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中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97088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6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中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中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中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中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中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中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中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中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中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中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中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中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中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中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中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中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中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中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中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中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中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中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一、单选题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尊礼,主张“为国以礼”;道家“非礼”,认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法家否定礼治,提倡法治。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A私学兴起,民间思想异常活跃B礼崩乐坏,需要重建社会秩序C思想自由,百家争鸣局面形成D诸侯争霸,分封秩序开始瓦解2商代对神灵的敬畏是空前绝后的,周朝逐步形成了敬天保民的思想。春秋时期孔子提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战国荀子主张“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这种变化体现了()A早期政权日益重视以神权维护统治B儒家天命观思想影响很深远C统治者重视天人关系旨在教化百姓D天人关系的

2、重心发生了变化3有学者指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政府高官中儒士出身者所占比重并不太高,直到东汉时期这一比例仍旧不到不仅如此,两汉时期抱怨儒生过于迂腐,难以胜任公务的言论却不绝于耳。这些现象反映出()A汉代中央没有真正掌握选官权B儒生参政被谨慎对待C儒家崇尚空谈,不被社会尊重D独尊儒术遭遇极大阻力4唐代皇帝将老子李耳追认为其始祖。741年,唐玄宗正式下令在科举考试中设置道举。道举考试测试老子、庄子、文子、列子,考试形式和经科相同,合格及第者称道学举士。道举的设立旨在()A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推动文化的多元发展C冲击世家大族的政权垄断D配合政治统治的需要5理学家朱熹撰修家礼,编辑增

3、损吕氏乡约,制定了一整套宗法伦理的繁文缛节,涉及到祠堂族田、祭祀家法家礼等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朱熹的这一做法()A扼杀人的自然欲求B标志理学成为官方哲学C促进儒学的世俗化D实现乡村基层自主管理6无论是晋代谢氏的家训,还是明清时朱子格言处世治家的劝诫,亦或是曾国藩的“八本”“八字”的训导,都不外乎如修身、敬长、勤俭、戒奢、睦里、重教等行为规范,或忠君爱国、孝悌友爱、团结睦邻、奉公守法等约束。这表明“家训”的主旨是()A强化血缘纽带,维护宗族特权B规范家族行为,追求政治平等C凝聚家族力量,稳定社会秩序D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7据记载,江南某府的地方志中记录的节妇(丈夫死后不再嫁的寡妇),宋

4、代有4人,明代有95人,在清代中叶则达到203人。为旌表节妇各地纷纷建造贞节牌坊。对此现象解读正确的是()A反映了女权意识的日益觉醒B反映了明清社会动荡日益加剧C是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D反映理学对社会影响日益深入8关羽因其忠义勇武,被世人称颂,至宋徽宗时被封为“忠惠公”,其后不断加封,到清代被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这种现象反映了()A关羽的个人品德决定了民众崇拜的形成B历代皇帝的好恶决定着崇拜关羽的取向C对关羽的信仰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要求D民众的信仰不断推高关羽“神”的地位9李贽一方面对以儒家经典作为科举考试内容进行猛烈抨击,但同时自己又花了十几年的心血著成藏书一书,希望此书“经筵当以进

5、读,科场当以选士”。这体现了李贽()A对儒家经典猛烈抨击B对科举制度的否定C未能冲破传统的束缚D希望得到后人认可10“三纲五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在宋明以后成为禁锢人们言行的桎梏。但在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中对三纲的解释是: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明朝()A商品经济迅速发展B市民文化开始兴起C思想界对理学的批判D民主启蒙思想的萌发11经济的异变与政治的异动都会引发社会思想的变化。明末清初的新儒学与民国初年的新文化运动都属于这种思想变化。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A都体现了新的社会阶层的诉求和对传统思想的批判B都

6、促进了思想解放,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C都崇尚贤人治国的开明君主统治模式D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利益诉求12晚明时期,一批颇具影响力的民间社团在江南地区竞相兴起,成为反映当时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由表中信息可见当时() 晚明时期会社简表 名称 地点 描述 匡社 苏州 王夫之与友人立志匡时救世 复社 吴江 黄宗羲等人訾毁时政,裁量公卿 岭南会馆 苏州 广州商人联乡谊,保商务,谋公益 讲学会 无锡 东椿书院组织学者面向大众,讲求实学 A文化政策开明,社会舆论较为自由B中小市镇大量兴起,出现反传统舆论C传统四民结构松动,社会分化加快D商品经济发展,经世致用思潮兴起13有学者认为:“清初三大儒

7、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明末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他们不约而同地批评程、朱、陆、王他们全部的哲学努力,既不是什么启蒙,也不是对理学的接着讲,而是扬弃或终结理学,以呼唤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从中可知()A理学不利于约束道德人心B清代儒学回归孔孟本源C理学失去了传统主流地位D儒学在危机中努力重建14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指出:“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据此可知,中国近代科技落伍的原因是()A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B儒学强调入与自然和谐相

8、处C八股取士禁镏人们的思想D忽视科学技术的研究与推广15清朝前期,中国戏曲艺术出现了“花雅之争”,从目前尚能看到的花部戏剧本,如卖胭脂、打面缸、探亲相骂、借靴等来看,明显可以看出可以看出它们与雅部剧本有着显著的区别,即大量的商人、市民成了剧中的主要人物,其根本原因是()A大众审美趣味的变化B民间文化的迅速繁荣C清政府放宽文化控制D商品经济的继续发展16在近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忧患意识、变易观念、华夷之辨、民本思想等精神传统,通过现代诠释获得了新的生命,转换为近代救亡意识、“变法自强”思潮、革命观念以及近代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等。这主要表明()A西方思想影响着中国文化进程B政治变革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

9、涵C民族危机推动中国文化的转型D传统文化是近代革命的指导思想17下表是19世纪中期中国出现的介绍西方史地的著作。 时间 人物 著作 简介 1842 魏源 海国图志 介绍世界各国历史政治、风土人情,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1845 姚莹 康輶纪行 介绍英法历史,注重考察西藏地区情况,建议清政府加强沿海与边疆防务 1849 徐继畬 瀛寰志略 介绍东西半球的概况,按亚、欧、非、美的顺序依次介绍了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 据此可知,这些著作()A彻底抛弃了“天朝上国”观念B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C促使清政府掀起了洋务运动D提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18维新变法前夕,张之洞发表劝学篇再次强调“旧学为体,新学为用

10、,不使偏废”。这表明他()A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B坚决维护封建纲常伦理C支持维新派政治变革D力主发展民族资本主义1919世纪末,湖南维新派一方面要求全盘移植西方的民主制度,另一方面,他们又在各种学堂、学会、刊物上极力推祟孔教,在其时务学堂学约中专列“传教”一项,说“今设学之意,以宗法孔子为主义”。该现象表明()A维新派思想与实践的错位B大众传媒固守传统文化C中体西用仍是维新派宗旨D中国近代化的艰巨性20有学者指出,尽管维新变法运动中的思想激荡之势包含各种各样的思想,但他对国家富强的广泛要求,呈现出一种激进的倾向,打击了传统政治秩序的思想基础。这显示出维新思想()A内部存在着严重分歧B具有思想启蒙

11、的特征C因激进而难以被接受D打破了传统政治秩序21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说:“同治初年,德相毕士麻克语人曰: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呜呼,令虽不幸而言中矣,惩前毖后,亡羊补牢,有天下之责者,尚可以知所从也。”梁启超意在()A分析中日学习西方的根本区别B反对中国购买外国先进武器C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舆论条件D指出近代日本崛起的原因22与陈独秀、胡适等人一味否定中国文化不同,李大钊明确主张中西文化调和。他指出,中西文化因地理及历史的缘故,形成了“主静”“主动”各具特色的两大区域性

12、文化,二者互有长短,不宜妄为轩轾于其间。据此推断,李大钊的中西文化观()A反映了其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B认识到了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C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绝对化的倾向D重新确立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23“胡适提出的文学革命其实是一剂泻药。而陈独秀、钱玄同、鲁迅等人还嫌它不够猛烈,又以更激烈的态度提出新的口号,于是废除汉字”将线装书统统丢进茅厕里”“不读中国书”等种种骇人听闻的说法便一个接一个地出来了,而且到现在还有人为之猛拍巴掌。”该评论指新文化运动()A起到了文化革新的作用B自下而上解放思想的弊病C对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灾难D其发起者其实是胡适241938年10月,毛泽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

13、的马克思主义。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毛泽东在此强调的是()A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B少谈些抽象的主义多研究些具体的问题C马克思主义的应用比基本原理更重要D多砑究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具体历史条件二、材料阅读25(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儒学思想是一个流动的发展过程。孔子以及后来战国时代儒家,广泛而深入地探讨了人的价值,人的完善的品德,以及人性的冶炼。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塞进阴阳家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唐代出现了儒、道、

14、佛“三教”并立的局面,同时一些思想家或明或隐地吸取佛学思辨哲学的若干方面。宋明理学在三教融合、渗透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理学一方面使人们屈从于封建主义统治,另一方面,理学家发展了早期儒学中重视人的独立思考,兼综百家和重视文化遗产研究的传统。 摘编自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作用 材料二 在近代早期,儒学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而是以新的面貌出现。早期改良派常把某些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置放在儒学名义之下,于是儒学就披上资产阶级文化色彩。后来,著名近代启蒙思想家康有为更自觉地利用他所掌握的西学知识对儒学进行比较全面的改造,使之不再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而成为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理论根

15、据。这种儒学不妨称为近代新儒学。 摘编自张朝松儒学近代转型的一个侧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儒学的演变历程,并简析推动其演变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新儒学与传统儒学的不同之处,分析新儒学在近代变迁中的作用。(8分)26(12分)宋代是我国科技文化高度繁荣的阶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当时文人看来,“这种文学形式”是“小道”,不是载道的工具、治国平天下的手段。但是,在诗歌走上“雅正”道路而较少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特别是男女恋情的情况下,它正是以其娱乐艺术的性质,不够堂皇正大却也较少拘谨的地位,而弥补了诗的不足,获得意外的兴旺

16、苏轼作为士大夫集团的成员,比任何人都更敏感更深刻体会到强大的统治思想对个人的压制,而走向对一切既定价值准则的怀疑、厌倦与舍弃,努力从精神上寻找一条彻底解脱出世的途径。 骆玉明中国文学史 材料二 宋朝是一个科技进步的时代但宋朝的经济不能用以改革社会,是导致发明不能作有系统增进的一大主因。从西方的经验看来,必须商业的影响力远超过农业生产的影响时,上述的突破才能发现。中国在现代历史初期,谈不上符合所需要的准备程度。宋朝的商业平铺在亿万农民头上,就为效至微了。这种种条件都无助于开展各种发明以推广其成果之用心设计。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三 宋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生产力最高和最发达的国家”,但是“由于

17、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使这一发展势头未能继续下去”。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这种文学形式”是什么,并概括宋代主流文学的特点。(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技进步的表现,并据材料二,指出作者为什么认为宋代难以“开展各种发明推广其成果”。(5分) (3)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材料三中导致宋朝“发展势头未能继续下去”的“不利因素”。(3分)2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传教士在华创办教会学校,逐步形成了从小学到大学完整规范的近代教育体制。教会学校以西方近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如林乐知在上海开办的上海震旦大学。这些教会学校

18、教授内容以近代科学文化知识为主,配合以体育、美术、音乐的综合性教育,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注重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会学校招收社会各阶层的学生,扩大了教育对象范围,他们宣传男女平等的思想,兴办了教会女校,如燕京大学等,使中国女子第一次接受学校教育,破除了几千年来“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落后思想,提高了妇女的地住。 摘编自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材料二 教会学校的兴办加快了中国近代教育的新旧交替,为近代教育建立起了重要的借鉴和推动作用。然而,传教士是在有着不平等条约所赋子的特权情况下进入中国的,所从事的各种活动有着为自己利益服务的目的。美国传教士明思博曾说:“英语国家的人民所从事的传教事业,所

19、带给他们的效果必定是和平地征服世界,不是政治上的支配,而是在商业和造业,在文学、科学、哲学、艺术、教化、道德、宗教上的支配,并在来的世代里将在一切生活的领域里取回效益,其发展将比目前估计更为远大。 摘编自赵丰田晚清五十年经济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传教士在中国创办教会学校的突出特点。( 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传教士在华创办教会学校进行简评。( 6分) 28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1周年,回望历史,我们更能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民族国家观念逐渐形成并发展,其实践活动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下表

20、所示 时段 民族国家观念的演进及其实践 19世纪4050年代 传统“天下观”开始动摇:林则徐具有了朴素的民族意识和近代国家主权观念,打破了中国是世界中心的神话;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强调这是中国发展的“根本之图”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派代表人物提出“中体西用”,并主办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为中国走上近代化发展之路做了铺垫 郑观应等早期维新派在爱国基础上“究心泰西政治实业之学”,主张建立民主政治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康有为提出在中国建立起一个近代化民族国家 粱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概念,并形成了“国家”取代“天下”“民族国家”替代“封建王朝”的近代民族国家观以救亡图存、发

21、展资本主义为目标的戊戌变法运动成为中国政治近代化的里程碑 20世纪初 孙中山完整提出了建设民族国家、国民国家和社会国家的思想。因辛亥革命而建立起来的中华民国是拥有独立主权民族国家的雏形,开启了近代以来建设中国民族国家的进程 20世纪上半叶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及其国家学说与中国实际结合,经过国民革命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使民族国家最终实现了独立自主, 据陈艳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研究等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从以下两个论题中自选一个展开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只列论题不阐述不得分。)(12分)

22、 论题一:挽救民族危亡是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的核心。 论题二: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 (要求:联系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史实,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字迹清晰。)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参考答案1-5BDBDC 6-10:DDCCC 11-15:ADDAD 16-20:CBBDB 21-24:CACA25【答案】(1)历程:先秦儒学完善了对人的探讨;汉代董仲舒吸收了阴阳五行等学说,形成了天人感应理论;唐代儒学吸收了佛学的思辨哲学;宋代儒学在三教合流基础上形成了理学。(4分) 原因:统治者的推崇与重视;儒学对其他文化的吸收;一些思想家的努力。(4分) (2)不同:融入西学;代表新兴资产

23、阶级的利益。(2分) 作用:动摇了封建保守思想的地位,促进了思想的解放;为西学披上了一层传统文化的外衣,有利于减少西学传播的阻力;为近代政治变革作了思想准备。(6分)26【答案】(1)这种文学形式:宋词。(1分)特点:具有娱乐艺术性;形式自由活泼;趋于平民化。(3分) (2)表现:活字印刷术,推动了印刷业革新;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3分)原因:农耕经济无法推动社会改革;商业的影响力小。(2分) (3)不利因素:封建政治体制的束缚;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科技发明难以推广;理学的束缚。(任答三点,3分)27【答案】(1)以西学为指导;传授近代科技为主;具有综合性;注重教学方式创新;

24、扩大教育对象范围。(8分) (2)积极: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变革,提高了国民的文化素质,一定程度上普及和传播了科学知识,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文化教育向近代转型。消极:在列强侵华背景下,其活动服务于侵略需要;创办学校以获取利益为目的。(6分)28【答案】示例一 论题:挽救民族危亡是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的核心。2 阐述: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抵抗派冲破了“天朝上国”的观念,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是对西方侵略和挑战的回应,蕴含了朴素的挽救民族危亡的理念。(2分) 洋务运动时期,中国重点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以求得国家富强,但也有早期维新派提出了制度之变,启迪了人们的思想。(2分

25、)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中国重点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以救亡图存为宗旨,渴求实现以中华民族为核心的民族国家独立与统一。(2分)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并用之挽救民族危亡、改造中国社会,取得巨大成绩,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最终实现了民族国家的独立。(2分) 示例二 论题二: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 2阐述: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推动了维护国家主权的反侵略斗争,如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都展现了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2分)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促进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批倡导

26、“实业救国”的民族资本家,掀起抵制外货、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分)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推动了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之路,促进了思想解放,从“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的器物变革,到“维新变法”、“民主共和”的制度变革,再到“民主科学”、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变革。(2分)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是推动中国共产党探索救国救命道路的重要因素,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维护国家、民族利益,领导中国人民最终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结束帝国主义奴役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2分)1【答案】B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原有的社会秩序亟

27、需建,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的情况各家学说分别提出了不同主张,儒家倡导恢复礼乐秩序以治国;道家倡导无为而治,认为是因为过分强调“礼”导致了“忠信薄”和社会动荡;主张以“法”管理国家,原有社会秩序的瓦解是导致材料中百家争鸣局面的本质原因,故选B项;私学兴起和文化下移是原有社会秩序动荡导致的现象,排除A项;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也是原有社会秩序动荡导致的现象,排除C项;诸侯争霸为战国时期的社会情况,先礼崩乐坏而后有诸侯争霸,诸侯争霸也是礼崩乐坏、社会秩序动荡的表现,排除D项。2【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内容可知,商朝非常敬畏神灵。到周朝时期,统治者意识到了人的力量,提出了敬天保民的思想,这比商朝有了较大的

28、进步。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荀子更加重视人的力量。通过这数次变化,充分证明从商朝到春秋战国时期,天人关系的重心发生了变化,故选D项;敬天保民思想认为“上天”只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一旦统治者“失德”,也就会失去上天的庇护,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说明早期政权并不是以神权维护统治,排除A项;儒家的天命观是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不能反映题干中的商代、周朝,排除B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统治者重视天人关系是为了维护统治,而不是为了教化百姓,排除C项。3【答案】B 【解析】汉代中央没有真正掌握选官权是指察举制,材料的内容是汉代儒生参政受到非议,故A项错误;“罢黜百家,独尊懦

29、术”后,政府高官中儒士出身者所占比重并不太高,两汉时期抱怨儒生过于迂腐,难以胜任公务的言论却不绝于耳,表明汉代儒生参政受到非议,参政被谨慎对待,故B项正确;儒家崇尚空谈,不被社会尊重与材料的内容汉代儒生参政受到非议不符,故C项错误;独尊儒术遭遇极大阻力与材料的内容汉代儒生参政受到非议不符,故D项错误。4【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唐代科举依旧以儒学为主要标准,儒家依旧是统治的正统思想,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唐代皇帝将老子李耳追认为其始祖”,目的是为自己的统治,故B项错误;材料主旨是道学地位的提高,不是科举制冲击世家大族的特权,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唐代皇帝将老子李耳追认为其始祖下令在科举考试

30、中设置道举”,是为自己的统治寻找正当的根源,故D项正确。5【答案】C 【解析】题干中未提及家礼和增损吕氏乡约对人的自然欲求的扼杀,故A项错误;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是在南宋时期,且应该是整体、系统的理学成熟,不只是朱熹的具体做法而已,故B项错误;题干中“制定了一整套宗法伦理的繁文缛节,涉及到祠堂族田、祭祀家法家礼等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推知朱熹使理学世俗化,故C项正确;实现乡村基层自主管理应该是乡村的具体操作实施,朱熹的做法只是为乡村自治铺垫而已,故D项错误。6【答案】D 【解析】材料中侧重于对家族成员的个人的品行的,不是维护宗族特权,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追求政治平等,故B项错误;C项是家训实

31、行的作用,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都不外乎如修身、敬长、勤俭、戒奢、睦里、重教等行为规范,或忠君爱国、孝悌友爱、团结睦邻、奉公守法等约束”得出家训的核心思想是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故D项正确。7【答案】D 【解析】根据题目中“江南某府的地方志中记录的节妇(丈夫死后不再嫁的寡妇),宋代有4人,明代有95人,在清代中叶则达到203人”得出节妇的数量不断增加,体现了对妇女的道德压迫越来越严重,与女权意识觉醒相对立,故A项错误;节妇数量的增加与明清社会动荡无关,故B项错误;节妇和贞节牌坊的增多体现了程朱理学对女性的束缚,是小农经济的产物,故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节妇的增加体现了理学对社会的影响不断深

32、入,故D项正确。8【答案】C 【解析】民众崇拜的形成是民众自身的利益和政府的提倡有关系,不完全是英雄个人的品德决定,故A项错误;由“因其忠义勇武,被世人称颂”,被世人称颂是其前提条件,不仅仅只有皇帝个人的好恶,故B项错误;关羽因为被忠勇被人称颂,符合理学宣扬的封建社会的价值观,因而被统治者所加封,故C项正确;官府的造神运动最根本是维护统治的需要,与民众的信仰不符,故D项错误。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对以儒家经典作为科举考试内容进行猛烈抨击”,李贽反对儒家经典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科场当以选士”,李贽并不反对科举考试,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希望此书经筵当以进读,科场当

33、以选士,表明李贽在批判儒家经典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的同时,又希望自己的学说成为科举的内容,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经筵当以进读,科场当以选士”,李贽并不仅仅希望得到后人的认可,故D项错误。10【答案】C 【解析】“三纲”的新解释,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必然联系,故A项错误;市民文化在宋朝兴起,故B项错误;“三纲”的新解释是对宋明后期对思想束缚的反思,故C项正确;明朝中国未出现民主思想,故D项错误。11【答案】A 【解析】明末清初资本主义萌芽,新思想反映了新阶层的需求,新文化运动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诉求,都批驳了旧的封建礼教、等级伦常,故A项正确;明末清初新儒学,仅限于少数知识分子,昙花一现,故B项错误;

34、新文化运动反对君主复辟,倡导科学民主,故C项错误;明末清初尚未形成资产阶级,故D项错误。12【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明清时期统治者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政策,以“八股文”箝制人们的思想,况且材料图表中没有涉及文化政策和社会舆论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虽然出现了几个城市,但是不足以说明中小市镇大量兴起,材料强调的是实用之学,并未出现反传统舆论,故B项错误;四民结构是指士农工商四个阶层,材料仅涉及士商阶层,未提及农工,而且没有社会分化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晚明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发达,根据材料“王夫之与友人立志匡时救世”、“黄宗羲等人訾毁时政”、“广

35、州商人联乡谊,保商务”、“东椿书院组织学者面向大众,讲求实学”可知,经世致用思潮兴起,故D项正确。13【答案】D 【解析】理学注重气节、品质,凸显人性的庄严,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清代三大儒,倡导回归孔孟的本源问题,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清初三大儒的进步主张,并不代表思想的主流,理学依旧占据主要地位,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扬弃或终结理学”、“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它是面对现实危机的一种批判发展,故D项正确。14【答案】A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体现的是儒家思想重视人伦纲常,轻视对自然的研究的特点,故项正确;儒学强调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

36、不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故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八股取士,故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儒家对科学发展的阻碍,不是科学发展的表现,故项错误。15【答案】D 【解析】题目中显示了商人、市民成了剧中的主要人物,说明大众的审美情趣成为一种时尚,但这不是原因,故A项错误;材料并没有表明民间文化的迅速繁荣,故B项错误;这也不是清政府对文化控制的放宽,故C项错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市民阶层扩大,使戏曲出现了为市民服务的变化,故D项正确。16【答案】C 【解析】西方思想影响着中国文化进程与材料中“中国传统文化”不符,没有涉及西方思想影响,故A项错误;政治变革只是方式之一,与材料中“这主要表明”不符,故B项错误;民

37、族危机推动中国文化的转型与材料中“在近代,中国传统文化”“通过现代诠释获得了新的生命,转换为近代救亡意识、变法自强思潮”相符,故C项正确;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等是近代革命的指导思想,与材料中“中国传统文化”不符,故D项错误。17【答案】B 【解析】材料中3本图书军事介绍西方情况,故选B项;材料中并未表现出真正虚心向西方学习的态度,仍称其为“夷”,排除A项;清政府掀起洋务运动是在19世纪60年代,排除C项;提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是维新派,排除D项。18【答案】B 【解析】材料中张之洞仍然强调中体西用,反对兴民权,故A项错误;材料张之洞强调“旧学为体”,坚决维护封建纲常伦理,故B项正确;材料张之洞仍

38、然强调中体西用,反对政治变革,故C项错误;材料张之洞仍然强调中体西用,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无关,故D项错误。19【答案】D 【解析】材料中维新派极力推崇孔教是为了“托古改制”,因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直接要求“全盘移植西方的民主制度”存在较大阻力,体现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艰难,故选D项;维新派推崇孔教也是为了宣传新思想,并未错位,排除A项;同上原因,维新派报刊中,“宗法孔子”仅为名义,并非固守传统文化,排除B项;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宗旨而非维新派宗旨,排除C项。20【答案】B 【解析】由材料“呈现出一种激进的倾向,打击了传统政治秩序的思想基础”可知维新思想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基础,推动了民主思想的传

39、播,故选B项;材料主旨是阐释维新思想的进步性,“内部存在严重分歧”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是因为触动了封建官僚的利益,被地主阶级镇压,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打破了”表述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21【答案】C 【解析】通过题干内容可知,梁启超分析了中日学习西方的区别,指出了近代日本崛起的原因,其主要目的在于为戊戌变法提供舆论支持,进而推动戊戌变法的开展,故选C项;在题干中梁启超分析了中日学习西方的区别,但这不是其根本意图,排除A项;通过题干可知,梁启超并不反对从外国购买先进的武器,排除B项;通过题干可知,梁启超分析中日学习西方区别的主要目的在于推动维新变法的开展

40、,指出近代日本崛起的原因不是其主要意图,排除D项。22【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李大钊不主张一味否定中国文化,而主张中西文化调和,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李大钊的中西文化观,非分析中国封建制度的弊端,故B项错误;新文化运动绝对化倾向是其弊端之一,李大钊个人的此种思想并不能改变航向,故C项错误;李大钊的身份是传统文化的批判者,故D项错误。23【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带来的负面作用,故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不是自上而下的运动,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废除汉字”、“将线装书统统丢进茅厕里”、“不读中国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造成严重的灾难,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这些口号并非胡

41、适主导提出,故D项错误。2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毛泽东主张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故A项正确;问题与主义之争发生于1919年,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论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如何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论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应用,故D项错误。25【答案】(1)历程:先秦儒学完善了对人的探讨;汉代董仲舒吸收了阴阳五行等学说,形成了天人感应理论;唐代儒学吸收了佛学的思辨哲学;宋代儒学在三教合流基础上形成了理学。(4分) 原因:统治者的推崇与重视;儒学对其他文化的吸收;一些思想家的努力。(4分) (2)不同:融入西学;代表新兴资产阶级

42、的利益。(2分) 作用:动摇了封建保守思想的地位,促进了思想的解放;为西学披上了一层传统文化的外衣,有利于减少西学传播的阻力;为近代政治变革作了思想准备。(6分)【解析】(1)第一小问历程,根据材料一,由“孔子以及后来战国时代儒家以及人性的冶炼”可以得出先秦儒学完善了对人的探讨,由“董仲舒把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可以得出汉代董仲舒吸收了阴阳五行等学说,形成了天人感应理论,由“唐代吸取佛学思辨哲学的若干方面”可以得出唐代儒学吸收了佛学的思辨哲学,由“宋明理学在三教融合、渗透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可以得出宋代儒学在三教合流基础上形成了理学;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由“唐代吸取佛学思辨哲学的

43、若干方面”“宋明理学在三教融合”可以得出儒学对其他文化的吸收,由“一些思想家或明或隐地吸取”“理学家发展了早期儒学中”可以得出一些思想家的努力,根据所学知识促进古代儒学演变历程的还有统治者的推崇与重视。 (2)第一小问不同,根据材料二,由“早期改良派常把某些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置放在儒学名义之下”可以得出融入西学,由“于是儒学就披上资产阶级文化色彩”“成为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理论根据”可以得出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第二小问作用,根据材料二,由“早期改良派常把置放在儒学名义之下,于是儒学就披上资产阶级文化色彩”可以得出为西学披上了一层传统文化的外衣,有利于减少西学传播的阻力,由“而

44、成为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理论根据”可以得出为近代政治变革作了思想准备,根据所学知识近代新儒学(维新变法)还动摇了封建保守思想的地位,促进了思想的解放。26【答案】(1)这种文学形式:宋词。(1分)特点:具有娱乐艺术性;形式自由活泼;趋于平民化。(3分) (2)表现:活字印刷术,推动了印刷业革新;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3分)原因:农耕经济无法推动社会改革;商业的影响力小。(2分) (3)不利因素:封建政治体制的束缚;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科技发明难以推广;理学的束缚。(任答三点,3分)【解析】(1)第一小问文学形式,据材料一“宋代”“不够堂皇正大却也较少拘谨的地位,而弥补了诗的不足

45、,获得意外的兴旺”结合所学得出宋词;第二小问特点,据材料一“以其娱乐艺术的性质”得出具有娱乐艺术性,据材料一“不够堂皇正大却也较少拘谨的地位”得出形式自由活泼,据材料一“不是载道的工具、治国平天下的手段”“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得出趋于平民化。 (2)第一小问表现,结合所学分析得出,活字印刷术,推动了印刷业革新;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二“宋朝的经济不能用以改革社会”得出农耕经济无法推动社会改革;据材料二“宋朝的商业平铺在亿万农民头上,就为效至微了”得出商业的影响力小。 (3)据材料一“强大的统治思想对个人的压制”得出理学的束缚,据材料二“宋朝的经济不能用以

46、改革社会,是导致发明不能作有系统增进的一大主因”“平铺在亿万农民头上,就为效至微了”得出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科技发明难以推广,结合所学得出封建政治体制的束缚。27【答案】(1)以西学为指导;传授近代科技为主;具有综合性;注重教学方式创新;扩大教育对象范围。(8分) (2)积极: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变革,提高了国民的文化素质,一定程度上普及和传播了科学知识,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文化教育向近代转型。消极:在列强侵华背景下,其活动服务于侵略需要;创办学校以获取利益为目的。(6分)【解析】(1)据材料一“教会学校以西方近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得出以西学为指导;据材料一“这些教会学校教授内容以近代科学文化

47、知识为主”得出传授近代科技为主;据材料一“配合以体育、美术、音乐的综合性教育”得出具有综合性;据材料一“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注重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得出注重教学方式创新;据材料一“教会学校招收社会各阶层的学生,扩大了教育对象范围”得出扩大教育对象范围。 (2)从积极、消极两个角度入手,据材料一“教会学校以西方近代教育思想为指导,配合以体育、美术、音乐的综合性教育,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注重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材料二“教会学校的兴办加快了中国近代教育的新旧交替,为近代教育建立起了重要的借鉴和推动作用”得出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变革,提高了国民的文化素质,一定程度上普及和

48、传播了科学知识,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文化教育向近代转型;据材料二“然而,传教士是在有着不平等条约所赋子的特权情况下进入中国的”得出在列强侵华背景下,其活动服务于侵略需要;据材料二“所从事的各种活动有着为自己利益服务的目的”“语国家的人民所从事的传教事业并在来的世代里将在一切生活的领域里取回效益,其发展将比目前估计更为远大”得出创办学校以获取利益为目的。28【答案】示例一 论题:挽救民族危亡是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的核心。2 阐述: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抵抗派冲破了“天朝上国”的观念,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是对西方侵略和挑战的回应,蕴含了朴素的挽救民族危亡的理念。(2分)

49、洋务运动时期,中国重点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以求得国家富强,但也有早期维新派提出了制度之变,启迪了人们的思想。(2分)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中国重点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以救亡图存为宗旨,渴求实现以中华民族为核心的民族国家独立与统一。(2分)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并用之挽救民族危亡、改造中国社会,取得巨大成绩,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最终实现了民族国家的独立。(2分) 示例二 论题二: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 2阐述: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推动了维护国家主权的反侵略斗争,如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五四运动、抗日

50、战争等都展现了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2分)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促进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批倡导“实业救国”的民族资本家,掀起抵制外货、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分)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推动了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之路,促进了思想解放,从“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的器物变革,到“维新变法”、“民主共和”的制度变革,再到“民主科学”、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变革。(2分)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是推动中国共产党探索救国救命道路的重要因素,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维护国家、民族利益,领导中国人民最终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结束帝国主义奴役中华民族的历史

51、,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2分)【解析】本题题干中已经给出确定论题,要求自选其一围绕论题进行阐述,阐述过程要紧贴论题,史论结合。若选择阐述第一个论题,应根据材料信息,列举从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这一阶段,中国人在探索救亡道路中,如何逐步形成民族国家观念。可列举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时期学习器物以求得国家富强、早期维新派、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时期,中国重点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以救亡图存为宗旨,渴求实现以中华民族为核心的民族国家独立与统一;中国共产党通过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最终实现了民族国家的独立。最后在结论部分进行总结升华,完成论证。若选择阐述第二个论题,应根据材料信息,列举近代中国因民族主义的产生发展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政治方面可列举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展现了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的重大史实;在经济方面,还可列举“实业救国”、抵制外货、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作用;思想文化上,可列举从“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的器物变革,到“维新变法”、“民主共和”的制度变革,再到“民主科学”、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变革的发展历程,最后在结论部分进行总结升华,完成论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