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作业31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图是毛泽东亲笔书写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下列表述与之不相符的是()A1957年第一次将西方古典名剧全本在中国公演B在学术、艺术、技术的发展上,我们不要做“盖子”,戴“帽子”C巴甫洛夫是社会主义的,西医是资本主义的,中医是封建的D不要拿一种学术压倒一切解析:C不符合“双百”方针的本质和内涵,因为科学是无国界的,传统的也不一定都是封建的。A是贯彻“双百”方针的具体表现,B和D是坚持“双百”方针应有的态度和原则。答案:C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提出的客观要求。”这里“客观
2、要求”指的是()A发展科技文化B确立社会主义制度C避免学术问题政治化D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解析:注意题干的“客观要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针对科技文化领域提出的方针,故A正确。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是“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避免学术问题政治化是“双百”方针在实施过程中的教训,“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是在20世纪90年代。答案:A3毛泽东在1972年曾对当时的文化局面感叹道:“连百花齐放都没有了!”这一文化局面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经济建设重于文化建设B科教落后影响文化发展C政治斗争影响文化建设D人才缺失导致文化断层解析:从材料的时间“1972年”即可判断此时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政治斗争影响了
3、文化发展。答案:C4(2014广东实验中学模拟)“一切科学的东西,都是在辩论、求证中获得发展,一切优秀的文艺都是在包容、并存中得到繁荣。”该讲话()A明确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B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C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D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双百”方针内涵的理解,具体地说就是,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答案:D5(2014绍兴模拟)夫妻识字歌唱道:“黑格隆冬天上,出呀出星星。黑板上写字,放呀么放光明。什么字,放光明?学习,学习二字我认
4、得清。”这段反映某一历史时期我国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的材料所体现的教育方针属于()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毛泽东有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批示C邓小平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示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解析: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是新中国初期的教育任务,选择A。答案:A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在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发展中国家做到这一点,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壮举,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被教科文组织如此肯定的“壮举”应该是()A袁隆平培育出“超级杂交稻”B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C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成功D基本普及基础教育解析:由材料信息“教科文组织”和“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可知,
5、B项符合题意。A、C两项不符合题意,D项说法过于笼统。答案:B7(2014亳州模拟)下列三幅图片是不同时期使用的语文教材的封面。回首和透视小学语文教材变迁的背后,是中华民族现代化定位的顽强努力。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 BC D解析:据图中的“国语”及“开明”等信息判断是古代社会传统的教育读本;据图中“彻底埋葬帝修反”判断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材;据图信息“义务教育”判断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教材。故正确顺序是。答案:C8“教授。1950年1月生,1968年中专毕业,1969年作为知识青年到黑龙江上山下乡。1978年3月考进厦门大学经济学系;1982年2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统
6、计局工作19961997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该教授履历反映了()A“教育大革命”对他的成才起了积极的作用B1977年恢复高考为他人生的转折提供了机遇C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他成为学者至关重要D义务教育法保障了他少年时期的受教育权利解析:题目材料关键信息是,该教授1969年上山下乡,之前他所学知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但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他考上了大学,从此以后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所学专长,成为学者,人生出现了大转折。只有B符合题目材料。A对“教育大革命”的认识不正确;C成为学者至关重要的条件是学习科学知识,中美关系邦交正常化不过是他能到美国讲学的一个外在客观因素;D
7、颁布于1986年,不是他少年时代。答案:B9(2014威海二模)在1956年1月召开的全国政协第二届二次会议的报告中指出:“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为此党和政府做出的努力有()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大发展发展“两弹一星”战略,打破了美苏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中共“八大”提出尽快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目标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积极发展同亚非新兴国家的关系ABCD解析:做题时注意抓住题干信息“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符合题意;属于外交领域
8、的现象,故排除。答案:C10(2014昆明调研)19521956年,北大提出的科研项目有100项, 19561957年有400项。1958年8月1日开始算起,只用了40天的时间,科研成果达到了3 406项。材料说明()A科技领域出现“大跃进”B“双百”方针推动科技发展C社会主义制度凸显优越性D“向科学进军”热潮初显成效解析:依据材料中的“19521956年”“19561957年”“1958年8月1日开始算起”,这三个时间段内科技成果的变化,可以看出科技领域出现了“大跃进”现象。答案:A11“九十岁时实现超级稻亩产一千公斤,这不是梦想,是我的理想。”说这句话的最有可能是()A邓稼先B袁隆平C钱学
9、森D李四光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及对信息的把握能力。由题干中的“实现超级稻亩产一千公斤”可知他的贡献主要在农业科技领域,袁隆平研究籼型杂交水稻,因此选B。A、C是国防科技学家,D是地质科学家。答案:B12(2014武汉模拟)1983年12月,时任国防科委主任的张爱萍将军亲自挥笔命名“银河”,并题诗一首:“亿万星辰汇银河,世人难知有几多。神机妙算巧安排,笑向繁星任高歌。”对其解读正确的是()A中国航天科技步入世界先进行列B中国航天人流下了许多辛勤的汗水C中国每秒运算亿次的巨型计算机问世D21世纪初中国取得的这一科技成果令人备受鼓舞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再认再现能力和迁移分析能力。根据
10、“银河”的命名和“神机妙算”的提示,可知赞扬的是中国每秒运算亿次的巨型计算机问世。答案: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3(2014淮北二模)“一个失去了自身文化的民族,是一个漂泊无根的民族。”一个民族,没有文化作为精神支撑,就很难实现自立自强。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宋周敦颐爱莲说材料二国也者,积民而成。国之有民,犹身之有四肢、五脏、筋脉、血轮也。未有四肢已所,五脏已瘵(zhi,病),筋脉已伤,血轮已涸,而身犹能存者;则亦未有其民愚陋、怯弱、涣散、混浊而国
11、犹能立者。故欲其身之长生久视,则摄主之术不可不明;欲其国之安言尊荣,则新民之道不可不讲。梁启超新民说(19021906)材料三“五讲四美”活动是目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国家干部一定要在这个活动中做全国人民的表率。中宣部关于深入开展“五讲四美”活动的报告(1982年2月18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
12、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年10月18日)(1)材料一反映的理想人格体现的哲学思想是什么?试分析这种思想产生的积极影响。(6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新民说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6分)(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加强文化建设的两个文件在内容上明显不同的原因。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加强文化建设的认识。(8分)解析:第(1)题,从作者所处的年代和文章的意境可以判断是理学,结合所学回答理学的积极影响。第(2)题,结合材料中的信息“新民之道不可不讲”,概括回答,结合梁启超所处的时代背景回答。第(3)题,不同的原因可从两个材料对比概括
13、得出,认识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哲学思想:理学。影响:重视主观意志,加强个人修养,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产生积极影响,有利于增强人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为理想不懈追求;有利于和谐意识的形成,注重人与自然、家庭、社会的和谐稳定。(2)观点:国运兴衰取决于国民素质。背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西方思想的传入;戊戌变法的失败。(3)原因:前者针对“文化大革命”带来的严重后果和拨乱反正容易出现的思想误区而突出“五讲四美”;后者针对深化改革开放以来全民族的文化道德水平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而突出“文化兴国”。认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不
14、同的时代和阶级有不同的思想文化基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提升国民素质,加强国际竞争,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途径之一。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留美幼童返国后职业(职务)分配统计表(部分)职业(职务)人数国务总理、外交部长、公使、海关官员、铁路官员、电报局官员、陆海军军官等63人军医、教师、铁路工程师、律师、冶矿技师等28人经营商业8人注: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先后选派了120名10岁至16岁的幼童赴美留学,均于光绪七年(1881年)撤回。 摘编自高宗鲁中国幼童留美史材料二18981905年中国留日学生人数统计表年份18981899190019011902190319041905人数971
15、431592667271 2422 557约8 000摘编自李协京近代中国的赴日留学生现查各学校共有中国学生一千三百余人,其中学文科者一千一百余人。学武科者二百余人,其数不为不多。 摘自驻日公使杨枢具陈兼管学务情形折(1904年1月)本校为中国女子留学生特设速成师范学堂,教授普通学科,要使此等毕业生,担任祖国女子教育,以资其开进辅导。摘自日本东亚女子学校附属中国 女子留学生速成师范学堂章程材料三中国科学院档案处保存的文件表明,1951年至1958年中国共派出留苏学生7 493人,其中6.9%的留学生学习工科专业,10.6%的学习理科,6.9%的学习农林,3.4%的学习医学,3.2%的学习文科,
16、1.7%的学习文化艺术,1.6%的学习财经。摘自张久春等新中国初期向苏联派遣留学生回答:(1)材料一中,留美幼童返国后的职业主要集中于哪几类?由此推断清政府选派留美学生的主要目的是什么?(4分)(2)据材料二,归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学生赴日留学的状况。联系所学知识,指出促成当时留日的时代背景。(6分)(3)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政府派遣学生赴苏留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5分)(4)简评上述三个时段留学生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5分)答案:(1)类别:近代官员、专业技术人员。主要目的:通过向西方学习,培养新式人才;维护清朝统治。(2)状况:留日人数递增并形成热潮;学习科目以文科为主;出现女子赴日留学的现象。时代背景: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给国人带来的震撼(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引发严重的民族危机)。(3)特点:以学习理工科为主。原因: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国内建设的需要。(4)影响:推动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开展;加强了中国与外国的联系;促进了新中国的建设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