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七周测试题一、 选择题1. 南齐书 褚渊王俭传载: “ 贵仕素资,皆由门庆,平流进取,坐至公卿,则知殉国之感无因,保家之念宜切。 ” 该现象缘于 ( ) A. 世官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D. 科举制 2. “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 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 ” 与材料相关的制度是 ( ) A. 世袭制B. 郡县制 C. 科举制 D. 行省制度 3. 自西晋至南朝,或设丞相,或设司徒,废置不一,但若要总揽朝政大权,必须加有 “ 录尚书事 ” 的头衔才行,否则只是赠官,并无实权。据此可知,三省体制
2、形成的过程中,最初握有实权的是 ( ) A. 尚书省 B. 中书省 C. 门下省 D. 司徒 4. 吕思勉为晋朝惋惜: “ 然而大权始终为自北南迁的贵族所把持,使宋武帝 ( 出身贫寒 ) 一类的人物,直到晋末,才得出现于政治舞台上,这也是一笔很大的损失。 ” 造成这一损失的制度原因是 ( ) A. 世官制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5. 唐朝前期推行租庸调制,以丁为单位,缴纳固定数额的谷物、布帛和代役税。唐朝中期改行两税法, “ 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 ,除征收谷物外,原来征收的布帛等实物改为折钱计征。这一转变 ( ) A. 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 B. 完成了实物税向
3、货币税的过渡 C.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 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6. 780 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 “ 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 ,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 “ 舍地税人 ” 朝 “ 舍人税地 ” 方向发展。这有利于 ( ) A. 松弛人身依附关系B. 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C. 促进农产品商品化D. 催生新的经济因素 7. 孟子说: “ 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 ” 后世出现的一种赋税制度,同时采用了三种征取方式,却被史学家评价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轻徭薄赋、项目分明的赋税制度。这种制度是 ( ) A. 什一税B. 初税亩 C. 租调制D. 租庸调制 8.
4、在隋至唐初,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仆射每日上午在政事堂 ( 设于门下省 ) 共同商讨国家大事,午后各归本省处理本职工作。由此可见,隋至唐初 ( ) A. 实行三省六部制B. 决策与行政分离 C. 实行集体宰相制 D. 决策权归门下省 9. 唐太宗时期,大臣封德彝建议将征兵年龄从 21 岁提前到 18 岁,虽然相关诰敕经皇帝签署并下发到门下省,但给事中魏征坚决不肯署名,最终诰敕没有颁行。材料反映出唐代 ( ) A. 三省六部制加强了君主专制 B. 三省体制有利于科学的决策 C. 给事中负有起草诰敕的职责 D. 门下省权力远远超越中书省 10. 钱穆说: “ 隋唐后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以德
5、行和学识为依据,体现了平等的原则而非专断独占的作风。 ” 据此可知钱穆认为科举制 ( ) A. 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 B. 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 C. 重视官员的综合素质 D. 抑制了世族门阀势力 11. 南北朝时期,北方各少数民族内迁后,对历史影响最大的是() A. 鲜卑族 B. 匈奴族 C. 氐族 D. 羯族 12. 据史料记载,两宋时期51%以上的进士在任官前出身于平民;明清时期43%的进士在任官前出身于平民,这说明科举制度() A. 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B. 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 C. 促使部分社会阶层发生变动 D. 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13. 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
6、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下列对两税法的认识,正确的是() 简化了税收名目改变了自西周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是在均田制遭到破坏的背景下实行的 A. B. C. D. 14. 隋唐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完善,其“完善”的含义是() 皇帝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地方官吏由中央统一任命实行三省六部制,中央各部门相互制约 A. B. C. D. 15. 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问题,一是官僚
7、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 “ 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 ” 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 ) A. 废分封,置郡县B. 建立法律体系 C. 确立三省六部制 D. 实行科举制 16. 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的官爵和门第。隋唐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 ) A. 九品中正制的完善B. 察举制的完善 C. 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 科举制的推行 17. 孔子说, ( 统治者 ) 得到贤明的人时,政治就兴盛;得不到贤明的人时,政治就衰落。下列有关中国古代的用人制度中,最有利于统治者 “ 得到贤明的人 ” 的是( ) A. 西周时实行的世卿世禄制度 B. 汉代时实
8、行的察举制 C. 魏晋南北朝时实行的九品中正制 D. 隋唐时实行的科举制 18. 魏晋之时,傅畅 “ 年未弱冠,甚有重名,以选入侍讲东宫 ” ;谢琰 “ 弱冠以贞干称,美风姿 拜著作郎 ” ;王洽, “( 王 ) 导诸子中最知名,与荀羡俱有美称。弱冠,历散骑、中书郎 ” 。这说明魏晋之时 ( ) A. 社会重学人才辈出B.世家大族垄断官位C. 选官方法公平科学 D.察举制度盛行不衰 19. 汉和帝永元十三年诏曰: “ 幽、并、凉州,户日率少,边役众剧,束修良吏,进仕路狭。抚接夷狄,以人为本。其令缘边郡,口十万以上,岁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二岁举一人;五万以下,三岁举一人。 ” 材料中反映的选官
9、制度是 ( ) A. 世卿世禄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20. 隋朝规定“(丁)民满五十,纳庸代役”;公元624年,唐高祖颁布“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下列关于“庸”的理解正确的是()输庸代役有利于保障农时唐与隋相比放宽纳庸年龄限制相对减轻农民的劳役负担租庸调制的基础是均田制 A. B. C. D. 二、 综合题21. 宰相制度是古代中国传统政治的一项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民,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史记陈丞相世家 材料二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
10、审覆,再下尚书施行;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 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 (1) 据材料一概括宰相的基本职能,并指出汉代中央官制的名称。 (2) 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唐初宰相制的弊端及其成因。唐太宗对宰相制进行了怎样的改进? (3)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宰相权力变化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三省六部制是唐代职官设置的整体,三省是对重要最高权力的划分,将以前属于宰相的政府决策和执行权分开,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承担。中书、门下两省是
11、以皇帝的名义草拟和颁发诏令,且门下审复的第一个手续就是向皇帝复奏画敕,最后一个手续是用皇帝的宝玺进行“印逢”,就是说其工作运转受到了皇帝的严密控制,其权力完全是皇帝所赋予。在以皇帝和三省为核心的最高领导机构之下,政令的具体执行由六部与尚书省具体负责。唐代的六部设置于尚书省之下,分别为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在每个部下面又设置了四个司,这样中央的领导机构为皇帝和三省,重要的执行机构就是六部和二十四司,这些机构统领着全国的行政事务。摘编自赵冬云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设置及其发展等材料二以中书、门下较汉代之宰相,以尚书六部较汉代之九卿,在政制上,不可谓非一种绝大之进步。尚书置左、右仆射,分
12、判六部,各治三官,可免上述之弊。而尚书惟在政务之推行,至于出命覆夺,尚有中书、门下。故曰三省之于宰相,六部之于九卿,不得不说是政制上之一进步。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三从理论上讲,皇帝拥有天下所有权力,尚书省是贯彻皇权的具体办事机构,尚书省的首脑即为丞相。历史沿革中,尚书省的一枝独大,势必造成相权过重,为了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简明来说为了抑制相权,中书省和门下省应运而生。“三省六部制”是秉承儒家思想,汲取历代治权的有益部分完善而成的,到了唐代堪称为相对成熟的政治制度。摘编自唐代政治制度设计(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三省六部制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作用。(2)有学者认为“三省六部制具
13、有民主色彩”,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理解。(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三省六部制“堪称为相对成熟的政治制度”的表现。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2、C3、A4、C5、C6、A7、D8、C9、B10、D11、A12、C13、C14、C 15、C16、D17、D18、B19、B20、A 二、综合题21、(1) 职能: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或据材料具体展开。 官制:三公九卿制。 (2) 弊端:行政效率低下。 成因:程序繁琐;相互牵制。 改进:设政事堂或三省长官合署办公。 (3) 趋势:相权逐渐削弱。 原因:加强皇权的需要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22、(1)特点:政府决策与执行分离;三省与六部分工明确;运转具有程序性,且突出皇权。作用:使中央行政运行规范有序;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2)理解: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制约和监督,可以防止大臣专权;设政事堂由三省长官共议国事,形式上带有民主色彩,但其实质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3)三省六部制具有权力的制衡性。如三省的权力分立,门下省的封驳和谏官制度,是对君权的制约;而门下省和中书省的设立则是对尚书省权力的限制,即对相权的限制;唐代的丞相制是“集体领导制”,权力的互相制约相对保证了政策方针的制定及实施的大致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