此保证了工艺水平,但行业之间相互隔绝,使新技术难以推广;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往往导致失传,最终妨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古代中国手工业技术传承的特点(1)保守性、封闭性。官营手工业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技术工艺的传承也具有封闭性,往往导致失传。(2)规模小。手工业市场狭小,加之采取的防止技术竞争的自卫措施,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3)“传儿不传女,传媳不传女”受宗法观念的影响,古代手工业技术一般不传外姓。以唯物史观看待古代中国手工业的

26、发展特点材料北宋初期,国家对矿冶户可随意调发从事采矿冶炼,并硬性规定所必须缴纳的矿课数额;限于当时开采能力,也无法向深处开掘。登州有姜鲁等18家冶铁户因贫困无力起冶,请求官府把他们从冶户户籍上除名以停止缴纳铁课。嘉祐四年(1059年),包拯担任三司使时提出,“仍令州县常切招诸色人起冶,不得阻滞邀难。如是人户乐为,铁货增羡,宽民利国无甚于此”。要求政府以招募制作为冶铁业中“宽民利国”的一项制度而确立下来,这样,应募者不仅会考虑他是否能在这块土地上进行开采和冶炼,还会考虑到他自己有无承担此项采掘冶炼的经济力量。这一制度随着王安石变法得以最终确立。摘编自张毅宋元时期山东地区的矿冶业研究根据材料,指出

27、北宋政府矿冶业管理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变化带来的影响。解析:由材料“国家对矿冶户可随意调发从事采矿冶炼,并硬性规定所必须缴纳的矿课数额”“仍令州县常切招诸色人起冶,不得阻滞邀难要求政府以招募制作为冶铁业中宽民利国的一项制度而确立下来”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变化”;从生产积极性、财政经济等角度回答其影响。答案:变化:从政府随意征调匠户开采转向招募矿冶户开采。影响:缓和了矿冶户与官府之间的矛盾,调动了承包户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增加矿冶业的产量和政府的财政收入。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持续不断地发展

28、。(2)手工业技术先进。古代中国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国家。(3)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4)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发达,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民营手工业到明中叶以后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5)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手工业发展受农业生产的制约。(6)手工业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发生相应变化。(7)明中叶后,民营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跟踪训练即学即用1(2020郴州二模)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各郡设铁官44处,而封国更以冶铁为利,如“赵国以冶铁为业”。汉武帝时博士徐偃“矫制使胶东鲁国鼓

29、铸盐铁”,其理由是“欲及春耕种,赡民器也”。这说明汉代()A铁器成为主要生产工具B冶铁业发展有利农业生产C冶铁技术水平大大提高D农业已普遍实现精耕细作B设立铁官有利于冶铁业的发展,由“欲及春耕种,赡民器也”可知铁器是农业生产的利器,即冶铁业的发展有利于农业生产,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汉代其他材质农具的使用情况,无法对比,排除A项;设立冶铁官、鼓励冶铁并不等同于冶铁技术提高,排除C项;“普遍实现”一词说法欠妥,排除D项。2(2020成都二模)汉初,丝织品专供贵族消费。到汉朝中后期,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奴仆婢妾皆可衣丝文绣。这一变化反映了()A贫富差距进一步缩小B等级观念的消亡C先进纺织技术的推广D平

30、民政治的发展C由材料“汉初,丝织品专供贵族消费。到汉朝中后期,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奴仆婢妾皆可衣丝文绣”可知,汉代丝织品从专供贵族消费到人人可用,说明纺织技术的发展和丝织品产量的增加,故选C项;人人可以衣丝不能说明汉代中后期的贫富差距缩小,排除A项;汉代社会等级观念并未消亡,排除B项;丝织品应用的增多不能说明平民政治的发展,排除D项。3(2020呼和浩特调研)国语齐语载:“工之子恒为工。”荀子儒效载:“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唐六典载:“工商皆为家传其业。”这些记载()A表明手工业的发展被官府垄断B阐释了古代手工技术的传承方式C说明手工业存在人身依附关系D反映了国家立法扶持工商业活动B根据材料“工

31、之子恒为工”“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工商皆为家传其业”可知,古代手工业的技术是父子相袭,职业是相承的,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政府对手工业者的管理制度,而非官府垄断手工业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记载了手工工匠的职业传承方式,没有反映手工业内部存在人身依附关系,排除C项;战国之后,政府实行的是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4据清代苏州织造局志记载:“顺治三年,奉旨遣工部侍郎陈有明、满洲官尚志等织造苏、杭。(陈)有明管总织局,(尚)志管织染局。”总织局有机房196间,铺机450张,绣缎房5间,染作房5间。由此可见当时()A丝织品产地与出口地一致B手工纺织生产区域扩大C丝绸纺织技术进步明显D江南地区丝织业繁荣

32、D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清代官营纺织业发达,而未涉及丝织品出口地,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清代手工纺织生产区域集中在苏杭地区,生产区域并未扩大,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丝织技术的进步,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清朝苏杭地区官营纺织业发达,从而说明苏杭地区丝织业繁荣,故D项正确。20162020年全国卷考情统计知识点卷别命题角度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020全国卷26宋代农耕经济的发展2020全国卷25曹操大力发展屯田2019全国卷27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清代江南的租佃制)2018全国卷25古代中国的自耕农经济2018全国卷41古代中国的大豆种植2017全国卷26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唐中期南方经济

33、文化影响力上升)2017全国卷25西汉前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017全国卷26古代中国的土地政策(唐代后期的自耕农经济)2016全国卷25汉代田庄经济2016全国卷26宋代土地政策(“不抑兼并”、租佃制)手工业的发展2020全国卷27明代手工业的发展2018全国卷26宋代民营手工业的发展2018全国卷24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2017全国卷27明代的经济与政治(手工业)2016全国卷27明末江南农村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命题规律1从考查内容看,近五年全国卷主要考查农业的发展、土地政策、经济重心南移等,其次是民营手工业的发展等。2从考查形式看,大多借助文字、图表等多种形式的材料挖掘经济现象的本

34、质、发展态势及政治、文化间的内在联系,题型多以选择题为主。3从命题方向看,要关注春秋战国、汉代、唐宋、明清时期经济领域的新变化及影响,纵向联系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和现代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横向联系考查中西方由农业文明迈向工业文明的跨越是重要的命题思路。真题研练感悟考法还原历史情景教材主干知识常考常新练点1:宋代农耕经济的发展(2020全国卷26)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

35、A根据材料“到福建取得占城稻江淮两浙诸路种植扩大到北方诸路”“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等信息可知,水稻种植北扩,大、小麦种植在南方推广,这样可以使水稻与小麦等作物轮种,从而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故B项错误;仅凭材料中水稻与大、小麦的种植情况,无法得出区域经济发展均衡,故C项错误;水稻与大、小麦的种植推广能改善民众饮食结构,但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民众的饮食结构,D项说法绝对。练点2:明代手工业的发展(2020全国卷27)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

36、续增多。这反映了()A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B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D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D根据材料可知,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说明工匠制度下的官营手工业地位遭到削弱,故D项正确。练点3:乾隆时期江南地区的租佃关系(2019全国卷27)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C“皆委之佃户”“皆佃农”,说明当时租种别人土地的人很多。解答此

37、题最重要的是找出题干要表达的信息,本题题干中“佃户”“佃农”是解题的钥匙,由此可得到的信息是:江南普遍存在着个体农耕,据此分析C项正确。练点4:古代中国小农经济西汉赋税制度(2018全国卷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B根据材料可知,西汉政府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货币形式),这使得自耕农被迫将收获物卖到市场,给了富商大贾

38、操纵物价的可乘之机,这就使得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故选B项。练点5:明朝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生活(2017全国卷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B饮食器具使用标准的差异反映的是一种等级秩序。明前中期,朝廷对饮食器具的使用有严格规定,到明朝后期这种规定被打破,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源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原有的等级秩序,故B项正确。练点6:明代江南农村的变化(2016全国卷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

39、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A明朝雇工由百年以前“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到“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的变化,反映了雇主与雇工之间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导致此种变化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商品经济对社会经济生活领域日益深刻的渗透,则是最重要的原因,故A项符合题意;这一变化反映的是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而不是强化,与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无关,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故排除B、C、D三项。题号命题特

40、点练点1素养落实通过水稻种植北扩和大、小麦种植在南方推广,考查宋代农业发展,体现了对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的考查练点2逻辑推理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逻辑推理这种历史现象反映了官营手工业地位的变化练点3论从史出乾隆时期江南地区租佃关系的发展,仍以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练点4关注热点以当今社会存在的粮食低价问题为切入点,折射“三农”问题练点5贴近生活从人们日常饮食器具的变化上选材切入,彰显“以微见著”立意新颖商品经济发展所引发的明朝社会转型练点6历史解释列举明末江南农村变化的具体事例,要求解释这一变化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挖掘历史题源学科考核目标活学活用练点7:曹操大力发展屯田(2020全国

41、卷25)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D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因而“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这有利于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的解决,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D项符合题意。练点8:宋代手工业的发展呈现的新现象(2018全国卷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

42、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A材料“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说明手工业者的自主性较强,但并不能说明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高,故排除B项;只依据四川一地史实不足以说明雇佣劳动已经普及,故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盐业专卖制度,故排除D项;由材料可知,四川一县就有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说明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A项正确。练点9:唐朝后期土地占有情况反映的农业经济现状(2017全国卷26)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土地规模(

43、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17.3%2013010374.1%131300107.2%300以上21.4%小计139100%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A根据材料中的数据信息来看,从土地规模(亩)、户数和户数比例数据比较分析,户数比例最多的家庭拥有的土地亩数较多,可知自耕农经济盛行,故A项正确;从材料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拥有较多土地的户数占的比例并不大,不能反映土地集中现象突出,故B项错误;均田制是政府将掌握的无主土地进行分配,材料中的数据无法体现均田制是否遭到破坏,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数据无法体现农业生产效率的情况,故D项错误。练点10:宋代土地政策的调

44、整(2016全国卷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B题干材料反映了宋代出现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宋初统治者实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导致土地兼并严重,许多人失去了土地,故选B项。练点11:汉代农业的生产方式(2016全国卷25)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D田庄是汉代地主阶级经营地产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它以大土地所有制为基础,以人身

45、控制的劳役地租或实物地租为剥削形态,有着严密的生产管理体系,是能够自给自足地进行生产、生活的带有一定政治色彩的经济实体。图片正是这种田庄经济下的集体生产情形的反映,故D项正确。题号命题特点练点7转换思维材料反映曹操大力发展屯田这一史实,转换思维要求分析判断曹操数年屯田的客观作用练点8发散思维选取北宋前中期,四川井研县山谷中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考查民营手工业的发展练点9情景新颖不是直接考查唐代后期的土地制度,而是隐性考查小农经济注重史证对比不同土地规模和户数的数据,对历史现象作出恰当的阐释练点10唯物史观以唯物史观看待宋代“主户”“客户”的生产状况所反映的生产关系练点11注重概念比较小农经济

46、和田庄经济生产方式的差异体现特征通过农事图的场景间接考查汉代农业的发展状况新题快递自我评估1“滇文化墓葬”出土器物统计表阶段出土器物战国晚期到西汉前期随葬尖叶形锄、粗茎剑、空首钺、铜鼓、贮贝器、透雕动物饰牌、璧环状手镯和圆形扣饰为典型的“滇文化”器物西汉中期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青铜兵器、生产用具逐渐减少,内地输入的铁器和模仿内地制作的器物大量出现西汉晚期至东汉初期地方民族特色的器物近于绝迹,内地输入的铁兵器、生活用具和五铢钱,已占绝对优势上表是20世纪中期以来滇池地区出土的器物统计。从出土器物的特点可推断,汉代()A中原地区的生产方式向西南传播B西南地区开始纳入中央统一管辖C西南地区铁器主要依靠

47、中原输入D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有效巩固A根据材料可知,战国晚期到西汉前期,滇池地区出土的器物中还有“滇文化”器物,西汉晚期至东汉初期,地方民族特色的器物近于绝迹,内地输入的铁兵器、生活用具和五铢钱,已占绝对优势,说明汉代中原地区的生产方式向西南传播,故选A项。2(2020荆门模拟)宋史食货志载当时的农民,“幸而收成,公私之债,交争互夺;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这说明当时()A钱庄盛行B借贷流行C租佃关系发展D社会和谐稳定B题干信息说明当时农民的生产活动,很多均是负债进行的,故而才有“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产品生产出来首先得还债,故选B项;借债不一定需要钱庄,排除A项;题干信息

48、与土地制度的状态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题干信息说明农民生活的困苦,社会矛盾可能尖锐,排除D项。3(2020宝鸡一模)封建制度确立后,中国古代的多数地主选择了租佃方式,“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佃农有了一定的承退佃自由,取得佃权的农户可以将土地转租他人,地主不得干涉佃权转让。这说明租佃方式()A逐步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B损害了多数地主阶层的利益C有利于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D巩固了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D根据材料“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取得佃权的农户可以将土地转租他人,地主不得干涉佃权转让”可知,农民在租种地主土地之后,在佃权上有了一定的自主权,推动了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租佃方式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性质,排除A项;租佃方式不可能损害地主阶层的利益,排除B项;租佃方式仍然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不利于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排除C项。4论衡程材云:“齐部(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襄邑俗织锦,钝妇无不巧。”这反映出东汉时期齐部(郡)和襄邑()A丝织业出现雇佣关系B官营丝织业技术高超C丝织业生产的普遍化D抑商政策有所放宽C材料“齐部(郡)”“襄邑”地区的“恒女”甚至“钝妇”都擅长本地较为流行的“刺绣”“织锦”丝织业,体现了两地丝织业生产的普遍化,故选C项;材料中未体现丝织业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更无法看出雇佣关系,排除A项;B、D两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