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3 专题12 第35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00299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7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3 专题12 第35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3 专题12 第35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3 专题12 第35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3 专题12 第35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3 专题12 第35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3 专题12 第35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3 专题12 第35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3 专题12 第35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3 专题12 第35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3 专题12 第35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3 专题12 第35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3 专题12 第35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3 专题12 第35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3 专题12 第35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3 专题12 第35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3 专题12 第35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35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1纸的发明(1)发明:西汉已经发明了书写用纸,东汉蔡伦独创“蔡侯纸”。(2)外传:公元8世纪传到中亚,之后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3)贡献:纸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都有了革命性的进步。2指南针(1)发明:战国时已有司南;北宋时指南针用于航海。(2)外传: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传入阿拉伯,后传入欧洲。(3)贡献:为明代郑和远航东非提供了条件;为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3火药(1)发明和应用:唐末至宋初的战争中,已使用火药箭等。(2)外传:12、13世纪首先传入阿拉伯国家,然后传入西欧乃至世界各地。(3)

2、贡献:将人类带入热兵器时代;为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创造了条件。4印刷术(1)雕版印刷技术:唐代已有雕版印刷技术,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2)活字印刷技术: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技术,此后出现木活字、铜活字等。(3)意义:提高了印刷效率,推进了文化的传播;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四大发明对中国文化、科技及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不能因肯定四大发明对西方的贡献,而否定对中国的巨大作用。当然也要认识到社会环境是科技能否发挥应有作用的关键。5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1)注重以社会人文问题作为论说的主题,对于自然的探求和技术的总结,没有给予充分的

3、重视。(2)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重视完善人和自然的关系。(3)重视总结实践经验,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二、中国的古代艺术1“出鬼入神”的书法艺术(1)汉字的起源:刻画在陶器上的简单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文字的起源;商代的甲骨文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文字。(2)字体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3)历代书法名家秦代李斯是著名的篆书家。东晋王羲之博采众长,备精诸体,尤擅草书、行书,被尊为“书圣”。唐代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以楷书闻名,怀素、张旭以草书著称。北宋四大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都以行书名世。元代书法家首推赵孟,明代以文征明、董其昌声誉最高。2画中有诗(1)成熟:

4、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2)分类以题材不同,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在表现技法上,又有工笔与写意的区别。(3)山水画是中国画的精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4)文人画又称做“士大夫画”。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追求抒情写意,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艺术为一体,主要特点是“画中有诗”。宋元以来,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来的高雅文化倾向。如在绘画领域的风俗画和文人画。3戏曲艺术(1)发展历程宋代开始,曲子词、鼓子词、诸宫调等说唱形式发达起来,杂剧与南戏脱颖而出。元朝时,元杂剧形成。明代传奇剧兴起。(2)京剧

5、的形成与发展形成:清朝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道光年间,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又吸收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剧种京剧。艺术特点: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地位:较全面和集中地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是中国文化的“国粹”之一。北宋画家论及山水画的创作,提出“春山烟云联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宋山径春行图结合图片及材料的认识,说明中国山水画具有怎样的特征?提示: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意境深远。三、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1诗的经典(1)概况:诗经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

6、年间的三百多首诗歌。(2)特点:句式以四言为主,或间以杂言,语言丰富多彩,音节和谐,艺术感染力很强。(3)地位: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影响深广,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被后世列为儒家经典。2楚辞的魅力(1)代表作品: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九章。(2)特点句式较为灵活,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采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3)地位:开创了中国古典文学抒情浪漫风格的先河。3汉赋的风采(1)演变:从骚体诗演变而来的散文和韵文并用的文体。(2)代表:司马相如、张衡等。(3)特点:西汉赋作气势恢弘、辞藻华美;东汉小赋兴起,意境清新活泼。(4)地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4

7、“李杜诗篇万口传”(1)代表:“诗仙”李白(浪漫主义)、“诗圣”杜甫(“诗史”)。(2)特点:名家辈出,流派众多,作品极为丰富。(3)地位: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5宋代词苑(1)代表:豪放派代表有苏轼、辛弃疾;婉约派代表有柳永、李清照。(2)特点:由民间流行的长短句歌词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文学体裁。(3)地位: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和标志。6元曲与市民社会(1)代表:关汉卿的名作感天动地窦娥冤。(2)特点散曲:在音节和用韵上都比较自由,句子长短更为参差,可以加衬字,多用方言俗语和当时的新词。元杂剧:融合宋金以来各种表演艺术,采用北方流行的散曲曲调演唱。地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和戏曲史上有特

8、殊地位。7明清小说的人情世界(1)代表: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等。(2)特点:数量繁多,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3)地位:明清小说无论在思想性还是艺术成就方面都达到新的高峰,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明清小说的影响因素(1)素材来源:中国古代悠久的历史文化等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文学素材。(2)物质基础: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队伍壮大,人们的社会生活日益丰富。(3)社会基础:市民阶层对文化作品的要求进一步通俗化。(4)个人因素:作者丰富的生活阅历、知识水平,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观察等。明清时期的科技(1)明朝后期,几部重要科技著作相继问世。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宋应星的

9、天工开物,分别系统记载了中国古代医药学、农学、工艺学的相关知识,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2)从明朝后期起,一些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前来中国传教,代表人物有意大利人利玛窦等。他们借助传播科学知识来达到传教的目的,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清朝前期,传教士还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明清小说的特点这一时期(明清)大为繁荣的小说、戏剧也竞相以普通人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情感追求作为题材,屠夫、小贩、商人、妓女、牧童、村姑、绿林好汉,以致三教九流进入文学殿堂,成为文学中的主

10、人公,“好货”“好色”成为许多作品的共同主题。冯天瑜等著中华文明史思维激活明清时期小说取材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关注社会底层,越来越多地反映人们的现实生活。探究一领先于世界的中国古代科技史料一中国古代各时期不同类型科技成果所占比重表(部分)(%)朝代北宋南宋明朝清朝理论类491630实验类121031技术类84818169李思孟科学技术史史料二下列史料整理自巧思遗闻中国科技的故事1266年郭守敬被忽必烈重臣张文谦推荐给元世祖忽必烈,之后受命编订新历法1277年郭守敬向政府建议,组织一次全国范围的大规模天文观测,史称“四海测验”1279年郭守敬奉旨进行“四海测验”,在南海的测量点就在今天中国的黄岩岛

11、1281年新历法完成,元世祖按照“敬授民时”的古语,取名为授时历1582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提出现行公历,与授时历的天文数据基本相同史料三下列统计数据摘编自自然科学大事年表(1975年版)年代科技发明(件)中国世界其他国家件数百分比件数百分比公元1400年452862%1738%公元4011000年453271%1329%公元10011500年673857%2943%公元15011840年472194%45396%(1)史料一反映了两宋与明清时期不同科技成果所占比重,注意从表中数据变化找出演变的趋势。(2)史料二中“敬授民时”表明中国古代历法是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因此中国古代科技具有重视实践

12、和实用的特点。(3)史料三信息:公元11500年,中国科技发明件数在世界总发明件数中分别占62%、71%、57%长期领先于世界。公元15011840年,中国科技发明件数在世界总发明件数中占4%远远落后于世界。(1)根据史料一,概括指出两宋与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特征。(2)史料二反映了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比较先进。试分析其原因。(3)史料三反映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在世界科技史中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提示(1)两宋与明清时期的技术类成果占主导地位;明清时期的实验类成果比重下降;明清时期理论类成果比重上升。(2)满足农业生产“授农以时”的需要;受“天人感应”思想影响,宣示封建君主受命于天的合理性与合

13、法性;统治者重视对天文历法的观测和研究。(3)从世界领先到落后于世界(或从世界领先到逐渐衰落)。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重经验中国古代科技从内容上看主要是应用科学,是经验的总结,缺乏理论探索,还处于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描述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缺乏理性认识重综合中国古代科技直接从现象中进行整体理论综合。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重实用中国古代科技实用性强,一般能直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却很少能用逻辑方法对这些经验进行整理,做出理论概括和分析重农业中国古代科技服务于农业探究二明清小说的艺术特点及其兴盛的原因史料一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出现了新景象,社会生活亦趋丰富,市民阶层追逐物质利益和个性解放自由的观念增强

14、,传统的严谨的文学形式已无法满足这一要求。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史料二宋代说话人的话本创作,把中国小说的发展推到一个新阶段,为后来小说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明清时期,小说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成为当时文学中成就最为突出的领域。明清小说的代表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红楼梦等,其中红楼梦深刻鞭挞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史料三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致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钱大昕潜研堂文集(1)史料一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促进了

15、小说的繁荣。(2)史料二反映了宋代话本把小说的发展推向一个新阶段,并列举了明清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代表作,表明明清小说空前繁荣、成就突出,思想内容丰富。(3)史料三说明明清小说受到更多人的欢迎,影响力比儒、释、道三教更大。(1)结合所学知识,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语言由辞藻华丽、对仗工整、句式严整的文言文到句式活泼、通俗易懂的白话小说,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根据史料,概括明清小说流传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明清小说产生影响的新因素。(3)综合上述史料,指出文学流传有何趋势。对此你有何认识?提示(1)趋势:通俗化、平民化。主要

16、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2)特点:被社会各阶层所接受;影响超过了儒、道、佛三教。因素:君主专制的加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市民阶层的需要。(3)趋势:从社会上层逐渐流传到下层民间。认识:文学体裁要更加适应人民大众的需要;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中国古代文化特色与社会存在的关系1先秦: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步确立,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思想活跃,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2秦汉:国家统一,生产发展,各民族间政治经济联系加强。3隋唐:前期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民族融合、文化艺术全面辉煌,同时社会走向正轨,法度规范成为

17、普遍的社会需要。中唐以后,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政治黑暗,出现了大量表达人民痛苦、揭露统治阶级罪恶的作品。4宋元:北宋重文轻武,商业繁荣,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南宋民族屈辱、山河破碎、民众痛苦激发了文人救亡图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元代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汉族文人进取无望,心情压抑,促使杂剧繁荣。5明清: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文化专制、八股取士,禁锢人们思想,从而出现了揭露封建制度腐朽黑暗的小说和艺术作品。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感悟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魅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的动机和目的,是以传统的传奇志怪的形式和手法,来

18、表现他长期郁积于心底的“孤愤”之情,是对当时社会的抗争,也是为重振文言小说所做的抗争。聊斋志异中很多篇末缀以“异史氏曰”,议论横生,表面看是仿“太史公曰”的写作方法,究其底里,恐怕还是把自己的小说当“史”来看待,这是高出了以前任何一位文言小说家的。摘编自蓝翎聊斋志异序附后:蒲松龄(16401715年)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汉族。出身没落地主家庭,一生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71岁时才破例补为贡生。聊斋志异距魏晋时期的志怪小说和唐代传奇的兴盛已千年之久,可谓“起文言小说千年之衰”。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时代背景,利用文学与史学的关系谈谈蒲松龄的创作情怀。解析文学在一定程度上

19、是史学的反映,文学作为作家对于生活评价性的反映,必然要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和社会心理。答案蒲松龄的“孤愤”之情一方面源于明末清初的社会动荡、吏治腐败、文化专制、民族压迫、经济残破、民生疾苦等恶劣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又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启蒙思想的潜滋暗长。蒲松龄有重振文言小说的抱负与使命意识,蒲松龄个人不得志使他作品更具忧民情怀,表面看怪诞不经的作品却深刻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生活的本质。中华文化的独特品格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品格。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20、积极吸纳外来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具有强大的凝聚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连续性,它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绵延不绝、传承至今的文化,体现了顽强的生命力。【考法示例】运用生活情境,隐性考查唐朝民族关系(2020全国卷)下图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步辇图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知情境:本题选取步辇图,要求运用生活情境,探讨这一绘画作品所体现的艺术风格。明立意:本题以阎立本的步辇图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

21、核心素养。抓关键:“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是解答本题最具借鉴意义的信息。理思路:解答本题时要考虑到两方面的信息,一是题干的文字说明,二是步辇图本身的艺术特点。前者的关键内容是“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这是唐代和吐蕃友好往来历史的见证;后者需要把所学的中外关于绘画的知识迁移过来。通过对以上信息的综合分析就能得到答案C项。【真题体验】练点:秦汉时期的摔跤运动1(2020全国卷)据史书记载,角抵(摔跤)“盖杂技乐也,巴俞(渝)戏、鱼龙蔓延(百戏节目)之属也”。秦二世曾在宫中欣赏。汉武帝在长安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角抵表演,长安百姓“三百里内皆观”,他也曾用角抵表演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据此可知,当时角抵()A

22、促进了川剧艺术的发展B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C推动了丝路文化的交流 D源于民间的劳作技能B根据材料中角抵(摔跤)在秦汉时期的流行情况可知,角抵(摔跤)在秦汉时期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秦汉时期角抵(摔跤)的流行情况,而川剧是清朝出现的,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角抵(摔跤)推动丝路文化的交流,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秦汉时期角抵(摔跤)的流行情况,未提及其起源,故D项错误。练点:唐代的书法2(2020全国卷)唐代书法家张旭曾说:“始吾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据此可知,张旭书法呈现出()A书写结构的严整性 B书写气象的灵动性C书写笔画的繁杂性 D书

23、写技法的内敛性B张旭是唐代有名的草书书法家之一,有“草圣”的称号,从他叙述自己对书法的感悟来看,他的书法呈现出灵动性,B项符合题意;A项错误,楷书体现的是书写结构的严整性;C项错误,草书未体现书写笔画的繁杂性;D项错误,张旭的书法体现的是外露性,而不是内敛性。练点:中国古代的壁画艺术3(2020全国卷)敦煌莫高窟61号洞中的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中有一座“大佛光之寺”,梁思成、林徽因按图索骥,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其实物佛光寺。这一事例说明此类壁画()敦煌壁画中的“大佛光之寺”五台山佛光寺A.创作源于艺术想象 B能完整还原历史真实C可与文化遗存互证 D价值来自学者的发掘C由材料中梁思成、林徽因按

24、图索骥发现了实物佛光寺可知,此类壁画可与实物文化遗存互证,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唐代壁画与山西五台山地区的实物佛光寺相互印证的情况,未涉及创作与艺术想象之间的关系,故A项错误;B项表述绝对化,排除;D项说法错误,排除。练点:昆曲在明清时期流行的原因4(2018全国卷)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D材料信息主要反映的是明代到清代

25、昆曲流行于社会上层,江南士大夫也用昆曲以示高雅,说明昆曲属于上层文化和官场文化,这也是它流行于明清时期的主要原因,故选D项。练点:古代汉字的发展演变5(2017全国卷)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文字的频繁使用B书写材料的不同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A文字的发展演变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春秋战国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汉字的使用更为广泛和频繁。为了书写方便,人们对文字的丰富、发展做了有益的尝试,使文字由繁到简,故选A项;西周时期的文字书写载体以龟甲、兽骨以及青铜器为主,竹简也有少量使用。春秋战国时期,竹简开始大规模使用。

26、虽然书写材料不同,但这不是造成文字笔画发生由繁到简变化的主要因素,B项错误;字形的变化是为了书写方便,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故战国时期的变法与字形的变化没有直接联系,C项错误;“书同文”是在秦统一全国后推行的,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错误。各种书体的产生和发展,是书法自身规律和社会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其中,政治力量的干预往往起到重要的作用。唐代在选拔官吏时,吏部考试规定的项目有四条,即所谓“身言书判”,“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美,文理优长”。这样,全社会自上至下对楷书普遍高度重视,于是就有了闪烁古今的唐代楷书大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

27、稷、颜真卿、柳公权的诞生。1商代出土的甲骨文无疑已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字之一。它的美术性格也带有诗意,使书写者和观察者同一的运用某种想象力。因而上海人的沪语发音软如法语,广东人的粤语发音硬如德语,也能使同一文字互相会意。这表明,此种书写的方式()A有利于中华文化的团结B促进了官方文字的统一C得益于青铜技术的进步D符合了士阶层的审美A根据材料“上海人的沪语发言软如法语,广东人的粤语发言硬如德语,也能使同一文字互相会意”可知,上海和广东虽然语音有所差别,但使用同一文字可以互相会意, 这种书写的方式促成中国人文化上的团结,故选A项;B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刻在青铜

28、器上的文字是金文,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2中国医学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和天地万物合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人体生命活动、内部器官的运动变化,要受整个自然界运动变化的影响和制约。这种研究人体、认识疾病的辩证思想和方法,远比那种把人作为一个孤立的个体,机械地把人体分成若干独立的部分加以研究的机械论的思想和方法要优越得多。”这反映了()A“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医理论的价值B中医诞生的基础是“天人合一”思想C古代中医理论具有浓厚的神学色彩D古代医学家都具有唯物辩证法思想A根据材料“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这种研究人体、认识疾病的辩证思想和方法,远比那种把人作为一个孤立的个体,机

29、械地把人体分成若干独立的部分加以研究的机械论的思想和方法要优越得多”可知,“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医理论的重要价值,故选A项;B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根据材料“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和天地万物合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可知中医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并非神学色彩,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3有史料记载,751年唐朝与阿拉伯帝国间的怛罗斯之战中,唐朝战俘将造纸术传到非洲和欧洲。但据杜环(735812年)经行记记载,此战唐朝战俘中没有造纸工匠。近年有中亚学者指出,此战前造纸术既以和平方式传入中亚,10世纪时传入叙利亚、埃及和摩洛哥。由此可知()A经行记作为第一手史料更为真实可信B中亚学者

30、研究结论形成较晚因而更加可靠C文献记载和历史研究必须经考古发现证实D西亚人在造纸术西传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D材料中的“史料记载”和“中亚学者”都提到造纸术曾传到中亚地区,再由中亚传入非洲和欧洲,而西亚是连接中亚和欧洲的桥梁,因此可以推知西亚人在造纸术西传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故选D项;经行记是唐朝杜环所作的游记,并不是第一手史料,排除A项;历史研究的可靠性与研究者所用的史料等有关,与研究结论形成时间无关,排除B项;文献记载如若为第一手史料,也具有可信性,不一定要经过考古发现证实,考古发现只是证实历史真相的手段之一,但并不是唯一手段,排除C项。4唐代李白的诗显示出超凡的创造力、博大雄伟的气魄,代表着

31、自由与解放。唐太宗对南朝书法的风气表示不满,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由此可见()A时代变迁影响艺术评判尺度B唐代诗歌书法艺术成就凸显C性格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认知D艺术风格是社会时代的产物D根据材料“唐代李白的诗代表着自由与解放,南朝书法的风气无丈夫之气”可知,材料是对李白的诗歌的赞颂与对南朝书法的批判,从而说明艺术风格是时代的产物,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文艺作品是时代的产物,A、B两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时代特征决定了对艺术的认知,排除C项。5宋代,以苏轼为代表的文人画家主张“以画为心画”,“不求形似”,鄙弃对事务的如实描摹,不囿于传统的画理、技法,以意趣为宗,只凭

32、才情兴致信笔挥洒。宋代文人画的兴盛得益于()A商品经济的繁荣 B科举制度的完善C科学技术的进步 D儒家思想的发展D材料“文人画家主张以画为心画,不求形似,以意趣为宗,只凭才情兴致信笔挥洒”突出的是文人的品德修养,而品德修养源于儒家的思想,故选D项。6明中期,昆剧在苏州一带大盛,并向南传播到嘉兴、杭州等地,向北传播到无锡、镇江等地;万历年间,昆剧沿运河越过长江继续北上到达北京。昆剧的传播反映了()A文化重心与政治重心渐趋重合B江南地区经济文化落后于北方C戏曲推动了地区间的文化交融D交通状况影响文化的交流传播D依据材料“昆剧在苏州一带大盛,并向南传播到嘉兴、杭州等地,向北传播到无锡、镇江等地;万历年间,昆剧沿运河越过长江继续北上到达北京”可知,交通状况影响文化的传播,D项正确;A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故排除B项;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