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6 ,大小:571.50KB ,
资源ID:499521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499521-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3单元 课题1 隋唐、宋元时期社会治理模式的构建——政治制度的创新与调整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3单元 课题1 隋唐、宋元时期社会治理模式的构建——政治制度的创新与调整 WORD版含解析.doc

1、第三单元中华文明的繁荣与成熟隋唐、宋元时期(公元5811368年)课题1隋唐、宋元时期社会治理模式的构建政治制度的创新与调整一、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创新(一)隋唐的三省六部制1内容(1)三省:指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2)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2影响(1)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2)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3局限流程式分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君主专权问题及对权力进行有效监督。知识延伸 唐朝时期中央行政制度的变迁唐前期:沿用三省六部制,在三省制下,尚书省成为最高行政机构。三省长

2、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三省议政场所叫政事堂。唐太宗时期:常以品职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唐玄宗后:中书门下体制逐渐取代三省体制,成为新的中枢体制。中书门下体制建立后,使职差遣体制逐渐定型,形成了不同于三省六部制的使职差遣体制。(二)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削弱1背景唐中期在地方设置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为割据势力。2问题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教材拓展 唐代的藩镇割据 唐玄宗在位时期,为了防止周边各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度使,赋予其军事、财政及监察辖内州县的权力,这造成一些军镇(藩镇)将领拥兵自重,

3、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史称“藩镇割据”。这种局面一直持续了一百多年,直至唐朝灭亡。藩镇割据导致中央政府实际管辖地区缩小;藩镇之内,赋役繁重,更是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三)选官制度科举制度1形成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2完善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3作用(1)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2)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3)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4)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公正。科举制下世家子弟仍具有入仕优势科举制改变了自秦汉以来以举荐为主的官吏选拔制度,将官吏的选拔和任

4、用权收归中央,剥夺了士族地主的政治特权,削弱了地方豪强的势力。科举制虽向社会各阶层开放,但由于当时门阀世族仍具有较大影响力,因此世家子弟仍具有入仕优势。二、宋元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一)君主专制的加强1宋代(1)宋代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2)中央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2元代(1)设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2)元末,宰相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继承。知识延伸 宋代的官职差遣体制 宋代,官僚制度中有“官”“职”“差遣”的区分。所谓“官”,实际是一种等级待遇,是作为叙级、分等、定薪的依据。所谓“职”,

5、不是职务,而是加官,是一种虚衔。上述两种官僚,“有官无权”“有职无权”,真正负实际责任的是“差遣”。所谓“差遣”,也称职事官(事务次官),是官僚担任的实际职务。例如,名义上宰相是中书令、门下侍中,但那仅仅是“官”,掌握相权的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这些“差遣”。如此,这种体制加强了皇权,但也导致“冗官”现象,“冗费”增多,且效率低下。(二)中央集权的发展1宋代(1)措施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2)影响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

6、了中央集权。消极:形成“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2元朝:行省制度(1)目的:对幅员空前辽阔的多民族国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统治。(2)内容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地方设行中书省,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管理。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重大民政事务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须呈报枢密院。(3)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唐代中书省、宋代中书省、元代的中书省与行中书省唐代的中书省掌管政令的草拟,其职能是参与决策;宋代的中书省掌握行政大权,具有参

7、与决策和执行的职责;元代的中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而元代的行中书省则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简称行省或省。1藩镇割据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陆续在内地增设藩镇。藩镇管辖地区,大者十余州,小者三四州,有些藩镇独立性很强,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这种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续了100多年,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2科举制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3北宋崇文抑武为抑制武将势力膨胀,北宋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1唐宋社会

8、变革论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发表概括的唐宋时代观一文,首创“唐宋变革说”,提出唐和宋在文化的性质上有显著差异,唐代是中世纪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欧美史学界也多主张唐宋之际中国历史从中古转向了近世,认为在宋代政治、社会、生活诸领域中发生了质的变化。据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命题思考传统观点认为宋代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时代,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发生在明清时期。而材料观点认为唐宋之际发生巨大变革,认为宋朝时期是中国近世的开端。2古代中国人才选拔的重要手段科举制为选拔有真才实学的儒生,隋朝政府引进考试制度,检验候选者的文字能力和儒学知识。唐朝发展了这种科举考试制度,并采取其他措施促进儒学教

9、育这一新制为天资聪颖却非士族豪门出身的人提供了机会。由于世家子弟考试成绩越来越出色,因此新的取士制度并未终止他们在政府中的影响,但也迫使他们更加专注于儒学,以适应政府的需要。自唐朝以来,上层阶级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伏案攻读,骑射剑术一类武功在士族生活中显得越来越无足轻重。美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命题思考从科举考试的历史背景、考试程序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设问。3宋代的文官政治宋代文官政治体制的确立是唐、五代以来社会结构变化和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同时也与宋代的科举制度、崇文抑武国策等因素密切相关。宋代处于中国古代社会承上启下的转型时期,从唐代开始的社会经济结构和阶层结构的变化,在宋代得以最终完成。在经

10、济结构上,传统的封建土地国有制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迅速发展,土地转移和流通的频率加快,租佃契约关系得以确立。这种变化诱发社会结构随之发生变化,传统的门阀士族势力退出历史舞台,庶族地主取而代之,平民社会的因素开始显现,社会流动性空前加强,为宋代士大夫阶层登上政治舞台准备了条件。摘编自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命题思考宋代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分析宋代的文官政治,要将政治、经济、文化结合起来,从唐代开始的社会经济结构和阶层结构的变化,在宋代得以最终完成,也使社会流动性空前加强。这些具有开创意义的历史事件,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是高考命题的重点。探究1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国古代中

11、枢机构的演变史料(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年又用中书。(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钱穆国史大纲根据史料,概括汉朝、 魏晋南北朝、唐朝三个时期中枢机构的演变。(1)史料中三个限制:“中枢机构的演变”,三个限定时期,即汉朝、魏晋南北朝、唐朝时期。汉武帝重用身边亲信侍从设立内朝,削弱相权。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

12、三省体制。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2)史料中的关键信息:“汉武帝重用内朝尚书”反映出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魏晋南北朝官制变动反映这一时期出现了三省,唐代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相权分割,加强了皇权。提示演变: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三省,唐代时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唐代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中央官制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模式(1)相权三分,互相牵制,加强皇权。中书省拟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三省之间互相制衡,从而分散了宰相的权力,加强了皇权。(2)职权分明,分工合作,行政效率高。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

13、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三省之间既能互相牵制,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3)节制皇权,减少施政失误。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皇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4)三省六部制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皇权;建立制约机制,有利于减少统治者的决策失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走向成熟。探究2宋元时期地方行政体制的变革史料一诸府置知府事一人,州、军、监亦如之。掌总理郡政其赋役、钱谷、狱讼之事,兵民之政皆总焉。通判建隆四年(963年),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职掌倅贰郡政,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宋史史料二行

14、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明宋濂元史百官志(1)根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元在管理地方和加强中央集权措施方面有何不同的特点。(2)根据上述史料,指出中国古代地方管理体制的演变呈现什么趋势。谈谈你的认识。(1)史料一说明宋代派文臣做知州,管理地方行政,但受通判监督,二者相互牵制,重要公文必须知州与通判联署才有效。(2)史料二说明元朝在地方上设立行中书省,行中书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负责地方政治、经济、军事等,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提示(1)宋

15、代采用分化事权、相互监督的方式,加强监察来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元代创新地方行政制度,适当划分行政区域,设置行中书省,行省属于中央的派出机构,绝对服从中央。(2)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认识:有利于国家统一,但地方失去独立性,绝对服从中央,不利于地方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演变的规律性认识(1)加强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王朝建立初期,一般都要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对地方机构进行改革;王朝的后期,随着政治的腐败,对地方的控制也随之减弱。(2)分权是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基本方法。比如宋代设置通判监督知州,设置转运使削弱地方财政权。以唯物史观看待“体制内

16、的民主”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三省六部制”,简单地说,就是朝廷下面设立三个省,分别是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这套制度在唐朝的政治运作中最大的特色归结为一句话:追求体制内最大限度的民主,让决策、审议和行政权各自独立,政令与施政相分离,使得权力分配均衡合理且在有效监督下运行,做到理性决策,而且切实可行。以德治国的国家中枢权力机构最重要的是决策民主,在决策层面不是由哪一个部门单独负责,而是由三个省共同进行,三省长官共同组成朝廷决策班子。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韩昇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关于隋唐三省六部制观点的新颖之处。【提示】史学主流观点认为三省六部制是皇权集中的产物,

17、是皇权加强的表现。而材料中观点认为三省六部制体现了“体制内的民主”。三省六部制与“体制内的民主”实现权力有效监督把朝廷的权力分成三个部分,分别由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来承担,按照决策、审议、执行的行政程序前后相继,并循环往复。通过合理分散权力来使决策更民主,并对权力运作形成监督和制约实现权力分配均衡三省六部制强调集体施政,其行政体制设计注重权力之间的相互或单向制约,从制度上避免政策失误和朝令夕改,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决策与行政分离三省六部制下,决策与行政分离完成并成熟,中书省和门下省成为独立于皇权之外的决策、发令系统,而尚书省的决策权转移到中书省和门下省,行政权保留下来,尚书省向职能化方向发展部门协

18、同机制三省六部制具有部际协同机制,宰相集体办公的政事堂会议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关,一切军国大政都在这里讨论商定,集思广益,最后由皇帝裁决施行平衡皇权任何政令未经中书、门下而发出者,均属违制,一切皇帝诏令必经中书、门下两省,这对皇权有一定的平衡作用还原历史情境教材主干知识常考常新练点1:宋代科举制度的完善(2020全国卷)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尝试解答_C根据材料可知,宋太祖时期,由

19、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同乡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使殿试成为常制,由此可得出宋代科举考试程序中增加了殿试,这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世家大族特权及人才选拔标准的内容,故A、D两项错误;由材料可知,由于增加了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省试考试权威反而下降,故B项错误。练点2:北宋募兵制的影响(2019全国卷)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尝试解答_A北宋实行募兵制,待遇优厚而且兵员众多,这会耗费国家大量财力,加重政府财政负担,故A项

20、正确。练点3:唐代三省六部制的演变(2018全国卷)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尝试解答_C材料反映了武则天时期,中书、门下两省名称发生变化,宰相数量增加、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实质是分割宰相权力,强化皇权,这有利于加强君主对朝政的控制,故C项正确。练点4:宋代科举制度的发展(2018全国卷)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北宋(7

21、1)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尝试解答_B由表中信息可知,宋代宰相祖辈、父辈任中低级官员和无官职记录者占大多数,这说明两宋时期社会不同阶层的流动性较强,故B项正确;隋唐以后,世家大族的影响力逐渐减弱,可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宰相权力变化情况,可排除C项;祖辈、父辈无官职记录的宰相正是通过科举制度才成功走向仕途,可排除D项。题号命题特点练点1依托教材宋代完善科举制,殿试成常制呼应热点人才选拔体现社会公平、公正,惩戒徇私舞弊练点2知识

22、延伸以北宋募兵制下兵员人数多,兵员待遇较为优厚为切入点,分析这一制度的影响练点3转换思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下,政府的政策和措施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加强皇权,维护统治练点4强化比较通过表格中数据的分析,联系宋代科举制的发展进行解读呼应热点从公正、公平的角度看待历史上科举制对社会阶层流动的作用挖掘历史题源学科考核目标活学活用练点5:“安史之乱”后唐朝藩镇的基本情况(2018全国卷)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河朔型7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

23、17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尝试解答_D从表中后三种藩镇类型来看,大多数藩镇官员由朝廷任命,且不同程度上供赋税,藩镇的功能多为防骄藩、守边疆、防盗贼,这些都有利于唐朝统治的延续,故D项正确。练点6:唐朝历史事件的历史叙述(2017全国卷)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旧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旧唐书太宗本纪“秦王世民为西

24、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新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新唐书太宗本纪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尝试解答_C两部史书都记载了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及其结果。旧唐书提及“我师败绩”“不利而旋”,新唐书谈到“败绩”“诸将为举所败”,二者在此问题上可相互印证。因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故C项正确。题号命题特点练点5视角独特不是考查藩镇割据对中央集权的威胁,而是考查其对维系唐朝统治的客观作用练点6学术研究判断不同史籍关于唐

25、武德元年对同一事件历史叙述的真实性角度创新考查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认识历史事件以及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的能力考向1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1(2020长郡十五校高三联考)唐朝初年,以三省长官分掌相权,六部尚书负责具体执行,唐玄宗后,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专职宰相,在其下设立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作为宰相的秘书机构,完全听命于宰相。这一变革的目的是()A制衡日益膨胀的藩镇势力B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C削弱门阀贵族的政治影响力D提高中枢机构行政效率D专职宰相和秘书机构都确保了宰相权力更为集中,可以提高行政效率,故选D项;宰相属于中枢机构,与地方势力无关,排除A项;中书门下设置类似六部的秘书机构,

26、与效率相关,与减少决策失误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如何选拔中枢机构成员,不能体现削弱门阀贵族的影响力,排除C项。2(2020乐山高三调研)下表是关于唐代士人科举报考资格的规定。这些规定的变化反映出()初唐时期学有所成的士人,自己可向所在州县报考,经县、州选拔参加科举考试唐朝中期需经过“户部籍阅、结款通保”等诸多审查环节和流程,部分科目报考资格的要求越来越严唐朝后期“举人曾为官司科罚虽有辞艺,长吏不得举送,违者举送官停任,考试官贬黜”A.国家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B儒学衰败刺激科举变革C科举成为入仕的唯一通道D唐朝的社会流动性加强A根据题干表格中所列唐代士人科举报考资格的相关规定可知,唐朝政府对

27、士人科举报考的资格审查越来越严格,这反映出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据此可以判断出国家的教育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故选A项。考向2两宋时期的政治3(2020广州、深圳高三调研)962年,宋太祖下诏,禁止新中进士到主考官那里谢恩;又命令进士及第的人不得称主考官为“恩师”“师门”,也不能自称“门生”。自宋太祖后期起,新中举人必须通过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才算合格,这样,被录取的人便成为“天子门生”。此诏令旨在()A削弱相权加强皇权B防止选官结党营私C打击贵族特权利益 D推进科举公平公正B根据“宋太祖下诏,禁止新中进士到主考官那里谢恩”“自宋太祖后期起,新中举人必须通过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才算合格”等可知,是为

28、了避免新老官僚以恩师门生之名结成党派,故选B项;题干与削弱相权无关,排除A项;题干没有体现打击贵族特权,排除C项;推进科举公平、公正不是题干中诏令的主旨,排除D项。4(2020太原高三模拟)宋史中有“君主当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权归人主,政出中书,天下未有不治”的记载。当君主表现出揽权的趋向,也常常会引发群臣的抗议。由此可知,宋代()A决策机制发生异变 B君民共治得以实现C文官政治逐渐形成 D权力结构有所制衡D根据材料“权归人主,政出中书,天下未有不治”可知宋代朝臣对皇权形成制约,权力结构有所制衡,故选D项;根据材料“权归人主,政出中书,天下未有不治”可知宋代皇帝拥有最高决策权,决策机制未发生异

29、变,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为君主专制,并非“君民共治”,排除B项;C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考向3唐朝、元朝时的地方治理和社会治理5(2020上饶六校高三联考)唐玄宗即位后,为防御吐蕃、突厥、契丹等对唐边境的不断袭扰,改变了边防重镇原来以几百人为单位的小军事部署,开始部署集中指挥的庞大集团军;为缓解中央财政压力,又给予集团军节度使自行募兵权并允许其自行组织屯田以解决军粮不足。这说明唐朝节度使()A为民族融合创造了条件B是中央决策的重大失误C必将导致安史之乱发生D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D材料表明唐朝节度使在边境兵力不足和中央财政压力较大的背景下获得了较大的军权和财权,因此它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

30、物,故选D项;节度使权力扩大是为了防御吐蕃、突厥、契丹等对唐朝边境的袭扰,属于民族战争,排除A项;当时节度使权力扩大有效弥补了兵力不足和减轻中央财政的压力,维护了边境安定,排除B项;节度使权力的扩大只是为安史之乱的发生提供了可能,但不是安史之乱发生的根本原因,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6(2020甘肃二诊)行御史台是元朝独创的监察官署,是御史台的派出和分设机构,其职能以监察行省长官为主。行省与行御史台的最高行政长官都是从一品,地位权力上平行且行御史台的人事任免由御史台掌握。这有利于()A形成独立的地方监察体系B确保两机构相互制衡C完善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D进一步维护中央权威D由材料“行御史台的人事任免由御史台掌握”可知中央权力较大,故选D项;材料中明确指出行御史台的人事任免由御史台掌握,即并非独立的地方监察体系,排除A项;材料只提及行御史台对行省长官进行监察,故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涉及此前地方权力监督机制,故“完善”机制无从谈起,排除C项。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