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微案一文言实词微点突破一 一词多义多义实词是文言实词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必备实词具体可参见附册考点知识必背清单“文言实词”部分。如果能弄清其词义衍变的规律和特点,那么,无论是记忆还是临场推断,效果都会大大增强。多义词往往以其本义为基础引申出其他义项,众多义项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知识储备词的意义定义示例词的本义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道”的本义是指路途、道路。词的引申义所谓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道”本义为“道路”,“方向、方法、道理
2、”为其引申义。词的比喻义所谓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手足”的本义是手和脚,比喻义是“兄弟”。词的假借义所谓词的假借义,是指借用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文字而表示的意义。“而”本义为胡须,借用为连词;“来”本义为小麦,借用为来去的“来”的意义。提示:文言实词备考重点详见附册考点知识必背清单的“必背清单一文言实词”。必背清单一文言实词 “爱”繁体字写作“愛”,形声字,据说文解字和小篆字形,从夊部,(i)声。本来是行走的意思,后来假借来表示仁爱、给人以恩惠的意思。(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疼爱、爱护 (师说)(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阿房宫赋)(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
3、惜,吝惜 (六国论)(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羡慕,欣赏 (爱莲说)“安”是会意字,小篆上边是“宀”字,表示屋子,下边是“女”字。合起来指女子在家安心生活,不必外出担风险。表示安定。(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怎么(梦游天姥吟留别)(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六国论)(4)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抚慰、安抚(孔雀东南飞)(5)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哪里(赤壁赋)(6)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养生(曹刿论战)(7)既来之,则安之使安定(论语)“被”是形声字,小篆从衣部,皮声。表示被子。(1)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表示被动(琵琶行并序)(2)将军身被坚执
4、锐p,通“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陈涉世家)(3)被发行吟泽畔p,通“披”,披散、散开(屈原列传)(4)秦王复击轲,被八创bi,遭受、蒙受(荆轲刺秦王)“本”是指事字,金文在“木”字(像一棵树)下加一点,表示树木的根部。表示植物的根部。(1)此之谓失其本心原来的 (鱼我所欲也)(2)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原本、本来 (孔雀东南飞)(3)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齐桓晋文之事)(4)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树)根 (种树郭橐驼传)(5)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推究 (伶官传序)“鄙”是形声字,小篆从邑即阝(在右边)部,啚(b)声。表示边境,边远偏僻的地方。(1)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
5、微(出师表)(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把当作边邑(烛之武退秦师)(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庸俗、浅陋(曹刿论战)(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看不起 (训俭示康)“兵”是会意字。甲骨文上边是“斤”字,像古代一种斧形的武器;下边是“廾”字,像左右双手。合起来像双手拿着兵器。表示兵器。(1)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兵器,武器(寡人之于国也)(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廉颇蔺相如列传)(3)斯用兵之效也用兵策略,战略(六国论)(4)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战争、军事(廉颇蔺相如列传)“病”是形声字,小篆从疒部,丙声。表示疾病。(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枯萎(酬乐天扬
6、州初逢席上见赠)(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生病(廉颇蔺相如列传)(3)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担心,忧虑(论语)(4)故病且怠穷困(种树郭橐驼传)“察”是形声字,小篆从“宀”部(表示覆盖),祭声(古音相近)。表示仔细观察。(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看清楚,明辨(童趣)(2)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考察后加以推荐(陈情表)(3)虽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曹刿论战)(4)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体察(离骚)(5)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考察(寡人之于国也)“乘”是会意字,甲骨文上边是“大”字,像人,下边是“木”字,像树木。合起来指人攀上树木。表示登、升。(1)因利乘便
7、,宰割天下趁着,凭借(过秦论)(2)乘彼垝垣,以望复关登上(诗经氓)(3)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驾,坐(黄鹤楼)(4)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shng,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陈涉世家)“诚”字本来写作“誠”,是形声字,小篆从“言”部(即讠),成声。表示言语真诚。(1)诚知其如此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如果(祭十二郎文)(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确实(六国论)(3)乃能衔哀致诚诚意(祭十二郎文)(4)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如果(陈涉世家)“除”是形声字,小篆从“阜”部即阝(在左),余声(韵母相同)。表示台阶。(1)攘除奸凶,兴复汉室铲除,消灭(出师表)(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
8、见陵之耻除矣消除(荆轲刺秦王)(3)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拜官授职(陈情表)(4)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台阶(苏武传)(5)服孝将除了也解除,脱下(窦娥冤)(6)除了外百事不知不计算在内(窦娥冤)“辞”字本来写作“辭”,是形声字,金文从“”部(表示治理),司声(声母相近,韵母相同)。表示打官司时双方的诉讼,后引申为言辞。(1)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辞别,告别 (荆轲刺秦王)(2)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 (烛之武退秦师)(3)大礼不辞小让计较 (鸿门宴)(4)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审讯 (苏武传)(5)狱辞无谋故者,经秋审入矜疑,即免死诉讼的供词 (狱中杂记)“从”是会意字,甲骨文为一前一后两个“人”字
9、,像两人前后相随。表示跟从、跟随。(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随,使随从(鸿门宴)(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廉颇蔺相如列传)(3)惑而不从师跟从(师说)(4)樊哙从良坐靠着;挨着(鸿门宴)(5)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由,自(鸿门宴)(6)弟走从军阿姨死参加(琵琶行并序)(7)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纵”,合纵之盟约(过秦论)“殆”是形声字,小篆从“歹”部,台声(声母相近,韵母相同)。表示危险。(1)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危险(秋水)(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近于,几乎、差不多(六国论)(3)得不焚,殆有神护者大概,恐怕(项脊轩志)(4)思而不学则殆通“怠”,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10、(论语)“道”字是会意字,金文两边合起来是“行”字,表示道路,中间是“首”字,表示领头。合起来指领路。是“导”的本字,表示引路、领路。(1)怀其璧,从径道亡路,道路(廉颇蔺相如列传)(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鸿门宴)(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规律(师说)(4)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原因(六国论)(5)伐无道,诛暴秦道义(陈涉世家)(6)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谈论(念奴娇赤壁怀古)(7)于是废先王之道主张,学说(过秦论)(8)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师说)“得”字是会意字,甲骨文下边是“貝”字(即贝),表示钱财,上边是“又”字,像人手。合起来指手持钱财。表示取得、获得。(1)此言
11、得之适宜,得当(六国论)(2)未得与项羽相见能够(鸿门宴)(3)吾得兄事之di,应该,必须(鸿门宴)(4)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通“德”,感激(孟子鱼我所欲也)(5)古人之观于天地鸟兽,往往有得心得,体会(游褒禅山记)(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具备(劝学)“度”是形声字,小篆从“又”部,庶(省略灬)声(韵母相同)。指用手、手臂测量长度。表示测量长短。(1)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du,揣度,衡量(隆中对)(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du,推测,估计(鸿门宴)(3)猿猱欲度愁攀援翻越,越过 (蜀道难)(4)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du,衡量,比较 (过秦论)(5)内立法度,务耕织制度,法度
12、 (过秦论)(6)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常态,气度 (荆轲刺秦王)(7)崔九堂前几度闻次,回 (江南逢李龟年)(8)秋月春风等闲度度过 (琵琶行并序)“非”是象形字,金文像两翅相背。表示违背、相反。(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无,没有 (劝学)(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 (六国论)(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意外的变故 (鸿门宴)(4)觉今是而昨非不对的,错误的 (归去来兮辞)(5)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责难,认为不对 (逍遥游)“负”本来写作“負”,是会意字,小篆上边是“人”字,下边是“貝”字(即贝),表示钱财。合起来指人有了钱财,生活就有了依靠。表示依仗、依靠。(1)颁白者
13、不负戴于道路矣背东西,以背载物(寡人之于国也)(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担负,使承担(廉颇蔺相如列传)(3)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廉颇蔺相如列传)(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廉颇蔺相如列传)(5)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背弃(廉颇蔺相如列传)(6)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失败(六国论)(7)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承载,支撑(阿房宫赋)“盖”本来写作“蓋”,是形声字,小篆从“”部(即艹),盍声(古音相近)。表示用芦苇或茅草编的覆盖物。(1)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大概,因为(游褒禅山记)(2)今已亭亭如盖矣车盖(项脊轩志)(3)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
14、十一大概,大约(游褒禅山记)(4)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因为,由于(六国论)(5)合盖隆起,形似酒尊器物上的盖子(张衡传)(6)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遮盖,掩盖(孔雀东南飞)(7)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表肯定判断,原来是 (狼)“故”是形声字,小篆从“攴”部,古声。表示变故、事故。(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因此,所以(劝学)(2)暮去朝来颜色故衰老(琵琶行并序)(3)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旧有的;原来的(滕王阁序)(4)君安与项伯有故老朋友,引申为交情(鸿门宴)(5)故遣将守关者故意,特意(鸿门宴)(6)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仍然,依旧(孔雀东南飞)“固”是形声字,小篆从“囗”部,古声。表示城郭、关
15、塞坚固。(1)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本来,原来 (赤壁赋)(2)固请,召有司案图坚持,坚决 (廉颇蔺相如列传)(3)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固执 (阿房宫赋)(4)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牢地 (过秦论)(5)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要的地势 (过秦论)(6)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安定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7)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坚守、安守 (廉颇蔺相如列传)(8)固不如也的确,确实(鸿门宴)“顾”本来写作“顧”,是形声字,小篆从“頁”部(即页),雇声(古音相近)。表示回头看。(1)赢得仓皇北顾回头看,引申为逃跑(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探问,拜访(出师表)(3)吾每念,常痛
16、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不过,只是,表轻微转折(荆轲刺秦王)(4)大行不顾细谨考虑,顾虑(鸿门宴)(5)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但是,只是(廉颇蔺相如列传)(6)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反而,难道 (为学)(1)觉而起,起而归回去 (始得西山宴游记)(2)后五年,吾妻来归女子出嫁(项脊轩志)(3)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遣送回来,遣返(廉颇蔺相如列传)(4)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归还,送还(廉颇蔺相如列传)(5)微斯人,吾谁与归归到一处,归为一类(岳阳楼记)“过”本来写作“”,是形声字,小篆从“辵”部(即辶),咼(u)声(古音相近)。表示走过、经过。(1)雷霆乍惊,宫车过也经过,通
17、过(阿房宫赋)(2)以其境过清过分,过于(小石潭记)(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错误,过失(劝学)(4)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责备(鸿门宴)(5)一日,大母过余曰到,来到(项脊轩志)(6)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超过(鸿门宴)(7)愿枉车骑过之拜访,探望(信陵君窃符救赵) “恨”是形声字,小篆从“心”部(即忄),艮(n)声(声母相近,韵母相同)。表示遗憾、不满意。(1)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遗憾(长恨歌)(2)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遗憾(出师表)(3)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怨恨(琵琶行并序)(4)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愤恨到极点(孔雀东南飞)“患”是形声字,小篆从“心”部,毌(un)声
18、(声母相近,韵母相同)。表示忧虑、担心。(1)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忧虑,担心(廉颇蔺相如列传)(2)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疾病,毛病(答韦中立论师道书)(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灾难、祸害(伶官传序)“或”是会意字,甲骨文左边是“囗”字,表示疆域,右边是“戈”字,合起来指拿起武器保卫国土。“或”“國”(即国)古同为一字,后“或”字借用来表示“或者”等义。(1)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有的人(六国论)(2)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有时,偶或(项脊轩志)(3)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也许(六国论)(4)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倘若(蜀道难)“疾”是会意字,甲骨文上边是“大”字,像人的正面,下边是“矢
19、”字,像箭。合起来指人被箭射中。表示伤病。(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强,猛烈(劝学)(2)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锐利(观猎)(3)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病,疾病(陈情表)(4)尝问天下所疾恶者憎恶,怨恨(张衡传)(5)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快,急速(三峡)“既”是会意字,甲骨文左边是“皀”字,像容器中盛满食物,右边像人张大了嘴巴。合起来指人吃完饭后在打饱嗝。表示就餐完毕,引申为完毕。(1)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已经 (六国论)(2)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不久,后来 (五人墓碑记)(3)肴核既尽,杯盘狼籍已 (赤壁赋)(4)既来之,则安之已经 (论语)(5)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已 (烛之武退
20、秦师)“假”是形声字,小篆从“人”部(即亻),叚(ji)声。表示依靠、凭借。(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送东阳马生序)(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 (劝学)(3)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狼)(4)愿大王少假借之宽容,原谅(荆轲刺秦王)(5)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ji,假期 (孔雀东南飞)“间”本来写作“”,是会意字,金文上边是“月”字,下边是“門”字(即门)。合起来指月光从门缝中透进来。表示缝隙、间隙。(1)奉命于危难之间jin,中间,期间(出师表)(2)安得广厦千万间jin,量词,用于房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空隙(庖丁解牛)(4)肉食者谋之,又何间
21、焉参与(曹刿论战)(5)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从小路(鸿门宴)(6)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或,断断续续地(邹忌讽齐王纳谏)(7)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口技)(8)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秘密地,偷偷地(陈涉世家)“就”是会意字,小篆左边是“京”字,表示高,右边是“尤”字,表示特别。合起来指特别高。后引申为趋向(高处)。(1)金就砺则利动词,接近、靠近(劝学)(2)连辟公府不就赴任,就职(张衡传)(3)轲自知事不就完成,达到目的,成功(荆轲刺秦王)(4)荆轲遂就车而去踏上,登上(荆轲刺秦王)(5)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欣赏(过故人庄)(6)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接近,这里是受、接受的意思(廉
22、颇蔺相如列传)“举”本来写作“舉”,是形声字,小篆从“手”部,與声(韵母相同)。表示举起、抬起。(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发动,举行(陈涉世家)(2)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被推荐,推举(张衡传)(3)杀人如不能举尽(鸿门宴)(4)戍卒叫,函谷举被攻占,被占领(阿房宫赋)(5)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抬起(鸿门宴)“绝”本来写作“”,是会意字,甲骨文外边是“刀”字,里边上下都是“丝”字。合起来指用刀切断丝线。表示断绝。(1)而绝秦、赵之欢断绝(廉颇蔺相如列传)(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绝的(桃花源记)(3)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劝学)(4)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断,消失(赤壁赋)(5)虽杀臣,不能绝
23、也穷尽(公输)(6)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翻越,跨越(蜀道难)(7)口占一绝,为君送行绝句,格律诗的一种体式(长亭送别)(8)绝云气,负青天直上穿过(逍遥游)(9)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极点(口技)(10)佛印绝类弥勒很,极(核舟记)“类”本来写作“類”,是形声字,小篆从“犬”部,頪(m)声(古音相近)。表示狗的品种,引申为种类。(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种类(兰亭集序)(2)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像(项脊轩志)(3)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事理(公输)“弥”本来写作“彌”,是形声字,小篆从“弓”部,爾(即尔)声(古音相近)。表示将弓弦拉满后松开,后引申为满。(1)奉之
24、弥繁,侵之愈急愈加,越发(六国论)(2)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满,遍(滕王阁序)“期”是形声字,小篆从“月”,其声。表示一周年、一整月。(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 (兰亭集序)(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j,一周年,一整月(邹忌讽齐王纳谏)(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j,期服,为去世亲属穿一周年的丧服 (陈情表)(4)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限定或约定的时间 (陈涉世家)“奇”是形声字,小篆从“大”部,可声(古音相近)。表示奇特的、奇异的。(1)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奇异,罕见(游褒禅山记)(2)大将军邓骘奇其才以为奇,惊异(张衡传)(3)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
25、奇才优异的,卓越的,不平常的(六国论)(4)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宜(孔雀东南飞)(5)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j,余数,零头,不足整数者(核舟记)“迁”本来写作“”,是形声字,小篆从“辵”部(即辶),(音qin)声。表示登高,后引申为迁移。(1)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左迁”则为贬官 (琵琶行并序)(2)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征发(过秦论)(3)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变更,变易 (兰亭集序)(4)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改变 (六国论)“穷”本来写作“窮”,是形声字,小篆从“穴”部,躳(即躬)声(韵母相同)。表示洞穴底部、终极。(1
26、)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困厄,处于困境 (滕王阁序)(2)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贫困 (鱼我所欲也)(3)阮籍猖狂,当效穷途之哭阻塞不通,与“通”相对 (滕王阁序)(4)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偏僻,荒凉 (逍遥游)(5)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极、尽 (滕王阁序)(6)复前行,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尽头 (桃花源记)“去”是会意字,甲骨文上边是“大”字,像人的正面,下边是“囗”字,表示住处,合起来指人离开住处。表示离开。(1)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空间上)距离(鸿门宴)(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前往,向去,表动作趋向(念奴娇赤壁怀古)(3)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
27、水寒“去来”,偏义复词,偏“去”,走了以后、离开(琵琶行并序)(4)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相对于今年而言的上一年(琵琶行并序)“劝”本来写作“勸”,是形声字,小篆从“力”部,雚(音un)声(韵母相同)。表示鼓励,勉励。(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勉,奋勉、努力(逍遥游)(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劝说,规劝(送元二使安西)“却”本来写作“卻”,是形声字,小篆从“卩”部,谷声(古音相近)。表示退。(1)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后退 (廉颇蔺相如列传)(2)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使退却,击退(六国论)(3)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拒绝,排斥(谏逐客书)(4)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28、表转折(声声慢)(5)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还,再(夜雨寄北)(6)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回头(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如”是形声字,小篆从“口”部,女声(古音相近)。表示遵从,依照。(1)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到去,往(鸿门宴)(2)固不如也及,比得上(鸿门宴)(3)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假如(寡人之于国也)(4)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像(师说)(5)杀人如不能举如恐、唯恐(鸿门宴)(6)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当,表时间(鸿门宴)(7)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按照(苏武传)(8)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或者(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
29、侍坐)“善”是会意字,金文上边是“羊”字,表示吉祥,下边是两个“言”字,合起来指两个人互相说吉祥的话。表示好。(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好事,好的行为(劝学)(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交好,与友善(鸿门宴)(3)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善于,擅长(廉颇蔺相如列传)(4)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好,完美(六国论)(5)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好好地,友善地(鸿门宴)(6)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喜好,羡慕(归去来兮辞)(7)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通“缮”,修治,引申为擦拭(庖丁解牛)“少”是象形字,甲骨文像体积很小的细微颗粒状物体。表示数量少。(1)少
30、焉,月出于东山之上一会儿,不多时 (赤壁赋)(2)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数量少,不多 (醉翁亭记)(3)群贤毕至,少长咸集sho,年龄小的 (兰亭集序)(4)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瞧不起,轻视 (秋水)(5)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sho,年少,年轻 (师说)(6)遍插茱萸少一人缺少(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7)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通“稍”,稍微、略微 (口技)“胜”本来写作“勝”,是形声字,小篆从“力”部,朕声(古音相近)。表示能承担、禁得住。(1)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胜利(六国论)(2)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战胜,取胜(六国论)(3)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
31、无声胜有声胜过,超过(琵琶行并序)(4)旧时栏楯,亦遂增胜美(项脊轩志)(5)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的(岳阳楼记)(6)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能承受,经得起(陈情表)(7)童子何知,躬逢胜饯盛大的(滕王阁序)(8)材木不可胜用也尽,完(寡人之于国也)“使”是形声字,小篆从“人”部(即亻),吏声(韵母相同)。表示支使、派遣。(1)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使者(廉颇蔺相如列传)(2)求人可使报秦者出使(廉颇蔺相如列传)(3)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叫,让(廉颇蔺相如列传)(4)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命令,派遣(过秦论)(5)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致使(阿房宫赋)(6)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假使,如果
32、(阿房宫赋)(7)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使命(荆轲刺秦王)“是”是会意字,金文上边像汤匙,中间“又”字像人手,下边是“止”,表示末端,合起来指人手执汤匙。“匙”的本字,表示汤匙,后借用来表示是非的“是”及代词。(1)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这个,这(始得西山宴游记)(2)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判断动词(念奴娇赤壁怀古)(3)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正确,对(归去来兮辞)(4)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宾语前置标志(惟是)(祭十二郎文)“适”本来写作“適”,是形声字,小篆从“辵”部(即辶),啇(音sh)声。表示往,到去。(1)斥笑之曰:“彼且奚适也?”往,到去(逍遥游)(2)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
33、门出嫁(孔雀东南飞)(3)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顺从,适合(孔雀东南飞)(4)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适应,顺应归园田居(其一)(5)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刚才(孔雀东南飞)(6)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有(赤壁赋)“书”本来写作“書”,是会意字,甲骨文上边是“聿”字,像人手握笔,下边是“曰”,合起来指把口里要说的话写下来。表示书写。(1)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书信(廉颇蔺相如列传)(2)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帛书(陈涉世家)(3)拜送书于庭国书(廉颇蔺相如列传)(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泛指学习内容(师说)(5)十六诵诗书原指尚书,这里与“诗”一起泛指儒家的经书(孔雀东南飞)(6)赵王鼓瑟。秦御史前
34、书曰书写(廉颇蔺相如列传)(7)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写字(项脊轩志)(8)借书满架,偃仰啸歌书籍(项脊轩志)(9)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文书,名册(木兰诗)“孰”是会意字,小篆字形,左上是“享”,左下是“羊”,表示食物是羊肉;右边是“丮(j)”,表示手持熟食来吃。本义:熟,煮熟。(1)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周详(廉颇蔺相如列传)(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谁,哪个(师说)(3)夫孰异道而相安何,怎么,哪里(离骚)“属”是形声字,篆书从“尾”,蜀声。本义:连接。(1)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邀请,劝请(赤壁赋)(2)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岳阳楼记)(3)神情与苏
35、、黄不属zh,相似(核舟记)(4)若属皆且为所虏sh,等、辈(鸿门宴)(5)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属于(滕王阁序)(6)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sh,类(桃花源记)(7)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sh,部属(陈涉世家)(8)项王度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zh,随从,跟着 (项羽之死)(9)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zh,撰写,连缀 (张衡传)“数”本来写作“數”,是形声字,小篆从“攴”部,婁(即娄)声(古音相近)。表示计算。(1)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几,几个(始得西山宴游记)(2)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命运,法则,规律(六国论)(3)范增数目项王shu,屡次(鸿门宴)(4)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定
36、数(滕王阁序)(5)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c,密,细密(寡人之于国也)(6)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数量,数目(琵琶行并序)(7)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sh,计算(隆中对)(8)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shu,拼命追求(逍遥游)“率”是象形字,甲骨文像丝网的样子。表示捕鸟用的有柄的网,后引申为率领。(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带领,率领(桃花源记)(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六国论)“说”本来写作“說”,是形声字,小篆从“言”部(即讠),兑声(古音相近)。表示陈述、解说。(1)范增说项羽曰shu,劝说,说服(鸿门宴)(2)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谈论(西江月)(3)便纵有千种风情,
37、更与何人说诉说,倾诉(雨霖铃)(4)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烛之武退秦师)(5)士之耽兮,犹可说也通“脱”,解脱(诗经氓)(6)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说法,言论(鸿门宴)“私”是形声字,小篆从“禾”部,厶(s)声。表示一种禾名,后借用来表示私人的、自己的。(1)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私人的,自己的,与“公”相对(廉颇蔺相如列传)(2)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私心(出师表)(3)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暗地里,偷偷地(鸿门宴)(4)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私利,私事(荆轲刺秦王)(5)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私下,与“公开”相对(廉颇蔺相如列传)(6)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38、邹忌讽齐王纳谏)“素”是会意字,小篆上边是“垂”字(即垂),下边是“糸”字,像丝束起来,合起来指丝束本来的颜色。表示白色的丝织品。(1)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白色的绢(孔雀东南飞)(2)流血五步,天下缟素白色的衣服,丧服(唐雎不辱使命)(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不加装饰的(陋室铭)(4)素善留侯张良向来,一向(鸿门宴)(5)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白色的 (三峡)“汤”本来写作“湯”,是形声字,小篆从“水”部(即氵),昜(yn)声(韵母相同)。表示热水。(1)媵人持汤沃灌开水、热水(送东阳马生序)(2)臣侍汤药,未曾废离中药汤剂(陈情表)(3)臣请就汤镬死刑的一种(廉颇蔺相如列传)(4)浩
39、浩汤汤,横无际涯shngshng,复音词,大水急流的样子(岳阳楼记)“涕”是形声字,小篆从“水”部(即氵),弟声(声母相近,韵母相同)。表示眼泪。(1)临表涕零,不知所言眼泪(出师表)(2)士皆垂泪涕泣流眼泪,哭泣(荆轲刺秦王)“徒”是形声字,小篆从“辵”部(即辶),土声(声母、韵母相同)。表示步行。(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一类人(师说)(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徒然,白白地(廉颇蔺相如列传)(3)徒以吾两人在也只,仅仅(廉颇蔺相如列传)(4)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门徒,弟子(始得西山宴游记)“亡”是象形字,甲骨文像人躲在掩体后面。表示逃亡、逃跑。 (1)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逃亡,逃跑(
40、鸿门宴)(2)追亡逐北逃跑的人(过秦论)(3)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丧失,丢失(六国论)(4)战败而亡,诚不得已灭亡(六国论)(5)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愚公移山)“望”是会意字,甲骨文上边是“目”字,中间是“人”字,下边是“土”字,合起来指人站在地上举目眺望。表示眺望。(1)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远看,观察(鸿门宴)(2)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鸿门宴)(3)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欲望,念头(廉颇蔺相如列传)(4)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名望,声望(送东阳马生序)(5)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赤壁赋)“恶”字本来写作“惡”,是形声字,小篆从“心”部,亞(即亚)声(
41、古音相近)。表示罪过,与“善”相对。(1)尝问天下所疾恶者w,厌恶,痛恨(张衡传)(2)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不好的(廉颇蔺相如列传)(3)彼且恶乎待哉w,疑问代词,什么(逍遥游)“微”是形声字,小篆从“彳”部,(wi)声。表示隐身行走,不露踪迹。(1)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隐蔽,不清晰(梦游天姥吟留别)(2)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同“无”,没有 (岳阳楼记)(3)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小,微小 (隆中对)(4)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卑微的 (滕王阁序)(5)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稍微,略微 (核舟记)(6)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隐约,有一点儿 (口技)“相”是会意字,甲骨
42、文左边是“木”字,右边是“目”字,合起来指木工目测选料。表示仔细查看。(1)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xing,互相(廉颇蔺相如列传)(2)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xing,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孔雀东南飞)(3)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古代主持礼仪的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4)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相国(鸿门宴)(5)儿已薄禄相相貌(孔雀东南飞)(6)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帮助,辅助(游褒禅山记)“谢”本来写作“謝”,是形声字,小篆从“言”部(即讠),射声(古音相近)。表示推辞、辞谢。(1)乃令张良留谢辞别(鸿门宴)(2)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认错(鸿门宴)(3)哙拜
43、谢,起,立而饮之感谢(鸿门宴)(4)阿母谢媒人推辞,谢绝(孔雀东南飞)(5)使君谢罗敷请问(陌上桑)(6)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告诉,告诫(孔雀东南飞)“信”是会意字,小篆左边是“人”字(即亻),右边是“言”字,合起来指言而有信。表示话语真实,讲信用。(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言语真实,诚实(曹刿论战)(2)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使者,送信的人,此指媒人(孔雀东南飞)(3)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物,凭据(荆轲刺秦王)(4)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可靠的,忠诚的(过秦论)(5)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随意,随便(琵琶行并序)(6)青鸾有信频须寄书信(长亭送别)(7)足以极视听之娱,信
44、可乐也确实,实在(兰亭集序)(8)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守信用(过秦论)(9)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相信,信任(出师表)(10)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隆中对)“兴”本来写作“興”,是象形字,甲骨文像四只手一起抬起东西。表示兴起。(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兴起,产生(劝学)(2)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起,起来(诗经)(3)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兴办,举办(岳阳楼记)(4)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发生,引起(兰亭集序)(5)遂发命,遽兴姜戎发动,调动(殽之战)“行”是象形字,甲骨文像四通八达的街道十字路口。表示道路。(1)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行走(师说)(2)赵王畏秦,欲毋行前往(廉颇蔺相如列传)(
45、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行为,品行(劝学)(4)大行不顾细谨行为,作为(鸿门宴)(5)余嘉其能行古道遵循,履行(师说)(6)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将要(归去来兮辞)(7)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经历,经过(陈情表)(8)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古诗的一种体裁(琵琶行并序)(9)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运行(观沧海)“幸”是象形字,甲骨文像古代的刑具手铐。表示手铐。(1)庶刘侥幸,保卒余年幸运(陈情表)(2)大王亦幸赦臣侥幸,幸而,幸亏(廉颇蔺相如列传)(3)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宠幸(廉颇蔺相如列传)(4)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希望(孔雀东南飞)(5)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皇帝驾临某地(阿房宫赋)“
46、修”是形声字,小篆从“彡”部,攸声(韵母相同)。表示修饰。(1)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修理,整治(过秦论)(2)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长,高(逍遥游)(3)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修理,修缮(项脊轩志)(4)乃重修岳阳楼修建,修造(岳阳楼记)(5)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美好的(离骚)(6)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修养(季氏将伐颛臾)(7)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整饬;与“敬”一起意为整饬礼仪以表示敬意(廉颇蔺相如列传)“许”本来写作“許”,是形声字,小篆从“言”部(即讠),午声(韵母相同)。表示许诺、答应。(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答应,允许(廉颇蔺相如列传)(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
47、若空游无所依表示约计的数量 (小石潭记)(3)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地方、处所(五柳先生传)(4)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称许,赞同(隆中对)(5)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这样(观书有感)(6)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期望(书愤)(7)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hh,象声词(口技)“要”是会意字,甲骨文左右两边合起来是“”字(像左右双手),中间是“女”字的变形,合起来指女子双手叉腰。是“腰”的本字,表示腰,后借用来表示要求、需要。(1)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重要(过秦论)(2)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yo,相约(孔雀东南飞)(3)张良出,要项伯通“邀”,
48、邀请(鸿门宴)(4)增减要语,奉行者莫辨也主要,重要(狱中杂记)“遗”是形声字,从辵(chu,即辶)部,贵声(古音相近)。本义:遗失。(1)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超脱(赤壁赋)(2)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遗漏,忽略(师说)(3)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遗留,特指死去的人留下的(出师表)(4)秦无亡矢遗镞之费遗失,丢失(过秦论)(5)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wi,送(廉颇蔺相如列传)(6)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wi,给予,馈赠(出师表)“贻”是形声字,从“贝”,与财富有关。本义:赠送。(1)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赠给(核舟记)(2)贻笑大方留下,遗留(成语)“易”是象形字,甲骨文又
49、写成“”,像用装满酒的杯子给别人斟酒。“赐”的本字,表示赐给,引申为换。(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换,换取(廉颇蔺相如列传)(2)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容易(伶官传序)(3)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替换,代替(烛之武退秦师)(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交换(愚公移山)“右”是会意字,从口,从又(手)。口手并用帮助别人。本义:右助。见说文。这个意义后来写作“佑”。(1)佛印居右,鲁直居左右边,与“左”相对(核舟记)(2)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秦汉以前以右为尊,因而指较高的地位,引申为上(廉颇蔺相如列传)(3)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豪强,古称世家大族为“右族”“右姓”(张衡传)“再”是会意字,甲骨文
50、为“鱼”字上加“二”字。表示两条鱼,后引申为两次之意。(1)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两次 (六国论)(2)胜地不常,盛筵难再第二次 (滕王阁序)“造”是形声字,小篆从“辵”部(即辶),告声(韵母相同)。表示走近,到去。(1)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到,往(五柳先生传)(2)复造侯风地动仪制作,制造(张衡传)“知”是会意字,小篆右边是“口”字,左边是“矢”字(像箭,表示疾速),合起来指谈话中思维敏捷。是“智”的本字,表示智慧。(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知道,懂得(师说)(2)君何以知燕王了解(廉颇蔺相如列传)(3)其真不知马也识别(马说)(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劝学)(5)失其所与,
51、不知通“智”,明智(烛之武退秦师)(6)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知觉(祭十二郎文)“致”是会意兼形声字,小篆从“夊”部(表示送),从至(表示到),至声。表示送达、送到。(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到达,到(劝学)(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招致,招引,引来(隆中对)(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取得,得到(送东阳马生序)(4)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趣,情致(兰亭集序)(5)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招纳,招引(过秦论)(6)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用,集中(张衡传)(7)乃能衔哀致诚表达(祭十二郎文)“质”本来写作“質”,是形声字。小篆从“貝”部(即贝),斦(zh)声。表示抵押的财物。(1
52、)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资质,禀赋(送东阳马生序)(2)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问,询问(送东阳马生序)(3)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本质,实质(离骚)(4)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通“锧”,刑具,杀人时作垫用的砧板(廉颇蔺相如列传)“治”是形声字,小篆从“水”部(即氵),台(y)声(韵母相同)。表示治理河道,后引申为治理。(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研习,学习(孙权劝学)(2)不效,则治臣之罪惩罚,治罪(出师表)(3)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治理(陈情表)(4)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处理,审理(苏武传)(5)州治德化县设在(过小孤山大孤山)“族”是会意字,甲骨文上边是“”字,像飘扬
53、的旌旗,左下边是“矢”字,像箭,合起来指军队。表示军旅。(1)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类,一类人(师说)(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家族,同姓的亲属,同族(伤仲永)(3)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阿房宫赋)(4)族庖月更刀,折也众,一般的(庖丁解牛)(5)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聚集(此指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庖丁解牛)“卒”是象形字,甲骨文像上面染有标志的衣服。表示奴隶、差役穿的衣服,后引申为奴隶、差役。(1)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终究,最终(赤壁赋)(2)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终于(廉颇蔺相如列传)(3)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完毕,到止(孔雀东南飞)(4)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兵
54、(鸿门宴)(5)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死亡(游褒禅山记)(6)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通“猝”,突然(荆轲刺秦王)(7)禁卒居中央,牖其前以通明差役之人 (狱中杂记)“走”是会意字,金文上边是“大”字的变形,像人奔跑时甩动双臂,下边是“止”字,像人脚,合起来指人在奔跑。表示跑、行路。(1)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古代指疾行,跑(木兰诗)(2)弃甲曳兵而走逃跑 (寡人之于国也)(3)窃计欲亡赵走燕逃亡 (廉颇蔺相如列传)(4)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趋向 (阿房宫赋)“左”是会意字,金文左上是“”字,像人的左手,右下是“工”字,像矩尺,合起来指手拿着矩尺。“佐”的本字,表示辅佐,后借用来表示
55、左边。(1)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左边,与“右”相对(核舟记)(2)旁门左道不正,邪僻(成语)(3)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较低的地位,与“迁”一起指贬官(琵琶行并序)(4)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东面,地理方位上以东为左(扬州慢)“坐”是会意字,小篆上边两面都是“人”字,下边是“土”字,合起来指人席地而坐。表示席地而坐。(1)项王、项伯东向坐坐着,坐下(鸿门宴)(2)因击沛公于坐通“座”,座位(鸿门宴)(3)以手抚膺坐长叹徒然,白白地(蜀道难)(4)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因为,由于(杜牧山行)解题技法巧借本义联系识记多义词,一定要找出其本义(工具书中一般列为第一条)或基本义项,以此寻求
56、众多义项之间的关联。例如,从:会意字,像两个人相随行走在路上。本义:跟随、随从。如“吾从而师之”。引申义:听从、服从,如“从善如流”;次要的,如“从犯”;同一宗族次于至亲者叫从,如“从弟”。紧扣语境推敲重要实词虽然有许多义项,但在具体句子中只能有一个义项切合。因此,要学会利用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来确定该实词的准确义项。在语境中确定多义词的义项,特别要注意一词中几个相近而又易混的义项。如“爱”字,义项“爱护”“爱怜”“爱惜”较难区分;“坐”字,义项“犯罪”与“判罪”易混。不管多么易混,只要紧扣语境,就能准确地解释。典题演示(2019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宗子相集序明王世贞日,余与
57、李攀龙于鳞燕中游也,子相挟吴生暨天目徐生来。子相才高而气雄,自喜甚,尝从吴一再论诗,不胜,覆酒盂,啮之裂,归而淫思竟日夕,至喀喀呕血也。当其所极意,神与才傅,天窍自发,叩之泠然中五声,而诵之爽然风露袭于腋而投于咽,然当其所极意而尤不已,则理不必天地有,而语不必千古道者,亦间离得之。夫以于鳞之材,然不敢尽斥矩镬而创其好,即何论世贞哉?子相独时时不屑也,曰宁瑕无碔。余则无以难子相也。诸善子相者,谓子相超津筏而上之;少年间是非子相者,谓子相欲逾津而弃其筏。然雅非子相指也。充吾结撰之思,际吾才之界,以与物境会。境合则吾收其全瑜,不合则吾姑取其瑜而任瑕。字不得累句,句不得累篇,吾时时上驷,以次驰天下之中
58、下者,有一不胜,而无再不胜,如是耳。今其篇章具在,即使公幹、太冲、必简、龙标小自贬损,而附于诸贤之骥,子相甘之哉。世之立功名、尚通显者,日讥薄文士无毛发之用。子相独不然。为考功郎有声,以不能附会,非久出参闽藩。属有岛寇事,衽席吏民,调兵食,规摹为一方冠。既又佐其臬为儒生师帅。比死,家祀而人哭之,则子相居恒不怿,谓:“麒麟凤皇,宁能并鸡犬用乎?不得之,不能为圣世。吾厌吾鸡犬,行去矣!”于鳞大赏之,为诗曰:“一为麟凤言,三叹加飧食。”其曹偶持论若此。(选自弇州山人四部稿,有删节)注宗子相:宗臣(15251560),字子相,与李攀龙(字于鳞)、王世贞、吴国伦等六人合称明代“后七子”。矩镬:犹规则、法
59、度。碔:似玉的石头。考功郎:吏部官员。参:这里指担任布政参议。岛寇事:指倭寇侵扰福建沿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叩之泠然中五声中:符合B余则无以难子相也 难:诘问C字不得累句 累:积累D以不能附会 附会:依附(权贵)剖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根据语境,“累”在此处是“牵累”的意思。答案C参考译文有一天,我和于鳞(李攀龙)在燕中游历,子相带着吴国伦和天目山人(徐中行)来了。子相文才高超、气魄雄健,沾沾自喜,曾经和吴国伦多次论诗,不能取胜,就趴在酒杯上,把它咬裂了,回家后整日沉思默想,到了喀喀呕血的地步。当他恣意的时候,心神与文才互助互成,灵
60、感自发,(这感觉)就像一敲乐器则声音清越,合乎五声音阶;一读文章就爽快舒畅,如风吹于腋下而饮露于咽喉,然而当他达到恣意的程度而意犹未尽之时,那么所悟的道理不一定是天地间有的,语言不一定是千百年来人们常用的,是偶尔之间悟到的。凭借着于鳞那样的才华,却不敢完全排斥规则而创作他喜欢的作品,更何况王世贞呢?子相唯独对此时常表示不屑,说宁做有瑕疵的玉也不做似玉的石头。我却无法诘问子相。众人中称赞子相的,认为子相超越常规而达到了更高的境界;年轻人中反对子相的,认为子相想达到更高的境界而舍弃了常规。然而这实在不是子相的意思。扩充我构思撰述的思路,扩大我才华的界限,来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境界合,那么我就获得了
61、全部的精华;境界不合,我姑且取其精华放任瑕疵。字不能牵累句子,句子不能牵累篇章,我经常用上等马,按照顺序来和天下的中下等马来对决,有一场不胜利,而没有第二次不取胜,就像这样罢了。今天,他的文章都在,即使公幹、太冲、必简、龙标这些人略微贬损自己,而附于各位贤才之末,子相也以此为乐啊。世间那些成就功业名声、崇尚通达显赫的人,常常讥笑鄙视文人没有丝毫的用处。子相唯独不这样。(子相)担任考功郎有声誉,因为不能依附权贵,不久外调担任闽藩的布政参议。接连有倭寇侵扰福建沿海,(他)安置吏民,调拨军粮,才干为一方之首。不久又辅佐臬台成为儒生师帅。等到死了,家里的人祭祀而世人痛哭,但子相在活着时始终不高兴,说:
62、“麒麟凤凰,怎么能和鸡犬一样用呢?不得到这样的人,不能成就圣世。我讨厌自己成为鸡犬一样的人,将要离去了!”于鳞非常赞赏他,写了一首诗说:“一为麟凤言,三叹加飧食。”他的同辈对他的评价到了这种地步。即学即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问题。韩晋卿字伯修,密州安丘人。为童子时,日诵书数千言。长以五经中第,历肥乡嘉兴主簿、安肃军司法参军、平城令、大理详断、审刑详议官,通判应天府,知同州、寿州,奏课第一,擢刑部郎中。元祐初,知明州,两浙转运使差役法复行,诸道处画多仓卒失叙,独晋卿视民所宜而不戾法指。入为大理少卿,迁卿。晋卿自仁宗朝已典讼臬,时朝廷有疑议,辄下公卿杂议。开封民争鹑杀人,王安石以为盗拒捕斗
63、而死,杀之无罪,晋卿曰:“是斗杀也。”登州妇人谋杀夫,郡守许遵执为按问,安石复主之,晋卿曰:“当死。”事久不决,争论盈庭,终持之不肯变,由是知名。元丰置大理狱,多内庭所付,晋卿持平考核,无所上下。神宗称其才,每谳狱虽明,若事连贵要、屡鞠弗成者,必以委之。尝被诏按治宁州狱,循故事当入对,晋卿曰:“奉使有指,三尺法具在,岂应刺候主意,轻重其心乎?”受命即行。诸州请谳大辟,执政恶其多,将劾不应谳者。晋卿曰:“听断求所以生之,仁恩之至也。苟谳而获谴,后不来矣。”议者又欲引唐日覆奏,令天下庶戮悉奏决。晋卿言:“可疑可矜者许上请,祖宗之制也。四海万里,必须系以听朝命,恐自今庾死者多于伏辜者矣。”朝廷皆行其
64、说,故士大夫间推其忠厚,不以法家名之。卒于官。(节选自宋史韩晋卿传)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擢刑部郎中 擢:提拔B辄下公卿杂议 辄:就C安石复主之 主:主持(审问)D争论盈庭 盈:增长答案D解析盈:满。此处指争论不休。借助成语联想法可推测其意。如“热泪盈眶”,“盈”是“充满”的意思。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由是知名 是:这B神宗称其才 称:称赞C尝被诏按治宁州狱 狱:监狱D循故事当入对 故事:旧制答案C解析狱:案件。借助代入法,可推断不合语境。“狱”的确有“监狱”的意思,但在文言文中还有“案件”之意。上句明显是在说案件,此处应仍指案件。3对下列语
65、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执政恶其多 恶:厌恶B苟谳而获谴 苟:如果C可疑可矜者许上请 矜:夸耀D不以法家名之 名:称说答案C解析矜:怜悯、怜惜。“矜”确有“夸耀”的意思,如“自矜功伐”,但在此语境中应为“怜悯,怜惜”。参考译文韩晋卿字伯修,是密州安丘人。小时候,每日诵书数千言。长大后以擅长五经考中进士,历任肥乡嘉兴主簿、安肃军司法参军、平城令、大理详断、审刑详议官、应天府通判、同州知府、寿州知府,考核政绩上报朝廷获得第一名,升任刑部郎中。元祐初年,韩晋卿担任明州知州,两浙转运使差役法重新施行,各地的计划多仓促而行、次序混乱,唯独韩晋卿能以百姓便利为重而又不违反法度。入朝为大理少卿
66、,升为卿。韩晋卿自仁宗时就已主持司法,当时朝廷如有疑义,就交付公卿共同评议。开封有百姓为争鹌鹑而杀人,王安石认为是强盗拒捕争斗而死,杀之无罪,韩晋卿说:“这是斗殴杀人。”登州有个妇人谋杀了丈夫,郡守许遵负责审理此案,王安石又主持审理,韩晋卿说:“应当判死罪。”此事长期不能判决,满朝大臣为此争论不休,韩晋卿始终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因此而闻名。元丰年间设大理狱案,多由内廷交付,韩晋卿主持公正加以审核,不分上下一视同仁。神宗称赞他的才干,每当案情虽然明确,如果事关权贵显要、屡审不能定案的,必定将其交付给韩晋卿审理。曾经受诏命审理宁州狱案,按照惯例应当入宫回答皇上的提问,韩晋卿说:“奉旨行事,法律
67、具在,岂能探询君主的心意,影响心里的判断呢?”接受诏命就立即执行。各州将判死刑的案件上报,主管的人厌恶其数量太多,将要弹劾把不应上报的案件上报的人。韩晋卿说:“听讼断狱以求使人活命,是最大的仁慈恩德。如果将案情上报而获罪,以后就不来报告了。”议论的人又打算援引唐朝当时覆奏的制度,命令把国内可能判死的案件全部上奏判决。韩晋卿说:“案情可疑令人同情者允许上报请示,是祖宗的制度。但如果天下的犯人,都必须囚禁起来等候朝廷的命令,恐怕今后死在狱中的人要比服罪的人多了。”朝廷对其所说的都予以施行,因此士大夫都推许他的忠厚,不称其为法家。(后韩晋卿)死于官任上。微点突破二 古今异义古今同形异义词是文言实词考
68、查的重点,碰到与现代词语同形的双音节词时,应格外留心。它们的意义少数是与今天相同的,多数是不同的,即现在是一个词,而在古代是两个词,一般须拆开翻译。须注意的是,这两个词不一定都是“异义”的,有时可能是“同义”的,这时叫同义复词,如“能谤讥于市朝”中的“谤讥”,这类词具体翻译时可进行同一处理。知识储备类型解说示例词义扩大词在原有词义的基础上或原有词义之外,获得了新的意义和用法,使用范围或所概括的内容扩大了。由原来单指某事物的词,扩大到兼指特征、性质或功能相似的事物。如“皮”,本义指“兽皮”;现指“人或生物体表面的一层组织”,如“树皮”。利用通感方法扩大,如“甘”,原来的意义是“美”“甜”;现在除
69、了“味美”之外,还有“心里乐意”的意思,如“心甘情愿”。由只表某一事物的一部分扩大到表示这一事物整体,如“秋”,泛指“秋天”;后扩大到指“一年”,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由专名扩大到通用名,如“江”“河”,原指“长江”“黄河”;现泛指“一般的大江大河”。词义缩小一个词反映客观事物的范围由较宽泛变为较狭窄了。有表示范围缩小的,如“丈夫”,古代指“男子”;现代专指“妻子的配偶”。有词义义项减少的,如“劝”,古代有“鼓励”“劝说”的意思;如今只剩下“劝说”这一义项。词义转移一个词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币”,古代指礼物;现代指“钱”。“假”,古代是“借”的意思;今义与“真”相对。续表类型解说
70、示例词义弱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时所表示的语义较强,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则较弱。“饿”,古义表示严重的饥饿,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如“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现在指一般的肚子饿。词义强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意义较弱,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增强了。“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如“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今天表示仇恨、怀恨。感情色彩变化有些词语在应用的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渐发生变化,这往往与它们意思的改变分不开。“卑鄙”原指地位低,见识浅,中性词;现在表示(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含贬义。“爪牙”古代可以表示得力的帮手,褒义词;现在表示坏人的帮凶,贬义词。名称说法的演变有些时候古文中用一
71、个词表示某一意思,而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该词语表示,而是换用别的词语表示了。“目”现已换成“眼睛”了,“寡”现已换成“少”了,“足”现已换成“脚”了。解题技法方法示例要区分所给词语是否由两个词组成,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双音词往往有其固定义项,所以对文言文中的双音词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细致对比,拆开分解。如“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指示”为“指”和“示”两个词,依上下文可译为“指出来,给看”;而在现代汉语中,“指示”为一个词。碰到与现代词语同形的双音节词时,一般记“异”不记“同”,即记其古今不同的义项,而不去记古今相同的义项。如“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
72、宣言”,在此为“扬言”之意。在现代汉语中,“宣言”作名词,则为“(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之意;作动词,则为“宣告,声明”之意。可记其与现代词语含义不同的义项“扬言”。结合所给词语的感情色彩是否一致加以区分。如“处分适兄意”(孔雀东南飞中的“处分”指处理安排,是中性词。而现指对犯罪和犯错误的人按情节轻重作出处罚决定。教材演示解释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的古义。(1)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阿房宫赋)古义:_今义:一定地区内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或比喻动向、情势等。(2)吾与汝俱少年。(祭十二郎文)古义:_今义:人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阶段
73、。(3)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古义:_今义:智慧。(4)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古义:_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5)幼稚盈室,瓶无储粟。(归去来兮辞并序)古义:_今义: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6)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赋)古义:_今义:对他人的不幸表示怜悯。(7)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滕王阁序)古义:_今义:狂妄而放肆。(8)于是相如前进缶。(廉颇蔺相如列传)古义:_今义:向前行动或发展。答案(1)天气。(2)称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3)智慧和力量。(4)出使的人。(5)小孩。(6)可惜。(7)狂放,不拘礼法。(8)走上前献上。即学即练阅读
74、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问题。郑善果,郑州荥泽人也。祖孝穆,西魏少司空、岐州刺史。父诚,周大将军、开封县公,大象初,讨尉迟迥,力战遇害。善果年九岁,以父死王事,诏令袭其官爵。家人以其婴孺,弗之告也,受册悲恸,观者莫不为之流涕。隋开皇初,改封武德郡公,拜沂州刺史。大业中,累转鲁郡太守。善果笃慎,事亲至孝。母崔氏贤明,晓于政道,每善果理务,崔氏尝于阁内听之。若处事不允,母则不与之言,善果伏于床前,终日不敢食。崔氏谓之曰:“汝先君在官清恪,未尝问私,以身徇国,继之以死。吾亦望汝继父之心。自童子承袭茅土,今位至方伯,岂汝身能致之耶?安可不思此事而妄加嗔怒,内则坠尔家风,或亡官爵;外则亏天子之法,以取罪
75、戾。吾寡妇也,有慈无威,使汝不知教训,以负清忠之业,吾死之日,亦何面目以事汝先君乎。”善果由此遂励己为清吏,所在有政绩,百姓怀之。及朝京师,炀帝以其居官俭约,在政严明,与武威太守樊子盖者为天下第一。从幸江都。宇文化及弑逆,署为民部尚书,随化及至辽城。淮安王李神通围化及,善果为化及守御督战,为流矢所中。及神通退还,窦建德进军克之。建德将王琮获善果。诮之曰:“公隋室大臣也,奈何为弑君之贼殉命苦战而伤痍若此?”善果深愧赧,欲自杀,伪中书令宋正本驰往救止之。乃奔相州。神通送于京师,高祖遇之甚厚,拜太子左庶子。善果在东宫,数进忠言,多所匡谏。未几,检校大理卿。正身奉法,甚有善绩。寻坐事免。及山东平,持节
76、为招抚大使,坐选举不平除名。后历礼部、刑部二尚书。贞观元年,出为岐州刺史,复以公事免。三年,起为江州刺史,卒。(选自旧唐书郑善果传,有删改)4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崔氏尝于阁内听之 尝:通“常”B崔氏谓之曰 谓:对说C观者莫不为之流涕 涕:鼻涕D自童子承袭茅土 茅土:代指分封的土地答案C解析涕:眼泪。此词是古今异义词,古义为“眼泪”,现代汉语中一般为“鼻涕”的意思。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内则坠尔家风 尔:你,你的B吾亦望汝继父之心 继父:生母再婚后的丈夫C从幸江都 幸:古以皇帝到某地为幸,此处有“巡游”意D诮之曰 诮:讥讽答案B解析继父:继承父亲。继父在语
77、境中为两个词,不能以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习惯认为是一个词。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为岐州刺史 出:京官外调地方B或亡官爵 亡:丢掉、失去C高祖遇之甚厚 遇:对待D及山东平,持节为招抚大使 山东:山东省答案D解析山东:崤山以东。古今异义词。与现在的“山东省”不是一个概念。参考译文郑善果,是郑州荥泽人。祖父名孝穆,西魏时任少司空、岐州刺史。父亲名诚,在周朝任大将军、开封县公,大象初年,讨伐尉迟迥,奋力作战阵亡。郑善果九岁时,因为父亲为王事而死,皇帝下诏让他承袭父亲的爵位。家人因他年幼,没有告诉他父亲的死讯,(郑善果)受册封时悲痛欲绝,看到的人没有不为他流泪的。隋朝开皇初年,改封为
78、武德郡公,担任沂州刺史。大业年间,多次转任后做鲁郡太守。郑善果忠诚谨慎,侍奉母亲非常孝顺。他的母亲崔氏贤惠明理,懂得施政的方法,每次郑善果处理政务,她经常都在官署旁边的小门里听着。如果郑善果处理事情不公平,她就不和儿子说话,郑善果就跪在母亲床前,一天都不敢吃饭。崔氏对他说:“你死去的父亲做官时清廉恭谨,从来不过问家事,以身报国,最后(为国)死去。我也希望你能继承你父亲的心志。你幼年时就承袭了你父亲分封的土地,如今官位做到地方长官,难道这是你自身的功劳所能达到的吗?怎能不想想这些而随便发怒,对内败坏了家风,甚至失去官职爵位;对外则损害了天子的法令,招来罪过。我只是一个寡妇罢了,只有慈爱却没有威严
79、,使你不知道教导训诫,以致辜负了忠臣留下的事业。我死了以后,又有什么面目在地下去侍奉你的父亲呢?”郑善果从此就勉励自己去做清官,所在的地方都有政绩,百姓都怀念他。等到他到京城朝见皇帝时,炀帝认为他为官有节制,掌管政事严肃公正、赏罚分明,与武威太守樊子盖在官吏考核中并列天下第一。郑善果跟从炀帝游江都。宇文化及杀害炀帝后,让他代理民部尚书,跟随宇文化及来到辽城。淮安王李神通围困宇文化及,郑善果替宇文化及督战防守抵御,被乱箭射中。等到李神通退兵回去,窦建德带领军队打败了宇文化及。窦建德的将领王琮抓获郑善果。王琮讥讽他说:“你是隋朝的大臣,为什么要替杀害国君的贼子拼死苦战还受这样的重伤呢?”郑善果深感
80、羞愧,想要自杀,伪中书令宋正本跑去阻止救下了他。郑善果于是逃奔到相州。李神通将他送到京城,唐高祖给他的待遇非常优厚,任命他为太子左庶子。郑善果在东宫任职,多次向太子进献忠言,大多是匡正谏诤的言语。不久,升任检校大理卿。他端正自己,奉公守法,多有好的政绩。不久因事获罪被免官。等到崤山以东地区平定,持节做了招抚大使,因为选拔举荐不公平获罪被除去名籍。后来历任礼部尚书、刑部尚书。贞观元年,出京任岐州刺史,又因为公事免职。贞观三年,被起用做江州刺史,去世。微点突破三 通假字“通假字”中的“通”是通用之意,“假”是借用之意。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知识储备类型示例音近相通类同音通假字
8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蚤”通“早”双声通假字“胡”通“何”叠韵通假字“欲信大义于天下”的“信”通“伸”形近相通类形声字与声旁通假“距关,毋内诸侯”的“内”通“纳”同声旁的形声字通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的“被”通“披”解题技法教材演示找出下列语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其本字和含义。(1)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_(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_(3)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_(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_(5)秦王还柱而走。(荆轲刺秦王)_(6)此小大之辩也。(逍遥游)_(7)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_答案(1
82、)“说”通“悦”,高兴。(2)“颁”通“斑”,头发花白。(3)“景”通“影”,影子。(4)“倍”通“背”,违背。(5)“还”通“环”,环绕。(6)“辩”通“辨”,区别。(7)“孰”通“熟”,仔细。即学即练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越王勾践反国置胆于坐饮食亦尝胆也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A BC D答案C解析“反”通“返”,返回;“坐”通“座”,
83、座位;“振”通“赈”,赈济。参考译文吴王赦免了越王以后,越王勾践返回了越国,(他时时刻刻想着如何复国,)于是就每天让自己的身体劳累,让自己焦虑地思索,还把一个苦胆挂在座位上面,每天坐下休息,躺下睡觉之前都要看苦胆,吃饭喝水之前也要先尝尝苦胆。他常常对自己说:“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吗?”他亲自到田间种地,他的夫人穿自己织的布做成的衣服;他吃的每顿饭里几乎没有肉菜,穿的衣服没有鲜艳的颜色;他对待贤明的人毕恭毕敬,对待宾客厚礼相加,赈济贫困的人,哀悼死难的人,和百姓们一同劳苦工作。微点突破四 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他词类和基本功能的特殊语法现象。知识
84、储备1名词作动词类型示例名词名词(组成主谓结构、动宾结构或动补结构,其中一个名词用作动词。前一个名词用作动词的,属于动宾结构、动补结构;后一个名词作动词,属于主谓结构)舍相如广成传。(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舍”本是名词,用在宾语“相如”前,活用为动词,是“安置(相如)住宿”的意思,“舍相如”是动宾结构。晋军函陵。(烛之武退秦师)句中“军”本是名词,用在“函陵”前,活用为动词,是“驻扎”的意思,“军函陵”是动补结构,“函陵”前省略介词“于”。名词代词(组成动宾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 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句中“蹄”字本是名词,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踢”。副词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
85、)汉水又东。(水经注江水)句中“东”本是方位名词,这里用在副词“又”后,活用为动词,是“向东流”的意思。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句中“王”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不”后,活用为动词,是“称王,统一天下”的意思。能愿动词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刃”本是名词,这里用在能愿动词“欲”之后,宾语“相如”之前,活用为动词,含有“杀”的意思,“欲刃相如”就是“想用刀杀掉相如”的意思。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句中“水”本是名词,这里用在能愿动词“能”之后,活用为动词,是“游水、游泳”的意思。所名词(组成所字结构,“所”字通常与动词结合组成名
86、词性词组,所以“所”字后的名词用作动词)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句中“罾”字是“鱼网”意,这里名词作动词,是“捕、捞”的意思。2名词作状语类型解说示例表示比喻名词前面可以加“如”字来解释,翻译为“像那样(似的、一样)”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句中的“云、响、景”本是名词,用来修饰动词“集、应、从”,做状语,意思是“像云那样汇集”“像回声那样应和”“像影子那样随从”。表示对待人的态度或方式翻译时译为“当作那样”“像对待似的”吾得兄事之。(鸿门宴)句中“兄”可翻译为“像对待兄长一样”。表示处所翻译时名词前可以加介词“于”字来理解,含有“在(从、向)哪儿”的意思而相如廷斥之。(廉
87、颇蔺相如列传)句中的“廷”,表示蔺相如的处所,“廷斥之”就是“在朝廷上呵斥他”。表示动作使用的工具翻译时名词前可以加介词“以”字来理解,含有“用”的意思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句中“箕畚”修饰它后面的动词“运”,作状语,表示“运”所凭借的工具,翻译为“用箕畚”。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翻译时译为“在”“每”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伶官传序)时间名词“夜”修饰动词“呼”,作状语,表示“呼”的时间,译为“在夜里”。3形容词作动词类型示例形容词宾语因人之力而敝之。(烛之武退秦师)“敝”是形容词,这里带有宾语“之”,活用为一般动词,意思是“损害”。能愿动词形容词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
88、穷”是形容词,前面有能愿动词“能”修饰,活用为一般动词,意思是“到尽头”。“所”形容词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兰亭集序)“欣”是形容词,前面有助词“所”修饰,活用为一般动词,意思是“喜爱”。其他情况表动态的形容词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白”是形容词,后面虽然不带宾语,但表示某种动态,此时也活用为一般动词,意思是“显出白色”。4动词、形容词作名词类型解说示例动词活用作名词作宾语或主语惧有伏焉。(曹刿论战)句中“伏”本是动词,这里用作宾语,活用为名词,是“伏兵”的意思。在“之”“其”后充当中心词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阿房宫赋)“收藏”和“经营”都是动词,在“之”后充当中心词,活用作
89、名词,意思是“收藏的财宝”“聚敛的金银”。两个动词组成动宾结构追亡逐北。(过秦论)“亡”和“北”都是动词,它们在动词“追”“逐”之后都活用作名词,意思都是“败逃的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在“之”“其”后充当中心词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贤”是形容词,在“其”后充当中心词,活用作名词,意思是“才能”。作宾语或主语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句中前一个“圣、愚”本是形容词,这里作主语,活用为名词,是“圣人、愚人”的意思。在数词之后四美具,二难并。(滕王阁序)句中“美、难”用在数词后面作中心语,活用为名词,“四美”在文中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二难”在文中指贤主、嘉宾。5使动用法类型解
90、说示例动词的使动用法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宾语。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赤壁赋)“舞”“泣”均为不及物动词,但分别带了宾语“潜蛟”“嫠妇”,故“舞”“泣”为使动词,分别译为“使起舞”“使哭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古汉语里,形容词也常常活用为使动,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活”为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却与代词“之”构成动宾关系,故“活”为使动用法,译为:使活。续表类型解说示例名词的使动用法普通名词的使动用法,其特点是名词必须带宾语,并且该名词使这个宾语产生某种动作或发
91、生某种变化。可按兼语的格式翻译。徐儒下陈蕃之榻。(滕王阁序)“下”为方位名词,带了宾语“榻”,用作使动词,译为:使放下。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其特点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按照这个方位名词所表示的方位行动。徐孺下陈蕃之榻。(滕王阁序)“下”为方位名词,不能带宾语,却与“陈蕃之榻”构成动宾关系,故“下”为使动用法,译为:使放下。6意动用法类型解说示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一个形容词如果表示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某种性质,我们就称之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奇”本为形容词,这里为意动用法,译为:“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名词的意动用法当两个名词连用时,
92、往往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形成动宾结构,再看它是否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若是,则为名词的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侣鱼虾”和“友麋鹿”都是两个名词连用,故前面的名词“侣”“友”活用,这里“侣、友”为意动用法,译为:把看作伴侣、把看作朋友。解题技法教材演示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晋军函陵,秦军氾南A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B始舍于其址C赢得仓皇北顾 D齐谐者,志怪者也剖析例句与B项同为名词作动词,驻军/筑舍定居;A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C项,名词作状语,向北;D项,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物。答案B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93、)例:目吴会于云间A得夜见汉使 B竹杖芒鞋轻胜马 C长余佩之陆离 D毕礼而归之剖析例句与B项同为名词作动词,看,望/骑马;A.名词作状语,在夜里;C.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长;D.动词使动用法,使回去。答案B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A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B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C都门帐饮无绪D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剖析例句与D项同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认为迟缓;A.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肥沃;B.名词作动词,南行;C.名词用作动词,设帐。答案D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天雨雪,武卧啮雪A群臣怪之 B映带左右C固前
94、圣之所厚 D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剖析例句与B项同为名词用作动词,下/环绕;A.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觉得奇怪;C.厚,形容词用作动词,看重;D.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先。答案B即学即练8(2017山东高考,有删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谢贞八岁,尝为春日闲居五言诗,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年十三,略通五经大旨,尤善左氏传,工草隶虫篆。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贞为主簿。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与卓独不坐。至德三年,以母忧去职。顷之,敕起还府。贞累启固
95、辞。敕报曰:“虽知哀茕在疚,而官俟得才,可便力疾还府也。”贞哀毁羸瘠,终不能之官舍。(节选自陈书列传第二十六,有删改)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 奇:稀奇B工草隶虫篆 工:擅长C唯贞与卓独不坐 坐:受株连而获罪D贞累启固辞 启:禀告答案A解析“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的意思是:堂舅尚书王筠惊奇他有高雅的情趣。句中“奇”是形容词意动用法,是“以为奇”或“认为不一般”的意思。参考译文谢贞八岁时,曾经写作了春日闲居这首五言诗,堂舅尚书王筠惊奇他有高雅的情趣。十三岁时,谢贞大致通晓了五经的要义,尤其擅长左氏传,擅长草书、隶书、虫书、篆书。等到始兴王叔陵担任扬州
96、刺史时,推荐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征召谢贞做主簿。谢贞揣度叔陵将会有叛逆之心,于是就和阮卓自动疏远他,每当有宴会交游,总是以患病为借口推辞,不曾参与。叔陵向来钦佩看重他,没有怪罪他。不久高宗驾崩,叔陵叛逆作乱,叔陵府中的属官许多受到牵连而被拘捕,唯独谢贞、阮卓没有受株连而获罪。至德三年,谢贞因母亲去世而离职。不久,朝廷下诏让他回来任原职。谢贞多次上奏坚决推辞。朝廷答复说:“虽然知道你内心哀痛,但官府急等用人,(守丧的礼节有理由改变)你可以立即回官府任职。”谢贞哀伤过度身体瘦弱,最终也没能到官府任职。特色透练5文言实词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李岘,吴王恪孙也。折节下士,长吏治。天宝时,
97、累迁京兆尹。杨国忠使客骞昂、何盈擿安禄山阴事,讽京兆捕其第,得安岱、李方来等与禄山反状,缢杀之。禄山怒,上书自言,帝惧变,出岘为零陵太守。岘为政得人心,时京师米翔贵,百姓乃相与谣曰:“欲粟贱,追李岘。”寻徙长沙。永王为江陵大都督,假岘为长史。乾元二年,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辅国用权,制诏或不出中书,百司莫敢覆。岘顿首帝前,极言其恶,帝悟,稍加检制。辅国由是让行军司马,然深衔岘。凤翔七马坊押官盗掠人,天兴令谢夷甫杀之。辅国讽其妻使诉枉,诏监察御史孙蓥鞫之,直夷甫。其妻又诉,诏三司讯之,无异辞。妻不承,辅国助之,乃令侍御史毛若虚覆按,若虚委罪夷甫,言御史用法不端。逐李晔岭南,流蓥播州。岘
98、谓责太重,入言于帝曰:“若虚希旨用刑,乱国法。陛下信为重轻,示无御史台。”(节选自新唐书列传卷五十六)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何盈擿安禄山阴事 擿:揭发B京兆捕其第 第:住宅C然深衔岘 衔:怨恨D若虚希旨用刑 希:希望答案D解析希:迎合。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折节下士,长吏治 长:掌管B杨国忠使客骞昂 使:派遣C寻徙长沙 徙:调职D辅国讽其妻使诉枉 讽:暗示答案A解析长:擅长。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辅国由是让行军司马 让:责备B诏监察御史孙蓥鞫之 鞫:审问C诏三司讯之 讯:审问D流蓥播州 流:流放答案A解析让:辞去。参
99、考译文李岘,是吴王李恪的曾孙。他乐于结交地位低下的贤士,擅长治理政事。天宝年间,多次迁官后做了京兆尹。杨国忠派门客骞昂、何盈揭发安禄山造反的阴谋,暗示京城的官捕搜查他的府邸,搜到安岱、李方来等与禄山谋反的证据,将他们勒死。安禄山发怒,上书为自己辩解,皇帝害怕发生事变,将李岘贬出京任零陵太守。他理政深得人心,当时京城的粮食价格飞涨,百姓们都相互传言说:“想使米粟贱,莫过追回李岘。”不久转调长沙。永王当时任江陵大都督,暂时让李岘做长史。乾元二年,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辅国当权,制定诏书有时不通过中书省,百官没有敢违抗的。李岘在皇帝面前磕头,竭力陈说李辅国的罪恶,皇帝于是醒悟,对其稍加约束
100、。李辅国因此辞去行军司马,但是十分怨恨李岘。凤翔七马坊的押官,行盗贼举动抢劫平民,被天兴县令谢夷甫擒获处决。李辅国暗示他的妻子让她(为夫)申冤,下诏监察御史孙蓥审理这个案子,孙蓥判决谢夷甫无罪。他的妻子又上诉,下诏让三司审问,三司审讯的结果与孙蓥相同。他的妻子不接受,李辅国帮助她,于是下诏令侍御史毛若虚再次审问,毛若虚判谢夷甫有罪,又说御史执法不端。李晔被贬到岭南,孙蓥被流放播州。李岘认为处罚太重,向皇帝进言说:“毛若虚迎合权贵意旨滥用刑罚,违犯国家法律。陛下任由他随意判决,表明不相信御史台。”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
101、,辄弛以利民。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上常衣绨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南越王尉佗自立为武帝,然上召贵尉佗兄弟,以德报之,佗遂去帝称臣。与匈奴和亲,匈奴背约入盗,然令边备守,不发兵深入,恶烦苦百姓。吴王诈病不朝,就赐几杖。群臣如袁盎等称说虽切,常假借用之。群臣如张武等受赂遗金钱,觉,上乃发御府金钱赐之,以愧其心,弗下吏。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选自史记孝文帝本纪,有删减)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102、A辄弛以利民 弛:废止B召匠计之,直百金 直:通“值”,价值C有不便 便:简便D然上召贵尉佗兄弟,以德报之 贵:使显贵答案C解析便:便利。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匈奴和亲,匈奴背约入盗 盗:劫掠B常假借用之 假借:假装C上乃发御府金钱赐之,以愧其心 愧:使羞愧D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 务:致力于答案B解析假借:宽容。荆轲刺秦王中有“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即“宽容”之意。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常衣绨衣 衣:名词活用作动词,穿B治霸陵皆以瓦器 治:治理,引申为“建造”C群臣如袁盎等称说虽切 切:恳切,深切D弗下吏 下:向下交给答案C解析
103、切:直率尖锐。参考译文孝文帝从代国来(到京城),在位二十三年,宫室、园林、狗马、服饰、车驾等等,什么都没有增加,但凡有对百姓不便的事情,就予以废止,以便利民众。文帝曾打算建造一座露台,召来工匠一计算,造价要上百斤黄金。文帝说:“百斤黄金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产业,我继承了先帝留下来的宫室,时常担心有辱于先帝,还建造露台干什么呢!”文帝平时穿的是质地粗厚的丝织衣服,对所宠爱的慎夫人,也不准她穿长得拖地的衣服,所用的帏帐不准绣彩色花纹,以此来表示俭朴,为天下人做出榜样。(文帝规定)建造他的陵墓霸陵,一律用瓦器,不准用金银铜锡等金属做装饰,不修高大的墓冢,就是要节省,不烦扰百姓。南越王尉佗自立为武帝,
104、然而文帝却把尉佗的兄弟召来,(加官晋爵)使他们显贵,用恩德回报他们,尉佗于是取消了帝号,向汉朝称臣。汉与匈奴相约和亲,匈奴却违背约定入侵劫掠,而文帝只命令边塞戒备防守,不发兵深入匈奴境内,不愿意给百姓带来烦扰和痛苦。吴王刘濞谎称有病不来朝见,文帝就趁此机会赐给他倚几和手杖。群臣中如袁盎等人进言说事,虽然直率尖锐,而文帝总是宽容采纳。大臣中如张武等人接受别人贿赂的金钱,事情被发觉,文帝就从皇宫仓库中取出金钱赐给他们,用这种办法使他们内心羞愧,而不把他们下交给执法官吏处理。文帝专心致力于用恩德感化臣民,因此天下富足,礼义兴盛。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周经,字伯常,刑部尚书瑄子也。天顺
105、四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成化中,历侍读、中允,侍孝宗于东宫。经刚介方正,好强谏,虽重忤旨不恤。宦官、贵戚皆惮而疾之。太监李广死,帝得朝臣与馈遗簿籍,大怒。科道因劾诸臣交通状,有及经者。经上疏曰:“昨科道劾廷臣奔竞李广,阑入臣名。虽蒙恩不问,实含伤忍痛,无以自明。夫人奔竞李广,冀其进言左右,图宠眷耳。陛下试思广在时,曾言及臣否。且交结馈遗簿籍具在,乞检曾否有臣姓名。更严鞫广家人,臣但有寸金、尺帛,即治臣交结之罪,斩首市曹,以为奔竞无耻之戒。若无干涉,亦乞为臣洗雪,庶得展布四体,终事圣明。若令含污忍垢,即死填沟壑,目且不瞑。”帝慰答之。十三年,星变,自陈乞休。报许,赐敕驰驿,加太子太保,以侣钟
106、代。(节选自明史列传七十一)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经刚介方正 方正:端方正直,品行端正B虽重忤旨不恤 忤:违反,抵触C宦官、贵戚皆惮而疾之 疾:憎恨,厌恶D帝得朝臣与馈遗簿籍 遗:丢失答案D解析遗:音wi,赠送。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科道因劾诸臣交通状 交通:暗中勾结B昨科道劾廷臣奔竞李广 竞:争相C臣但有寸金、尺帛 但:只要D报许,赐敕驰驿 报:报告答案D解析报:回复。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虽重忤旨不恤 恤:顾及B阑入臣名 阑:擅自C若无干涉 干涉:关涉牵连D虽蒙恩不问 问:过问答案D解析问:问罪。参考译文周经,字伯常,
107、是刑部尚书周瑄的儿子。天顺四年考中进士。(后来)改任庶吉士,授予检讨职务。成化年间,做过侍读、中允等职,在东宫侍奉孝宗。周经刚强耿直,端方正直,喜欢竭力劝谏,即使深深违反皇上的旨意也不顾及。宦官、贵戚都害怕他并且憎恨他。太监李广死了,皇帝得到朝中大臣参与赠送李广财务的账簿,非常生气。科道官员趁机弹劾大臣暗中勾结李广的情状,有人提到了周经。周经上疏辩解说:“昨天科道官员弹劾大臣争着投靠李广,擅自写上了我的名字。虽然蒙受皇上恩德没有问罪,我实在是感到非常痛心,没有办法来自己说明情况。人们争相投靠李广,希望他能在您面前多说好话,图的就是您的宠幸眷顾啊。陛下您试着想想李广活着的时候,是否曾经谈到我。况
108、且交结李广馈赠物品的账簿就在您的跟前,请求检查有没有我的姓名。还应该严厉审问李广的家人,我只要有一寸金、一尺帛进献李广,就惩治我交结李广的罪过,在集市上斩首,作为对争着投靠李广等无耻行为的警诫。如果没有关涉牵连,也请皇上替我洗脱耻辱,或许能让我舒展四肢,终生侍奉圣明的主上。如果让我带着侮辱忍受诟骂,即使我死了,我的眼睛也不能闭上。”皇帝安慰并答复了他。弘治十三年,星宿变化,(周经)自己陈说请求退休。皇帝回复许可,并下诏赏赐可以使用驿站,加封太子太保,让侣钟代替他。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陈有年,字登之,余姚人。有年举嘉靖四十一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改吏部,历验封郎中。万历元年,成国
109、公朱希忠卒,其弟锦衣都督希孝贿中官冯保援张懋例乞赠王,大学士张居正主之。有年持不可,草奏言:“令典:功臣殁,公赠王,侯赠公,子孙袭者,生死止本爵。懋赠王,廷议不可,即希忠父辅亦言之。后竟赠,非制。且希忠无勋伐,岂当滥宠。”左侍郎刘光济署部事,受指居正,为删易其稿。有年力争,竟以原奏上。居正不怿,有年即日谢病去。十二年起稽勋郎中,历考功、文选,谢绝请寄。中外皆服。迁太常少卿,以右佥都御史巡抚江西。尚方所需陶器,多奇巧难成,后有诏许量减,既而如故。有年引诏旨请,不从。内阁申时行等固争,乃免十之三。南畿、浙江大祲,诏禁邻境闭籴,商舟皆集江西,徽人尤众。而江西亦岁俭,群乞有年禁遏。有年疏陈济急六事,中
110、请稍弛前禁,令江西民得自救。南京御史方万山劾有年违诏。帝怒,夺职归。(节选自明史陈有年传)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弟锦衣都督希孝贿中官冯保援张懋例乞赠王 援:帮助,援助B大学士张居正主之 主:同意C功臣殁,公赠王 殁:死亡D受指居正,为删易其稿 易:改变答案A解析援:援引。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且希忠无勋伐,岂当滥宠 伐:夸耀B左侍郎刘光济署部事 署:代理C有年引诏旨请 引:援引D而江西亦岁俭 俭:歉收,年成不好答案A解析伐:功勋,功绩。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后竟赠,非制 制:作动词,符合规章制度B诏禁邻境闭籴 籴:购买粮
111、食C中请稍弛前禁 弛:放宽D帝怒,夺职归 夺:改变答案D解析夺:剥夺。参考译文陈有年,字登之,余姚(今浙江余姚)人。陈有年考取嘉靖四十一年的进士,授职为刑部主事。改任吏部,历任验封郎中。万历元年,成国公朱希忠去世,他的弟弟锦衣都督朱希孝贿赂宦官冯保,援引张懋的例子请求赠封王号,大学士张居正同意他的请求。陈有年坚决不赞同,起草奏章上言说:“根据令典:功臣死亡,公赠封为王,侯赠封为公,子孙世袭的人,生死只享受原来的爵位。张懋赠封为王,朝廷议论不同意,就是朱希忠的父亲朱辅也这么认为。后来竟然被封赠,这不符合规章制度。况且朱希忠没有讨敌的功勋,怎么能乱加宠幸?”左侍郎刘光济代理吏部事务,按张居正的意思
112、,删改奏稿。陈有年极力争辩,最后将原奏章呈上。张居正不高兴,陈有年当天就称病离去。万历十二年他被起用为稽勋郎中,历任考功、文选郎中,谢绝请托。朝廷内外都佩服他的为人。调任太常寺少卿,以右佥都御史的身份巡视江西。为皇帝供给用品的尚方官需要的陶器,大都很奇巧,难以制作,后来有诏令允许适当减少,不久又照旧额。陈有年援引诏令请求裁减,未获同意。内阁大臣申时行等人坚持争辩,才减免十分之三。南畿、浙江遭遇大灾,诏令禁止邻地买进粮食,商船都汇聚江西,安徽人最多。而江西当年收成也不好,众人请求陈有年禁止。陈有年上奏陈述救急的六件事,其中请求稍稍放宽先前的禁令,使江西的百姓得以自救。南京御史方万山弹劾陈有年违背
113、诏令。皇帝恼怒,剥夺了陈有年的官职令他回乡。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114、节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禄亦弗及 及:轮到B天未绝晋 绝:断绝C主晋祀者 主:主持D天实置之 置:放弃答案D解析置:拥立。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亦诬乎 诬:欺骗B窃人之财 窃:偷盗C下义其罪 义:议论D以死谁怼 怼:埋怨答案C解析义:以为义,赞美。根据相同结构“上赏其奸”的“赏”推知“义”为动词,赞美。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尤而效之 尤:尤其,特别B不食其食 食:食物,这里指“俸禄”C以绵上为之田 田:封地D且旌善人 旌:表彰答案A解析尤:犯错误。“效之”是效法他们,“而”是连词,可知,“尤”不能看
115、成副词“尤其,特别”。参考译文晋文公赏赐跟从他逃亡的人,介之推不谈爵禄,爵禄也没有轮到他。介之推说:“献公的九个儿子,只有国君在世了。惠公、怀公没有亲人,国内外都厌弃他们。上天没有断绝晋国的后嗣,一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国君还会是谁?实在是上天拥立的他,而那几个人以为是自己的功劳,不是欺骗人吗?偷盗别人的财物,尚且称为强盗,何况是窃取上天的功劳当作自己的功劳呢?下面的人赞美他们的罪过,上面的人奖励他们的狡诈,上下相互蒙骗,就难以和他们相处了。”他的母亲说:“何不也去请求爵禄?就这样死了,埋怨谁?”(介之推)回答说:“明知(他们)犯了错误而效法他们,罪过更要加重了。而且我发出过怨言,
116、不吃国君的俸禄。”他的母亲说:“也要让国君知道这件事,怎么样?”(介之推)回答说:“言语,是身上的装饰品。身子将要隐藏,哪里还要用言语去装饰它?这样做,就是为了显露自己了。”他的母亲说:“能够像你说的这样去做吗?我和你一起隐居。”于是母子俩隐居到死。晋文公寻找介之推没有找到,就以绵上作为介之推的封地,说:“以此来记录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六、(2017北京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目。秦废封建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
117、。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
118、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而学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与焉。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故吾取其说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自书契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者乎?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者,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近世无
119、复封建,则此祸几绝。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注书契:指有文字记载。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然后属疏远 属:亲属B诸侯更相诛伐 更:交替C子房亦与焉 与:参与D不能易也 易:交换答案D解析易:改变。2(改编题)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置王无以镇之 置:设置B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 王:封为王C故吾取其说而附益之 益:更加D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 已:终止答案C解析益:增补,增加。“益”后面是代词“之”,且处在句末,可推知“之”前应为动词,而非副词“更加”。参考译文秦王朝刚刚吞并天
120、下,丞相王绾等人进言说:“燕国、齐国、楚国地方偏远,不设置诸侯王就无法镇守(这些地方),请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秦始皇把这个建议下交给群臣商议,大臣们都认为这样做合适。廷尉李斯说:“周文王、周武王所分封的子弟及同姓亲属很多,可是他们的后代亲属关系逐渐疏远了,像仇人一样互相攻击,诸侯之间相互征伐,周天子无法阻止。如今天下依赖陛下神灵之威获得统一,都划分成了郡县,诸皇子和功臣们用国家的赋税重赏他们,(这样)很容易控制天下。天下人没有异心,这就是使天下安宁的办法,设置诸侯不利于管理天下。”秦始皇说:“天下人都苦于战争无止无休,因为有那些诸侯王。(我)依仗祖宗神灵刚刚安定了天下,再设立诸侯国,这是引起
121、战乱,想求得天下安宁太平,难道不困难吗!廷尉的建议很对。”(秦始皇)把天下分为三十六个郡,每个郡设置守、尉、监。 苏轼说:圣人不能造就时势,也不错失时势。时势不是圣人所能造就的,圣人能把握时势,不违背时势罢了。(夏、商、周)三代兴盛的时候,诸侯没有罪过不能剥夺爵位,因此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封侯的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这就是)所说的不能造就时势。周王朝衰弱,诸侯互相吞并,齐、晋、秦、楚的国土都方圆千余里,他们的力量足够用来分封诸侯、树立屏障。到了七国都称了王,做天子做的事,然而始终没有分封诸侯。世人畏惧诸侯的祸患已经很久了,不只李斯、秦始皇知道这种情况。 秦始皇吞并天下之后,划分郡县,设置郡县
122、的官吏,按道理应该这样,就像冬天穿皮裘衣服夏天穿葛布衣服一样,适合时宜,不是某个人自己的智慧和独有的见解,(这就是)所说的不错失时势,但是求学的人、士大夫大多不赞同。汉高帝想封六国的后人,张子房认为不能这样做,李斯的见解跟张子房没有不同。高帝听了张子房的言论,知道诸侯不能恢复,这是非常明显的了。然而最终还是封了韩信、彭越、英布、卢绾为王,难道(这件事)只是高帝所为?张子房也参与了。所以柳宗元说:“分封诸侯的制度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时势使然。” 从前议论分封诸侯制度的人很多,柳宗元的言论出来后,其他人的言论就都被废弃了,即使是圣人再世,也不能改变了。所以我采用他的说法而又增补了一些,说:凡是有血气之人必会争夺,争夺必定是因为利益,而利益没有比分封诸侯再大的了。分封诸侯,是争夺的源头、祸乱的开端。从有文字记载以来,臣子杀害他的国君,儿子杀害他的父亲,父子兄弟互相杀害,有不是因为继承和封赏而争权夺位的吗?自夏商周起圣人用礼乐教化天下,曾经达到了刑罚可以搁置不用的程度,但是最终不能终止篡位弑君的祸患。从汉朝以来,互相残害的君臣父子,都是诸侯的子孙;其余卿大夫不能世袭的人,大概不曾有过这种情况。近代以来不再有分封诸侯的制度,所以这种祸患几乎断绝。仁人君子,难道忍心再让这种祸患开始吗?所以我认为李斯、秦始皇的见解,柳宗元的言论,应当成为后世的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