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编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特色透练3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00106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9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编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特色透练3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编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特色透练3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编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特色透练3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编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特色透练3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编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特色透练3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编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特色透练3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编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特色透练3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编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特色透练3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编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特色透练3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编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特色透练3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编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特色透练3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编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特色透练3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编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特色透练3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编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特色透练3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编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特色透练3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编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特色透练3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编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特色透练3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编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特色透练3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编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特色透练3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编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特色透练3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编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特色透练3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3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编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特色透练3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3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编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特色透练3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特色透练3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一个护士的遗憾吕斌在年终评选先进个人时,陈菊花习惯坐在角落里,她的眼神不是看着大家,而是盯着屋子的某一处,一副深思的样子。大家在争着抢着提名并且气氛逐渐紧张的时候,她却置身事外,认真地背诵药名、药性和药理。茵陈,性味苦、辛,微寒。归脾、胃、肝、胆经。功能主治:清湿热,退黄疸。用于黄疸尿少,湿疮瘙痒;传染性黄疸型肝炎。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生长于湿润的原野、路旁。主持会议的院长忽然喊一句,陈菊花。大家把眼光转向她,身旁的同事捅她,她才回过神来,看着院长。院长说,有人提你当今年的先进个人,你说说你的想法吧!陈菊花非常意外,她刚来这个医

2、院三年,怎么能和在座的老医生老护士比呢。去年评选时也有人提她,说她工作任劳任怨,对待患者态度和蔼、体贴,服务热情、周到,接触她的人都喜欢她。就像三月的茵陈,给患者带来福音。她却说,我还年轻,应该把荣誉让给老医护人员。她这一句话,得到了大家的赞同,都说,是呀,她还年轻,以后有的是机会。现在,她见大家都望着地,她还是那句话,我还年轻,不应该过早地获得荣誉,还是把先进的荣誉给老医护人员吧。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是呀,她虽然人好,工作好,但是还年轻,应该把先进评给老医护人员,她以后有的是机会。她的工作场所是药房,天天就是为患者拿药,她要记住每种药的药理,要记住每种药放的位置,要记住每种药的价格等。在递给患

3、者药时,她总是一副微笑的神态。每个患者见到她,心情舒畅,都赞扬地说,她真是三月的茵陈,药到病除。听到人们的这种评价,她只是笑眯眯地不说话,她在医学院读书时,就熟悉茵陈这种药,三月份从平民百姓的菜桌到高档饭店,是常见的佳肴,作为一种野生菜,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食用,加上本身具有的中药身份,更是被追求健康的人们喜爱。她要像三月的茵陈一样被人喜爱,她心里暖洋洋的。陈菊花天天默默地工作,她的微笑招牌一样展现在人们面前,白净的面皮和大大的眼睛,像明亮的窗户一样让患者心里敞亮。地球在不知不觉地转动,时间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转眼间,她眼角有了鱼尾纹,头发白了几根,且已经是药房主任。药房里又来了几个年轻人。年终

4、的评选先进,她依旧坐在角落里,听大家纷纷提名、争论不休,又有人提到了她。主持会议的院长已经是新人,他不知道之前的事,也不知道陈菊花有一个别名叫茵陈。他看看人到中年的陈菊花,征求意见似的对陈菊花说,老陈,咱们医院这几年新进了一批人,从培养新人、鼓励新人的目的出发,先进个人在年轻人里评选,就不考虑你这样的中年人了。陈菊花点头同意。她向来对这种事礼让三先,不争不抢,何况自己已经过了青春期,荣誉对于她并没有什么意义。陈菊花依然故我地在药房里忙忙碌碌,日子一天天地过去,她也渐渐地变老,额头爬上了皱纹,白发更多,动作也变得缓慢了,人们似乎忘记她曾经有过的茵陈称呼。又是年终的评选先进,角落里,坐着的是一个老

5、医护人员,头发斑白,满脸皱纹,望着屋子的某一处,再有一年,她就退休了。人们在提谁该当选今年的先进个人时,交锋很激烈,虽然都在为别人争,实际是在为自己得到这份荣誉而暗战。整个过程,没人提起角落里的陈菊花,甚至忽略了屋子里还坐着这样一个老医护工作者。陈菊花望着窗户外的院子,花坛里的花已经谢了,冬天什么时候来的她都没注意,冷风就呼呼地刮起来了。她习惯性地默念一些药品的药理,或者回顾一些药品的习性,这是她念大学时就养成的习惯,多年不变。冬天来了,春天不会太远,三月的时候,阳气上升、百草发芽,茵陈也会旺盛生长,是采茵陈中药的最佳时间。而到了四月,便成了蒿,药性渐减,多被普通百姓作为食材。而到了五六月只能

6、当柴烧。所以,民间也流传着“三月菌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的谚语。她,陈菊花,已经是五月、六月的茵陈了。(有删改) 检验读懂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以后有的是机会”是别人对陈菊花的看法,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他人的争名逐利和陈菊花的淡泊名利、谦虚礼让形成对比。()答案2茵陈,是常见的佳肴,能给人带来健康,文章多次提到“像三月的茵陈”,表明陈菊花像茵陈一样无私奉献,受到患者的喜爱。()答案3最后一次年终评选先进,陈菊花依然再次落选,与荣誉无缘的主要原因是主持会议的院长已经是新人,他不知道之前的事。()答案解析“主要原因是主持会议的院长已经是新人,他不知道之前的事”错,原因主要还是陈菊花的谦让,

7、其他人为自己得到这份荣誉而暗战。4“花坛里的花已经谢了”“五六月只能当柴烧”“她,陈菊花,已经是五月、六月的茵陈了”暗示了陈菊花的最终命运,引人深思。()答案 解答题目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以“一个护士的遗憾”为题,既点明了主人公的身份,又蕴含着强烈的感情,表达了对评选先进这一社会现象的反思,感情真挚。B“她的微笑招牌一样展现在人们面前,白净的面皮和大大的眼睛,像明亮的窗户一样让患者心里敞亮”,用生动的比喻写出了陈菊花对患者的关爱。C陈菊花退休前一年,在评选先进个人时,大家都忽略了她,说明大家已经了解并且接受了陈菊花不争不抢、总是谦让的性格。

8、D小说描写了陈菊花一生中评选先进的几段情景,时间跨度大,重点突出,抒发了对陈菊花的赞美之情,语言朴实有味,叙事自然平实。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品内容、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根据前后文,大家忽略陈菊花,一是因为大家都在为自己争得荣誉,无暇顾及陈菊花;二是因为陈菊花一向不争不抢、谦虚退让,以至于大家都忽略了她的存在。但说“大家已经了解并且接受了陈菊花不争不抢、总是谦让的性格”于文无据。2小说在刻画陈菊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答:_答案任劳任怨,敬业务实。年终评选先进个人时,她置身事外,认真地背诵药名、药性和药理;能记住每种药的价格和放的位置。善良朴实,淡泊名利

9、,谦虚礼让。主动把荣誉让给老医护人员,不与年轻人争抢荣誉。富有爱心,体贴患者,服务热情周到。在给患者递药时,她总是一副微笑的神态,每个患者都赞扬她。(答对一点得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作答本题,需要通过文章中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的描写以及他人的评价性语句,分析出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分条概括即可。从陈菊花对待工作的角度来看,通过“她却置身事外,认真地背诵药名、药性和药理生长于湿润的原野、路旁”“去年评选时也有人提她,说她工作任劳任怨”“她的工作场所是药房要记住每种药的价格等”等内容可以看出她工作时任劳任怨,敬业务实。从陈菊花对待个人名利的角度来看,通过“在年

10、终评选先进个人时,陈菊花习惯坐在角落里她却置身事外”“她却说,我还年轻,应该把荣誉让给老医护人员”“陈菊花点头同意。她向来对这种事礼让三先,不争不抢荣誉对于她并没有什么意义”等内容可以看出她善良朴实,淡泊名利,谦虚礼让。从陈菊花对待患者的态度上看,通过“对待患者态度和蔼、体贴,服务热情、周到给患者带来福音”“在递给患者药时,她总是一副微笑的神态”“陈菊花天天默默地工作像明亮的窗户一样让患者心里敞亮”等内容可以看出她富有爱心,体贴患者,服务热情周到。3年终评选先进的情节在小说中反复出现,请简要分析这样设计有哪些作用。(6分)答:_答案以点带面,运用典型场景复现的手法突出了陈菊花从青年到老年的人生

11、历程中有代表性的四次评选先进的经历,构成了小说主要的故事情节;展示人物性格,丰富人物形象,四次先进评选标准不一,细腻地刻画出陈菊花在表面的波澜不惊中内心产生的微妙变化,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前后呼应,在看似简单重复的故事情节复现中,作者的情感倾向愈加鲜明,深化了小说对评选先进这一社会现象的反思,引导我们关注生活中那些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劳动者,深化了小说的主题。(答对一点得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具体考查情节设置在小说中的作用。一般说来,情节设置的作用,要从情节结构本身、人物形象、表达主题等角度考虑。从情节结构本身看,年终评选先进的情节在小说中反复出现,前后呼应

12、,而且这一情节贯穿了陈菊花的一生,从年轻到老年的人生历程用四次评选先进的经历展现,起到了典型化和以点带面的作用;从表现人物形象看,虽然同一情节反复出现,但情节各不相同,这样既集中又富有变化地刻画了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从表达主题看,这样设置突出了对评选先进这一社会现象的思考,深化了小说主题。 读写结合淡泊名利守初心陈菊花是千千万万平凡的普通劳动者形象之一,他们淡泊名利、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古人云:“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没有内心的安宁,就难免在名利浮华中迷失自己。范蠡官至宰辅,却泛舟五湖;鲁仲连逼退秦军,却“意轻千金赠”;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从彭泽县归去来兮。他们守住初心,为中华民族开

13、创了淡泊名利的古风。正是淡泊名利才造就了平凡人的伟大。从“愚公”李保国,到“樵夫”廖俊波;从“燃灯者”邹碧华,到老英雄张富清,正是一个又一个实干家、奋斗者的无悔奉献,换来了新中国的辉煌成就。让我们以他们为标杆,从他们身上汲取精神力量,在本职岗位上恪尽职守,奋斗新时代、筑梦新征程。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火眼金睛侯发山大高是河洛地区远近闻名的杂技演员。一般杂技演员都有绝招,否则,难以在这个行当里混,“一招鲜,吃遍天”嘛。可能大家都看过“口中喷火”的杂技,演员嘴里能喷出长长的火龙,或一团一团的火球。大高早就不玩这个了,按他的说法,这个是初级的,他玩的是“眼中喷火”,两股火苗从眼睛里喷出,

14、像两条火蛇一样,而且,不是直线飞射,而是带拐弯的,像是舞蹈着的火龙,想想就很精彩、刺激。当初,这个杂技没名字,传得久了,大家就叫它“火眼金睛”。大高有个徒弟叫阿三,说是徒弟,其实就是个跟班打杂的,跑跑腿,搬搬道具。阿三一直想学习“火眼金睛”,这也是他当初拜大高为师的原因,大高没有答应。问的次数多了,大高就告诉阿三,说眼里喷火是所有火术表演中最危险的,演员必须具有高超的技艺,竭尽所能去保证自身和周围观众的安全。因为表演过程需要火焰、易燃物和有毒燃料的参与,一不小心非死即伤。这话说得语重心长,阿三却不以为然,以为大高自私,跟老辈子那些师傅一样,都要留一手。“死了张屠夫,不吃混毛猪。”阿三耳濡目染,

15、加上偷偷观看师傅练习,也学得八九不离十。私下里,阿三瞒着师傅训练。阿三练习的时候,没有使用燃料,他倒不是怕危险,而是怕被师傅发现,就用水来替代燃料练习,练习的重点是如何控制喷射的方向和连贯性。这天,阿三的老父亲老树来看望阿三。阿三正在配燃料,这个配方大高倒没有隐瞒,每次表演都安排阿三配制。当晚有一场表演,阿三不敢怠慢。老树看到地上滚落的空酒瓶,顺嘴问道:“用酒代替燃料?咋不用汽油和酒精呢?”阿三说:“师傅说过,汽油和酒精是最危险的,千万不能使用,一不小心就会烧伤演员。”老树顿了一下,问阿三:“你还没学会火眼金睛?”阿三哀怨地说:“他不教我。”老树叹口气,好久,才恨恨地说:“当年我送你到这里,就

16、是为了学习这个独门绝技。”阿三说:“我偷偷学着呢。”“阿三,阿三。”前台大高在喊。“来了师傅。”阿三应答着出去了,老树还若有所思地站在原地。大高说:“阿三,今天晚上你表演火眼金睛。”“师傅,我,我”阿三有点不自然,莫非师傅知道自己偷学的事儿?大高没有兴师问罪的意思,拍了拍阿三的肩膀,说:“今天不是你老父亲来了吗?你就好好给他老人家表演一番,我知道你能行的。不慌张,我给你当助手。”“师傅”阿三的不自然很快被感动代替。接下来,大高就给阿三讲解了几个要点,然后鼓励他上台表演。就这样,阿三在几个跟头的热身之后,开始正式表演“火眼金睛”。没想到,两股火苗刚从阿三的眼里喷出,只听阿三“啊”的一声倒在地上,

17、不停地翻滚阿三的两只眼睛着火了!大高明白过来后急忙扑火。后来,阿三被送往医院,性命无忧,两只眼睛给烧毁了。阿三的父亲老树要到官府告大高,大高求情道:“阿三残废了,今后怎么生活?不如让他跟着我,我保证一辈子照顾他,并教他几个能够养活自己的杂技。”老树想了想,也就答应了。后来,师徒两人无意中说起那次意外,大高说,那次燃料被人更换,添加了汽油。阿三大吃一惊,气愤地说:“师傅,果真如此?您怎么不报官啊?”“没有证据,报官也没用。”大高说罢,长叹一声。其实,大高已经猜测到,那次从中做手脚的是阿三的父亲老树,他害怕自己吃官司,来了个“恶人先告状”。大高知道,一旦猜测被证实,老树的牢狱之灾是免不掉的。阿三呢

18、?他如何接受这个现实?所以,大高没有报官。有一次回家,阿三跟父亲老树说起这事,老树沉默了半天,才说:“阿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以后你要好好待你的师傅!”阿三懵懂地点了点头,感觉这天父亲跟往常不一样,有点怪怪的。不过,自从阿三的眼睛失明后,大高再没表演过“火眼金睛”。乃至到了今天,这门杂技也就失传了。(有删改) 检验读懂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老树“用酒代替燃料?咋不用汽油和酒精呢?”“若有所思地站在原地”,为下文“那次燃料被人更换,添加了汽油”埋下了伏笔。()答案2“阿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以后你要好好待你的师傅!”此时,老树明白了大高的良苦用心,心有悔意,并对大高敬佩感恩。()答案3大高是

19、河洛地区远近闻名的杂技演员,可谓德艺双馨,自从阿三的眼睛失明后,大高再没表演过“火眼金睛”,表明他已心灰意冷。()答案解析“表明他已心灰意冷”错,于文无据。4“火眼金睛”一语双关,既指大高的绝技,又指大高心明眼亮,能洞悉人事。结尾也表达了作者对这门杂技消失的遗憾。()答案 解答题目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篇小说人物不多却都个性鲜活,例如徒弟阿三,他认真好学,渴望学成绝技,但急于求成,甚至误以为师傅藏私。B老树要到官府告大高时,大高的话表明他真的为阿三以后的生活担心,同时也为之前没有教会阿三“火眼金睛”而愧疚。C本文语言通俗易懂,贴近民间艺人的生活

20、状态,例如“一招鲜,吃遍天”“死了张屠夫,不吃混毛猪”等,读来亲切自然。D大高语重心长地告诫阿三“眼里喷火是所有火术表演中最危险的”,但阿三不以为然,偷学技艺,这为下文发生意外埋下伏笔。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和鉴赏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同时也为之前没有教会阿三火眼金睛而愧疚”属无中生有。2请简要分析文中老树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答:_答案得知儿子学艺不成时,老树内心失落、怨恨,进而心生恶意;阿三双眼烧毁后,老树“恶人先告状”,要去状告大高,在听了大高求情的话后又心虚放弃;在听完阿三讲述大高没有报官的事情后,老树心生悔恨,并对大高心存感恩。(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

21、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思路的能力。此题要先理清文章情节的发展变化,情节的发展变化影响主人公心理的变化。原文从第五段开始老树共出场了三次:第一次是在得知儿子学艺不成时,“老树叹口气恨恨地说”“老树还若有所思地站在原地”,可以看出老树内心的失落、怨恨,“若有所思”表明此时老树已心生恶意;第二次是当阿三被火烧毁了眼睛,“老树要到官府告大高”,并在听了大高求情的话后,“老树想了想,也就答应了”,可以看出老树本想“恶人先告状”,但又心虚放弃;第三次是在阿三有次回家,和老树说起大高没有报官的事情后,“老树沉默了半天,才说:阿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以后你要好好待你的师傅!”,可以看出老树此时已经心生悔恨

22、,并对大高心存感恩。据此组织答案即可。3小说以“火眼金睛”为题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答:_答案“火眼金睛”是贯串小说情节的线索,小说围绕大高的独门绝技“火眼金睛”展开故事情节。“火眼金睛”能概括人物的形象特征,小说中的大高不仅会“火眼金睛”这门杂技,还具有一双洞悉一切、看破得失的“火眼金睛”。“火眼金睛”能制造艺术张力,虽然杂技“火眼金睛”停演并失传了,但是主人公看破得失的“火眼金睛”却引人深思。(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标题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以从情节、人物、主题等角度来分析。从情节的角度来看,“火眼金睛”作为一门杂技,是贯

23、串小说情节的线索,有利于小说情节的展开。从人物形象上看,“火眼金睛”是大高形象的显著特征,它不仅是大高的独门绝技,也指大高具有一双洞悉一切、看破得失的“火眼金睛”。从小说主题上看,深化了主题,虽然“火眼金睛”这门杂技停演并失传了,但是大高那种看破得失的“火眼金睛”却引人深思。 读写结合急功近利要不得常言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做人要踏实本分,不能急于求成。阿三急于求成,老树急功近利,最后儿子双目失明。追求快速成功是进取精神的一种体现,但扎实积累才是生命的积极存在。无论是谁,都不可能用百米冲刺的速度去跑马拉松,慢一些反而可以跑得更远。正所谓:欲速则不达,慢工出细活。有时慢一些反而可以弯道

24、超车。安营扎寨、步步为营的耐心,同披坚执锐、长驱直入的热烈,并不矛盾。任何事业都难以一蹴而就,都有一个循序渐进、量变积累的过程。“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慢是成事出活的基础,坐足冷板凳,攒够基本功,最后月中折桂是必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聆听习主席的谆谆教诲,既志存高远、拼搏奋进,又实事求是、遵循规律,脚踏实地再出发,一步一个脚印,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流泪的故事胡平我的妻子爱珍是在冬天去世的,她患有白血病,只在医院里挨过了短短的三个星期。我接她回家过了最后一个元旦,她收拾屋子,整理衣物,指给我看放证券和身份证的地方,还带走了自己所有的照片。后来她把手袋

25、拿在手里,要和女儿分手了,一岁半的雯雯吃惊地抬起头望着母亲问:“妈妈,你要到哪去?”“我的心肝,我的宝贝。”爱珍跪在地上,把女儿拢住,“再跟妈妈亲亲,妈妈要出国。”她们母女俩脸贴着脸,爱珍的脸颊上留下两行泪水。一坐进出租车里,妻子便号啕大哭起来,我一面吩咐司机开车,一面紧紧地把她搂在怀里,嘴里喊着她的名字,等待她从绝望中清醒过来。妻子辞别人世二十多天后,从“海外”寄来了她的第一封信,信封上贴着邮票,不加邮戳,只有背面注有日期,我按照这个日期把信拆开念给我们的雯雯听:“心爱的宝贝儿,我的小雯雯,你想妈妈了吗?妈妈也想雯雯,每天都想,妈妈是在国外给雯雯写的信,还要过好长时间才能回家。我不在的时候,

26、雯雯听爸爸的话了吗?”最后一句是:“妈妈抱雯雯。”这些信整整齐齐地包在一方弥漫着爱珍常用的栀子花香水气息的手帕里,共有十七封,每隔几个星期我们就可以“收到”其中的一封。信里爱珍交代我们按季节换衣服,根据需要补充营养等。读着它们,我的眼眶总是一阵阵地发潮。当孩子想妈妈想得厉害时,爱珍的温柔话语和口吻往往能使雯雯安安静静地坐上半个小时。逐渐地,我和孩子一样产生了幻觉,感到妻子果真是远在国外,并且习惯了等候她的来信。第九封信,爱珍劝我考虑为雯雯找一个新妈妈,一个能够代替她的人。“你再结一次婚,我也还是你的妻子。”她写道。一年之后,有人介绍我认识了现在的妻子雅丽,她离过婚,气质和相貌上都与爱珍有相似之

27、处。不同的是,她从未生育,而且对孩子毫无经验。我喜欢她的天真活泼,唯有这种性格能够冲淡一直笼罩在我心头的阴影。我和她谈了雯雯的情况,还有她母亲的遗愿。“我想试试看。”雅丽轻松地回答,“你领我去见见她,看她是不是喜欢我。”我却深怀疑虑,斟酌再三。四月底,我给雯雯念了她妈妈写来的最后一封信,拿出这封信的时间与上一封信相隔了六个月之久。亲爱的小乖乖: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妈妈的学习已经结束了,就要回国了,我又可以见到你爸爸和我的宝贝儿了!你高兴吗?这么长时间了,雯雯都快让妈妈认不出来了吧?你还能认出妈妈吗?我注意着雯雯的表情,使我忐忑不安的是,她仍然在一心一意地为狗熊洗澡,仿佛什么也没有听到。我欲言又止

28、,忽然想起雯雯已经三岁了,她渐渐地懂事了。一个阳光明媚的初夏,到处弥漫着栀子花的芬芳,我陪着雅丽来到家里。雯雯呆呆地盯着雅丽,尚在犹豫。谢天谢地,雅丽放下皮箱,迅速走到床边,拢住雯雯:“好孩子,不认识我了?”雯雯脸上的表情由惊愕转向恐惧,我紧张地注视着这一幕。接着发生了一件我们没有预料到的事。孩子丢下画报,放声大哭起来,哭得满面通红,她用小手拼命地捶打着雅丽的肩膀,终于喊出声来:“你为什么那么久才回来呀!”雅丽把她抱在怀里,孩子的胳膊紧紧揽住她的脖子,全身几乎痉挛。雅丽看了看我,眼睛里充满了泪水。“宝贝儿”她亲着孩子的脸颊说,“妈妈再也不走了。”这一切都是孩子的母亲一年前挣扎在病床上为我们安排

29、的。(摘编自语文世界) 检验读懂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文中多次写到“泪水”,这是一个令人流泪的故事,善良的爱珍给孩子编织了一个美丽的谎言,把对孩子的伤害降到了最低。()答案2雅丽“气质和相貌上都与爱珍有相似之处”,为后文顺利见雯雯奠定了基础,而我一直深怀疑虑,斟酌再三,怕雯雯不接受。()答案3“雯雯呆呆地盯着雅丽,尚在犹豫”“脸上的表情由惊愕转向恐惧”一系列神态描写表明孩子已经认出眼前的人不是自己的妈妈。()答案解析“孩子已经认出眼前的人不是自己的妈妈”错,通过后文“你为什么那么久才回来呀”可以看出孩子认为妈妈真的回来了。4“这一切都是孩子的母亲一年前挣扎在病床上为我们安排的”读完令人动容,多

30、么伟大的母亲啊,临死前为孩子做了最好的安排。()答案 解答题目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爱珍的信包在一方弥漫着她常用的栀子花香水气息的手帕里,为后文安排雅丽在有栀子花香的季节首次见雯雯作好了铺垫,促使雯雯对雅丽产生亲近感。B在“我”为雯雯读最后一封信时,雯雯仍在一心一意地为狗熊洗澡,仿佛什么也没听见,是因为在雯雯心中对妈妈的情感已淡化。C雅丽抱住雯雯时,“孩子的胳膊紧紧揽住她的脖子,全身几乎痉挛”,细腻地表现出孩子对妈妈的思念和担心妈妈再次离开的恐惧。D出色的小说往往以小见大,病中的妻子在人生最后的时光里细腻地为女儿与丈夫安排好了美好的未来,表现出母

31、爱的温暖与伟大。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内容、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雯雯对妈妈的来信无动于衷并不能说明她对母亲的感情逐渐淡化,从后文雯雯见到雅丽后“放声大哭起来,哭得满面通红”“孩子的胳膊紧紧揽住她的脖子,全身几乎痉挛”等细节可以看出,雯雯对妈妈的感情深厚,并未淡化。2小说在刻画爱珍的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答:_答案坚强、理性。自己身患绝症,知道很可能是最后一次回到家中,依旧能够努力控制住情绪收拾物品、交代事情,并像往日一样和女儿道别。心思细腻。在短短的三个星期之内,她井井有条地安排了一年多内父女的生活并设计了一个最不让女儿心灵受到伤害的近乎完美的计划。充满母爱。

32、为了女儿不因母亲早逝而痛苦,也为女儿能拥有正常和谐的家庭,她宁可选择让女儿忘记自己。(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每点2分,答满三点得6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答题时要着眼于在情节中分析人物形象。如爱珍在得知自己身患绝症决定离家时,“收拾屋子,整理衣物”“还带走了自己所有的照片”,并用平和的语气和女儿道别,可见其坚强和理性。再如爱珍从患病到离世只有三周的时间,却能在三周内利用十几封信安排好父女俩的生活,可见她心思细腻。她所做的一切,都只为不让女儿受到伤害,可见她对女儿的关爱和母爱的伟大。3小说标题是“流泪的故事”,有人认为小说的标题若改为“妻子的心”更好,你认为哪个标题更合适?请结

33、合全文简述。(6分)答:_答案(示例一)标题为“妻子的心”更为合适。从小说的情节看,小说情节的展开皆由妻子的精心安排推动,以“妻子的心”为题更能与之贴合。从人物塑造上看,以“妻子的心”为题更能表现妻子对一家人深沉的爱,突出人物的形象。从小说主题上看,小说歌颂了母爱的坚强与伟大,以“妻子的心”为题更契合主题。(示例二)标题为“流泪的故事”更为合适。从小说内容上看,小说中的人物都有“流泪”的情绪状态,同时故事也让读者感动流泪。从人物塑造上看,通过描写丈夫与女儿因爱珍的“来信”而流泪,感到温暖,侧面表现了妻子无私的母爱。从小说主题上看,以“流泪的故事”为题更能表现家人间的感情和母爱的令人动容。(其他

34、答案,言之有理亦可。每点2分,答满三点得6分)解析本题考查探究作品标题意蕴的能力。从文本内容来看,选择哪个标题都可,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可以从小说的情节、人物、主题等角度入手。(1)如答以“妻子的心”为标题更合适。从情节上看,小说的主要情节皆是由妻子写的十几封信来推动;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看,小说中的爱珍坚强、理性,心思细腻,充满母爱,是小说主要表现的人物;从主题上看,小说歌颂了母爱的伟大,用“妻子的心”作标题更契合主题。(2)如答以“流泪的故事”为标题更合适。从内容上看,小说多处描写人物的流泪,同时也感动着读者,让读者流泪,以“流泪的故事”为标题更切题;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看,小说主要通过写丈夫和

35、女儿的流泪来侧面表现妻子的无私母爱;从主题上看,以“流泪的故事”为题,更能凸显小说的主题,表现家人间的感情和母爱的令人动容。 读写结合无私的母爱为了女儿不因母亲早逝而痛苦,也为女儿能拥有正常和谐的家庭,爱珍宁可选择让女儿忘记自己。母爱是无私的,是伟大的。母亲陪我们长大,教我们认识这世界;给我们力量,让我们无畏山高水险。不论走多远,回头望见的总是母亲的笑脸。无论上帝给一位母亲怎样的一位孩子,母亲都会,爱如心肝、视若至宝。无论子女是美还是丑;无论你是聪明过人的神童还是智障儿;无论你是一名乞丐还是一名囚犯,在母亲的眼里都是她最疼爱的宝贝,都是她最难割舍的一份牵挂。她会用自己的所有去呵护你,甚至生命。

36、母爱没有史诗般的撼人心魄,没有风卷大海的逆转惊波,母爱就像一场春雨,一首诗歌,润物无声,绵长悠远。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喝晃汤江岸无论如何,大过年的,总得让老婆、孩子高高兴兴吃上一顿猪肉,一家人总得围在一起热热闹闹包一次饺子!可是,有一年,快过年了,周全明还没有想好,怎样弄到过年要吃的那几斤猪肉。大概有十多年了吧,他家过年就没有杀过年猪。黄泥湾这十几户人家,虽然不是家家户户每年都杀年猪,但多数家庭隔个三年两载也要杀一头。整个湾子十多年没杀过年猪的,只有周全明一家。他上有偏瘫老娘,下有六七个嗷嗷待哺的孩子,仅凭他和老婆两人在生产队挣工分,粮食都不够吃,还能吃猪肉?如果不是生产队照顾缺

37、粮户,允许他家向集体借粮,他家每年都会饿半年肚皮的。好在黄泥湾有一个老辈子传下来的好习惯,没有杀年猪的人家,可以向杀年猪的人家赊一块肉来吃,等到自己家杀年猪了,再还上就是了。每一年,周全明点头哈腰地从别人手里接过称好的猪肉,满面笑容地说,今年吃你家的,明年吃我家的。这句话,被他重复说了十多年,但是他家的猪肉什么时候能吃上,还是一个未知数。后来,他再开口赊肉的时候,要么热脸贴了人家凉屁股,人家干脆不理睬他,要么他赊五斤,人家只肯给三斤,而且还是猪后裆处的囊囊膪。周全明几乎欠了整个湾子所有人家的猪肉,今年找谁借呢?找谁借,都难以启齿。他到姐姐家串门,他姐不忍心,悄悄塞给他五元钱,对他说,你到公社食

38、品站去买几斤猪肉,给孩子们过年吃吧。周全明攥紧五元钱,手心里汗津津的,走到食品站的时候,竟将一张钞票都捂湿了。食品站却排着一个长龙似的买肉的队伍,他只好站在队尾,焦急地看着案板上的半扇猪肉被一点点肢解,一点点被人买走。突然,一个年轻人径直走到肉案前,也不言语,卖肉的赵师傅却挥刀砍下一大块好肉,递给年轻人。我们排半天队了,凭什么他不排队?还讲不讲先来后到人群里响起纷乱的抗议声。赵师傅“叭”的一声把刀砍在肉案上,双手往腰间围裙上一叉,傲慢地说,他是我儿子。谁喊我一声爹,我也给他砍一块肉!大家顿时沉默下来。周全明慢慢走到肉案前,对着赵师傅清晰地喊了一声,爹!赵师傅愣了,所有等待买肉的人都愣了。周全明

39、不由分说,从肉案上拔起刀,三刀五刀下去,砍下一大块好肉,拎起来,大步流星地走了。分田到户那一年,周全明家田地分得多,打下的粮食堆积如山。他家不仅能吃饱饭了,而且过年要杀年猪了!黄泥湾人把猪血叫作猪晃子,杀了年猪,往往要开一两桌席面,把每家家长请来坐席,俗称喝晃汤。席上的主菜就是猪肉、猪肠、猪心肺、猪血放在一起的乱炖,就是晃汤。另外还要给每家每户送一海碗炖好的晃汤。这种杂烩为什么不叫别的名字,而叫晃汤,可能和猪血最廉价有关。这应该是乡间的一个俗称。周全明家终于杀了年猪,也请来了众乡邻喝晃汤。全湾子的狗都挤了进来,在桌子底下打架,争啃人们丢下的骨头。酒至半酣,有人笑道,老周,你家的猪拱进萝卜地里了

40、吗?还有一个更促狭的人,竟然抱起自己家的狗,对着席面说,睁开你的狗眼看看,这桌子上还有什么?够不够人吃的?你们还想抢?虽然是开玩笑,但是周全明的脸立马红到了耳根。他讪笑着,支支吾吾地说,俺家欠大伙儿十多年的肉账呢,还清以后,一头猪就剩下头蹄和下水了。明年一定让大家吃个痛快,保证一块儿萝卜也不兑,全炖好肉。你还让我们等到明年?我看见你家厨房里还挂着一块好肉呢,怎么不炖上?肯定是留到过年自己吃吧!有人不依不饶。周全明解释道,这块肉,是留下来还给公社食品站卖肉的赵师傅的。赵师傅已经退休了。当周全明敲开他家大门时,他问,你找谁?有事吗?周全明毕恭毕敬地说,我就找您,今天专门过来还几年前借您的猪肉。说着

41、,双手递过猪肉,深深鞠了一躬,转身走了。赵师傅接过沉甸甸的猪肉,死活想不起来周全明是谁,更想不起来自己何时借给他这么一大块猪肉。(选自2017中国年度作品:微小说,有删改) 检验读懂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周全明一家人口多,劳动力少,粮食都不够吃,更别提猪肉了,每到过年,只得东一家西一家赊肉,其生活贫苦可见一斑。()答案2“周全明慢慢走到肉案前,对着赵师傅清晰地喊了一声,爹!”可见为了家人能吃上肉,周全明宁愿放下自己的尊严。()答案3“要么热脸贴了人家凉屁股,人家干脆不理睬他,要么他赊五斤,人家只肯给三斤,而且还是猪后裆处的囊囊膪”表明了世态炎凉。()答案解析“表明了世态炎凉”错,前文“好在黄泥

42、湾有一个老辈子传下来的好习惯再还上就是了”可以体现出黄泥湾乡邻间互帮互助、不忘恩不忘本的淳朴的民风。4“分田到户”是情节的转折点,周全明家终于能解决温饱,而且过年要杀年猪了,他知恩图报,请众乡邻喝晃汤,送肉给赵师傅。()答案 解答题目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首段“高高兴兴吃上一顿猪肉”“热热闹闹包一次饺子”,表现了人们对过年的美好期盼,但“无论如何”“总得”道出了贫苦人家的生活艰辛。B众乡邻到周全明家喝晃汤,却不满汤里肉少菜多,这表明尽管周全明还清肉账,还请乡邻喝了晃汤,大家依然瞧不起他。C小说通过周全明家过年时前后不同光景的对比,写出了分田到

43、户政策对农民生活的影响改善了生活条件,解决了温饱问题。D小说结尾“沉甸甸的猪肉”照应了前文“砍下一大块好肉”,此时“沉甸甸”的不仅仅是猪肉,更是周全明的一份感恩之情。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品内容、赏析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乡邻只是在热闹之余,顺便开的玩笑,没有“瞧不起他”。2“喝晃汤”的情节在文章后半部分才出现,作者却以此为题,请结合作品分析其原因。(6分)答:_答案从情节看:“喝晃汤”是小说重要情节的转折点,代表着周全明一家生活境况的转变;同时,小说用请乡邻“喝晃汤”这一情节来引出周全明还清村人肉账,尤其是留下一大块好肉还给赵师傅的情节。从人物形象塑造看:周全明家生活条件改善后,主动请乡邻

44、来“喝晃汤”,表明他知耻感恩,丰富了人物形象。从主题看:“喝晃汤”是身处贫困与走向富裕的分水岭,作为标题有着重要的寓意,深化了小说感恩与尊严的主题,同时也反映了改革给老百姓生活带来的重大变化。从表达效果看:用一个读者不熟悉的黄泥湾风俗作为小说题目,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给6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分析时,要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可以从情节、人物、主旨、表达效果等方面考虑。情节上,“喝晃汤”是黄泥湾的风俗,这是小说重要的情节转折点,说明周全明的生活有所改善,引出下文周全明还肉账的情节。人物塑造上,周全明请乡邻“喝晃汤”,表明他知耻感恩。主旨上,“喝晃汤”深化了

45、小说感恩与尊严的主题,同时也反映了改革给老百姓生活带来的重大变化。表达效果上,作者用一个读者比较陌生的风俗作为小说题目,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3江岸的乡土系列小说极具“黄泥湾风情”,其魅力得益于叙写感人的细节和融入民俗、民风。本文是如何呈现这些“魅力”的?请结合作品赏析。(6分)答:_答案叙写感人的细节:买肉时周全明“攥紧”五元钱,手心“汗津津”,钞票“都捂湿了”,足见他对五元钱的珍视与对肉的期盼;还肉时周全明“毕恭毕敬”“双手递过猪肉”“深深鞠了一躬”,写出了他对赵师傅的感激与尊重。文章中多次运用细节描写,将人物刻画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融入民俗、民风:在黄泥湾,老辈子传下来的过年可以赊肉

46、、杀年猪后请每家家长“喝晃汤”、给乡邻“送晃汤”的好传统,表现出乡邻之间互帮互助、不忘恩不忘本的淳朴品质。这些都体现出了黄泥湾独有的魅力风情乡土气息浓郁,民俗、民风淳厚质朴。(每点3分,其中明确鉴赏角度1分、举例准确1分、分析恰当1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根据题干要求,可知“这些魅力”主要是指“叙写感人的细节”和“融入民俗、民风”,据此组织答案即可。从叙写感人的细节看,如周全明的姐姐悄悄塞给他五元钱让他买猪肉后,他“攥紧五元钱”“手心里汗津津的”“一张钞票都捂湿了”,可见他对这五元钱的珍视及对肉的期盼;如周全明在还赵师傅猪肉时“毕恭毕敬”“双手递过猪肉”“深深鞠了一躬”,可见他

47、对赵师傅的感激与尊重。从融入的民俗、民风来看,“好在黄泥湾有一个老辈子传下来的好习惯再还上就是了”“黄泥湾人把猪血叫作猪晃子另外还要给每家每户送一海碗炖好的晃汤”这些传统,都可以体现出黄泥湾乡邻间互帮互助、不忘恩不忘本的淳朴的民风。 读写结合知恩图报,懂得感恩周全明曾用一声“爹”换来了肉店老板的一块过年猪肉,几年之后,当他家终于有猪可杀时,他在众乡亲的取笑中特意为早已忘了他是谁的肉店老板留下了一块上等好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韩信千金相赠感恩于漂母的救济,老人衔环结草感恩于救她女儿性命的将军。感恩是人最基本的素质。我们应当感恩于生命中给予你温暖、帮助、抚慰心灵的人。感恩父母给予生命,感恩

48、友人给予陪伴,感恩老师给予教导。感恩更是一种修行。我们更应当感恩生命中遇到的一切,不论悲喜,不管好坏。就像罗斯福总统一样,当小偷偷窃他家财物时,他感谢小偷只偷窃了财物没有伤及他的性命,他感谢小偷只偷窃了他的部分财产而不是全部。我们感恩生活让我们成长,我们一路走来,历经艰辛的磨砺,苦难的洗礼,方能破茧成蝶,拥抱未来。我们要做那个不抱怨过去,不迷茫未来,只感恩于现在的人。快乐属于知足者,幸福属于感恩者。心怀感恩,则幸福常在。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远山张世勤莽莽苍苍,四面青山。孤独的牛车,远远望去像一个小黑点,在大山深处移动。父亲刚逝,他的心情低沉而忧郁。今天天气放晴,他该出山,但他只能

49、一个人驾着牛车出山了。他和父亲在这深山里已经二十多年,习惯了每天植树、护林、砍柴、卖柴这一套步调,从未感觉到日子有丝毫的单调,现在,父亲不在了,从今天开始他得习惯一个人出山。山路崎岖,又是一个转弯,转过弯去就是一个长长的缓坡,然后再转弯。这条山路他早已烂熟于心,每到一处转弯,他都要提醒父亲:爹,转弯了。可他再也听不见父亲的回答,父亲的确是不在了!不知什么时候,车竟然停下了,停在了一个转弯处。这种情况从前还未有过,他说,咱们赶路吧,牛却仍然未动。他抚着牛,竟看到牛眼里闪着迷惘。这头牛,当年是父亲接生的,难道它还记着父亲对它的好?他也再次想起父亲,叹口气,自言自语地说,唉,爹,转弯了。没想到,这一

50、说,牛迈开步子,熟练地转过弯去。他终于明白,牛跟他一样,都习惯了父亲坐在车上,习惯了每到转弯处的提醒,现在到了转弯处,他不说话,牛就有些慌,不知该怎么办。也许,他和牛都需要一个转弯的过程。明白过来之后,接下来的路就顺畅得多了。到转弯处,他还是像往常一样,给父亲说一声:爹,转弯了。这么喊,又像是喊牛。望着老成持重的牛,他突然觉得把它看作父辈,似乎也没什么错。父亲和牛的秉性是一样的。过了些日子,他再次从山外回来的时候,牛车上不再那么空荡荡的了,而是坐着一个年轻的女人。年轻的女人穿着红红的上衣,充满着对大山的新奇。过去,出山进山,远远看去都是一个小黑点,而现在却是一抹鲜红。这抹红,在青山绿水之间,想

51、掩映都掩映不住。年轻的女人是他在山外认识的。每次木柴装车后,他都要带上一种小山果,红红的,是他打柴时顺手摘下的,不为卖钱,只供人品尝。半品半尝之间,木柴也就卖出去了。后来年轻的女人就来了,问他,卖的?他说,不是,随便让人吃的。真的?真的。第二天,他刚摆下摊,一小堆红山果红红地映着。年轻女人又来了。她说,你怎么不卖呢?他说,山里有的是,不值钱。第三次来的时候,年轻的女人问,你叫什么?他说,叫青树。住在山里?是的。你不觉得枯燥吗?不枯燥,山里有山鸡、野兔,山树上有樱桃、山楂什么都有。年轻的女人说,你怎么不问我叫什么。他便问,你叫什么?年轻的女人说,我叫红苗。此后,每次红苗都很准时地来到青树的摊前,

52、一边与青树拉呱,一边吃着红山果。青树觉得卖柴原来挺有意思,怎么过去就没觉得呢!红苗决计要跟着青树进山了。红苗坐在牛车上向大山深处走去。新鲜的空气裹挟着她,蓝天白云笼罩着她,她觉得天地一下子宽广了。她对青树说,我想告诉我爹。青树说,怎么告诉,他听不见。红苗说,我喊。绵延的群山让红苗柔软的心情无限地舒展。她两手打个弧放在嘴边:爹,我转弯了。牛听了红苗的话,先是一愣,然后就要转弯,青树忙抚着牛头,轻声说:不是喊你,是喊她爹的。牛似乎明白了青树的意思,不好意思地吧嗒了几下眼皮。第二天,青树要去打柴,红苗说今天不打柴了。今后也不打柴了。青树不解,红苗说我们可以种菜、卖山果。山果是山树自己结的,摘下来,是

53、顺手的事,怎么可以拿去卖呢?红苗说树不也是自己长的吗?山果咱们也可以自己种啊。青树第一次驾着空空的牛车出山了,一路上,他不断地跟牛说转弯了,也像是给自己说。红苗要改变,让他到山外的小镇上采买各种种子:树种,瓜果种,蔬菜种。红苗清亮亮的眼睛看着他,他愿意按红苗说的去做,也许红苗说的是对的。在这大山深处,青树知道,转一个弯,就能看到一片不一样的树,开一壁不一样的花。是不是过日子的路也要这样走,要不断地转个弯才好呢?一年后,青树栽培种植的各色山果和蔬菜都成了小镇上的抢手货。红苗像做窝的小鸟一样勤快,开发出的品种有二三十个之多。青树出山的牛车上,不再只是一些硬邦邦的木柴,而是瓜果梨枣,色彩缤纷。打这,

54、去一趟山外,青树就会装回一袋子钱。这天青树从山外回来,丰盛的菜肴让他想到了爹留下来的酒葫芦。喝了酒的青树抓着红苗的手,对着群山,高声大喊:爹。房前的老牛便“哞”一声。青树喊:爹,我转弯了。房前的老牛便“哞”一声。 检验读懂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青树在父亲去世前“从未感觉到日子有丝毫的单调”,说明了青树的孝顺,体现了他在失去父亲后的不习惯,这也是为后文红苗的出场张本。()答案2老牛是父辈精神的化身,从老牛身上可以看到父辈的勤恳与踏实。通过父亲、青树与老牛的人畜之情,写出了山里生活的和谐。()答案3进山后的红苗被深山感染,融入青山绿水中,“觉得天地一下子宽广了”,这深化了小说回归自然的主题,反映出

55、作者对乡村文明日益凋敝的思索。()答案解析“深化了小说回归自然的主题”错,小说主题不是回归自然,而是过日子要不断转弯,只有学会转弯,才可能追寻到美好生活。4“远山”这个特定形象其实隐喻的是传统的文化观、价值观与社会观;作者极力渲染山间的美丽与山间生活的美好,流露出对乡村生活的赞美和喜爱。()答案 解答题目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对大山环境的刻画,既有静态描写,也有动态描写,为下文情节作了铺垫。B青树早已习惯了父亲在时的生活,写出了对父亲的依赖,父亲去世,在遇到红苗前,青树一直不能自立。C开头“孤独的牛车”像“一个小黑点”与后文红苗的上衣是

56、“一抹鲜红”形成了对比。D作者通过老牛的不转弯与转弯写出了主人公青树在父亲离世后内心的痛楚与细微波澜。答案B解析B项,“不能自立”错,由第二段的“他只能一个人驾着牛车出山了”可知,文中的青树可以独自出山,生活。他只是不习惯没有父亲的生活而已。2小说中的红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答:_答案(1)聪慧。很有生意头脑,让青树栽培种植山果和蔬菜,用来做生意。(2)勤劳。“红苗像做窝的小鸟一样勤快,开发出的品种有二三十个之多”。(3)大方、有主见。主动与青树交往,看重青树的朴实,决定嫁给他。解析题干要求“简要分析”,故在概括人物红苗的性格特征后,还要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例如,

57、(1)“红苗说我们可以种菜、卖山果”,说明她很有生意头脑。(2)“红苗像做窝的小鸟一样勤快,开发出的品种有二三十个之多”,说明红苗勤劳。(3)红苗主动与青树交往,看重青树的朴实,决计跟青树进山,说明她大方、有主见。3小说以“远山”为题,有人认为以“转弯”为题更恰当,你认为“远山”与“转弯”哪一个更好?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答:_答案(示例一)以“远山”为题好。远山是故事展开的环境;山里生活的纯净自然,孕育了主人公的质朴品性;含蓄而富有诗意。(示例二)以“转弯”为题好。情节始终围绕着“是否转弯”展开,青树与红苗都有一个转弯的过程;暗示人物的转变,生活从单调变得丰富多彩;更符合小说的主题思

58、想:过日子要不断转弯,只有放弃旧观念,才可能追寻到美好生活。解析分析小说标题的好处,主要从两个方向入手:一是标题对小说三维(人物、情节、主题)的影响;二是标题本身是否具有审美意义(蕴含丰富的意蕴)。(1)如以“远山”为题好,“远山”既是实指主人公生活的环境,又指一种生活境界,是作者在小说中塑造出来的一种令人向往的自然温馨的生活姿态;“远山”一词含蓄且极富诗意。(2)也可以答以“转弯”为题好,这样在情节上更契合小说主题。小说中多次出现“转弯”的字眼,它既是道路的转弯,又象征着生活方式和心态的转变,更符合主题,青树和红苗正是因观念上的转变走向了更美好的生活。 读写结合学会转弯是人生的智慧红苗学会了

59、转弯,找到了自己的幸福;青树学会了转弯,用双手创造了财富。前进需要勇气,学会转弯则需要智慧。路不通时,选择转弯;心不快时,选择看淡;情渐远时,选择随意。人生如行路,一路艰辛一路风景。爱因斯坦曾说:“人的最高本领是适应客观条件的能力。”达尔文说得更透彻:“适者生存。”他们所说的“适”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会“转弯”。俗话说,人生在世行路难,行不通时转个弯。这个“转弯”,不是放弃,不是退出,而是在迂回中窥测前进的方向,在困难中发现有利的因素,在审时度势后作出理智的选择。走过一些路,才知道辛苦;登过一些山,才知道艰难;趟过一些河,才知道跋涉;跨过一些坎,才知道超越。只要你愿意走,路的尽头依然是路。六、阅

60、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白痴的生活爱沙尼亚梅希斯海因萨尔维洛林德意识到了自己是个白痴,这使得他的生活变得复杂起来,尽管周围人并没有觉察到这一点,就连他的妻子和孩子们也丝毫没有想到他有这种可怕的症候。“这一切简直太离谱了!”维洛暗想。维洛开始频繁地照镜子端详自己的脸,可是除了忧虑的表情之外,并没有什么令人担心的样子。而忧虑的表情对于一家之长、真正的父亲来说,是理所当然的,家里人都认为这再正常不过。事实上,无论是家庭生活还是工作,不管他所做的事多么引人入胜,不管工作中取得了怎样辉煌的成就,都不能给他带来像白痴那样生活所享受到的快乐。可他却不得不掩饰这见不得人的秘密。有时候,劳碌地工作了一天之

61、后,维洛发现自己在公园里张大嘴巴看着麻雀,有时更傻里傻气地纵声大笑。他惶恐地看看四周,扮出一副正经八百的神情,然后匆忙离开。与这种神魂颠倒完全不同的是,维洛做出了不少杰出的发明。他受过两种高等教育:一种是人文科学,另一种是实用艺术,现在他在塔尔图家具公司担任厨房装饰工艺艺术设计师,在这一领域他颇受尊重,是当之无愧的知名专家。此外,他还熟练掌握了五种外语,娶了哲学教授的女儿为妻,和她一起养育了三个孩子,他还善于结交朋友,其中不乏绝顶聪明和智慧超群的人物。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不得不承认,所有这一切都起不到他所期望的那种作用。所有的大智慧固然很有意思,使他开心,可在这中间他根本体会不到那种快乐,那种生

62、活中原本质朴而纯真的快乐。三十五岁时,维洛终于明白:如果揭开那并非天生而是后天获得的保护色,那么可以看出,在他心中一直存在着一个活生生的白痴。意识到这一点之后,他很悲伤,却又感到某种解脱。从那时起,他开始享有静谧而怡然自得的独处时刻。他有时提前下班或者星期日一大早就悄悄溜出家门。在这样的日子,维洛的眼睛格外闪闪发光,他几乎一路小跑着来到长途汽车站,随便登上某辆城郊汽车,前往几十公里外的基亚尔尔肯纳或艾克。不过,他最常去的地方是设在达比韦雷的垃圾场。在那里他能摆脱掉一切束缚,自由自在。他毫不掩饰内心的快乐,高兴地看看被扔掉的暖气片、熨斗还有旧杂志,随心所欲地挺直身子躺在发霉的破垃圾堆当中,放心地

63、扯着嗓子大声喊叫,以迎合乌鸦的哇哇叫声。当妻子偶尔问他经常外出到哪里去时,维洛早就准备好了答案:因为家具市场竞争激烈,他不得不经常到图书馆去,以便提高专业水平。他为了证实自己的话,会从公文包里取出各种专业书籍和图纸,再加上专业术语来解释分析。妻子不明白他说的是什么,也就相信了他。这样维洛便可以继续过着自己原本状态下的隐秘生活了。过了一段时间,他又有了更加喜欢的地方。那是一个被废弃的古老的庄园。维洛一到庄园就钻到畜生棚里,仰面躺在鸡群和羊群之间,静静地待在饲料和干粪堆上。他欣赏着吃力咀嚼饲料的羊,觉得自己像在家里一样,体验着最幸福美妙的瞬间。鸡在他瘦削的身体上悠闲地散步,用呆傻的目光看他,有时啄

64、他外衣上的纽扣。羊呢,不停地闻着维洛那沾满谷壳饲料的头发,用粗糙的舌头舔维洛那抹了盐的脖子。他眨巴着眼睛,嘴角上流出黄色的口水。有趣的是某一只母鸡会把维洛当成公鸡在他眼前迈着碎步走过,向他卖弄风情,竖起羽毛向他求偶,面对这种情景,他的心里美滋滋的。他与这间破旧不堪的小房、鸡、羊,还有弥漫在阳光中的尘埃融合在一起,他每分每秒都在享受着极乐世界般的幸福。外面天开始变黑了,维洛跑进庄园里的厨房,默默的坐在板凳上,凝视着日光渐渐把自己的阴影从污水桶向右边移动,直到破旧餐桌上仅仅留下一个小小的亮点。这时小老鼠爬到餐桌上寻找面包残渣吃,它根本不在意这里坐着一个人,而这个人正在看着它。小老鼠对于他这个生命体

65、的存在毫不在乎,如此不加掩饰地无视他是一个生命体,使他顿时产生许多感悟。每次维洛这样外出归来,情绪都格外高昂,眼里闪烁着特殊的光芒。他热烈地亲吻妻子,和孩子们玩耍嬉戏。而当夜幕降临时,他坐在办公桌前,开始设计用于遥远未来的另类家具。在这些迅速绘制出的桌、椅、柜橱的草图中,可以捕捉到某种非同寻常的、完全新颖的、宏伟壮观的风格,维洛会立刻把这些图纸藏到办公桌的最里面,仿佛担心被不吉祥的毒眼看见似的。 检验读懂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主人公在废弃庄园的厨房里,与小老鼠相处,感受小老鼠对于他这个生命体的存在的毫不在乎,返璞归真。()答案2“不得不掩饰这见不得人的秘密”,是因为他意识到自己已成了一个症状十

66、分严重的白痴,害怕别人知道后会厌弃他,远离他。()答案解析一是他不是真正的白痴,二是他怕自己的“白痴行为”招来别人异样的眼光,视其为异类,所以只能偷偷地享受“白痴的生活”。3小说以离奇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一类人,一方面为生存生活而迎合世俗,在生活中追求金钱、名利、地位等;一方面又极力追求着自我内心的快乐与自由。()答案 解答题目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紧紧围绕“白痴”展开情节,先点病症,后叙原因。再写“白痴的生活”的种种表现及其意义,脉络清晰,结构严谨。B小说主人公维洛工作成就辉煌,家庭幸福美满,精神上却又高度焦虑、极度自卑、神经质并且极力掩

67、饰自己这一症候。C作者以动人的细节描写、拟人手法,生动描绘了维洛与鸡、羊相处时的那种自然和谐、物我相融的状态,表现维洛在自然生物面前内心无比的惬意与幸福。D小说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为我们呈现了当今社会中某些人的矛盾复杂的内心,他们既要适应世俗生活,同时又渴望坚持自己的理想追求。答案B解析B项,“精神上却又高度焦虑、极度自卑、神经质”不准确,主人公并不是精神上焦虑、自卑和神经质,而是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生活的自由和纯真,其“白痴”的行为只是他渴求回归自然本真的体现。2小说题为“白痴的生活”,而第五段写的却是主人公维洛“真实、体面且非常正常的现实生活”,作者这样安排有何好处?(6分)答:_答案就情

68、节角度来说,一方面补充情节,补充介绍了维洛生活中的工作及家庭情况,另一方面为下文他追求“白痴”般的生活,追求质朴而纯真的快乐作铺垫。就人物塑造来说,丰富了主人公的人物形象。通过对维洛工作上的卓越及家庭的幸福状态的叙写,让我们看到了维洛在现实生活中的另一面。就主题角度而言,凸显了小说主旨。在富足体面的现实生活中维洛却根本体会不到快乐,反映了当今社会某些人的矛盾复杂的内心,表现了作者对此的忧虑及反思,突出了对质朴纯真的生活追求这一主题。就艺术表现手法来说,“白痴生活”与“现实生活”形成对比,突出了维洛内心矛盾复杂的心理状态及对自由本真生活的追求。(答出三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情节结构的作用的能力

69、。可从情节、人物、主题和艺术效果的角度进行解题。从情节自身发展方面考虑,一方面为我们补充介绍了维洛的现实生活中的工作和家庭情况,另一方面为下文描写维洛追求的“白痴”般的生活其实是生活中原本质朴而纯真的快乐作了铺垫。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考虑,具有补充、丰富的作用,这一段具体介绍了维洛现实生活中的工作和家庭情况,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从主题方面考虑,介绍维洛的现实生活,却又指出维洛在现实生活中感受不到原本质朴而纯真的快乐,这其实也是小说的主旨,突出了维洛内心的复杂矛盾,表现了作者对此的忧虑和反思。从艺术效果方面考虑,这一情节的上下文都有“白痴的生活”的介绍,与“现实生活”的情节形成了对比,突出

70、了人物复杂矛盾的心理和对自由本真生活的追求。3小说主人公是否真的是一个白痴?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答:_答案不是。理由:生活中他是一个正常人,心智正常,有学历,是专家,有体面的工作,有家庭孩子。他能把自己当作白痴恰说明他不是白痴,他只偶尔以“白痴的行为”去感受自由纯真的生活。他的“白痴行为”是一种在现实生活的极度压抑之下的发泄和放松,是一种在世俗生活的名利、地位等牵累下的主动寻求解脱的方式,更是渴求回归自然本真(或追求自由质朴纯真)的一种表现。这种行为对他的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效地解除了他的压抑烦躁,激发了他的生活热情和创作灵感。(答出三点理由即可)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人物形象的能力

71、。首先需要概括人物的身份、经历,从小说中的第五段可以看出,现实生活中的维洛是一个正常人,受过两种高等教育,是专家,工作非常体面,有妻子孩子,家庭幸福。从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心理等角度来分析,可知维洛的“白痴”行为是偶尔的,是他感受自由纯真生活的一种表现。从维洛“白痴的生活”中的心理感受来看,这种行为是他对现实生活中压抑的发泄和放松,是世俗生活的名利、地位等负担下的解脱方式,也是追求自由纯真质朴生活的表现。维洛从“白痴的生活”回归到现实生活中之后,变得更加积极,对生活更加热情,更加具有创作灵感,说明这种行为对他的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由此可见,小说的主人公并不是一个真的“白痴”。 读写结合回归田园,远离喧嚣主人公维洛在一处被废弃的庄园里找到了快乐。久居都市,他厌倦了经久的喧嚣与浮躁,渴望醉心怡人的乡村田园。他愿意返璞归真,远离城市的喧嚣,远离污染和水泥森林。正如梭罗,甘愿放弃优越而富足的城市生活,追求一种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在瓦尔登湖搭建小木屋、种植作物,自给自足地生活,让澄静湖水滤净自己思想的杂质,使生命变得更为深邃、纯净和美好,体验一种安宁、平静、与自然共生的感觉。君不见,那“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的喜悦,那“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的潇洒,那“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知足,以及“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的写意,请问,这些何尝不是陶渊明脱离尘世、回归自然的最好写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