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广西省平南县高中语文教案:《故都的秋》(新人教版必修1).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99123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省平南县高中语文教案:《故都的秋》(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广西省平南县高中语文教案:《故都的秋》(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广西省平南县高中语文教案:《故都的秋》(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广西省平南县高中语文教案:《故都的秋》(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广西省平南县高中语文教案:《故都的秋》(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广西省平南县高中语文教案:《故都的秋》(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广西省平南县高中语文教案:《故都的秋》(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广西省平南县高二语文故都的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知识与能力】1、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 2、学习作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3、领略作者在文中流露的主观情感。 【过程与方法】 诵读理清文章的思路,品读欣赏郁达夫眼中笔下的故都之秋的风物寄托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文及人,理解郁达夫独特的文人情怀。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情景。 【教学难点】领略作者在文中流露的主观情感。 【知识链接】 1、关于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健将,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1933年参加左翼文艺运动。1

2、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杀害于南洋的苏门答腊。 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兄长一起留学日本,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在个性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提倡“静”的文学,写的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艺术上侧重于表现自我,带有浓重的主观色彩。“仿佛是一些不甘沉沦却已无力挣扎者发出的呼喊,或者是一些穷愁潦倒、孤独愤世者的倾诉和叹息”。本文写于1934年8月。郁达夫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这段时间,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游山玩水,留下一些很好的散文。他的小说,传世之作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散文名篇有故都的

3、秋、钓台的春昼。胡愈之称之为“天才的诗人”、(七古的高手)人文主义者、真正的爱国者。本文写于1934年8月。郁达夫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这段时间,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游山玩水,留下一些很好的散文。 2、写作背景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做枯竭,过的是一种闲适安逸的生活,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

4、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本文构思的情感基调是 清、静、悲凉 ,以中国南方秋天为映衬背景,表现了故都秋天的独特情致、并揭示出北国之秋蕴含的深刻的文化内涵。作者选取了静观晨景、轻扫落蕊、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等细节进行富于文人情趣的描写,然后转入对秋天的文化内涵的挖掘,表现了秋天深刻的人文情趣。最后,把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作了一个简明的对比,点明对故都之秋的热爱。回顾学过的有关“秋”的诗句,体会其感情基调a 王维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b 杜甫 无边路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 万里悲秋常作客 , 百年多病独登台。 c 柳永 多情自古伤离别,

5、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d 王勃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e 毛泽东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检查课前预习】 1、正音 潭柘寺(zh)驯鸽(xn)落蕊(ru)细腻(n) 平仄(z)歧韵(q)椭圆(tu)颓废(tu) 2多音字 (hn)混蛋 (l)露珠 (po)泡桐 混 露 泡 (hn)混沌 lu)露脸 (po)泡茶 (zh)折腾 (ji)夹袄 (lu)疏落 折(sh)折耗夹(ji)夹板落(l)落在后面 (zh)折寿 (g)夹肢窝 (lo)落枕 文本探究(一)熟读课文,整体感知找出文章的文眼句: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

6、来得静,来得悲凉 。段落分层:(思考写了哪些秋景) 一( 1 - 2 ):抒发感受,向往故都之秋 秋晨院落故 秋槐落蕊都 二( 3 -12 ): 秋蝉残声的 秋雨话凉秋 秋日胜果 三( 13 - 14 ):总结全文,眷恋故都之秋3、“故都”即北平,如果把题目改为“北平的秋”好不好? (明确)“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在描写故都自然风物的同时,抒发了对故都之秋的向往、眷念之情,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4、阅读第一节,思考: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最

7、大的特点是什么?哪一个词语最能体现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强烈情感?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饱尝”表达了作者对秋的热爱、向往和思念之情,体现情感的真切、热烈。 5、作者为了表达这些情感,他接着写了什么内容呢?(南国之秋)南国之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作者为何要这样写江南的秋呢?有什么目的? (明确)草木凋零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时常多雨而少风。只能感到一点点的清凉。与北国之秋形成对比,衬托出北国之秋味的厚重感,表达对北国秋的渴盼和思念。 6、第二节写的是江南之秋与北国之秋的形成对比,请同学们通观全文,还有哪一个自然段写了江南之秋与北国之秋的

8、对比?你认为那一句写得好,为什么? (明确)第13自然段。“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A、黄酒的温和,白酒的浓烈 B、稀饭的稀薄,馍馍的厚实感 C、鲈鱼细腻鲜美,大蟹的刚强味浓 D、黄犬的轻佻小巧,骆驼的沉稳高大 前面三个对比是通过饮食之味形象写出秋之味,后面的对比通过动物的体形与性子写秋味的大、厚实。写出北国秋味的强烈和厚重感,对故都的秋的深深眷恋。 7、作者对故都的秋有着深深的情感,那么,哪一自然段最直接最强烈地抒发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爱之深,恋之切呢? (明确)最后一个自然段(14段)作者愿意用生命的代价来换取北国的秋,足见作者的“痴”

9、,对北国秋的深深眷恋。也让没有到过北国的人产生了去北国赏玩,一饱眼福的念头。 8、文章开头抒情,结尾又抒情,第二段江南之秋与北国之秋对比,倒数第二段又进行对比,请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首尾呼应,有一种荡气回肠之感,也使整篇文章结构完整。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故都之秋浓浓的热爱、眷念之情。下面让我们跟随作者阅读311节,神游故都观秋色、闻秋声、品秋情。 (二)品读、鉴赏,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探究) 1、阅读311节思考:作者描绘了故都的秋的几幅图画,古语曰:景物声色也。找出文章中描写颜色、声音的词语并且划出体现作者心境的词语和句子。 明确:具体写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

10、”、“闲话秋凉”“秋果胜景”等五幅画面。 秋色:碧绿、青、蓝、白、紫黑、淡红、灰沉沉、青(布)、淡绿微黄、 以冷色调为主,喜欢冷色调,主要体现体现清,当然还有静和悲凉 秋声:驯鸽的飞声、足音、蝉声、雨声、人声 主要体现静。也有清和悲凉。采用以动衬静的手法。 鸟的飞声是极细微的,一般是听不到的,除非是很安静的时候。 写到踩上落蕊的时候,声音也没有。 蝉声,不同于夏天的热闹非凡,这里的蝉声是衰弱残声,嘶叫的,嘶哑的,疏疏落落,时有时无,低沉的声音。在萧条的秋天里,安静的环境,再加上作者一颗细腻的心,这样的声音尤显突兀,凄凉这是静静地秋天里单调的哀婉之调。 雨声息列索落,疏落的寂静的悲凉。 人声:能

11、够清晰地听到人声及谈话的内容。安静的环境才显人声的突兀。例如,夜晚深巷的琵琶,夜晚深巷的犬吠,婴孩的啼哭声又有诗歌“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体现的还是静。 秋情: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空远,辽远,天越高越显认的渺小孤单寂寞 “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拉巴似的牵牛花”, 细数、静对闲适,独享秋味,亦显一种惆怅哀伤之感,悲凉之情。 作者看到扫帚的丝纹时“细腻、清闲、落寞”悲凉心境 都市闲人的话语“唉,天可真凉了”一个“凉”字,不仅说的是秋雨的凉。 (小结)如果你置身这样的颜色、环境之中,内心自然而然会也会产生“悲凉”情感来,而“悲凉”正是故都浓浓秋味的存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

12、作者对故都的秋有着无限的热爱、眷念,竟愿意以生命作为代价去换得故都之秋的存在,而他的笔下北国之秋的景物竟寄寓了他悲凉的心境,这是为什么? 2、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悲凉的心境呢?(结合背景及作者的身世。) 明确:作者所写的秋景是围绕“清、静、悲凉”的特点选取的,他所写的秋色是冷色的,秋声是寂静与落寞的,秋味是悲凉的,之所以这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从客观方面来讲,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从主观方面来讲,也有三个因素: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第二,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第三,跟

13、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因此,上述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就决定了作家会选什么样的景来抒什么样的情。所以作者在文中采用的是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二、能力迁移训练: 1、刘禹锡秋词。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问:秋词中表达了诗人的什么心境。用什么手法表现的?(豁达乐观的心境,运用对比)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为何刘禹锡只写冲天而上的云鹤?有何深意?(借鹤飞冲天的形象表明心志,抒发绝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2、用故都的秋文章中的秋景做意象,仿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

14、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写一首小令,写出故都的秋的意境。破屋浓茶小院,漏光鸽声青天。秋草蓝花残垣,落蕊铺地,断肠人在故都三、学习小结 1、了解郁达夫身世及其创作风格。 2、积累写景状物散文鉴赏的方法。课外作业【推荐阅读】北平的四季郁达夫 想北平老舍 苦念北平林海音【阅读练习】 故乡的榕树住所左近的土坡上,有两棵苍老蓊郁的榕树,以广阔的绿阴遮蔽着地面。在铅灰色的水泥楼房之间,摇曳赏心悦目的青翠;在赤日炎炎的夏天,注一潭诱人的清凉。不知什么时候,榕树底下辟出一块小平地,建了儿童玩的滑梯和亭子,周围又种了蒲葵和许多花朵,居然成了一个小小的儿童世界。也许是对榕树有一份亲切的感情吧

15、,我常在清晨或黄昏带小儿子到这里散步,或是坐在绿色的长椅上看孩子们嬉戏,自有种悠然自得的味道。那天特别高兴,动了未泯的童心,我从榕树枝上摘下一片绿叶,卷制成一支小小的哨笛,放在口边,吹出单调而淳朴的哨音。小儿子欢跳着抢过去,使劲吹着,引得谁家的一只小黑狗循声跑来,摇动毛茸茸的尾巴,抬起乌溜溜的眼睛望他。他把哨音停下,小狗失望地跑开去;他再吹响,小狗又跑拢来逗得小儿子嘻嘻笑,粉白的脸颊上泛起淡淡的红晕。而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飞过迷的烟水、苍茫的群山,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我仿佛又看到那高大魁梧的躯干,卷曲飘拂的长须和浓得化不开的团团绿云;看到春天新长的嫩叶,迎着金黄的阳光

16、,透明如片片碧玉,在袅袅的风中晃动如耳坠,摇落一串串晶莹的露珠。我怀念从故乡的后山流下来,流过榕树旁的清澈的小溪,溪水中彩色的鹅卵石,到溪畔洗衣和汲水的少女,在水面嘎嘎嘎地追逐欢笑的鸭子;我怀念榕树下洁白的石桥,桥头兀立的刻字的石碑,桥栏杆上被人抚摸光滑了的小石狮子。那汩汩的溪水流走了我童年的岁月,那古老的石桥镌刻着我深深的记忆,记忆里的故事有榕树的叶子一样多林木寄怀故乡的榕树站在桥头的两棵老榕树,一棵直立,枝叶茂盛;另一棵却长成奇异的S形,苍虬多筋的树干斜伸向溪中,我们都称它为“驼背”。更特别的是它弯曲的这一段树心被烧空了,形成丈多长平放的凹槽,而它仍然顽强地活着,横过溪面,昂起头来,把浓密

17、的枝叶伸向蓝天。小时候我们对这棵驼背榕树分外有感情,把它中空的那段凹槽当作一条“船”。几个伙伴爬上去,敲起小锣鼓,以竹竿当桨七上八落地划起来,明知这条“船”不会前进一步,还是认真地、起劲地划着。在儿时的梦里,它会顺着溪流把我们带到秧苗青青的田野上,绕过燃烧着火红杜鹃的山坡,穿过飘着芬芳的小白花的橘树林,到大江大海里去,到很远很美丽的地方去有时我们会问:这棵驼背的老榕树为什么会被烧成这样呢?听老人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条大蛇藏在这树洞中,日久成精,想要升天;却因伤害人畜,犯了天条,触怒了玉皇大帝。于是有天夜里,乌云紧压着树梢,狂风摇撼着树枝,一个强烈的闪电像利剑般劈开树干,头上响起惊天动地的炸雷

18、!榕树着火烧起来了,烧空了一段树干,烧死了那头蛇精,接着一阵瓢泼大雨把火浇熄了这故事是村里最老的老人说的,他像老榕树一样垂着长长的胡子。我们相信他的年纪和榕树一样苍老,所以我们也相信他说的话。不知在什么日子,我们还看到一些女人到这榕树下虔诚地烧一沓纸钱,点几炷香,她们怀着怎样的心愿来祈求这榕树之神呢?我只记得有的小孩面上长了皮癣,母亲就会把他带到这里,在榕树干上砍几刀,用渗流出来的乳白的液汁涂在患处,过些日子,那癣似乎也就慢慢地好了。而我最难忘的是,每当过年的时候,老祖母都会叫我顺着那“驼背”爬到树上,折几枝四季常青的榕树枝,用来插在饭甑饭甑(zng)做饭用的蒸笼。甑,古代蒸食的炊器炊熟的米饭

19、四周,祭祀祖先的神灵。那时候,慈爱的老祖母往往会蹑着缠得很小的“三寸金莲”三寸金莲女子缠过的小脚,笃笃笃地走到石桥上,一边看着我爬树,一边唠唠叨叨地嘱咐我小心。而我虽然心里有点战战兢兢的,却总是装出毫不在乎的样子,把折到的树枝得意地朝着她挥舞。使人留恋的还有铺在榕树下的长长的石板条,夏日里,那是农人们的“宝座”和“凉床”。每当中午,亚热带强烈的阳光令屋内如焚、土地冒烟,惟有这两棵高大的榕树撑开遮天巨伞,抗拒迫人的酷热,洒落一地阴凉,让晒得黝黑的农人们踏着发烫的石板路到这里透一口气。傍晚,人们在一天辛劳后,躺在用溪水冲洗过的石板上,享受习习的晚风,漫无边际地讲三国、说水浒,从远近奇闻谈到农作物的

20、长势和收成高兴时,还有人拉起胡琴,用粗犷的喉咙唱几段充满原野风味的小曲,在苦涩的日子里寻一点短暂的安慰满足。苍苍的榕树啊,用怎样的魔力把全村的人召集到膝下?不是动听的言语,也不是诱惑的微笑,只是默默地张开温柔的翅膀,在风雨中为他们遮挡,在炎热中给他们阴凉,以无限的爱心庇护着劳苦而淳朴的人们。我深深怀念在榕树下度过的愉快的夏夜。有人卷一条被单,睡在光滑的石板上;有人搬几块床板,一头搁着长凳,一头就搁在桥栏杆上,铺一张草席躺下。我喜欢跟大人们一起挤在那里睡,仰望头上黑黝黝的榕树的影子,在神秘而恬静的气氛中,用心灵与天上微笑的星星交流。要是有月亮的夜晚,如水的月华给山野披上一层透明的轻纱,将一切都变

21、得不很真实,似梦境,似仙境。在睡意中,有嫦娥驾一片白云悄悄飞过,有桂花的清香自榕树枝头轻轻洒下来。而桥下的流水静静地唱着甜蜜的摇篮曲,催人在夜风温馨的抚摸中慢慢沉入梦乡有时早上醒来,清露润湿了头发,感到凉飕飕的寒意,才发觉枕头不见了,探头往桥下一看,原来是掉到溪里,吸饱了水,涨鼓鼓的,搁浅在乱石滩上那样的日子不会回来了。我仿佛刚刚从一场梦中醒转,身上还留有榕树叶隙漏下的清凉;但我确实知道,这一觉已睡过了三十年,而人也已离乡千里万里外了!故乡桥头苍老的榕树啊,也经历了多少风霜?听说那棵“驼背”,在一次台风猛烈的袭击中,挣扎着倒下去了,倒在山洪暴发的溪水里,倒在故乡亲爱的土地上,走完了自己生命的历

22、程。幸好另一棵安然无恙,仍以它浓蔚的绿叶荫庇着乡人。而当年把驼背的树干当船划的小伙伴们,都已成长。有的像我一样,把生命的船划到遥远的异乡,却仍然怀念着故土的榕树吗?有的还坐在树下的石板上,讲着那世世代代讲不完的传说吗?但那像榕树一样垂着长长胡子的讲故事老人已经去世了;过年时常叫我攀折榕树枝叶的老祖母也已离开人间许久了;只有桥栏杆上的小石狮子,还在听桥下的溪水滔滔流淌吧?“爸爸,爸爸,再给我做几个哨笛。”不知什么时候,小儿子也摘了一把榕树叶子,递到我面前,于是我又一叶一叶卷起来给他吹。那忽高忽低、时远时近的哨音,弥漫成一片浓浓的乡愁,笼罩在我的周围。故乡的亲切的榕树啊,我是在你绿阴的怀抱中长大的

23、,如果你有知觉,会知道我在这遥远的异乡怀念着你吗?如果你有思想,你会像慈母一样,思念我这飘泊天涯的游子吗?故乡的榕树呀1、“记忆里的故事有榕树的叶子一样多”,故乡的榕树下,有哪些事情使“我”至今难忘? (1)儿时与小伙伴在老榕树上玩“划船”游戏;(2)有关“驼背”的古老传说;(3)乡民们祈求“榕树之神”赐福及祖母对“我”的疼爱;(4)农人们酷热时在榕树下纳凉避暑;(5)儿时在榕树下度过的愉快的夏夜。 2、这篇文章写的是对故乡的怀念,可为什么不以“忆故乡”或“怀念故乡”为题呢? 触物生情,又借物抒情、寄情于物,是本文的情感逻辑。“故乡的榕树”不仅在文章结构上起线索作用,串起了一系列生动的场景;而

24、且还是“乡愁”的触发点,作者所怀念的人、事、物无不与“榕树”有关,作者对故乡的怀念是通过对榕树的怀念来表达的。这样的思想内容,若以“忆故乡”或“怀念故乡”为题,就显得平淡直白,缺乏魅力;而以“故乡的榕树”为题,则显得具体形象、生动醒目,富有感染力。 3、同样是吹着用榕树叶卷起的哨笛,“我”与小儿子却有着不同的心理表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 眼前的榕树和悠扬的哨音,勾起了“我”对故乡的回忆,激发起“我”内心已有的生活体验。而儿子是没有这种心理活动的,他只是觉得好玩4、作者在第(9)段中写道:“在睡意朦胧中,有嫦娥驾一片白云悄悄飞过,有桂花的清香自榕树枝头轻轻洒下来而桥下的流水,静静地唱着甜蜜的

25、摇篮曲,催人在夜风温馨的抚摸中慢慢沉入梦乡。”为什么“嫦娥飞过”会有“桂花的清香”?“悄悄”、“轻轻”、“静静”、“慢慢”这些叠音词在表达上起了什么作用? (1)传说月亮上有桂花树,因而想像住在月宫的嫦娥一定会带来桂花的清香。(2)“悄悄”、“轻轻”、“静静”、“慢慢”等形容词的叠用,把动作表现得轻柔,衬托出环境的静谧,准确地刻画出“似仙境”、“似梦境”的优美意境,这些叠音词的运用,还增强了语言舒缓优雅的音韵美,进一步渲染出宁静、优美、温馨的意境美。5、如果把第(11)段段末画线的语句改写为陈述句:“故乡的亲切的榕树啊,我是在你绿荫的怀抱中长大的,如果你有知觉,一定会知道我在遥远的异乡怀念你;

26、如果你有思想,你一定会像慈母一样,思念我这漂泊天涯的游子的。”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因为在原文里作者使用第二人称,连用几个问句,不断追问,而答案就在语句之中,非常深情地抒发了浓浓的积淀了三十年的“乡情”。这样用呼告手法来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可以使思乡的感情表达得更加连贯,更加强烈。如果改用陈述句,就没有这种发自肺腑倾诉“乡情”的强烈效了。 6、作者在文中叙写了“驼背”老树的传说、烧纸钱“祈求”树神和折树枝“祭祀祖先的神灵”这些细节,这是不是在宣扬迷信?为什么?不是在宣扬迷信,作者是借写这些情节来形象、真实地体现出故乡的乡情与民俗,证明故乡人的善良、正直,表现故乡人的淳朴、可亲之处。正是这淳朴的民风,才让作者如此梦萦魂牵。因此,对这些内容不能片面地从迷信角度来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