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1(2016届安徽省合肥一中、芜湖一中等六校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9分,每小题3分)涵养我们的“精神道统”一位诗人说过,“当灵魂失去庙宇,雨水就会滴在心上”。诚然,物质财富可以满足生存,但是精神庙宇才能安放心灵。一个国家,要有共同捍卫的信念天空;一个社会,要有一起坚守的核心价值。每一个人,在满足口腹之欲后,也深沉呼唤更加富足而充实的人生。 “一个民族必须要有信仰,否则社会上什么恶性肿瘤都会长出来”,有志之士的呼吁,折射出我们时代的精神需求。如车轮围绕中轴才能转动,苍鹰振动双翼才能飞翔,社会拥有核心价值观,才能产生具有凝聚力的强大磁场。作为“时
2、代精神的精华”,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现是明辨是非、评判美丑、权衡得失的基本标准,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心理习性和行为操守。每个时代都需要这样的“精神道统”,人们得以从中寻求生命意义,寄托终极关怀。中华文化向来崇德尚义,孔子选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追求“舍生取义,杀身成仁”。5000年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历史敬畏,也有“为天下人谋永福也”的理想情怀。正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道统”,孕育出中华儿女穷不失义、迭不离道的价值取向,已迭达人、兼善天下的行为方式。时至今日,当代中国已经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经济发展高歌猛进的同时,拜金主义在
3、一些人那里颇有市场,一些传统道德价值受到挑战,一些价值底线被弃守。 “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荚”的物欲追求,毒奶粉、地沟油带来的良心失守如果利益的巨浪吞噬价值关怀,那么物欲横流、唯利是图的尽头,必然是良知的出局和信任的崩塌。在哲人看来,没有良知的快乐、没有是非的知识、没有道德的商业、没有原则的政治,这是现代社会的最大危机。一些经济学家更看重市场经济中的道德力量,认为“没有诚信、同情心这些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市场经、a -就会引发灾难”。的确,缺少自由平等,市场经济就可能异化为巧取豪夺的原始丛林;没有公正法治,现代社会也可能堕落为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今天,随着物质财富不断累积,富裕
4、起来之后的价值追问,更加峻切地摆在国人面前;涵养我们时代的“精神道统”,同样需要每个人的努力。出国旅游,能否用自己的行为、展示一个大国的文明?汽车时代,能否遵守规则,让社会多一份法治意识?网络普及,能否尊重隐私,向他人释放出诚信和友爱?从这些点滴努力中,一个人能够获得自我升华,一个国家何尝不能实现从物质现代化向精神现代化的飞跃?总有一种情怀,能够让人超越争名遥利;总有一种追求,能够让人舍弃一时得失;总有一种感动,能够让人不禁潸然泪下。物质匮乏的时代,精神的力量可以弥补物质的不足。物质丰裕的时代,精神的星光则能照耀我们走得更高更远,去拥抱一个更加丰盈的人生,收获一个更加强大的中国。(选自2014
5、年4月9日人民日报)(1)下列关于“精神道统”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精神道统以明辨是非、评判美丑、权衡得失为基本标准,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心理习性、行为操守。B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它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属于精神道统这个范畴。C涵养我们时代的精神道统,只有人人去努力,讲文明,遵守规则,尊重隐私等,方能获得自我升华。D悠久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道统影响下,孕育中华儿女崇德尚义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2)下列各项中,其性质属于原文所说“精神的星光能照耀人们走得更高更远”的一项是()A近日,中国“首善”陈光标在云南盈江地震灾区行善时,和受灾群众一起
6、手举200元捐款合影,这高调行善,甚至“暴力慈善”的行为显得格外的耀眼,甚至显得另类。B苏州公交上一男子吃瓜子乱丢,旁边的西装男进行劝告,争执中西装男捏了小伙的脖子,瓜子男情绪激动,语言轰炸连续七分钟并扯衣服不让西装男下车,公交司机和乘客劝架无果,最终西装男忍无可忍暴打瓜子男。C12月19日,沈阳大爷王福顺在人行道上被一名骑电动车的男子撞倒。男子停车询问大爷是否需要就医,大爷称“没事,我有医保,你赶紧走吧”,然后一瘸一拐离开了现场。D四川成都49路公交车上,一名63岁老人为抢座位,坐到一穿短裙的青年女子的腿上,并在该女子让座后因言语不和扇其耳光。(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7、)A中华文化向来崇德尚义,孔子选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追求“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儒家思想关于“义”的观点态度可以证明这一点,B现代社会的最大危机是没有良知的快乐、没有是非的知识、没有道德的商业、没有原则的政治。C中国今天的社会出现了很多问题,这与缺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精神息息相关。D涵养我们时代的“精神道统”,一个人能够获得自我升华,一个国家也能实现从物质现代化向精神现代化的飞跃。【答案】(1)A(2)C(3)B【解析】(1)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思考时,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找到与“精神的星光能照耀人们走得更高
8、更远”相关的语段,然后将选项分别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A项,陈光标的事迹有为争名逐利而行善之嫌。B项;西装男本是追求良好社会道德,结果却暴力解决与瓜子男的纷争。D项,青年女子遵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但老人却“倚老卖老”。故选C。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和推断的能力。思考时,可从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文段中作者的观点,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作者观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B项,扩大范围,前提是“在哲人看来”。故选B。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2016届东北师大附中、吉林市第一中学校、长春11高和
9、松原实验中学高三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手机或许不是人的一个单纯用具。实际上,它已经变成了人的一个器官。手机似乎长在人们的身体上面。它长在人们的手上,就如同手是长在人们的身体上面一样。手机是另一个说话器官,是一个针对着远距离的人而说话的器官,因为有了手机,人的语言能力增加了,人们可以将语言传送到非常遥远的地方。同样,人们的听觉也增加了,耳朵居然能神奇般地听到千里之外的声音。我们看到了人体身上的新的四位一体:手,嘴巴,耳朵和一个金属铁盒-手机。它们共同组成了身体上的一个新的说话机器。手机深深地植根于人体,并成为人体的一个重要部分。离开了人体,离开了手,它就找不到自己的意义。正如人
10、们对它的称呼“手机”那样,它只有依附于手,才能获得它的存在性。手机能够在任何时间和任何空间同另一个人进行交流。手机这一最基本的无限延展的交流能力,能使人轻而易举地克服时空间距进而超越孤立的状态。这是人们使用手机的最根本和最初的原因。一个危机时刻的人,如果有手机相伴,就可能会迅速地解除这种危机。手机的沉默,在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这个人可能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事实上,如果一个人从来不用手机,他发现不了手机的意义和功能,但是,一旦他使用了手机,他会发现,没有手机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也就是说,人已经进化到手机人的状态。社会越是被手机所充斥,手机越是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这从另一个方面要求了手机的普及化
11、。事实是,手机确实越来越普及了。手机在多大程度上解放了人们,也在多大程度上抑制了人们。手机抑制了人体的某些肉体官能:它抑制了行动能力,人们尽可能减少身体运动;抑制了书写能力,人们越来越借助机器通话;抑制了记忆能力、人们越来越依赖手机储存消息。有时候,手会无意识地去寻找手机,去摸索手机,去把玩手机。人们偶然丢失了手机,他就会变得烦躁不安。正是因为人们如此地依赖于手机,反过来,人们又被它所折磨和打扰。手机成为每天要面对的问题。如何处理手机?这是每个人的日常性的自我技术开机还是关机?静音还是震动?短信还是会话?是将这个器官暂行性地关闭,还是让它随时随地警觉地待命?总是要反复地抉择手机变成了日常生活的
12、难题。焦急地等待某个特定的手机铃声,或者惧怕某个特定的手机铃声,常常会令人不安。 手机融合了文字和声音的双重交流功能,它将书信和电话融为一体,而且更为便捷。不过,同书信姗姗来迟相比,手机将等待的美好期望一扫而空。等待和期盼趋于消失。手机在扫荡了书信的同时,也扫荡了书信的特有抒情,扫荡了埋伏在书信中的品味和生活风格。手机让人通向一个公共空间,它是打开公共空间的钥匙。因为手机上储存着如此之多的名字和号码,你能够随时迅速地跟他讲话,但是,夜深人静之际,你想要跟一个人说说话,将手机上的号码逐个地翻阅一遍,你真正想拨打的号码一个都不存在。(摘编自汪民安论家用电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
13、项是 ()A手机不仅仅是人的一个单纯用具,事实上,手机已经变成了人的一个器官,好像长在人们的身体上面。B手机已经成为说话器官,是针对着远距离的人而说话的器官,借助这一器官人们可以将语言传送到距离非常远的地方。C手机的运用,不但人们的说话能力增强了,而且我们的听觉能力也增强了,千里之外的声音居然能够听到。D手,嘴巴,耳朵和手机构成了人们身体上的新的四位一体,它们共同组成了身体上的一个新的说话机器。(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手机已经并成为人体的一个重要部分。如果离开了手,手机也就不具备了存在的的意义。B手机能够在任何时间和任何空间同另一个人进行无限延展的交流能力,能使人轻
14、而易举地克服时空距离超越孤立的状态。C如果某个手机人处于一种特殊的状态,那么保持手机的沉默是一种必然,此时手机的意义和功能也没有体现出来。D社会越是被手机所充斥,手机越是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推动了手机的普及化。(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手机的确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人们的行动能力、 书写能力、记忆能力,人们有时甚至失去了自我。B过分依赖手机的人们也备受手机的折磨和打扰,如何处理手机?每天面对的两难选择问题经常令人们心绪难宁。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人们这样对书信特有的情怀在手
15、机充斥的社会中已经荡然无存了。D古人“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生活情形与文中夜深人静之际想给别人打电话而最终没有拨出的情形是一致的。【答案】(1)A(2)C(3)D【解析】(1)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分别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C项,原文“手机的沉默,在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这个人可能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是充分条件,而选项变成了必要条件,“手机的意义和功能也没有体现出来。”说法也太绝对。所以选C。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
16、级为分析综合C。3(2016届甘肃会宁一种高三上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近日,美国迪比克市宣布,将建设美国第一个“智慧城市”一个由高科技充分“武装”的城市。用一系列新技术“武装”的迪比克市将完全数字化,并将城市的水、电、油、气、交通、公共服务等联网,侦测、分析和整合各种数据,智能化地服务市民。智慧城市不是空中楼阁,必须建立在大量的、精确的、动态的地理信息数据基础上。换言之,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阶段,离开测绘地理信息就无法建成智慧城市。目前我国测绘地理信息部门正在积极构筑海陆空天地一体化的高精度、实时化地理信息获取体系,使测量从静态到动态、从地基到天基、从区域到全球发展,
17、推动航空航天遥感朝“三多”(多传感器、多平台、多角度)和“四高”(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高时相分辨率、高辐射分辨率)方向发展,通过卫星发射组网进行全天时、全天候观测。这是建设智慧城市的根本所在。“天地图”网站,集成了大量基础地理信息资源,还有全国30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06米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地名地址数据总量超过2100万条,可向政府、企业和公众提供权威的“一站式”地理信息服务;“天地图”各节点间的互联互通和协同服务正在形成,将为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网络支撑。在装备能力上,资源三号卫星成功发射,定位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结束了长期以来我国高精度测绘遥感数据完全依赖国外卫星的历史。我国卫星
18、导航数据处理软件已经处于国际前列。全国省级测绘地理信息部门普遍配备了无人飞行器航摄系统,部分地区还配备了国家地理信息应急监测系统,可为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服务。在地理信息资源获取上,我国将形成高精度、三维、动态、陆海统一、几何基准与物理基准一体的现代测绘基准体系,使现有测绘基准体系的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同时,我国首次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工作正在展开,将为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提供资源保障。下一步,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将以加快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进程为切入点,通过开展时空数据建设、云服务系统开发等试点工作,为智慧城市建设奠定基础。根据我国国情,可以预想,我国的智慧城市将至少会出现以下情况。一、道路
19、出行方面。先进的软件系统与城市交通系统联网,动态掌握实时客流情况,大大提升通行效率,有效减少拥堵等待时间,减少汽车尾气排放。二、智能医疗。各家医院分门别类地显示在地图上,只要在家登录智能医疗系统,任意点击一家医院,该医院的专业特色、坐诊医生立刻呈现在眼前。病人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在网上挂号并预约就诊时间和医生。三、城市更安全。通过智能化的城市安全与减灾系统,可以随时掌握灾害发生的位置、类型,并通过地理信息技术确定、研究判断灾害现状及其影响范围,以做好救灾工作:四、城市管理更智能。“智慧城市”将利用智能传感网实现公共设施在线监测,公共设施从位置到数量、从尺寸到形状,都将获得自己的“身份证”,如果井
20、盖丢失了,护栏损坏了,路灯不亮了等等,都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处置。 (选自展望智慧城市,有删改)(1)下列关于“智慧城市”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慧城市是建立在大量的、精确的、动态的地理信息数据基础上的智能化城市。B智慧城市的建立必须依靠高科技手段,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使建设智慧城市成为必然。C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阶段。如果建成,迪比克市将是美国第一个“智慧城市”。D智慧城市将极大提高城市管理效能,使人们在出行、就医等多个方面更为便捷。(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天地图”网站已经汇集了大量的基础地理信息资源,这将为推动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网络支
21、撑。B以前,我国高精度测绘遥感数据完全依赖国外卫星;如今,资源三号卫星的成功发射结束了这段历史。C我国省级测绘地理信息部门普遍配备了无人飞行器航摄系统和国家地理信息应急监测系统,装备能力得到了提高。D人们如果生活在智慧城市里,足不出户就可以治疗疾病,因为智能医疗系统会为病人提这种便利。(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测绘地理信息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前提,目前,我国相关部门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大量且富有成效的工作。B我国测绘地理信息部门正构筑海陆空天地一体化地理信息获取体系,它具有高精度、实时化的特点。C具有高精度、三维、动态等特点的现代测绘基准体系一旦建成,将全面提升我国现有测绘
22、基准体系的能力。D智慧城市对城市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它的建成将解决当今城市中交通拥堵等许多问题。【答案】(1)B(2)B (1)D 【解析】(1)【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此题的选项B就是对文
23、章第二段概括的基础上命制的选项,文中明确说明“必须建立在大量的、精确的、动态的地理信息数据基础上。换言之,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阶段,离开测绘地理信息就无法建成智慧城市”,选项说法太绝对。(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本题比较简单。A,“提供网络支撑”错,据原文可知,应是“提供权威的一站式地理信息服务”;C“普遍配备了国家地理信息应急监测系统”错,“配备了国家地理信息应急监测系统”的是“部分地区”;D“足不出户就可以治疗疾病”错,据原文可知,人们只是“在网上挂号并预约就诊时间和医生”,要治病还得去医院。【考点定位】
24、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是对第五段的概括,原文“在装备能力上,资源三号卫星成功发射,定位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结束了长期以来我国高精度测绘遥感数据完全依赖国外卫星的历史,”因此选项概括是正确的。(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D项原文“先进的软件系统与城市交通系统联
25、网,动态掌握实时客流情况,大大提升通行效率,有效减少拥堵等待时间,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所以选项“解决”错,原文是说“大大提升通行效率,有效减少拥堵等待时间”。【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D就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4(2016届广州六中、广雅中学、执信中学等六校高三第一次联考)现代文阅
26、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两千余年前的秦代宫殿建筑是相当惊人的。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从以上文字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是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今天,当年的地面建筑已不可见,但地下始皇陵的规模格局也清晰地表明了这一点。从现在挖掘的极为片断的陵的前沿兵马俑坑情况看,整个场面简直是不可思议的雄
27、伟壮观。这完全可以与埃及金字塔相媲美,不同的是,它是平面展开的整体复杂结构,不是一座座独立自足的向上堆起的比较单纯的尖顶。“百代皆沿秦制度”,建筑亦然。它的体制、风貌大概始终没有脱离先秦奠定下来的这个基础规范。秦汉、唐宋、明清建筑艺术基本保持了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即作为中国民族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首先,世界其他各民族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庙殿、伊斯兰建筑、哥特式教堂等等。中国建筑主要大都是宫殿建筑,即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的场所。大概从新石器时代的所谓“大房子”开始,中国的祭拜神灵即在与现实生活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自儒学替代宗教之后,在
28、观念、情感和仪式中,中国人更进一步发展贯彻了这种神人同在的倾向。于是,不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世的宗教建筑,而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在中国建筑的空间意识中,不是去获得某种神秘、紧张的灵魂感、悔悟或激情,而是提供某种明确、实用的观念情调。正如中国绘画理论所说,山水画有“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种种,只是“可游”“可居”胜过“可望”“可行”。中国建筑也同样体现了这一精神。即是说,它不重在强烈的刺激或认识,而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它不是一礼拜才去一次的灵魂的洗涤之处,而是能够经常瞻仰或居住的生活场所。与哥特式建筑相反,中国建筑的
29、平面纵深空间,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游历其中,使人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历史的因素在这里占着明显的优势,从而排斥了反理性的狂迷意识。而正是这种狂迷意识构成许多宗教建筑的审美的基本特征。中国的这种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严格的对称结构上,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所以,就单个建筑来说,比起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建筑来,它确乎相对低矮,比较平淡,应该承认逊色一筹。但就整体建筑群说,它却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而取胜。即使像万里长城,虽然不可能有任何严格对称可言,但它的每段体制则是完全雷同的
30、。它盘缠万里,虽不算高大却连绵于群山峻岭之巅,像一条无尽的龙蛇在作永恒的飞舞。它在空间上的连续本身即展示了时间中的绵延,成了我们民族的伟大活力的象征。(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建筑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是以群体建筑为目标。B从考古发现看,可以肯定两千余年前的秦代宫殿建筑是不可思议的雄伟壮观。它是平面展开的整体复杂结构,完全可以与埃及金字塔相媲美。C唐宋明清建筑的体制、风貌始终没有脱离先秦奠定的基础规范,一直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这也是“百代皆沿秦制度”的有力佐证。D中国建
31、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具有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特征。(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世界其他民族主要建筑大都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庙殿、伊斯兰建筑、哥特式教堂等等。它们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世的宗教建筑。B在中国建筑的空间意识中,不是去获得某种神秘、紧张的灵魂感、悔悟或激情,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历史的因素在这里占着明显的优势。C不同于许多宗教建筑所具有的反理性狂迷意识的审美特征,游历于中国建筑中,更多的是给人提供某种明确、实用的观念情调,使人感受到的是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D中国建筑,“可游”“可居
32、”胜过“可望”“可行”,也就是说,它是灵魂的洗涤之处,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而不重在强烈的刺激或认识。(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建筑主要是宫殿建筑,它既是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的场所,同时也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这体现了中国人观念中神人同在的倾向。B作为中国民族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这一美学风格还体现在建筑物严格的对称结构上,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C中国建筑群,虽说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建筑来比,它确乎相对低矮,比较平淡,应该承认逊色一筹,但是它结构方正,逶迤交错,也是气势雄浑。D万里长城,连绵于群山峻岭之巅,不可能有任何
33、严格对称可言,但它的每段体制则是完全雷同的,因此也体现了实践理性精神。【答案】(1)C(2)D(3)C【解析】(1)【试题分析】原文有“大概始终没有”,“基本保持和延续着”的字样,选项C太过绝对。【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原文内容的表述,我们平常要求学生答题时要把握基本原则是“忠于原文,不加联想”,意思是在原文中确定选项的语句,不添加任何的联想和想象,只需要把选项与原文比对,可确定是否与原文内容相符合。本题中选项C出现在原文第一段最后两句,原文中表述准确,使用了“大概”、“基本”等词语,而选项中没有这些词语出现,就显得太过绝对化了。(2)【试题
34、分析】“灵魂的洗涤处”是宗教建筑的特点。【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技巧点拨】这类题型以前我们叫科普说明文阅读,现在在文体上虽然有了较大的变化,但是命题特点几乎没有发生变化,学生在回答时应注意把握答题的技巧:率先读题,再读原文,勾划区间,比对找差。尤其要注意一些选项中张冠李戴、扩大范围等的错误。本题中D选项,“灵魂的洗涤处”的表述根据文意可推断是针对宗教建筑来说的,这就属于典型的扩大范围的错误。(3)【试题分析】原文“逊色一筹”的主语是“单个建筑”,不是“建筑群”。【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本题虽然题干上要求选出理解
35、和分析不正确的选项,其实,我们解答时可发现,所有的选项都在文本中有对应的语句或语段,比如说C选项,原文最后一段“所以,就单个建筑来说,比起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建筑来,它确乎相对低矮,比较平淡,应该承认逊色一筹。”通过比对,很容易发现这个句子表述的主语是“单个建筑”。所以在解答此类问题是,一定要把握答题的技巧:率先读题,再读原文,勾划区间,比对找差。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2016届广东湛江一中等四校高三上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王国维写了一篇专论艺术形式美的美学论文,题为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这可以说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一篇关于艺术形式美的专论,值得我们重视。王国维在这篇论
36、文中,系统地考察了古雅(艺术形式美)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以下一些论点:一、艺术的意象(壮美或优美)必须通过艺术的形式美(古雅)才能表现出来。用王国维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优美及宏壮必与古雅合,然后得显其固有之价值。”“吾人之所以感如此之美且壮者,实以表出之之雅故,即以其美之第一形式更以雅之第二形式表出之故也。”二、艺术的雅与俗的区分,就在于艺术形式美的不同。换句话说,同一内容,同一意象,由于艺术形式美的不同,因而就有雅与俗的不同。王国维说:“即同一形式也,其表之也各不同。同一曲也,而奏之者各异;同一雕刻绘画也,而真本与摹本大殊。诗歌亦然。夜阑更炳烛,相对如梦寐(杜甫羌村诗)之于今宵剩把银
37、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晏几道鹧鸪天词),愿言思伯,甘心首疾(诗卫风伯兮)之于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欧阳修蝶恋花词),其第一形式同,而前者温厚后者刻露者,其第二形式异也。一切艺术无不皆然,于是有所谓雅俗之区别起。”三、但是艺术形式美不应该突出自己。王国维说:“优美及宏壮之原质愈显,则古雅之原质愈蔽。”这是一个十分深刻的论断。意思是说,艺术形式美的使命在于整个艺术形象的完美,因此只有通过否定自己,才能实现自己。这是中国古典美学关于艺术形式美的一个传统的思想。这个传统思想反映了艺术形式美的一条规律,当艺术的感性形式诸因素把艺术内容恰当地、充分地、完善地表现出来,从而使欣赏者为整个艺术形象的
38、美所吸引,而不再去注意形式美本身时,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形式美。在这里,艺术形式美只有否定自己,才能实现自己,否定得愈彻底,实现得也就愈充分。这是王国维关于艺术形式美的理论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四、艺术形式美有自己独立的价值。王国维认为艺术形式美(古雅)可以离开艺术意象(壮美或优美)而有独立的价值。这是不错的。但艺术形式美的这种独立价值终究是相对的,因为艺术形式美终究不能完全脱离艺术内容和艺术意象。王国维没能指出这一点,在理论上是一个重大的缺陷。王国维对于艺术形式美具有独立价值的论证,也有很多不妥当的地方。例如,自然中不美的东西,到了艺术中,可以产生“不可言之趣味”,王国维认为这种趣味都来自艺术形式美
39、,这显然是片面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趣味主要还是来自艺术的意象,而不是来自艺术形式美。这一点,并不因为艺术家描写的对象是自然中不美的东西就有所改变。王国维对艺术形式美的考察,是相当系统的,比历史上有关这个问题的探讨都要深入得多。其中显然有康德美学的影响,但他也提出了一些合理的见解,对后人进一步研究艺术形式美很有启发。(选自叶朗美学史大纲,有删改。)(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原文所论艺术形式美的一项是( )A王国维认为,“愿言思伯,甘心首疾”与“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因为它们的艺术形式美不同,故而前者雅而后者俗。B王国维认为,“优美及宏壮必与古雅合,然后得显其固有之价值”。这是因为,艺术
40、的意象必须通过艺术的形式美才能表现出来。C王国维认为,“一切艺术无不皆然,于是有所谓雅俗之区别起”,即:一切艺术都是因为形式美不同,所以才有了雅和俗的区别。D所谓真正的艺术形式美,即:艺术内容通过感性形式诸因素恰当地、充分地、完善地表现出来,由此而使得欣赏者不再去注意形式美本身,而是完全沉浸于整个艺术形象的美之中。(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各项不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艺术形式美只有通过否定自己,才能实现自己,这是中国古典美学关于艺术形式美的一个传统思想。B艺术的意象必须通过艺术的形式美才能表现出来,但艺术形式美可以离开艺术意象而有独立的价值。C王国维关于艺术形式美的理论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认
41、为“优美及宏壮之原质愈显,则古雅之原质愈蔽”。D自然中不美的东西,到了艺术中,可以产生“不可言之趣味”,这种趣味主要来自艺术的意象,而非艺术形式美。(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形象地说明了王国维“优美及宏壮之原质愈显,则古雅之原质愈蔽”的论断,即:艺术形式美的目的在于整个艺术形象的完美,为此它只有否定自己才能实现自己。B中国古代著名文论家王弼认为,“意”(主旨)要靠“象”(艺术形象)来显现,“象”要靠“言”(语言文字)来说明。但是,“言”和“象”本身不是目的。“言”只是为了说明“象”,
42、“象”只是为了显现“意”。因此,为了得到“象”,就必须否定“言”;为了得到“意”,就必须否定“象”。这与王国维的论断是一致的。C中国古代著名文论家叶燮在论水的波澜之美时说,只有当水的“质”空虚明净,微风鼓动,生出的波澜才是美观的,如果换成一条臭水沟,遇风而动,虽然也会出现波澜,但是只能扬起恶味,哪里有什么美呢?这说明艺术形式美不能完全脱离艺术内容和艺术意象。D杜甫的登岳阳楼前四句写登楼所见,拉开了浩大无边的景观,风格昂厉;后四句突音转调换,格调幽咽,怆然含悲。前后大开大合,有一种顿挫回环之美。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千古绝唱。这主要是由它的艺术形式美所致。【答案】(1)B(2)B(3)D(4)【解析
43、】(1)【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以“关于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2)【试题分析】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解答此题,可从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文段中作者的观点,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作者观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B选项是王国维的观点。【
44、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此题考查分析和推断的能力。回答本题,先在文中分别找到备选项内容的对应语段,采用比对方法,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3)【试题分析】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与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原文第五段认为“王国维认为艺术形式美(古雅)可以离开艺术意象(壮美或优美)而有独立的价值。这是不错的。但艺术形式美的这种独立价值终究是相对的,因为艺术形式美终究不能完全脱离艺术内容和艺术意象。”杜甫的登岳阳楼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千古绝唱,并非其艺术形式美所致,主要还
45、是在于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意象。【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6(2016届广西桂林十八中高三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所谓“变形”,是相对于
46、“常形”而言。“常形”是指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正常自然形态;“变形”是指客观物象反映在艺术中的形态的改变。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物象的形态有时会出现变异,例如两头蛇、三脚鸡等,这种“变形”虽然怪异,但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艺术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表现中的变化及其美学意义。艺术上的“变形”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从广义上说,任何种类和流派的艺术,不论其创作思想和手法多么不同,它所塑造的形象较之原形都会有某些强调、选择、集中乃至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变形乃是艺术反映生活的一种普遍现象。不过一般地说,艺术上关于“变形”的观念是指狭义的“变形”,它表现为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
47、变。例如杜甫的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宋代科学家沈括(字存中)分析道:“四十围乃是径七尺,无乃大细长乎?此亦文章病也。”沈括生得太早一些,他不懂得艺术变形的美学意义。比沈括稍晚的王观国有所不同,他:“四十围、二千尺者,姑言其大且高也。诗人之言当如此,而存中乃拘拘然以尺寸较之,则过矣。”其实,古代诗歌中这类“变形”甚多,诸如“黄河之水天上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等等都是。当然古代诗人很懂得运用夸张的手法,可是未必有自觉的“变形”观念。宋元以来,“变形”的美学观念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到明清戏曲中,舞曲程式和脸谱等都是对生活常态的改变。如脸谱中用红表忠诚,白表奸
48、诈,舞蹈动作鸣冤叫屈时甩发,生离死别时跪步等,这些“变形”大大丰富和增强了戏曲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力。艺术作品中的“变形”是创作者主观感受的一种强化,因此艺术家们常用“变形”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清初八大山人的鸣鱼图卷,鱼、鸭的眼眶变成了圆形,眸子有的画成绿豆小点,有的画成圆弧线,传达出“白眼看天”的蔑视情绪。这种“变形”美学的本质,是对于传统道德,特别是对于理学的反叛,是人性的高标,个性的张扬。(摘编自曾祖荫、曾新怪异:明清启蒙美学之特征)(1)下列关于“变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观物象在现实中具有正常的自然形态,艺术上所谓的“变形”,是指客观物象在艺术中表现出来的形态的改变
49、。B在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形态偶然会出现变异,由于这一现象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所以人们并不把它称为“变形”。C关于“变形”,艺术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表现中所发生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美学意义。D艺术上所说的“变形”往往是指狭义的“变形”,即指在艺术表现中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杜甫诗“黛色参天二千尺”、李白诗“白发三千丈”等,都只是夸张手法,不见得是自觉的“变形”观念。B相对于现实生活,明清戏曲中的舞蹈程式和脸谱是一种典型的“变形”,这种“变形”有利于戏曲的发展。C艺术上的“变形”是创作者主观感受的强化,艺术家们只有采用这
50、种办法,才能强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D清初八大山人的鱼鸭图卷表现了一种蔑视情绪,反映了他对于传统道德,特别是对于理学的反叛意识。(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上的“变形”是相对于客观物象的“常形”而言的,可以说“变形”来源于“常形”,有时甚至“变形”就是“常形“。B在艺术上,广义层面上的“变形”是艺术反映生活的普遍现象,而狭义层面上的“变形”只是前者的一种特殊现象。C王观国认为沈括对于杜甫诗的批评是“拘拘然以尺寸较之,则过矣”,看来王观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变形”美学观念。D大致上,中国古代的“变形”美学观念在宋元时代受到人们注意,而到明清时候这种观念在实践中得到了大量
51、的运用。【答案】(1)B(2)C(3)A【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择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正确答案应该是B。本题意在考查对于文中的重要概念“变形”的理解。从原文来看,“变形”指的是艺术“变形”。文章主要从艺术“变形”的实质、艺术“变形”在美学范畴的意义、艺术“变形”的广义狭义划分以及艺术“变形”在艺术中的具体表现和功能等几个方面来展开论述的。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物的变异,虽然与文章中的艺术“变形”相区别,但是原文在谈到他们时也说“这些变形”,可见,这种变异也被一些人称为“变形”。因此,B项的表述“人们并不把它称为变形”是不正确的。 A项的表述,第一句是原文中“常形是指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正常
52、自然形态”的转述,其他文字则与原文意思相同,因此,A项的表述是正确的。C项的表述,与原文文字基本相同,只是更加明确地将“变形”放在艺术美学的范畴中描述,因此,C项的表述也是正确的。D项的表述,是原文第二段文字中对应文字的另一种表述,意思并无任何改变,因此,D项的表述也是正确的。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2)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正确答案应该是A。A项的表述,“艺术上的变形是相对于客观物象的常形而言的,可以说变形来源于常形”是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正确归纳;但是“有时甚至变形就是常形”则脱离了原文的话题背
53、景,偷换了概念,因此,A项的分析是不正确的。B项的表述,是对文章中核心概念艺术“变形”在广义、狭义上的内涵之间关系所作的归纳和概括。原文说“广义的变形,乃是艺术反映生活的一种普遍现象”,指的是“形象较之原型都会有某些强调、选择、集中乃至改变”,而狭义的“变形”指“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从文意看,这种“改变”当然是广义的“改变”中的一种,可见,B项的归纳也是正确的。C项的表述,是对原文中王观国的态度的归纳,也带有评价的成分。沈括对杜甫的批评,在于他认为杜甫诗中对物象所作的“变形”不合理;王观国对沈括的批评,则表明王观国对杜甫诗中的“变形”的肯定,将这归纳为一定的“变形美学观念”,当然
54、是合理的。D项的表述,“宋元时代受到人们注意”来源于沈括、王观国的认识所具有的时代意义;“明清时候这种观念在实践中得到了大量的运用”则来源于明清戏曲中舞蹈程式、脸谱等大量而有意识的“变形”,因此,D项的分析,也是正确的。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7(2016届贵州遵义航天高中高三第一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文后各題、感冒有“流行性”和“普通性”之分。前者十年左右暴发一次,来势凶猛,起步急骤,传播迅速,常殃及数国甚至数十国;后者起步较缓,传播多局限于某个范围、某个地区,但经常发生。两种感冒均由病毒引起,系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临床症状基本相似。但流行性感冒患者的病情
55、往往很严重,有的会导致死亡。两种感冒都会被反复传染,有时让人防不胜防。呼吸道是个开放性器官。从婴儿落地始,呼吸道始终与外界相通,病菌可乘“气”而入造成感染。在呼吸道感染的病源之中90是病毒,而在目前发现的160余种病毒中,最重要的是流感病毒。流感病毒侵入细胞后并非畅行无阻。一旦有病毒侵扰,免疫系统即作出反应,迅速产生抗体;细胞、干扰素等物质会“中和”病毒使之丧失进入细胞的能力;或将已有病毒寄居的细胞溶解,防其繁衍;或封锁细胞表面,使其无法侵入缝隙。在此情况下,有的病毒借咳嗽、喷嚏溜出体外,有的被吞噬细胞吃掉。免疫系统的“识别”和“记忆”能力也很强大。凡与之相遇过的病毒均被其牢记,日后一来即被其
56、识破并歼灭。但流感病毒善于改头换面,目前已发现的流感病毒甲、乙、丙三个“型”之中,以甲型最为善变。整个变异过程需要3年准备、8年积累,10年左右方能完成。一旦完成变异即为一新“亚型”,其形态与原型截然不同。这种面目一新的病毒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过去的免疫物质失去了作用,约一周后才能组成新的免疫物质与新亚型病毒对抗,这就使病毒有足够时间进入细胞繁衍。流感病毒就是这样才得以横行于世。普通感冒是由鼻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埃可病毒、冠状病毒、呼肠孤病毒等多种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又称“伤风”。由于病毒群中分种,种中分型,多群、多种、多型组成庞杂的病毒团伙,你出我进闹事于呼吸道,引起相似症状,貌似一
57、种病毒反复感染,实则多种病毒轮番侵袭。有些病毒长期栖息于鼻咽部位形成“基地”,坐以待时。一旦人体大汗着雨、风袭受凉、疲劳过度、贪杯误饮之时,即乘机扩散,引起感冒。若有“新鲜毒种”侵入,即迅速传播,引起有限范围内的流行。人们误称为“流感”,其实仍属普通感冒。伤风感冒人人敏感,学龄前儿童尤然。慢性咽炎、鼻炎、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病人更易受病毒侵犯。一旦染病,不仅病情较重,且使旧病恶化。咳嗽、喷嚏是病毒扩散的基本方式。一个有力的喷嚏喷出的微细雾粒,直接射程可达6米之远,所及范围可达20立方米的空间。因此,患者应尽量缩小其波及范围。目前,打预防针的效果很不理想,其主要原因是病毒型别众多,且极善
58、变,针剂难有较强的针对性。因此,提高机体抵抗力是预防感冒的关键,即所谓“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冬春气候干冷多风,呼吸道黏膜分泌减少而易干燥受损,抵抗力明显降低,是伤风感冒的“旺季”。坚持锻炼,生活规律,调理起居尤为重要。 (选自知识就是力量2009年第7期,有删节)(1)下列有关“感冒”的解说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感冒分流行感冒和普通感冒,二者均由病毒引起,临床症状基本相似,系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有反复发作的特点。B流行感冒由流感病毒引起,来势凶猛,传播迅速,波及范围广,患者病情很严重,甚至导致死亡。C普通感冒又称“伤风”,由多种病毒引起。病毒情况复杂,常趁人体免疫力下降之时,乘隙而入,引发感
59、冒。D感冒易发难防,人人敏感,学龄前儿童尤然。冬春气候干冷多风,是流行性感冒的“旺季”。(2)下列对“流感病毒”和“免疫系统”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免疫系统会迅即启动保护机制,采取“中和”、溶解和封锁的方法对病毒予以杀灭。B免疫系统具有“识别”和“记忆”功能,凡与之相遇过的病毒均被其牢记,日后一来即被其识破并歼灭。C流感病毒突破免疫系统的防护得以繁衍扩散靠的是变异,整个变异过程需十年左右方能完成。D面对新“亚型”病毒的侵入,免疫系统需要时间组成新的免疫物质与之对抗,这使病毒有足够时间进入细胞繁衍,横行于世。(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病毒型别种
60、多,且极善变,针剂难有较强的针对性,目前打预防针的效果很不理想。B预防感冒,提高机体抵抗力是关键。坚持锻炼,生活规律,调理起居尤为重要。C咳嗽、喷嚏是病毒扩散的基本方式,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尽量缩小其波及范围。D慢性咽炎、鼻炎、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病人日渐增多,他们更易受病毒侵犯。 【答案】(1)C(2)A (3)D【解析】(1)试题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题干中问的是“有关感冒的解说完全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同时还要注意题干中的问题。A项末小句“发作”应为“传染”;B项“很严重”前应加“往往”一词限制;D
61、项“人人敏感,学龄前儿童尤然”的应是“伤风感冒”,非指流感。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义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指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2)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试题分析:
6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观点的辨析能力,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此题会出现的干扰项有以下类型:以偏概全,张冠李戴,胡乱猜测等等。学生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比较、推断。D项,“日渐增多”的表述于文无据。解题时,应先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然后明确题干要求,根据题干或选项对照原文的相关信息,对文本内容进行正确的概括和判断。解答时要注意: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8(2016
63、届海南海口一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中国古时的城镇化:最早的“城里人”是什么人?倪方六“城镇化”近年来似乎成了一个热词。所谓“城镇化”,亦即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说白了就是“农村人”转为“城里人”的一个历史进程。中国作为世界上传统的农业大国,城镇化其实一直在进行之中。中国最早的“城里人”出现在何时?上查三代,现代的“城里人”大多是农村人。中国最早一批“城里人”出现于何时?学术界较主流的观点为,城里人的诞生时间与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发生时间基本一致。由于商品交易形成,出现了不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商人,“城”“乡”首现分离,由此引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波原始城镇化运动,即
64、学术界所说的“城市革命”。中国最早的一批“城里人”是商人。早期商人都是“有身份”的人,只有贵族才有用剩余物品参与交易的可能。由此可以推断,中国第一批“城里人”的出现,不会晚于处于奴隶制社会的夏代,距今至少4000年。根据对史记等史料记载的分析,当时应该有过多轮原始城镇化运动,其中最著名的一场城镇化运动,应该是由夏禹主导的。他把全国划分为徐、冀、兖、青、扬、荆、豫、梁、雍等九个“州”级行政区。“九州”中的每一州都应该建有一个地区性中心城市。商朝因祖上分封于“商”这个地方而得名,商朝的人善于交易,其灭夏前在财富上的原始积累,就是通过用“绣”这种纺织品与夏做粮食贸易完成的。商建立后,做生意已成为商朝
65、人的社会职业,“商人”概念因此而来。古代第一轮城镇化高潮是在哪个时期? 进入东周后的春秋战国时期,国民生产和经济都得到了极大发展,社会变化剧烈,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由于周王室衰微,诸侯各自为政,大兴土木,构筑城池,“都城”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城镇数量剧增,古代中国的城镇化运动,因此迎来了第一个高峰。这期间,城镇化运动开展得最好的,应该是齐国。齐国都城临淄规模很大,有几十万常住人口。当时的临淄十分富有殷实,“GDP”应该远高于其他诸侯国城市。临淄城里文体活动丰富多彩。更为有趣的是,那时齐国已有球迷一族,临淄因此被国际足联认定为人类足球发源地。据史记战国策诸史书记载,齐国至少有大小城镇81
66、个,以每城万户、每户5口人来算,平均每座城镇有5万常住人口,并不逊于现代县城规模,可见齐国城镇化程度之高。中国古人如何“农转非”?在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对城镇化进程同样有很大的影响。古代原则上是限制“农转非”的,这与人头税的收取和提倡农耕的“重农抑商”思想有直接关系。然而,古代的户籍制度同样浇不灭古代农村人进城的热情,特别是在饥荒年间,由于城里赈济及时,农民纷纷背井离乡,跑到城里谋生,于是形成“流民”云集的情况。怎么处置这些没有户口的“流民”?各朝采取的措施并不一样。南宋朝廷一般是分别对待,积极救助,疏堵并用。一方面为“流民”建立临时户籍档案,发给其相当于现代的“暂住证”一样的“收执”,作为领取
67、福利(钱、米等)的凭证,“流民”离开时销毁“收执”。另一方面接收“投资移民”,有钱有条件的“流民”可转为“坊郭户”。因宋代户籍划分和变更登记三年进行一次,当时一般三年办一次“农转非”。据宋会要辑稿食货记载,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户部曾上奏:“西北流寓之人候合当造簿年分推排施行。”一批“西北流寓之人”遂被划分户口等级,“农转非”成为“坊郭户”。(1)下列各项中,关于“商人”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期商人都是“有身份”的人,只有贵族才有用剩余物品参与交易的可能,中国最早的一批“城里人”是商人。B商朝的人善于交易,商建立后,做生意已成为商朝人的社会职业,“商人”的概念因此而来。C商人是
68、随着商品交易形成而出现的,他们不直接从事生产劳动,中国最早的商人的出现,不会晚于处于奴隶制社会的夏代。D春秋战国时期,国民生产和经济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社会变化剧烈,城镇数量剧增,城里人越来越多,商人在其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2)下列各项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城镇化”,亦即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说白了就是“农村人”转为“城里人”的一个历史进程。B齐国城镇化程度很高,因为当时的齐国都城规模很大,有几十万常住人口,十分富有殷实,城里文体活动丰富多彩。C由于周王室衰微,诸侯各自为政,大兴土木,构筑城池,城镇数量剧增,因此迎来了古代中国城镇化运动的第一个高峰。D学术界较主流的观点为,城
69、里人的诞生时间与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发生时间基本一致。(3)下列关于中国古人“农转非”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古代饥荒年间,城里赈济及时,农民纷纷背井离乡,跑到城里谋生,于是形成“流民”云集的情况。这些流民“农转非”,在城里居住下来。B古代原则上是限制“农转非”的,这与人头税的收取和提倡农耕的“重农抑商”思想有直接关系。C宋代户籍划分和变更登记三年进行一次,一般三年办一次“农转非”。“流民”被划分户口等级,有的“农转非”成为“坊郭户”。D对于城里的“流民”,南宋朝廷一般是分别对待,积极救助,疏堵并用。有钱有条件的“流民”可转为“坊郭户”。【答案】(1)D(2)B(3)A【解析】(1)考
70、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我们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要找到信息所在区间。A项对应文本第一段;B项无中生有,选项对应文本第八段,该段认为“这期间,城镇化运动开展得最好的,应该是齐国”,并没有说齐国城镇化程度很高;C项对应文本文本第七段。D项对应文本第三段。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试题分析:A项以偏概全,选项对应文本第十二三段,选项中的“这些流民农转非,在城里居住下来”以偏概全,十三段中解释了各朝处置这些没有户口的“流民”采取的措施是不一样的,而不是让所有“流民”都在城里住下来。考
71、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9(2016届河北沧州一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各题。人可以大体分为两类。一类人惯于对外界的影响(包括别人的思想)起强烈的反应。一类人则消极被动地接受一切事物。前一类人甚至在孩提时期就对别人教给自己的一切提出疑问,并往往叛逆传统和习俗。他们富有好奇心,要自己去探索事物。第二类人更容易适应生活,而且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更能积累正规教育所传授的知识。后一类人的头脑充满了公认的观点和固定的看法,而反应型的人则具有较少的固定观念,他们的思想更自由、更可变。当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按照这两个极端来划分,从而隶属于某一种,但显
72、然,接近被动型的人是不适于从事研究工作的。怎样选择有前途的人来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是判断自己是否适宜,这是个难题。列出一连串所需的品格条件对解决问题并无多大帮助,因为目前还没有一种客观的手段来衡量所列出的特点。然而,心理学家有一天也许会解决这个问题。例如,可以设计一种实验,来测验人们日常生活方面的知识。这可以衡量人们好奇心和观察力的大小,即他“发现”周围环境中事物的成功率,因为生活就是一个不断的发现过程。还可以设计一些实验,来检验人们概括的能力以及能否提出与已知资料相适应的假说的能力。也许对科学的热爱可这样来考察:看他们在获知科学上的新发现时是高兴还是相反,据此进行判断。普通的考试并不足以说明
73、学生研究能力的强弱,因为考试往往有利于积累知识的人,而不利于思想家。出色的考生并不一定擅长于研究工作,而另一方面,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则往往在考试上表现得不好。埃里希完全是靠着考官们的好心而通过医学毕业考试的,因为考官们很有见识,承认他有特殊的才能。而爱因斯坦则在工艺学校入学考试中不及格。比起那种不加怀疑地接受全部教学内容的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批判的学生在积累知识方面很有可能处在不利的地位。我注意到,在英国许多生物学或非生物科学方面的研究人员都是博物学家或者在青年时期曾是博物学爱好者。年轻人爱好博物学的某一学科,进行深入研究,这也许是一种可贵的迹象,说明他有研究的才能。这表明他从研究自然现象中得到
74、兴趣,并很想亲自通过观察来认识事物。目前,挑选有前途的、有研究才能的人,也就是劳斯所说的“发现发现者”的唯一方法是:给候选人以机会,至少有一两年的时间来作科学研究的尝试。除非年轻科学家确实表现了研究方面的能力,否则最好不要给他永久性的研究职位。这种谨慎的态度不仅关系到科学家未来的物质生活和幸福,而且对研究机构也有好处。大学生在校期间最后一年应有机会涉足研究,因为这有助于初步证明某人是否适于做研究工作。一个年轻的毕业生如果采取措施谋求一个研究工作的职位,那就表明他有从事科学研究的真诚愿望,换言之,最优秀的研究人员往往自己挑选自己。不管科学研究究竟需要何种智力条件,总之大家公认:并不是人人都能从事
75、研究工作而有所成就,正如并非人人都有作曲的才能一样。然而,缺乏这些条件的人并不等于在其他方面的智力和能力有缺陷。(选自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1) 从原文看,下列关于“性格”与“研究工作”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反应型的人则具有较少的固定观念,他们的思想更自由、更可变,能成为研究工作者。B消极被动地接受一切事物,这种被动型的人是不适于从事研究工作的。C每一个人并不绝对隶属于“反应型“”被动型”中的一种,所以难以判断是否适宜研究工作。D人的性格对研究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对科学的热爱永远是最基本的品格之一。(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根据好奇心和观察力的大小
76、准确判断自己是否适宜从事科学研究工作。B普通的考试并不足以说明学生的研究能力,出色的考生只擅长考试,不擅长于研究工作。C年轻科学家研究方面的能力不强,可变因素较大,最好不要给他永久性的研究职位。D不是人人都能从事研究工作,从事研究工作是有条件的,但缺乏这些条件的人并不妨碍在其他方面做得很出色。(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擅长于研究工作的人,也许在其他方面的能力并不比别人高,这表明他们在其他方面的智力和能力有缺陷。B接受全部教学内容的学生更容易受老师的欢迎;善于思考、勇于批判的学生往往处在不利的地位。C挑选适合研究的人的好方法之一是给候选人有足够的机会,至少有一两年的时
77、间来做科学研究的尝试,这有助于初步证明其是否适于做研究工作。D富有好奇心,要自己去探索事物,有从事科学研究的真诚愿望,他一定是最有前途的、有研究才能的人。【答案】(1)A(2)D(3)C【解析】(1)【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要正确理解概念或句子,就要找准概念或句子“管辖”的范围,从句子的“管辖”区间求其含意,组合答案。A项信息在原文第一段,相关区间为“反应型的人则具有较少的固定观念,他们的思想更自由、更可变。但显然,接近被动型的人是不适于从事研究工作的”,由这一段内容可知,作者的意思是说相对来说反应型的人可能容易成为研究工作者,推不出选项中的“能成为研
78、究工作者”。 B项信息在第一段,由“后一类人的头脑充满了公认的观点和固定的看法”,“接近被动型的人是不适于从事研究工作”可知是正确的;C项信息在第一段,由“当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按照这两个极端来划分,从而隶属于某一种”可知选项正确;D项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也能概括出来。(2)试题分析:A项,相关原文中有“列出一连串所需的品格条件对解决问题并无多大帮助,因为目前还没有一种客观的手段来衡量所列出的特点”,A 项显然是错误的;B 项中“出色的考生只擅长考试,不擅长于研究工作”错,相关原文说“不一定善长于研究工作”,只是说“不一定”,并非说肯定。C项相关原文说“除非年轻科学家确实表现了研究方面
79、的能力,否则最好不要给他永久性的研究职位”,说明并非所有年轻科学家都不适合于做永久性的研究工作。【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注意以偏概全现象,不无中生有。本题中A项无中生有,B项混淆可能与必然,C项以偏概全。(3)【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
80、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题目一般表述为“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正确)的一项是”,解答时要注意: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曲解文意、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本题A项曲解文意,B项无中生有,D项轻重失当,将可能当作必然。10(2016届河南郑州一中高三调研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汉字蕴含的美学骆冬青传说,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古人对文字的创生充满惊怖和景仰之情,后世“敬惜字纸”的意识中凝聚着华人这种对“文
81、字”的共通感。汉字的诞生无从考据,可是,从古人刻画的留痕中,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那种鲜活灵动的精神。这种精神凝聚在汉字中,凝聚在书法中,凝聚在甲骨、青铜器、竹帛中。中华民族一项最伟大的创造,无疑是汉字这一文化符号。 从文字的起源来看,即使是拼音文字,亦需以一定形体作为“符号”来展示“声音”。也就是说,在根本意义上,形、音的合一,是所有文字必然的归宿。只不过,西方的拼音文字是以“字母”为基本元素的,“字母”作为表音的基础,生成为“单词”,方才成为西方语言书面表达的意义元素。汉字则不然。许慎的说文解字序曰:“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
82、寝多也。”这里,着重指出了“象形”的重要性。“文字”获得了一种哲学意义,作为“物象之本”的“文”和“形声相益”的“字”构成的“汉字”,与“字母”的不同在于,它是以“形声相益”的复合形态出现的。“字”所包含的“孳乳”义,与西方的“字母”不同,是以“字子”形态出现的从而具有了一种生态学意义上的“生生不息”的创发性。 所以,从图画文字到象形文字,汉字完成了一种飞跃。“图”进一步形式化,“画”进一步抽象化,从而使“字”逐渐“象形化”“文字化”。也就是说,汉字,正如公认的,是合形、音、义为一体的文字。这里,就产生了一种似乎古怪的现象,那就是把汉字说成是表意文字。 从以上提到的关于文字形态的进化论思路来看
83、,从图画、象形、表意、表音这个序列,选择一个恰当位置定义汉字,似乎最佳选择就是表意文字。可是,若从“字母”来说,则西方“文字”表音说似乎可通;但“字母”与中国“汉字”的地位明显不对等。“字”对应的是西方的“词”。而西方的“词”难道不是“表意”的吗?所以,在这里出现了一种概念错置,一种颇为荒唐的指称错乱。其内在原因,则不能不归结为一种文化心态上的诉求。汉字的复杂性,却在这样的单线进化论中被忽视了。 汉字作为一种合形、音、义为一体的文字,其为人诟病处在“象形”。可是,正因为“象形”,汉字才具有了独特的审美属性,才衍生了世界上最独特的一种艺术形式,即书法。汉字是一种具有文化丰富性的符号,把不同模式、
84、不同媒介的信息综合为一;图画、象形、表意、表音,这四种“文字发展阶段”,都智慧地凝结在“汉字”这种独特的符号之中,并且能够自由自在地表达,从而成为一种美学上的奇迹。汉字美学之提出,正在于汉字独具的文化特质。在一些人看来的“落后”,却恰恰是汉字伟大的地方。 (选自文史知识2015年第4期) 【注】孳乳:繁殖、派生。(1)下列有关汉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A现在人们已经无法从文献中准确得知汉字是如何诞生的,不过那些优美的、如今还在使用的汉字依然能带给我们很多想象和美感。B说文解字序认为,汉字是以“文”“字”两种“形声相益”的关系出现的,这种关系与根本意义上也是形音结合的拼音
85、文字相同。C汉字的形、音、义为一体让人们认定汉字是表意文字,形成这个观点是基于文字发展的“图画、象形、表意、表音”四种阶段的观点。D汉字被诟病的一个原因是汉字的象形性,不过汉字的象形性使汉字这种文化符号具有独特审美属性,衍生出世界上独特的书法艺术。(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分)A仓颉造字的传说体现了古人对文字创生的复杂情感,古人对写有文字纸张的尊敬、爱惜之情表现了他们对文字本身推崇、敬仰的思想。B从文字的起源分析,所有文字都需要形体作为“符号”来表示字的读音,不过汉字与拼音文字的区别在于汉字以“字子”的形态出现。 C汉字从图画文字到象形文字是一次重大的飞跃,体
86、现在此时的汉字特点是“图”更加形式化、“画”更加抽象化,这些让文字更加的象形。D汉字独具的文化特质使得汉字蕴含美学,但有些人把汉字的美学当作落后的象征,完全忽略了汉字因为其美学特质才得以长久发展的问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汉字的产生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这种创造的过程现在还保存在甲骨、青铜器、竹帛中,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B“依类象形,故谓之文”是说仓颉造字时首先是按照事物的特征画出形体,这就是所谓的“文”,这是“物象之本”,是造字的重要方法。C拼音文字的基本元素是“字母”,然后生成表意的“单词”,这与汉字的“字”功能对等,有些人
87、把汉字的“字”与拼音文字的“字母”对等是错误的。D汉字能够把不同模式、不同媒介的信息综合为一,是把图画、象形、表意、表音等内容智慧凝结在一起并能够自由自在表达的文化符号。【答案】(1)B(2)D(3)A【解析】(1)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2)试题分析:“但有些人把汉字的美学当作落后的象征”错误,文中说“在一些人看来落后,却恰恰是汉字伟大的地方”中的“落后”指汉字的象征性,不是汉字蕴含的美学;同时,“汉字因为其美学特质才得以长久发展的问题”于文无据。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试题分析:“创造的过程现在还保存在甲骨、青铜器、竹帛中”错
88、误。文中第一段的意思是说,汉字的精神(汉字蕴含的美学)保留了古人刻画的留痕中,“凝聚在甲骨、青铜器、竹帛中”,而不是“汉字的创造过程”保存在其中。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11(2016届黑龙江大庆铁人中学高三上10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格物致知”与杨万里咏月诗郭艳华由于身兼诗人与理学家的双重身份,以山水诗人著称的杨万里能够将格物致知的思想中所蕴涵的诗性观念运用到创作中,以理学家的仁者胸怀和人格涵养赋予自然万物以独特的情感与审美观照。“格物致知”源于儒家的礼记大学篇,宋代的理学家从各自思想学说的角度出发对“格物致知”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其共同的问题是
89、探讨“物”和“知”的关系,目的是要通过对规律的认知和把握去揭示和贯彻理的普遍性和永恒性。“格物致知”作为理学的一种哲学方法,它在实现人生境界的同时也由一种人生哲学而转化为艺术思维和情感的体验,这也是其能够成为理学家共同遵循的为学方法的重要原因。从认识论的角度看,理学讲究“格物”,诗学注重“感物”,二者处在不同的层面中。但从情感体验的这个角度讲,“格物”之“物”与文学创作中的“感物”之“物”有着亲缘关系。在文学家那里,“物”是他们以感性、形象表达情感的中介,而理学家则要尽“物”之“理”。事实上,理学的“格物”到诗学的“感物”只一步之遥,关键是要找到二者在思维和审美领域里能够沟通起来的桥梁。作为理
90、学家,杨万里对理学“格物致知”的为学方法谨遵不讳,对“物”也有着自己的认识。他在哲学著作庸言中说:“物亡道存,道则存矣,何地措道哉?”其把对物的认识作为“道”的第一要素与理学家的思致是一致的。其言“天地之道不在数也,依于数而已”,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形式、数量和性质,但这些皆非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本质在于他们的价值和意义,也就是事物中所蕴涵的“理”。杨万里正是领会了“物”所负载的双重意义,因此,在超越江西诗风的艰难历程中,他最终把关注的目光聚焦在自然万物,并倾注了毕生的精力致力于对自然的描写,并用理学家“格物”的精神去认真观察、揣摩,在具体细微的意象中以小见大,以少胜多,通过不同事物的变化情
91、态去揭示自然界生生不息的造化之妙。杨万里有意识地去展现自然物象的多重意态,对于月亮意象摄取同样如此,月亮的各种情态都尽现其笔下。不仅有落月、新月、半月、孤月、江月、霜月、秋月、雪月、晓月、圆月、弯月、残月、缺月、垂月、月波、月色、月影等形影展现;亦有月低梅影、湖光月色、花愁月恨、月色波声、明月清风、春花秋月、月梢风叶、酒浪月波、月华露气等摇曳生姿的景致描写。尽管前人对月亮已极尽描写,但杨万里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依然能够把月亮写得异彩纷呈,不落窠臼,这无疑有赖于其哲学思维在诗歌创作中的渗透,从而能够以超越前人的审美直觉,将对月亮意象的内涵营造得更为深入而精妙。如果抛开月亮意象所承载的思想文化内涵,
92、仅就其自身的审美情态而言,杨万里之前的诗人描写得已经极其精微,仅张若虚的一首春江花月夜,不仅赢得“孤篇压全唐”的赞誉,更是令其后的诗人望而却步,就连天才诗人李白笔下的月亮也大都是起着烘托情思、寄寓哲理的作用,而对直接描写月亮升沉陨落的情形是有所回避的。而在杨万里的笔下,他却从不同侧面来描写月亮初生、高照、低沉的各种情态。(选自名作欣赏,有删改)(1)下列对“格物致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格物致知源于儒家学派的思想,礼记大学篇里首先提到这个名词,后来成为理学家共同遵守的为学方法。B格物致知在宋理学家的思想学说中有着不同的理解,但作为哲学方法是一致的,都探讨“物”“知”的关系。C格物致知
93、要揭示理的普遍性和永恒性,是一种认识论,是通过认识、把握事物的规律来实现这个目的的。D格物致知在理学中开始是探讨人生哲学,后来转化为艺术思维和情感体验,最终达到了实现人生境界的目的。(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理学家和诗人的杨万里对“格物致知”的物有着深刻的理解,并且十分尊崇“格物致知”的为学方法。B从情感体验的角度分析,理学家的物与文学家的物是一致的,不过前者处于思维领域,而后者处于审美领域。C杨万里十分注重描写自然景物,用自然造化揭示景物变化情态的妙处,使得诗歌意象以小见大、以少胜多。D理学、诗歌学都注重认识论研究,不过重点有所偏重,理学讲究格物,诗歌学讲究感物,
94、二者在不同层面。(3)对杨万里诗歌中“月”的独到之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仅就其自身的审美情态而言,杨万里已经将月亮描写得极其精微。B杨万里笔下所表现出来的“月”情态各异。C杨万里扩大了 “月”的意象内涵,把“月”的意象营造得更深入、精妙。D杨万里从不同侧面描写月亮初升、高照、低沉的公众情态,丰富了“月”的动态美。【答案】(1)D (2)A (3)A 【解析】(1)【试题分析】文中说“在实现人生境界的同时也由一种人生哲学而转化为艺术思维和情感的体验”从“同时”“而”等词语的意思上分析,“格物致知”作为哲学范畴目的是实现人生境界,同时由人生哲学的范畴转化为艺术思维和情感体验。【考点定位】理解
95、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此题的选项D就是对文章第二段概括的基础上命制的选项,文中说“在实现人生境界的同时也由一种人生哲学而转化为艺术思维和情感的体验”从“同时”“而”等词语的意思上分析,“格物致知”作为哲学范畴目的是实
96、现人生境界,同时由人生哲学的范畴转化为艺术思维和情感体验。选项逻辑关系混乱。(2)【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是对第四段的概括,文中说“作为理学家,杨万里对理学格物致知的为学方法谨遵不讳,对物也有着自己的认识”“杨万里正是领会了物所负载的双重意义,因此,在超越江西诗风的艰难历程中,他最终把关注的目光聚焦在自然万物,并倾注了毕生的
97、精力致力于对自然的描写,并用理学家格物的精神去认真观察、揣摩,在具体细微的意象中以小见大,以少胜多,通过不同事物的变化情态去揭示自然界生生不息的造化之妙。”(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对杨万里诗歌中月的独到之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原文中“如果抛开月亮意象所承载的思想文化内涵,仅就其自身的审美情态而言,杨万里之前的诗人描写得已经极其精微”,说的是杨万里之前的诗人,而不是杨万里。【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
98、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原文中“如果抛开月亮意象所承载的思想文化内涵,仅就其自身的审美情态而言,杨万里之前的诗人描写得已经极其精微”,说的是杨万里之前的诗人,而不是杨万里。选项张冠李戴。12(2016届黑龙江牡丹江一中高三上10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以往的主流看法视“六经”为百术之源,统摄万端,从而以“六经”为髓,儒学为骨,经、史、子、集为肌肤,外翼全体学术文化。这种架构较明显地反映了传统经学的思维模式,它显然是以经学或以其为基础的儒学作为主体内容,仍
99、是要求儒学居于中国学术文化的支配地位,把其他各家置于从属的被支配的位置,由此所形成的依然是经学和儒学统摄下的“国学”。基于对“传统”的历史性和现实性特点的明确认知,“新子学”强调,“国学”在漫长的岁月中必然存在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可以说一代有一代的“国学”。从历史上看,不可否认,“六经”是中国文化学术的最早源头,它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孔子以“六经”为基础创立了儒家学说,经西汉定为一尊后,在政治文化等方面获得了垄断性地位,成了“国学”的主导力量,后经历代统治者的追捧和提倡,渐成我国传统学术文化的主流。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这种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章太炎力倡诸子学,胡适平视各家,冯
100、友兰更是在中国哲学史中明确指出,晚清便是“经学时代之结束”。由此,经学时代重回到了子学时代,儒学又复归为子学之一。这是历史的必然,“新子学”的发展亦是我们时代的要求和选择。今日之社会更为多元复杂,而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必然会显示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这就要求我们从经学思维和体系的禁锢中真正解脱出来,以开放的姿态传承历史文化,维护学术开放多元的本性,积极构建具有时代特征、富于活力的“新国学”。“新子学”正是适应这样的“国学”发展要求,将应运承载“新国学”的真脉。“新子学”的内涵,单以浅层次理解,它是“旧子学”的再发展。在这种理解下,“新子学”仿佛没有摆脱在原有经学体系下旧“国学”中的位置,最多也
101、只是经学的多样化实践与儒学的外围羽翼,显然无法承担作为“新国学”主导的重担。但“新子学”具有更深层的内涵,它是以“子学精神”为灵魂,重视先秦“诸子百家”到清末民初“新文化运动”时期,每每出现的多元性、开放性的学术文化发展趋向。因而,“新子学”视野中的“国学”将是一个思想多元性与时代发展和谐一致的图景。“新子学”的“子学精神”主张多元并立,在主导“国学”构建与发展时,将整合现有的各类学术文化。它给“国学”带来的不是简单的内容上的囊括,而是结构性的革新:“国学”将由单向封闭的金字塔结构,转变为交互动态的多元开放结构。简单而言,在“新国学”的结构中,各种学术之间多元、平等、互为主体,没有谁统摄谁、谁
102、依附谁的问题。在这种体系之下,经学和儒学并不占据垄断地位,不再是其他学术确立自我和位置的依据与标准,只是复合多元、动态构成的学术生态中的一个重要但又普通的组成部分而已。因此,今后的“国学”不再是一枝独秀的孤景,而将上演百家合鸣的交响。(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下列对“新子学”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新子学”在对“传统”的历史性和现实性特点的认知基础上,认为“国学”是变化发展的,但每一代“国学”的思想本质是相同的。B“新子学”具有更深层的内涵,它以“子学精神”为灵魂,重视不同时期出现的多元性、开放性的学术文化发展趋向。C面对当前多元复杂的社会,我们应从经学思维和体系的禁
103、锢中真正解脱出来,积极构建具有时代特征、富于活力的“新国学”,即“新子学”。D“新子学”的“子学精神”主张多元并立,在主导“国学”构建与发展时,它整合了现有的各类学术文化,给“国学”带来的是结构性的革新。(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以往的主流看法视“六经”为百术之源,统摄万端,这较明显地反映了传统经学的思维模式,要求儒学居于中国学术文化的支配地位。B当前多元复杂的社会使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显示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从而促使“新子学”应运承载了“新国学”的真脉。C儒家学说经西汉定为一尊后,在政治文化等方面获得了垄断性地位,并经历代统治者的追捧和提倡,逐渐成为我国传统
104、学术文化的主流。D从浅层次看,“新子学”没有摆脱在旧“国学”中的位置,只是经学的多样化实践与儒学的外围羽翼,无法承担作为“新国学”主导的重担。(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传统经学的思维模式以经学或以其为基础的儒学作为主体内容,要求儒学支配其他各家,所以它依然是经学和儒学统摄下的“国学”。B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儒家学说的主导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章太炎、胡适、冯友兰等人的倡导,说明儒学又复归为子学之一。C在“新国学”的体系下,经学和儒学并不占据垄断地位,不再是其他学术确立自我和位置的依据与标准,当前社会正在上演百家合鸣的交响。D“新子学”重视不同时期出现的多
105、元性、开放性的学术文化发展趋向,所以它将是一个思想多元性与时代发展和谐一致的图景。【答案】(1)B(2)C(3)C【解析】(1)【试题分析】A项,“但每一代国学的思想本质是相同的”错,属无中生有。C项,混淆了“新国学”和“新子学”的概念,把二者等同为一体。D项,“它整合了现有的各类学术文化”错,原文是“将整合现有的各类学术文化”,把未然说成已然。【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以“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
106、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此题的选项A“但每一代国学的思想本质是相同的”错,文中没有依据无中生有。(2)【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A,张冠李戴,依据原文,“以往的主流看法视六经,为百术之源,统摄万端”是“以六经为髓,儒学为骨,经
107、、史、子、集为肌肤,外翼全体学术文化”的前提,而“这种架构”较明显地反映了传统经学的思维模式。B项,把未然说成已然,说“应运承载了”错,原文只是说“将应运承载”。D项,说法过于绝对,缺少必要的限制词,原文是说“仿佛没有摆脱”。(3)【试题分析】“当前社会正在上演百家合鸣的交响”错,原文是“今后的国学不再是一枝独秀的孤景,而将上演百家合鸣的交响”。【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注意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
108、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C“当前社会正在上演百家合鸣的交响”错,原文是“今后的国学不再是一枝独秀的孤景,而将上演百家合鸣的交响”,属于偷换概念。13(2016届湖北荆州中学高三第一次质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题。宣 纸宣纸是中国特产的一种书写绘画用纸,它具有纯白、细密、均匀、柔软、经久不变色等优点。在书写绘画时,它润濡性能好,又耐搓折。由于有了宣纸,中国的书法绘画艺术才得以表现出绝妙的艺术神采和风韵。另外由于宣纸具有质地细密、耐老化等特点,使得许多古代书画珍品赖以保存至今,正如一份调查报告中所说的:历观唐宋元明各朝书画用绢写者,脆而黑,存
109、者甚少;用宣纸者,历千百年而不变色,光润如故,故有“千年纸五百年绢之说”。现今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唐代著名画家韩滉的五牛图、文苑图等都是画在唐代宣纸上的,因此宣纸独享“纸寿千年”的美名是当之无愧的。宣纸出产于安徽省泾县等地。由于它多集中在附近的宣城销售,逐渐被人们称为宣纸。关于宣纸的产生,在泾县民间流传着一个故事,说蔡伦有一个徒弟叫孔丹,东汉时他在今天安徽省南部地区以造纸为生,为了表达对老师的怀念之情,他很想造出一种上等的白纸为蔡伦画像、修谱。我们知道制造宣纸的主要原料是青檀树皮,而青檀树只有泾县及其附近的太平、宣城等十数个县的部分地区才有生长,因此也只有在这一地区才能造出宣纸。宣纸的优越性能还得
110、利于当地终年长流的山泉,清洌纯净的泉水是保证宣纸质量的重要条件。在制造宣纸过程中,除了对原料、水质有严格的要求外,还需要一套精湛的制作技艺。宣纸的制造过程包括浸泡、灰掩、蒸煮、洗净、漂白、打浆、水捞、加胶、贴烘等十八道工序,一百多项操作要求。一张宣纸要经过一年多的时间才能制造出来。唐代以前,书画家们多用绢作为写画材料,自唐以后则多用宣纸了。由于宣纸“纸性纯熟细腻,水墨落纸,如雨入沙,一直到底,不纵横浸渗”,使得中国的书法绘画艺术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唐代,宣纸就已有生纸、熟纸之分。所谓生纸,又称生宣,就是用纸帘把纸浆抄出来以后,再经烘干便直接使用的纸。熟纸又称熟宣、矾宣,是把生纸再进一步加工而成
111、的纸,如进行填粉、加蜡、施胶等等,使它沾墨而不晕。在绘画中,生宣适用于水墨写意,画家可以随意渲染,表现出虚漾缥缈的意境。熟宣则适用于工笔画,便于细描细写,可以微入毫发。五代时,南唐后主李煜特别设立了专门机构监造宣纸,并且把这些精品宣纸贮藏在澄心堂。据说这些宣纸“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从此澄心堂纸便成为众纸之冠了。至北宋时,方才传于世间。诗人梅尧臣在得到欧阳修赠送的澄心堂纸以后,把一些纸转送给他的好友、制墨能手潘谷。潘谷又依样精心制出了仿澄心堂纸,质量同样很高。(摘编自中华书局古代礼制风格杂谈文房四宝,作者许树安)(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
112、宣纸是中国特产的一种专供书写绘画用纸,它具有纯白、细密、均匀、柔软、经久不变色等优点。B宣纸具有质地细密、耐老化等特点,所以许多古代书画珍品赖以保存至今,而用绢写的唐宋元明各朝书画存者甚少。C出产于安徽省泾县等地的纸,由于多集中在附近的宣城销售,逐渐被人们称为宣纸,宣纸的产生,据说和蔡伦的徒弟孔丹有关。D一张宣纸的制造要耗时一年多,这和宣纸的制造过程包括浸泡等十八道工序、一百多项操作要求有关。(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A中国的书法绘画艺术表现出绝妙的艺术神采和风韵,许多采用宣纸的古代书画珍品都保存至今,而没用宣纸的保存下来的甚少。B熟宣不适用于水墨写意,因为它
113、是用生宣进一步加工而成的,墨而不晕,不能随意渲染,无法表现出虚漾缥缈的意境。C宣纸润濡性能好,又耐搓折,所以它成了书写绘画用纸,另外质地细密、耐老化,使它独享“纸寿千年”的美名。D制墨能手潘谷得到欧阳修赠送的澄心堂纸,依样精心制出了仿澄心堂纸,质量同样很高,也负有盛名。(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泾县产有青檀树皮,再加上清洌纯净的山泉水,所以该地区才能造出独有“纸寿千年”美名的宣纸。B用纸帘把纸浆抄出来以后,经烘干便直接使用的纸就是生宣,把生宣再进一步加工而成的熟宣则适用于工笔画。C宣纸的制造除了对原料、水质有严格的要求外,还有一套精湛的制作技艺,所以宣纸才
114、能历千百年而不变色、光润如故。D藏于深宫之中的澄心堂纸,“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是南唐后主李煜特别设立的专门机构监造的。【答案】(1)A(2)D(3)A【解析】(1)试题分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A项,“专供”两字以偏概全,应删去,宣纸还可用来印制线装书。故选A。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试题分析:回答本题,先在文中分别找到备选项内容的对应
115、语段,采用比对方法,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A项,原句为“除了对原料、水质有严格的要求外,还需要一套精湛的制作技艺”,原料水质只是部分原因,推论不成立。故选A。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14(2016届湖北华中师大第一附中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以生态文明视角发现乡村的价值看待乡村,人们习惯用工业文明的视角,也就是以工业化、城市化标准衡量乡村,最常见的评价指标是规模效益。在这样的视角下,乡村的生产和消费似乎都变得不“经济”,也无法成为人们获取经济利益的场域。因此,在一些人看来
116、,乡村只能依附于城市。然而,当我们换个评价体系,以生态文明视角看待乡村时,就会发现它在现代社会的独特价值。事实上,乡村文明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为基础,无论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是信仰与习俗,都维系着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由此就能发现,乡村完全可以发展可循环利用的智慧农业,而不是依靠化肥、农药、除草剂伤害环境或“有水快流”的掠夺性农业。乡村生活,也可以相对超脱“时间就是金钱”的经济属性,寻求与大自然更合拍的生活节奏,缔造有利于生态、生活和生命健康的生活状态。更重要的是,乡村具有传统文化的保存功能,可以成为刻板都市生活的精神后花园。如果说,工业文明理念让人们更注重生产结果,更追求财富,生态文
117、明理念则给予生产和生活过程同等重视,因而更能发掘生命的意义,洞察生活的幸福。现在乡村建设的问题,不少是因为人们习惯于把城市文明机械地移植到乡村,诸如“用城市建设的思路改造乡村”“就地城市化”等想法,其实是把城市问题复制到了乡村,甚至用一个存在问题的模式替代了乡村最美好的东西。比如,把城市的垃圾处置方式移植到乡村后,乡村生产与生活之间的有机循环被消灭了。在乡村,农民生产的绝大多数东西都可以得到有效的综合利用,生活垃圾以及动物的粪便,更可以变成有机肥回到农田。可惜,这一有机循环文化在错误的理念支配下被消灭了,于是出现了秸秆焚烧、动物粪便污染以及垃圾收集、运输、填埋等问题。乡村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以生
118、态文明的理念去理解,乡村像是一座尘封的宝库,又像是一件精雕细琢的工艺品。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去对待它、体会它,就会发现其中不可替代的价值。1992年,1575名科学家曾发表了一份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开头就说“人类和自然正走上一条相互抵触的道路”,这正是与工业时代的过度索取有关。生态文明视角下的乡村,承载了中国传统中“天人合一”的生活哲学,始终哺育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理想。农民的明哲适度,似乎是永恒的。乡村的自然、自足、自养、自乐,是乡村生活的最大魅力;顺应自然、有限利用资源、可持续发展以及智慧产业,则是乡村的最大财富。因此,新型的城乡关系,一定是尊重城乡差异基础上的互补。而美丽乡村建设,也是要把
119、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而不是用城市替代乡村,或在乡村复制城市。(1)下列各项是对生态文明下的乡村“在现代社会的独特价值”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文明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为基础,无论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是信仰与习俗,都维系着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B乡村可以发展可循环利用的智慧农业,比如农民生产的绝大多数东西都可以得到有效的综合利用,生活垃圾以及动物的粪便,更可以变成有机肥回到农田。C乡村生活,可以相对超脱“时间就是金钱”的经济属性,寻求与大自然更合拍的生活节奏,缔造有利于生态、生活和生命健康的生活状态。D乡村具有传统文化的保存功能,可以成为刻板都市生活的精神后花园。它承载了中国传统中
120、“天人合一”的生活哲学,始终哺育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理想。(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总是以工业文明的视角看待乡村,也就是用规模效益这一评价指标来衡量乡村,其得出的结论是乡村无法成为人们获取经济利益的场域。B乡村中出现秸秆焚烧、动物粪便污染以及垃圾收集、运输、填埋等破坏有机循环的问题,都是受到工业文明这一错误理念支配的结果。C在生态文明理念支配下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是要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而不是用城市替代乡村,或在乡村复制城市,也就是说,乡村建设不要移植城市文明。D因为工业文明理念让人们更注重生产结果,更追求财富,所以出现向自然过度索取的情况,从而导致人类和自然产生相互抵触
121、的问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去理解乡村,会发现乡村像是一座尘封的宝库和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我们遵循乡村自身的发展规律,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去看待它,就会发现其独到的价值。B乡村生活的最大魅力在于乡村的自然、自足、自养、自乐,乡村的最大财富则在于顺应自然、有限利用资源、可持续发展以及智慧产业。C“乡村只能依附于城市”“用城市建设的思路改造乡村”“就地城市化”,这些想法和做法符合工业文明理念。D城乡建设在尊重城乡差异基础上形成互补,发现乡村的价值并充分挖掘、利用,从而达到利益的最大化,这符合生态文明的理念。【答案】(1)A(2)D(3)D【解析】(1)【考
122、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2)【试题分析】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联系全文作者的基本倾向性,检查选项的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A项工业文明视角不等同于规模效益这一评价指标,规模效益是最常见的评价指标,不是唯一的。B项“都是”这一说法太绝对。C项“乡村建设不要移植城市文明,要避免城镇化”曲解文意。【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
123、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3)【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此题考查分析和推断的能力。回答本题,先在文中分别找到备选项内容的对应语段,采用比对方法,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15(2016届湖南长郡中学高三上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黑箱”是控制论中的概念,意为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
124、全然不知的对象。“科技黑箱”的含义与此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使用者如同面对黑箱,不必打开,也不必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例如电脑、手机、摄像机、芯片,以及药品等,可以说,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和最终成果都是科技黑箱。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除此以外,科技黑箱中还整合了大量人文的、社会的知识,并且或多或少渗透了企业文化和理念。这样,在电脑或手机中就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美学,以及对市场的调研和政府的相关政策等知识。科技黑箱是特殊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媒体,具有三大特
125、点。首先,它使得每一个使用者不仅牛顿,都能直接“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试想,如果要全世界昀电脑使用者都透彻掌握电脑的工作原理,掌握芯片上的电子理论,那需要多少时间?知识正是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如今,计算机天才、黑客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就能编写软件、破译密码。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其次,处在相对低端的科技黑箱往往与语境和主体无关,而处于高端的科技黑箱则需满足特定主体在特定场合乃至心理的需要。人们很少能对一把锤子做什么改进,而使用一个月后的电脑则已经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这就说明
126、,在认识变得简单易行之时,实践变得复杂和重要。最后,当科技为我们打开一扇又一扇门的时候,我们能拒绝它的诱惑不进去吗?而一旦进去,我们的行为能不受制于房间和走道的形状吗?表面上是使用者在支配科技黑箱,然而科技黑箱却正在使用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使用者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就是说使用者被生产方对象化了。值得注意的是,科技黑箱在使科技知识被使用者广泛共享之时,也往往使这部分知识因共享而贬值甚至被人遗忘。那么还要不要学习集成于科技黑箱中已经贬值的科技知识,例如电磁理论、牛顿力学,甚至四则运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技术所构成的平台还有一个历史维度。时至今日,历史上的很多技术已经失传或过时,但是也有
127、相当多的技术流传至今,例如中国的针灸,以及散落在各古老民族中的特殊技法等科技黑箱都是如此。这提示我们,对于历史上存在过的知识应予宽容。此外,由于使用者不必从头学起即可操作科技黑箱,于是就可能发生对科技黑箱的滥用。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黑箱无疑会使得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为锋利。 (摘编自吕乃基行进于世界的技术)(1)下列对于科技黑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黑箱,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而科技黑箱,则至少它的设计者理解和掌握其中所含有的知识。B与黑箱不同,科技黑箱的操作是可控的,使用者不必透彻掌握其工作原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C科技黑箱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
128、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对科学知识进行了修正。D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成果和最终成果,如电脑、手机,都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知识,可以说,是科技造就了科技黑箱。(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当今世界,每一个科技黑箱的使用者都能像牛顿一样“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这个“巨人”就是科技黑箱。B知识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这是现在计算机天才、黑客和神童不断出现的根本原因。C越是高端的科技黑箱,主体对它的干预就越大;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实践也随之变得更加复杂和重要。D使用者表面上是在支配着科技黑箱,但实际上他们是在“不
129、知情”的情况下受到了科披黑箱潜移默化的影响。(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的科技黑箱能够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提供崛起和赶超的机会,他们即使没有掌握科技黑箱中的知识,也可以享用这些知识。B要不要学习集成于科技黑箱中已经贬值的科技知识,作者并没有给出直接答案,但提示我们,应当对这些知识予以宽容。C科技黑箱不仅包括当代的高科技成果,也包括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很多技术,如中国的针灸以及各古老民族中的特殊技法。D由于科技黑箱使用简单方便,于是就可能发生滥用的现象,其直接后果就是科技这把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加锋利。【答案】1(1)C2(2)B3(3)D【解析】1(1)试题
130、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理解。原文第一段第四句话“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原文是“选择”而备选项为“修正”,显而易见,不符合文意。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2(2)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信息推断的能力。将备选项与原文比较,“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黑箱无疑会使得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为锋利”。可以看出D项在说法上明显有问题,“科技黑箱”与“科技”在概念含义上是不同的。考点: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推断与想象。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16(2
131、016届湖南浏阳一中高三上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防空识别区是一国根据自己的空中防御需要划定的一个空中预警范围。通常情况下,以该国的战略预警机和预警雷达所能覆盖的最远端作为“防空识别区”的界限,可以从领海基线向外延伸几十至数百海里不等,它比领空和专属经济区的范围要大得多,根本不属于国际法中的主权范畴。一般来说,设置“防空识别区”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国籍不明的飞机侵犯主权国领空,提示或警告进入“防空识别区”的他国军机不要误入或闯入主权国领空。防空识别区是为最大限度地保护国家安全而设立的,完全是一国的单方面行为。对于进入防空识别区的航空目标。国际上有通行的处置原则。一旦发现对方目标进入防
132、空识别区,设立防空识别区的一方识别目标后,在实施G波道广播的同时,向军事最高当局通报情况,并加强雷达监控,同时立即提高防空导弹的警戒,命令空中待战的飞机前往这一区域,或者令地面战斗机做好拦截准备。通过对目标航向、机型、速度、姿态和以往情报的进一步掌握,判断目标有无敌意。对于有无敌意的判断,通常把握三条原则。一是目标在防空识别区内停留时间长短,如果较短,并依照指令行动,即可以认为“误入”或者“无害通过”,不采取武力措施。二是如果停留时间过长,不听从全球通用G波道广播劝告,目标继续沿防空识别区外沿飞行,且飞行速度没有变化,无意进入对方领空时,一般采用跟踪飞行的方法进行监视;如果对方飞机续航时间过长
133、,通常采用轮换监视飞机批次的方式保持持续监视。三是目标不听从劝告,且航行方向直指对方领空,从机型、姿态、航线等能够判明敌意,即可在目标进入领空时按最高当局指令采取攻击手段,将目标击落或者迫降。自1950年美国最早建立空中识别区以来,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日本、德国、缅甸、土耳其、泰国、中国台湾地区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也相应地建立了海上空中识别区。尽管各国和地区关于防空识别区的范围、作为限制对象的航空器的种类、目的等内容不尽相同,但防空识别区自20世纪50年代出现以来,已经得到了大多数国家的默认,成为国际法所默认的事实存在。与其他建立了防空识别区的国家相比,日本防空识别区的划定范围可以用“霸道
134、”一词来形容。日本防空识别区是一个巨大的正五边形,其最西部距离中国大陆东海海岸线仅130公里,最南部与中国台湾的防空识别区呈重叠状态,西北部更是过分到距离俄罗斯海岸不足50公里。长期以来,日本政府一直向国民制造“受威胁”的假象。其每年4次公布针对“可能侵犯领空”外国战机的紧急出动次数,最近两年一直宣称针对中国飞机的紧急出动次数在急升。但实际上是怎么回事呢?中国海军运8电子侦察机尚在东海中线以西飞行,日本就已出动战斗机进行近距离跟踪拍摄,而日本海上自卫队的P3C反潜巡逻机则在中线以西的中国东海油气田上空大摇大摆地盘旋着。2013年11月23日,中国宣布在东海设立防空识别区,覆盖大部分东海海域,要
135、求在区域内航行的航空器向中国通报飞行计划,对不配合识别或拒不服从指令的航空器,中国武装力量“将采取防御性紧急处置措施”。(1)下面关于“防空识别区”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防空识别区是空中预警范围,这个范围是根据一个国家的空中防御需要而划定的,设立防空识别区不需要经过他国同意。B防空识别区不等于一个国家的领空,也不等于一个国家的专属经济区,它可以从领海基线向外延伸几十至数百海里不等。C防空识别区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现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相继设立了海上空中识别区,已经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默认。D防空识别区设置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保护国家安全,防止他国飞机侵犯,提示或警告他国飞机不要误入
136、或闯入“防空识别区”。(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目标在防空识别区内停留时间短,依照指令行动,从航向、机型、速度、姿态及以往情报的掌握来判断,若无敌意可不采取武力措施。B对在防空识别区外沿飞行时间过长,不听劝告而继续沿外沿飞行,速度没有变化又无意进入己方领空的目标,一般跟踪飞行进行监视。C一旦发现对方目标进入防空识别区,国际通行的原则是实施C波道广播同时通报军事最高当局,加强监控和警戒,命令飞机前往拦截。D对于不听从劝告,航向直指己方领空,从机型、姿态、航线等能够判明有敌意的航空目标,在其进入领空时可根据指令将其击落或迫降。(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防空识别
137、区最早由美国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建立,每个国家和地区设立防空识别区的目的、范围、限制对象的种类等内容都不尽相同。B日本防空识别区划定的范围远要比其他国家更加霸道,距离我国大陆东海海岸线仅130公里,最南部与我国台湾的防空识别区重叠。C长期以来,日本政府不断制造“受威胁”的假象;它一方面宣称针对中国飞机的紧急出动次数急升,一方面派巡逻机在中国海域上空盘旋。D我国宣布在东海设立防空识别区,要求在区域内航行的航空器向我国通报飞行计划,对于保护我国领土和国家的主权安全意义重大。【答案】(1)D(2)C(3)B【解析】(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面关于防空识别区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这是
138、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D项,张冠李戴。原文是“提示或警告进入”防空识别区“的他国军机不要误入或闯入主权国领空”,原文是“军机”而不是“飞机”。A项出自文章第一段“防空识别区是一国根据自己的空中防御需要划定的一个空中预警范围”,概括正确;B项出自文章第一段,文章的表述是“可以从领海基线向外延伸几十至数百海里不等,它比领空和专属经济区的范围要大得多,根本不属于国际法中的主权范畴”,选项概括正确。C项,出自第三节的开头,“自1950年美国最早建立空中识别区以来,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日本、德国、缅甸、土耳其、泰国、中国台湾地区
139、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也相应地建立了海上空中识别区”,概括正确。【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此题的选项D就是对文章第一段概括的基础上命制的选项,文中明确说明“提示或警告进入”防空识别区“的他国军机不要误入或闯
140、入主权国领空”,原文是“军机”而不是“飞机”,选项张冠李戴。(2)【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是对第二段的概括,概括的过程中错误的把“令地面战斗机做好拦截准备”改为“命令飞机前往拦截”,这就是对文章细微的改动,需要考生认真读文本。(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
141、理解。B项,“比其他国家更加霸道”含有“其他国家也霸道”的含义,原文只说了日本防空识别区划定得“霸道”。原文讲的是“自然生发”而非“随意生发”。A项,原文在文章第三节的开头部分,概括正确。C项,原文在文章第四节的开头部分,概括正确。D项,原文在文章第五节部分,概括正确。【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
142、细微的差别,选项B项就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17(2016届湖南浏阳一中高三上入学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体贴”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特质张再林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际上说的就是这种“体贴”,这是被称为儒家金规则的所谓“恕”之道。按明代学者杨复的解释:“恕者,如心之谓,人己之心一如也。”故“恕”即将心比心,以心度心,也即我心与他心的交流与沟通。然而,在这里,我却宁愿使用“体贴”这个词。在我看来,我与他人的真正交流与沟通,与其说是一种“心思”的运用,不如说是一种“身体”的践履;与其说是一种人心思的“移情”,不如说是一种人生命的“互动”。我们中国古人更多地是通过“身体语言”,通过
143、“体贴”这一方式和人打交道的。医生给人看病,不是辅以诸如血压计、X光机等仪表仪器,视病人为“看的对象”,而是贴入对方的身体,即所谓的“望、闻、问、切”,调动自己身体的一切感觉器官与病人身体直接接触,以期使自己的生命与病人的生命融为一体,并在这种生命的一体共振中把握病人的所患所疾,所痛所苦。这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这种全身心的投入,也说明了为什么医生自身的“麻木不仁”成为医家之大忌,说明了中医为什么可以运用气功进行生命互植的“介入疗法”,因为在这里,医患双方业已形成为一种无间尔我、情同手足的生命共同体。医患关系是如此,其他的一切人际关系也不例外。中国古人所谓的“道之以礼”,通过“礼”来和他人进行交
144、往就是雄证。“礼”就其原初义而言,与其说是今人所理解一种专制社会中旨在强化一种统治的等级森严的行为规范,不如说是一种生命共同体中旨在促进人们之间亲和的“身体语言”,它同样是古人的“体贴”的行为方式的一种具体体现。故论语中的“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体现了年少者对年老者的体贴,“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则体现了生者对死者的体贴。在这里,人的一举手一投足,身体的一个姿态,脸部的一个表情,已不再是纯粹做作客套的东西,而是以一种既亲切可感又沉默无声的动作语言,传达着人们自己内心的情感和对他人的体贴与关爱,并使社会借以形成为一个温情脉脉、相濡以沫的爱的共同体。耐人寻味的是,中国古人不仅用“体贴
145、”这一方式把握人际关系,而且从“天人合一”之道出发,把该方式运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使自然的万事万物犹如身旁的人一般,同样成为我们“体贴”的对象。因此,古人对自然事物的把握,不是像西人那样,把其看作是异己于人的“自在之物”,用科学的逻辑分析之,剖析之,用工业的机器征服之,利用之,而是把其看作是与自己一样的人称性的生命主体,用身体自身体认之,体悟之,用身体语言交流之,互动之,并使之最终成为与自己息息相通、休戚相关乃至生死与共的生命伴侣。故在古人的心目中,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和人一样,不仅有生命,有两性,有家庭,而且有喜怒哀乐,有生老病死,乃至人有两性,自然有阴阳,人有四体,自然有四时,人有五伦,自
146、然有五行,乃至每一次自然灾害的发生,都被视为所谓的“天的震怒”,所谓的“天象示儆”,乃至“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的生命的每一次感动,都会同体感通地在自然现象中引起微妙的连锁反应。因此,“体贴”是洞开中国文化神秘大门的一把钥匙,舍此我们就不能理解中国的“人我不二”的伦理观、中国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乃至中国的“神美同义”的宗教观。舍此我们也就不能理解古人的“无之不体”的人生境界和追求。乃至于可以用“手足”喻兄弟,用“腹心”喻朋友,用“同胞”喻众生,用“父母”喻天地,乃至其使无论我们人类还是整个宇宙都成为我自身生命机体的生动的隐喻和象征。当然,推出“体贴”这一概念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词,并不意
147、味着我们否认孔子的“恕”、孟子的“恻隐”、王阳明的“良知”这些概念同等的重要性。它仅仅是意味着,离开了“体贴”二字,一切其他概念将失去了其解释的生命学依据,并有流于“唯心主义”的嫌疑,因为真正的中国文化实际上是一种“近取诸身”、“反求诸身”的文化,一旦舍弃了这种“身体”,中国文化中的任何东西都无从谈起,因为中国文化中的真正语言实际上是一种“身体语言”,一旦无视这种“身体语言”,中国文化中的一切语言都会苍白无力,并使人莫明其真正的内涵。(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被称为儒家金规则的所谓“恕”之道,是指我心与他心的交流与沟通。B因为中国的医患双方构成一种
148、无间尔我、情同手足的生命共同体,所以,中医疗法能在生命的一体共振中把握病人的所患所疾,所痛所苦。C“礼”也可以视为生命共同体中一种旨在促进人们之间亲和的“身体语言”,是中国古人“体贴”的行为方式的一种具体体现。D中国古人把“体贴”运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认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和人一样,不仅有生命、有两性、有家庭,而且有喜怒哀乐、生老病死等。(2)下列选项与文中“体贴”的概念不一致的一项的是()(3分)A借助血压计、X光机等仪表仪器,对病人进行诊断。B中医的“望、闻、问、切”。C论语中的“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D用“手足”喻兄弟,用“父母”喻天地。(3)下面选项中对作者解读的中国文化中的真
149、正语言实际上是一种“身体语言”的理解错误的一项()(3分)A中国文化的特质更多强调的是认知,当然也有身体践履,但是一种生命体验。B中国古人更多地是通过“身体语言”通过“体贴”这一方式和人打交道的。中国古人所谓的“道之以礼”,通过“礼”来和他人进行交往就是雄证。C中国古人还把该方式运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使自然的万事万物犹如身旁的人一般,同样成为我们“体贴”的对象。D一旦无视这种“身体语言”,中国文化中的一切语言都会苍白无力,并使人莫明其真正的内涵。【答案】(1)B(2)A(3)B【解析】(1)试题分析:B项强加因果,前后不构成因果关系;将原文的主语“医生”偷换成“中医疗法”。考点:理解文中重
150、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2)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试题分析:B项强加因果,前后不构成因果关系;将原文的主语“医生”偷换成“中医疗法”。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18(2016届吉林长春十一中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中国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它由运用竹签作筹码来进行运算的“筹算”演变而来。老子中提到“善计者不用筹策”,孙子管子等著作中也有“算”“筹”二字出现,可见春秋战国时期筹算已比较普遍。唐代末年,已见筹算乘除法的改进,到宋代产生了筹算的除法歌诀。但由于史料匮乏,珠算究竟起源于何时,
151、至今尚无定论,算盘是何人发明也无从考察。从现有资料看,“珠算”一词最早见于东汉徐岳数术记遗:“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可见东汉已出现了珠算方法及理论。北周甄鸾为此作注说:把木板刻为三部分,上下两部分用于停放游珠,中间部分用于确定算位;每个算位各有五颗珠,上面一颗,作数五,下面四颗,每颗作数一。但这种计算工具与现代算盘形制不同,现在通行的“穿档算盘”,算珠穿在“档”上,可以沿档上下滑动。档中横以梁,通常梁上方每档穿两珠,每珠作数五,梁下方每档穿五珠,每珠作数一。定位后拨动算珠,就可做加减乘除及开乘方等运算。“算盘”名称最早见于宋代算书谢察微算经,因此可以确定至迟在宋代算盘就已出现。1921年
152、在河北巨鹿宋人故宅出土的一颗木制算珠,鼓形,中间有孔,与现代算珠相似。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中“赵太丞”药铺的柜台上有一形似算盘之物,经中日两国珠算专家确认,那就是与现代算盘形制类似的穿档算盘。宋末元初学者刘因的静修先生文集里有以“算盘”为题的五绝一首,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引用时谚说:“凡纳婢仆,初来时日擂盘珠,言不拨自动;稍久,日算盘珠,言拨之则动。”元代谚语把资历渐老的奴婢比作算盘珠,也表明此物当时已很常用。此外,宋代算盘从形制看已较成熟,没有新生事物常有的那种笨拙或粗糙。因此,许多算学家认为,算盘的诞生还可上推到唐代。因为宋以前的五代十国战乱不断,科技文化发展滞缓,算盘诞生的可能性较小;而
153、唐代经济文化发达,需要有新的计算工具,算盘在这时被发明极有可能。珠算因计算工具简便、数理内涵独特而被誉“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元世祖忽必烈时,科学家测定地球公转周期为362425天,距近代观测值仅差26秒,这样精确的计算就是利用珠算完成的。我国研发第一颗原子弹时只有一台计算机,为应付庞大的计算工作,就出现了众多算盘高手齐聚一堂演算原子弹数据的场面,最后的计算结果准确无误。但随着计算器、计算机的普及,古老的珠算在当今社会似乎已无用武之地。尽管在韩国、日本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珠算方兴未艾,连美国都要引进珠算作为新文化;但我国学珠算的人却越来越少,算盘也越来越罕见。2013年12月4日,中国珠算项
154、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美国大西洋月刊近日评选出“50个最伟大发明”,中国算盘也入选其中,并被评价为“第一批能够提高人类智力的工具之一”。中国珠算心算协会副会长苏金秀认为,看待珠算,不要仅限于其计算功能,而应看到其深厚的文化内涵。科学研究证明,珠算心算对幼儿和青少年有开发智力的作用,对特殊儿童有智障补缺与康复的作用,对老年人健脑和延缓衰老也能发挥作用。很多珠算“粉丝”也相信,就像有了飞机、汽车,照样还需要自行车甚至步行一样,珠算与电子计算器并不矛盾,它们各有各的功能,相得益彰。 (摘编自指尖的文化:算盘的历史)(1)下面各项中不能支持“至迟在宋代算盘就已出现”这一观点的证据是()
155、A1921年在河北巨鹿宋人故宅出土的木制算珠与现代算珠相似,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中出现的算盘也类似现代算盘,可见宋代算盘的形制已较成熟。B宋末元初学者刘因有一首算盘诗,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引用的元代谚语以算盘珠来比喻资历渐老的奴婢,这些都说明算盘在宋元时已很普及。C在元世祖忽必烈时,科学家测定地球公转周期为362425天,距近代观测值仅差26秒,能利用珠算完成这样精确的计算,说明宋元之交珠算已很发达。D宋以前的五代十国战乱不断,科技文化发展较为滞缓,算盘不大可能诞生于此时;而唐末已见筹算乘除法的改进,到宋代产生了筹算的除法歌诀。(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筹算是用竹签作
156、筹码来进行运算的一种方法,从老子孙子管子等著作中可以看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筹算就已被广泛使用。B文中的“珠算”和“算盘”并非一个概念。珠算是一种计算方法,算盘则是珠算的工具。从现有资料看,“珠算”一词比“算盘”一词更早见于文献。C从北周甄鸾对“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这句话的注解来看,当时的算珠计数法已经与现代珠算相同,都是上面部分的一珠作数五,下面部分的一珠作数一。D中国珠算申遗成功以后,迅速传到韩国、日本、东南亚甚至美国;但在中国,随着计算器、计算机的普及,古老的珠算却日渐衰微。(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算盘发明之初可能没有“档”,算珠也没有穿在档上,而
157、后来的“穿档算盘”都是算珠穿在档上,可以沿档上下滑动。这种改进使算盘在携带和使用时更加方便。B筹算演变为珠算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而珠算产生之后,又对社会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研发也有它的功劳。C在电子时代,算盘计算迅速、携带方便的优势已很难体现,因此我们不应再关注其计算功能,而应开发其在教育启智等方面的价值。D中国珠算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并入选大西洋月刊“50个最伟大发明”,这表明它独特的文化价值已得到了国际认可。【答案】(1)D (2)D(3)C【解析】(1)【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
158、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本题主要集中在文章第四段,A原文“1921年在河北巨鹿宋人故宅出土的一颗木制算珠,鼓形,中间有孔,与现代算珠相似。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中赵太丞药铺的柜台上有一形似算盘之物,经中日两国珠算专家确认,那就是与现代算盘形制类似的穿档算盘”可以判断选项无误;B项原文“宋末元
159、初学者刘因的静修先生文集里有以算盘为题的五绝一首,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引用时谚说:凡纳婢仆,初来时日擂盘珠,言不拨自动;稍久,日算盘珠,言拨之则动。元代谚语把资历渐老的奴婢比作算盘珠,也表明此物当时已很常用”可以判断出选项正确;C项原文“元世祖忽必烈时,科学家测定地球公转周期为362425天,距近代观测值仅差26秒,这样精确的计算就是利用珠算完成的。我国研发第一颗原子弹时只有一台计算机,为应付庞大的计算工作,就出现了众多算盘高手齐聚一堂演算原子弹数据的场面,最后的计算结果准确无误”选项概括正确。(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
160、、辨析。D原文“尽管在韩国、日本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珠算方兴未艾,连美国都要引进珠算作为新文化;但我国学珠算的人却越来越少,算盘也越来越罕见。2013年12月4日,中国珠算项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所以选项“中国珠算申遗成功以后,迅速传到”时间错误。从“方兴未艾”一词来看,韩、日、东南亚地区珠算早就比较盛行。【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
161、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是对第一段的概括,较为准确;B项是对文章前三段的概括,也准确;C项是对第二段内容的理解,无误;D项针对文章末段理解,原文“尽管在韩国、日本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珠算方兴未艾,连美国都要引进珠算作为新文化;但我国学珠算的人却越来越少,算盘也越来越罕见。2013年12月4日,中国珠算项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所以选项“中国珠算申遗成功以后,迅速传到”时间错误。从“方兴未艾”一词来看,韩、日、东南亚地区珠算早就比较盛行。(3)【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
162、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C项“不应再关注其计算功能”绝对化。19(2016届吉林省实验高三上第二次模拟)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各题。儒家的政治伦理汤一介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就是说,没有“以人为本”的“道德理想伦理”,“政治伦理”是无从谈起的。如何“修身”?孔子提出要“修德”“讲学”“徙义”“改过”,这样才能“下学上达”,成为君子,才能使自己有个“安身立命”
163、处。如何“齐家”?儒家把“孝”作为家庭伦理的基本。论语学而中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经注疏(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中说:“父子之道,自然慈孝,本乎天性,则生爱敬之心,是常道也。”“爱”与“敬”发乎人之本性,非外力所加,自然如此。费孝通先生对此有一新的解释说:家庭伦理“孝”的意义在今天主要应体现在“尊敬祖先和培养优秀的后代”上。这就是说:对祖先要尊敬,对后代要担负起精心培养的家庭责任。如何“治国”?在中国,如果说“家庭”是个小社会,“国”则是一个大社会。一般认为,中国前现代是专制的“人治”国家,而西方近代则是“民主”的“法治”国家。我认为,这种说法并不全面,应该说在前现代儒家
164、的理想应是以“礼法合治”治国。礼记坊记曰:“君子礼以坊德,刑以坊淫,命以坊欲。”意谓“礼”是君子为防止超越道德所设立的界限;如果用“礼”不能防止道德败坏,那么就要用“刑”来制止为非作歹、祸乱社会的行为;如果“刑”还有不足之处,则可以用“法令”来补充,以防止社会贪欲横流。可见,“礼”“刑”“令”三者功能不同,但都带有制度性的意义。贾谊陈政事疏中说:“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见,而礼之所为生难知也。”这是说,“礼”的作用是要在人们犯错之前就加以防范,而“法”是在人们犯错之后加以惩治。“刑法”的作用易见成效,而“礼”的作用难以立竿见影。这说明,“礼”要靠道德教化长期养成,
165、“法”是一种外力所加的不得不备之举,不遵守“礼”的要求,就叫“出礼”(或“越礼”),“出礼”就会“入刑”。所以中国儒家认为“礼”和“法”有着表里相依的关系。汉书礼乐志中说:“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政、刑,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礼”的作用是调节人民心之所求,“乐”的作用是表达人民追求和谐相处的要求,“政”是要求处理“政务”顺民情而能行通,“刑”是为了防止人民“出礼”而“入刑”所设立的。我认为,这也许是儒家“以人为本”的政治伦理所求。如何“平天下”?此句应理解为“如何使天下平”。此“平”或有三义:“平”可作“和平”解,如尧对舜说“协和万邦”,各邦国和平相处;“平”也
166、可作“平等”解,如孔子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亦可作“平安”解,如“仁者安仁”“老者安之”“修己以安人”。“天下平”,包括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和平”,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还包括每个人身心内外的“平安”“安宁”,这样就真正“天下太平”了。 (摘编自北京大学学报,有删节)(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基础,而“政治伦理”的实现也是以“道德理想伦理”的实现为基础的。B作者认为中国在古代并非纯粹的“人治”国家,而是采用“礼法合治”方略进行治理的国家。其中,“礼”与“法”有着表里相依的关系。C“礼”要靠道德教化长期养成
167、,它是君子所设立的防止超越道德的界限,其作用是在人们犯错之前加以防范,但其作用难以立竿见影。D“刑”要在“礼”不能防止道德败坏时实施,是在人们犯错之后加以惩治,旨在制止为非作歹、祸乱社会的行为,以防止社会贪欲横流。 (2)下列关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分)A修身,就是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追求正义和真理,改正错误,从而使自己成长为君子,有“安身立命”之所。B齐家,要把“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根本,对父母既爱且敬,这种“爱”和“敬”发乎天性,并不是受外力影响才产生的。C治国,就是要以人为本,防止人们道德败坏,使人知礼、行礼,而处理政事则要顺应民情,使人民和
168、谐相处。D平天下,就是要使每个人都身心安泰,使人与人之间平等和谐,使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和平相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引用礼记坊记中的内容,旨在说明我国古代是以“礼法合治”来治国的。其中的礼、刑、令虽功能不同,但都有制度性的意义。B贾谊陈政事疏中的话,是为了说明“礼”和 “法”虽然在作用上有易见和难知的不同,但它们相互依存,没有礼就没有法,没有法就无以行礼。C文章引用汉书礼乐制的“政以行之,刑以防之”中两个“之”指代内容不相同,前者指民心民情,后者指人民不遵守“礼”的行为。D“四海之内皆兄弟” “仁者安仁”“老者安之”“修己以安人”等,主要是为了对“
169、平”在传统文化中的意思作解说。【答案】(1)D(2)C(3)B【解析】(1)【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D项是对第四段的概括,概括的过程中误把“令”的作用加到了“刑”的身上,张冠李戴,混淆概念。(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关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对文本作者观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
170、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本题比较简单。C项,从文中内容来看,作者认为“治国”应该是“礼法合治”,选项中强调的是礼治。A项是对第二段的阐述,文中原句是“孔子提出要修德讲学徙义改过,这样才能下学上达,成为君子,才能使自己有个安身立命处”;B项,是对第三段“儒家把孝作为家庭伦理的基本”和“爱与敬发乎人之本性,非外力所加,自然如此”这两句话的概括;D项是对最后一段“各邦国和平相处”“包括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和平,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还包括每个人身心内外的平安安宁”的概括。【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
171、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C就是对文章第四段内容的概括,从文中的内容来看,作者认为“治国”应该是“礼法合治”,而选项中突出的是“礼治”。(3)【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
172、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B在文中找不到依据,故属于无中生有。20(2016届江苏清江中学高三上第一次月考)现代文阅读(二)(15分)无争议陷阱余秋雨在我们的心理习惯当中,与创新意识最有抵触的是什么呢?是“无争议陷阱”。中国民众长期以来愿意接受一种“无争议”的成果,一有“争议”,就皱眉存疑。这一点,正好与创新意识水火不容。大家知道任何创新,必然是对既有成果的挑战,必然是对过往信条的否定,必然是对公众公认秩序的撼动,也必然是对原定规则的触犯。因此,也必然会引来一大堆争议,而且极有可能形成包围,构成围猎或者围啄。可
173、以肯定地说,没有争议的创新不叫创新,如果一种创新一旦现身就远近都接受,那一定是利用了权势,不可能是真正的创新。中国文化把这个“无争议的陷阱”挖得很大,要求一项创新不仅在专业领域里边无争论,而且最好在民众中也无争议。这种从众的惰性对创新而言是一种更险恶的陷阱。历史上哪有一项真正的社会改革方案或者学术研究成果,一出来就广受民众拥护的?我也是民众的一员,我发现,如果以民众的身份来考虑一项不是我们专业的成果的时候,我们的思维标准一定是陈旧的、世俗的、平庸的。这不能怪民众,因为民众面对一种陌生的创新总会缺少精神扶手,总会惊慌失措,以他们的标准,就很少有创新空间。比如我们现在对城市建筑就是这样,新的建筑出
174、来民众一定否定。有一些低劣的媒体,有一些小人,却让创新者成为一个“争议人物”。当不争议创新项目的时候,大家就去争议这个人,使他的创新无法进行。可见,“无争议陷阱”真正是中国文化产生创新空间的最重要的障碍。在一个健康发展的时代,“有争议”是一个褒义词,“无争议”是一个贬义词。理由显而易见,就是一切创新都在争议中实现。当成果缺少争议的时候,社会上有一些小人总是从人格上把创新者变得充满争议。这个问题是中国社会的一大特色。据我所见,多数创新即使不被人家争议,创新者本身在待人接物上也确实有很多缺陷。因为他们要把极大的精力投注在创新项目上,没有时间上下应酬,多数不太合群。他们在创新的时候保持着挑战状态,往
175、往有点骄傲,因为过于谦虚就没法支撑他们的心理动力。他们有时候会面对失败,因此也经常暴露出他们的怨恨、衰弱、愤怒,却又未必有明确的对头,很可能在愤怒自己,就情绪不好。艺术上的创新者那更是这样了,独特的灵感,独特的灵魂中的灵感使他们产生非常怪异的习性,对现实世界的超越使他们很难认同世俗的潮流,甚至他们也故意不遵循世俗的规范。因此无论从脾气到外型常常让人觉得难以接受。对这一切,正常的社会都应该理解和容忍。不能设想一切创新者都是温良恭俭让的完人和圣人。据我观察,一个温良恭俭让的完人是几乎不可能有任何创新的。如果说,对所有创新项目略有争议是可以的,但对创新者的人品却绝对不要争议,因为没有争议的理由。如果
176、老是去争议创新者的人品、习性、性格,那么,中外文化史上那些可爱的人一个也不可能留存。我们真正要防范的是什么人?要防范的是以“争议”为名目来扼杀创造者的人。在现在中国社会上,这样的人的总数很大,他们是勤恳工作人的百倍,是创造者的百倍。有人说真正的比例可能比这个更大。很奇怪,他们制造了一个个可“争议”的人物,但是自己却避开了“争议”。他们自己就成了洞察一切的评判者,只等待着一切被他们“争议”了的创造者投去求饶的目光。对于这样的人,我觉得我们要用两个定义来消解它。第一个定义是:那个一心为别人制造争议而自己避开了争议的人,就是小人,这是第一个定义。第二个定义是:什么叫伟大的时代?那就是谁也不把小人放在
177、眼里的时代。后面这个定义,是美国一位传媒大王说的。(节选自凤凰卫视秋雨时分)(1)下列对于“无争议陷阱”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无争议陷阱”是与创新意识相抵触的一种心理习惯,这种习惯长期为中国民众接受。B“无争议陷阱”要求创新项目在民众中最好无争议,这成为中国文化创新的重要障碍。C“无争议陷阱”缺乏宽容和理性的精神,不但争议创新项目,还会争议创新者的人品。D“无争议陷阱”以“争议”为名目扼杀创造者,在当今中国已经引起人们重视和防范。(2)作者为什么说“如果老是去争议创新者的人品、习性、性格,那么,中外文化史上那些可爱的人一个也不可能留存”,请简要阐述你的理解。(6分)(3)作者
178、认为应从哪些方面来抵制“无争议陷阱”?请简要概述。(6分)【答案】(1)D(2)因为一个温良恭俭让的完人是几乎不可能有任何创新的,(2分)创新者本身在待人接物上也确实有很多缺陷,从脾气到外型往往让人难以接受,(2分)如果社会不能给予理解和容忍,那么就会扼杀了创造者。(2分)(3)对所有创新项目略有争议是可以的,但要避免对创新者的人品争议;要防范以争议为名扼杀创造者的人时代应形成抵制无争议陷阱的社会风气。(6分,各2分)【解析】(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对于无争议陷阱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D项,“在当今中国已经引起重视和防范”在文本中无依据。A项,是对
179、文章开头第一句“在我们的心理习惯当中,与创新意识最有抵触的是什么呢?是无争议陷阱。中国民众长期以来愿意接受一种无争议的成果,一有争议,就皱眉存疑”的概括。B项,是对文章第二段的概括,文中的表述是“当不争议创新项目的时候,大家就去争议这个人,使他的创新无法进行。可见,无争议陷阱真正是中国文化产生创新空间的最重要的障碍”。C项是对五六两段的概括。【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
180、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此题D在文本中找不到依据。(2)【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不要人为地“拔高”。这是指把句子本身没有的意思强加给作者。这种“强加”于人,通常表现为不从句子实际出发,而把一些不着边际的“思想性强”的优美文辞往上加。要学会多角度理解。文中的有些句子,它的组合因素复杂,甚至是多侧面的综合体,所以理解的角度就不能是单一的。不过,这种情况在高考中涉及的机会极少。要善于依据文章中心、段落中心来解释
181、重要句子,即“句不离段”。答题时要参照主要段落或全文的整体意旨来考虑,在文意文旨的语境中来探求核心文句的内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应该从下面几点入手:明确句子所陈述的对象,注意其关涉的范围。明确被判断的具体对象,注意对象的范围是否改变。注意句子所陈述的内容是否关涉对象的属性,是否衍生或无中生有。注意上下句之间因果关系是否成立。注意是否混淆必然与偶然,已然与未然之间的逻辑联系。注意表述是否符合事实。注意转述原文信息的时候,要尊重原文。(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者认为应从哪些方面来抵制无争议陷阱”,这是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解答本题,要注意从文本中筛选正确信息。比如,文本第6段说:“对所有创新
182、项目略有争议是可以的,但对创新者的人品却绝对不要争议。”文本第7段说:“为别人制造争议而自己避开了争议的人,就是小人。”意思就是要防范以争议为名扼杀创造者的人,时代应形成抵制无争议陷阱的社会风气。【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观点,是文章内容的核心,是文章的灵魂。论述类类文章的阅读一直把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作为考查的一个重点。不过,题型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语言做分析概括的;有列出文中的一些语句要求做是非判断的;也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的观点作判断的;还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推断的。分析概括作者在
183、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要注意着眼于全文,不能只盯住局部。作者直接表述的观点,可从字面上看出来,分散在文中各个部分的观点,就需要综合与概括;二要注意把握关键句子,如各段的起始句、结束句,文章的结论性句子等,把握这些句子,都有助于正确的分析概括。21(2016届江西吉安一中高三上第一次段考)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唐代以来,国家瓜分豆剖,中原板荡尤剧;南方虽小国相望,政权频易,对社会的破坏程度却要小的多。尤其是南唐和西蜀,既因为是南中国主要的经济区,又因为相对的稳定,而成为文艺特别是词体寄生的乐土。这是词体的幸运,却又是词体的不幸。言其幸运,乃指在山河破碎之际,尚有存活的机会。言其不幸,西蜀、南
184、唐此类局促、委顿的偏安小国,很难培养作家宽宏健壮的人格和文风;而南方繁荣的城市、秀美的山川,却往往成为词人消沉或消遣的依托。由此出发,则花间、尊前,遂多艳情、风景之作,并浸染南方香艳、软弱和柔美的地方文化色彩。词体在南方获得的特殊生长环境,使文人词从幼年起便被诱导入非正统的文化道路,以艳俗的姿态与传统诗文分道扬镳,这种畸形发展使其日后回归康庄大道、恢复健全体格的努力,变得格外艰难。至于两宋,则可看成词体康复的整个疗程;偏偏赵宋既崇文厚士又鼓励享乐,南方文化中的消极一面遂得以在赵宋帝国继续蔓延。但是,正因为国家的积弱,才有了变法图强的开路先锋;正因为政治斗争的激烈持久,才有了饱受人生风雨的赤子大
185、人;正因为国家的衰败覆亡,才有了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正因为醉生梦死的颓靡风气,才有了慷慨歌吹的仁人志士。倘若没有范仲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赤子荩臣的高才捷足,没有李纲、辛弃疾等文韬武略之士的失意赍恨,赵宋词坛仍将满是樱唇莺歌的南方女子、烟水迷濛的南方景致、柔媚艳丽的南方风情。如此说来,建炎南渡后进入成熟期的南方文化,竟成为一种具有自我救护并更新“系统工作程序”功能的文化类型;词体从中涅槃,再获新生。借助国家政治的剧变,词体在南宋全面成熟,体魄渐壮,既不弃艳俗题材,也日重庄雅内容,表现功能终于略等诗文。同时,因为有了词体的新生,有了不断丰富的庄重题材内容,有了日益强壮的体制风格,那些沿袭或坚
186、守晚唐五代题材风格的词作,才同样赏心、悦目、利吻、顺耳,成为宋词题材、风格多样化的有机组成。随着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特别是南宋偏安江左,南方人才日益繁盛,最终远远超过北方,与此相应,南方词作的数量也大大超过了北方,于是宋词的题材和风格也就日显南方特色了。以建炎南渡为契机,南人的轻捷聪敏、温和细腻与北人的庄重贞刚、慷慨悲壮,终于在更深层次上相互结合,南人兼具北性,北人兼具南性,殊途同归,使南、北双方词人在取材上趋于一致。而南渡后共同的自然环境和生活背景,则在客观上进一步促进了广大词人取材的南方性。综上所述,宋词乃是在不断更新的南方文化影响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建炎南渡后形成的新型南方文化,不但使
187、南方词家积极尝试各种题材类型,也拓宽了北方词家的取材范围,创作出许多既富时代气息又有南方文化特色的作品。在宋词“题材类型多样化”、“情志一体化”文体功能的实现过程中,新型南方文化建功甚伟。(节选自论宋词题材演进的新型南方文化背景,有删改)(1)下列关于“南方文化对宋词的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南方繁荣的城市、秀美的山川极易作为文人消沉或消遣的依托,进而使词作浸染南方香艳、软弱和柔美的地方文化色彩。B南方特殊的环境使词体畸形发展,词逐渐脱离正统的文化道路,从而形成与传统诗文迥然不同的艳俗的姿态。C建炎南渡后南方文化进入成熟期,词体全面成熟,体魄渐壮,既不弃艳俗题材,也日重庄雅内容,表现功能
188、远胜诗文。D随着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特别是南渡后共同的自然环境的生活背景,在客观上进一步促进了宋词取材的南方性。(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唐宋以来,国家四分五裂,总体而言,北方动荡尤为剧烈,而南方政权虽然频易,但对社会的破坏程度要小得多。B两宋虽可看成词体康复的整个疗程,但赵宋既崇文厚士又鼓励享乐,所以宋词中带有很多南方文化中的消极因素。C南宁偏安江左,南方人才日益繁盛,最终远远超过北方,并且更加重视宋词的创作,宋词的题材和风格也就日显南方特色了。D建炎南渡是南人和北人在更深层次上相互结合的契机,南人与北人性格互渗,使南、北双方词人在取材上趋于一致。(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
189、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南方独特的经济基础和政治风貌,使其成为文艺特别是词体寄生的乐土,这是词体的幸运,却也是词体的不幸。B南方文化影响下的文人词步入非正统的文化道路,呈现畸形发展状态,使其日后很难恢复健全体格、回归健康发展的康庄大道。C国家政治的剧变使词体有了新生的机会,使宋词拥有了不断丰富的庄重题材内容和日益强壮的体制风格。D建炎南渡后形成的新型南方文化在宋词“题材类型多样化”“情志一体化”文体功能的实现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答案】(1)C(2)C(3)C【解析】(1)【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题干
190、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此题的选项C就是对文章第二段概括的基础上命制的选项,文中明确说明“借助国家政治的剧变,词体在南宋全面成熟,体魄渐壮,既不弃艳俗题材,也日重庄雅内容,表现功能终于略等诗文”,而选项却说“表现功能远胜诗文”,颠倒是非。(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
191、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本题比较简单。C项,“最终远远超过北方,并且更加重视宋词的创作”无中生有,原文第三段的开头是说“随着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特别是南宋偏安江左,南方人才日益繁盛,最终远远超过北方,与此相应,南方词作的数量也大大超过了北方,于是宋词的题材和风格也就日显南方特色了”,并没有“并且更加重视宋词的创作”的说法。选项A是对第一段第一句“唐代以来,国家瓜分豆剖,中原板荡尤剧;南方虽小国相望,政权频易,对社会的破坏程度却要小的多”的概括;选项B是对第一段最后一句“至于两宋,则可看成词体康复的整个疗程;偏偏赵宋既崇文厚士又鼓励享乐,南方文化中的消极一面遂得以在赵宋帝
192、国继续蔓延”的概括;选项D是对第三段“以建炎南渡为契机,南人的轻捷聪敏、温和细腻与北人的庄重贞刚、慷慨悲壮,终于在更深层次上相互结合,南人兼具北性,北人兼具南性,殊途同归,使南、北双方词人在取材上趋于一致”这句话的概括。【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是对文章第三段的概括,概括的过程中错误的加入“并且更加重视宋词的创作”这一错误的判
193、断,故错误。(3)【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A,就是以偏概全,本是属于“南唐和西蜀”的事,却被扩大到了整个南方。22(2016届江西南昌二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
194、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我们祖先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密切关系,它能反映季
195、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它们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
196、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
197、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影响,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最著名的清明、立春、立夏、冬至都融入了节日的氛围,夏至、暑伏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以致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说法。在这些节令中,往往伴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谚语。二十四节气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歇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
198、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因而成为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下列对“二十四节气”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春秋时期,人们已经能用土圭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并确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B我国古代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72候24节气,这种用农历划分的二十四节气,早在淮南子中就有完整记载。 C二十四节气由我国劳动人民独创,不仅反映了季节的变化,还具有指导农事活动的功能,对人民生活有广泛的影响,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D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知,节
199、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了四季的开始。(2)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阳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一年共经历24个节气,“节气”“中气”交替出现,现在人们把它们统称为“节气”。 B二十四节气的制订经历了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公元前104年,邓平等人在太初历中正式将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并明确了其天文位置。 C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节气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而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小雪、大雪等节气反映气温在一年中的升降变化。 D“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
200、雪雪冬小大寒”的谚语讲述的是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的顺序,民众对此耳热能详。(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的影响,这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结合紧密,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B民间“冬至饺子夏至面”“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等说法说明夏至、暑伏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许多民俗活动也在这些节令里开展。C“惊蛰”用天上初现惊雷和地下蛰伏的虫子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而在我国南方虫子根本不蛰伏,所以无法有“惊蛰”一说。D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内涵丰富,具有
201、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答案】(1)B(2)C(3)B【解析】(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对二十四节气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B项,张冠李戴。“用农历划分的二十四节气”错,文章第二节开头的表述是“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可见“二十四节气”应是用阳历划分。A项出自文章第一段,概括正确;C项出自文章第二段,文章的表述是“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密切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
202、行”,选项概括正确。D项,出自第四节的开头。【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此题的选项B就是对文章第二段概括的基础上命制的选项,文中明确说明“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
203、”,选项张冠李戴。(2)【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是对第四段的概括,概括的过程中错误的把“小雪、大雪”都归为“反映气温在一年中的升降变化”这一行列,而文中的表述却是“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
204、作者观点的理解。A项,“这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结合紧密”有误,说法过于绝对化。选项涉及的句子在第五段,原文为“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紧密”,只是“一些”,而不是全部。C项,主观臆断。虽然节气反映的是典型北方气候特点,但说南方没有“惊蛰”是错误的(原文无据)。D项,因果倒置。因为二十四节气内涵丰富,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价值,所以才成为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
205、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A就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选项C是主观臆断,选项D是因果倒置。23(2016届江西师大附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中国人远祖更可能在中国广西自然博物馆副研究员王危的研究小组通过对柳江人洞的堆积物进行详细研究,采用铀系测年法,首次对柳江人头骨化石的出土地点进行了系统的地层年代测定,结果表明,柳江人可能生活在距今7万年至13万年之间或更早,而不是原先所认识的不超过3万年。这意味着,具有解剖学上现代人特征的柳江人现代中国人的祖先,比人类学
206、家原先所认识的要更早生活在华南地区。这一结果使东亚人“非洲起源”学说受到挑战。此次采用的测年方法,突破了以前碳14测定法最多只能测到3万多年的局限,而把可检测的最远时间延长到数十万年,这种方法目前在第四纪研究中,已被公认为是一种比较成熟、可靠的方法。去年5月,美国科学杂志刊登了由中外科学家组成的一个研究小组获得的最新研究成果,他们通过基因研究认为,东亚人的祖先不是四五十万年前的北京人,他们于5万年至9万年前从非洲迁移到东亚地区。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黄慰文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此次采用的测年方法,突破了以前碳14测定法最多只能测到3万多年的局限,而把可检测的最远时间延长到数十万年,
207、这种方法目前在第四纪研究中,已被公认为是一种比较成熟、可靠的新方法。”“用基因研究的结果推测人类进化过程,无论如何是间接的。柳江人化石年代的测定,直接证明了在7万年至13万年前或更早,柳江人就已经在华南地区生活了,而不可能是在这之后才从非洲迁移而来。”黄慰文说。王危说:“在不久的将来,包括年代学在内的对中国南方古人类遗址的系统综合研究,有望揭示现代人类在东亚出现的年代和演化模式。”(1)有关对东亚人的祖先的研究的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王危研究小组的研究结果表明,具有现代人特征的柳江人很有可能就是现代中国人的祖先。B美国科学家通过基因研究认为,东亚人的祖先不是四五十万年前的北京人
208、,而是非洲人。C美国的科学杂志上刊登的最新研究成果,是那些研究者推测得出的,没有科学依据。D由于受到交通等各种条件的限制,5万年至9万年前的非洲人根本不可能从非洲迁移到东亚地区。(2)对本文所涉及到的研究方法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在解剖学上柳江人具备了现代人的特征,因而被认为是现代中国人的祖先。B王危所领导的研究小组的研究成果是通过对柳江人的头骨化石运用铀系测年法测试分析获得的。C铀系测年法由于可以检测到最远数十万年的时间,因而在第四纪的研究中比碳14测定法更为可靠。D基因研究法虽然也被一些科学家应用于古人类学研究中,但毕竟是间接地运用基因研究结果推测人类的进化过程,并不可
209、靠。(3)有关古人类出现年代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铀系测年法测试分析发现,柳江人的头骨化石所在地层的年代距今7万年至13万年之间,甚至更早。B王危的研究成果仍然不能完全推翻“非洲起源”学说,还有待于包括年代学在内的中国南方古人类遗址的系统综合研究来证实。C柳江人可能7万年至13万年前或更早就已经在华南地区生活了,因而不可能是在5万年前至9万年前从非洲迁移而来。D中国的科学家终于找到了现代中国人的祖先就在中国的直接证据,揭示出了现代人类在东亚出现的年代和演化模式。【答案】(1)A(2)B(3)D【解析】(1)【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解
210、答这类题的方法是:(一)抓住关键的语 段,推敲领会句段的含义,对内容进行提炼加工,有时需要概括的内容包含了多层意思,要依据试题的要求进行取舍,注意概括的周全。对于文章的内容要点归纳, 则要注意以下几点:注意抓住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间的关系,分析把握 其内容的重点。分析归纳时,要整体把握,从全文出发,既高瞻远瞩,不偏不漏,又不纠缠于细枝末节。(二)由结果追溯原因,归纳内容要点。在解答时,首先 要找到结论在文章中的位置,然后根据文中的一些重要词语及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确定作者在行文过程中是把结论或者观点在前,原因的诠释或者论据
211、在后,还是在 陈述了原因得出结论或者在陈述理由之后得出观点。如果结论或者观点在前,其原因或者论据就要在陈述观点的句子前面去筛选概括,反之则要在这一句话的后面去 筛选概括。(2)【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212、(3)【试题分析】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联系全文作者的基本倾向性,检查选项的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注意选项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D项,应为“有望揭示出现代人类在东亚出现的年代和演化模式”【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24(2016届辽宁东北育才中学高三上第一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同其他林
213、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随处而安等等。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发生契合,进而被引入社会伦理美学范畴,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来互相吹捧或以竹自诩,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也普遍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层出不穷,画竹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一个重要门类,封建士大夫在私园、庭院中种竹养竹以助风雅,亦成为普遍风气。最早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它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要算礼记了。礼记祀器中说:“其在人也,如竹箭
214、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魏晋时期政治局势反复无常,文人士子意气消沉,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为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在当时社会引起很大震动,对后代封建文人的行止也产生了莫大影响,可以说,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竹林七贤乃是“始作俑者”。自此以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便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懑闷中解脱出来,他们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广袤的竹林正是他们托身、浪迹之所,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风流名士们沉醉痴迷。
215、一时间,闻有好竹即远涉造访而不通名姓者有之,种竹十顷栖居林中者有之,对竹啸吟终日不辍者亦有之,王徽之、张廌(zh)、翟庄、袁粲等,是其中风流最著者;王徽之乃至声称:不可一日无此君!这一时期,文人雅士赋竹、赞竹,为竹作谱,蔚成风气,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戴凯之的竹谱正是在这种风气下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晋风度,尽管对竹的“高节”“坚贞”也偶有提及,但更多的是对竹的自然风采的礼赞,表现了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在这一时期尚未产生以及被普遍接受。及至中唐以后,尽管竹子作为一种自然的灵物,其
216、天姿秀色仍被普遍欣赏,但它的某些特点如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等开始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这明显地反映在中晚唐时期的文学作品之中,白居易在养竹记一文里首次总结出竹的“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高尚情操,将竹比作贤人君子;刘岩夫在植竹记里则更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刚”“柔”“忠”“义”“谦”“贤”“德”等等品格赋予竹子;此外,“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也或先或后赋予了慈竹(子母竹)和筇竹(扶老竹)。从此,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并通过种竹养竹、咏竹画竹等等追
217、求风流雅致的行径,一代一代传承并不断丰富和发展。 (节选自汉字趣编之十二)(1)下列有关“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竹子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是因为它的某些独特之处与这些君子贤人的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有契合之处。B礼记祀器中说的“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是古代典籍中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竹子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文字记载。C戴凯之的竹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也是文人雅士赋竹、赞竹,竹文化发展到鼎盛时期诞生的竹谱专著。D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晋风度,表现出了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
218、一项是 ()A 魏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是为了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B王徽之、袁粲等人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以广袤的竹林为托身、浪迹之所,是因为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他们沉醉痴迷。C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其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特点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是中唐以后的事。D白居易的养竹记总结出竹的高尚情操,刘岩夫的植竹记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品格赋予竹子,使竹文化更具内涵。3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从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到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
219、士寓情于竹、引竹自况来看,爱竹源于他们的性格。B“竹林七贤”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对后代封建文人产生了莫大影响,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与竹子结下不解之缘与之有关。C竹子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并反映在文学作品中,有一个由外表到内在的转化过程。D将“刚柔忠义”等品格赋予竹子,将“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赋予了慈竹和筇竹,表明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就确立了牢固的地位。【答案】(1)C(2)B(3)A【解析】(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有关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
220、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C项“也是文人雅士赋竹、赞竹,竹文化发展到鼎盛时期诞生的竹谱专著”错,文章第二段尾部明确说“这一时期,文人雅士赋竹、赞竹,为竹作谱,蔚成风气”“戴凯之的竹谱正是在这种风气下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A项出自文章第一段,概括正确;B项出自文章第二段,文章的表述是“最早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它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要算礼记了”,选项概括正确。D项,出自第三段的开头。【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
221、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此题的选项C就是对文章第二段概括的基础上命制的选项,文中明确说明“也是文人雅士赋竹、赞竹,竹文化发展到鼎盛时期诞生的竹谱专著”错,文章第二段尾部明确说“这一时期,文人雅士赋竹、赞竹,为竹作谱,蔚成风气”“戴凯之的竹谱正是在这种风气下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选项说法错误,原文只说“蔚成风气”。(2)【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
222、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是对第二段的概括,概括的过程中错误的把“王徽之、袁粲等人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以广袤的竹林为托身、浪迹之所”原因都归为“是因为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他们沉醉痴迷”,而文中的表述却是“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懑闷中解脱出来,他们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广袤的竹林正是他们托身、浪迹之所,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风流名士们沉
223、醉痴迷”。(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A项源于第一段,选项“爱竹源于他们的性格”说法错误,妄加揣测,文中明确说“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随处而安等等。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发生契合,进而被引入社会伦理美学范畴,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来互相吹捧或以竹自诩,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也普遍寓情于竹、引竹自况”,所以应源于竹子的特点与“历史上某些产生深刻的影响”。【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
224、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A就犯了妄加揣测的错误。25(2016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礼仪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礼仪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代表着社会的价值观念。从基本框架看,礼仪文化蕴含着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观念。第一,追求善良的价值观念。从个人
225、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向善”的价值追求。孟子认为,“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它同“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皆为“善端”,由此形成仁、义、礼、智“四德”,进而达到至善。礼仪表现出善良的人性,雍容大度的仪态,彬彬有礼的行为,庄重诚敬的仪式,表明与人为善的态度,善良宽容的心灵。第二,追求和谐的价值观念。从社会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为和”的价值追求。儒家强调,“礼之用,和为贵”。礼仪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标的行为规范,礼让包含对自我的克制,对他人的理解,体现以礼待人的尊重,乐群贵和的美德。第三,追求秩序的价值观念。从国家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有序”的价值追求。“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
226、后嗣者也”,“国无礼则不宁”。孔子以礼为基础,提出一套完整的规范体系,进而建立有条不紊的社会秩序。礼仪是经世治国的道德秩序,人们遵循礼仪规范,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国家就会秩序井然。中国礼仪文化根植于传统社会,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思想的印迹。然而,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挖掘其中的合理内核,就可以提炼一些超越时空的价值观念。将礼仪文化中蕴含的向善、为和、有序的价值观念,放进现代文化的框架下进行科学的阐释,就可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与友善、和谐、文明、法制等现代价值观念相联系,成为涵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国礼仪文化有着深刻的价值观内涵,传统礼仪文化教育也有着其独特的优势。为此,
227、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礼仪文化教育的优势,将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礼仪文化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礼仪文化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落实。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形成现代礼仪文化的价值取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价值观内涵,对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追求进行提炼,与友善、和谐、文明、法治等现代价值观念联系起来进行科学阐释,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之上,使核心价值观落小为礼仪价值取向,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将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使礼仪文化变成礼仪行为和礼仪习惯。中国礼仪文化强调自律,西方礼仪文化强调他律。我们应该将自律和他
228、律有机地结合,保障各种礼仪规范和公约守则为人们自觉地遵守,或者从不自觉到自觉地遵守。同时,通过一些仪式和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和安排,使礼仪文化成为每个人的礼仪行为,变成全社会的礼仪习惯,在传播核心价值观中发挥重要作用。(1)下列关于中国礼仪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礼仪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代表着社会的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观念。B从个人的视角看,礼仪追求“向善”,它表现出善良的人性,表明与人为善的态度和善良宽容的心灵。C从社会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有序”的价值追求。人们遵循礼仪规范,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国家就会秩序井然。D中国礼
229、仪文化根植于传统社会,带有封建思想的印迹。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挖掘其中的合理内核,能够提炼一些超越时空的价值观念。(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从儒家对中国礼仪文化的诠释来看,儒家已经意识到礼仪文化蕴含着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观念。B中国礼仪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密切,中国礼仪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C我们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小为礼仪价值取向,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让大众接受。D将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礼仪文化可以变成礼仪行为和礼仪习惯。(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礼仪文化有着深刻的价值观内涵,传统
230、礼仪文化教育也有着其独特的优势,我们应该通过礼仪文化教育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落实。B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价值观内涵,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之上。C中国礼仪文化强调自律,西方礼仪文化强调他律。我们应该将中国礼仪文化和西方礼仪文化有机地结合,保障各种礼仪规范和公约守则为人们自觉地遵守,或者从不自觉到自觉地遵守。D有效的制度设计和安排,有助于礼仪文化成为每个人的礼仪行为,变成全社会的礼仪习惯,在传播核心价值观中发挥重要作用。【答案】(1)C(2)B(3)C【解析】(1)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2)试
231、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分别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B项,“中国礼仪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错,原文说“将礼仪文化中蕴含的向善、为和、有序的价值观念,放进现代文化的框架下进行科学的阐释,就可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与友善、和谐、文明、法制等现代价值观念相联系,成为涵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礼仪文化中蕴含的向善、为和、有序的价值观念”和“礼仪文化”不是一个概念。所以选B。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文段中作者的观点,仔
232、细辨识选项与原文作者观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C项,“我们应该将中国礼仪文化和西方礼仪文化有机地结合”错,原文说“我们应该将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而“自律”和“中国礼仪文化”不是一个概念,“他律”和“西方礼仪文化”也不是一个概念。所以选C。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6(2016届山东牟平一中高三10月考)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各题。(9分)诚信的文化阐释廖小平在中国文化中,历史地看,“诚”与“信”首先并不是一个合一的概念。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信”是一个比“诚”出现得更早的概念。这在迄今的有关考证中也得到了证实。尽管如此,从逻辑上看,“诚”却是“信”的前提和
233、基础,也就是说,无“诚”即无“信”。这与中国文化特别重视“诚”以及中国文化对诚与信之关系的论证方式有关。在中国文化中,“诚”首先并不是一个主体性的范畴,而是作为一个具有宇宙本体论意蕴的范畴提出来的;并且,作为本体论范畴的“诚”,制约着作为主体性范畴的“诚”。中庸说:“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即是说,“诚”是天本来即有的本性,对天的这种本性的主体实践(“诚之”,即“行”)即为人之诚的本性,人之诚来源于天之诚并由天之诚所决定。孟子所说的“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则从另一个角度,即对天之诚的“思”的角度,来说明天之诚是人之诚的本根。发展到后来,作为本体论的诚转化为主体性的诚,对于诚之主体而言
234、就自然具有了伦理道德的意义,诸如朱熹所言:“诚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谓也。”正是“诚”从本体论向主体性的道德论的转化,才使“信”这一作为纯粹伦理道德的范畴得以奠定在“诚”的基础上,并与“诚”合二为一。换言之,信之所以可能,从根源上说它是由天之诚经人之诚所前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诚比信具有更根本、更本原的意义。于是,诚与信的下述关系便是中国文化对诚与信之关系的一个强有力的逻辑推论:(1)“诚”是“信”之本,“信”是“诚”之用;(2)“诚是个自然之实,信是个所为之实”;(3)“诚”则“信”,“信”不一定“诚”。在中国文化中,只有理解了诚与信的上述关系,才能对“诚信”这一合一的概念有较贴切的理解。在西方
235、文化和文献中,很难看到“诚信”这一合一的概念,在英文中更没有与“诚”相对应的统一的单词,更多看到和使用的却是包含着“信”的各种概念,如信用、信任等等。这也许是语言差异及转译的困难所致。但在西方语义中,相较于“诚”而言,“信”的作用更为突出,对“信”的使用频率更高。这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信并不非以诚为前提和根据。西方对“信”的规定并没有像中国古代那样,非去追索“信”的“诚”之形而上前提和伦理道德基础,而是把“信”的根基奠定在契约观念之上。他们把“信用”、“信任”建基于契约观念之上,它不非必以具有浓厚道德色彩的“诚”为依据,而是充分体现了契约观念的深刻内涵和基本特征,并最终演变为法律原则。中国当前
236、的诚信缺失,在文化上可以从上述中西文化对诚信的不同理解中得到解释:从中国文化来看,作为道德之根基的“诚”,日渐被市场经济的“信用”所替代乃至淡化,经济信用似乎可以代替一切,“诚”在强大的市场经济面前显得十分脆弱,以致不堪一击,于是“信”与本来决定它的“诚”出现了割裂。这样,在中国文化看来,“信”缺失了“诚”这一形而上的终极依据和伦理道德根基,从而沦落为一种纯粹实用的经济理性的工具,进而可能走向“信”自身的反面。从西方文化来看,西方的“信”并不非以“诚”为根基和依据,它是建基于契约观念之上的。但在中国,一方面历史上缺乏契约观念的传统,另一方面,现代契约观念还远远没有树立起来,因此,“信”同样缺失
237、契约观念的依据和基础。这样,从中西文化上看,中国当前诚信缺失也许就具有了一定的必然性。(节选自光明日报2014年8月24日)(1)下列有关中国文化对于“诚信”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信”比“诚”出现的更早,与“诚”的关系密切,具有一定的伦理道德色彩。B在中国文化中,重视“诚”的重要性,将其提升至宇宙本体论的高度,将其视作是上天的本性。C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诚”首先不是做为一个伦理道德范畴而出现的,而是做为一个本体论范畴而呈现的。D在中国文化里,“诚”是“信”的根基,“信”是“诚”的运用,有了“诚”则一定有“信”,有了“信”,就一定有“诚”。(2)下列关于中国当前“诚信危
238、机”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市场经济所倡导的“信用”完全替代了具有浓郁的伦理道德色彩的“诚”。B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盛行,“信”丧失了“诚”的基础,与“诚”产生了严重背离。C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缺少西方的契约观念,当前国人的观念、心态及行为取向等方面,缺少现代的“信用”理念。D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缺少西方的契约传统,有关于“信用”的各种法律规章尚不健全,还存在很多漏洞。(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与中国文化传统不同,西方的“诚信”更侧重于对“信”的理解与运用,这表明西方的“信”不以“诚”为根基,不具备任何的伦理道德色彩。B与西方文化
239、传统不同,中国传统文化将“诚信”作为一个整体概念来理解和运用,“诚信”是一个颇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范畴。C“诚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谓也。”表明朱熹已赋予“诚”以伦理道德意义,诚与信合而为一,“诚”完成了从主体论向本体论的转化。D由于对“诚”重视,使得中国的“信用观”更多地崇尚道德自律,由此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中国现代社会法律建设的缺失和不足。【答案】(1)D(2)A(3)B【解析】(1)试题分析:D项,由原文“从逻辑上看,诚却是信的前提和基础,也就是说,无诚即无信”“诚则信,信不一定诚”可知,有了“信”则一定有“诚”,有了“诚”,不一定有“信”。【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40、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以“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此题信息集中在第一段,考生将选项内容与原文逐一对照即可得出正确答案。(2)试题分析:A以偏概全,由原文“从中国文化来看,作为道德之根基的诚,日渐被市场经济的信用所替代乃至淡化”可知,“完全替代”与文意不符。【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
241、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本题A项信息在原文最后一段开头部分,原文中有“日渐替代”“淡化”的字样,而选项中却用了“完全替代”的字样,属于以偏概全。(3)【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
242、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正确)的一项是”,解答时要注意: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本题A项信息在原文第二段,原文只是说“更多看到和使用的却是包含着信的各种概念,如信用、信任等等”“这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信并不非以诚为前提和根据”,但并没有说“不具备任何的伦理道德色彩”,所以此项属于无中生有。C项信息在原文第一段,原文说“诸如朱熹所言:诚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谓也。正是诚从本体论向主体性的道德论的转化”,而选项却说“完成了从主体论向本体论的转化”,属于本末倒
243、置。D项“因此”前后的内容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属于强加因果。27(2016届山东师大附中高三上第一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网络文学的新贡献桫椤 纵观古今中外的文学发展史,文学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和精神世界的重要裁体,始终在内容和形式的变化中摇摆前进。但是,基于人类情感的稳定性,文学所要表这的人的内心学界已是“常量”状态,唯有文学的形式才是“变量”。从甲骨文到当代长篇小说,从希腊神话到后现代主义诗歌,我们看到的多是形式上的变化,文本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描写并无太大的差别。网络文学作为互联网技术下的文学样式,其“新”也在形式上。 网络文学的出现颠覆了文学要以“书”的形式存在的历史,
244、网络成为文学的载体,文学的传播方式由静态转变为动态,文字的黑白意境被光怪陆离的光电幻境所取代、如同从原始岩画、陶器到青铜,从竹木简到帛和纸,文学又一次迎来了载体形式的变化,这是文学最典型的“当代性”。 除了载体和传播形式的变化,网络文学为当代文学注入的另一股新力量,是它所引起的文本形式的变化。从早期的悟空传到改编为电视剧走红的甄嬛传,它们都在以不同于传统文学的文本样式发挥着吸引读者的优势。叙述以对话为主,读者与文本的交流模仿网络聊天的样式;段落容量短小,甚至以句号分段,每一句话都成为段,令读者从冗长、复杂的文本段落中解脱出来,以轻松、快捷的愉悦体验完成阅读。受此影响,当代文学作品在文本形式上正
245、在悄然变革,一些传统文学期刊上的作品,大段的描写或抒情正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短小精悍的对话和叙述。 网络文学对当代文学的另一个贡献,是对新的语言形式的吸收和运用,这主要体现在对日常生活用语和对网络语言的大量运用上。在网络时代,网络文学所使用的语言已经完全没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分,特别是在大量的对话描写中,基本上是日常口语的翻版,具有鲜活的现实元素。 当然,任何艺术形式都不会是纯粹的形式艺术,即便是那些“无厘头”的篇章,也一定在表达某种意义。望文生义地理解“网络文学”,仿佛网络是形式,而文学是内容,但事情选非这样简单,网络文学也不是文学在网络上流传这样简单。在天马行空的瑰丽想象和简朴随意的表达
246、中,网络文学为当代文学进行着新的探索。 以网络小说为例。网络文学的某些类型正走在一条文学的“返祖”道路上,诸如那些神魔、仙侠、玄幻等类型化作品,它们的创作甚至直逼文学源头的神话传说和英雄史诗,所不同的是它们的作者并非像文学的祖先们那样,以懵懂的目光认知世界,而是怀揣现代科技重新审视人的存在。 不过在所谓“快餐阅读”时代,网络文学语言的澄明性上升而遮蔽性下降,作者代替读者进行文学性总考,将作品所反映的文字背后的意义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不需要进行深度思考即能知晓作品的内涵。信息时代来临,网络充当着这个时代的主流表达方式,网络文学也是当代史学的重要特征之一。面对争论和质疑,网络文学也亟待进行自我
247、调整与变革,努力呈现出新的面貌。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关于“网络文学”,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它作为互联网技术下的文学样式,“新”在形式上,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描写没有变化。B它的载体形式发生变化,由以“书”为载体转为以网络为载体,传播方式由静态转为动态。C它影响当代文学作品的文本形式,使传统文学期刊的作品用对话和叙述代替描写或抒情。D网络文学所使用的语言已经基本没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分,都是日常口语的翻版。(2)关于网络文学的贡献,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文本样式上,网络文学的叙述以对话为主,段落容量短小,阅读体验轻松、快捷。B在语言形式上,网络文学大量运用日常生活用
248、语和网络语言,具有鲜活的现实元素。C在寻求意义表达上,网络文学某些类型的作者怀揣现代科技重新审视人的存在。D它将文字背后的意义直接呈现,读者不需要进行深度思考即能知晓作品的内涵。(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上,人的精神世界的表达是“常量”,文学的形式是“变量”,文学的变化多是形式上的变化。B在文学的“返祖”方面,网络文学追求的是天马行空的瑰丽想象和简朴随意的表达。C“快餐阅读”时代,网络文学作者代替读者进行思考,因为语言的澄明性上升而遮蔽性下降。D网络文学是信息时代的文学主流表达方式,面对争论和质疑,要进行自我调整与变革。【答案】(1)B(2)D(3)A【解析】
249、(1)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D此项不属于网络文学的贡献。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试题分析:B“简朴随意的表达”不属于“反祖”;C强加因果;D原文是“网络充当着这个时代的主流表达方式”,而非“网络文学是信息时代的文学主流表达方式”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8(2016届山东滕州一中高三上10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互融:中西园林的趋势
250、王向荣东方园林和西方园林是世界园林体系中最重要的两大瑰宝,它们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曾各自独立,后来又相互影响,到了现在更是互相融合。 中国是东方园林的发源地和发展中心。中国地处欧亚大陆的东方,幅员辽阔,自然环境优越,历史文明悠久,人们对美丽神秘的自然充满了热爱与崇拜。根据古代传说,在昆仑之巅,有西王母的花园;在遥远的东海,有蓬莱、瀛洲、方丈三座海岛,这些神话中展示的神秘山岳和美丽岛屿就成为中国园林的一种雏形。另一方面,中国大地秀美山川的景色无疑是中国人心中最美的自然,并成为中国园林模仿的对象,这种风景也被称为“山水”。中国园林试图以象征的手法展示这种自然的本质,追求“小中见大”,将大千世界的宏观
251、景物微缩到小巧玲珑的“壶中天地”。中国传统园林从商周的“囿”、秦汉的宫苑,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在隋唐时期进入盛期,并在宋朝发展成熟,一直到明清,其造园思想始终一脉相承,在园林创作过程中强调“意境”,追求诗情画意,寓情于景,寓意于物。以物比德,园林经常作为隐逸文化的载体,反映园主的情操和思想,展现心中的世外桃源。 西方园林起源于古埃及和两河流域,那里干旱少雨,只有沿河的谷地是绿色丰饶的,农业生产必须依赖于灌溉,国土的风景也没有中国优美多样。在这样一种环境里,有着充分水源和灌溉系统的田园成为园林的蓝本,表达了“人间天堂”的理想。这些园林也多为实用性的园圃,如果树园、蔬菜园和葡萄园等,形式也是几何
252、式的。 随着古埃及和两河流域的文明经由地中海传到欧洲大陆,西方园林历经古希腊、古罗马的发展,到文艺复兴时期走向成熟。但在几千年的发展中,西方园林与农业景观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形式上也都是规则式的。到了l8世纪,英国的园林才开始由规则式转变为自然风景的形式,后来英国的自然风景园林又影响到欧洲大陆和世界各地的园林艺术。 18世纪开始,东西方园林有了非常广泛的交流。l8世纪英国风景园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受到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园林的影响。那时几乎欧洲所有重要的园林中都有中国园林的景致,一座塔、一座桥、一个亭或一组山石,在欧洲的园林中建造中国园林的片段曾是一种时尚。而在中国也出现了西方园林艺术的影子,
253、圆明园中有西洋楼、颐和园中有石舫,广东的许多园林更是东西合璧的产物。今天,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中,每个国家的思想和技术都进一步融合,东西方园林文化的交流也更加密切。但是,中国园林的发展必须要扎根于中国的土地和文化,传承优秀的园林传统,保持自己独特的鲜明个性和特征。 (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园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中国园林一方面起源于古代传说中神仙们居住的乐土,另一方面起源于人们对秀美山川的景色的理解。 B中国传统园林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在隋唐时进入盛期,在宋朝进入成熟期,到明清进入没落期。 C中国园林在创作过程中强调“意境”,追求诗情画意,以象征的手法来模写自然,
254、即“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 D自中国园林形成以来,尽管朝代几经更迭,但是造园思想始终一脉相承,园林经常作为隐逸文化的载体。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A起源时期的西方园林,多为有着充分水源和灌溉系统的果树园、蔬菜园等实用性的园圃。 B西方园林起源于古埃及和两河流域,历经古希腊、古罗马的发展,到文艺复兴时期走向成熟。 C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建造园林都是为实现人们心中的理想,两种园林都体现了人对自然的热爱。D西方园林与农业景观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形式上也都是规则式的,十分稳定,一直没有发生变化。(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18世纪,欧洲
255、园林中,一座塔、一座桥、一个亭或一组山石等中国园林的片段随处可见。 B东方园林和西方园林从它们形成之日起就相互影响,到了现在更是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C圆明园中的西洋楼、颐和园中的石舫说明中国园林出现了西方园林艺术的影子,受到了西方园林的影响。 D中国园林在创作过程中,追求“小中见大”,寓情于景,寓意于物,以物比德,表达了人间天堂的理想。【答案】(1)B(2)D(3)C【解析】(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关于中国园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B项,“到明清进入没落期”错,其对应的内容在文
256、章的第二段,原句是“中国传统园林从商周的囿、秦汉的宫苑,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在隋唐时期进入盛期,并在宋朝发展成熟,一直到明清,其造园思想始终一脉相承”故从原文得不出“到明清进入没落期”这一点。A项是对第二段“这些神话中展示的神秘山岳和美丽岛屿就成为中国园林的一种雏形。另一方面,中国大地秀美山川的景色无疑是中国人心中最美的自然,并成为中国园林模仿的对象”这句话的概括;C项是对第二段“中国园林试图以象征的手法展示这种自然的本质”“在园林创作过程中强调意境,追求诗情画意”的概括;D项是对第二段“一直到明清,其造园思想始终一脉相承”“园林经常作为隐逸文化的载体”的概括。【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
257、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此题的选项B就是对文章第二段概括的基础上命制的选项,文中只是说“中国传统园林从商周的囿、秦汉的宫苑,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在隋唐时期进入盛期,并在宋朝发展成熟,一直到明清,其造园思想始终一脉相承”,并没有说“
258、到明清进入没落期”,可见选项是妄加猜测。(2)【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D项是对第四段的概括,概括的过程中忽略了“到了l8世纪,英国的园林才开始由规则式转变为自然风景的形式”这一内容,而错误的理解为“一直没有发生变化”。(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A项,“欧
259、洲的园林中随处可见”说法错误,原文是“几乎欧洲所有重要的园林中曾是一种时尚”。B项,“从它们形成之日起就相互影响”错,原文中说“它们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曾各自独立”。D项,说的是中国园林创造过程中的特点,而表达了“人间天堂”的理想是西方园林的追求。【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29(201
260、6届山西大学附中高三9月模块诊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每题2分,共6分)礼仪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礼仪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代表着社会的价值观念。从基本框架看,礼仪文化蕴含着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观念。第一,追求善良的价值观念。从个人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向善”的价值追求。孟子认为,“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它同“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皆为“善端”,由此形成仁、义、礼、智“四德”,进而达到至善。礼仪表现出善良的人性,雍容大度的仪态,彬彬有礼的行为,庄重诚敬的仪式,表明与人为善的态度,善良宽容的心灵。第二,追求和谐的价值观念。从社会的视角看,礼仪是一
261、种“为和”的价值追求。儒家强调,“礼之用,和为贵”。礼仪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标的行为规范,礼让包含对自我的克制,对他人的理解,体现以礼待人的尊重,乐群贵和的美德。第三,追求秩序的价值观念。从国家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有序”的价值追求。“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国无礼则不宁”。孔子以礼为基础,提出一套完整的规范体系,进而建立有条不紊的社会秩序。礼仪是经世治国的道德秩序,人们遵循礼仪规范,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国家就会秩序井然。中国礼仪文化根植于传统社会,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思想的印迹。然而,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挖掘其中的合理内核,就可以提炼一些超越时空的价值观念。将
262、礼仪文化中蕴含的向善、为和、有序的价值观念,放进现代文化的框架下进行科学的阐释,就可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与友善、和谐、文明、法制等现代价值观念相联系,成为涵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国礼仪文化有着深刻的价值观内涵,传统礼仪文化教育也有着其独特的优势。为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礼仪文化教育的优势,将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礼仪文化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礼仪文化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落实。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形成现代礼仪文化的价值取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价值观内涵,对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追求进行提炼,与友善、和谐、文明、法治等现代价值观念
263、联系起来进行科学阐释,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之上,使核心价值观落小为礼仪价值取向,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将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使礼仪文化变成礼仪行为和礼仪习惯。中国礼仪文化强调自律,西方礼仪文化强调他律。我们应该将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保障各种礼仪规范和公约守则为人们自觉地遵守,或者从不自觉到自觉地遵守。同时,通过一些仪式和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和安排,使礼仪文化成为每个人的礼仪行为,变成全社会的礼仪习惯,在传播核心价值观中发挥重要作用。(1)下列关于中国礼仪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个人的视角看,
264、礼仪追求“向善”,它表现出善良的人性,表明与人为善的态度和善良宽容的心灵。B中国礼仪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代表着社会的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观念。C中国礼仪文化根植于传统社会,带有封建思想的印迹。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挖掘其中的合理内核,能够提炼一些超越时空的价值观念。D从社会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有序”的价值追求。人们遵循礼仪规范,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国家就会秩序井然。(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将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礼仪文化可以变成礼仪行为和礼仪习惯。B我们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小为礼仪价值取向,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让大
265、众接受。C中国礼仪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密切,中国礼仪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D从儒家对中国礼仪文化的诠释来看,儒家已经意识到礼仪文化蕴含着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观念。(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效的制度设计和安排,有助于礼仪文化成为每个人的礼仪行为,变成全社会的礼仪习惯,在传播核心价值观中发挥重要作用。B中国礼仪文化强调自律,西方礼仪文化强调他律。我们应该将中国礼仪文化和西方礼仪文化有机地结合,保障各种礼仪规范和公约守则为人们自觉地遵守,或者从不自觉到自觉地遵守。C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价值观内涵,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从而使社
266、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之上。D中国礼仪文化有着深刻的价值观内涵,传统礼仪文化教育也有着其独特的优势,我们应该通过礼仪文化教育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的落实。【答案】(1)D(2)C(3)B【解析】(1)【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
267、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此题的选项D就是对文章第一段概括的基础上命制的选项,文中明确说明“从社会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为和的价值追求”“从国家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有序的价值追求”,选项张冠李戴,将“国家视角”强加到“社会视角”上去。(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本题比较简单。C项,“中国礼仪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错误,文章第二段是说“放进现代文化的框架下进行科学的阐释,就可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与友善、和谐、文明、法制等现代价值观念相联系,成为涵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268、”选项以偏概全。A项出自文章最后一段,B项出自文章倒数第二段,D项出自文章第一段。【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是对第二段的概括,概括的过程中错误的把“与友善、和谐、文明、法制等现代价值观念相联系,成为涵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概括为“中国礼仪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
269、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B项,“我们应该将中国礼仪文化和西方礼仪文化有机地结合”错误,文章最后一段是说“我们应该将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选项张冠李戴,妄加揣测。A项,出自文章最后一段最后一句,C项,出自文章倒数第二段的第二句,D项出自倒数第二段。【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
270、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B就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错误地将“自律和他律”等同于“中国礼仪文化和西方礼仪文化”。30(2016届四川彭州高三9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黑箱”是控制论中的概念。意为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的对象。“科技黑箱”的含义与此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使用者如同面对黑箱,不必打开,也不必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例如电脑、手机、摄像机、芯片,以及药品等,可以说,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和最终成果都是科技黑箱。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除此以外,科技黑箱
271、中还整合了大量人文的、社会的知识,并且或多或少渗透了企业文化和理念。这样,在电脑或手机中就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美学,以及对市场的调研和政府的相关政策等知识。科技黑箱是特殊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媒体,具有三大特点。首先,它使得每一个使用者不仅牛顿,都能直接“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试想,如果要全世界的电脑使用者都透彻掌握电脑的工作原理,掌握芯片上的电子理论,那需要多少时间?知识正是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如今,计算机天才、黑客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就能编写软件、破译密码。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
272、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其次,处在相对低端的科技黑箱往往与语境和主体无关,而处于高端的科技黑箱则需满足特定主体在特定场合乃至心理的需要。人们很少能对一把锤子做什么改进,而使用一个月后的电脑则已经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这就说明,在认识变得简单易行之时,实践变得复杂和重要。最后,当科技为我们打开一扇又一扇门的时候,我们能拒绝它的诱惑不进去吗?而一旦进去,我们的行为能不受制于房间和走道的形状吗?表面上是使用者在支配科技黑箱,然而科技黑箱却正在使用者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使用者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就是说使用者被生产方对象化了。值得注意的是,科技黑箱在使科技知识被使用者广泛共享之时,也往往使这部分
273、知识因共享而贬值甚至被人遗忘。那么还要不要学习集成于科技黑箱中已经贬值的科技知识,例如电磁理论、牛顿力学,甚至四则运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技术所构成的平台还有一个历史维度。时至今日,历史上的很多技术已经失传或过时,但是也有相当多的技术流传至今,例如中国的针灸,以及散落在各古老民族中的特殊技法等科技黑箱都是如此。这提示我们,对于历史上存在过的知识应予宽容。此外,由于使用者不必从头学起即可操作科技黑箱,于是就可能发生对科技黑箱的滥用。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黑箱无疑会使得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为锋利。(摘编自吕乃基行进于世界3的技术)(1)下列对于科技黑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与
274、黑箱不同,科技黑箱的操作是可控的,使用者不必透彻掌握其工作原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B黑箱,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而科技黑箱,则至少它的设计者理解和掌握其中所含有的知识。C科技黑箱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对科学知识进行了修正。D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成果和最终成果,如电脑、手机,都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知识,可以说,是科技造就了科技黑箱。(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知识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这是现在计算机天才、黑客和神童不断出现的根本原因。B在当今世界,每一个科技黑
275、箱的使用者都能像牛顿一样“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这个“巨人”就是科技黑箱。C越是高端的科技黑箱,主体对它的干预就越大;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实践也随之变得更加复杂和重要。D使用者表面上是在支配着科技黑箱,但实际上他们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受到了科技黑箱潜移默化的影响。(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要不要学习集成于科技黑箱中已经贬值的科技知识,作者并没有给出直接的答案,但提示我们,应当对这些知识予以宽容。B新的科技黑箱能够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提供崛起和赶超的机会,他们即使没有掌握科技黑箱中的知识,也可以享用这些知识。C科技黑箱不仅包括当代的高科技成果,也包括
276、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很多技术,如中国的针灸以及各古老民族中的特殊技法。D由于科技黑箱使用简单方便,于是就可能发生滥用的现象,其直接后果就是科技这把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加锋利。【答案】(1)C(2)B(3)D【解析】(1)【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
277、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此题C就是在对第一段内容概括的过程中将文中的“选择”换成了“修正”,故错误。(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本题比较简单。B项,“每一个科技黑箱的使用者都能像牛顿一样”错误,文章第二段的表述是“它使得每一个使用者不仅牛顿,都能直接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并不是选项所说的“像牛顿一样”。A项是对第二段“知识正是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如今,计算机天才、黑客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就能编写软件、破译密码。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
278、现,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这句话的概括;C项是对第二段后半部分的概括;D项是对第二段最后一句话的概括,“表面上是使用者在支配科技黑箱,然而科技黑箱却正在使用者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使用者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就是说使用者被生产方对象化了”。【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是对文章第二段的概括,概括的过程中将“
279、它使得每一个使用者不仅牛顿”理解成了“都能像牛顿一样”,故错误。(3)【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D,偷换概念,把“不必从头学起即可操作科技黑箱”等同于“科技黑箱使用简单方便”,。31(2016届四川成都树德中学高三上零诊)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中国篆刻艺术是以石材为载体,以
280、汉字为主要表现对象并由中国古代印章镌刻技艺发展而来的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古代印章是行使和授受国家机构权力、证明个人身份的凭信物,多由工匠采用金属铸造和凿制而成,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公元十三世纪之后,篆刻家开始选用石材代替金属并亲自动手刻制印章,这一技艺的改变,为篆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篆刻家在继承前辈优秀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催生了自明清以来的皖派、浙派以至今日的流行印风等多种流派和风格,篆刻艺术界也出现了吴昌硕、齐白石以及当代的刘江、石开等诸多大师。这些艺术家将这门古老而又弥新的传统艺术传承、发展并创造至今。 上石的书法功底、巧妙的布局能力、精湛娴熟的刀工,共同构成篆刻艺术的技
281、艺内涵。篆刻艺术借用锲刻古代文字的方式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中虚实相生、阴阳相荡的审美观念,具有抽象和神奇之美,而今天也有用简化字入印的印章了。篆刻艺术融多种传统文化于一身,作者要在很小的尺寸中表现中国诗、书、画的审美意境,并且真实、准确地表达其思想、情感、学养,追求布局和刀法的精微妙趣,风格各异,可谓 “方寸之中表现大千世界”。篆刻作品还是人文与自然的结合,是天然石材、精制钮雕和篆刻技艺“三美结合”的产物。篆刻艺术有着重要的文化和社会功能。它是篆刻家品格、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方式。由于篆刻艺术集文学、美学、文字学于一身,所以它又是修身养性、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塑造人格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人际交往、艺术及
282、学术交流的有效方式。随着汉文化的传播,篆刻艺术逐渐流传到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对促进国际文化的交流有着积极的作用。篆刻艺术作品有着审美和收藏价值以及对人物和书画作品的印证和品鉴作用,如姓名章、收藏章等印章。在中国书画作品中,印章兼具审美价值和款识作用。 目前,篆刻艺术在中国仍然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专业社团有300多家,著名的有成立于一百零五年前的西泠印社。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联合西泠印社共同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的“中国篆刻艺术”,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篆刻艺术走进了国际视野,这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良好的国际大环
283、境,也为世界文化多样性做出了重要贡献。 今天,篆刻艺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展现出了新的风貌,它不仅用于艺术欣赏领域,在现实生活中也被广泛应用,如用在一些生活必需品、建筑或广告标识上。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徽标“中国印”用的就是篆刻艺术形式。而此后各种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的篆刻艺术展,以其鲜明、超前的审美理念,新颖、独特的布展方式,将中国的篆刻艺术带入了一个“中国印”的新时代。 (节选自名作欣赏)(1)下列对于“篆刻艺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篆刻艺术是一种主要由中国古代印章镌刻技艺发展而来的以汉字为表现对象的传统艺术。 B篆刻艺术由上石的书法功底、巧妙的布局能力、精湛娴熟的刀工共
284、同构成技艺内涵。 C篆刻艺术具有抽象和神奇之美,融多种传统文化于一身,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社会功能。D篆刻艺术在中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并已走进国际视野,为世界文化多样性做出了重要贡献。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在中国古代,篆刻艺术作品多由工匠采用金属铸造和凿制而成。 B没有篆刻家技艺的改变,就不会有篆刻的艺术传承、发展并创造至今。 C篆刻作品在“方寸之中表现大千世界”, 体现着篆刻家的艺术学养和功力。 D篆刻艺术对个人素养的提升要比它对人际交往等方面的促进更有作用。 (3)依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明清以来的皖派、浙派以至今日
285、的流行印风等多种流派和风格,是篆刻家在继承前辈优秀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的结果。B篆刻艺术能成为人们修身养性、提高综合素质和塑造人格的重要途径的原因是它集文学、美学、文字学于一身。 C姓名章、收藏章等印章作为篆刻艺术作品,能用来印证和品鉴人物和书画作品,有着审美与收藏价值。 D因为篆刻艺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展现出了新的风貌,所以北京奥运会的徽标 “中国印”用的就是这种艺术形式【答案】(1)A(2)C(3)D【解析】(1)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分别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A项偷换概念,原文是“古代印
286、章多由工匠采用金属铸造和凿制而成”。B项“没有,就”的说法,曲解了原文“为篆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的意思。D项的说法属无中生有。故选C。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试题分析: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D项,表示不正确,属于强加因果。故选D。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2(2016届云南师大附中高三上高考适应性月考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在中国历史上,士本来是末等的贵族,但是在周代,它就已经向庶民的方向滑落。在
287、孔子时,士已经成为一个独特的阶级,游离摇摆于贵族与庶民之间,上可为贵族或为官,进入统治集团,下可为民,即成为被统治阶级。最终它定位于民之首,所谓士农工商。而这个士,在多数年代,得到了统治阶级和庶民的尊重,有着很大特权。孔子本身是一个士。儒家就是士的代表。正是由孔子集成发扬,将此前就已经存在的士的人格特点,包括精神的、知识的、操守的,形成了体系的框架,最后在孟子那里,将它建成为一座辉煌的殿堂。此后,中国以儒家为代表的士,成为中国政治、社会、文化进程的价值主干和人格载体,道统在兹,文脉在兹。可以将士的精神内涵、行为特征与人格特点简单地归纳如下:以天下为己任、救苍生保社稷的责任担当;尽心知命、天人合
288、一的信仰追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操守;熟知经典与礼乐射御书数的知识技能;社会道德纲常的教化维护;诗文琴棋书画及优游山水的生活雅致。而中国古代那些脍炙人口的故事,大多是由士担任主角的,如秉笔直书的齐史,安贫乐道的颜回,含垢忍辱的司马迁,捐躯死国的颜真卿、文天祥,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等等。以上这些士最重要的精神内涵、行为规范,有一个集中点,就是独立人格。独立人格之于士,就如其精气神和脊梁骨。如果没有独立人格,那么士就不会成为一个独特的阶层,也就浑然泯灭于庶民之中。如果没有独立人格,中国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也就失去了主干支持,或者说,也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延续,因为中国文化会在一
289、团软泥似的士的身上断裂湮灭。士也有自己种种的弱点和问题。除了知识单一专业性较差外,作为专制制度下的一个群体,它从先秦的独立性人格,随着时序变迁,渐渐产生了人格分裂,大多数士为了生计,不得不形成对君主的人身依附,而那些入仕的士,在权力腐蚀下,不能知行合一,产生了对价值观的背离,腐败变质。士的这些问题的根源,还在于制度本身,而制度的形成,又在于历史上中国的经济特质。作为一个小农经济国家,经济特点规定了严格的、以血缘关系为依据的上下尊卑的差序格局,因为只有统一的、至高无上的权力,才能应对农业所要求的诸如水利建设和荒年救济这一类公共管理需要,而小农经济的风险和单薄,则要求祖辈的传统经验和全家乃至家族的
290、齐心协力。于是,天地之外,君父崇拜就是社会纲常的基础。 (节选自2015年1月28日教育文摘周报,有删改)(1)下列关于士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中国历史上,作为贵族的士,随着时代的发展,地位不断滑落,至周代,已经接近庶民。B士,向上可以为贵族或为官进入统治集团,向下可以为民成为被统治阶级,俨然成为中国社会一个特殊的阶级。C孔子是士之人格的集大成者。在总结和继承的基础上,士之人格特点至此形成了一个体系的框架。D士是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特定社会阶层。他们有大济苍生之志,亦有琴棋书画的雅致生活。(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齐史秉笔直书,颜回安贫乐道,司马迁含垢忍辱
291、,他们都坚守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操守。B独立人格是士之精神内涵的核心,是士与庶民的根本区别。没有了独立人格,士这个阶层也就不存在。C那些为了生计不得不人仕,从而成为君主人身依附的士,在权力腐蚀下,知行不能合一,渐渐背离价值观,腐败变质了。D君主专制政治制度的形成源于中国小农经济国家的经济特质。在这样的制度下,士出现了种种问题,诸如人格分裂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所谓“士农工商”,表述的不只是称谓,还是地位的排序。士为民之首,有很大的特权,得到统治者和庶民的尊重。B孔孟之后,以儒家为代表的士,担起了中国政治、社会、文化发展的重任,中
292、国社会以儒家思想为精神承担者。C因为士之独立人格是中国政治文化社会的主干支持,有士在,士的精神就在,士的人格就在,中华民族、中国文化就能延续。D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的小农经济决定了上下尊卑的社会格局。于是,天地之外,君父崇拜就成了社会纲常的基础。【答案】(1)B(2)C(3)C【解析】(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关于士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应该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B项原文信息“在孔子时,士已经成为一个独特的阶级”,选择项中“成为中国社会一个特殊的阶级”,时间范围扩大,概念有误。A项在第一段的开头,文中的句子是“在中国历史上,士本来是末等的贵族,但是在周
293、代,它就已经向庶民的方向滑落”,选项是对这句话的概括,正确。C项在第二段,文中的句子是“孔子本身是一个士。儒家就是士的代表。正是由孔子集成发扬,将此前就已经存在的士的人格特点,包括精神的、知识的、操守的,形成了体系的框架”,选项的概括正确。D项是对第三段的概括,正确。【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
294、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此题的选项B就是对文章第一段概括的基础上命制的选项,文中明确说明“俨然成为中国社会一个特殊的阶级”是在“孔子时”,选项扩大了这以时间范围。(2)【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是对“大多数士为了生计,不得不形成对君主的人身依附,而那些入仕的士,
295、在权力腐蚀下,不能知行合一,产生了对价值观的背离,腐败变质”这句话的概括,概括的过程中把“大多数士为了生计,不得不形成对君主的人身依附,而那些入仕的士”概括成了“那些为了生计不得不入仕,从而成为君主人身依附的士”,概念混乱了。(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的理解。C项,原文信息“如果没有独立人格,中国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也就失去了主干支持,或者说,也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延续,因为中国文化会在一团软泥似的士的身上断裂湮灭”,选择项因果关系混乱。A项是对第一段的概括,B项信息来自二、三两段,D项信息来源于最后一段。【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
296、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C“因为士之独立人格是中国政治文化社会的主干支持,有士在,士的精神就在,士的人格就在,中华民族、中国文化就能延续”就出现了因果关系混乱的现象。33(2016届云南玉溪一中高三上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改编)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家战略分析丝绸之路的历史,可以追
297、溯到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之前数千年。张骞到达中亚后,发现那里已经大量使用中国的竹制品和纺织品。西汉使团凿开亚、欧、非三大洲的通道,被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命名为“丝绸之路”。实际上,就功能而言,还可以叫“茶叶之路”、“瓷器之路”、“欧亚使道”,而且地理上的具体路线也不止一条。历史上,开辟丝绸之路绝非仅仅出于贸易目的,当时的中原王朝为了巩固北方边界的安全,在信息极端闭塞的情况下,凭借传闻与使团的勇气和信念,搭建起连接东西文明的桥梁。这个过程既有偶然,更是必然。丝绸之路尽管曲折,但仍然是连接亚欧大陆最便捷的通道,极大地滋养了东西文明的交流,但囿于技术条件、自然条件与政治因素,它难以承载大规模的物质
298、转运的任务。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丝绸之路被效率更高的海运所取代。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完整阐述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这一构想既与古老的丝绸之路一脉相承,又充分体现了时代特点。在历史坐标系上,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内涵。在新技术条件下,丝绸之路具备复兴的客观条件。古老的陆路运输技术不足以承载产生规模效益的运输量。但是铁路和公路运输技术的发展,极大地降低了陆地运输的成本。据测算,从我国连云港到荷兰鹿特丹,如果通过丝绸之路,运输距离可比海运缩短9000多公里,时间缩短近一个月,运费节约近四分之一。此外,古丝绸之路必须避开山地与沙漠,路线选择范围有限,经济、社会效益不高。
299、而今天,我们的技术水平已经能把铁路修到世界屋脊。因此,与古丝绸之路相比,新丝绸之路覆盖的面积将更广,路线更密集,也更发达,从而可以在更广泛的区域内把资源与市场串联起来。新丝绸之路是在新技术条件下,对古老的交通通道的复兴与拓展。新丝绸之路构想充分兼顾了国际、国内两方面的战略需求。从国际角度看,丝绸之路两端是当今国际经济最活跃的两个主引擎:欧洲联盟与环太平洋经济带。丝绸之路沿线大部分国家处在两个引擎之间的“塌陷地带”,发展经济与追求美好生活是该地区国家与民众的普遍诉求。这方面的需求与两大经济引擎通联的需求叠加在一起,共同构筑了丝绸之路复兴的国际战略基础。从国内角度看,我国当前的发展需要兼顾地区平衡
300、,并着力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复兴丝绸之路能带动经济实力较为薄弱的西部地区,有望形成新的开放前沿。新丝绸之路设想兼顾政治、经济、安全乃至文化利益的均衡发展。中亚地区处于地缘战略要冲,又是东西文明的交汇点,更是近年恶名昭彰的宗教极端势力的发源地。新丝绸之路构想以经济合作为先导与基石,以政治合作为前提与推进手段,以促进文化交流、化解安全风险为重要目标,是具有前瞻性的综合战略规划。(摘编自人民论坛学术前沿)(1)根据文意,下列关于“丝绸之路”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丝绸之路”也可以称为“茶叶之路”、“瓷器之路”、“欧亚使道”,它是中原王朝搭建起的连接东西文明的桥梁。B由德国科学
301、家命名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文明的交流,张骞出使西域之前,中亚人已经通过这条路进行竹制品和纺织品的贸易活动。C“丝绸之路”是连接亚欧大陆最便捷的通道,十分曲折,难以承载大规模的物质转运的任务。D开辟“丝绸之路”既有偶然,更是必然,不仅出于贸易目的,也为了巩固北方边界的安全。(2)下列各项,不属于表述“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内涵的一项是( )(3分)A新丝绸之路是在新技术条件下,对古老的交通通道的复兴与拓展,两端是欧洲联盟与环太平洋经济带。B丝绸之路具备复兴的客观条件,我们的技术水平已经能使新丝绸之路覆盖的面积更广,路线更密集,也更发达。C新丝绸之路设想兼顾政治、经济、安全乃至文化利益的均衡
302、发展,是具有前瞻性的综合战略规划。D新丝绸之路的构想需要兼顾地区平衡,着力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带动经济实力较为薄弱的西部地区。(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分)A古老的丝绸之路滋养了东西文明的交流,而新丝绸之路的构想与它一脉相承,而且充分体现了时代特点。B政治合作是新丝绸之路构想的前提与推进手段,而促进文化交流、化解安全风险则是它的重要目标。C新丝绸之路构想的国际战略基础是丝绸之路沿线大部分国家对发展经济与追求美好生活的普遍诉求。D古代丝绸之路被海运所取代,新丝绸之路却可能因为在运输距离和运输时间上优于海运,承载能够产生规模效益的运输量。【答案】(1)B(2)D(3
303、)C【解析】(1)【试题分析】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联系全文作者的基本倾向性,检查选项的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注意选项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B项,据原文知中亚人的贸易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而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命名的“丝绸之路”(即“这条路”)是指西汉使团凿开亚、欧、非三大洲的通道。【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304、(2)【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文段中作者的观点,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作者观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C项,以偏概全。“国际战略基础”还包括“两大经济引擎通联的需求”。【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此题考查分析和推断的能力。回答本题,先在文中分别找到备选项内容的对应语段,采用比对方法,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97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