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0 ,大小:414.96KB ,
资源ID:497954      下载积分:7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497954-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山东省宁阳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每周一练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山东省宁阳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每周一练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1、山东省宁阳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历史每周一练试题 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县(市、区)、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2.第I卷每小题选岀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以后,再涂写其他答案标号。不涂在答题卡上,只答在试卷上不得分。3.第II卷的答案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只答在试卷上不得分。 第卷 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部分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请将正确试题答案序号填在题后括号内,并填涂在答题卡上,共45分)1周代,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

2、征求自由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史料记载“厉王虐,国人谤王”“郑子产作丘赋(军赋制度),国人谤之”。这反映出该时期()A统治者都很重视社会舆论导向 B国人的意见左右了国家的决策C原始民主对当政者有制约作用 D政治体制具有近代民主的色彩2下图是考古发掘出的秦朝几方印章。根据下列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秦朝()A实行“车同轨、书同文” B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C随葬品中必有官员印信 D“焚书坑儒”,文化专制3王夫之认为商周之变和周秦之变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两次政权更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曾随之发生变化。下列最能体现“周秦之变”的是()A从传位贤能到血缘世袭 B从官僚政治到贵族

3、政治C从分封诸侯到郡县制度 D从礼乐治国到法律治国4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予屋大维“奥古斯都”的尊号,这一事件通常被认为是元首制的正式开始。屋大维实行的元首制实质是()A君主专制 B君主立宪制C贵族共和制 D民主共和制5雅典和罗马是西方古典文明的杰出代表,对后来西方的历史和文化影响深远,二者都有()A皇帝制度 B司法陪审制C完备法典 D陶片放逐法61832年、1867年和1884的三次议会改革是英国19世纪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事件。其中,1832年改革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权利,1867年改革使小资产阶级和工人上层获得选举权,1884年改革赋予农业工人选举权利。19世纪英国的三次议会改革()A

4、逐渐实现了公民的普选权 B基本实现了平等代表制原则C与经济基础的发展演变相适应 D巩固了议会的权力中心地位7古罗马政治体系中有三个支柱:执政官具有王制的色彩,元老院具有贵族制色彩,部落大会则具有平民制色彩。三种制度精神共处于一个统一的国家体系中,这体现出古罗马政治的重要特点()A三权分立 B共和主义C君民共主 D中庸折中81688年“光荣革命”后,对议会而言,行政权的执行并不是它的职责所在,在国王无力亦无意于绝对行使这项权力的时候,内阁便登上了政治舞台。据此可知英国内阁()A使议会能够有效监督行政权力 B增强了议会对国王的控制力C解决了国王与议会之间的矛盾 D适应了英国宪政发展的要求91928

5、年10月,国民党中央颁布“训政纲领”,规定在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行使政权”;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以政权付托中国国民党执行委员会执行之”。这表明训政的实质是()A国民党一党专政 B国家民主政治的强化C国民党统治的开始 D国家职能的扩大10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时期建立过不同政权形式,而对地主阶级态度差别最大的两种政权形式是()A工农民主政权与苏维埃政权 B工农民主政权与“三三制”政权C人民民主专政与苏维埃政权 D工农民主政权与人民民主专政11“三三制”原则,即在由根据地人民选举产生的各级参议会和由各级参议会选举产生的各级政府委员会中,共产党员

6、、党外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包括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士绅)各占1/3。以下对“三三制”民主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是由共产党发起和领导的 B是国共两党合作的重要形式C主要形式是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 D是争取抗战胜利的重要措施之一12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倡导“取日新以图自强,去因循以厉天下”;梁启超曾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自勉;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对梁启超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吾与足下分任之。”这些言论表明维新人士具有()A强烈的救亡意识B自觉的创新意识C勇敢的担当意识 D明确的民主意识131898年8月,光绪皇帝曾在谕旨中指出:“近来

7、朝廷整顿庶务,迭经谕令各将军、督抚切实筹办乃各省积习相沿,因循玩懈,虽经严旨敦迫,犹意存观望。”光绪皇帝指出的这种现象()A导致汉族地主阶级开始兴起 B强化了国人的救亡图存意识C反映了低层群众对清廷不满 D是政治改良失败的重要原因14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A抑制土地兼并B促进人口增长C增加财税收入 D稳定个体小农15下表是不同版本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19782012年的部分新词汇。表中内容主要反映了我国()年代及版次 收录的部分新词汇1978年第1版 个体经济、集体经

8、济、小农经济、小商品经济、计划经济、商品经济1996年第3版 市场经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2012年第6版 非公有制经济、三资企业、乡镇企业 A.经济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B私营经济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C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历程D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16.春秋时期,诸侯曾多次接受并重用大夫荐举的官员,将相往往由国君从平民中提拔任命,中下级官吏则通过“养士”和 “军功”培养,这表明( )A.世官政治受到了冲击B.君主的选官权旁落C.察举制开始形成D.官员举荐人才成为时代共识17.秦统一六国后对官吏实行严格的上计制度,即下级官员须定期把自己所辖范围的户籍、钱谷、刑狱狱状

9、等汇编成册,呈送上级,报告治理状况。据此可知,这一制度旨在( )A.完善选官制度B.增加政府收入C.强化君主权力D.加强中央集权18.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在秦朝,御史大夫的本职是“典正法度” “举劾非法”,还掌管制诏和公卿奏章,直接受命于皇帝。这些记载反映出( )A.御史大夫地位实际高于丞相B.汉朝对秦朝官制进行了变革C.汉朝中央集权较秦有所加强D.中央监察满足了皇权的需要19某史书记载:“夫乡举里选,必累功劳。今刺史、守相不明真伪,茂才、孝廉岁以百数每寻前世举人贡士,或起畎亩,不系阀阅。”形成上述现象的制度性因素是()A世官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

10、制 D科举制20钱穆认为,这种选拔方式骤看极合情理,然而切实施行中却存在毛病读书求学,便有诸多限制,读书机会很不易得。但对于一个读书家庭来说却是极为简单的。因此,当时一个读书家庭,很容易变成一个做官家庭,而同时便是有钱有势的家庭。“这种选拔方式”是指()A世官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21唐律疏议斗讼规定,对于“挟私弹事不实者”“挟私饰诈,妄作纠弹者”,处以与“诬告之罪”相等的“反坐”。清代制定了非常完整的互监法,规定“凡定差不公,考核不当,巡按贤者不荐,不肖者不纠,诸御史亦得论劾”。上述古代监察制度的基本特点是()A立法加强对监察官吏的监督与惩处B监察机关与监察权逐步独立C监察组织体

11、制不断完善和系统化D监察权限和范围不断扩大22“当君主势微,议会往往会成为贵族内讧、打击对手的政治平台。”下院议员由各郡推举而非通过恩赐制当选。然而直到14世纪末,立法活动被上院贵族所把持,下议院只能偶尔作为次要角色参与。由材料可知14世纪之前的国王()A恩赐官职给身边的人 B权力受到议会限制C议会制约君主进行政治恩赐 D上下两院联合行动制约国王23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文官制度的国家之一。19世纪30年代,英国政府对文官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推动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根本原因是()A工业革命推动政治领域的变革B两党轮流执政,官员变动频繁的影响C文官制度导致卖官鬻爵之事频发D文官队伍的急剧膨胀,行政效

12、率低下24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彭德尔顿法对文官制度进行了改革,规定“文官常任,不与执政党共进退”。这一规定的实际意义在于()A使政府体制相对稳定 B打破了两党轮流执政定制C正式确立了文官制度 D扩大了政府文职官员权力25东方杂志记载:“当戊戌四五月间,朝旨废八股改试经义策论,士子多自濯磨,虽在穷乡僻壤,亦订结数人合阅沪报一份。而所谓时务策论,主试者以报纸为蓝本,而命题不外乎是。”材料反映了()A废除八股导致社会习俗根本改变 B科举考试命题均以报纸为蓝本C改试策论促使士子广泛阅读报刊 D改试策论得到士人的普遍拥护26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规定:大学学堂预备、速成两科学生毕业后,分别赏给举人

13、、进士。这表明()A学堂管理以传统体制为主 B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C近代教育正处于转型时期 D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27.据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统计:1906年至1912年,中国出现的新式学堂数量和入学学生人数均骤增近三倍。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因为( )A.民族危机加剧激发了民族意识B.选官制度变革切断了传统仕途C.民主革命浪潮推动了思想解放D.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28.下表为19011905年清末新政措施一览表(部分)。据此可以推知,清末新政( )类别主要措施政治改革外务部取代总理衙门,设商部、学部、巡警部,裁撤冗衙冗员军事改革废武科,设武备学堂,裁汰绿营防勇,设练兵处教育改革废除科举

14、考试,选派留学生等经济改革制定商律,设立商部,力行保商之政社会改革允许满汉通婚,解除妇女缠足,禁止鸦片A.对官制进行改革B.对选官制度的改革 C.注重留学生教育D.成为洋人的朝廷291935年公务员任用法规定:“曾于中华民国有特殊功勋,或致力国民革命十年以上而有功劳者,经证明属实”即可免试任为公务员。政府公职人员必须加入国民党,重要职位的公务员“应由该管长官督促研究党义,随时介绍入党”。由此反映出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A形成完整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B以考试、考核为选拔任用主要方式C公务员任用与革命功勋、党性有密切关系D引进西方文官制度,借鉴了古代铨选制度30中国公务员制度区别于西方公务员制

15、度的本质特征,也是中国公务员管理体制的一个鲜明特点,是中国共产党对公务员的管理起着领导与指导作用,需坚持的原则是()A又红又专B任人唯贤C党管干部 D德才兼备第卷(非选择题,共55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第31小题12分,第32小题20分,第33小题13分,第34 小题10分。共55分。)3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兴,把秦郡划小,将一郡分成数郡。汉武帝时,在郡级政区之上设立了十三个监察区,监察地方高级官员。据周振鹤中国历史地理十六讲材料二 (南北朝时期)“聚落界者,有市,故名聚落界;村界者,无市,名为村。”旧唐书 食贷志记载:武德七年,始定律令。.百户为里,五

16、里为乡。四家为邻,五家为保。在 邑居者为坊,在田野者为村。村坊邻里,递相督察。通典引开元二十五年令:诸户以百户 为里,五里为乡,四家为邻,五家为保。每里置正_人(若山谷阻险,地远人稀之处,听随便量 置),掌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賦役。在邑居者为坊,别迅正一人,掌坊门管钥, 骨察奸非,并免其课役。在田野者为村,村别置村正一人,其村满百家增置一人,掌同坊正。 其村居如不满十家,隶入大村,不得别置村正。据刘再聪唐朝“村”制度的确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岀西汉沿革行政区划的举措。(4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村”在唐代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村”的发展产生 的影响。

17、(8分)32(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元廷制订了一整套比较严密的政策。将行省权力规范在大而不专的模式内。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多名官员中,常常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交参任用。重要政务“事从公议”,而且常有“众论不齐”的情况。成宗朝前后,行省官朝觐述职和不定期迁调,朝廷遣官钩考、巡察等,或经常举行,或成为定制。行省路以下官吏的铨调开用,由朝廷三年一次遣使举行。元代行御史台及廉访司法既注意对一般地方官府的普遍监察,更把行省当作地方监察的重点对象。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从而使行省官失去了

18、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材料二美国1787年宪法第六条规定本宪法所制定之合众国法律,以及合众国已经缔结及将要缔结的一切条约,皆为全国之最高法律;每个州的法官都应受其约束,任何一州宪法或法律中的任何内容与之抵触时,均不得有违这一规定。前述之参议员及众议员,各州议会议员,合众国政府及各州政府之一切行政及司法官员,均应宣誓或誓愿拥护本宪法。美国1787年宪法及其修正案第十条规定:本宪法所未授予合众国或未禁止各州行使之权力,均由各州或由人民保留之。美国内战结束后,国会通过宪法第十三条和第十四条修正案,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制定或实施限制合众国公民的特权或豁免

19、权的任何法律。摘编自任东来等美国宪政历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加强对行省控制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作用。(8分)33(13分)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古今中外人类都做了有益的探索,它一直在拷问着人类的政治智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汉统治时期,御史大夫专门行使监督权,其下属御史中丞专门负责监督王室和宫廷,也可以说是监察皇帝的;另一下属御史丞则负责监督政府,不论中央、地方都在内。唐代单独设立御史台,其职权限于监察政府。但在政府中,仍存在专责监督皇帝的,

20、那就是谏官,谏官由宰相任命。宋朝谏官改由皇帝任命,他们就不再监督皇帝,反过来监督宰相。摘编自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宪法学透视材料二1967年英国通过议会行政监察专员法,规定议会行政监察专员终身任职,直到退休年龄。只在行政监察专员有严重不法行为时,由议会两院弹劾才能免职。监察专员的职责是监督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保证他们依法合理地办公,防止其不当活动侵害公民的正当权益,保证对受到政府不当活动侵害的公民提供必要的补偿。监察专员管辖范围,限于公民因中央行政机关的不良行政(包括行政人员偏见、疏忽、迟缓、不作为及其他)而使利益受到侵害时的申诉。摘编自从英国议会行政监察看中国行政监察专员制度的创新(1)根据材

21、料一,概括从汉朝到宋朝监察制度的变化趋势。据此简要评价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行政监察制度的特点(不得摘抄原文)。并说明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相比,英国监察制度的进步之处。(7分)34(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鸦片战争前,一些具有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人士,如顾炎武、吴敬梓、曹雪芹等人开始对科举制度进行大胆、辛辣的批判。鸦片战争后,受西方民主启蒙思想影响的人士对科举制进行了更猛烈、更深入的批判。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对科举制的批判尤为激烈,称其“箍人心”“坏人才”“毁实业”。在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下,清政府于1905年正式废除了科举制。此后一个世纪,

22、对科举制的上述评价一直是史学界的主流观点。近年来,史学界对科举制重新评价的观点抬头,并且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新观点认为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伟大创举,它不仅对古代中国的政治、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且对近代以后的中国和世界的文明进步产生了推动作用。科举制实际上是近代欧洲兴起的文官制度(即公开考试选拔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源头。现在我国实行的高考制度某种意义也是古代科举制的继承和发展。评论材料中有关科举制度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0分)山东省宁阳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历史每周一练试题参考答案1.【答案】C。【解析】据材料“

23、君主要征求自由民国人意见”“国人干预朝政”“谤王”说明国人的意见对当政者有制约作用,这里所体现的民主是一种原始民主,是氏族内部的共同事务的管理体制,故选C项;材料中提到“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这是国人积极参与国家管理的行为,不是统治者重视舆论导向的表现,排除A项;左右决策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中“国人”的举措并没有使国家决策发生改变,排除B项;原始民主是氏族全体成员享有的民主制度,这时的政治体制是君主制,不是近代民主,排除D项。2.【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表明,秦朝确立了皇帝制度,形成了中央官制和地方郡县制,说明秦朝已经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故选B项;材料中的印章不能体现“车同轨、书同

24、文”,排除A项;随葬品中必有官员印信,说法绝对,排除C项;“焚书坑儒”,文化专制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3.【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最终导致分裂割据诸侯争霸,秦朝统一后借鉴周朝教训,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故C项正确。A项,传位贤能为禅让制,从传位贤能到血缘世袭体现了商周之变,排除。B项,应为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故排除。D项,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实质为人治,并非法律治国,故排除。4.【答案】A。【解析】屋大维被授予“奥古斯都”实际上意味着屋大维是国家的元首,元首制的实质是一种君主专制,屋大维是罗马帝国的君主,故选A项;君主立宪制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后

25、才出现的,排除B项;此时屋大维是一人独裁,不是贵族共和制,排除C项;民主共和制在材料中无体现,排除D项。5.【答案】B。【解析】雅典是民主政治制度,没有皇帝制度,A项错误;陪审制度,是指国家审判机关吸收普通公民参与案件审判的一种司法制度。它的雏形最早出现于奴隶制的雅典和罗马时代,古罗马的陪审团制度类似于雅典,故B项正确;罗马有完备的法典,C项错误;陶片放逐法是古希腊雅典等城邦实施的一项政治制度,D项错误。6.【答案】C。【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英国三次议会改革赋予了不同阶级以选举权利,这是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的,故选C项;英国直到1969年才最终实现公民的普选权,排除A项;选举权的平等原

26、则,是指享有选举权的主体实现权利的机会是相等的,即通常所说的“一人一票,票值相等”原则,英国三次议会改革还没有实现普选,因而也没有实现平等代表制原则,排除B项;三次议会改革赋予不同阶级以选举权,这与巩固议会的权力中心地位无关,排除D项。7.【答案】B。【解析】由“执政官具有王制的色彩,元老院具有贵族制色彩,部落大会则具有平民制色彩。三种制度精神共处于一个统一的国家体系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罗马是贵族共和制,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不选,题干没有体现权力的分割;C项和D项与罗马政治无关。8.【答案】D。【解析】从材料可知,国王无力也无意于行使行政权,而内阁的出现,弥补了这一弊端,适应了英国宪

27、政发展的要求,故D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内阁在国王与议会之间发挥的是桥梁的作用,并不是使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权,故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议会对国王的控制力,故排除B。国王与议会之间的矛盾解决是在国王彻底丧失行政权之后,故C错误。9.【答案】A。【解析】1928年8月,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训政时期的开始,国民党的“训政”违背了孙中山“主权在民”的初衷。国民党的所谓“训政”,就是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故选A项。10.【答案】B。【解析】工农民主政权对待地主阶级是敌视的,主要以消灭地主阶级为目的;“三三制”政权形式是抗日战争时期在抗日根据地实行的政权形式,对地主区别对待,其中开明绅士可

28、以参加到政权中来。工农民主政权与苏维埃政权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内性质相同而名称不同的政权形式,因此A项排除;而人民民主专政将地主阶级整体列入了专政的对象,因此与工农民主政权和苏维埃政权对待地主阶级的态度是一样的,所以C、D两项排除,故选B项。11.【答案】B。【解析】抗日战争时期,党外合作是国共两党合作的重要形式。“三三制”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对政治民主的重要创新。这一政策巩固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故选B项。12.【答案】C。【解析】“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无法体现救亡意识,故A项错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能体现创新意识,

29、故B项错误;据“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吾与足下分任之”可得出勇敢的担当意识,故C项正确;“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无法体现明确的民主意识,故D项错误。13.【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表明,光绪帝认为各省对朝廷整顿庶务的谕令并不认真执行,说明地方并不积极配合政治改良,而这种现象也会导致政治改良的失败,故选D项;汉族地主阶级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兴起,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光绪帝指出的现象恰恰是国人救亡图存意识淡薄的体现,排除B项;材料中光绪帝指出的不积极配合朝廷整顿的是各省将军、督抚,而不是底层群众,排除C项。14.【答案】C。【解析】均田制是

30、国家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农民承担相应的赋税和徭役,材料所述税收为按户缴纳,并且规定子女达到一定年龄就必须婚嫁,可见分封制的目的在于配置个体小农户,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故选C项;均田制不能起到抑制兼并的作用,与人口增长无关,应为培植个体小农,而不是稳定个体小农,所以A、B、D三项说法错误。15.【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肯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体现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故选C项;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表中部分新词汇反映出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态度的变化,未涉及人们生活水平的变化,排除A项;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私营经济所占比重较小,公有制经济是国

31、民经济的主体,排除B项;1978年已经实现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D项。16.【答案】A。【解析】春秋时期的军功爵制,冲击了贵族世袭的世官政治,故A项正确;“将相往往由国君从平民中提拔任命”说明君主的选官权并未旁落,故B项错误;察举制开始于西汉,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官员举荐人才的影响,故D项错误。17.【答案】D。【解析】上计制度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管辖,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项;上计制度是一种监察制度而非选官制度,排除A项;上计制度是地方定期向中央汇报工作,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状况的了解,而不是增加财政收入,排除B项;上计制度是关于中央与

32、地方的政治制度,直接推动中央权力增强,排除C项。18.【答案】D。【解析】秦朝御史大夫的主要职责是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由材料“在秦朝,御史大夫直接受命于皇帝”可知,秦朝御史大夫的设置满足了皇权的需要,故选D项;A项与秦朝史实不符,排除;材料介绍的是秦朝御史大夫的地位和职责,与汉朝无关,排除B、C两项。19.【答案】B。【解析】据材料“夫乡举里选,必累功劳。今刺史、守相不明真伪,茂才、孝廉岁以百数每寻前世举人贡士,或起畎亩,不系阀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察举制的特点,故B项正确。世卿世禄制,没有乡举里选的特点,故A项排除。九品中正制,为门阀士族垄断,故C项排除。科举

33、制,不符合茂才、孝廉的信息,故D项排除。20.【答案】B。【解析】世官制与读书无关,仅与血缘关系有关,故A错误;察举制看似与读书无关,但是其注重才能,并且最终强调该制度导致结果是“一个读书家庭,很容易变成一个做官家庭,而同时便是有钱有势的家庭”,所以该制度应该是察举制,故B项正确;九品中正制主要与门第有关,与读书关系甚小,故选项C错误;科举制与读书有关,主要依靠才学来选拔人才,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员的垄断,故D项错误。21.【答案】A。【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 中国古代通过立法的方式,加强监察官吏的监督与惩处,故A项正确;B、C、D项未体现材料主旨,故排除。22.【答案】A。【解析】注意时间限制

34、“14世纪之前”。据材料可知,14世纪末议会在君主进行政治恩赐、任命官员时也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在此之前国王往往挑选身边人来处理事务。官员也只是为国王和显贵服务,类似于仆从。故选A项。23.【答案】D。【解析】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成为社会的重要力量,从而推动了政治领域的改革,是导致文官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故选A项。其余三项是文官制度需要改革的具体原因,不符合“根本原因”,均排除。24.【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规定避免了由于执政党的变动而影响政府正常工作的情况,故A项正确;文官制度的改革没有改变两党轮流执政的定制,故B项错误;从“对文官制度进行了改革”,可知在此之前已经确立了文

35、官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政府官员权力的变化,故D项错误。25.【答案】C。【解析】材料“当戊戌四五月间,朝旨废八股改试经义策论,士子亦订结数人合阅沪报一份”体现了改试策论促使士子广泛阅读报刊。故选C项。26.【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对大学学堂毕业的学生的资格认定,他们毕业后就具有举人、进士的地位,体现不出学堂的管理方式,故A项错误;赏给举人和进士的功名是学堂的规定,反映不出学生的意愿,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可知清政府的大学学堂的规定既有近代化的色彩,又保留了封建的内容,反映出近代教育处于新旧交替的转型时期,故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大学学堂,体现不出新式学堂教育普及,故D项错误。27

36、.【答案】B。【解析】1905年科举考试制度被废除,新式学堂兴起,这是新式学堂数量和入学学生人数增加的主要原因,故B项正确。民族危机激发民族意识的觉醒,民主革命浪潮推动思想解放不是导致材料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故A、C两项错误;民族工业的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但不是最主要的因素,故D项错误。28.【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外务部取代总理衙门,设商部、学部、巡警部”可知,清末新政中清政府对官制进行了改革,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选官制度的变革,B项错误;注重留学生教育不是材料反映的主要内容,C项错误;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D项错误。29.【答案】C。【解析】由材料信息“曾于

37、中华民国有特殊功勋,或致力国民革命十年以上而有功劳者,经证明属实”可知,可免试任为公务员,C项正确;公务员任用法法律单一,不能体现完整的法律体系,A项错误;B、D两项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30.【答案】C。【解析】在坚持贯彻中国共产党管理干部的根本原则下,我国逐步实现了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故选C项。31.(12 分)(1)举措:仿秦实行郡县制;增加郡级政区数量;分封诸侯王实行郡国并行;在郡级政区 之上设立监察区。(每点1分,共4分。)(2)表现:“村”从聚落、地域性到具备制度性;关于村坊分布区域作出明确的规定;有关 村正、坊正、里正的人选及职能、选取范围及村正长的设置标准

38、给予限定性说明使政策更具 有操作性,关于“村制的政策日臻完善。(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得满分。)影响:“村”制度的推行是唐朝整顿地方行政、加强基层治理革弊“求治”的重要组成部 分;“村”制入令,使“村”正式取得了法律的承认与保护,并成为一级基层地方组织;是中国地 方行政制度史上的创举;是唐朝开创新局面的重要表现。(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 即得满分。)32.【答案】(1)措施:行省内部互相牵制、分权制衡;中央掌握行省官员的任用、迁调和考课的权力;加强对行省的监察;行省分界打破自然地理界限,加强对行省的军事控制。(6分,答出3点即可)影响:实现了中央对行省的严格控制,行省为中央集权服

39、务,对后世影响深远;有利于元朝对辽阔疆域的管辖,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行省区划调整对区域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使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的地理条件。(6分)(2)关系:国家主权属于联邦政府,联邦法律至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实行分权,地方政府保留一定的权力。(4分)作用:赋予中央政府强有力的权力,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与巩固;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地方分权有利于地方的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4分)【解析】(1)措施:从“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多名官员中,常常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交参任用”可以看出行省内部互相牵制、分

40、权制衡;从“行省路以下官吏的铨调升用,由朝廷三年一次遣使举行”可以看出中央掌握行省官员的任用、迁调和考课的权力;从“行省官朝觐述职和不定期迁调,朝廷遣官钩考、巡察等,或经常举行,或成为定制”可以得出加强对行省的监察;从“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得出行省分界打破自然地理界限,加强对行省的军事控制。影响:从措施中逐步概括,根据每条措施来进行梳理,最终得出答案即可。(2)关系:从“任何一州宪法或法律中的任何内容与之抵触时,均不得有违这一规定”可以看出国家主权属于联邦政府,联邦法律至上;从“本宪法所未授予合众国或未禁止各州行使之权力,均由各州或由人民保留之”可以看出中央

41、政府与地方政府实行分权,地方政府保留一定的权力。作用:首先从州与政府关系上我们可以看出这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国家统一,进而有利于经济上资本主义的发展。33.【解析】(1)第一小问趋势,概括趋势需要解读材料一,抓住关键信息,从对象来看,西汉监察皇帝、宫廷、政府,唐代监察政府,宋代监督宰相;从制度成熟角度看,后世监察与谏官相配合。第二小问评价,注意评价要做到客观、辩证、全面,组织答案时要看到其积极作用,防范腐败;也要看到监察制度演变中君主专制的强化。(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1967年英国通过议会行政监察专员法”得出有法律保障,据材料二“议会行政监察专员终身任职,直到退休年龄,监察专

42、员的职责是监督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得出行政监察专员终身任职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据材料二“在行政监察专员有严重不法行为时,由议会两院弹劾才能免职”得出议会对政府的监督。第二小问说明,从其服务的主体进行回答即可。【答案】(1)趋势:由监察皇帝、宫廷、政府到只监察宰相与政府;监察制、谏官制相配合。(2分)评价:积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局限: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有限。(4分)(2)特点:有法律保障;行政监察专员终身任职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体现了议会对政府的监督。(3分)进步:中国古代监察服务于皇权,英国则是服务于民主体现民意的监察体制。(4分)34

43、.【答案】赞成第一种观点:科举制度对历史发展起消极作用。(2分)理由:单纯以儒家文化考试成绩录用人才,使具有真才实学的优秀人才,特别是技术性人才受到排斥;科举考试以四书五经为主命题,以八股文进行考试,强化了儒家的正统地位,培养顺从皇帝的奴仆,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民主启蒙思想的发展;科举考试忽视科技知识,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近代中国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缺乏科技和实用知识,无法满足近代工业发展的人才需要;科举制不利于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文化,不利于近代新式学校发展和教育近代化。(8分)赞成第二种观点:科举制度对历史发展起积极作用。(2分)理由: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44、它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促进了唐诗的繁荣;促进了古代儒学教育的发展,弘扬了重文重教的社会风气;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对近代欧洲兴起的文官制度和现在我国实行的高考制度具有借鉴作用。(8分)【解析】本题以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考查学生阐释和论证历史观点的能力,小论文的观点可以自己根据自己的认识进行选择,该题型的特点是难度较大,但开放性强,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历史小论文(观点类)题要把握三个步骤:明确作者的观点,亮明自己的观点;要能够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地对观点进行精要论证,在这个方面注意论据全面、详实;最后可以总结一下经验教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