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9 ,大小:607KB ,
资源ID:499733      下载积分:9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499733-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1 第3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单元整合提升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1 第3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单元整合提升 WORD版含解析.doc

1、【认读导引】两条线索:列强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中国社会各阶级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探索历程。四大主题:列强侵华战争的结果、影响;中国农民阶级的抗争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一、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影响及认识1阶段特征、影响时期阶段特征影响19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1)侵略方式:以发动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为手段,以商品输出为主要侵略方式(2)国家:英、法为首,俄、美随后(1)政治: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2、(3)思想: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4)外交:国门大开,清王朝被迫对外开放19世纪末20世纪初(1)侵略方式:政治上,由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到实行“以华制华”;经济上,由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2)国家:除英、法、美、俄外,德、日、意、奥加入,尤其是日本曾独霸中国(1)政治:民族危机加深,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2)经济:严重摧残了中国的民族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3)思想:维新思想和民主共和思想对封建思想形成了巨大冲击,新文化运动更是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4)外交: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反动政府成为列强侵华工具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方式从“以华制华”到独霸中国,主要国家是美、日(1)政治:

3、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促成国共合作抗日(2)经济: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2.认识(1)从起因看,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和程度紧密相关,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2)从列强侵华目的看,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不平等条约规定的开埠通商、协定关税、资本输出等,都是这一根本目的的具体体现。(3)从结果看,除了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外,其他均以中国失败告终,这说明了只有全民族联合起来,才能取得反对外来侵略的胜利。(4)从列强侵华的影响看,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造成了中国的贫穷落后,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冲击了中国旧的经济和政治秩序,扩大了中外交流的范畴和规模。11841年12月,美国

4、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亚当斯发表演说指出:“(鸦片)战争的原因是磕头。”认为中英外交礼仪的争执导致了战争。该看法()A夸大了文化观念的影响B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C说明了英国侵略的真正目的D强调了中英冲突的偶然因素A材料认为是外交礼仪导致战争,而实际上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要打开中国市场,故A项正确,B、C两项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二、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探索1农民阶级(1)实践:先后掀起两次大规模的革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2)主张: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扶清灭洋”。(3)特点:具有革命性的一面,农民阶级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同时也具有落后性的一面,其阶级属性决定了革命斗

5、争只能失败。2资产阶级(1)实践:维新变法运动、实业救国、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北伐战争等。(2)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或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3)特点:具有先进性,是民主革命的动力之一,但同时又具有妥协性、软弱性的一面,决定了其改革或革命只能是“屡战屡败”。3无产阶级(1)实践: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2)主张: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做指导,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3)特点:集革命性、先进性于一身,决定其领导革命取得最终的胜利。2有学者认为:“民族革命与政治革命搅和在一起是近现代中国政治体制转型的一个重要特点辛亥革命基本完成了前一个历史

6、任务,但没有完成后一个历史任务。辛亥革命的历史贡献和历史局限性就在这里。”由此可知该学者()A结合近代中国国情评价辛亥革命B认为辛亥革命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C认为辛亥革命无助于政治近代化D否认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局限性A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从这个角度看,辛亥革命完成了其民族革命的任务;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终落入袁世凯手里,因此说政治革命的任务没有完成,由此可见该学者对辛亥革命的评价结合了近代中国的国情,故A项正确;辛亥革命后,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排除B项;从材料看,学者只指出辛亥革命没有完成政治革命的任务,没有指出辛亥革命无助于政治近代化,排除C项;D

7、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三、近代史上中华民族的觉醒民族觉醒的本质内涵是民族认同感和为民族富强而奋斗的精神。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中华民族的生存面临严重威胁,各民族之间空前形成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关系,中华民族精神也在各民族共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达到了升华。1鸦片战争民族意识的萌发鸦片战争的惨败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开始发生改变,人们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反对外来侵略、保家卫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2甲午中日战争民族意识逐渐强化甲午中日战争、列强瓜分狂潮使民族危机空前强化,首先是知识分子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紧接着是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

8、掀起了辛亥革命,民族意识逐渐强化。3五四运动民族意识的升华五四运动是一次全民族参与的反帝爱国运动,工人、农民、资产阶级空前团结,外争主权,内惩国贼,表现出极大的爱国热情,使民族意识进一步升华。4抗日战争民族意识的高涨随着日本侵华的不断加剧,中国的民族意识进一步强化,形成高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民族复兴意识也达到了空前的觉醒。3下面为1908年安徽白话报第四期刊登的反帝宣传画铜官山之险象。画中一个洋人同六个中国人在争夺铜官(安徽一地名,盛产铜矿),洋人抱着铜官的头说“你们可知兵轮利害”,而中国人抓住铜官的脚说“你可知道公理利害”“你可知道民气更利害”等。该宣传画说明()A公理战胜强权成为现实

9、B民众的民族意识增强C中国正遭受列强的瓜分 D革新与守旧斗争激烈B由材料信息“1908年”“一个洋人同六个中国人在争夺铜官”“你可知道民气更利害”可知,这反映的是列强侵占中国矿藏资源的事情,中国民众和列强进行斗争,维护中国的矿藏资源,说明民众的民族意识增强,故B项符合题意;由材料看不出争夺的结果,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国人民对列强侵略的抗争,C项“瓜分”没有体现,故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过程及影响因素1演变(1)合作对抗再合作(2)再合作再对抗2影响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1)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中国共产党

10、代表工农群众的利益。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矛盾斗争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当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合作关系就有可能破裂,走向对抗。(3)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进步的国际政治形势和有利的国际环境就能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插手,又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41937年清明节,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分别派代表共同祭拜黄帝陵,毛泽东、朱德合署发表祭黄帝陵文,祭文中有“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分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等语。这表明()A全面抗战爆发加快国共合作B

1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C国共关系面临着实质性转变D文化认同是抗战胜利的保障C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激化,毛泽东倡导国共双方携起手来共赴国难,强调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这表明国共关系面临着实质性转变,故选C项;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标志着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A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1937年9月,国民党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排除B项;文化认同对抗战的胜利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并非抗战胜利的保障,排除D项。一、20世纪世界形势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领域表现政治列强侵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从列强共同支配中国

12、到日本独霸中国再到美国控制中国中国革命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无产阶级成为中国革命领导阶级,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走苏俄(联)式到走中国式革命道路国际地位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其胜利使中国国际地位有所提高,解放战争的胜利最终使中华民族获得了独立经济民族工业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民族工业经历了较快发展,但后期日本侵华及官僚资本的双重压迫使中国民族工业逐渐萎缩甚至破产思想文化思想解放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广泛传播思想理论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形成并发展51930年5月,中国发生大规模的军阀混战,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乘

13、机提出把在城市组织工人罢工、组织地方起义、组织兵变、扩大红军等作为革命的中心策略、迫切任务。这表明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A犯了右倾投降主义严重错误B从时局出发做出了正确决策C对中国革命的目标认识模糊D摒弃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C依据材料可知,1930年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当时中共中央领导人主张在城市通过发动工人罢工、组织兵变进行斗争,这说明其仍不放弃城市革命的主张,对中国革命的目标认识模糊,故C项正确;A项错误,该决策是激进的“左”倾教条主义思想的体现,不是右倾思想;B项错误,该决策在当时较为激进,是错误的;D项错误,材料说明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并未完全摒弃“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二、俄国十

14、月社会主义革命道路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异同点异同点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点斗争对象资产阶级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心以城市为中心再到农村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再包围城市影响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中国进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相同点方式都以暴力革命为主要形式基础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参加的人民大革命指导思想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并与本国国情结合结果都使被压迫人民获得了解放,做了国家的主人6中国的道路自信源于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成功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

15、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历经艰难探索出了革命新道路,但是在一段时间里并没有被党中央认可和重视,反而遭到中央的点名批评。1930年6月9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主张城市中心论的李立三就点名批评了毛泽东。他说:“在全国军事会议中发现了妨碍红军发展的两种障碍:一是苏维埃区域的保守观念,一是红军狭隘的游击战略。最明显的是四军毛泽东同志,他有整个的路线,他的路线完全与中央不同。”刘宝东从城市到乡村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及意义材料二毛泽东发现农民们可以动员起来,甚至能够夺取城市,但是不能够同国民军打仗。因此,毛找到了信心,认为中国共产党是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的,只要在一个地区内有人力和粮食支持战斗,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

16、。1931年以毛为主席的“江西苏维埃共和国”就成了这一努力的榜样。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根据材料一,指出国民革命失败后,关于中国革命的道路党内出现了怎样的不同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支撑各自观点的主要依据。(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为实现“生存和发展”的实践举措,简评其对中国近代革命的深远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简析中国革命道路成功的深层次原因。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历经艰难探索出了革命的道路”“主张城市中心论的李立三”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实际是要求回答“工农武装割据”的具体内容;第二小问,可结合

17、所学知识,从促进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方面展开分析。第(3)问,可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中国共产党的道路创新等方面分析作答。答案(1)观点: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李,城市中心论。依据:毛,汲取南昌起义等失败教训;国情决定的(城市中敌人力量过于强大,农村敌人力量相对薄弱);井冈山等农村革命根据地成功实践。李,苏联城市暴动的成功经验;共产国际的指示;马列主义的经典论述。(2)举措:开展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影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3)原因: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实现了道路创新。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