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2 ,大小:71.50KB ,
资源ID:499137      下载积分:4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499137-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广西省平南县高中语文教案:《近体诗六首》(新人教版必修1).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广西省平南县高中语文教案:《近体诗六首》(新人教版必修1).doc

1、广西省平南县高二语文近体诗六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教学目的】: 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在诵读吟味中体会诗歌意蕴的特点。 3学习诗人精妙的构思,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2难点: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1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意蕴、风格及写作技巧。 2诵读讨论质疑答难领悟。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了解近体诗的格律,学习山居秋暝,鉴赏诗歌如画的意境,了解作者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

2、诗三百到堪称百世之师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从刚健清新的汉魏乐府,到多彩多姿的南北朝民歌,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可以说是一个顶峰,出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等一批大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两河并流。今天我们选读两首唐诗。 二、解题 1名称:唐代称律诗为近体诗,近体诗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即我们所说的格律诗,绝句中也有近体诗。 2以山居秋暝为例介绍格律: 投影: 山 居 秋 暝 王 维 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对仗)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对仗) 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押OU的韵) 句式整齐:律诗每首八句,可分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

3、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分五言和七言。 对仗:律诗中间两联须对仗,如山居秋暝。对仗的兩句,句型相同、词性相同、平仄相反。 音韵铿锵: A平仄规定: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见P31体式)每联的上下句平仄相对,上联的出句与下联的对句相粘。 关于平仄:古音为“平、上、去、入” 四声,其中“上、去、入”为仄声;今音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四声。古音中的“平”变成今音中的“阴平、阳平”“入”声变成了今音中的“阳平、上声、去声”三种声调。这叫“入派三声”。 B押韵规定:凡双数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4、如山居秋暝。 节奏感强:“五字句”有三个停顿,可切分为三拍,即:“221”式与“212”式;七字句有四个停顿,可切分为四拍,即:“2221”式和“2212”式。如山居秋暝、登高。 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 课文中的山居秋暝是五言律诗,登高蜀相锦瑟书愤是七言律诗,石头城是绝句。 3与古体诗的区别: 古体诗 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都有 句式 参差不齐;句数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 近体诗 只有五言、七言 律诗八句,绝句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 古体诗 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

5、,允许换韵; 用韵 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 只能用一个韵,一韵到底; 近体诗 首句可押可不押,其余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 一般押平声韵。 平仄 古体诗:不讲究平仄近体诗:讲究平仄 四、自主合作探究 (一)鉴赏山居秋冥 【活动设计1】介绍作者。可先让学生讲,老师补充。 王维(701761),字摩 诘,蒲 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 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 王维的思想和诗歌,一般四十岁左右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以游侠、边塞诗为主,诗风豪迈、气势雄浑,表现了那个时代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在其后期,由于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等原因,对政治感

6、到厌倦,开始过起了亦官亦隐、半官半隐的生活。他后期的诗歌主要反映这一淡泊闲适生活的山川田园诗。由于王维晚年信奉佛禅,又使他的山水田园诗中显出一种幽深清远、静谧空灵的境界,从而形成了他自己诗歌的独特风格。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为我国山水诗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田园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 王维是个多才多艺的诗人,不仅擅长音乐、书法,还是著名的大画家,是中国绘画史上南宗的开山鼻祖,文人画的创始人。他将音乐、绘画的义理与手法,融汇贯通与诗歌创作中,以自然凝炼而富有特征性的语言,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色彩鲜明、立体感强而又意境高远的自然风光图。在天宝、开元二十余年间,他是公认的文苑盟主。当时

7、有“朝廷左相笔,天下右丞诗”之誉。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活动设计2】研习课文山居秋冥 1学生按照P31练习一“诵读提示”朗读课文。 2鉴赏诗中的美点: 板书:鉴赏诗中的美点: 我 意象之美:空山 新雨 松林 明月 清泉 最 林 浣女 莲 渔舟 喜 意境之美:空明清新 宁静而有生气 和平安乐 爱 境界之美:高洁情怀 声律之美:音韵和谐 首联点题“山居”“秋暝”,紧扣题意描绘出秋天雨后山村傍晚的大背景,给人以深远、幽静、清新之感,为全诗笼上一层清新洁净的基色。平和恬静的景象也是诗人闲淡心境的写照。 颔联出句紧承“晚来秋”,点明时间是从黄昏过渡到夜晚,可见诗人陶醉于空山幽静

8、清明的景色之中。对句直承“新雨后”描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明月、松林、清泉、山石几种意象组成色调明洁的图画,具体渲染了山景的清幽。与“清泉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所表现出来的意境相比,多了几分空明,少了几分冷寂。这是一幅无人的山水画。 颈联在“空山”的背景上,描绘了人物活动的两幅优美的画面。如果说,颔联先写所见,再写所闻,那么,颈联则先写所闻,再写所见,听到“竹喧”声,知道是“浣女”归来;看到“莲动”,知道是渔舟出去。这种写法不是简单地颠倒语序,以增加句式的变化,而是利用诗歌句式的灵活性,更真实地表达诗人追寻感觉的过程。再明亮的月光也不能使人将夜色中的动静看得一清二楚,何况还有山林、荷花的遮挡,再说从

9、“竹喧”到“归浣女”,从“莲动”到“下渔舟”又有一个时间的游移和判断的问题,因而先闻其声,先见其动,再见其人,正是诗人当时追寻感觉过程的真实表现。如此描写,也使空山宁静的秋夜增添了几分生气,使整个画面更有动感,更有诗情。 画面美,画面中的人更美。诗人选择少女们洗衣归途上欢声笑语不断,渔夫利用夜晚月光捕鱼这些细节,从不同侧面写出了山村居民淳厚、朴实的风尚。 一个“喧”字,生动地表现了少女们勤劳、朴素、开朗的性格。 尾联:是面对景物发出的感慨。诗人宕开一笔,由写景转到抒情,反扣“秋暝”的诗题,收束全文。 【活动设计3】讨论问题: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么下笔说是“

10、空山”呢? 【点拨】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王孙”意,见P32文下注释,学生可据此回答。) 【点拨】诗人着力描绘的诗情画意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秋天万木凋零,寒风瑟瑟,但诗人笔下的秋天,并没有呈现出“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贺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的肃

11、杀气;没有流露出“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刘禹锡长沙过贾谊宅)的感伤色彩。诗人笔下的秋天,青松如盖,清泉淙淙,翠竹密布成林,碧莲亭亭玉立。月下青松,石上清泉,山里翠竹,水中碧莲,既是表现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也是诗人恬淡闲适情怀的写照。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淳朴、勤劳,生活无忧无虑,正反映了诗人想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侧面反衬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面对这个称心的世外桃源,诗人情不自禁地想留在山中,想归隐了,诗人反用“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留”(楚词招隐士)的诗意,巧妙表达了自己对山中秋色的喜爱和安于隐居生活的心情,深化了主题。 小结:这首诗描绘山中秋日傍晚空明而清新、幽静而有生气

12、的自然风景,表现出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主旨) 艺术特色:“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五、课堂练习:讨论P35练习二1 【答案要点】诗人仅用淡淡的几笔就勾勒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竹林里传来一阵阵欢声笑语,那是姑娘们洗衣归来;(村口波光荡漾的小河中,)亭亭的荷叶纷纷向两旁分开,荷花摇动,满载月色的渔舟,顺流而下,划破了荷塘的宁静。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犹如世外桃源一般。在这幅画里,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们淳厚、朴实的风尚美,生活美是水乳交融的。 背诵山居秋暝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学习登高、蜀相,鉴赏诗歌的意境,初步感知杜甫的诗风。 【教学过程】: 一、检查对山居秋暝的

13、背诵。 二、导入对课文登高的学习,介绍写作背景。 (投影: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内字字皆奇。 明胡应麟诗薮 这是明代学者胡应麟对杜甫登高一诗的高度评价,他认为“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内字字皆奇”。“奇”在什么地方呢?我们一起来鉴赏这首诗。 三、自主合作探究 【活动设计1】请同学们反复诵读,注意语速的缓急、语音的轻重及句子的停顿,并体会整首诗的意境。 【朗读指导】首联写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特点,读时节奏感要强,注意表现整个画面的气氛。颔联写远望所见,要读得气势开阔,有包容宇宙之意,“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二语要一气读出,“木”“江”二字要适当延长,有余韵。颈联

14、上句写长年飘泊之苦,“悲”“常”二字要重读;下句写老病孤愁,“病”“独”二字要重读,以加重悲苦情绪。这一联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状况,由沉吟往事说到今日登高之举,基调是沉重的,宜缓缓读出。尾联“艰难苦恨”一语紧承上联,而后以白发增多、酒杯新停轻轻结住全诗,含无限凄凉意于言外,应读得更加缓慢、沉重,让听者仔细体味诗人此刻百感交集的心态。 【思考】请你设想一下诗人是在什么时间、地点、境况下写的这首诗。 【点拨】从“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可以看出是在长年漂泊,居无定所,抱病在身的情况下写的这首诗。(见P32注释)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

15、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活动设计2】研习课文登高 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秋风急切,天空高远,猿啸哀婉;江中的小洲水清沙白,鸟儿飞舞回旋。(让学生口述首联大意。) 【问题】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 急 高 哀 清 白 飞风、 天、 猿、 渚、 沙、 鸟 【追问】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

16、诗由写景开头,十四个字勾勒出一幅三峡秋景图。时当深秋,晴空如海,登高仰视,愈觉其迢迢无极,所以说“高”; 长江三峡多猿猴凄厉叫声。水经注 江水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夔州一带,山高林密,每至晴初霜旦,常有高猿长啸,空谷传响,哀转不绝,所以说“哀”;深秋九月,潭寒涧肃,沙洲小渚,孤零冷落,所以说“清”;风霜高洁,水落石出,所以说“白”。因为台高,故愈觉其风大,所以说“急”;风大则水鸟低飞盘旋,所以说“回”。用字遣词都极其贴切。“天高”“沙白”“猿啸” “鸟飞”,这些又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意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起笔便有悲凉的气氛。画面的

17、惨淡,映照出诗人心上的凄凉,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这两个细节,跟诗人素有的伤时感情联系起来,简直就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千万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心理写照。 首联对仗起笔。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未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

18、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板书:首联:描写秋江的景物和各自特点。) 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远望无边的落叶萧萧地坠下,俯视奔流不息的江水滚滚而来。(让学生口述首联大意。) 【问题【颔联写了什么景物?寄寓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创设了怎样的意境? (边讲析边板书: 落木 长江感伤 悲怆旷远 悲怆 雄浑 宏伟写远眺之景,从大处落笔,上句写山景,承首句;下句写江景,承次句。山上江中,往复交织,构成一幅登高远眺的壮阔图景。深秋风大,所以闻落叶之“萧萧”,峡深流急,所以见波涛之“滚滚”,“落木”以“无边”来形容,则见其境界之阔大;“长江”以“不尽”来形容,则见大江之

19、无穷。在极其萧杀荒凉的景象中,又充满着一种雄浑奔放的气势。更重要的是我们从这两句这还能看出诗人那激荡不已的心情: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韶光易逝,长年漂泊的生涯何时是了(板书:感伤)?而长江“不尽”,亘古如斯,也许诗人超越时空,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共痛(板书:悲怆)。两句诗又多用双声迭字,读来音调铿锵,充满着声韵之美,所展示的境界,也极雄浑高远,饱含着诗人无穷的情思。(板书:颔联:绘出一幅更辽阔的秋景,气象宏伟。借落叶、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 3鉴赏颈联:“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经常飘泊万里,作客他乡,更添悲秋

20、情绪,晚年多灾多病,今天又独自登临高台。(让学生口述首联大意。) 【问题1】“秋”在诗人的眼中为什么是含“悲”的? 一悲:离家万里;二悲:秋风萧瑟;三悲:长年漂泊;四悲:年岁已高; 五悲 :百病缠身;六悲:孤独登台。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高远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由上文写景很自然地过渡到抒情。“万里悲秋常作客”,是就空间方面说的,即所谓“横说”。 “常作客”,生动地再现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多病独登台”,是就时间方面说的,即所谓“纵说”。“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作客登

21、台,已有游子思乡之意,加上万里漂泊,百年多病,则孤零悲苦之情便得到更进一层的描写。秋风萧瑟,已令人触景生哀,更何况又值垂暮之年抱病登台呢?“登台”前着一“独”字,已见其孤零;“秋”前加一悲字,足见其悲苦。由于采用了这种层层递进的顿挫笔法,蕴藏在诗人内心深处的沉郁悲抑的感情便更深刻有力地表达出来了。(板书:颈联:写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抒情) 鉴赏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国难家忧,命运艰难,可恨两鬓又白发增多,穷途潦倒志不得伸,因病戒酒不举杯,悲愁更难排遣。(让学生口述首联大意。) 【问题2】“艰难”指什么艰难?为什么会让他愁白了头?诗人为什么戒酒?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境界

22、? “艰难”指国家多难、自身潦倒。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正是时势的艰难,命运的坎坷,深恨巨痛使诗人愁白了双鬓,再加上因病戒酒,悲愁就更难排遣。这两句把穷途潦倒的根源,归结于社会的动荡,时势的艰难,从中也可以看出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由此可见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因而第七句集中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感。 尾联两句诗分承五六两句诗 ,更深沉地表达了悲秋的情怀。诗人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足见诗人的矛盾心情。此联虽气势上不如前三联,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似未为不

23、称也”。( 明胡应麟诗薮)。(板书:尾联:归结穷途潦倒的根源。抒情 主旨:全诗写登高所见秋色,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 【活动设计3】概括艺术特色: 1写景抒情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情景交融,气象宏伟;沉郁、顿挫。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颔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感受诗人借落叶、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颈联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抒发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尾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

24、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板书:艺术特色:1情景交融,气象宏伟;沉郁、顿挫。写景抒情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2对仗工稳,音调铿锵。) 2对仗工稳,音调铿锵。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像“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四、导入对课文蜀相的学习。 蜀相是杜甫定居成都西郊浣花溪畔时写的。“蜀相”即诸葛亮。诸葛亮曾帮助刘备振兴汉室,建立蜀汉政权,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刘备死后,他辅佐

25、后主刘禅治理政事。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234年)他带兵讨伐司马懿,出师未捷,就病死在军中。后人在成都为他建立了祠堂,即今武侯祠。杜甫在唐肃宗乾元十二年(759年)十二月到成都定居,第二年春天(上元元年(760年),他走谒了武侯祠,写下蜀相这首咏史名作。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既感慨当年朝廷中缺少像诸葛亮这样的匡时济世之才,又痛感于自身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在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的同时,又叹惋他的壮志未酬,含蓄的表达了自己的痛苦。 四、自主合作探究 【活动设计1】研习课文蜀相 1鉴赏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在什么地方呢?在成都城外一片郁郁葱葱的翠柏之中

26、。 这首联两句,前一句“丞相祠堂何处寻”是自问。这里不称“蜀相”,而用“丞相”二字,使人感到非常亲切。特别是其中的“寻”字有着丰富的含义,一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而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二又因杜甫初到成都,地理不熟,环境生疏,所以才下了这样一个“寻”字。三它还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之情,并因人而及物。正如辛弃疾 青玉案元夕词中形容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后一句“锦官城外柏森森”自答。这是诗人望中所见的景象,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外景,点明祠堂的所在地,用来呼应前一句。“柏森森”三个字衬托出祠堂的不凡气象,也渲染了一种安谧、肃穆的气氛。这两句直

27、承“蜀相”的诗题,用记叙兼描述的笔墨起得很得势。(板书:首联:自问自答,交代祠堂所在地及环境。) 【问题】题作蜀相而不说“武侯祠”可知杜甫意在人而不在祠。但诗又分明自祠写起,为什么呢? 【点拨】这是因为诗人主旨是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同时惋惜他的壮志未酬,因而颂诸葛亮,由写武侯祠引入,既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又由祠堂景色的凄凉、冷落气氛,使读者体会到诗人的惋惜,由此而联想到诗人自身的遭遇,感悟诗人壮志难酬的伤感。 2鉴赏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台阶前碧绿的青草自己呈现出春色,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树传来的黄鹂叫声虽然动听,可有谁听呢? 颔联写祠堂内的景色,出句

28、承接第一句的丞相祠堂,写碧草映阶,足见草深;对句承接第二句的古柏森森,写黄鹂隔叶而啼,足见树茂。草深树茂恰恰表现出来的是肃穆幽静。“自春色”和“空好音”暗含无人欣赏之意它写出了祠中的凄凉、冷落的气氛。 诗人自远望而近看,由寻路而直入庙。当诗人走进祠堂的大门,一片肃穆幽静的景象映入眼帘,蓄积已久的敬仰之情如波涛汹涌,杜甫既追怀蜀相的功业,又痛惜他夙愿未偿,现在留下来的只有一座祠堂而已。瞻仰遗迹,激起了诗人的联想,五百年过去了,像诸葛亮这样的人再也没有出现过,由此自然转到诸葛亮的才智功业上。 杜甫在夔州时所写的武侯庙一诗,开篇两句“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痛惜诸葛亮夙愿未偿,现

29、在留下来的只有一座祠堂而已,抒发诗人壮志难酬的寂寞。(板书:颔联:写祠堂内景。凄凉、冷落、感伤) 3鉴赏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刘备三顾茅庐,问恢复汉业的大计,诸葛亮帮助刘备开创帝业,又辅佐刘禅,尽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片诚心。 这颈联两句笔锋一转,写得格外厚重。诗人从开篇起便暗运斧斤,不断蓄势,一路盘旋,到此才用浓重笔墨着力点明。这也正合乎律诗中间二联“宜乎一浓一淡”的写作法则。这一联同时还是杜甫以议论入诗的范例。颈联上句看起来是说刘备,其实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下句则是诸葛亮一生功业的最精辟的概括。然而诸葛亮并没有完成他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他慨叹了。至

30、此,诗人水到渠成地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为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板书:颈联:评价诸葛亮的功绩。) 4鉴赏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武侯多次出师北伐,未能取胜,积劳成疾,死在军中,使千古仁人志士泪满衣襟。 这两句诗是叙事兼抒情,加上前面六句有力铺垫,收束(合)得既有精神,又有余味。 “英雄”,这里可以理解为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 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尧舜上,再是风俗淳的”的抱负,自比为舜的大臣稷和契。安史之乱前夕,杜甫离长安回奉先(现在陕西蒲城)探亲。不久安禄山发动叛乱并攻下潼关,杜甫一家人流亡北行,到

31、了鄜州(现在陕西富县)。杜甫把家小安置在羌村后,恰值肃宗在凤翔(现在属陕西)即位,于是他只身前往投奔肃宗,不料中途为乱兵所俘,被带到长安,因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即至德二载(757年)四月,他乘隙逃出长安到了凤翔,被授为左拾遗,却因上疏救房琬,触怒肃宗,被放还鄜州探亲。从此郁郁不得志,因此入蜀后,他便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借此抒发自己的怀抱,既表达了他对诸葛亮的敬仰和对诸葛亮大业未成人已去的叹惋之情,又跟自己壮志难酬的痛苦融为一体,含蓄地表达了自己请缨无路,报国无门的情怀。(写后人的追念与敬仰。抒叹惋之情) 【投影】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起)铺垫 映阶碧草

32、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承)寓情于景 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转)叹惋原因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合)点明主旨 中心: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并叹惋他的壮志未酬。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痛苦。 艺术特色: 1感物怀人,借古咏怀。 2叙事、写景、议论、抒情浑然一体。 五、布置作业: 1P35练习二2 2熟练背诵登高蜀相二首诗。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 指导学生自读石头城锦瑟书愤,品味诗歌意境,从而领会诗歌美质。学习各诗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了解诗人的不同艺术风格。 【教学过程】: 一、检查对登高蜀相二首诗的背诵。 二、自读方法指导: 唐代近体诗之美,美在意境,美在气象,美在诗眼。

33、要体悟唐诗的美感,就必须牢牢把握个中三味。 1把握意境美: 王昌龄诗格中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日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这里说的物境、情境和意境,其实说的都是意境,只不过把偏重于写山水的称为物境,偏重于抒情的称为情境,偏重于言志的称为意境。 王国维人间词话里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寒波澹澹起,白鸟

34、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里讲的有我之境,即情境或意境;无我之境即物境。如果以此观照,则山居秋暝石头城偏重于物境,登高蜀相锦瑟偏重于情境,书愤偏重于意境。但是,这样的划分实在太过机械琐碎,因为在一首诗中,三境常常是浑然一体的,我们不可能在具体品读诗歌的时候作如此理性的条分缕析,否则诗趣尽失。其实,我们在吟诵近体诗时,如果能够把握作者是如何在客观景物中投射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或者说是如何做到境意相合情景交融,我们就算品味到了一首诗的意境。 三、自读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 2品味诗歌意境,从而领会

35、诗歌美质。 3学习各诗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了解诗人的不同艺术风格。 四、自读程序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2了解作者及背景(见教辅) 补充: (一)石头城写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这是刘禹锡怀古组诗金陵五题的第一首。金陵是六朝的国都,孙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相继在此建都,由于六朝如梦,时代迅速更替,因而金陵怀古最适宜于寄托历史盛衰,人事苍茫的感慨,唐人吟诵金陵的诗作甚多,石头城是其中较有名的一首。这是刘禹锡由和州刺史罢归洛阳,路过金陵,漫游这六朝旧都,目睹金陵残破,联想到敬宗沉溺于声色游乐,写了金陵五题,咏叹六朝繁华已成陈迹。 “石头城”见P29注释。 (二)关于锦

36、瑟 作者简介: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绹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写作背景:锦瑟这首诗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 李商隐的诗风跟白居易截然相反,白

37、居易的诗妇孺皆懂,而李商隐的诗虽好学深思之人读来也很费力,特别是他的无题诗,大多有一种朦胧的境界,不易得到确切的解释。尽管如此,如果单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读,它又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 本诗虽题为“锦瑟”,但并非“咏物诗”,只是以开头二字为题。李商隐的诗语言清丽,感情哀怨,境界朦胧,解读极为不易。古来解此诗者有几十家,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三)书愤 作者: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阳(现浙江绍兴)人,少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1154年应礼部试,为秦浍所罢黜。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八年(1172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淳熙五年

38、(1178年),被召回临安,先后提举福建及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他一贯主张抗金,为主和派所忌,任职期间多次遭到罢黜。晚年闲句故里,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陆游的律诗是非常出名的,沈德潜评为“放翁七言律对仗工稳,使事熨帖,当时无与比埒(li:同等;(相)等)”(说诗晬(zu:婴儿满百日或满一岁之称)语)。姚鼐评曰:“上法子美下揽子瞻,裁制既富,变境亦多,其七律固为南渡后一人。”(今体诗钞序目)将陆游比同于杜甫、苏轼,书愤是陆游这类诗中的一首七律名作。 背景:书愤为陆游在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所写,此时他已是61岁的老人。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南宋小朝廷偏要偏安于江南一隅,投降

39、派阻挠,所以始终未能实现,因而悲愤异常,诗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了书愤。 3理解内容,赏析意境。 诗词之美多美在意境的塑造。所以诗词赏析重在其意境的塑造。自读时在初步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去品味意境。 (一)阅读石头城回答下列问题。 结合注释用散文笔法写出诗的大意。【参考答案】着这座故都的群山依然在围绕着它,潮水拍打着城郭,仿佛也看到它的荒凉,碰到冰冷的石壁,又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山川依然,石头城的旧日繁华已空无所有。(对着这冷落荒凉的景象,诗人不禁要问:为何一点痕迹不曾留下?没有人回答他的问题,)只见那当年从秦淮河东边升起的明月,如今仍旧多情地从城垛(“女墙”)后面升起,照见这久已残破的都城

40、。 石头城句写空城四周的景色:山和潮。“在”写山的状态,“回”写潮的状态。请问,难道山会不“在”,“潮”会不“回”吗?诗人的言外之意是什么?“故”“空”有什么含义? 【点拨】“在”“回”有山河依旧,物是人非的含义。石头城曾是虎踞龙盘之地黄旗紫气,物华天宝,繁盛一时,它是六朝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象征着六朝繁华,而今繁华销歇六朝的帝王将相、风流人物也都杳无踪影,留下来的只有围绕着石头城的群山和那寂寞的潮水,多情的潮水依旧拍打着城墙,但它也无法忍受空城的荒凉,无精打采的默默返回。以“在”暗示六朝的不在,以“回”衬托六朝帝王将相的未回。 石头城句写淮水的月色。诗人为什么称月为“旧时月”? 【点拨】

41、诗人称月为“旧时月”有“今月曾经照古人”之意。月亮就是历史的见证,它目睹六朝的繁华、衰亡空城,分明看清了人生易老、繁华易逝的真谛。寄寓了诗人国运衰微的感慨。 请结合诗句分析“景中寓情”的特点。 【点拨】诗人选取山水和明月,并把景物拟人化,通过写景来咏叹历史的兴亡。他写山,是写出周围静静拱卫的群山;写水,是写奔到古城墙下又寂寞退回的潮水;写明月,是昔日照着古城繁华景象的淮水东边的明月,现在仍旧多情地越过城头,照着残破的古城。诗人用“在”“回”“过”三个动词,生动的描写客观景物,诗中句句是景,然而无景不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今衰昔盛、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苍莽悲愤,耐人寻味。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

42、微的感叹,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二)阅读锦瑟回答下列问题: 结合注释用散文笔法写出诗的大意。 【参考答案】首联:锦瑟琴为何要有那么多的弦,每根弦发出的音乐都勾起我对青春年华时光的思念。 颔联:我曾沉迷于美好的境界之中,如庄周梦为蝴蝶;我有美好的理想和情思,如望帝把爱心托付于杜鹃。 颈联“那眼泪止不住地流淌,在明月下已分不清哪是珠光哪是泪光;那往昔生活的情景犹如蓝田玉山上的玉烟,依稀可见。 尾联:这种情思和感慨哪里是待到今日回想时才有,只是在事情发生的当时已经使人怅惘不已了。 当代著名学者张中行有这样一段话: 古今解此诗者总不少于几十家吧,其结果自然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有时想

43、,与其胶柱鼓此锦瑟,不如重点取意境而不求甚解。我曾用这种办法试解:“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一晃年已半百,回首当年,一言难尽。“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曾经有梦想,曾经害相思。“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可是梦想和思情都破灭,所得只是眼泪和迷惘。“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现在回想,旧情难忘,只是一切都如隔世了。这样解,虽然近于六经皆我注脚,总比大力考索而把意境弄得支离破碎好一些吧?(摘自张中行著诗词读写丛话) 前面所引张中行的那段话,概括起来有两点意思:(1)这首诗的内容跟作者以往的梦想或爱情有关;(2)诗的基调是哀怨的,意境是迷离的。前一条没有把诗人的梦

44、想或爱情落实在具体的人和事上,避免了无谓的争论,这是张先生高于那些索隐派注家的地方,无须讨论;后一条则是我们鉴赏的重点。 请谈谈你对这首诗“基调哀怨,意境迷离” 特点的理解(只要能言之成理即可)。 【点拨】选取哀怨的意想为全诗奠定了哀怨的基调。瑟这种乐器本可以演奏各种情调的乐曲,但诗人们往往喜欢把它跟哀怨的情调联在一起,如“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旁”(杜甫曲江对酒),“瑶瑟凝尘清怨绝,可怜无女耀高丘”(鲁迅悼丁君)。这首诗虽未指出锦瑟所奏的曲名,但诗人既由此而思及“年华”,它的情调也就可想而知了。另外,诗人没有指出弹奏者是谁,如果不是佳人而恰恰是诗人自己呢?那就更能引人遐想了,这就造成了

45、一种迷惘的意境。 庄周梦蝶的典故强化了这种迷惘的意境。据庄子记载,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栩栩然而飞,觉得自己真是蝴蝶了;不久梦醒,又觉得自己还是庄周。庄周梦蝶的故事似乎有这样的意思:昔日的理想和情思是那样的美好,在回忆中又是如此真切,的确使人迷恋,致使诗人觉得它才是真实存在的,而眼下的困顿状况只不过是一场梦。但又可以反过来理解,如果眼下的困顿状况是真,则昔日美好的理想和情思岂不吃了虚幻的梦?这真是“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诗人已完全陷入一种迷惘的境界中了。 “鲛人泣珠”“玉生烟”的典故,使人迷惘而又联想无穷。 补充P29注释辞海“鲛人”条这样解释:【鲛人】亦作“蛟人”。传说中的人

46、鱼。太平御览珍宝部二珠下引张华博物志“鲛人从水中出,寓人家积日,卖绡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盒,以与主人。” 据说玉沉埋在地下,不为人所见,但它那温润的精气却能透过泥土,烟雾般的升腾在空中,为山增辉(晋陆机文赋“石韫玉而生辉”也来自这个说法)。但诗人引用这个说法的意义非同寻常:从玉被掩埋这一方面来说,那是很可悲的;从“生烟”这一方面来说,却又使人感到欣慰。其中的况味也真是一言难尽。这两幅画面尽管色调不同,但在表达作者怅惘、悲伤之情上是完全一致的。至于它们的象征意义,那就有待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结尾直接抒情,“此情”即指诗的首联所抒发的情感,“惘然”是总写“一弦一柱思年华”的全部感受

47、,言外之意是:当时既有怅惘之情,则今日追忆必定更加怅惘,的确是不堪回首了。 鲁迅在致杨霁云的信(1934年12月20日)中曾说:“玉溪生清词丽句,何敢比肩。”这是对李商隐语言艺术的高度评价。从这首诗也可见一斑。请举例说明语言清丽的特点(只要能言之成理即可)。 【点拨】例如开头写诗人听瑟的演奏,用的只是“无端”“一弦一柱”等,语语清空如话,却使人可以想像出那音调的凄婉悲怨来。中间两联所描绘的图景也同样具有清新明丽的特点,其中有栩栩然而飞的庄周的化身蝴蝶;有杜鹃的声声哀鸣;有海上鲛人的泪光珠光;有晴空下升腾着的玉气。每一幅都有浓浓的抒情气氛和丰富的意蕴,可以使人品味无穷。 投影: 锦 瑟 李商隐

48、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起兴 奠定感情基调:哀怨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回忆中的感受:迷惘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抒写怅惘、悲伤之情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直接抒怅惘之情 (三)阅读书愤回答下列问题: 将书愤改写为散文。 早年自己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冬天宋军)瓜洲渡江击退金兵的进犯,(第二年)又战马奔驰疆场,使大散关失而复得。但为国守边的(“塞上长城”)愿望只能是自己的空想,(无法实现,)壮志未酬,但年事已高,从镜中可以看见两鬓白发斑斑。诸葛亮出师表名传于

49、世,千百年来又有谁能与诸葛亮相比呢! “世事艰”暗指什么?从章法上看,它有什么作用?下文哪一句和它照应?题为“书愤”,请结合背景说说作者为何而“愤”? 【答案要点】“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从章法上说,点了诗题中的“愤”字,也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空自许”跟“世事艰”照应,也是对投降派的愤怒斥责。由此可见,诗人为“投降派把持朝政”而愤,为“自己空有报国之志”而愤。 诗人如何“以诗写志”?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要点】首联写早年的壮志;颔联诗人用“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形象地概括了这两次胜利的战斗,将恢复之志具体化;颈联抒发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感慨,“塞上长城”点明诗人之志;尾联以诸葛亮自况,表明恢复中原的志向。通篇都是围绕“志”写的,透过诗篇,我们看到诗人虽已61岁,但恢复中原的志向不改,诗人那颗爱国之心炽热灼人。 投影: 书 愤 陆游 首联:写早年的壮志; 回忆过去 颔联:将恢复之志具体化; 悲愤 颈联:抒发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感慨; 豪壮 重写现在 尾联:以诸葛亮自况,表明恢复中原的志向。 五、布置作业: 1完成P35练习第二题3、4题 2背诵石头城锦瑟书愤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