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 2023届9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24. 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孟子和信奉神农之言的许行一派辩论时,问“许子以斧甑爨,以铁耕乎?”这说明战国时期 A. 刀耕火种已退出历史舞台 B. 农用动力出现革命性变化C. 农耕工具已步入铁器时代 D.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25. 据崔定四民月令,东汉田庄是农、林、牧、渔及手工业、商业综合经营的经济单位。田庄中 规模性的农、林、牧、副、渔综合经营以及“巧不可言”的手工业生产技术,所提供的产品为田庄的闭门成市”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这反映了汉代田庄 A. 自然经济的特色 B. 官营手工业发达 C. 突破了农业为本 D. 土地国有的性质26. 乾德三年(公元965
2、年),宋太祖诏令开封府: “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己未不得禁止。“从此,饮食夜市不仅大量出现,而且非常繁荣。东京梦华录里记载: “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冬月虽大风雪阴雨,亦有夜市。”这些说明宋代 A. 开始出现了夜市 B. 改变了重农政策 C. 市坊分离被打破 D. 商品经济的繁荣 27. 康熙雍正年间,苏州棉布字号兴盛。各省青蓝布匹俱于此(字号)兑买染色,后必用大石脚踹光,即踹坊包头置备巨石木家伙房屋,招踹匠从事踹布工作,提供食宿,垫发银米柴钱,加 工布匹字号分发,按每匹一分一厘三毫工价支付踹匠工资,包头不得克扣;字号逐月给包头银三钱六分,以偿房租家伙之费。这反映了
3、 A. 棉布开始成为当时民众主要衣料 B. 新的生产关系已成为苏州的主体C. 中国自然经济结构逐渐走向解体 D. 清代出现了较为成熟的手工工场 28. 1953 1956年的乡村治理成效显著:1957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52年增长了约19%,农林牧 , 渔业总产值从1952年的461亿元增加到1957年的537亿元,农业生产朝着社会主义农业的发展道路前进。这一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A社会主义改造成功推动 B一五计划重点发展农业 C土地改革提高了生产力 D国家强制推进快速改造 29. 1450 1750年,英格兰的总价格指数从100上涨到600; 1500 1592年,法国价格增长了十倍,在对巴
4、黎食品市场价目表的分析中,谷物价格一直飞涨,直到90年代中期才有所好转。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殖民争霸的影响 B工业资本的掠夺C商业革命的冲击 D贵金属大量流入 30右图是英国人口职业结构变化图。这一历史现象反映了 A国际贸易中心转移 B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C工业革命发展过程 D.圈地运动巨大影响 31. 1929年,英国施行“帝国特惠制” ,将其殖民地市场对外关闭,建立高耸的贸易保护壁垒。 英国将美国、德国、日本等竞争对手从英联邦市场赶了出去,独享对殖民地工业产品的倾销权。其主要目的是 A. 摆脱经济危机 B. 退出世界市场 C.加强殖民统治 D.捍卫自由主义32. 19731982年
5、,西方七国国民经济增长普遍处于停滞状态,各国货币供给增长速度大幅度 超过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加上石油价格猛涨,加剧了60年代以来主要由通货膨胀引起的物 价持续上涨,发展为严重恶性物价上涨。这一状态根源于 A. 生产停滞通货膨胀 B.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C. 凯恩斯主义的失灵 D. 中东石油危机影响 33.1920年,苏俄工业总产值下降为1917年的21%,由于不顾条件,强令大中企业全部收归国有,致使不少企业减产或倒闭,工业生产的总管理局体制,造成中央与地方的不协调,出现官僚主义滋长经济效益低下现象。这表明 A. 战时政策实际作用不大 B. 高度集中管理政策危机 C. 新经济政策有严重弊端 D.
6、国家必须加强计划指导 34. IMF的议事规则执行加权投票表决制,投票权与各国所缴股金份额成正比,而份额是根据国民收入总值、经济发展程度、二战前国际贸易幅度等多种因素确定的, IMF的投票权主要掌握在美欧国家手中,美国则是IMF的最大股东。这一议事规则 A. 促使美元和黄金直接挂钩 B. 有利于稳定世界经济秩序 C. 适应了美国经济扩张需要 D. 确立了美欧经济霸权地位 35.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表明,目前世界生产总值的1/3、世界贸易额的2/3,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90%都是由跨国公司创造的,而它们的战略目标却极少同东道国长远经济规划一致, 从而对东道国的经济政策产生消极作用。这一现状表明当前
7、A. 世贸组织仍然发挥临时调节作用 B.西方殖民国家处于世界主导地位C. 全球化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D. 落后国家经济主权面临严峻挑战 4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材料一 元末明初,日本武士、商人、浪人到中国沿海武装走私、抢掠骚扰。为防止沿海反叛势力私通倭寇,洪武三年(1370年),明朝罢“太仓黄渡市舶司”;洪武四年(1371年),颁布 “禁海令” ;洪武七年(1374年),撤销了自唐朝起就存在的负责海外贸易的泉州、明州、广州市舶司。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放开朝贡贸易,仍不准民间出海。而后随倭患海禁愈加严格。隆庆元年(1567年),宣布解除海禁,允许民间远贩东西二洋,开放福
8、建漳州府月港,以月港为治所设立海澄县和督饷馆,负责管理私人海外贸易并征税,但仍禁止对日本贸易,私自前往以 “通倭”罪处。隆庆开关使民间海外贸易获得合法地位,东南沿海海外贸易进入新时期。隆庆初,仅月港一地,“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公私并赖”,成效明显。明朝产品诸如丝织品、瓷器、茶叶、铁器等广受世界欢迎,致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摘编自闭关锁国 材料二 斯密从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出发,要求废除一切特权和限制,在不违反法律的情况 下,应听任个人自由发展,追求自己的利益,同他人自由竞争。这种政策下,政府的职能或君主的义务只有三项:第一,保护本国社会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暴行与侵略,也就是建立国防。第二,设立严正
9、的司法机关,保护社会中任何人不受其他人的欺侮或压迫,保证人民私有财产的安全。第三,建设并维持某些由大社会而不是少数人经营的公共事业及公共设施,服务的对象不是少数人或个别人,而是为了便于实施前两种职能,同时为社会商业发展提供便利、为青少年提供基本教育。总体来说,斯密主张的政府职能是让政府扮演“守夜人”的角色,保证社会经济运转的正常秩序。 对于企业家的经济活动本身,政府没必要也不应该加以干涉,应任其为了各自的利益而自由竞争。 摘编自亚当斯密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的道德哲学基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6分)概括明朝“隆庆元 年”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及影响。(8分)
10、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斯密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出现的背景。(4分)简评斯密主张的政府角色。(8分) 43阅读材料,完成问题。(12分) 材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世界基本完成了以资本主义市场为框架,以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为手段,以物资和物种交流、人口迁徙与种族融合、各种文化的交流和撞击、各种社会形态的冲突与选择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进程。 问题 :从上述材料中选取与世界一体化有关的一个内容,利用所学知识说明你对选取内容的认识。 (要求:思路清晰、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4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 明末清初,由于长期战乱,分布在直隶、山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陕西、
11、甘肃等省明代藩王的田地,在农民战争期间,大部分被各地佃农夺回耕种。顺治年间,清政府对于明代藩王的田地主要采取变价的处置办法,即将其变价出卖给原佃农。虽然清政府对于明代藩王田产变价所索取的价银只有数钱以至一、二两每亩,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增再增,以至于原佃农无力购买,大大损害了佃农的利益。康熙七年(1668年),清政府为了加速垦荒,增加赋税收入,于是承认明代藩王所占田地给予“原种之人,令其耕种,永为世业,号“更名田”。第二年,鉴于更名田内原“废藩自置之地”,“输粮之外,叉纳租银,重征为累,所以“与民田一例输粮,免其纳租”,从而减少了税种。 摘编自陈支平清切更名田立法考实(1)根据材料,概括康熙
12、实行“更名田”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熙实行“更名田”的意义。 历史答案24-28 CADDA 29-33 DCABB 34-35 CD41题() 原因:倭寇到中国沿海武装走私、抢掠骚扰;沿海反叛势力私通倭寇;防止西方殖民侵略; 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分)变化:隆庆元年,解除海禁。(分)影响:仍禁止对日本贸易,有利于巩固抗倭成果和维护沿海稳定;使民间海外贸易获得合法地位,东南沿海海外贸易进入新时期;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成效明显;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分) () 背景:世纪年代,英国开始工业革命,工业资本和工业资产阶级实力增强;英国传统的重商主义政策,不适应新的经济发展形
13、势。(分)角色:斯密主张的政府不干预的“守夜人”角色体现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适应了工业资产阶级的需要;是英国工业革命极大推动了社会发展,要求政府职能转变的结果;政府保护私有财产、建设大社会等有利于保证社会经济运转的正常秩序;推动国英国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建立英国为中心的世界贸易体系。(分) 42题 示例内容:西方殖民主义是世界一体化的重要手段。(分) 说明:()新航路开辟及其后西班牙、葡萄牙等开始殖民扩张,把亚非拉部分地区变为其殖民地,世界开始由分散逐渐走向联系。()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法美等西方国家,进一步殖民扩张,亚非拉绝大部分地区沦为其殖民地、半殖民地,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英法美德意日俄展开新的殖民争夺,瓜分世界,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世界联系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推动了世界一体化进程。(分) 所以,西方的殖民扩张是世界一体化的重要推手。(分) 45题(1)背景:明末农民战争摧毁了明代藩王势力,佃农耕种明代藩王之田:顺治年间对明代藩王田地处置失当,加重了百姓负担;为鼓励垦荒,增加税收。(6分)(2)意义: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的恢复与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巩固了政权;为清朝以后的税制改革创造条件。(8分)