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3 第11单元 第32讲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00590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3 第11单元 第32讲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3 第11单元 第32讲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3 第11单元 第32讲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3 第11单元 第32讲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3 第11单元 第32讲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3 第11单元 第32讲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3 第11单元 第32讲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3 第11单元 第32讲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3 第11单元 第32讲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3 第11单元 第32讲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3 第11单元 第32讲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32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西汉初年:黄老之学1背景(1)西汉建立之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2)汉初的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3)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适应了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s黄老思想中“黄”指的是黄帝的学说,即修身、养生;“老”指的是老子的学说,即治国、无为。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汉初以此为统治思想,即“休养生息”。2评价(1)积极影响:西汉前期,对恢复经济和巩固西汉政权起到了积极作用,为汉武帝时期国家的强盛奠定了良好基础。(2)消极影响:黄老之学的清静无为,使中央权威被削弱。二、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背景经济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为中央集权

2、的加强奠定了物质基础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西汉的稳定思想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董仲舒的新儒学董仲舒的新儒学标志着儒学进入到从民本到君本、从理性到迷信、从人道到天道的新阶段;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1)思想来源: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并加以改造。(2)内容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

3、人处世的道德标准。三纲五常从纵向上构建了家族与国家之间的顺从关系;把儒家的“仁”与阴阳五行学说的“天”相结合,把仁、义、礼、智、信与五行相比附,从横向上确立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3汉武帝独尊儒术(1)思想: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并付诸实施。(2)政治:起用儒学之士参与国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3)教育规定儒家“五经”为官方教科书,教育被儒家垄断。中央兴办太学,在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得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可收藏医药、占卜和种植等书,其余一律集中焚毁。他又把暗中诽谤他的儒生400多人,全部活

4、埋。材料中反映的内容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秦始皇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危害?提示:焚书坑儒。 目的:加强思想统治。危害: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汉代儒家思想对先秦儒家思想的继承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之周到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思维激活汉武帝重儒学对于当时加强中央集权、规范官僚集团、关注国计民生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探究1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史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

5、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汉书董仲舒传史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行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摘自春秋繁露(1)史料一提出了“春秋大一统”的主张,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史料二前两个省略号前后分别体现了三种不同的观点。(1)依据史料一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2)史料二体现的思想有什么作用?提示(1)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2)维护了君主专制,但对皇权

6、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但也充满了封建等级与保守意识。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探究2董仲舒的治国思想史料一他是西汉时代最重要的政治法学家,其“以礼入法”思想对中华法系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他据此的

7、相关断狱案例在两汉的司法实践中被经常引用。例如:甲没有儿子,拣了个弃婴,作为养子乙。乙长大后杀了人,甲把乙藏起来。按照当时法律,藏匿犯人要受重刑。但春秋上提倡父子一方犯罪后可以互相隐藏。董仲舒认为他们是父子关系,所以甲不能判罪。后来,唐律明确规定了父子相互隐匿不属犯罪。帝国设计师:董仲舒传史料二董仲舒把自然界的“天”塑造成有意志的人格神,把人间的一切都说成是上天有目的的安排,天意与人事紧密相连。他还大力宣扬孔孟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他提出的“性三品”说,认为人性是有等级的,上等的是圣人,是天生的统治者,下等人只能永远当牛马和奴隶。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1)史料一以“甲不能判罪”为

8、界,划分为两个层次,分别论述董仲舒思想的现实价值和历史影响。(2)史料二中三句话分别代表董仲舒的一个观点,注意其中的关键词,如“天意与人事紧密相连”等。(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的法制观念和历史价值。(2)根据史料二,概括董仲舒的政治观点,并指出董仲舒提出该观点的目的。提示(1)观念:以礼入法;以法治国;强调等级。价值:对古代国家治理影响巨大,影响了纲常伦理观念,法治精神影响深远。(2)观点:“天人感应”学说;“三纲五常”的观念;人性分等级的主张。目的:从维护封建中央集权统治的立场出发,神化专制皇权,把政权、神权、族权、夫权结合起来,为统治阶级服务。董仲舒的治国思想(1)治理权

9、力的“合法来源”:“王权天授”。董仲舒把源于阴阳五行的学说与儒家的天命、天道结合起来,以“天人感应”说确立了“王权天授”“君权神授”观,为王权的合法性进行了哲学及神学上的论证。(2)制约机制的设计:“伸君,伸天”。强调“屈民而伸君”,民要服从于君,即民受制于君。君主是民众的治理者。但君权要受天的制约,即“屈君而伸天”,君主必须秉承天意,依上天的原则办事,必须对君权进行约束和规范。(3)意识形态的专制统治:“独尊儒术”。统治者治理国家,要有统一的法度,必须实现意识形态上的统一,人民才能有统一的行为准则,才能去遵守这个法度。(4)国家治理的基本范式:“大德而小刑”。国家治理的实践中,要儒法并用,但

10、德治尤为重要。在德教与刑罚的关系上,主张德刑并用、恩威并施,强调以德教为主要手段,辅以刑罚。立足家国情怀认识董仲舒新儒学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董仲舒由于承借了最具繁衍性的阴阳家思想,而创出一套天人哲学的大系统,使他能在与各家的竞争中得到胜利,也使他成为前汉最具代表性,影响也最大的思想家。但是,先秦儒家的真精神,以及思想最具创意的部分,由于无法和专制体制相整合,也断送在他的手中。这个真精神就是人文或人本主义,这个最具创意的部分,就是心性之学,这是儒学的大本大源,也是儒家最具特色的部分。材料二董仲舒思想主张简介(部分)角度主张人性与教化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

11、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君民关系春秋之法,以人随君,以君随天,故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义也以上材料均出自韦政通中国思想史提炼材料一中的核心观点,并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叙述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解析先从材料一中提炼出核心观点,即董仲舒的儒学体系丧失了传统儒学的人文和心性之学,逐渐变为维护专制体制的工具,再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进行论述,史实说明时必须多角度进行,史实必须准确,要求观点明确,叙述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答案观点:董仲舒的儒学体系丧失了传统儒学的人文和心性之学,逐渐变为维护专制体制的工具。

12、说明:教化论是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合理化建立人性的根据,孔孟强调的自觉、自发、自信的教化精神,在与现实专制的整合中,完全被扼杀。为了迎合专制君主,打破了孔孟时代君臣关系相对,君主权威受到挑战的观点,认为民众必须绝对服从君主。董仲舒新儒学的时代价值与现代意义(1)新儒学具有“经世致用”的实学功能。董仲舒论证了政治的统一性、来源性、现实性、合法性等问题,其中深含智慧,可以为现代国家治理乃至全球治理提供有益借鉴。(2)新儒学有利于大一统局面的完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思想统一,这是华夏民族在完成了地理空间大一统的任务后,在精神空间进行的统一。这对今天的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具有现实价值。(3)新儒学

13、体现了创新意识。董仲舒的儒学是真正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政治化、实践性的儒学思想,积极寻求与政治合作,内圣外王之道兼备,不仅在当时具有现实意义,对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也有借鉴意义。(4)新儒学是儒学思想体系开放性特征的开创和启动。董仲舒致力于建立一套完善的人类社会综合思维体系,着力打造阴阳道德哲学体系,强调天下命运共同体的核心是“和谐”。这对于当前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现实意义。【考法示例】运用学术情境,隐性考查汉代儒学(2019全国卷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14、()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的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知情境:本题以汉代诸子百家思想的相互吸收为学术情境,要求运用学术情境分析判断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明立意:以西汉道家和董仲舒的儒家思想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抓关键:“道家学说兼采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是解答本题的抓手。理思路:解答本题可以这样想:无论汉初道家还是董仲舒的思想吸收了什么,最终都被皇帝所接纳,原因是什么?肯定是这种思想适合皇帝的心意,满足了其维护统治的需求,这才是最重要的。按这种思路分析很快就会找到答案C项。【真题体验】1儒家思想对佛教艺术的影响(2019全国卷25)在今

15、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D佛教沿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后,首先在新疆、甘肃一代传播,这些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保留了古印度雕刻风格。洛阳龙门石窟的开凿始于北魏孝文帝时期,洛阳地处中原地区,造像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注重礼仪,因此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整齐,故选D项;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权力干预与佛教造像的艺术风格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C两项;佛教造像属于雕刻艺术,与绘画技术进步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2儒家思想的变

16、迁(2016全国卷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C“五经”是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的合称,其中有些书在孔子之前就存在,排除A项;汉代儒学对孔子的思想既有继承,也有发展,排除B项;儒家“五经”经孔子编订,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说明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选C项;儒学传统并没有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D项错误。1(2020郑州一模)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中曾指出:“盖汉儒之与方士,不可分矣

17、。其所以然之故,因儒家尊君,君者,王者之所喜也;方士长生,生者,亦王者之所喜也。二者既同为王者之所喜,则其势必相妒,于是,各盗敌之长技,以谋独擅,而二家之糅和成焉。”由此可知,两汉时期方士神学家群体地位不断提升的主要原因是()A儒家学说实现了宗教化B汉朝强化神权政治C道教建立影响逐渐增强D与汉代儒学相适应D由材料可知,两汉时期方士神学家与汉代儒学相适应,吸收主流思想维护封建统治,使得“王者之所喜”,提升自身地位,故选D项;材料方士神学家群体地位的提升主要是自身的调整,A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汉朝强化君主专制,先秦时期强调神权政治,排除B项;材料方士神学家群体地位的提升主要是自身的调整,材料没有

18、反映出道教的建立及影响,排除C项。2(2020青岛模拟)相传,东汉黄香,年九岁,失母,思慕憔悴,乡人称其孝。躬执勤苦,事父尽孝。夏天暑热,扇凉其枕;冬天寒冷,以身暖其被席。太守刘护闻而召之,并署“门下孝”。这反映出()A孝道开始受到时人的推崇B统治者重视对社会人伦秩序的维护C儒家文化升级为官方形象代表D儒家伦理道德对人性的束缚B题干反映了东汉时期的黄香因孝入仕,这可以起到教化百姓及巩固统治之效果,说明统治者重视维护人伦秩序,故B项正确;“开始”说法欠妥,西汉董仲舒既已提倡“孝道”,说明东汉之前孝道已经受到重视,排除A项;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文化已经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

19、想,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儒家伦理道德对人性的积极影响,而非束缚,排除D项。3(2020济南模拟)孝经只有388个不同的文字,所有的文字都平淡无奇,但它却成为汉代学者首先要掌握的经典,其所提倡的理念也成为行事正确的基本准则。这反映出()A孝成为普遍接受的伦理道德B宗法观念根深蒂固C孝经的地位超过“五经”D儒家思想成为正统D汉代学者首先要掌握孝经,而孝经集中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这说明儒家思想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故选D项;材料只是强调汉代学者要掌握孝经,并没有说明孝成为普遍接受的伦理道德,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体现宗法观念根深蒂固,排除B项;从材料看不出孝经的地位超过“五经”,排除C项。4(202

20、0汕头模拟)西汉司马迁撰史记,将孔子与诸侯一起列入“世家”,老子、孙子、韩非、苏秦、扁鹊与人臣一起列入“列传”,而墨子仅二十四个字述及。这反映出,当时()A正统思想已经形成B底层民众受到歧视C思想流派异彩纷呈D阶级分化日益加剧A由材料西汉司马迁将孔子与诸侯一起列入世家,而将老子、韩非子等列入列传可知,统治者推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高了儒学的地位,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汉朝正统思想的形成而非社会等级问题,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遏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阶级分化的现象,排除D项。5(2020佛山一模)建元六年,汉武帝“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21、,延文学儒者以数百,而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这()A有利于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B促成了汉代经学的内部统一C使政府管治中放弃法家学说D导致汉代开启重文轻武先河A汉武帝重视儒家学说,使其成为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重要标准,巩固了儒学的统治地位,用思想的一统维护了政治的一统,故选A项;材料的主旨是汉武帝重视儒家学说以维护一统,体现不出经学内部是否统一,况且汉代今文经学、古文经学一直争论,排除B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糅合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体现出外儒内法的特征,排除C项;宋代赵匡胤开启重文轻武先河,排除D项。6(2020肇庆毕业班质检)下图为汉武帝初年和汉宣帝末年法家或法吏与儒家或儒者出身的公卿所占可考公卿总数比重的变化情况示意图。这种变化反映了汉代()A法、儒以外学派的消亡B察举制度的日益完善C外儒内法的统治方式D社会主流文化的转型D由“法家或法吏与儒家或儒者出身的公卿所占可考公卿总数比重的变化情况示意图”可见法家人员逐渐下降而儒家人员迅速上升,说明主导社会的文化在发生变化,故选D项;示意图中没有体现其他学派的比重情况,无法判断其他学派的存在情况,排除A项;“察举制度”的标准是品德和才华,与学派无关,排除B项;从示意图中无法看出外儒内法的统治方式,排除C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