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4 ,大小:55.50KB ,
资源ID:496877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496877-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导学案》2015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师用书 2章备课资料 讲义.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导学案》2015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师用书 2章备课资料 讲义.doc

1、一、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在西方,城市土地利用一般划分为:1.商业用地。按其性质又可分为零售商业、批发商业和专业性服务业。零售商业大都位于交通最方便、行人众多或主要交通交会点上。专业性服务业需要交通方便,商业活动频繁,但不一定接近行人众多的地区。批发业的顾客为零售商,由于需要较大空间储存货物,占地颇多,其付租能力又不如前两者,可位于非市中心区。2.工业用地。可分为小型工场和大型工业。后者往往占地面积大,所以很难在租金高或土地使用费昂贵的土地上立足,其区位一般受用地的适用性、运输量与环境保护等因素的影响。小型工场生存的条件是劳动力和市场,它们比租金更为重要。小型工场的付租能力有很大的弹性,主要视其产品

2、的档次而定。仓库用地与工业用地类似,其区位也要视其储存货物的档次及用地要求而定。3.政府机关用地。政府往往是土地的支配者,在法律上它可以强行收购和征用所需要的土地,一般不考虑租金问题,而交通方便及邻近其服务对象是其主要的区位因素。4.住宅用地。几乎每一个城市超过一半的土地是作为住宅用地,由于市民必须量入而出,租金的支出不能过于庞大,而交通费支出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其居住地点往往是综合考虑生活费用、居住面积、租金和交通费。假设前两者不变,便只能以交通费迁就其租金。同样的居住面积,在一般的情况下,接近市中心,租金高,但可以节省交通费;而远离市中心,则可以少付租金,但要花费较多的交通费。假设可付出的租

3、金不变的话,在市内租用的房屋居住面积小,但可节省交通费,在郊区租用的房屋居住面积较大,但要付出的交通费用却大得多。因此,从市民总收入中扣除生活费用,决定可付租金和交通费的能力,再根据交通时间耗费的多少和对宽阔的居住面积的渴望程度,就可决定个人居住的地点。不过,应该说明,这里仅从市场经济角度分析了个人经济条件如何决定住宅用地区位。此外,许多非市场经济因素也是不可忽略的。例如,居住区域的邻里关系、住宅是否由工作单位或其他房屋管理机构统一提供等也影响住宅用地的区位。5.休憩用地及绿化地带。随着人们对城市生活质量和美化环境的重视,作为休憩用地及绿化地带的各种公园、游园等,也在城市的土地利用中占有重要地

4、位,但其区位因素不是付租能力或市场机制,而是通过社会对市民的关心,确定它的存在。6.交通用地和其他公用事业用地。没有交通和公用事业用地,城市便不可能发挥其职能。可是它的性质与商业和住宅用地不同,而与休憩用地和绿化地带相似,是公共财富之一。不过它们又具有生产性质,有的可自负盈亏或间有盈利,如码头、飞机场和自来水厂等。7.农业用地和水面。由上可见,各种用地的区位因素是有差异的,差异愈大,各种用地之间的分化趋向愈强,这种倾向叫功能的分化(Functional Segregation)。由于这种功能分化,形成了城市某一地区只有某一种单一功能的现象,因此在现代城市中出现了按其土地利用划分的若干功能区(F

5、unctional Areas)。不过要注意的是,以区域化的术语来说,它们是属于功能区域,而不是枢纽区域(Nodal Region),两者不可混淆。但在非欧美地区的城市,各种用地的区位因素差异不大,分化倾向不强,故工业、商业、住宅功能往往混杂在一起,一般称为混合土地利用。过去认为,这种混合土地利用是一种落后的土地利用模式。但是近年来,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的模式遭到了不少批评,认为这种土地利用功能区过于分化,牺牲了城市的有机组织,忽视了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的多方面的联系,耗用能源太多。因此,人们提出了多功能综合区的概念,并认为这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1978年12月,一批建筑师在秘鲁利马集会,会后发

6、表的“马丘比丘宣言”指出,为适应城市的急剧发展,更有效地使用人力、土地和资源,更好地协调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要努力去创造一种综合的多功能的生活环境,而不是把各功能区机械分离。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也大体一致。但由于长期单一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城市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区位因素有所不同。当前,由于我国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述区位因素正开始发挥作用。二、中心地理论1.中心地理论: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功能布局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该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西欧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1933年由德国地理学家W克里斯泰勒率先提出。该理论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的等级、规模、职能间的关系,并

7、采用六边形图形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2.中心地:向周围地区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中心地具有多种服务职能,但主要是提供货物和服务的职能。城市是一个地区的中心地,它为一定范围内的人口提供商品和服务。3.中心地等级:中心地有级别之分,主要是根据其所提供的职能种类和服务范围来划分的。4.服务范围:中心地提供货物和服务的范围。5.门槛:又称门槛人口,是某一级中心地正常存在所必需的服务范围或服务人数。服务人数低于门槛,中心地难以正常运行;服务人数高于门槛,中心地就能获得一定的经营利润。6.门槛人口与商业服务等级的关系(1)把维持一家企业生存所需的最低人口数称为门槛人口。服务人口门槛人口盈利,服

8、务人口=门槛人口保本,服务人口门槛人口亏本。(2)商业等级与门槛人口的关系:根据门槛人口的多少,可划分出商品或服务的等级。价格低,门槛人口少,为低级商品;价格相对较高,门槛人口相对较多,为高级商品。三、高层建筑与“狭管效应”所谓“狭管效应”就是由于城市高层建筑间距极小,大风迎面吹来后无法顺畅通过,只能聚集在很小的空间内,气象部门测试显示,在城市刮起六七级大风时,“狭管效应”能使通过高楼之间的瞬间风力达到12级,“身单体薄”的广告牌和一些院墙很难抵御。“狭管效应”的作用大小,与一个城市高层建筑的数量、间距、建筑物的位置有着密切关系。高层建筑物越多、体积越大、间距越近,出现“狭管效应”的机会越大,

9、反之则越小。城市建设应充分考虑到“狭管效应”的危害及其避免措施,应有意识地加大建筑物的间距,留出风道,减少风压,让风自由通过。四、宜居城市宜居城市指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1996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提出了城市应当是适宜居住的人类居住地的概念。此概念一经提出就在国际社会形成了广泛共识,成为21世纪新的城市观。2005年,在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首次出现“宜居城市”概念。宜居城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宜居城市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强调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都能协调发展,人们在此工作、生

10、活和居住都感到满意,并愿意长期居住下去。狭义的宜居城市指气候条件宜人、生态景观和谐,适宜人们居住的城市。在实践中,有的城市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宜居城市建设的首要位置,突出园林绿化的作用。宜居城市有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含义。从宏观层面来看,宜居城市应该具备良好的城市大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社会人文环境、人工建筑设施环境在内,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从中观层面来看,宜居城市应该具备规划设计合理、生活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和谐亲切的社区环境;从微观层面来看,宜居城市单体建筑内部应该具备良好的居室环境,包括居住面积适宜、房屋结构合理、卫生设施先进,以及良好的通风、采光、隔音等功效。五、中心商务区中心商

11、务区(或中央商务区,英文简称CBD),最早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一般而言,CBD高度集中了城市的经济、科技和文化力量,作为城市的核心,应具备金融、贸易、服务、展览、咨询等多种功能,并配以完善的市政交通与通讯条件。现代中心商务区的概念可以概括为是城市的功能核心,城市的经济、科技、文化等在此高度集中;交通便利,人口流动巨大;白天人口高度密集,昼夜人口数量变化大;位于城市黄金地带,地价最高。世界上比较出名的城市CBD有纽约曼哈顿、伦敦金融城、巴黎拉德方斯、东京新宿、香港中环等等。六、卫生防护带卫生防护带是为避免和减轻噪声、烟尘、爆炸、火灾和大气污染对城市居住区的危害,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在居住

12、区与工厂、仓库、铁路、机场间设置的隔离地带。其宽度取决于干扰与危害程度。卫生防护带内,一般植树造林,形成防护林带。如根据污染源的特点和程度,规定其卫生防护带的宽度(从污染车间中心至居住区边缘的距离)为:一级1000米,二级500米,三级300米,四级100米,五级50米。七、三种不同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1.同心圆模式是由伯吉斯在1925年提出的。这个模型的提出是以芝加哥城为基础的。1871年芝加哥城遭到一场大火,几乎有1/3的建筑区成为平地,其核心区全部被烧毁。重建城市的空间结构呈同心圆式,随着贫富差距的出现住宅区才出现分化。同心圆模式的优点是反映了一元结构城市的特点,动态分析了城市地域结构的变

13、化。例如过渡带内初期是住宅用地,后由于商业和轻工业的侵入,环境恶化后成为新来移民暂时居住的地带。这一带内的居民在有条件时,就会迁到工人住宅带,这里环境稍好,且离工作地不太远。但该模式一个明显的缺点就是过于理想化,形状很规则,对其他重要因素如城市交通作用考虑太少。2.扇形模式是由霍伊特综合了64个城市的房租调查资料后于1939年提出的,这个模式的突出特点之一是考虑了交通作用对功能区的影响。辐射状的交通线路为高级住宅区的发展提供了便利,使得高租金的住宅区不再是呈圆环状分布,而是呈扇形向外发展。扇形模式另一特点是各级住宅区也不再呈同心圆状,而是中级住宅区位于高级住宅区的两侧,低级住宅区位于中级住宅区

14、与工业区之间,或位于高级住宅区的相反方向上。换句话说,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不会相邻为伴,总是隔着中级住宅区。扇形模式是总结较多城市的客观情况而抽象出来的,所以适用于较多的城市。但这个模式还有许多缺陷:一是过分强调财富在城市空间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二是未对扇形下明确的定义;三是建立在租金的基础上,忽视了其他社会经济因素对形成城市内部地域结构所起的重要作用。3.多核心模式是由哈里斯和乌尔曼于1945年提出的。他们认为,一个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遵循了以下原则:(1)各种功能活动都需要某种特定的要求和特殊的区位条件,如工业区要有方便的交通,住宅区需要大片的空地。(2)有些相关功能区布置在一起,可获得外部

15、规模经济效益,如银行和珠宝店就可就近建设。(3)有些相互妨碍的功能区不会在同一地点出现,如高级住宅区与有污染的工业区就应隔开一定的距离。(4)有些功能活动受其他条件的限制,不得不舍弃最佳区位。如家具店因占地面积太大,为了避免支付中心商业区的高地租,常聚集在地租较低的边缘地区。多核心模式的突出优点是涉及城市地域发展的多元结构,考虑的因素较多,比前两个模式在结构上显得复杂,而且功能区的布局并无一定的序列,大小也不一样,富有弹性,比较接近实际。其缺点是对多核心间的职能联系和不同等级的核心在城市总体发展中的地位重视不够,尚不足以解释城市内部的结构形态。八、解读中心地理论解读中心地理论要注意以下几点:1

16、.一个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围绕中心地呈正六边形。在这个正六边形区域的中间是中心地,这个六边形内所有的居民到这个中心地寻求服务是符合距离最近原则的。2.多个相同级别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在空间上的分布构成了蜂窝状网格,这种网格由多个正六边形组成。各个网格均有自己的中心,即中心地。各个网格内的居民一般只会选择该网格内的中心地,而不会选择其他网格的中心地去获得服务,因为居民距其他网格的中心地会比距本网格的中心地要远。应注意只有在相同级别的中心地之间才会出现这种情况。当有不同级别中心地时,消费者在对高一级中心地或低一级中心地进行选择时,也应选择距离最近的高级中心地或低级中心地。3.不同级别中心地的服务范围所形成

17、六边形的大小和面积是不同的。高级中心地的六边形面积大,各六边形中心之间的距离大,数目少;而低级中心地的六边形面积小,各六边形中心之间的距离小,在相同区域内数目要比高级中心地多。但不论级别高低,同一级别的六边形之间是相互排斥的。4.高级中心地的六边形面积比低级的要大,在每一个高级中心地六边形的六个角上,分布着低一级的中心地,这低一级的六边形面积较小;在这低一级中心地六边形的六个角上,又分布着更低一级的中心地,这一级中心地的六边形服务范围更小。如此类推,直至最低一级中心地。最后,整个地区就形成了一个中心地体系,这个体系的数量如同一个金字塔,塔顶是最高级的中心地,个数最少,而构成塔基的是数量巨大的最

18、低级中心地。中心地除了在级别与数目上存在定量关系外,各级六边形的面积之间也存在定量关系。九、全球三次城市化浪潮全球已经历过三次城市化浪潮:第一次浪潮发端于欧洲,以英国为代表,与工业革命的发展相随,1750年英国的城市化率为20%,到1950年基本完成城市化,历时约200年;第二次浪潮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洲的城市化,1860年美国的城市化率为20%,1950年达到71%;第三次浪潮发生在拉美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南美诸国在1930年的城市化率为20%左右,到2000年也基本完成了城市化历程。我国的城镇化发展从1978年的20%开始,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进程之中。在全球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有两个里程碑:即雅典宪章和马丘比丘宪章。1933年的雅典宪章是针对英国及欧洲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众多问题,如公共卫生、瘟疫、环境污染及贫民窟等而提出的。该宪章因过分强调分区规划,把城市作为一个居住机器的扩大,盲目服从机动交通和功能分区等,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1977年,国际建协在秘鲁的利马提出了马丘比丘宪章,其哲学内涵就是人类不仅仅只有西方文明的理性世界,还有其他文明和思维方式,世界是多样化的,应该把城市看成是有机的、流动的、复杂的空间,而不能仅仅划定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功能区,或者简单机械地分割为若干相互孤立的功能区。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