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00148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7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6页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6页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6页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6页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6页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地理试卷一、单选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德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太阳系附近有三颗“超级地球”有可能存在外星生命。这三颗行星围绕天蝎座的一颗恒星运行,距离地球仅22光年。据此回答下题。1. “超级地球”应属于( )A. 地月系B. 太阳系C. 银河系D. 河外星系2. 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是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之一。“超级地球”上存在大气的原因是因为它具有( )A. 适中的质量与体积B. 适中的昼夜更替周期C. 与恒星的距离适中D. 适中的自转周期【答案】1. C 2. A【解析】【分析】【1题详解】天体系统按照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依次是: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总星系是人类目前所认识

2、的宇宙。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超级地球”与地球的距离22光年,这三颗行星围绕天蝎座的一颗恒星运行,而太阳是太阳系唯一的恒星,所以“超级地球”不可能属于地月系或太阳系,应属于银河系(银河系直径约10万光年),但不属于河外星系。ABD错,C正确,故选C。【2题详解】“超级地球”质量和体积适中,引力适中,从而存在大气层,A正确;适中的昼夜更替周期(自转周期)、与恒星的距离适中等均使得“超级地球”温度适宜,与该星球存在大气无关,BCD错。故选A。【点睛】本题组难度一般,注意行星存在大气层主要与其质量、体积有关,行星表面温度适宜主要与其自转周期、与恒星的距离等因素有关。另外,注意银河系的直径约10万光年。

3、3. 液态水的存在是地球生命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下列叙述中与地球“液态水存在”有密切关系的是( )地球上昼夜更替周期较适中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考查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地球上液态水存在的条件:“地球昼夜交替的周期适中”使地表白天的增温和夜晚的降温幅度不会过大;“日地距离适中”这个考查的是地球的温度,因为地球上有适宜的温度所以才会有液态水的存在;和都是地球得以保持地表温度在0-100度之间的条件,比如如果昼夜更替周期更长,昼夜温差会更大,白天的温度更高,夜晚温度更低故选C。近期

4、热映的流浪地球讲述了地球因太阳“氦闪”而被迫逃离太阳系寻找新家园的故事。“流浪地球”计划分为三步:第一步,中止地球自转。第二步,将地球推入土星轨道,借助土星引力,弹射出太阳系。第三步,地球经历2500年的星际流浪,抵达新家园。图为“地球流浪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 如果地球搬家的第一步成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将被严重影响的是( )A. 安全的宇宙环境B. 适宜的温度范围C. 适中的日地距离D. 稳定的太阳光照5. 地球抵达新家园,所处的天体系统是( )A. 地月系B. 太阳系C. 河外星系D. 银河系【答案】4. B 5. D【解析】【4题详解】地球停止自转,适宜的自转周期就会消

5、失,昼夜现象依然存在,但周期会延长,面对太阳的一侧温度会很高,背对太阳的一侧温度会很低,昼夜温差会变大,B项正确。安全的宇宙环境和自转无关,和公转有关,A项错误。公转轨道没有发生变化,日地距离不会发生变化,C项错误。月地距离不会发生变化,太阳光照依然比较稳定,D项错误。【5题详解】地球抵达的新家园是距太阳4.2光年的比邻星,可见新家园不在太阳系,银河系的直径约为八万光年,比邻星在银河系范围之内,D项正确。6. 2019年1月3日,中国研制的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背面成功着陆,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的软着陆。据科学论证,月球表面的环形山主要是宇宙天体撞击形成的。据此完成问题。有关此次探月说

6、法错误的是()A. 人不用降落伞是因为月球上无大气B. 月球背面环形山更多可能是无地球的屏障保护C. 月球背面更适宜天文观测是因为受太阳活动影响小D. 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着陆时地球公转速度较快【答案】C【解析】【详解】降落伞的原理是利用空气的阻力,降低下降速度,月球质量小,周围没有大气,因而月球降落不能使用降落伞,A对;月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周期是一样的,月球背面始终背对地球,砸落在月球背面的陨石多,而面对地球的正面有地球的屏障保护(地球质量大,能够捕获更多流星体,极大地减少了坠落在月球的陨石数量),因此月球背面环形山比正面多,B对;月球背面更适宜天文观测主要是因为背面不会受到人类发射的各种无线电

7、波和光线的干扰,观测环境是非常安静、稳定、独立的,月球背面受太阳活动影响同样较大,尤其是新月时,月球背面面向太阳,受太阳活动干扰明显,C错;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着陆的日期是1月3日,此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速度较快,D对,因此说法错误的选C。太阳能屋顶就是在房屋顶部装设太阳能发电装置,“屋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把富余的电能送入电网。有关专家指出:上海没有油田和煤矿,但有两亿平方米的屋顶,不能辜负了屋顶上这片免费的阳光。下图为家庭屋顶太阳能发电站示意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小题。7.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是( )A. 促使地球各地降水增多,洪灾多发B. 扰动电离层,影响有线电短波通信

8、C. 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唯一能量来源D. 为生物繁衍生长、水体运动提供能量8. 上海推广“太阳能屋顶计划”的主要原因是( )A. 太阳能取之不尽,无污染B. 上海经济发达,能源不足C. 上海技术先进,土地充足D. 太阳能稳定,不受天气影响【答案】7. D 8. B【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的相关知识。太阳辐射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等的活动,为生物繁衍生长、水体运动提供能量,D正确。地球各地降水和洪灾和太阳辐射没有直接关系,A错误。当太阳上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发出的强烈射电会扰乱地球上空的电离层,使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短暂的中断,B错误。太

9、阳辐射不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唯一能量来源,C错误。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太阳能资源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可知,太阳能资源属于可再生的清洁能源,环保无污染,但这不是上海推广其利用的主要原因。上海土地资源比较缺乏,利用现有屋顶安装太阳能发电可以避免占用有限的土地。太阳能受天气影响,不稳定。上海经济发达,但是能源短缺,因此为多元化提供能源供应,才大力发展太阳能利用,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内容为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太阳能的利用。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一般记住三个方面就行,太阳能的开发利用是一种新能源利用,对于上海有非常大的作用。9. 科学家预测在2019年至2020年太阳表面将再

10、度出现“无黑子”现象,又称为“白太阳”,预示着太阳活动将进入“极小期”。据此,“白太阳”现象持续期间( )地球降水均增多,洪涝灾害更加频繁 极地附近出现“极光”的范围将扩大地球磁场受到的干扰减弱,磁暴减少 太阳活动对无线电短波通讯干扰减弱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白太阳”预示着太阳活动将进入“极小期”。 “白太阳”现象持续期间,地球降水有的地方增多,有的地方减少。地球磁场受到的干扰减弱,磁暴减少。太阳活动耀斑减少,对无线电短波通讯干扰减弱。【详解】太阳表面将出现“无黑子”现象,又称为“白太阳”,预示着太阳活动将进入“极小期”。据此,“白太阳”现象持续期间,地球降水有的

11、地方增多,有的地方减少,错。极地附近出现“极光”的次数将减小,错。地球磁场受到的干扰减弱,磁暴减少,对。太阳活动减少,对无线电短波通讯干扰减弱,对。A对, B、C、D错。故答案选A。读我国某地某日太阳辐射变化曲线图(虚线为理论数值,实线为当日实测数值),回答下面小题。10. 图中当日9:009:30该地最有可能经历的是( )A. 太阳耀斑爆发B. 太阳黑子增多C. 日食D. 磁暴11. 当日理论数值曲线和实测数值曲线都表明太阳辐射强度日落大于日出,推测其影响因素最可能是( )A. 纬度B. 海陆位置C. 海拔D. 地形【答案】10. C 11. D【解析】【分析】【10题详解】读图可知,当日9

12、:009:30该地的太阳辐射值明显降低;耀斑爆发、黑子增多等都是太阳活动的表现,磁暴是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与太阳辐射没有关系;日食发生时月球挡住了太阳,会减少到达地球的一部分太阳辐射,因此太阳辐射的实测数值一定会明显小于理论数值,C正确。故选C。【11题详解】2.该地在日出日落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同,该地的海拔高度也相同,A、B、C错误;当日理论数值曲线和实测数值曲线都表明太阳直接辐射日落大于日出,推测其最可能的原因是西侧有山地,在太阳还未真正到达地平线以下时就被山地阻挡,导致日落时太阳辐射大于日出。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答题时要准确理解理论数值和实测数值的差异

13、,以及日落时刻和日出时刻太阳辐射的差异。下图为太阳辐射量随纬度分布示意图。可能总辐射量是考虑了受大气削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效总辐射量是考虑了大气和云的削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 云量最多的地区是()A. 赤道地区B. 20N地区C. 40N地区D. 60N地区13. 影响可能总辐射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 大气云量B. 大气厚度C. 太阳高度D. 通过的大气路径【答案】12. A 13. C【解析】本题考查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12题详解】本题考查云量对太阳辐射的影响。由图可知,赤道地区可能总辐射量与有效总辐射量的差值最大,说明太阳辐射被削弱得多,可判断出云量最

14、多。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13题详解】根据可能总辐射量是考虑了受大气削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可知,图中可能辐射总量由赤道向北不断递减。受纬度的影响最大,纬度越低全年正午太阳高度较大,活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多,纬度高,正午太阳高度较小,获得太阳辐射量小,据此判断,C正确;大气云量影响的是有效总辐射量,与可能总辐射量无关,A错误;大气厚度是影响可能总辐射量因素之一, 但不是主要因素,B错误;通过大气的路径对可能总辐射量的影响较小,D错误,故选 C读地质年代图,完成下面小题。14. 图中的地质年代依次是( )A. 古生代、中生代、元古宙、太古宙、新生代B. 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

15、生代C. 古生代、元古宙、中生代、太古宙、新生代D. 中生代、新生代、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15. 出现在时期的生物有( )三叶虫恐龙蕨类植物爬行动物 原始鱼类A. B. C. D. 【答案】14. B 15. B【解析】【14题详解】图中-代表的地质年代依次是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故选B。15题详解】时期为中生代,出现在中生代的生物有恐龙,而恐龙又属于爬行动物,正确;三叶虫、蕨类植物和原始鱼类出现在古生代,错误。故选B。【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地质时期植物演化顺序:藻菌时代蕨类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鹦鹉螺是海洋软体动物,在地球上经历了数亿年的演变,但外形、习性等

16、变化很小,被称作海洋中的“活化石”。读图,回答下面小题。16. 鹦鹉螺( )出现早古生代出现在晚古生代属于无脊椎动物属于脊椎动物A. B. C. D. 17. 鹦鹉螺被称作海洋中的“活化石”的主要原因是其( )特殊的生存环境特殊的生物属性出现的时期早外形与习性稳定A. B. C. D. 【答案】16. B 17. B【解析】【分析】【16题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鹦鹉螺是海洋软体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正确,错误;早古生代早期海洋无脊椎动物繁盛,如三叶虫、笔石和鹦鹉螺等,正确,错误。正确,故选B。【17题详解】结合材料分析,鹦鹉螺自出现以来在地球上经历了数亿年的演变,说明其出现时间早;其外形和生

17、长习性变化很小,是现存软体动物中最古老、最低等的种类,也是研究生物进化、古生物与古气候的重要材料,因此被称为“活化石”,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地球演化的历史,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不难作出判断。读“联合古陆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18. 联合古陆形成的时期(代)( )A. 全球出现数次冷暖交替B. 是重要的成矿时期C. 动物由海洋发展到陆地D. 裸子植物空前繁盛19. 联合古陆最终解体的时期(代)( )开始出现人类形成现代地势起伏基本面貌哺乳动物快速发展是“远古的生物时代”A. B. C. D. 【答案】18. C 19. A【解析】【分析】【18题详解】联合古陆形成的时期是古生代,

18、早古生代是海洋无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晚古生代是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动物由海洋发展到陆地,C正确;全球出现数次冷暖交替在新生代的第四纪,A错;前寒武纪(古生代以前)是重要的成矿时期,大量的铁、镍、金等矿藏出现在这一时期的地层中,B错;裸子植物空前繁盛的时期为中生代,D错。故选C。【19题详解】联合古陆最终解体的时期在新生代,是“最近的生物时代”,错;新生代地壳运动剧烈,形成了现代地势起伏基本面貌,哺乳动物快速发展,开始出现人类,正确,故选A。【点睛】本题组难度一般,需要对地球演化历程中各个时期的年代划分、地壳运动、生物演化、矿产形成、物种灭绝等知识加强理解与记忆,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判断即可。读

19、某地地质剖面略图,回答下题。20. 图中化石形成年代最早的是( )A. B. C. D. 21. 根据图中化石,判断动物的演化过程是( )A. 海洋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B. 海洋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C. 爬行动物海洋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D. 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洋无脊椎动物22. 在该地某地层中发现了由大量珊瑚礁组成的石灰岩,则该岩石沉积的环境最可能是( )A. 温暖广阔的浅海环境B. 寒冷干燥的寒带荒漠C. 湿热茂密的森林地区D. 河湖众多的温带平原【答案】20. A 21. B 22. A【解析】【分析】【20题详解】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可知,三叶虫形成时间最早,寒武纪时期为三叶虫时代

20、,其次是鱼类时代,再次是恐龙和裸子植物时代,所以图中化石形成年代最早的是三叶虫化石,故选A。【21题详解】图中含三叶虫化石形成年代最早,该岩层两侧为含鱼类化石岩层,其形成年代次之;含鱼类化石岩层两侧为含裸子植物化石岩层,含裸子植物化石岩层两侧为含恐龙化石岩层,相比而言,其形成年代较晚。由此判断动物的演化过程为海洋无脊椎动物(以三叶虫为代表)脊椎动物(以鱼类为代表)爬行动物(以恐龙为代表),故选B。【22题详解】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可知,珊瑚礁是珊瑚虫骨骼遗体堆积形成,而珊瑚虫生长于温暖广阔浅海环境,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地质年代与生物发展阶段对照表如下:读地球圈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1、。23. 甲圈层的特点是()A. 连续而规则B. 连续而不规则C. 与图示的其它圈层互不联系D. 形态单一24. 活跃而不独占空间的圈层是()A. 生物圈B. 水圈C. 岩石圈D. 地壳【答案】23. B 24. A【解析】【23题详解】甲属于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A错,B正确;水圈与生物圈,大气圈等联系紧密,C错;水存在固态、液态、气态等形态,D错。故选B。【24题详解】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可知,生物圈并不单独占有空间,而是存在于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地壳上层,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圈层,A正确;相比而言,生物圈更符合题意,排除B;岩石圈是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地壳是莫霍

22、界面以上的内部圈层部分,均不如生物圈活跃。故选A。五大连池风景区总面积1060 km2,14座新老时期火山的喷发年代跨越200多万年,被誉为“天然火山博物馆”和“打开的火山教科书”。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将五个火山堰塞湖连在一起,形成了五大连池。结合五大连池(局部)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完成下面小题。 25. 从火山口喷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A. 圈层B. 圈C. 圈层D. 圈层26. 五大连池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27. 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圈层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比较小B. 圈层最可能为液态C. 圈层

23、横波不能通过D. 圈层厚度海洋大于陆地【答案】25. B 26. D 27. B【解析】【25题详解】一般认为,岩浆来源于软流层,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图中为地壳,为地幔,为外核,为内核。故选B。【26题详解】读五大连池景观图,堰塞湖体现了水圈,湖边的植被体现了生物圈。同时,该图还体现了大气圈和地壳两个圈层,一共体现出4个圈层,故选D。【27题详解】为内核,温度高,压力大,密度大,A错;为外核,与的界面为古登堡界面,横波在这里突然消失,纵波波速在此突然下降,由于横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该处压力大,物质状态不可能为气态,所以该圈层物质状态可能为液态,B正确;为地幔,横波可以通过,C错;为地壳,其厚

24、度陆地大于海洋,D错。故选B。【点睛】地壳可分为大陆型地壳和大洋型地壳。陆壳的特征是厚度较大(30-70km),具有双层结构(玄武质层上覆盖有花岗岩质层);洋壳的特征是厚度较小,最薄处不到5km,一般只具有单层结构(即玄武质层)。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20年5月15日19时03分在美国内华达州发生6.4级地震,震源深度约10千米。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8. 此次地震的震源最可能位于的圈层是( )A. 甲B. 乙C. 丙D. 丁29. 关于图中各圈层的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 甲圈层对流运动显著B. 乙圈层连续但不规则C. 丙圈层即为岩石圈D. 丁圈层为固态物质

25、【答案】28. C 29. B【解析】【分析】【28题详解】此次地震发生在内华达州,震源深度10km,陆地地壳平均深度33km,所以此次地震震源应位于地壳中,图中甲为大气圈,乙为水圈,丙为地壳,丁为外核,故选C。【29题详解】甲为大气圈,大气圈的对流层对流运动显著,并不是整个大气圈对流运动均显著,A错;乙为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B正确;丙为地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C错;丁为外核,横波传播到此处突然消失,而横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所以丁圈层物质状态不可能为固态,D错。故选B。【点睛】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其中内部圈层包括地壳(莫霍界面以上)、地幔(莫霍界面与古登

26、堡界面之间)、地核(古登堡界面以下);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并没有明确的界线。另外,岩石圈表示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属于地球内部圈层向外部圈层过渡的一个特殊圈层。冰岛是欧洲第二大岛,全岛11.5%的面积被冰川覆盖,但冰岛是世界上地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85%的冰岛人口利用地热取暖。结合图回答下列各题。30. 地热是来自地球内部的一种能量资源,一般认为它主要是地球内部岩浆的热量向地表传递产生的,这些岩浆主要分布在( )A. 地壳B. 上地幔C. 下地幔D. 地核31. 有关岩浆所在圈层与地壳间界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该界面为古

27、登堡界面B. 该界面处只有地震波的纵波能够穿过C. 该界面的地下深度在海洋上较大D. 地震波在该界面附近的传播速度自上而下明显加快【答案】30. B 31. D【解析】【分析】【30题详解】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一般认为是火山喷发物岩浆的发源地,说明这些熔岩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软流层位置,其主要分布在上地幔中,B正确。ACD错误。故选B。【31题详解】熔岩位于软流层,软流层位于地幔,题中“所在圈层”是指地幔,因为软流层与地壳不相邻,中间不是一个界面。地幔与地壳之间的界面为莫霍面,A错误。地震波向下传播到莫霍面时,由于物质密度明显增加,地震波中的纵波与横波的传播速度均明显增加,纵波与横波均能够穿过,B

28、错误,D正确。地壳厚度陆地厚、海洋薄,因此莫霍面地下深度在海洋上较小,C错误。故选D。【点睛】地震波向下传播到莫霍界面时,纵波与横波的传播速度均明显增加;地震波向下传播到古登堡界面时,纵波波速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在平静无风的海面、大江江面、湖面、雪原、沙漠(或戈壁)等处偶尔会在空中或“地下”出现高大楼台、城郭、树木等幻景,这种现象被称为海市蜃楼。当底层空气密度高、上层密度低时,在实际景物上方的远处出现它的影像,即“上现蜃景”;当底层空气密度低、上层密度高时,在实际景物下方的远处出现它的倒影,即“下现蜃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2. 下列关于蜃景的说法,合理的是A. 夏季的湖面可能出现“下现

29、蜃景”B. 夏季的沙漠可能出现“上现蜃景”C. 冬季的暖流上空可能出现“下现蜃景”D. 夏季的柏油路面可能出现“上现蜃景”33. 当“上现蜃景”出现时,底层空气A. 对流运动强盛B. 易出现逆温层C. 等压面下凹D. 水平气压梯度力大【答案】32. C 33. B【解析】【32题详解】夏季的湖面比陆地气温低、气压高,底部密度高、上部密度低,会出现“上现蜃景”,A错误。夏季的沙漠气温高、气压低,底部密度低、上部密度高,会出现“下现蜃景”,B错误。冬季的暖流上空气温高、气压低,底部密度低、上部密度高,会出现“下现蜃景”,C正确。夏季的柏油路面上空气温高、气压低,底部密度低、上部密度高,会出现“下现

30、蜃景”,D错误。故选C。【33题详解】当“上现蜃景”出现时,底层空气密度高、上层密度低,说明该地盛行下沉气流,底部密度大、气温低、气压高,等压面上凸,对流运动弱,出现逆温层,B正确,AC错误。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是水平方向气压梯度大导致的,和垂直方向密度、气压变化无关,D错误。故选B。随着电影中国机长的热映,川航3U8633航班紧急迫降的事迹展现在大众面前。飞机从重庆起飞,在9800米高空,风挡玻璃无预警脱落,刘传健机长借助自己一百多次来回飞川藏线的经验和从业30年的技术,成功于成都迫降,拯救了全机人的生命。据此,回答下面小题。34. 风挡玻璃脱落时,飞机正处于大气的( )A. 平流层B. 电离层

31、C. 对流层D. 高层大气35. 机长迫降时面临困难主要有( )被风挡玻璃砸伤机内温度过低飞机颠簸强烈太阳辐射太强A. B. C. D. 【答案】34. C 35. B【解析】【分析】【34题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飞机的挡风玻璃在脱落时飞机是在9800米的高空飞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流层的平均高度为12千米,因此可知此时飞机正处于大气的对流层。故选C。【35题详解】受飞机内外气压差影响,风挡玻璃脱落到飞机外部,不会将机长砸伤,错误;对流层大气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米下降0.6C,当飞机的风挡玻璃脱落时为9800米的高空,没有风挡玻璃保护,机内温度过低是机长迫降时面临的困难,正确;

32、风挡玻璃脱落,进入飞机内的湍急气流会使得飞机产生剧烈的颠簸,为操控飞机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正确;太阳辐射强和飞机的迫降没有关系,错误。综上分析,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对流层大气的特点,解答本题要注意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判断。2018年12月13日,国外某公司的“太空船2号”飞行器成功飞至高度约80千米的“太空边界”,这次成功试飞意味着亚轨道太空旅行成为可能。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36. 飞行器上升过程中,气温的变化是( )A. 递减递增递减B. 递增递减递增C. 递增递减不变D. 递减不变递增37. 与图中层大气相比,层大气( )A. 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递

33、减B. 集中了几乎全部的水汽C. 有大气运动现象D. 有人类活动现象38. 图中短波利用了( )A. 电离层中大气高度电离的特性B. 高层大气中大气温度高的特性C. 臭氧层中臭氧含量高的特性D. 平流层大气能见度好的特性【答案】36. A 37. B 38. A【解析】【分析】【36题详解】图中横坐标表示高度,纵坐标表示温度;从图中可看出,随着飞行器的上升,飞行器在高度范围内气温递减,在高度范围内气温递增,在高度范围内气温递减,故选A。【37题详解】从图中看,和气温均随海拔升高而递减,A错;层为对流层,集中了几乎全部的水汽,B正确;层都有大气运动现象,C错;层大气都有人类活动的现象(如飞行器等

34、),D错。故选B。【38题详解】图中短波利用了电离层中大气高度电离的特性,A正确;短波与高层大气的温度、臭氧含量、大气能见度等关系不大。故选A。【点睛】在对流层,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在平流层,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在中间层(高层大气底部),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在热层(中间层顶之上),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据此完成下列各题。39. 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 )A. 连续层片状B. 鱼

35、鳞状C. 间隔团块状D. 条带状40. 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 )A. 日出前后B. 正午C. 日落前后D. 午夜【答案】39. C 40. A【解析】【分析】本题以积云的概念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大气运动的相关知识,考查了考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39题详解】大气对流过程中,温度较高、受热的地区空气膨胀上升,温度较低、冷却的地区空气收缩下沉,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在不同的地区相间分布;气流上升,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水汽渐渐冷却凝结形成积云;气流下沉,随海拔降低,气温升高,水汽难以冷却凝结,云层少。因此气流上升地区天空形成积云,而下沉地

36、区天空无云(云量极少),而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在不同的地区相间分布,使积云的分布被无云天空分割,分布呈间隔的团块状,没有连续分布,可知ABD错误错,故C正确。【40题详解】由题干以及材料信息可知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说明该区域的凝结高度只考虑温度,也就是气温,不考虑湿度、气压、凝结核等因素,当气温最低时最容易凝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出前后是一个区域气温最低的时刻,很多情况下日出前后水蒸气直接在近地面凝结形成雾,随着地温的增加,水汽的凝结高度逐渐增加,故A正确;正午、日落前后以及午夜时分都不是一个区域气温最低的时间,可知BCD错误。【点睛】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个区域内一天之中气温

37、最低的时刻在当地的日出前后。读图,完成以下两题。41. 利用人造烟雾来防御霜冻的原理是()A. 减弱B. 增强C. 减弱D. 增强42. 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能使图中变化相对明显的是()A. 增强B. 增强C. 减弱D. 减弱【答案】41. D 42. D【解析】试题分析:【41题详解】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放出红外辐射,也是长波辐射,其大部分辐射向地面,称大气逆辐射,补充地面热量的损失,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越多,大气的保温作用越强,因此利用人造烟雾来防御霜冻的原理是增加大气的二氧化碳,进而增大大气逆辐射,从而起到保温作

38、用。为太阳辐射,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为地面辐射;为大气逆辐射,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42题详解】为太阳辐射,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为地面辐射;为大气逆辐射,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排放到大气中的CO2少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越少,吸收地面辐射就越少,大气逆辐射也就越弱,即减弱,保温作用也就越弱,就会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状况,选D项。【考点定位】大气的受热过程。【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大气中的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而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很少,太阳辐射不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39、,除少部分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为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因此,地面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大气逆辐射: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放出红外辐射,也是长波辐射,其大部分辐射向地面,称大气逆辐射,补充地面热量的损失,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弄清大气的受热过程,以及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机制,结合题中信息判断即可。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43. 图中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的数码代号按顺序依次是( )A. B. C. D. 44. 一般说来,阴天比晴天的气温日较差小,原因是( )A. 阴天云量多,大气对流旺盛,把大部分热量传给大气B. 阴天云量多,大气的保

40、温作用强C. 阴天大气水汽含量多,水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D. 阴天云量多,白天削弱了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夜间增强了大气逆辐射【答案】43. C 44. D【解析】【43题详解】大气的保温作用其实就是一个能量传递的过程。由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一线相传。地面吸收的是太阳辐射,所以为太阳辐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汽主要吸收的是地面辐射,所以为地面辐射,为大气辐射,为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即大气逆辐射。所以C正确。【44题详解】气温日较差小要求白天的最高气温不会太高和晚上的最低气温不会太低。阴天云量多,白天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夜间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因此阴天比晴天的

41、气温日较差小,D正确。图甲为小明同学拍摄的扬州市郊某蔬菜大棚的照片。图乙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表示各种辐射。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45. 关于图中各辐射的叙述,正确的是A. 能量最强部分是红外波段B. 表示大气逆辐射C. 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D. 表示地面辐射46. 该蔬菜大棚在夏季覆盖黑色尼龙网目的是A. 增强B. 削弱C. 增强D. 削弱【答案】45. C 46. B【解析】【45题详解】是太阳辐射能量最强部分是可见光波段;表示被大气削弱了的太阳辐射;是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表示大气的逆辐射。选C正确。【46题详解】蔬菜大棚在夏季覆盖黑色尼龙网,可遮挡太阳辐射,削弱;不可能增强

42、太阳辐射;对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无影响。选B正确。【点睛】地球吸收了太阳光后,除去反射给太空的部分,其他大部分被保留了下来,这就是大气的作用;大气能减弱地球热能的反射作用,而且可以存储这些热量,除了辐射,其他形式的热传递都要通过物质,大气是热的不良导体,能把热量保存在地表。熏烟驱霜是指晚霜来前点火生烟,以减轻晚霜冻害,如图1所示,图2是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47. 图2中反映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是A. B. C. D. 48. 熏烟能够减轻霜冻的原因是A. 削弱了B. 增强了C. 增强了D. 增强了【答案】47. B 48. C【解析】【分析】该题主要考查大气的受热

43、过程。【47题详解】图2中是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是地面辐射,是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穿过地球大气层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地面吸收热量,又通过地面辐射将热量传给大气,使大气增温。所以过程顺序是,故B正确。【48题详解】根据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可以知道,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长波辐射。当空中的杂质或云团较少时,地面辐射大多散失,地面温度降低,容易产生霜冻;而通过熏烟,在地表产生的烟中的微小颗粒可以增加对地面辐射的反射,也就是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使地面温度升高,从而减轻霜冻。故C正确。【点睛】大气的受热过程包括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返大地大气的受热过

44、程包括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返大地。“回南天,满窗泪”。 回南天(简称回南)是我国华南地区对一种天气现象的称呼,通常指每年春天三四月时,气温开始回暖而湿度开始回升的现象。“回南天”出现时,空气湿度接近饱和,墙壁甚至地面都会“冒水”,到处是湿漉漉的景象,空气似乎都能拧出水来。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9. “回南天”的产生原理是( )A. 冷空气南下降温,导致空气中的水汽在物体上凝结形成水珠B. 暖湿空气北上遇冷空气而降温,导致空气中的水汽大量凝结形成水珠C. 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过多,达到饱和状态,易在一些物体上凝结形成水珠D. 冷空气退去后,暖湿气流使空气湿度加大,一些冰冷的物体表面遇到暖湿气流

45、后形成水珠50. “回南天”常出现在春季而不是夏季,决定性因素是( )A. 气温高低B. 水汽多少C. 光照强弱D. 气压变化【答案】49. D 50. A【解析】【49题详解】我国南方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每年春季,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势力逐渐消退,冷空气走后,从南部海洋吹来的暖湿气流增强,致使气温回升,空气湿度加大,一些冰冷的物体表面遇到暖湿气流后,容易产生水珠,故选D正确。【50题详解】回南天是每年春天时,气温开始回暖而湿度开始回升的现象,出现时往往地表、墙壁等温度较低而空气湿度较高,水汽容易凝结。夏季地表、墙壁和气温普遍较高,水蒸气不易凝结,则不会出现此类现象。故回南天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46、是气温高低,故选A正确。【点睛】因为凝结是一个放热过程,水蒸气在遇冷情况下易凝结。二、读图填空题51. 读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1)图中S为_波,P为_波。(2)P、S两种地震波在大陆地面下平均_千米处速度明显加快,从而发现了D不连续面_。(3)在2900千米深处,S波_,P波波速_,从而发现了E不连续面_。(4)M层和N层的主要不同点是_。(5)A层由_组成,其厚度特征:_【答案】 (1). 横 (2). 纵 (3). 33 (4). 莫霍界面 (5). 消失 (6). 变慢 (7). 古登堡界面 (8). M层物质为液体,N层物质为固体 (9). 固体 (1

47、0). 岩石厚薄不一,海洋地壳薄,大陆地壳厚,高山地区更厚【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地震波的特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等相关知识。考查内容较为基础,需要加强对课本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详解】(1)S波波速较慢,在地下约2900km处突然消失,为横波;P波波速较快,为纵波。(2)读图可知,横波(S波)和纵波(P波)在大陆以下平均33km处速度明显加快,该处为不连续面-莫霍界面。(3)在2900km处,横波(S)波突然消失,纵波(P波)波速减慢,该处为不连续面-古登堡界面。(4)M为外核,由于横波在此处突然消失,横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所以而该处深度大,压力大,物质状态不可能为气态,所以其物质

48、状态最可能为液态;N为内核,深度最大,压力最大,且纵波在此处波速有所上升,最可能为固态。(5)A层为地壳,由固体组成,其岩石厚薄不一,一般来说,大陆部分地壳厚(高原、高山地区地壳厚度更大),大洋部分地壳薄。【点睛】52. 下图为低纬度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_。(2)A层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_。该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原因是:_;_。(3)读低纬度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补绘B层气温变化曲线。该层2227千米高度处_含量达到最大值,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该层由于_,适合飞机飞行。(4)图中C层下部气温随高度变化的特点是_,气流运动状况是_。(5)AB

49、C大气密度的变化趋势是_。对无线电通信有影响的是_层,发射的人造卫星在_层(填字母)中运行。【答案】 (1). 温度、密度、运动状况 (2). 地面辐射 (3). 大气以对流运动为主 (4). 几乎所有的水汽和固体杂质都集中在对流层 (5). 臭氧 (6). 该层大气水汽和杂质含量很少,能见度好,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7). 随海拔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 (8). 以对流运动为主 (9). 逐渐减小 (10). 电离层 (11). 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大气的垂直分层,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详解】(1)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大气的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在垂直

50、方向上的差异,从地表到高空依次为A对流层、B平流层、C高层大气。(2)A为对流层,其热量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对流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垂直对流运动显著;几乎所有的水汽和固体杂质都集中在对流层,有利于成云致雨,因此天气复杂多变。(3)B为平流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加,补充作图即可。在2227千米高度处分布有臭氧层,臭氧能够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受过多紫外线伤害。由于该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并且该层大气水汽和杂质含量很少,能见度好,有利于高空飞行。(4)C为高层大气,读图可知,其下部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因此空气以对流运动为主。(5)ABC随海拔升高大气密度逐渐减小。高层大气中的电离层能够反射无线电波,对地表的无线电通信起到重要作用。人造地球卫星在高层大气C层中运行。【点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