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1讲自然条件对城市及交通线路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细化课标素养要求1结合实例分析地形、气候、河流、资源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2结合实例分析地形对交通线和商业布局的影响3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表现、特点、原因以及应对策略。1综合思维:结合具体案例,分析聚落选址的影响因素、城市内部结构的成因和河流对城市发展的影响。2区域认知:结合区域图,分析交通线走向的影响因素、商业网点差异的表现及原因。3人地协调观: 结合环境变迁,探究气候变化的影响,形成正确的人地观。一、自然条件对城市的影响1地形对城市有什么影响?(1)平原(2)山区:多形成于河谷两岸较平坦的区域,地
2、形条件制约城市的进一步发展。(3)高原:热带地区的城市多分布于此。2气候对城市有什么影响?(1)影响城市的区位:主要受气温和降水两方面的作用,城市主要选址于中低纬度地带,尤其是气候条件更为优越的沿海地区。(2)影响城市的内部结构和布局。3水对城市有什么影响?(1)意义(2) 4矿产对城市有什么影响?矿产资源的分布、蕴藏量和开采水平影响很多矿业城市的形成、发展规模及发展前景。二、地形对交通线的影响1地形是怎样影响线路走向的?不同地形单元的地表起伏状况影响线路的弯曲程度和相应的总长度。2地形是怎样影响线网密度和分布格局的?线路多选建在自然条件较为有利或便于修建的地形单元和地形部位上。3地形是怎样影
3、响交通运输方式的?地区交通运输方式靠近河流和海洋的地区水上运输陆地上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三、全球气候变化及影响1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是什么?冷暖干湿相互交替。2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特点是什么?(1)地质时期(2)历史时期(3)近代3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1)对古代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影响古代文明和经济的兴衰。影响生态环境:气候变迁引起动植物分布带的迁移。(2)对近代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活动领域影响农业有利气候变暖使北半球温度带北移,利于作物生长不利热带半干旱区,作物产量下降;中纬度“谷物带”,粮食生产潜力降低;植物病虫害爆发,农业受害范围扩大工业能源利用减少高纬度地区供
4、暖的能源消耗;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技术发展节水节能技术、耐高温耐干旱的培育等技术获得广阔的市场人类健康夏天持续高温,使人的死亡数量相对增加;增加疾病的发病率,扩大疾病传播范围海平面和海岸带海平面上升,给沿海地区产生极大影响生态系统使原生态系统内的物种遭受重大损失;某些渔场消失,某些渔场扩大;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土地荒漠化加剧特别提醒 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状况而言的,并非表明地球上每一地区气温都在上升。1下图中有A、B、C、D四座城市,试从地形、气候和河流等方面分析其发展前景。(1)从地形考虑,城市 的发展具有一定优势,因为它们位于 地区。(2)从气候考虑,城市 的发展较为有利,因为
5、它们位于 ,其中 城市发展更为有利。(3)从河流因素考虑, 城市沿河而建,其中 城市位于干支流的交汇处, 城市位于河口。(4)综上所述, 城市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答案(1)B、D平原(2)B、C、D水热条件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D(3)A、C、DCD(4)D2某地区准备修建村镇公路,该地中学地理小组通过考察该地村镇分布及地形情况,给出了下图所示的几种规划方案。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中计划修建B村到A村的公路,与两个线路方案中, 方案较合理,理由是 。(2)实际公路修建中,B村到D市的公路没按地理小组的方案走直线,而是绕道C村,其原因是 。(3)图中D城市的兴起原因是 。(4)在E地发现了煤田
6、,准备在F城建钢铁厂,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 。答案(1)受地形影响,线路沿等高线修建,坡度小,造价低,难度小(2)考虑经济因素,尽量多经过居民点,既方便居民出行又能提高经济效益(3)河口位置,交通便利(4)修建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8602002年全球平均气温距平变化(1)气温变化特点是大致呈 趋势。(2)造成气温变化的原因中,除自然原因外,人为原因是 ; 。(3)面对全球变暖我们应采取的对策是 。答案(1)上升(2)破坏植被大量排放温室气体(3)大力植树造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加强国际合作自然条件对城市的影响(2020全国卷)地名常和所在地特定时期的地理环境有关。下图所示
7、区域有1 700多个行政村,其中85%以上村名与自然要素或地理方位等有关。该区域处于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据此完成(1)(2)题。(1)与图示区域中地名“河”“梁”“柳”相关的自然要素依次是()A水文、地貌、植被B地貌、水文、植被C植被、地貌、水文 D水文、植被、地貌(2)图示甲、乙两地区地名中“河”“沟”“湾”等出现的比例很高,表明乙地区()A风俗习惯改变 B土地利用结构稳定C人口迁徙频繁 D自然环境变化较大思维流程第一步:提取信息地名常和所在地特定时期的地理环境有关。该区域处于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该区域聚落较多,其中85%以上村名与自然要素或地理方位等有关。图中显示了
8、该区域的地理位置以及河流分布的水系特征。第二步:调用知识人类总是逐水而居,河流地貌对聚落的选址影响巨大,河流沿岸的堆积地貌常是聚落选址的理想位置。第三步:综合判断第(1)题,材料中明确指出地名常和所在地特定时期的地理环境有关,该区域处于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图中有河流,提供水源,河流两侧应该村落密集,所以地名“河”是水文;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是典型的黄土地貌,所以与“梁”地名相关的是地貌;“柳”是植被。第(2)题,地名中“河”“沟”“湾”等出现的比例很高都与水有关,说明乙地区命名时的地理环境应该和甲地相似河流较多,地表水丰富。而图中乙地河流稀少,该地又是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
9、带,可以得出乙地的气候趋于干旱,河湖干涸,地表水减少,风沙活动变强,自然地理环境变化较大。尝试解答(1)A(2)D1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地形是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其对聚落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都具有深刻影响。2地形对聚落形态的影响类型集中式带状组团图示影响因素河流少、地形开阔,聚落以某功能区为中心向四周发展高原的河谷(地势低、气温较高);山区地形限制;河网密度大的平原受地形或河流阻隔,聚落由几片组成,各片就近组织生产和生活,各片之间有一定距离举例我国北方我国南方重庆、西安方法技巧图示法理解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及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一般而言,河流上游多位于高原、山地,以侵蚀为主,中游搬
10、运,下游堆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受此影响,聚落分布也不同(如图所示)。考向一结合聚落选址,考查地表形态的影响青木川镇发轫于明中叶,成型于清中后期,鼎盛于民国年间,距今已有600余年,古木建筑保存完好,为国家4A级景区。回龙场是青木川老街的传统称谓,民国时期曾是繁荣的商业、文化交流场所。图1示意青木川镇位置,图2是回龙场老街景观图。据此完成12题。图1图21发轫期,青木川古镇先民的选址主要考虑()A河宽水深,便于航运 B冲积平原,地形平坦C依山傍水,风景优美 D位置优越,便于陆运2当前,回龙场古建筑群的日常维护主要防范()A洪涝B地震 C滑
11、坡D火灾1B2D第1题,由材料“青木川镇发轫于明中叶”可知,明朝为农业社会,选址主要考虑地形,地形平坦便于农耕,故B项正确。第2题,由材料可知,青木川镇为古木建筑,国家的4A级景区,从图中看建筑较为稠密,所以日常维护应主要防范火灾,故D项正确;日常维护对防范地震、洪涝和滑坡的作用很小,故A、B、C项错误。考向二结合统计分析,考查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澜沧江湄公河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唐古拉山脉,向南流至云南省南腊河口出境,在越南胡志明市以南注入太平洋。读该流域人口密度、人口总量与高程分布图及澜沧江流域居民点分布比例与坡向关系图,完成35题。3图示信息显示()A人口密度随高度变化并不明显B0400
12、m人口分布随高程增大迅速增加C5 000 m以上可能有大片无人区D流域人口分布的态势是南疏北密4与人口密度分布关系最密切的是()A太阳辐射能 B土地利用方式C水能资源 D年降水量5由澜沧江流域居民点分布与坡向的关系可知()A与村级相比,乡镇居民点选址更趋向采光好的方向B坡向对居民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降水时间上C居民点在坡向的选择上与山体走向无关D乡镇级居民点分布比例最少的是正北方向3C4B5A第3题,由图可知,该河流流域人口密度随高度变化明显,故A项错误;0400 m人口分布随高程增大迅速减少,故B项错误;5 000 m以上的河流源头地区人口数量接近0,所以可能有大片无人区分布,故C项正确;从图
13、中无法得出流域内人口南北分布的态势,故D项错误。第4题,人口分布密集地区,土地生产力水平一般比较高,所以与人口密度分布关系最密切的是土地利用方式。第5题,读图可知,在东南、正南、西南三个向阳方位,乡镇级居民点更多,乡镇级居民点对坡向的选择较村级居民点更趋向采光好的方向,故A项正确,B项错误;坡向对居民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采光时间上,较长时间的采光不仅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也有利于居民家庭能源的节省,因此澜沧江流域居民点分布在坡向的选择上会明显受到流域内山体走向的影响,故C项错误;乡镇级居民点分布比例最少的是西北方向,故D项错误。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2018海南高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下
14、图示意我国某地区主要交通线和城镇的分布。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概括甲、乙两地间主要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并简析原因。思维流程第一步:提取信息图中的等高线分布显示出南部为山地,交通线北部自东向西有河流流经,交通线路基本上与河流平行延伸。第二步:调用知识山区交通线主要沿谷地延伸,多选址于地势较为平坦之地。第三步:综合判断结合图例可判断交通线南部为山地,北部为河流,因此图中主要交通线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分布,地处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地形对交通选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工程量的大小以及水文、地质灾害等。尝试解答分布特点:(主要交通线)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分布。原因:南部为山地,北部为
15、河流。沿山麓等高线修建交通线,工程量较小;(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既避洪水,又少地质灾害威胁。1地形对交通线网密度的影响2山区交通线的选择原则与原因运输方式线路走向交通建设的一般原则首选公路运输,其次是铁路运输线路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线路一般呈“之”字状(线路尽量与等高线平行);避开陡坡和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地段;在适宜的过河点跨过河流;尽量选择两点间最近距离,经过各级居民点;避免占用耕地,避开农田水利设施原因山地修建交通运输干线的成本高、难度大;建造公路的成本、技术难度较铁路小选线一般应按地形走势来确定路线的走向。原因:尽量节约建设成本;降低技术难度;工
16、程施工要安全;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运营安全性(如果选取最直、最短的线路,就必须开拓较多的山坡,填平沟谷,建造较多的桥梁或隧道)实例西藏先有新藏、 青藏、滇藏等公路,后有青藏铁路同蒲铁路沿汾河谷地伸展;陇海铁路的西段沿渭河谷地伸展;襄渝铁路沿汉水谷地伸展;成昆铁路沿地形走势曲折伸展考向一结合示意图,分析地形对交通规划的影响(2020福建莆田模拟)下图为甲、乙两地附近等高线(单位:米)简图,计划在甲、乙间修建一条公路。读图,回答12题。1在图中最初选定的四条线路中,既要架桥又要修隧道的是()ABCD2施工前图示河段进行了裁弯取直,最终的合理线路方案应为()AB CD1C2B第1题,根据图示等高线,线
17、路穿过山区,要修隧道,线路经过河流要架桥。在图中最初选定的四条线路中,既要架桥又要修隧道的是,C对;只需要架桥,只需要修隧道,A、B、D错。第2题,施工前图示河段进行了裁弯取直,即将河道沿100米等高线延伸方向,在最窄处开通新河道,最终的合理线路方案应为,线路短,沿线地势平坦,不需要架桥、修隧道,B对;需要架桥,需要修隧道,A、C、D错。考向二结合区域分布图,评价地形对交通建设的影响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近年来,中非合作稳步前行。如图是非洲某国局部区域示意图,该国是高度依赖原油出口的发展中国家。洛比托大型炼油厂和图中所示铁路是我国与该国合作的典范。(1)指出图示铁路通车对洛比托港口货物
18、运输可能带来的有利变化。(2)图中甲、乙两路段列车设计速度分别为90 km/h、40km/h。请从地形角度分析甲、乙两路段列车设计速度差异的原因。解析第(1)题,铁路通车使洛比托港口货物运输的距离更长、范围更大,导致洛比托港口货物种类和数量增大。第(2)题,甲路段比乙路段列车设计速度快,原因是甲路段位于沿海地区,地势低平,线路较平直,而乙路段地处沿海地区到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形高差大(地势起伏大),地形破碎;线路弯道多。答案(1)货物集散范围扩大,货物种类增加,货物吞吐量(运输量)增大。(2)甲路段位于沿海地区,地势低平;线路较平直,列车设计速度快。乙路段地处沿海地区到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形高差大
19、(地势起伏大),地形破碎;线路弯道多,列车设计速度慢。全球气候变化及影响(2019全国卷)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据此完成(1)(3)题。(1)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A气温升高B气温降低C降水增多 D降水减少(2)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 ()A洪水暴涨 B退耕还湿C地面沉降 D冻土融化(3)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A林地B湿地 C草地D寒漠思维流程第一步:提取信息西伯利亚地区属于高纬地区,其气候变化导致了土地覆被变化。平
20、地上的耕地减少,洼地上的草地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面积减少。第二步:调用知识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还会影响生态系统以及整个水循环过程等。第三步:综合判断第(1)题,由信息可知,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是气候变化导致的;结合信息可知土地覆被变化的表现之一是越年积雪面积减少,说明大量越年积雪已经融化,因此其气候变化主要是气温升高。第(2)题,由信息可知,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导致了湿地面积增加,结合上题分析可知,气温升高导致冰雪融化和表层冻土融化,洼地上积水成为湿地。第(3)题,由信息可知,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地处内陆,降水少,随气温升高,蒸发加剧,土壤水分条件变差,因此平地上
21、的耕地转化为对水分需求相对较少的草地。尝试解答(1)A(2)D(3)C1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气温升高是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具体分析如下:2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1)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2)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3)对生态系统的影响(4)对农业的影响(5)对工业生产活动的影响(6)对人类健康的影响3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考向一结合统计研究,考查区域气候变化特点(2020珠海市实验中学模拟)累计距平值是指要素值与多年平均值的偏差的累加,读19602015年青海三江源地区降水量累积距平值图,回答12题。1有关三江源地区降水描述正确的是()A20世纪6
22、0年代中后期以前降水量波动剧烈B60 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末期降水量波动上升C80年代中期前年降水波动下降D90年代初期到21世纪初期则明显减少随后又显著增加2推测近些年三江源地区降水量增加的根本原因是()A火山喷发 B全球变暖C太阳活动 D厄尔尼诺1D2B第1题,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以前降水量波动较小,A错误;60 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末期降水量累积距平值小于0 ,降水量波动下降,B错误;80年代中期前年降水波动上升,C错误;90年代初期到21世纪初期降水量累积距平值先小于0且距平值大幅度下降、后距平值先小于0且距平值大幅度上升至接近0,先明显减少随后又显著增加,D正确。第2题,近些年受全
23、球变暖的影响,气温上升,冰川融化,蒸发加剧,大气中水汽增加,陆地内循环活跃,降水增加,推测近些年三江源地区降水量增加的根本原因是全球变暖,B正确;火山喷发、太阳活动、厄尔尼诺对三江源地区降水量增加影响不大,A、C、D错误。考向二结合大气研究,考查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及影响(2020安徽省六安市一中模拟)在全球范围内,云层分布面积、纬度或高度的变化将影响全球的温度。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低空云能遮挡入射阳光(强于云层的温室效应);高空云能大量困住云层下的热量(强于云层的削弱作用)。研究发现,自19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云层多少没有明显变化,但高空云升高(云层厚度和成分无明显变化)、中纬
24、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的趋势明显。据此完成35题。3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表明()A极地东风减弱 B中纬西风减弱C低纬信风减弱 D副热带高压减弱4高空云升高较明显的季节及其气候效应是()A夏季、变冷 B冬季、变冷C夏季、变暖 D冬季、变暖5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将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是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A中纬度增多,高纬度也增多B中纬度减少,但高纬度增多C中纬度增多量大于高纬度减少量D中纬度增多量少于高纬度减少量3A4C5C第3题,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暖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由于全球变暖,使得两极地区与中纬度地区热量交换活动减弱,相应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变弱,极地东风风力减弱,从而
25、导致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第4题,由材料可知,高空云能大量困住云层下的热量(强于云层的削弱作用),使得大气保温作用更加明显。夏季由于太阳辐射量大,高空云大量困住云层下的热量,使得空气温度上升,空气对流活动更加强烈,高空云升高较明显。第5题,由材料可知,低空云能遮挡入射阳光(强于云层的温室效应),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使得高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减少;中纬度地区由于低空云数量减少,对太阳辐射量的削弱作用减弱,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增加;同时中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大于高纬度地区,因此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中纬度增多量大于高纬度减少量。地形的影响地理要素主要影响气候迎风坡降水多,多地形雨,背风坡降水少;随着
26、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降水也发生变化,形成高山、高原气候;对冬季风的阻挡,使部分区域比同纬度气温高,如四川盆地;对热力环流的影响,如山谷风的形成;影响气候类型的分布及走向河流河流流向,从高处流向低处;河流的落差及水流速度;河网密度及河流长度,一般平坦地形河网密度大,山地地形河流短小土壤一般冲积平原、冲积扇、河口三角洲、部分冲积盆地、山间谷地等地区土壤肥沃、水分条件好农业平原、盆地及山间谷地等平坦地形区,适宜发展种植业,便于机械化操作,而山区适宜发展牧业或林业,便于保持水土,含蓄水源工业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应布局在开阔的地形中,封闭的地形污染物不易扩散,加重污染交通海港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受海岸线形
27、态、沿岸水深等条件影响;影响交通运输线的方向,对铁路影响最为明显;影响线网密度和分布格局,平坦地形一般交通网密度大城市地形平坦、地势稍高、面积大的区域是建设城市的理想地形,这有利于建筑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可减少投资河漫滩是位于河床主槽一侧或两侧,在洪水期被淹没,枯水期出露水面的滩地。下图示意我国某地河漫滩分布,该地随着河漫滩的不断淤高,芦苇快速生长。读图,完成(1)(3)题。(1)该段河流的水文特征是()A水流急,流量大B水流缓,流量大C水流缓,有凌汛 D水流急,流量小(2)某地质爱好者在甲地取样,发现河床垂直剖面上有鹅卵石与细沙共存的现象,其原因可能是该河段()A地势起伏大,河流落差大B
28、河道平直,流水侵蚀能力强C洪水流动过程中流速变化大D不同季节的洪水流速变化大(3)近年来,甲处河流堆积物粒径变得小而均匀,原因可能是该区域()A耕地面积扩大 B降水量有所增加C植被覆盖率提高 D大力开发旅游业(1)B(2)C(3)C第(1)题,本题考生若不能正确认识江心洲的形成原因就易错选A项。该河段有新生洲、新济洲、子汇洲、子母洲、梅子洲、八卦洲等一系列江心洲发育,说明河流沉积作用强,水流较缓;根据图中的经纬度位置判断该河段为长江下游河段,河水流量大;有结冰现象且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河流(河段)才会有凌汛现象,而根据纬度位置可知,该河段位于亚热带地区,无结冰现象。选B。第(2)题,解答本
29、题的关键是把握河流流速对其搬运能力的影响。有鹅卵石存在说明河流流速大,有细沙存在说明河流流速小。甲地位于河漫滩上,洪水期被淹没,洪水漫过河漫滩在流动过程中流速不断变化,使粗细颗粒的沉积物交替沉积,形成鹅卵石与细沙共存的现象。选C。第(3)题,本题考生往往因不了解芦苇生长在靠近河床的河漫滩地带而选错。近年来甲处河流堆积物粒径减小,说明洪水时河流流速变慢,搬运能力减弱。该地随着河漫滩的淤高,芦苇快速生长,洪水期将部分颗粒相对较大的物质阻挡在河漫滩边缘地带,而核心区是洪水挟带的更小颗粒的物质,C正确;降水量增加会加强河流的搬运作用,沉积物颗粒变大,B错误;河漫滩易被洪水淹没,不宜扩耕和发展旅游业,A、D错误。选C。地形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对地形影响的综合考查,通常围绕着地形的形成、形态特征、人类活动特征的合理性分析展开,其背景信息通常有三种呈现方式:一是通过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呈现,同时配以区域地理事项的分布特征的文字说明,解题的关键是等高线图的解读,寻求地形特征与其对应地理事项的关系即可。二是通过区域自然及人文地理环境的图表统计资料呈现,解题的关键是由统计资料归纳分布特征,对应区域的地形类型及特征,寻求二者之间的因果关联性。三是通过景观图或示意图呈现,解题的关键是正确描述图中的地形特点及图中人文地物的对应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寻求二者之间的因果关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